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老鱼)-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快!快!帮我把衣服撕了……,菜汤,那个菜汤倒我头上……”既然主意已定,一帮人立刻行动起来,大家互相帮忙扮惨相,一个个搞的想是被人抡了几圈大米,其中最敬业的要算程怀亮,为了逼真竟然真让房遗爱打了他两拳,结果顶着两个黑眼圈一身犀利哥的造型,获得了大家的一至好评。
接下来李愔亲自动手,从吐蕃人身上搜出不少大块的金银,然后交给王子豪,毕竟现场打坏了不少东西,王子豪又是自己的人,怎么着也得赔偿,至于钱李愔他们肯定不会出,当然只能从这些吐蕃人身上找了。
程怀亮这些年轻人倒一点也不迂腐,甚至还嘻嘻哈哈的上来帮忙。说起来这些吐蕃人还真是有钱,光身上带的金银就够买下半个酒楼了,王子豪高兴的双眼放光,连脸上的伤都忘了痛了。
在长安城管理治安的金吾卫到来之前,李愔他们一帮人‘凄凄惨惨’的向太极宫赶去告状。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因为他们的这次群架,改变了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
第三十一章 恶人先告状
太极宫太极殿内,太宗李世民正在与众臣商议朝政,刚好谈的就是关于吐蕃和亲的这件事。
“陛下,现在吐蕃日渐强大,已经击败了周围数个国家与部落,现在吐蕃赞普心幕天朝,多次派人求亲,这本是拉拢吐蕃的一个大好机会,所以微臣认为,应当应允吐蕃求亲!”身材干瘦的孔颖达上前奏道。
“此事万万不可!”还没等孔颖达退下,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就站出来反对道。
“房相,和亲之事早已有之,古有秦晋之好传为佳话,我大唐也有公主嫁于突厥、吐谷浑的先例,为何不能嫁于吐蕃?”别看孔颖达年纪已经不小了,但还是一副火爆的脾气,面对号称文臣之首的房玄龄也毫不退缩。
“孔大人有所不知,正是因为吐蕃国力日盛,对我大唐时常表现出不敬之态,如果现在答应将公主下嫁吐蕃,只会助长吐蕃的嚣张气焰,于国于民都不利。”房玄龄休养极好,对于孔颖达的质问丝毫不动气,十分冷静的将自己的意见讲解出来。
房玄龄虽然说的十分有道理,但孔颖达却不是那么好说服的,引经据典和房玄龄辩论起来。朝中的大臣也分为两派,一派以于志宁这帮正统的儒生为首,为和亲大唱赞歌支持孔颖达,认为联姻有助于加深两国邦交。另一派则以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帮李世民打天下的谋士为主,他们的想法和房玄龄一样,都反对与吐蕃和亲。
两帮人都是朝廷重臣,孔颖达和于志宁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边人数较少,而且两人平时不和,但个个都是位高权重之辈,每个人说话的份量都极重,所以两帮人吵了个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
朝堂上没参于争吵的就剩下一些中间派和那些武将,中间派站在那里装傻充愣,对于两边的话都赞成,却又都不明确表态,个个都是油滑的老狐狸,而武将则是抱着肩膀看热闹,对于朝堂上的事,他们也根本插不上嘴,除非是要动刀子打仗了,那时才是他们发挥的时候。
李世民也被两帮人的意见搞的左右为难,其实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在灭了**之后,横在李世民心中的敌人,只剩下一个高句丽,前隋时杨广发兵数十万攻打高句丽,却依然落得兵败的下场。如果他能够打败高句丽,完成前隋未能完成的事业,那么也就证明了大唐要比前隋更加强盛,以唐代隋也就更加的顺理成章。
但若想征服高句丽,肯定需要举全国之兵。如此一来,就要先安抚大唐周围各国,以免在征伐高句丽时被这些小国捣乱。他本以为灭了北方的突厥,征服了西南的吐谷浑后,大唐周边再无敌手,但没想到竟然又有一个吐蕃异军突起,如果现在和吐蕃交恶,必然牵扯大唐不少的兵力,这样一来,他想要征服高句丽的愿望,还不知道要推迟到什么时候。
但如果和亲的话,房玄龄说的也很有道理,吐蕃以为打败了周边几个小国之后,已经能和大唐正面叫板,时不时就有挑衅之举,如果现在就答应和亲,在别人看来,确实是一种示弱之举,不但会助长吐蕃的气焰,也会让大唐的颜面受损。做为一个高傲的帝王,李世民也绝不希望用自己的女儿来换取和平,之前虽有公主嫁于吐谷浑和突厥贵族,但那都是征服他们之后的笼络人心之举,与现在的性质截然不同。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李世民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当年的**是何等的强盛,就是因为颉利可汗趁大唐权力变更之时,起兵直指长安,逼他定下了渭水之盟,迫使大唐向突厥进贡金帛财物,这让李世民引为奇耻大辱,后来经过三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在贞观三年发兵灭了强大的**,为了抓住颉利可汗,大军一直追到漠北才功成身退,一雪当年之耻。对于吐蕃之前的挑衅,李世民都记在心里,只要有机会和实力,他绝对不会介意再灭一国。
就在李世民举棋不定的时候,忽然殿外黄门进来禀报,说李恪和李愔带着帮人求见。李世民心中奇怪,李愔先不说,李恪可是一个知进退的儿子,自己在殿中议事,按说他应该不会无缘无故的进来打扰才对?
“喧他们进来!”忍住心中的疑惑,李世民开口说道。
等李恪他们一进殿,立刻吓了李世民一大跳,周围正在争吵的大臣也都停了下来,一脸震惊的看着这帮凄惨的纨绔子弟。只见李恪一瘸一拐的第一个进殿,后面的李愔却被人抬着进来,而且还捂着肚子一脸痛苦的不停呻吟着,程怀亮顶着两熊猫眼,和秦怀玉等人都是一身的乞丐装,露出的皮肤上还带着一道道的血痕,看上去十分吓人。同样被抬着进来的还有李孝节、李景恒和燕北等人,因为这些家伙身手最差,刚才挨打最多,样子也最凄惨,装重伤员最合适。
“父皇,请您为儿臣与众位兄弟作主啊!”李恪这家伙演戏也很专业,一上来就扑倒在地大哭起来,身后的人也很配合,干嚎的请李世民为他们报仇。李愔在担架上暗暗偷笑,本来他还担心这些人演的太假,但没想到个个都是影帝级人物,连李恪这个平时道貌岸然蜀王,哭起来竟然还真的有眼泪流出,根本用不着眼药水之类的东西辅助,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好演员,看来以后要多多挖掘。
“混帐,看看你们一个个都成什么样子,快点给我起来回话!”李世民也被两个儿子的惨样吓了一跳,心中是又痛又气,又看到平时神采飞扬最像自己的李恪只知道爬在地上哭,一点王爷的样子也没有,心中怒火更盛,忍不住出口怒喝道。
“启禀父皇,非是儿臣等人不顾仪态,实在是那些吐蕃人欺人太甚,不但出言无礼辱我姐妹,更蛮横无理率先出手殴打儿臣等人,儿臣虽然尽力反抗,但仍寡不敌众,被他们打成这般模样,逼不得已才想请父皇做主,为儿臣等人讨还一个公道。”李恪哭的是泪涕横流,但说话条理却十分清晰,一下子就将李愔事先想好的话全都背了出来,将责任全都推到了吐蕃人身上。
程怀亮等人也纷纷大声叫嚷,甚至挽起衣服让周围的大臣看自己身上的伤势,以此来博得其它人的同情,搞的大殿上一片混乱。他们的父亲或爷爷可都在两边站着呢,一个个看到儿子与孙子的惨相,脸上也都是怒气勃发,只不过碍于在面子,在朝堂上不便发作罢了。
“都给我住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恪儿你将详情禀报一遍!”李世民看着下面乱成一团的众人大喝一声,这才他们安静下来,又转头对李恪问道。
李恪觉得效果差不多了,李愔也暗中向他打了个手势,意思是现在就看他的发挥了。于是他站起来擦干眼泪,将事情的经过详细讲了一遍,当然其中做了一些小改动,比如特意加重了对吐蕃人嚣张姿态的描述,率先动手的也变成了吐蕃人,特别是引发这次群殴的那句侮辱大唐公主的话,在他嘴里也变成了吐蕃人直接用汉语高声挑衅,丝毫不将大唐的威严放在眼里。
“呯~”李世民气的一拳砸在面前的龙案之上,暴跳如雷的吼道:“吐蕃小儿,竟敢如此藐视我大唐,难道真以为我大唐软弱可欺吗?”
“陛下,臣愿领我大唐的虎狼之师,一举荡平吐蕃,把那个赞普小儿活捉献于陛下。”程咬金这帮唯恐天下不乱的武将纷纷叫嚣,一个个自从前年平了吐谷浑后,他们好长时间都没动过了,骨头都快要生锈了,巴不得现在就有场大仗要打呢。
“陛下息怒,虽然吐蕃对我大唐不敬,但现在实不是开战的好时机!”看到那帮武将发疯,房玄龄怕李世民脑子一热也跟着发疯,所以急忙跳出来劝道。
“房大人所言甚是,前年与吐谷浑一战,已经将我大唐国库消耗大半,现在我大唐空有大军,却无钱粮相助,实不易轻启战端!”魏征也站出来说道。其它大臣也都是纷纷劝诫,除了那些武将外,几乎没有人赞同开战。
李世民咆哮了几声后,也知道现在不是和吐蕃开战的时候,不过心中的这口恶气出不来,不由得愤愤的说道:“吐蕃小儿欺人太甚,和亲之事休要再提,另外撤消与吐蕃的边市,禁止吐蕃人进入我大唐境内!”
房玄龄看李世民已经打消了开战的念头,所以他也就不再坚持,虽然取消互市对大唐也有损失,不过对于连铁器都不能自给的吐蕃来说损失更大,倒也算是一个出气的办法。孔颖达这个死硬的老头还想说些什么,却被好友于志宁拉住,长孙无忌从李愔他们进来后就一直没说话,眯着眼睛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本来一次好好的早朝,被李愔他们搅的一团糟,李世民也没有了议事的心思,一挥手就要退朝。可正在这时,金吾卫校尉尉迟宝林来报,说吐蕃大使在城中闹事,现在人已经被他们抓了,现在来请示该如何处理?但却只字没提吐蕃人全都被打的晕死过去的惨状。
李世民正在气头上呢,大声咆哮要人将这些吐蕃人全部押入天牢。尉迟宝林大声应喏,然后倒退着出去了,不过出去的时候却没忘偷瞄李愔他们这些人一眼,程怀亮则暗中冲他竖了个大拇指。尉迟宝林这家伙也是经常和程怀亮这帮人混在一起的,上次在五王宴上李愔也见过,不过他身为金吾卫校尉,今天又刚好他当班,所以就没能去赴宴。没想到今天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刚好能让他帮上忙。反正他也不用担什么干系,毕竟他只管抓人,又没有人问他被抓的人受没受伤,就算以后追究起来也追究不到他的头上。
处理了吐蕃人后,这早朝也就散了,李世民点了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几个文武重臣的名字留下来。程怀亮他们这些‘伤员’也都有人照料,李恪和李愔本想随着大部队一起撤的,但没想到被李世民点到了名字,不顾两人的如此‘严重的伤势’,竟然将他们两兄弟也留了下来。李愔心中暗叫不妙,估计自己这次要糟?
第三十二章 吐蕃之议与修路
等文武大臣都退出去后,大殿上只剩下李世民和被他点名留下来的这些人。李愔现在还躺在担架上呢,刚才还有李景恒、燕北那些人做伴,所以倒没觉得什么,可现在就剩他一个人躺着了,想站又不敢站,躺着又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注意在自己身上,那种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
李世民让李恪和李愔留下来,却再也没理他们,而是径自对李靖等人说道:“吐蕃现在羽翼已丰,又对我大唐向来无礼,今日吐蕃大使被这些小辈殴打,以吐蕃以往的嚣张作派,肯定不会咽下这口气,诸卿以为该如何应对?”
“陛下,吐蕃骄横已久,我大唐在此事上又万万不能退让,所以微臣料定,日后必定兴兵侵我大唐,所以还望陛下早做打算。”房玄龄首先出来说道。
“房相所言不错!”卫国公李靖也站出来说道,“若是吐蕃兴兵,有很大的可能从剑南道进军,那里属于大唐南疆,兵力本就薄弱,而且那里又临近南方六诏,这六诏除了南诏外,其它五诏都与吐蕃交好,更利于吐蕃出兵。”
“嗯,两位爱卿所言有理,看来我大唐要做好与吐蕃动武的准备了。”李世民的头脑也很清醒,对于房玄龄与李靖的分析十分赞同。躺在地上的李愔对李靖更是佩服无比,他记得吐蕃与大唐的第一次交战,就是在四川的松州,那里的确离吐蕃和六诏都很近。
“侯卿,你做为兵部尚书,就由你来介绍一下吐蕃现在的情况!”李世民沉吟了一会,转头又对侯君集说道。侯君集时任兵部尚书,收集敌国情报这一块属于他的职权范围。
“是,陛下!”虎目鹰鼻长相凶狠的侯君集站出来说道:“吐蕃位于我大唐西南,与我陇右道中间只隔着一些羌人部落,其国东北就是吐谷浑,东南便是六诏。吐蕃现任赞普名为松赞干布,是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继位后,将都城由山南匹播城迁都于逻些,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实力强盛之极,虽然比不上全盛时的**,但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敌人……”
侯君集对着殿上的众人侃侃而谈,主要从军事方面介绍了一下吐蕃的情况。李愔大概听了一下,心中对大唐的情报系统十分的失望,本以来能听到什么绝密的情报?谁知道侯君集讲了半天,都是一些关于军事方面的信息,比如吐蕃军力几何?军队战力如何?主要将领是谁?兵力分布的大概情况等等,至于国内民生、政治、经济等方面,则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侯君集讲了半天,最后喝了口茶又接着补充道:“除了军力强盛之外,吐蕃还占着地利之势,因其地势极高,与我国接壤之处险峻非常,绝大部分都无法让军队通过,而少数几个关隘,又都有吐蕃重兵把守,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说到这里侯君集迟疑了一下,似乎想到什么难解的事,思量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而且听去过吐蕃的人说,除了土生土长的吐蕃人外,外人很难适应吐蕃的气候,比如有一些大唐商队,一旦进入吐蕃境内,商队中的人就会有不少人出现头疼、眼花、耳鸣、全身乏力等症状,而且人也会变得十分脆弱,一场小小的风寒就可能要了人的命。”
“噢?世上竟然还有这等事?”李世民一脸迟疑的问道,其它文武群臣也都是第一次听说这种事,纷纷小声议论起来。
“启禀陛下,此事千真万确,吐蕃人曾自夸那是他们的大神保佑,让吐蕃多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此屏障,就算是有千军万马,也让它国无法踏进吐蕃半步!”侯君集一脸肯定的回答道。
“鬼神之事虽然荒诞,但却也不可不信……”李世民说完沉吟不语,看起来十分的纠结,其它大臣也都是一悉莫展。大唐皇族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所以对于道教十分推崇,上层贵族大部分都信奉道教,而道教中传说最多的就是神仙长生之类的事情。为了求长生,有不少王公大臣都在炼丹服丹,甚至连李世民也不例外,宫中就养着不少道士,偶而也为他炼一些丹药。所以对于鬼神之事,李世民虽然不全信,但也不是不信。
“父皇,这根本不是什么鬼神庇护,只不过是吐蕃人自吹自擂罢了!”正在这时,躺在担架上的李愔忽然站起来说道。
他刚才忽然想明白了,自己演的这场戏估计早就被李世民等人看穿了,只不过没有当面戳穿他们罢了,让他这么躺着估计也是李世民故意的。他正愁没有正当的理由站起来,总不能自己承认说我是装的?刚好这时听到李世民这帮人被一个高原反应搞昏了头,李愔心中大喜过望,干脆直接厚着脸皮起来,反正自己未成年,耍点无赖也很正常。
“噢?六郞你且说说看!”李世民先是一愣,本来他将李恪和李愔留下来是另有深意,但没想到李愔竟然敢戳穿自己的谎言站起来,不过他毕竟是一个心胸开广的帝王,现在注意力都放在了吐蕃身上,对于李愔这些小节倒不怎么在意。其它文武大臣也都是一愣,估计也没想到李愔会开口说话!
“启禀父皇,侯大人所言外人无法适应吐蕃气候的事,的的确确是真的,但却也没那么神秘,说穿几乎是一文不值,而且也不是没有办法克服。”李愔自信满满的说道。
“噢?老臣愚昧,还请梁王殿下指教!”侯君集脸色有些难看的问道,毕竟他是兵部尚书,掌管整个大唐的军事情报,连他也没搞清楚的事情,李愔竟然会知道,而且还将其贬的一文不值,这让他的面子上可不太好看。
“呵呵,指教不敢当,侯大人对于吐蕃的情报,已经收集的相当齐备,李愔十分佩服!”李愔对侯君集笑着说道,话说的虽然有些违心,但李愔也是无奈之举,现在他的力量太弱,实在不是得罪人的时候,有一个长孙无忌已经让他够难受的了,他可不想再多一个侯君集看自己不顺眼。
侯君集这个人自傲的很,倒不至于和十四五岁的李愔生气,听到李愔的夸奖后,脸色立刻好看了许多。
李愔松了口气,继续开口说道:“其实侯大人刚才所说外人进入吐蕃后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我们可以统称为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高原?难道这是和地势有关?”卫国公李靖自言自语了几下,忽然眼前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
“卫公果然厉害,只凭这一个名字就想到了其中的关键,不愧是我大唐军中第一人!”李愔赞道,对于李靖这位传奇人物,李愔从心里向外佩服。
听到李愔称呼李靖为‘军中第一人’,那些桀骜不驯的武将竟然都是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甚至连自视甚高的侯君集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李靖在军中的威信。不过这也难怪李靖早早的就退了下来,现在只是充当军事顾问之类的角色,并不掌管实际的兵权,毕竟李世民再怎么宽宏大量,也绝对不希望军中出现一个能威胁他帝皇身份的人物。
“呵呵,梁王殿下谬赞了,老夫哪里称的上军中第一人?”李靖抚须微笑道,上次五王宴后他倒没怎么留意李愔,今日经过他仔细观察之后,心中却是大为惊讶,无论是风度、气质、见识,在他见过的年轻一辈中几乎无人可比,甚至连他一向看好的李恪,现在站在李愔身边也像是个陪衬一般,这哪里还是以前那个纨绔皇子?
“哈哈,药师客气了,谁不知道你用兵如神,若不是得你与众与卿家相助,哪里有我大唐现在的兴盛?”李世民也笑着说道,顺带还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夸了一遍,然后又转头看向李愔说道,“愔儿,你还是快把那个什么‘高原反应’大概讲一讲,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是,父皇!”李愔躬身道,“所谓高原反应,其实简单来说,主要还是因为吐蕃地处高原,空气比平原地区要稀薄的多,像我们这些生活在平原上的人,贸然进入高原地区后,身体必然会产生一些不适,其实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的话,只要多适应一段时间就没事了。”
“这……竟然如此简单?”侯君集一脸的不可置信,为了搞清楚这件事,他们兵部可是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但最后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鬼神之说。
这时英国公李绩也忽然站出来说道:“经梁王殿下这么一说,这点倒让老夫想起年轻时,我曾去高山上拜访友人,但没想到刚去一天就病倒了,一开始症状倒和侯大人所言相差无几,后来病情加重差点死掉,我那位朋友急忙将我抬下山,休养了几天竟然自己好了,估计那次就是高原反应吧?”
“没错,只要是超过一定的高度,常年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进入之后,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不过有人的反应很微弱,甚至本人都没有察觉,有些人则反应强烈,如果不及时处理,甚至有性命之忧,在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像英国公一样,迅速的回到平原地区,休息几天就没事了。”李愔再次说道。
“好!”李世民拍案而起,“如果真如愔儿所说,那么我大唐只要在吐蕃寻一驻地,派军队先适应那里的气候,到时何惧区区吐蕃小儿?哈哈哈~”
估计是想到了以后马踏吐蕃的壮举,李世民是仰天大笑,一吐胸中的闷气。下边的文武群臣也是议论纷纷,特别是那些武将,大部分人脸上都带着喜色,这下终于又要打仗了。而文臣则大都皱眉思索,似乎是在衡量与吐蕃爆发战争的得失。不过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这时看向李愔的目光却都带上了一丝敬佩。
人群中的长孙无忌一直冷冷的看着李愔,直到这时才突然开口说道:“陛下,吐蕃兵力虽盛,但对于我大唐来说,也只不过是群土鸡瓦狗,但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在剑南与吐蕃兴兵,首先就要解决粮草的问题,剑南道处于吐蕃和六诏的夹击之下,那里虽然富庶,但交通闭塞,无法支撑太多的军队驻扎,如果两军相峙,对于我大唐来说极为不利。”
长孙无忌的话你是一盆当头倒下的冷水,立刻让李世民清醒过来。剑南道包括了后世四川盆地的大部,以及云南、贵州、甘肃的一部分,四川盆地虽然富饶,可是却被群山怀绕,再加上那里多雨,道路极为崎岖难行,大唐的军队想要进入那里,估计耗费极其庞大。
李世民沉吟了一会,忽然转头向房玄龄问道:“房卿,我记得前年,剑南组织民众大修道路,现在交通状况可有改善?”
“这……”听李世民提起这件事,房玄龄就是一阵苦笑,“陛下,前年剑南的确组织数十万民众修路,可是南方多雨,刚修好没多久的道路被雨水一冲,就立刻变得泥泞难行,现在已经荒废大半,多数地方根本无法通行。”
古代都是夯土为路,最怕雨水冲刷,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倒是用砖石铺路,可这只是一条大街,如果将大唐的道路都用砖石铺上,估计就算是大唐政府破产也修不完。
“咝~”听到房玄龄的话后,在座的众人都是倒吸了口凉气,数十万民众修建的道路,竟然不到两年就全部被雨水冲毁,以前他们只知道南方多雨水,但没想到竟然如此厉害。
李靖这时又站出来说道:“其实长孙大人太过多虑了,吐蕃与我大唐相比,无论哪方面都要差上许多,所以老臣料定,这次就算吐蕃兴兵侵我大唐,绝对只是一次试探,不敢与我大唐决一死战,所以我大唐只要派一支精兵,打掉吐蕃的气焰,之后吐蕃必定退兵。”
不得不说李靖的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了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大势,吐蕃人绝对没有的胆气与实力与大唐死战,所以吐蕃与大唐的第一战,注定了只是一场试探。
旁边的李愔对李愔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据他所知,大唐与吐蕃的松州之战,吐蕃兴兵20万入侵大唐,将松州团团围住,可后来大唐的援军一到,杀了几千吐蕃军后,结果吐蕃人立刻退兵,松赞士布更是亲笔写了认罪书认罪,一场气势汹汹的松州之战就这么结束了。
“哈哈哈~,英雄所见略同,朕也是这么想的!”李世民抚掌大笑,不过很快脸色又转为忧虑道,“打掉吐蕃的气焰容易,但是此战也暴露了剑南道的兵力空虚,只怕以后随着吐蕃实力增强,对剑南道会再起异心,看来还是要加强剑南与关中地区的联系才是正理,可是这道路……”
李世民说到这里,眉头紧紧的皱在一起,下面的群臣也都是一愁莫展,修路不是问题,问题是修好了很快就不能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做的全是无用功,大唐的国库可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其实不只是剑南,长江以南的大唐彊域都存在着道路问题,谁都知道南方富庶,但交通却一直是个大问题,毕竟出产再多,可运不出来也没用。
“父皇,儿臣有一物献上,可以解决道路问题!”这时李愔忽然站出来说道,看着大唐君臣被一个道路问题搞的愁眉苦脸,李愔却是心中暗笑,这点小事对于他这个现代人来说,还真是小菜一碟,拿出来既能讨好他的便宜老爹,说不定还能顺手发笔财,简直是一举两得。
第三十三章 烧制水泥(上)
正在沉思的李世民忽然听到李愔的话,双目微微一凝,转身直盯着李愔道:“愔儿,之前的事我就不追究了,但现在我们谈论的可是军国大事,不是你可以擅自参与的,还不快快退下!”
李世民说到这里一挥手,虽然李愔刚才讲解的高原反应帮了他一个忙,但在李世民看来,这不过是碰巧罢了,并没有从心底里改变对李愔的看法,所以并不相信李愔能有什么修路的好办法。
李恪也在李愔的背后悄悄的拉了拉他的衣服,示意李愔不要再说话,毕竟他们身为皇子,妄议朝政如果被有心人抓住,可是对自己十分的不利,刚才李愔站起来讲解高原反应就将他吓了一跳,没想到这次李愔又跳了出来。
“父皇,儿臣要说的并不算什么军国大事,毕竟这些事儿臣也不懂,但儿臣却知道有一样东西,如果拿它来修路,不但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而且坚若磐石不惧水火,就算是被大水淹没道路,只要水不太深,仍然可以行走无恙。”李愔再次躬身施礼道。
“噢?这世上竟然还有这种东西?”李世民也被李愔的话勾起了兴趣。下面的房玄龄等人也饶有兴趣的看着李愔,他们现在对李愔充满了好奇,不明白这位出人意料的梁王又要做什么惊人之举?
“启禀父皇,此物名为水泥,是用几样十分常见的材料烧制而成,平时如同灰色的面粉,用的时候加水、沙子、碎石搅拌,然后铺于路上,过几天就会变成石板一般的水泥路面,硬度与真正的石头相差无几,就算是在水中泡上数年也是无碍。”李愔十分满意众人的反应,一五一十的将水泥这种新发明讲了出来。
“好,愔儿你尽快制作出来一些样品,到时我与众位爱卿一起查验!”李世民兴奋的一拍桌子,虽然还没有见到实物,但只听李愔的介绍,李世民已经敏感的察觉到,水泥这种东西出现的重大意义。
“儿臣遵命!”李愔立刻起身领命。造水泥对于李愔来说,还真不是什么难事,前世他为了生活四处打工,曾经在一个无证的小水泥厂里呆过一个月,后来实在受不了厂里粉尘满天飞的环境,干一天活头发上都是水泥块,洗都洗不掉,所以干满一个月后直接结钱走人,对于水泥的用料与烧制流程,李愔大部分都还记得,所以对于在大唐制出水泥,他还是十分的有信心的。
房玄龄等人倒是对水泥不置可否,虽然他们相信李愔不敢在这么大的事情上撒谎,但毕竟还没有见到实物,不知道水泥的性能到底如何,所以个个都保持沉默的态度。
接下来李愔向李世民提出,要一些工匠协助自己,但没想到李世民大笔一挥,直接封李愔为水泥督造使,暂时管理将作监,有权调用将作监所有的人力物力。督造使这个名字倒是好听,但其实只是一个暂时的官职,在主管官员升迁的史部根本没有备案,并且也没有品级,等水泥造出来后就自动解职了。
李愔欣然领命,然后李世民就将他和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