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老鱼)-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娑松桃敌形新蚵羲降娜ɡ胍逦瘢康氖窍胛诘墓ど桃堤峁┮桓鱿喽怨降木赫肪场
除此之外,李治还通过律法与报纸等舆论工具宣传,大力提高商人与工人的社会地位,同时放宽一些国内对各方面的管制,提高百姓们的自由度。农业方面也大力向大齐学习,各地兴建起规模巨大的农场,除了管理人员使用汉人外,其它简单的农业劳动则是使用奴隶,甚至有些农场已经引进蒸汽机,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等等。
这些一系列的举措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改善大唐国内的工商业环境,使得国内的工商业者能够安心的留在大唐,而不是因为种种原因去往大齐,造成国内资本大量流失,甚至于工商业出现倒退的情况得到改变。
所有改革从一开始都是十分困难的,哪怕是由李治这位大唐皇帝亲自推动也依然一样,那些靠着特权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贵族豪强为代表的顽固派们,看到自己的利益被剥夺,自然发起了激烈的反抗,每天朝堂上都有一批大臣向李治上书施压,想要让他收回成命。
但是李治的决心显然超乎所有人的想像,他不但顶住了这种压力,甚至还趁机以结党营私的名义打掉了几个顽固派的中坚人物,甚至连一直不动声色的长孙无忌也受到涉及,手中的相权被李治趁机夺走一半,许敬宗、上官仪与李义府这三个新晋贵族,都对长孙无忌的相位虎视眈眈。
长孙无忌本来考虑到李治姓格上的缺陷,认为他会顶不住朝堂上的压力而退缩,但没想到李治的表现远超他的意料,这让长孙无忌最后的一个奢望也化为泡影,再加上以前李愔的劝解,以及长孙冲对他的影响,最后长孙无忌经过半年的权衡后,最终还是向李治提出辞官,而李治也立刻批准。
长孙无忌是顽固派的一面大旗,现在连这面大旗也倒了,使得顽固派是元气大伤,改革遇到的阻力也立刻大减,甚至不少顽固派看到风向不对,纷纷选择向李治投诚,以此换来自身的保全。
就在李治在大唐国内推行改革的同时,李恪与李愔、李恽、李贞四人参加过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葬礼后,也纷纷选择了回国,其中李愔与李恽、李贞三人倒还没什么大动作,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内的发展,另外还有关注大唐的改革,若是李治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也会出面帮着解决。
相比之下李恪就要忙多了,他和伊琳娜在长安居住了一段时间,直到伊琳娜的孩子出生后,他们这才乘船回到罗马。这时李恪终于有时间开始将罗马与大齐进行整合,期间他也大力整顿罗马的风气,加强罗马与大唐之间的交流等等。
三年之后,李恪守孝期满,同时他也将罗马牢牢的掌控在手中。直到这时,伊琳娜才如愿的和李恪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李愔、李恽与李贞等兄弟,另外还有清河、高阳、兕子等公主也赶到罗马,参加了李恪与伊琳娜的婚礼。
也就在婚礼之后,伊琳娜终于名正言顺的将罗马皇帝的位子传给了李恪。成为大齐与罗马皇帝的李恪立刻将两国合并,更名为地中海帝国,并且仿效李愔的大齐,开始大力发展海贸与海军,很快就将大食刚在地中海发展起来的海军击溃,坐稳了地中海霸主的位子。
不过李恪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南方的大食虽然在海上被击败,但大食的陆军依然强盛,李恪想要收复原来罗马帝国的故土,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因此暂时他并不打算去动大食。况且现在大食被大唐、天竺和罗马三国从陆地上包围,唯一的海路又被李愔截断,这就像是一头被打断四肢的猛兽,哪怕它的牙齿再怎么锋利,可是咬不到人却也无用。
放弃了大食这块难肯的硬骨头后,李恪转而开始向欧洲方向发展,他先是海陆并进,很快就攻克了巴尔干半岛上的伦巴底王国,使得失陷于蛮族近两百年的罗马城再次回归罗马人手中,只不过这时应该称这群征服者为地中海人。
在收复了巴尔干半岛后,李恪终于将原来的东帝国与大齐的国土连成一片,整个帝国的交通也更加方便。而且李恪也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开始带领原来的罗马人与自己的汉人军队一起,开始向北方的蛮族发起反攻,在优势兵力以及先进武器的帮助下,北方蛮族根本不是地中海帝国对手,很一个接一个的被灭国,无数蛮族战俘沦为新兴的白种奴隶,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地中海帝国捕奴业的发展。
不过很快李恪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正处于墨洛温王朝时期的法兰克王国,这时的法兰克王国正处于丕平时代的前期,王国的权利由皇帝和宫相分别把持,皇权派与宫相派争斗不休,时不时就会爆发剧烈的冲突。
尽管法兰克王国内部争斗不休,但他毕竟是蛮族最强大的一个王国,国土面积并不比地中海帝国小多少,所以在面对这个强敌时,李恪也改变了战略,他采取当初李愔送给李世民对方高句丽的办法,派出精锐部队进入法兰克王国内部,进行一种无休止的搔扰战,结果花了数年时间,才将法兰克王国拖到了绝地,整个王国崩溃,此时李恪轻松的占据了法兰克王国的广阔领土。
法兰克王国的灭亡,使得地中海帝国终于消除了北方的心腹之患,国内也迎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特别是随着与大唐、大齐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汉人愿意前来地中海帝国发展,这使得李恪国内的汉人比例呈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反过来也增加了李恪对帝国的统治。
也许是看到李恪在欧洲的不凡战线,蛰伏数年的大齐与天竺也开始了自己的征服之旅,其中李愔将自己的目标选在了美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他已经在中美洲地区移民了近五十万汉人,另外还有近百万归附的美洲土人,因此李愔以这些人为基础,正式将中美洲纳入大齐的领土,同时开始派驻军队,并且向外扩张,所有不愿意归附的美洲人,全都被纳入征服之列。
相比李愔的美洲征服,李恽和李贞也开启了天竺的非洲战略,天竺的军事发展更偏向于陆军,不过受到李愔的影响,天竺的海军也有一定的实力,因此实现跨海而战还是十分容易的,在海军战舰的支持下,天竺向非洲派出三十万大军,其中主要由天竺人组成。
这支军队并没有在被天竺和大齐占据的哈丰角登陆,反而选在了非洲最南端登陆,这主要是因为李愔告诉过李贞和李恽,在南非的那片肥沃的土地下,盛产黄金、铁、铜、钻石等各种矿产,占据了那里,就相当于天竺多了一个滔滔不绝的大宝库。
也正是因为李愔的指点,所以李恽和李贞对于非洲的入侵主要是以掠夺矿藏为主,特别是南非储量巨大的黄金,更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只不过他们想要开采矿藏,自然需要大量的矿工,这也直接导致了南非的奴隶贸易极其发达,无数来自地中海帝国、大齐等地的奴隶被运到这里,然后在各种矿难或疾病中成为一具具枯骨。几百年后,南非有了一个别名,那就是‘矿工坟墓’,死在这片土地上的矿工数不胜数,根本无法统计。
在李世民去世后的第十年,李治在大唐国内推行的改革终于初见成效,大唐国内的工商业经过数年的停滞不前后,终于重新焕发出活力,开始新一轮的飞速发展,其中纺织、钢铁、瓷器等行业更是发展迅速,甚至短时间内就已经开始追上大齐的步伐。
原来到大齐定居的商人看到大唐的变化,也纷纷回乡建造工厂,更加促进了大唐工商业的发展,甚至后来大唐还出现一个回流潮,原来定居的大齐的人开始返回老家居住,毕竟对于汉人来说,落叶归根已经刻到他们的骨子里了,哪怕是老家的条件差一些,他们也更愿意回老家居住。
不过正如李世民在临终前所预料的那样,在大唐、大齐、天竺和地中海四大帝国曰渐发展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摩擦!
第七百四十四章 矛盾与冲突
贞观二十四年时,吐蕃国主松赞干布抑郁而终,当时的吐蕃被大唐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包围,南方又面临着天竺的威胁,可以说整个吐蕃再也扩张的可能,甚至若不是大唐和天竺需要吐蕃做为两大帝国的缓冲区的话,吐蕃早就被他们给灭了。
不过吐蕃虽然没有被灭,但是在两大帝国的挤压下,曰子也变得十分艰难,特别是大唐和天竺从各个方向蚕食吐蕃的领土,虽然每年损失的土地并不是很多,但也足够让松赞干布为之吐血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松赞干布也是活的十分憋屈,甚至后来有人认为,松赞干布之所以在壮年去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几年的抑郁不得志。
松赞干布死后,由他年幼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之位,大相禄东赞辅佐,其实当时因为国主年幼,所以吐蕃大权完全落到了禄东赞手中,这位李愔的老熟人也总算混出头了,手握一国重权,这也让他有些踌躇满志,准备用自己的力量带领吐蕃走出现在的困境。
事实上禄东赞也做的的确不错,他一改之前松赞干布的保守策略,开始积极的向大唐学习,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同时积极的与大唐和天竺接触,加强双方的交流,增加两大帝国对吐蕃的了解,减少三国之间的敌意。
禄东赞的这一系列举措,的确使得吐蕃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吐蕃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因工商业而富裕起来的人群,百姓的生活也得到良好的改善,甚至连大唐和天竺对吐蕃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三国边境上的驻军也是年年减少,一切看起来都好像朝着很美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随着芒松芒赞的长大,这种情况终于产生了变化,芒松芒赞身为国主,自然想要从禄东赞手中夺回权力,另外芒松芒赞年轻气盛,他早就看不惯大唐和天竺的盛气凌人,对禄东赞交好大唐和天竺的举动自然也十分反感。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芒松芒赞在暗中筹备很久,终于在一次朝会上发动政变,一举杀死禄东赞及他的两个儿子,然后芒松芒赞迅速的掌控吐蕃大权,并将禄东赞家族屠戮一空。
芒松芒赞在掌握大权后,立刻一反禄东赞之前主动交好大唐与天竺的做法,开始积极的备战,而且在边境上还是数次挑衅,很是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大唐和天竺自然不能容忍小小吐蕃的挑衅,因此在李治登基的第十个年头,他与天竺的李恽、李贞联手出兵,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结果在三十万联军的碾压下,芒松芒赞组织起来的吐蕃军队根本不堪一击,短短一个月就兵败亡国。
吐蕃灭亡之后,国土被大唐和天竺瓜分,但是这样一来,两国的边境也就接壤了。开始的时候,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两国的交流,大唐的南方各地可以直接到达天竺,虽然吐蕃高原的道路很难走,但毕竟比海路要近很多。
但是随着这种交流的增加,大唐与天竺的边境上也经常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一些民间的纠纷,但是后来慢慢的转变成小股军队的对峙,甚至于后来还爆发了一次军队之间的冲突,这让大唐与天竺的高层都是十分尴尬,后来两国经过多次协商才解决了这次冲突。但是有了这个先例,大唐与天竺边境上的冲突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以上是大唐与天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样,在大唐与大齐、大齐与天竺,甚至是大唐与地中海帝国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比如这几年随着大唐海军的兴起,慢慢的对自己的海岸线加强了防守,同时大唐也需要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这势必会对大齐的海上霸主地位产生冲击,因此两国在大唐东方现南方的海域都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同样也是因为海域的问题,天竺海军的扩张也触犯到大齐的利益,因此两国在天竺海域也经常发生一些摩擦,甚至这种摩擦已经对天竺海域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大唐与地中海帝国的矛盾主要来源于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领土之争,黑海是罗马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因此在地中海帝国看来,黑海周边的土地也是属于他们的,但是大唐在打下里海后,则认为里海周边的土地是属于他们的,结果这两边的土地范围刚好产生了重合,于是一场对土地的争夺也就开始了。
两国先是举行谈判,但是最后根本谈不拢,两国又都不肯放弃对这片土地的拥有权,毕竟若是丢失了这片土地,那么李恪的黑海和李治的里海都会变得很不安全。结果最后黑海与里海之间的土地变成了两国之间的共管区,那里两国都驻扎有军队,矛盾与冲突时不时就会爆发。
上面举出来的大都是领土或领海方面的冲突,另外还有商业、人口、经济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四大帝国的李愔五兄弟,甚至因为这些国家关系出现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比如因为南方边境的事,李治就和李贞大吵了一架,后来虽然经过李愔和李恽的调解,两人虽然都点头认错,但是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比以前生疏了许多。
台湾基隆的皇宫之内,李愔坐在书桌后面,右手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的敲着,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现在李愔已经年过四十,颌下留着三缕短须,看起来比当年更加的成熟稳重,只不过这些年他没有被那些繁重的政务拖累,再加上保养得当,因此现在看起来倒像是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
年过花甲的王安坐在旁边的沙发上,眼睛似闭未闭,像是睡着了似的。按照大齐的律法,首相最多只能连任两届,每届四年,王安在永微三年时,就已经连任了八年的首相,因此之后就再也不能再担任首相,于是在政绩上表现突出的刘仁轨被李愔提名,结果超过半数以上的官员同意,于是他就成为大唐的第二任首相。
虽然几年前王安就已经卸任首相一职,现在担任着李愔的私人顾问,在大齐国内,他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况且现在他还是大齐皇子公主们的老师,身居太傅的高位,有时他的一句话,就可能改变李愔的一项决定。
而在王安的身边,则坐着大唐第二位首相刘仁轨。相比王安的年老,刘仁轨现在刚到五十岁,这个年龄对于首相这个职位来说,还是相当年轻的。另外刘仁轨是个文武全才,李愔手下的第一支火器部队就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后来大齐规定文武互不统属,于是刘仁轨这才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武职,成为一个彻底的文官。
说起来刘仁轨的姓格方正,再加上以前带过兵的缘故,所以他执政的手腕十分强硬,有时连李愔的面子也不给,两人经常因为意见相左而在朝堂上吵架。其中有一次李愔实在气的不行,准备把刘仁轨的首相免去,然后再拿他问罪。但是没想到刘仁轨虽然姓格古板,但古板并不意味着傻,他在接到消息后,立刻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将自己比做魏征,面对皇权绝不退缩,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等到李愔看到这篇文章时,先是气的大骂刘仁轨歼诈,然后在大殿里仰头大笑几声,就将这件事给揭过去了,再也没找过刘仁轨的麻烦。毕竟人家都已经将自己比做魏征了,若是李愔敢拿他问罪的话,那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自己这个做儿子的比不上老子李世民的气度吗?
虽然刘仁轨的脾气很臭,但是做事的风格却十分合李愔的胃口,特别是他身上的军人作风,也更加适合安定大齐现在的局面。
比如前几年本州岛上的倭人,因为嫉妒汉人的富裕而发生暴动,数十万倭人都参与其中,幸好军队反应迅速,这才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后来刘仁轨亲自下令,将参与暴动的倭人统统吊死在道路两边,结果在数十年之后,倭州的一些道路两侧还能看到几具干尸在飘动。有了这种血淋淋的例子在眼前,所有倭人都老实了,几百年内都没有倭人敢对官府有任何的不满。
另外刘仁轨在对外扩张时,手段也更加的强硬,他将那些归附的美洲人编入军队,然后用这些人开拓美洲的殖民地,所有不愿归附的美洲人,都会遭到无情的打击,男人被抓去做了矿工,女人的境遇则更加悲惨。
也正是刘仁轨这种铁血的作风,让李愔联想到后世德意志的铁血首相俾斯麦,因此在一次朝会上,他亲口称刘仁轨为铁血首相,结果这个称呼被报纸传扬出去,一时间刘仁轨的铁血首相之名传遍了整个世界。
法这无论刘仁轨的手腕再怎么强硬,有些事情他也还是无权处理,比如像今天这件事,他就亲自跑来请李愔拿主意,只不过李愔听后也有些踌躇不定,因此将年迈的王安也请了过来,想看一看他有何看法?
第七百四十五章 迁都?
“陛下,台湾与大唐隔海相望,相距不过几百里,虽然现在我大齐的海军强盛,但是大唐这几年的海军发展也依然十分迅猛,已经对我们台湾形成了威胁,万一曰后两国情况有变,我们大齐的首都将直接暴露在大唐海军的炮口之下,因此臣等认为,是时候考虑迁都之事了!”看到李愔沉默半晌,刘仁轨终于再也忍不住开口道。
这次刘仁轨来见李愔,主要就是为了迁都一事。说起来这件事已经在大齐的政见吵了好多年了,台湾这里各方面都很好,但却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距离大唐太近,以前李世民在位时,两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冲突,因此倒也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在随着大唐海军的扩张,紧临大唐的台湾一下子变得不安全起来,因此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要迁都了。
听到刘仁轨的话,李愔终于抬起头来,不过他的目光只是在刘仁轨的脸上停顿了一下,然后看向旁边的王安问道:“太傅,你认为现在迁都是否合适?”
王安虽然年老,但脑子并不糊涂,刚才他坐在那里也一直在考虑这件事,现在听到李愔问到自己,只见他立刻欠了欠身道:“启禀陛下,老臣认为刘相言之有理,我们大齐雄霸太平洋,美洲、澳洲、甚至南洋等地,都比台湾更适合做大齐的首都,因此老臣觉得是时候迁都了!”
听到王安的话,李愔心中也是叹了口气,对于台湾这块土地,无论来自后世的感情,还是做为他向海外扩张的第一块根据地,他都对这里充满了感情,只不过现在随着形势的发展,大齐已经占据了美洲、澳洲与南洋等地,从国土上来看,台湾就显得有些偏僻了,甚至严重点来说,已经影响到大齐对美洲、澳洲等地区的统治。再加上大唐海军的兴起,更使得台湾的安全也成为一个问题,现在已经到了非迁不可的时候了。
想到这里,李愔在心中也有些无奈,说起来大唐与大齐现在总体的关系还不错,海上虽然有些摩擦,但却不影响大局,至少现在他与李治的兄弟感情还是十分的亲密。但还是那句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两国相处之时,一定要从最坏的方面考虑,因此大齐的首都绝对不能置于大唐海军的炮口之下。
“看来是时候实施最后的计划了!”李愔最后忽然长叹一声自语道,当年在李世民去世之时,他就已经想到解决四国矛盾的办法,只是当时时机还不成熟,所以他才等了这么多年。
听到李愔的话,王安半闭着的双眼忽然睁开,眼睛中闪过一抹惊人的光彩,甚至一向波澜不惊的脸上也露出几分兴奋之色。相比之下,刘仁轨却没明白李愔话中的意思,一时间有些迷茫的看向李愔和王安两人。
李愔自语过后,转过头来对刘仁轨忽然笑道:“好吧,迁都之事我同意了,不过对于首都的选择,朝臣们可有什么提议?”
虽然刘仁轨没明白李愔前面那句话的意思,但现在听到李愔同意,当下他也是精神一振,再次上前一步道:“启禀陛下,臣等已经拟定了几个首都的候选,其中南洋有两个,分别是马尼拉与椰城,澳洲的则是南澳城与莫力城,另外还有人提议在美洲建造一座新首都,不过大部分朝臣认为,美洲距离南洋与澳洲太远,而且开发程度也不高,因此新首都最好选在南洋与澳洲两地!”
“很好,这几个城市都不错,而且也都有一定的基础,立为首都可以节省不少的人力物力去改造!”李愔听后点了点头,从大齐的版图以及各地的经济、文明程度来上来看,南洋与澳洲的确比较适合设立首都。
不过紧接着李愔又开口道:“只是迁都之事关乎江山社稷的稳定,以及曰后对各地的统治,因此绝对马虎不得,这样帮,刘相你选几个信的过的人,让他们成立一个‘迁都考察团’,到那几个选定的城市里走上一走,看一看城市中各方面的条件如何?等到他们回来后,咱们再根据他们的报告选定一个城市做首都!”
“这……”刘仁轨有些疑惑的抬头看了李愔一眼,虽然眼前这位皇帝陛下的表现看起来很正常,但不知为何,他总有种被李愔敷衍的感觉,只可惜刘仁轨根本拿不出证据,最后只好答应道,“遵命,臣这就去办!”
等到刘仁轨退下去后,一直坐着王安忽然站起来激动的对李愔道:“陛下,您真的决定要实施那个计划了?”
李愔则是微笑着点了点头:“当年我就一直在等着这个机会,现在终于是时候了,否则若是再放任四国这么发展下去,恐怕最后我们兄弟会反目成仇,父皇他老人家在天之灵,恐怕也会十分伤心的!”
当天晚上,李愔分别给李恪和李恽、李贞写了封信,信中并没有其它的内容,只是告诉他们,自己有极其重要的事情要与他们见一面,地点则是依然选在大唐的长安,而且李愔在将信发出去后,然后自己就孤身上路,除了事前告诉过文心外,其它人根本不知道他的行程。
李愔这次便装出行,身边除了几个忠心耿耿的护卫外,就再也没有其它的人跟随。而且这次他也没乘坐自己的‘齐皇号’蒸汽船,而是和普通人一样,在基隆港的船行买了一张客船的船票,然后登上了一条名为‘平安号’的蒸汽客轮,这条船会到达登州,然后李愔在那里换船,进入渤海后到达黄河河道。
因为担心自己会被人认出来,所以李愔给自己化了个妆,主要就是他把自己的头发给理成了短发,看起来和后世的发式差不多。说起来随着这些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长头发太难打理,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再加上那些海员们的带动,所以光头和短发开始在大齐各地流行开来,十个男子最少有一半剪去了长发。
虽然李愔也觉得短发要比长发好打理的多,但是头发这东西是身体的一部分,传统观念认为,剪头发也就是伤害自己的身体,同样也是不孝的举动,再加上短发也不符合一般汉人的审美,因此他身为天下的表率,只能将长头发一直留着。
这次李愔刚好不想让别人认出自己,于是干脆一狠心把头发剪了,另外再把胡子的样式变一下,这样一来,整个人一下子像是变了个人似的,若非是特别熟悉他的人,否则根本就认不出来。
剪成后世熟悉的短发后,李愔感觉整个人一下子焕然一新,头顶上也轻松了许多,走路的步子也轻快起来,甚至他还特意沿着平安号的甲板转了几转,结果发现船上留短发的乘客并不少,他现在的样子根本就毫不起眼。
看到没有人注意自己,李愔终于放下心来,然后开始打量起自己乘坐的这艘蒸汽船。平安号是属于一帆海运名下的客船,同时也是今年刚刚下海的新船,船只的姓能十分可靠,这点李愔早就听一帆讲起过,这也是他选择这条船的原因之一。
说起一帆海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蒸汽船的船行,由李愔与赵一帆共同创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一帆海运已经成为大齐最大的船行,几乎每条航线上都有一帆海运的船只在航行,这点连当初的李愔都没有想到。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前一帆忽然生下一个男婴,孩子的父亲未知,这引起不少人的猜测,后来一帆被搔扰的人搞的很烦,于是告诉报社里的先生,自己的孩子名叫李知。这下所有人立刻都闭上了嘴,偶而与朋友私下里聊起这件事时,都会不由自主的向皇宫的方向看上一眼。
就在李愔背靠着船舷想着心事时,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尖叫,紧接着他感觉头顶一黑,一个人头大小的皮球向他的脑袋飞来,不过还没等到皮球落到他头上,旁边一个年轻魁梧的侍卫立刻上前,伸出蒲扇般的大手一下子抓住了皮球。
直到这时李愔才发现,在他前面不远的甲板上,有一帮孩子正目瞪口呆的看着他身前护卫手中的皮球,刚才的尖叫就是他们发出的。看样子这帮孩子刚才不小心把球给踢飞了,眼看要砸到李愔时,却没想到竟然被人用手抓住,这才让他们露出如此震惊的表情。
李愔看着眼前这帮可爱的孩子,也不由得想起家中的那些儿女,说起来丑丑和李启等几个大点的已经成婚,其中丑丑嫁给了李业诩的儿子,对方名叫李忠信,从小就被丑丑欺负,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两个年轻人就产生了感情,于是李愔做主,万全了他们两个,只是嫁女儿时,李愔却感觉像是自己最珍贵的宝物被人偷走了一样,比当初看着兕子出嫁还要难受。
至于李启、李冕等人,也都娶了世家贵族之女,而且他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使得李愔现在都已经是爷爷辈了。
想到家中的儿女,李愔也不禁有些发愣,不过他前面的那些小家伙们却是有些等不及,当下开口叫道:“大叔,麻烦您把球扔过来好吗?”
听到孩子们的叫声,李愔这才醒悟过来,当下笑呵呵的答应一声,从旁边护卫的手中接过皮球,只是这时他也起了玩心,说起来他也好多年没有踢过足球了。
因此只见李愔松开足球,然后一脚踢出,结果他的脚法果然和后世的国足相媲美,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轻漂漂的弧线,然后准确无比的飞过甲板,一下子落到了另一侧的大海中,结果那些孩子中几个比较年幼的看到自己的皮球没有,一下子全都用委屈的眼神看着李愔,最后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第七百四十六章 偶遇故人
几个孩子委屈的大哭,自然引来这些孩子的父母,这让李愔有些措手不及,只能厚着脸皮向众人解释,结果惹得这些孩子的父母都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看向李愔,毕竟都三四十岁的人了,竟然还搞出这种乌龙,实在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幸好李愔身边的护卫十分机灵,平安号上也有供乘客买东西的商店,因此一个护卫很快又重新买了一个皮球,另外还有不少糖果,这才让这些孩子止住了哭声,开始边玩皮球边吃糖果,孩子的父母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同时李愔也是松了口气。
大部分的孩子都跑去玩了,他们的父母也都散去,不过其中一个看起来顶多六七岁的小女孩却没有离开,而是歪着小脑瓜看着李愔道:“大叔,你的糖果还剩下那么多,反正你又不吃,不如都给我吧!”
小姑娘说完,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