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老鱼)-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不但可以让城中生活更加快捷,而且也能成为上海的一个特色,就冲这一点,就能吸引不少人来城中居住。
“火车自然没有问题,不过三哥你却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李愔本来也挺兴奋,不过随即又想到一个问题,不由得满脸苦笑的说道。
“怎么,六郎有什么难处?”看着李愔的样子,萧皇后不解的问道,事情是她提出来的,自然十分的关心。
“启禀外祖母,难处倒是没有,不过火车有个缺点,那就是需要烧石炭,而且冒出的黑烟漂在空气中,会使空气有些污浊,不过却也不是没办法,那就是需要多种些草木,这些草木可以将空气中的污浊清除,所以三哥想要在上海用火车的话,却要事先将城市做好规划,多种一些树木!”李愔开口回答道。
李恪听完这才放下心来,指着李愔笑骂道:“六郎你吓我一跳,还以为什么准备,不就是些树木吗,这些好办,到时我让我留出一些地方就行了。”
杨妃等人都对火车十分好奇,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向李愔问起关于火车的事,而李愔也是知无不言,甚至将蒸汽机的原理也讲了一遍,听的所有人都是啧啧称奇,没想到小小的蒸汽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
而说到最后之时,李愔十分豪气的站起来说道:“其实火车只是蒸汽机的一个运用方式,不过这个运用方式就足以改变世界,三哥既然准备将上海建造成一座火车连通的城市,那我也不能落后,台湾岛那边也正在建设之中,我准备将整个岛上全都用火车连接起来,坐着火车就能游遍全岛。”
听到表哥对台湾的规划,采儿立刻拍手跳起来叫好,那是她出生的地方,采儿自然十分希望台湾越来越好。而萧皇后则是心中一动,台湾那里是儿子杨暕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自己何不趁着现在有空,去岛上走一走?
第三百四十四章 参观台湾
波涛起伏的海浪之中,不时有尖嘴灰背的海豚在浪花中嬉戏,空灵的鸣叫声在海平面上回荡,让人听起来感觉心旷神怡,似乎整个人的心胸都为之开阔起来。
高大坚固的齐王号上,李愔和文心陪着杨妃、萧皇后等人坐在甲板上,一边欣赏海上风光一边聊着天。在齐王号的后面,则是一支庞大无比的船队,里面不但有李愔和船,还有不少从上海出发的商队和他们结伴而行。
李愔的船队前两天离开上海,不过却没有回登州,而是再次南下准备去台湾。这主要是萧皇后提出来想去台湾看看,毕竟当初杨暕在台湾住了数十年,她这个做母亲的,想亲眼看一看儿子生活过的地方。
对于萧皇后这个提议,采儿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她离开台湾近一年了,自然十分思念故乡。而杨妃好不容易出宫一次,也不想这么早早的回去,再加上杨暕去世,让她的心情也有些郁结,所以也想趁着这个机会散散心。
萧瑀是这次送葬队伍的总负责人,本来他担心海上遇到什么风险,再加上杨妃的身份,所以开始有些反对,不过却架不住萧皇后等人劝说,再加上又有李愔拍着胸脯保证,所以最后也只得同意。
齐王号是李愔的座船,也是整支船队里最大的船,船上除了李愔和文心夫妇两人外,萧皇后、杨妃、南阳公主等重要人物也都在船上,来上海时大家心情悲痛,根本没心思欣赏海上的风景,现在杨暕已经下葬,大家的心情也渐渐恢复,现在乘船行于海上,一边欣赏这难得的海上风光,一边听李愔讲解这大海上的趣事,倒也不觉得闷。
上海到台湾的海路本来就十分繁忙,一路上李愔就遇到不少从台湾去上海的船只,另外还有一些巡逻的战船,这些巡逻队见到李愔的齐王号,都是纷纷上前行礼。这些战船都是李愔招募的海防队,与陆青那支专职作战的海军不同,海防队的战船要小的多,士卒也不怎么精锐,平时只负责维持海路上的安全,顶多是遇到海盗时将对方吓走,很少真正的与人作战。
另外除了这些海防队外,李愔还见到了不少大唐的水军,这些水军一般都驻扎在沿海城市,除了守土之责外,平时也会外出巡逻,只不过他们的巡逻范围很小,一般都只是在驻扎城市的周围海域,而且对海盗的打击也并不积极,根本不能保证海路的安全,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愔才成立了海防队,这些海防队的总部设在台湾,不过却驻扎着各个海岛上,比如刚打下来的流求群岛那里,就是海防队的一个据点。
船队一路南下,很快就到达了台湾最北端的基隆港,这里是台湾的首府,也是整座岛上最繁华的港口,李愔的齐王府也在这里。虽然当初杨暕是生活在台南,但萧皇后他们好不容易来一趟台湾,自然要来看看基隆的风光。
身为别驾的崔巍早就接到李愔要来的消息,准备了盛大的迎接仪式,和陈宫朱猛等当地官员一起出来迎接,说起来陈宫和朱猛两人都是杨暕的旧部,也是最忠心于前隋的一批人,所以他们对于萧皇后和杨妃、南阳公主的到来,全都表现的十分激动。
而萧皇后也从李愔那里知道两人的身份,还特地单独召见了两人,话里话外都表达出感谢他们忠心辅佐杨暕的意思,然后又特意叮嘱他们前隋已亡,心中不要再有什么念想,一定要忠心辅佐李愔等等。
对于萧皇后的这些嘱托,陈宫和朱猛两人全都是含泪答应。本来李愔还想把净卫中的杨烈介绍给萧皇后的,不过这就牵扯到了四卫,而说起四卫,又不得不提到杨广,最后李愔怕萧皇后再为些费神,所以就没把四卫的事告诉她。
李愔他们在基隆休息了两天,这段时间里,李愔带着萧皇后他们参观了一下基隆城的建设,基隆比上海的建设还要早一些,再加上这里又是李愔暗定的根基之一,所以对基隆的投入可谓十分巨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基隆的建设进度比上海还要快。
基隆完全是一座商业港口城市,泉州以北的沿海城市若要南下,或泉州以南的城市要北上的,大都会到基隆停泊一下,补充一下各方面的物资,顺便再看一下有什么可以低价收购的货物。另外台湾岛上的蔗糖产量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那种白如雪的蔗糖一上市就引起无数人的哄抢,长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
不过对于萧皇后他们来说,基隆城最吸引他们的,却是海外夷商们运来的各种奇怪货物,这些货物里有让人眼花潦乱的宝石,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动植物,有好多甚至连李愔都叫不上来名字。
离开基隆之后,李愔他们立刻赶赴台南县,那里是杨暕生活的地方,也是采儿出生的地方。
台南与澎湖列岛离的特别近,所以这里的移民也比较多,当初杨暕在时,这里的汉人数量就占了整个岛上的一半,而占着人口的优势,现在的台南成为岛上仅次于台北地区的繁华地区,而在几个小城镇基础上,更是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已经正式命名为台南城,是台南县的治所,也是岛上仅次于基隆的第二大城。
现在台南县因为人口众多,而且土地和气候方面也占着极大的优势,所以这里不但是甘蔗的主要种植区,另外县内也成立了不少工厂,比如纺织、造船、玻璃等工厂,虽然规模无法与长安地区相比,但却是为以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台南市后,萧皇后和杨妃带着采儿等人,全都去了当初杨暕和采儿住的地方,那里是座十分漂亮的庄园,就位于台南城中,虽然城中经过改造,但是那里却被李愔保留下来,而且还被李愔命名为齐王庄园,之所以用齐王这个名字,一来是为了记住杨暕,当初在前隋时杨暕的封号就是齐王,二来这个庄园名义也属于李愔,算是他在台南的一所别院。
台南是采儿的地盘,自从到这里后,采儿也算是回到家了,带着萧皇后和杨妃他们在台南乱转,每天都玩的十分开心,只是偶尔想到当初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还是让她会有些伤心。
而在采儿带着萧皇后他们将台南城玩了一遍后,李愔忽然接到一份邀请,请他的则是两位老熟人,正是王安的儿子王况,以及清河崔氏的崔玉,他们两人自从上次来到台湾后,就一直呆在岛上忙种植园的事,这段时间刚好在台南,听到李愔来的消息后,就邀请他到两人合作的种植园中游玩。
李愔也刚好想了解一下台湾的种植园发展情况,所以立刻就答应了两人,而且他灵机一动,将这件事也告诉了萧皇后等人,问他们愿不愿意一起去?没想到所有人都对种植园十分感兴趣,全都愿意随李愔一起去。
第二天一大早,所有人都梳洗完毕,现在已经进入夏天,台南的天气又十分炎热,所以哪怕是大早上,李愔等人也都穿的十分单薄,而杨妃和文心等女眷更是穿着艳丽的纱裙,人手还带着一把小伞,十足一副户外运动的打扮。
众人乘着马车一路向北,出了台南城后,又向北走了约十几里地,台南城内外都已经铺上了水泥路,所以马车的速度很快,而且车中也不觉得颠簸,很快就到了一座巨大的庄园前,这里就是王况和崔玉合作开办的种植园。
崔玉和王况早就在庄园大门前等着,一看到李愔带着这么多人,他们也不吃惊,因为昨天李愔就已经派人通知过他们了。两人上前向萧皇后、杨妃等人见礼过后,又引着众人到厅中休息了一下,然后这才带人进入庄园之中。
这个庄园极大,里面也修着纵横交错的道路,李愔他们想要参观的话,也需要坐马车才行,否则转了几天也转不过来。而李愔骑在马上,笑呵呵的对旁边的王况问道:“王兄,你和崔兄的这座庄园到底有多少啊,又有多少人在园中劳作?”
听到李愔问起这个,马车上的萧皇后等人也从窗子中看向王况。而王况也不愧是世家子弟,在这么多天朝贵胄的注视下,并没有表现出紧张的样子,而是神色淡定的开口道:“殿下,台南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都十分发展种植园,所以我和崔兄联手,在台南一共买下了近十万亩的土地,现在主要是种植甘蔗,至于在这里劳作之人,则有两千南洋奴隶,另外还有上百监工、管事等,都是由汉人充任。”
马车上的萧皇后等人听到王况两人竟然买下了十万亩土地,全都是吓了一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关中地区的一家贵族世家,家中的土地加在一起恐怕还不到十万亩。倒是李愔却不觉得奇,毕竟台湾这里地多人少,土地价格极低,一以崔玉和王况两人的财力,一次买下十万亩还真不算什么。
第三百四十五章 种植园
不过就在这时,萧瑀却皱着眉头问道:“六郎,十万亩的土地,却只有两千人劳作,如此算下来,一人就要负责五十亩,这怎么可能管的过来?”
萧瑀的话问到点子上了,按说一个壮劳力最多只能管七八亩地,哪怕再加上畜上也顶多十几亩,再多可就管不过来了,可是种植园里的奴隶却一人要管五十亩,这显然不合乎常理。
同样骑在马上的崔玉听后却是笑道:“老国公有所不知,这种植园与国内的土地耕种不同,因为种植园内的种植的作物单一,所以一般都是统一劳作,而且在耕种方面,也不像国内的要求那么高,对亩产并不太注重,再加上使用了大量的畜力,以及新式家具的推广,所以种植园并不需要太多的人手,而这也是台湾发展种槙园的原因之一。”
崔玉说的不错,台湾的种植园虽然以甘蔗为主,但也有一些种植园以其它作物为主,比如水稻、茶叶等等,这些作物的各类单一,便于大规模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而这也正是应对台湾人口较少的的问题。
萧瑀听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这种植园应该就是将粗种之法扩大数倍,一人可以管理的土地也更多,如此虽然会降低亩产量,但是只要有足够的土地,总产量还是相当惊人的。”
“老国公英明,这种植园里的耕种的确十分粗疏,奴家一开始也可惜了好长时间,比如一亩明明能产百斤的,现在却只能产八十斤,每亩少二十斤的话,十万亩那可是几十万斤,这可是能让人心疼死。”说话的是一个身着胡服的年轻妇人,也是唯一一个骑马而行的女眷。
听到这个妇人说的幽默,车上的杨妃等人全都掩口而笑。这个妇人的身份十分显赫,她就是那位将崔玉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一个知耻后勇五好青年的崔夫人,也就是程怀亮的亲姐姐,程咬金的亲生女儿。
刚才崔玉和王况在大门前迎接李愔众人时,李愔一眼就看到了这位崔夫人,因为与其它妇人相比,这位崔夫人不但穿着打扮与其它女子不同,另外身上也一股说不出来的英武之气,一看就知道是将门之后,这点倒是和程怀亮兄弟三个十分想象,真不愧是程咬金的女儿。
听到这位崔夫人的话,萧皇后也开口笑道:“紫绡倒是个持家之人,清河崔氏能娶得你这样的媳妇,真是羡煞旁人,幸好你没有什么姐妹,否则光是提亲的话,恐怕会把卢国公府的大门踩塌!”紫绡就是崔夫人的名字。
萧皇后的话中虽然有几分打趣之意,不过却也是实话,当初崔玉娶了这位崔夫人后,立刻改邪归正,这让不少人家都是十分羡慕,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败家子啊,若是能娶上这样的媳妇,那可真是祖上积德了。可惜程府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别家想求都没地方求去。
崔夫人性格直爽,听到萧皇后的打趣,也是笑着说了几句玩笑,倒是和杨妃、文心都很谈的来。
李愔一边听这些女眷的说笑,一边和旁边的崔玉和王况低声交谈,时不时的还抬头看一下路两边的甘蔗林。现在刚好是甘蔗的收割时节,远处的一些已经成熟的甘蔗林中,已经有不少赤膊的奴隶挥舞着砍刀收割。
等到了近一些李愔才发现,这些奴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自由的,身上并没有带任何的枷锁,也没有用绳子绑成一串,只是脸上有奴隶烙印,每数十个奴隶中还有一个汉人监工。而更让李愔奇怪的是,汉人监工身处于几十持刀的奴隶之中,手中却只有一根鞭子,看到有人偷懒上去就是一鞭子,好像根本不担心这些奴隶反抗。
监工这种的胆大的行为引起了李愔的好奇,立刻就对王况问了出来,而王况听后却是一笑道:“殿下有所不知,这些奴隶都是南洋的土人,平日里胆子最小,对监工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而且种植园中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若是有一人敢于反抗,那么全队奴隶都要杀掉,所以即便有些奴隶敢反抗,恐怕不用监工动手,同队的其它奴隶就会杀了他。”
李愔听到这些也是一愣,他没想到种植园里竟然还有这样的规定,果然是够毒,就算是奴隶想要反抗,可也得看看其它奴隶同不同意?
在而接下来崔玉和王况又介绍了一些种植园奴隶的管理办法,比如这些奴隶并不是来自一个地方,彼此之间言语不通,再比如会对一部分表现好的奴隶予以奖励,给他们一些相对的特权,这样一来,就在奴隶中树立起一个‘贵族’阶层,底层的奴隶就算是有仇恨,大部分也只会冲着那些特权奴隶,到时实在不行,就把特权奴隶给杀掉一些平息奴隶的愤恨。
李愔一听是大为赞赏,没想到王况这些人真是不简单,连这种办法都能想的出来,这简直就是后世西方列国在殖民地的政策雏形,以后他若是向外扩张太快的话,倒是可以用这个办法统治殖民地。
在这片甘蔗林里转了几圈之后,李愔他们又随王况等人来到了种植园里的榨汁厂,这里的工人不多,但是却依河而建,河边立着高大的水车,借助水力的作用,像榨油一样将砍下来的新鲜甘蔗榨出汁来,然后装到特制的大木桶里,运到城中有专门的商行收购,不过商行也会根据甘蔗汁的成色、甜度等定出不同的价格。
“崔兄,你们收获的甘蔗为何不直接卖出去,反而还要多加一道榨汁的工序,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李愔有些不解的问道。种植园虽然是他想到的办法,不过里面的具体操作他却从来没管过,所以对这些细则还真的不太了解。
崔玉听后和夫人对视一眼,然后笑着解释道:“殿下有所不知,若是直接买甘蔗,虽然省了不少事,但是价钱却也很低,远不如榨成汁卖划算,而且榨汁之后,我们不但可以提高价钱,另外还有一样东西可以挣钱。”
听到崔玉的话,杨妃也不禁有些好奇的问道:“这倒是奇了,榨汁之后不就剩下些甘蔗渣了吗,难道这东西也可以卖钱?”
只见崔夫人立刻笑着说道:“贵妃娘娘猜的不错,正是这甘蔗渣……”
而这时李愔也醒悟过来,抢着说道:“不错,我想起来了,这甘蔗渣可是好东西,它不但可以用来造纸,而且还是上好的饲料,用来喂养牲畜再好不过。”
被李愔抢了话,性格直爽的崔夫人不禁白了李愔一眼,接着开口道:“殿下果然博学,我们这种植园每年的甘蔗渣产量惊人,大部分都被卖掉造纸,剩下的一些我们在南边的草场上开了个养殖场,那里的牛羊全主要就是吃这些甘蔗渣,肉质十分鲜美,一会贵妃娘娘和国夫人可要尝一尝!”
杨妃听到这里也是笑道:“在这海外倒是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随便吃牛肉,这要是在大唐,那可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
杨妃的话倒是让所有人都是点头微笑,大唐可是禁止宰杀牛,更别说吃牛肉了,这主要是轩为,牛是田地里的主要牲畜,一头牛在农家眼里,可能比人命还要重要,而皇家为了表示对农业的支持,更是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所以哪怕杨妃身为贵妃,却也是很难吃的上牛肉。
离开了榨汁厂后,王况又带他们参观了一下种植园的附属产业,比如刚才提到的那个养殖场,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酿酒厂,甚至还有一个巨大的湖泊用来养鱼,可谓是将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十万亩的土地可不是个小数目,李愔他们转了半天也只转了一小半,最后大家也都饿了,崔夫人立刻招呼大家回到庄园口的住处,早就准备好的酒宴也立刻摆上,大家边吃边谈。而李愔也品尝到了种植园里养的牛羊,以及自酿的甘蔗酒,这种酒的颜色淡黄,有点像后世的黄酒,不过味道却带着丝甜味,也比较香醇,没有白酒那么冲,比较适合女人喝,若是再蒸馏一下估计才会比较适合男人喝。
说起来王况和崔玉这里真不错,种植园里的东北方还有一片大山,里面有不少的猎物,第二天李愔他们就上山打猎,结果还真是收获不少,连杨妃也亲手射不少猎物,打完猎后大家坐在一起吃烧烤,没有什么君臣身份之分,倒真有些乐不思蜀的感觉。
可惜因为时间有限,李愔他们并不能在种植园呆太长时间,毕竟杨妃的身份特殊,而萧瑀在朝中还担任着要职,至于李愔,更是忙的脱不开身,所以在种植园呆了三天后,李愔他们不得不向崔玉他们告辞。
只不过就在李愔他们在台南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忽然陆青送来一封紧急军情,而且随着这封禀报军情的书信中,还夹带着一样东西,也正是这件东西,立刻让李愔本来十分愉快的心情变得阴沉无比。
第三百四十六章 倭国的手雷
“呯!”齐王号上的李愔狠狠的一拍桌子,脸色也阴沉的要命。他们的船离开台南要回基隆,可是却忽然接到陆青送来的紧急军情,随着这份军情,还送来一个小匣子,现在就放在李愔面前的书案上。
“殿下息怒,此事关系重大,咱们还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思量一番!”看到李愔动怒,站在他面前的陈宫急忙劝道。他是杨暕身边的老人,这次来台南也跟着一起来了,刚好李愔又接到陆青的紧急军情,而陈宫是个智谋之士,所以才被请来为李愔参详一下。
李愔也知道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不过当目光移到桌子上的那个木匣时,还是忍不住心头火气。木匣的盖子已经被打开,里面放着两枚安着木柄的铁疙瘩,大概有香瓜大小,若是识货的人看到这东西的话,肯定能认出这正是两枚军中使用的手雷。
自从搞出火药后,手雷、火箭、爆破筒就成了唐军的独门武器,而且随着霹雳院的发展,火药武器制作也越加纯熟,产量也日渐增大,不少军队中都配备有火药武器,而且针对不同的情况,霹雳院还开发出一些新型火药武器。不过尽管火药武器已经不再像刚开始时那么少见,但是对火药的管理却依然十分严格,除了大唐的正规军中外,也只有李愔的私兵中才配有这些火药武器。
只不过陆青送来的情况却打破了上面的结论,因为这枚手雷是前段时间他们扫荡倭国沿海时,无意间从一处海港军营中得来的,而且数量还不少。开始时陆青他们以为是大唐内部出了蛀虫,向倭国贩卖这种严禁出口的武器,不过后来却发现,这些手雷并不是大唐生产的。
其实李愔也看的出来,木匣子里的手雷与大唐生产的还是有些不同,装火药的铁疙瘩明显要大上几圈,而且铁质也是极差,做工十分粗糙,无论是长安还是登州的霹雳院,生产的手雷都比这种手雷要强的多,而除了这两个地方的霹雳院,大唐再也没有生产火药武器的地方了,如此一来就很明显了,眼前的手雷肯定是倭人仿造的。
“殿下,火药乃国之利器,这手雷显然不是我大唐所产,若真的被那小小的倭国掌握此等利器,那实非我大唐之福啊!”陈宫说的这些全是废话,不过他却是要用这些废话引出下面的话题。
只见陈宫说完之后,看了看已经冷静下来的李愔,这才再次开口道:“以火药对大唐的重要性,绝对不愿让任何人掌握这种武器,所以对于倭国,不如殿下将这件事禀报长安,与大唐军队联手,一举荡平小小的倭国!”
陈宫的主意的确不错,以李愔现在的实力,想要灭掉倭国还有些困难,毕竟才刚刚征服了新罗和百济,所有大军都还驻扎在那里,以防有什么变故发生。可也正因为如此,李愔现在根本抽调不出人手来,陆青海军的确是横行大海,但他们也不能把海船开到陆地上去,所以短时间内,李愔若是想对付倭国的话,的确只能借助大唐的力量。
不过李愔听后却是摇了摇头,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他虽然是李世已的儿子,但却现在却已经独立出来,所以在向外的开拓中,他并不想让大唐介入太多,毕竟倭国不同于新罗和百济,那里必须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不能让大唐也插手进去,所以若非万不得已,这次李愔根本不会向大唐借兵。
看到李愔摇头,陈宫不禁有些着急道:“殿下,现在倭国已经研制出手雷,若是不抓紧时间的话,那要是让他们把军队都用火器装备起来,那以后我们再想打,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陈院长过虑了!”李愔听后忽然笑道,陈宫是督察院院长,所以李愔才如此相称,“火器的根本在于火药,而火药的配方在我大唐并不算秘密,以前很道士、商人都知道,不过那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火药,只有军用配方制出来的火药威力才够大,至于这些倭国人制做的火器……”
李愔说到这里,伸手将匣子里的手雷拿出来一枚,然后将手柄砸开,将里面的火药倒出来。陈宫虽然见过不少火药武器,但却也是第一次见到里面的火药,所有倒还看不出什么,不过李愔却是能一眼看出,倭国的火药成分不但有问题,而且还是大问题。
只见从手雷里倒出来的火药呈一种诡异的灰白色,与李愔搞来的那种最佳配比的黑火药完全不一样。李愔用手指搓了一点闻了闻,发现里面的确有硫磺和硝石的味道,除此之外,药面里还有些黑色的小颗粒,看样子应该是炭,而除了这三样主要的原料外,药面里还有些其它成色,而且比例还不小,这才导致了火药的颜色不正常。
另外除了颜色之外,这些火药也呈面状,而不是像李愔让人制成的颗粒火药,这种火药主要是将药面加入鸡蛋清,然后像揉面团一样做为块,干了之后打碎,就是颗粒火药了,主要火药里面的各种成分比例不同,若是面状的话,时间一久,比重大的就会沉到底层,比重小的则会在上层,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原料混合不均匀,使火药的威力大大降低。
看到这里,李愔脸上也露出了几分冷笑,看来倭国在知道了火药武器的厉害后,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得到了大唐民间的一种火药配方,然后制成了这种手雷,可惜无论手雷的外观与大唐的多么像,但是里面的火药威力却是天差地远,估计就算是用到实战中,效果也是极其有限。
“陈院长,咱们去外面试试这手雷的威力!”李愔忽然将剩下的一枚手雷拿在手里,笑呵呵的说道,他倒要看看,这手雷能不能炸死人?
陈宫虽然不知道李愔为何发笑,不过却也不好询问,跟着李愔来到甲板上,让人找了一个大木桶,原来是装水用的,桶壁约有四指厚,十分的坚实,李愔将手雷的引线点燃,然后扔进桶里,随后让所有人全都离的远远的,结果等了大约十几秒,才听到桶中‘呯’的一声响,然后桶被炸的跳了几跳,在甲板上四处滚动,同时还外向冒着黑烟。
这时李愔让人把桶搬回来,结果发现桶壁只被炸开了一道小口子,里面的手雷弹片约有七八片,而且连木桶的桶壁都没有射穿,虽然这木桶确实厚了点,但若是放一枚大唐造的水雷,估计这木桶早就被炸的七零八落了,哪里会像现在这样,简直就和一个大鞭炮差不多。
旁边的陈宫看到这里,心中也不由得长舒了口气,有些哭笑不得的对李愔说道:“殿下,看来微臣实在是多虑了,以这手雷的威力来看,寻常将士就算穿着件皮甲也能挡下来,只要不射中要害的话,应该没什么杀伤力。”
李愔也是点了点头,这种威力的手雷也敢拿出来用,看来倭国真是太小看大唐的火器了。不过李愔紧接着又想到,这种火药的威力虽然小,但毕竟也算是火器,若是给倭人一定时间发展的话,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找到火药的最佳配方,看来对于倭国自己也要抓紧时间了。
再次回到船舱之后,陈宫立刻开口道:“殿下,虽然倭国仿制的手雷威力极小,但却也不可掉以轻心,只是不知道殿下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
陈宫虽然是杨暕举荐的,但毕竟时间还短,还算不得李愔的心腹,对李愔的图谋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才有此一问。而李愔也想考量一下这位被杨暕夸赞不已的智谋之士,所以只见他笑呵呵的道:“那以陈院长所见,本王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看到李愔有意考量自己,陈宫立刻精神一震,自从杨暕将他送到李愔手下做事后,陈宫也就绝了其它念头,一心想得到李愔的信任和肯定,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只见陈宫略一思量就开口道:“启禀殿下,微臣觉得倭国不可留,今日他们能仿造手雷,焉知他日就不能改进手雷,使之威力增大吗?”
陈宫的这个观点和李愔一致,因此李愔听后也是面露微笑,而陈宫看到也是放下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