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业中华(郁榕)-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要实现爱因斯坦的设想,还不知道要多少年和进行多少实验。
第七十三章西北的风
绥远,冯玉祥正式退休了,不过他不愿意离开绥远,因为这里太多事情他舍不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冯玉祥骑着马吟唱,不过没有豪迈,只有悲凉。
冯玉祥接手新绥远时,同是西北,绥远比陕西的恢复速度慢多了。牛羊,多了就成了草原的敌人,这一地区的草原都在快速退化,很多地方荒漠化和沙化。风把地面吹的只剩下指头大的小石子,草顽强地从小石子上面长出来。看上去似乎有了一丝草原的面貌。但实际上脆弱不堪。
绥远的问题除了交通林带,还多了防风林。可是这里的植物生长期太短,林木栽种下去,几年下来,冷杉等常青树种也不过齐腰深。速生的白杨和桦树等等的也还没有达到防风的效果。
从巴彦淖尔出发,向西,因为阿尔泰,祁连山,贺兰山脉的阻隔,这里干旱少雨,同时也成为了风口子。
敖伦布拉格,巴音哈日山看上去很美,因为风把山峦雕塑的宏伟瑰丽,但是你看到的可能不是山,而是风,因为那就是风的形状。曾经有人说这里很美,但是在张春和冯玉祥看来,这不是美,而是悲凉。
“再有哪个烂文人在这里感叹美,我就让他好好读读这首诗。”
冯玉祥前些日子真把一个从北京来的教授给揍了。
其实这里还算是好的地方,黄河灌渠流经这里,水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这里的无霜期算是比较长的,达到了五个月,这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农业基础,最早是自流灌溉,后来环境所阻止了这种做法,限制了农田耕种面积,水主要用来培育森林和草场。
越往北方走,森林和农田的关系就越紧密。基本上没有森林就没有农田。这是环境所下的定义。
“一些东巴人,蒙人曾经一窝蜂地开垦土地,因为这样能够吃饱。这里曾经全部是农田,很多从北京来的人就胡说这是什么塞上江南,坐在那里唱赞歌。什么玩意儿不弄出一首诗,他就不算是一个文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我没毙了他就算好的了。不知道这是老百姓因为穷苦才导致这样的吗?诗,咦咦喔喔地。”
冯玉祥愤恨不已。
张春和丽质不禁扑哧笑了:“你管他那么多。让他和老百姓住一个月,什么事都好了。”
“算了吧。这中国的老百姓,对文化人有奴性。一看到文化人来了,到了家里,怎么也得杀鸡宰羊招待。宁可自己饿肚子。那群人就吃着老百姓用来活命的东西,还假惺惺地感谢老百姓。文人,要是不改变这种不知道天下疾苦的习惯,应该全部给毙了。我才不让他们来祸害老百姓呢。我去老百姓家,要是老百姓杀鸡宰羊,我就揍他。”
“你怎么和张之江一个德行了。”张春笑。
“这不是逼出来的吗。我现在后悔在北京待几年了。那时候糊涂,以为只要把政府管好了,就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现在看真是幼稚,哪有那么容易。现在一有人问我当年在北京的感想,我就说我没去过北京,没见过那些玩意儿。我看你也别去,把所有的地方拿下来。也不要那个地方,就是一个腐朽的窝子。溥仪不是又回去了吗,让他在那里呆着,和北京一起烂掉。”
跟着冯玉祥的几个学生吃吃笑。
冯玉祥就瞪他们:“你们别笑,你们要是有一天变成那样,我第一个毙了你们。外人我还只是揍一顿。你们我可不会客气。”
“知道了,冯大爷。”学生们一点都不怕他。
冯玉祥也就是嘴巴硬,其实对学生们很好,一路上照顾最多的是学生,要求最严的是军人。
“冯大爷。”坐在冯玉祥怀里的妞妞已经非常调皮了。
冯玉祥脸色马上转回来,变得极为谄媚:“哎哎,妞妞。再叫一声大爷。”
“不叫。”妞妞捂住脸,因为她知道如果叫了,冯玉祥肯定会用胡子扎她。
因为有大规模屯垦的历史,所以这里是先有农田后进行的造林,在森林没有长起来之前,这里的农民保守风害之苦。这也说明了如何治理北方,即便是新民大学的学生们也犯了不少的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好在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过来。
其实在张春看来,这一排排方格子的防风林,能够存活,并有了一定的规模,已经很了不起了。
只是农田确实是在退化,而不是进化。为了种地,你就得深耕,翻动的土壤细微颗粒很快就被风吹走,什么肥料,农家肥都不管用,什么作物的成活率和满苗率都很低。
“我看这样,不行,只在背风的地方保留一些农田,其他的暂时还草吧。”张春对身后接替冯玉祥工作的王若飞说。
“我们打算再招收一批林业管理人员,由政府给发工资。只是绥远已经连续好几年完全吃财政补贴了。”王若飞苦笑道:“如果不是阴山地区撑着,我们去武汉开会实在不好意思见人。”
“你们条件是差一点,南贝加尔虽然条件差,好在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一来,还有降雪和降水,你们这里就没有。你们这里要稍微好一点,还是要看阿拉善的治理。”
阿拉善,传说中的阿拉善草原,实际上只能称之为阿拉善荒原。
后世更加是完全退化成阿拉善沙漠。
现在治理其实正是一个关键时期。两条纵向的交通大动脉一条贯穿草原的中心,一条沿着阿尔泰山脉,实际上是阿尔泰林区的主要交通线。南北走向的除了道路,就是防风林。
规模大,时间短,投入的人力物力已经是绥远省的极限了。畜牧量大幅度减少,种植业实际上是失败的。林业现在最高的也不不过一人来高。而且这种局面还将持续数年,也难怪冯玉祥不肯走,王若飞直皱眉头。
“你们还算好,全省能够达到七成的自给率。我刚从毛乌素沙地过来,他们比你们要早好几年,也才达到了五成的自给率。不过他们是靠农业撑着,你们是靠畜牧业。你们这里虽然风大,干燥,可是你们地下水丰富,鄂尔泰,贺兰山和祁连山的来水现在有所恢复,据说青土湖,白亭湖,居延海这些湖面都在扩大,有水,这些树木就能够存活,就能够长大,虽然慢一点,总还是有希望。”
张春宽慰着两个人。
学生们倒是笑了:“没有那么难,这几年我们测量树木胸径,树木的生长呈现加速趋势。只要现在不破坏,生长速度会越来越快,到时候我们再进行物种丰富的工作,草场和农田就会加快恢复。也不过就是三五年时间。”
冯玉祥就训他们:“说得轻巧,你们这帮小兔崽子过三五年屁事没有,大爷我过三五年,就去见佛祖去了。”
学生们笑嘻嘻地说:“您身体好着呢,能骑马,能骂人,吃饭香着,不比我们少。三五年见不了佛祖。我们会让您见到塞上江南的。”
冯玉祥就用鞭子虚抽他们。
“塞上江南,还学那些酸文人,大爷我抽死你们。”
学生们拨马跑开了。
冯玉祥笑嘻嘻地回来说:“这帮兔崽子现在越来越没大没小的了。”
王若飞笑道:“这都是您宠出来的,不过他们说得对,树木生长速度确实在加快。最多五年,农牧业就应该能够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其实现在也不差,东部产量增长很快,总产量是增长的,只是我们人口翻了好几番,才变得有些困难。”
冯玉祥说:“没人怎么行,没人这树也种不起来,长不活,有个屁用。”
张春笑着看着他们之间的互动。张春喜欢西北人这种生活和交流方式。别看原来西北军的这些将领一个个都是大老粗,但是不管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都比较受欢迎,因为他们有什么说什么。不像林伯渠说话遮遮掩掩。
第七十四章圣地居延海
东西居延海现在连成了一片,《尚书》称为弱水流沙,主要的补水来源是祁连山冰雪融化后的黑河与额济纳河。汉代成为居延泽。唐以后都成为居延海。元代分成三个,清代又分为东西两个。
不过随着黑河来水量增加。东西居延海已经连在了一起。类似的还有青土湖和白亭湖,水面扩大后,也有连在一起的趋势。虽然湖面恢复,但是植被却没有,老湖区有大量的芦苇,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也等常来此栖息。
但是新湖面只有很少的地方有草丛,大多数都是黄沙。湖水也很浅,绝大多数地方只有几十公分,不足一米。
若水流沙,非常形象。
中午的时候,阳光直射,水温很高,蒸腾量很大。以前一些干枯的湖床全是盐碱,现在补水后,开始变淡。
由于规划有问题,一条道路从湖边经过,现在全部淹没在浅浅的水下。环境所直接要求改线,而禁止填高路基来修复这条道路。
“我们是这样想的,这两个地方湖区面积大小,直接决定了绥远的气候。”居延海管理局环境所女所长这样解释。
“这个地方有水,沿着鄂尔泰山过去的风就是湿润的,否者就是干燥风。敦煌一带,塔里木盆地和罗布泊的恢复,天山和博格达山脉环境好转,对我们这里促进作用非常大,这几年的降水已经明显增加了,这也是为什么居延海比我们预想的恢复速度要快的原因。”
“同时是蒸腾,有树木和水与没有树木和水,对气候的有什么差别吗?”王若飞问。那些刚实习的学生眼睛登时亮了起来,他们对这个问题更加感兴趣。
“树木对风不仅有减速的作用,还有调节蒸腾水汽通量的作用,当风势过大,植物会封闭气孔以减少蒸腾。同时如果有多层树冠。对于地面温度有很大的降低作用,特别是中午阳光剧烈的时候。植物蒸腾的水分会在森林内部进行第一次循环,然后才在低空交换,最后才会升到高空。没有树木,蒸发的水汽会直接升到高空。我们知道,高空形成的云会在异地最终形成降水。但是低空云却在本地形成降水。湖泊主要是增加了水汽通量。而有植物的湖泊,和没有植物的湖泊也有很大的区别。最关键的就是对风减速作用。和森林体系的水汽内循环。它不仅留住了水分,还对地面问题进行调节。昼夜温差会缩小。夜晚的散发的温度会被植物截留。白天会降低土壤温度。形成各种生物适宜的温度环境。”
“这就不就是像人的肺一样?”一个学生显然是医学院的。
“对,森林就是大地的肺,而水分就是大地的血液。以前阿拉善草原的退化,就是得了很严重的肺病。”女所长三十多岁,皮肤晒得很黑。看起来就像一个农民,但是却是这里的灵魂人物。
“居延海还会扩大?”丽质看着在浅水里玩耍的水玲和丽质。
“还会,不过也是有条件的,就是敦煌和祁连山,昆仑山的环境一直处于进化中。我们这里的植树种草和农业结构调整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主要还是上游。我们的环境改善对于下游的作用要大一些。就像先生说的,这是一整套环境系统,环环相套,我们只是完成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女所长回答得很肯定。
“哈哈,不要往我身上套,系统论我只是开了一个很小的头,后来都是你们自己总结归纳出来的。和我关系不大。”张春笑道。
“那是先生太谦虚了。您听过我的好几次报告,每一次总能让我们在很多岔路上找到一条最现实的道路。”
张春叹了口气:“我也只能做到这一点。你也说了,最现实的道路并不是最短,最科学的道路。那是你们自己找到的。”
有了水分,沿着湖泊长出来的各种草木十分繁茂,是管理所最新撒播的。原有道路的树木很多已经死了。但是活下来的树木长势很好。居延海渔业管理所的职工正在把一船船的芦苇扔到浅水中。毕竟这里还是有着一些很好的条件。
防风林带并没有因为水要淹没他们而停下来。只是树种有了一些调整。
居延海一带从汉唐就开始垦殖,后来环境恶化,又退还成为草场。这种反复已经很多次了。
现在农田几乎被森林包围起来,除了水面以外,大体上森林占二,草场占一,农田占一。而以前全部是牧场。对于人口的容纳力很低。现在也不高,但是却比以前增加了。
对于巴丹吉林的治理,采取的是从四周向中心稳步推进的策略,而不是像毛乌苏沙地从开始就打歼灭战。腾格里的治理也是跟着湖泊和水走的。
这一代新建了黑水,居延,沙城三个县。整个地区因为居延海而改称居延市,这告诉人们居延海是这一地区的生命之海。
居延市过去是额济纳旗所在地,不过现在更加靠近阿尔泰山而已。位于阿尔泰交通线和张掖沿着黑水河的交通线的交叉口。市中心的广场上,张春居然看到了老子骑着青牛的雕像。
老子西走流沙的传说,源于《列仙传》:“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而这个《列仙传》应该是汉魏间人伪托刘向写的一本书。
张春把老子的天道论和系统论等结合在了一起,并且这种理论随着文字的传播而传播,它把一些宗教哲学思想穿起来,俨然有形成一个整体的迹象。特别是阿尔泰山一带,本来趋于灭亡的萨满教兴起。他们开始把起源往老子身上靠,老子西行化为胡的传说成了依据,居延海俨然成了一个圣地。
张春多次说过人都可成仙成佛的话,原本是从历史和哲学意义上来说的。
但是到了远东和中亚,就成了萨满教教的基础教义,他们甚至把汉人在传授汉字时讲的一些汉字原始字形和自己的宗教符号结合,这导致汉字成为他们的基础符号。汉人的神仙传和志怪传,因为和他们的教义相符,而充满了人性和世俗思想,成为了他们很喜欢在讲述动植物知识和教义是引用的东西。
其中《列仙传》就是他们喜欢的作品。
《列仙传》是最早系统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记载了从赤松子至玄俗七十一位仙家事迹,时代跨度较大。认为修道成仙是不论身份高低的,经过一定的修炼或有了某种机遇,人人都可脱胎换骨、超凡飞升。所以,传中出现的众多神仙有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道教教主老子、太子王子乔、王公舍人琴高、掌制陶器的官员宁封子、大夫彭祖、采药者、卖药者、道士、卖珠者、沽酒妇、乞丐等等。无论贵贱,从帝王至乞丐都有得道成仙。
这也诠释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当然居延海之所以成为宗教圣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穆天子传》,传说中的周穆王架着他的八匹神骏马车,一路西行,来到昆仑山脚下,见到了一个披着虎皮的女王,那就是后来成为玉皇大帝夫人的西王母。而这个昆仑山就是现在的合黎山。
环境所的人教学生的时候,常常拿合黎山和白亭海青土湖说事,说这里曾经是圣地天池与北海,你看看吧,不保护环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所谓北海,传说中在昆仑山以北。是苏武牧羊的地方。白亭海一带也真有苏武祠和记载苏武牧羊的石碑,而且年代久远。
合黎山到居延海一带成为圣地,其实和绥远省号召对这一地区进行环境治理时引用了这些传说有关。
张春也只有笑笑,毕竟这对于稳定边疆形势是有帮助的,他也就默认了。
第七十五章中国民族性
阿尔泰山脉的保护要比阿拉善早得多。
阿尔泰山也叫金山,清朝时在阿尔泰山脉淘金的人达到七八万人,人民革命军控制了阿尔泰山后,杀掉了一批,驱逐了一批,现在采金的人已经差不多绝迹了。
山脉南北气候差异非常大,南部温带干旱和半干旱荒漠气候,北部受到西风环流带来大西洋水汽,顺额尔齐斯河谷地和哈萨克斯坦斋桑谷地长驱直入,遇到阿尔泰山,受逼抬升降水。因此降水较为丰富,降水随高度递增和由西而东递减,冬夏多,春秋少,降雪多于降雨,积雪时间随高度增加而延长,最低的雪线低至海拔2800米左右,气温变化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阿尔泰山区气候垂直梯度变化明显,具有冬长夏短而春秋不显的特征。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1100米以下为山麓草原带;1100~2300米为森林带,以前主要生长西伯利亚松、西伯利亚冷杉、云杉等;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带与亚高山草甸带。
农场分布在山间的盆地,山顶和山下都有牧场。不过随着汉人对森林的养护,森林的在上下延伸。植物种类几乎翻了一番。野生动物种类也在增加。不过这一代是地震多发区,其中1931年的地震造成了一百多公里的断裂带。贝加尔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繁。军队和老百姓几乎都采用了木质结构的房屋。
一些学校,商场等大型建筑在建设的时候。充份考虑了地震的影响,采用了加固的混凝土框架结构。
不过山间的房屋都是采用两层木制墙体加上中间土墙的形式。火墙是做不成,所以他们每家每户都采用了改进的壁炉。带有俄罗斯风格。高速重轨列路线从张掖一直穿过阿尔泰山脉到到达巴彦查干,然后沿着杭爱山到巴彦布拉格、巴彦海尔罕,越过特斯河,唐努乌拉山到乌梁城。
这一带由于阿尔泰山丰富的降水和冰川融化的雪水,河流众多,湖泽众多,草场丰美。
不过在蒙古时期。受到苏联集约化的影响,曾经在这里开垦了大量农田,准备种植粮食。只是实际上由于人口的缺乏。导致这些农场并没有起到作用。
并入武汉政府后,这一批大规模的农场保留了一半左右,另外一半不是恢复成草场,而是森林。蒙古平原地区降水很少。主要的降水全部在山区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对于河流的依耐性很大。加上平均气温较低。冬天长,夏天短,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受到了限制。即便是最科学的农业种植方式,也还是需要一定的灌溉用水。所以农田的开垦面积也要受到限制。
南贝加尔同时也是风速很高的地区,因为千百年来,这里主要是畜牧业,导致植被单一而稀少。导致戈壁滩众多,只是因为气候寒冷减少了一定的水分损失。比绥远情况稍好而已。
环境条件不同。问题却是一致的。就是植被恢复缓慢。
好的地方是,由于高山降雨和降雪丰富。沿着河流进行植被扩张的条件比绥远强多了。
农田也集中在这些地方。这让南贝加尔的种植业占整个农业的比例迅速升高,达到了近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几年南贝加尔的主要精力就在开垦适当的农田,增加森林覆盖率,维护草场发育,保护沼泽湿地和草甸。当然在阿尔泰和赤塔也在建设一个有色金属工业区。
所有的这些措施都导致了南贝加尔的人口暴增,从最初的三百多万猛增一千二百多万,已经不比湖北人口少了。
但是南贝加尔的地盘太大了,所以实际上在南贝加尔行走,看不到多少人。
南贝加尔的铁路线因为为了国防的缘故,是最先突击修建起来,大部分都是沿着山脉修建。
赤塔,自从人民革命军占领兴安山和赤塔后,苏军主动撤出了贝加尔东部布里亚特绝大多数地区,因为这里都是森林。在擅长丛林作战的中**队面前,苏军完全没有守住的可能。
这一地区准备新成立赤塔省。包含大兴安岭分水岭以西和贝加尔湖移动的地区。涵盖了整个兴安山脉。傅作义调过去当省长。
赤塔省在贝加尔湖和兴安山与大兴安岭谷地的农业发展很快,这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六百万。赤塔省主要以农业,林业,狩猎业和工矿业为主。牧业最近几年才在交通线附近略有发展。而且实际上它主要用于森林防火和军事用途。产量完全忽略不计。
中苏分界线在包恩特和中卡拉尔一线,以维季姆河的两条支流为界。北部已经大面积开垦,现在正是收获小麦的季节。苏联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而拖拉机在耕地。与苏联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相比,河流这边的中方看起来除了树木还是树木。
中方的农田全部在森林之中,即便是在贝加尔湖湖畔也是如此。它们被森林分成了很多块。
也有一部分农田在收割小麦,但是垄间的土豆和一些豆类蔬菜瓜果类作物种得满满的。而不是如苏联现在一样全部是翻耕的黑土地。
中国人的运输还是用牛马。不过进入加工厂后就没有再出来,它们被直接脱粒烘干进入了仓库,最后会被制作成淀粉和面条,或者其它食品出售。
在加工方面,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交通系统也比苏联先进得多。
所有的中国人,即便是干活的农民身上都有武器,他们还是喜欢用冷兵器。护林人身上有枪支,全部是带狙击镜的半自动步枪。说全民皆兵并不算错。
一个十五层楼的办公室里。
朱可夫用望远镜看着森林中劳作的人们叹了口气,对身边的参谋说:“谢廖沙,这是个可怕的民族。日本人和中国人相比,那就是愚蠢的猪。”
朱可夫感到可怕的是即便是动用大规模的空军,取得了空中优势,要想重创中国的经济,那几乎不可能。因为你根本找不到轰炸和攻打的重点,可以说所有的地方都是重点,你打下任何一个地方有不会影响他的全局。
而中国人,所有的中国老百姓,最后可能都会成为终结士兵生命的战士。
但是实际上,想取得空中优势是不可能的。
一些高高的山峦上面,有中国人先进的雷达站,中国人的步兵拥有一种能够追踪战机的火箭。中国人的喷气式飞机是怎么达到高速飞行,还能有非常远的航程,这简直就是一个谜。
以前中国飞机据说没有缠斗的功能。但是现在他们的飞机就是天空中的鸟,不仅速度快,还变化莫测。
除了这一种飞机外。还有一种能够贴着森林飞行的直升机。这可比德国人的直升机还要先进。苏军也在建设雷达站,但是根本发现不了这种飞机。
这两种飞机上都有一种飞行速度很快,螺旋桨飞机根本逃不掉的火箭。
而这种火箭是怎样追踪战机,追踪坦克的,这也是一个谜。
苏联的军工企业也在实验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但是结论是以现在的技术,完全做不到。特别是指挥追踪需要大量的计算,这是用人工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中国人应该发明一种能够自动计算的机器,然后用无线电指挥。苏联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能够自动计算的电子管计算器,但是体积非常庞大。只能用于武器制造与设计的计算。
“中国人虽然可怕,可是人心却不齐,一直到现在,国家还是分裂状态。他们是农耕民族,讲仁义道德,把生命看得太重。这样的民族只要你不碰它,不具有攻击性。日本人不同,他们就是一群饥饿的狼。随时都会扑上来咬你一口。”
谢廖沙这样总结。
第七十六章备战
与朱可夫一样,张春也在用望远镜观察苏联一侧。
与朱可夫站在办公室不同的是,张春周边的人全部做了伪装,连妞妞的小脸上也画花了。
张春用的望远镜是最新研制的,镜面上贴上了一种防止反光的膜,这是为了解决狙击手大开狙击镜容易被人发现的几率。
吉鸿昌低声说:“我们有确切情报朱可夫的军部就在那栋楼里。苏军在这里集结了重兵,一千多重炮的炮群,超过一千辆重型坦克。至少两百架战机。以这样的力量,在日军方向也许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如果在我们这个窄小的战场,破坏力是惊人的。因为赤塔并没有多少战略回旋的余地。战士们已经好几次要求对他们做一次打击了。而且苏军还在勒拿河西岸增兵。如果他们拿下了日本,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我们。”
“日本那边怎么样?”
“日军运输不比苏军近,而且日军在远东州和阿尔丹州的建设才开始,虽然速度也很快,但是我看他挡不住苏军全力一搏。”吉鸿昌退回了山石的后面。
张春不说话。
对面,巨大宽广的壕沟不止一道,并且灌满了水。中间有一道道战壕以及一个个暗堡。隐蔽得不错的炮群在后面。更远的地方是机场。苏军正在做飞行训练。不过重型坦克正在集结向东方开进。苏军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动。难道苏联有信心解决日军吗?
“你认为他们现在的兵力够击败日本。”
“现在的兵力肯定不够,勒拿河防线太长,只能做局部的反击,他们的兵力还是太少。”
“他们增兵的频率怎样。”
“差不多一个月增加一个团左右,因为苏军只有这一条交通线,所以超过数字的可能性不大,不然朱可夫不可能着急上火铁了心要把这条铁路修好。他们主要是机械化兵团,离不开道路。”
“军用物资呢?”
“这个,还是不够,如果真的战斗下来。我觉得他们可能突不破200公里,必然会出现问题。这个地区连食物补给都困难。我们担心的是赤塔州,200公里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危险。”
张春笑了:“我知道你们的打法,你们不可能和他硬拼,你们会选择突进到他们的后方。失去了补给的苏军就是没了牙齿的老虎。”
“我们的机场位置是个问题。这才是我们真正担心的。如果我是朱可夫,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机场。所有才会有首先打掉他的装甲和炮群的想法。”
“你们要做好统计和情报收集,我个人的意见。我看苏军不是想反击,而是想给日军一个足够的威慑。当然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打掉他们的突击力量是必要的。我不希望你们到时候用生命去堵苏军的炮口。”
张春也退了回来。
吉鸿昌笑了,壮实的身体充满了力量。山坡的阴面,一个师的士兵埋伏森林里。这是一次隐蔽突击演习。他们的身上几乎挂满了各种火箭弹。这种火箭弹虽然小了很多,但是威力一点都不小,能够轻松穿透苏军的坦克装甲。
这是朱可夫绝对想不到的,他不知道就在眼皮子底下,不如三公里的地方,一个师在想着如何一次性解决掉他的装甲部队。
“德国空军和意大利空军对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用22吨炸弹彻底摧毁了它。别小看这次事件,这是空军进行饱和轰炸的预演。两百架飞机。什么时候发动袭击都是极端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空中力量。我们的空军比他们的航程要远,速度要快,所以你不能只靠陆军在做这件事情,要用好你的空军和陆军航空军。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个道理要懂。能用空军解决的,不要用火箭部队解决。能用火箭部队解决的不要用战士,能够迂回穿插的,绝不正面打阻击战。”
“德意日结成的联盟是为了反苏。您说苏联是想顾东面,还是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