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业中华(郁榕)-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云龙镇一下子种植棉花多了起来,水稻地迅速减少。唯独张家没有动。金鸡岭全部种粮食。张家堡也只有少量的棉花,还不对外出售。

这一年黄淮流域大旱。灾民还是跑了过来,不过奇特的是,凶悍之士纷纷北上参加义和团。这一年的灾民虽然多,居然没有发生匪患。只是原本流落到云龙河以为有粮食的灾民,没有得到粮食,有力气的继续南下。没力气的倒毙在路上。非常凄凉。张家地处偏远,不过通过张凤兰在云龙的杂货店收留了三十多个十二岁到五岁的孤儿。

因为南张村分出去后。张家大院改成了张家岭蒙学堂。

春节过后,张家岭和金鸡岭十多个女人先后生了孩子,南张村有五个,金鸡岭有七个,留在大院的有六个。

由于农田里的活虽然不多,但是面积太大,所以做完月子后,女人们坚持下地干活了。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可是在这个时代,很多穷人的女子是连月子都很少做。所以女人和婴儿的死亡率都很高。

金鸡岭本来有八个孕妇,结果两个孕妇和一个婴儿死亡。这还是在听取了张春规范化的卫生条件和接生方法后的结果。

张家岭就要好一些,因为张春春节一过就把云龙镇的老中医宁伯接了过来,建了一个医馆,让袁芳带着几个有经验的妇女帮忙,专门主管接生的问题。产前产后护理都进行的很好,所以所有的女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张家大院的六个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在院子里给孩子们洗衣服做饭。

真正干活的是芹姨带的剩下十九个女人,二十三个已经长了一岁的孩子。十个新收养的十二岁以上的河南孩子。因为张春觉得十二岁以下的孩子还是自己带着做辅助性的劳动为好。而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不算新生婴儿已经有六十二人了。

三十三个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分成了两部分。张天和张燕带的护卫队补满了二十人。因为张春委托张凤兰又弄了十只汉阳造。组成了护村队。护村队伙食要比大家好一些,因为他们除了训练还要下地干活,当然是背着枪下地干活。看着身量普遍不高的孩子们背着比自己身体还要长的步枪,确实让人心酸。但是没有办法,这是必须的过程。

剩下的十三个孩子,身体素质更加差,就让芹姨带着。

当然所有的孩子都是要花时间读书的。只是十二岁以下的孩子读书时间更加多一些而已。

这六十多个小豆丁也是好花一定的时间下地的,因为在下地干活的时候,也是传授知识的时候。袁芳教他们读书写字,张春教他们农业知识,认识各种植物和昆虫,讲诉这些物种都有什么作用。不知不觉中,书也读了,地里的活也做了。效果非常不错。

金鸡岭的六个孩子也送到蒙学来启蒙,不过他们都要回金鸡岭干半天活。因为那边的人口更加少。

教书已经明显有些力不从心的袁芳,喜欢上了张春抄写的包含着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的军事护理学。其实也是根据一本新学中西医教科书改写的。西医对于外伤护理确实是科学的。不过对于内科,张春直接扔给了袁芳一套中医书籍。辩证施治这么复杂的东西,对于张春来说太高端了。

袁芳带着五个女孩子闲暇时在诊所里给宁伯帮忙,同时也向宁伯学习。成功给孕妇们接生后,袁芳觉得应该培养一些从医的学生,所以带着五个对医学感兴趣的女孩子到了诊所。为首的是一个叫做张秀的十二岁小女孩,也是读书最聪明的一个。

张家岭蒙学堂是云龙镇第二个蒙学堂,也是唯一一个个人办的新式蒙学堂。名气还是蛮大的。

当然,云龙镇收留灾民和孤儿的不止有张春一家,还有就是刚刚新建起来的洋教堂里的德国牧师朱利安。只是这个朱利安牧师很明显利用“做善事”来传教。而在中国,朱利安的工作非常不顺利。

朱利安想要建一个教会学校,主薄辛宝久拒绝了,云龙镇不在洋人的枪炮势力范围,一方面他无法保证教会的安全,也就没有办法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另一方面,很多入教的人其实是因为走投无路跑到洋人那么寻求庇护,很多都是土匪流#氓,致使教会与地方矛盾不断。历次的教案都是因此而发生。所以辛宝久就向朱利安推荐说,也许朱利安可以找张春谈谈。因为朱利安一直宣称教会保证妇女儿童的地位,而张春那里几乎都是妇女儿童。

“间作有利有弊,好处是只要有足够的肥力,会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是坏处也有,那就是增加了土壤的暴露时间,在增加土壤的疏松度的时候,也增加了水土流失程度。所以,绿肥种植是比较好的办法。豌豆和蚕豆这种豆类植物的根部有一种根瘤菌能够固化空气中养分。收获后的秸秆能够直接翻耕进入泥土,并很快腐烂成肥料。”

朱利安找到张春的时候,张春正在田间给大家介绍根瘤菌。

“这些豆科植物根部的瘤状物,其实就是根瘤菌寄生后长出来的保护性组织。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和互惠互利的关系。大家看,这就是根瘤。”张春展示这手里的蚕豆根系。

张春见一个洋人站在孩子们的背后,就知道是谁来了。

他笑着低声对袁芳说:“袁先生,这个德国鬼子您接待一下吧,正好锻炼一下德语。”

袁芳低声问:“说什么?他来干什么?”

“传教呗,不过我看那个什么教也没有什么用,说起来就是四个字:欺世盗名,不过他的西洋医术据说不错。”

张春声音虽然低,但是也不是说听不见。朱利安惊奇地看着这个**岁的孩子,不知道张春怎么来的一种骨子里的傲气。

朱利安的汉语其实非常不错,都听得懂,口语也很好。但是现在他决定留一手,假装听不懂,而是用英语问好。英语张春非常不错,但是张春不能表现出来啊。袁芳却听不懂英语,而是结结巴巴地用德语问好。

一番鸡同鸭讲以后,朱利安总算抛弃了英语,转而用德语和汉语与袁芳交流。

双方在关键性问题上,直接都以装糊涂,听不懂来敷衍了事。但是朱利安确实对袁芳的医学理论感兴趣,因为至少表面上,袁芳讲的外科手术,是明明白白的西医理论。

朱利安对这几十个“童子军”所吸引住了。看起来,这些孩子用的似乎是德国的操典,但是这只是表象。

张春一看朱利安的表情,就知道,这老头肯定精通汉语,有时候,你无意中露出的惊讶表情会暴露你的秘密。所以张春告诫袁芳和孩子们,在这老头面前可不要说真话,这老头中国话精通着呢。

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张春也不愿意做得太明显,所以包括张春自己在讲课时,也没有太避讳。张春讲的操典,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勇敢”的解释。张春从来就没有说“死战不退”这四个字。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讲如何“逃跑”,如何利用环境隐藏,如何偷袭。勇敢的含义是指敢于面对敌人,敢于向敌人发起挑战,永不妥协。但是绝对不是无谓地送死。

要是谁在进攻或者撤退的时候,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无遮挡的条件下,会被张春骂:“你的脑袋被门板夹了吗,你蠢,敌人可不蠢,你已经死了,我用手枪都能打死你,何况敌人使用步枪,甚至大炮。”

这导致于只要进入训练状态,朱利安很难发现二十个正规“童子军”在哪里。六十多双眼睛来检查这二十多个人的隐蔽行为,而且这六十多个孩子肆意妄为,调皮捣蛋,笑嘻嘻地以找到隐藏者为荣。

所有条件对于正规童子军来说太苛刻了。毕竟来来往往的地形地物就那么多,这六十多个小孩子和二十个大孩子同样熟悉,大孩子们想要获取胜利,就只有用迅速的战术动作。

跑到树林里被大孩子抹了一脸泥的小家伙们笑嘻嘻地跑回来说:“我找到他们了,我被他们打死了。”

背着丽质的张春往往被逗得大笑,说:“要是真的敌人,你还去送死,你们的脑袋也被门板夹了。”但是也有学乖了地,只发现敌人,还能安全退回来。隐藏是双方面的,不是单方面的。当然年纪小,单纯喜欢玩的小家伙们除外,玩耍是他们的特权。张春会嘲笑这些四五岁的孩子,不会骂他们。

但是年纪稍微大一些,张春就会有些惩罚。

“天啊,这是要训练出一批魔鬼?”朱利安用英语嘀咕。

第十三章卫生院

张春装作不懂地问朱利安:“你这是什么鬼话,能教教我们吗?”

“喔这是上帝的语言,你必须要信仰我们的主才能学习。”朱利安笑道。

“是吗?原来这个上帝是个自私的家伙。”张春很“正经”地点头。

“上帝怎么会自私,上帝是公平的。”朱利安捍卫自己的信仰。

“可是他说不让别人听得懂的话啊,上帝不是万能的吗?他为什么不讲中国话?”张春“疑惑”地看着朱利安。

“咳咳。”朱利安被自己的口水给呛住了,狼狈不堪。

朱利安不得已只好教张春英语。朱利安其实有着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性格,他说要教英语,哪怕再不愿意,也会很认真地教,教袁芳西医理论和解剖学也是一样。张春有时候觉得这个傻傻的德国老头真像是被门板夹了脑袋的人,这样的人不能做间谍,只能做牧师。朱利安是个合格的牧师,是一个带有国家任务的牧师。但说他是个间谍,太抬举他了。

张春“学英语”的天赋让朱利安后来都躲着他,因为朱利安只是懂英语,英语不是朱利安的母语,他的母语是德语。当然张春学德语的速度也不低,毕竟英语他不需要学,他是一个研究院的研究员,熟练掌握英语是他必须要做的。德语可是很认真地学习。

张春学德语的速度无疑要比袁芳要快,毕竟张春是专职学习,而袁芳最主要的角色不是学生,而是一个老师。

到后来,张春和丽质讲话时,会用中文、英语、德语交替进行。这让朱利安目瞪口呆。

整整一年的时间,朱利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泡在了张家岭,成了张家岭蒙学堂的义务老师,不要钱倒贴的那种。这让感到自己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没有办法当老师的袁芳缓了一口气。

“什么是天才,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人,就是天才。我遇见了一个叫做张春的孩子,九岁,还有一个女孩,四岁。这两个人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不仅是简单地学习,还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的学习速度令人叹为观止。”朱利安在给国内的主教和家人写信的时候这样写。

朱利安老头的汉语慢慢“好了”起来,他给张春和孩子们讲解自然和地理。自然中主要包括了化学和物理,因为老头发现关于动植物,张春书房里的中国书籍以及张春本人要比他懂得多多了。但是化学和物理不同,张春只有一些很基础的书籍。

而地理方面,就完全是朱利安在“吹牛”,因为朱利安除了没有去南美洲以外,亚欧大陆、北美、大洋洲和非洲,他都去过,他的传教过程就是一个旅游的过程。所以他讲起来是驾轻就熟。

朱利安除了担任教师以外,还进一步改建了张春建起来的诊所。让张家岭卫生所变成了卫生院。并通过教会的关系,弄了一批西药以及手术器具过来,建了一个标准的手术室。其实手术室不是关键,用来给手术室提供电源的发电机才是关键。这台价值不菲的发电机张春给了老头五十两银子。老头就傻乎乎地帮张春教了五个机械和电学专业的孩子,再附加十个医学和化学专业的孩子。这怎么说也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现在的朱利安老头就是在辛宝久看来,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牧师。除了每周要做礼拜以外,朱利安都混在张家岭蒙学堂。问题是没有听说张家岭蒙学堂有信教的人啊。反而朱利安老头经常抱怨说张春是个不信主的妖孽。

说张春是妖孽的人已经有好几个了。

张家岭的“卫生院”,成了远近闻名的医院,因为不仅是朱利安牧师经常在卫生院坐诊,有些和朱利安对着干的老中医宁伯也不时到卫生院坐诊。与朱利安不时的抱怨不同,宁伯对张春和袁芳等一干小家伙赞不绝口。中医除了中医理论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医药,而张春对于各种植物的属性,简直就是随时随地都在强调。这让学医的几个女孩子对于中药的辨识,让宁伯也不得不佩服。中医,弄懂了中药,基本上就懂了一半了。

朱利安混在张家岭,其实也与朝廷对德国人以及传教不待见有关。张之洞在前几年对德国人还是很痴迷的,只是最近转向日本人。朱利安在中国不得志,似乎和汉口的天主教会也不是那么和谐,所以算是过一天算一天。

袁芳已经能够熟练地和朱利安牧师交流,但是翻译德文比口语要好一点。借助德语词典,袁芳开始翻译德国医学书籍。这译书原本就是袁芳的专业。

张春对西医的外科十分推崇,但是对内科却嗤之以鼻。而尽心尽力向宁伯讨教中医理论和辩证施治,这也带动了袁芳和学生们。这种思想激怒了朱利安老头。

老头非要找张春理论。不过张春总是躲着他。朱利安老头在中国近几年非常不顺,好不容易有一群人认可自己的医术,不料只想向他学习解剖学,对于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总是提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反对意见。所以朱利安老头总想找机会和张春谈谈。

张春没时间理朱利安。他制定了一个长跑锻炼的路线,实际上是巡逻的路线。就是沿着南河、北广、牛头山绕上一圈。弯弯曲曲大概二十公里左右。在这个范围内是自己的领地。第一次带张天跑了一圈后。张春累得不行,因为丽质跑了两公里就赖在他背上了。

因为速度不快,张天他们连喘气都不是那么急迫。于是张春就命令这几个家伙扛着步枪背着铁锹每天跑一圈,然后把这条线路修出两米宽的路出来。其实这没什么道理,就是为了折腾这几个小子。这几个人现在是全脱产训练,不折腾他们,对不起每天三餐饭。

张春每天也会跑上一圈。二十公里,其实挺累的。特别是在丽质的拖累下。丽质其实从小就比张春身体好,每天的锻炼也没断过,跑不完全程,七八公里没问题。但是这丫头就是喜欢赖着张春,张春也没有办法。张春跑的时候,春丫从来不跟着跑。她都是晚上出去跑,速度比张迪他们快多了,真正的武林高手。所以对张春慢吞吞的跑步明显瞧不起。

春丫也是全脱产训练的一个人。如果说张迪他们的训练是张春的三倍左右的话,春丫的训练强度是张迪他们十倍。这丫头练功走火入魔了。四五米高的城墙对于她来说,真的快到如履平地了。春丫的饭量比张迪他们大不说,还比张迪多吃一餐宵夜。张春越来越觉得,自己拼命种地,其实就是为了这几个吃货。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过得平平安安。

夏收的时候,就算是张春只种了半幅小麦。产量也比金鸡岭高了一倍。这让张扬氏和张明义不得不重视自己的种植方式和农家肥的重要性。而且张家岭多收了一季豌豆和蚕豆。这让张家岭的孩子们的餐桌上丰富了起来。

张家岭的棉花在六月份就开始点播,直接比一般人家早了一个半月。小麦收割时,地里的棉花已经五六片叶子了。这一年南张村的男女老少收完自己的庄稼后,都跑去给张家帮忙。因为张家还供应自己家的吃喝呢。

南张村每户算是白拿了田地两成的收成,这已经比外面要划算。何况房子和农具耕牛都白用着,连田赋都是张春缴纳。这在其他村子是不可能的。

这些钱农户们主要用来购置农具和生活用品,还略有盈余。夏收过后,这二十多户人家都开始在自己家做饭。虽然张春还是每月让张秀清从芹姨那里领每个月的口粮,但是基本上已经算是脱离了张家大院。

当然,精耕细作也是从南张村管辖的水稻田和棉花地开始试验的。

南张村在建房子的时候,就采用了统一的下水道系统,所有的粪肥都收集到了一起,并一起合作大规模沤制农家肥。张春建议张秀清采用合作社的模式,逐渐配齐生产生活物资,因为还有两年,张春就不提供这些了。同时大家联合起来进行劳作,能够减少各家各户缺乏劳动力的困难。饱暖思淫#欲,生活好了的人们开始折腾孩子,一年下来,很多家庭的女主人都被播上了种子。

张春让袁芳给怀孕的妇女做定期检查的时候宣传优生优育的观念,说:“现在又不需要卖儿卖女来维持生活,生那么多孩子干什么?生孩子还要养孩子,所有的孩子到了三岁都送到蒙学堂上幼儿园,要交学费的喔。生那么多孩子,不如好好养两三个孩子。多了也是要花费的。”

袁芳很奇怪地问:“我们不是缺劳力吗?怎么还限制生孩子?”

张春叹了口气道:“现在他们平均每个人十亩农田,一家假如变成五口人,就只剩下人均四亩。你看看外面的农户,哪家不是五六个孩子?这些孩子长大了要结婚,也是要生孩子的。几代下来,人均还有多少土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是早做防范才是。再说孩子是要培养成才的。我有三千多亩土地,养这一百来孩子,我都没有闲钱,何况他们。”

袁芳笑道:“哪有你这么养孩子的,你养的不是孩子,是公子公主呢,恐怕少爷小姐都没您给这些孩子花的钱多。”

张春正色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本来都是要当公子公主养的。难不成全养成东亚病夫?”

虽然有南张村的几十口子帮忙,张春剩下的三千多亩土地耕种下来也非常困难,所以两千亩左右的水稻地除了小麦改变了耕种模式以外,只是多了绿肥,并给水稻施了足够的底肥。田间管理还是比较粗放。而牛头山的旱地和水稻地几乎就是广种薄收,不撂荒而已。

第十四章家国梦

这一年,就连窑厂两位大师傅和三个徒弟都把家人接了过来,在南张村建了房子。其实两位大师傅年纪都不大,属于穷苦的手艺人,到了张家岭窑厂才有了一些收入。家里只有媳妇和一两个孩子。

三个徒弟都不是本地人,也是因为在张家岭有了稳定的工作,才说上了媳妇,有两个还没成亲。其中一个家里也受到了匪患,父母遇难,只有一个弟弟。

因为张春在城墙修建好以后,除了建房子用的必要的红砖以外,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烧制工作。而是让两位师傅改造工具和窑口,烧制更加高级的瓷器,不要求产量。

为了保证几个人的家人有稳定的生活,特地让他们将家人接过来,在南张村住下。新改进的窑口也建在了南张村。窑口的规模小了很多,是两位大师傅能够做到的最先进的窑口,能够烧制比较精细的细瓷。釉色也大大地改进,有了五彩釉色,他们不敢说和景德镇相比,但是说要和湖南醴陵窑比一比,因为两位大师傅的师傅都是从那里出来的,只是到了这一代没落了。他们要重拾师傅们的手艺。

这五家都和南张村人一样分了二十亩土地和两亩菜地。这样南张村就有了三十二户,一共分配了六百四十亩。宅基地和菜地是在牛头山边缘的一个山沟两边分的荒地,每户加起来五亩的样子。其实建房了和种菜用不了那么多地,各家都在屋后种了果树,一方面能够收获水果改善生活,因为这是不交租子的,另一方面修剪下来的树枝可以当柴火烧。

除了各家的宅基地和菜地以外,还分配了公共用地,主要是修建公用的打谷场,公共厕所,下水道和堆肥场地扥公共用地。

因为留给各家的宅基地面积挺大,所以秋收过后,各家自己开始盖自己家的小院子,准备从张春的养猪场里买小猪回来养,并由张秀清以集资的方式合伙买了两头牛。因为张春养的牛虽然发展成了十二头,但是,有四头都是自己繁殖的小牛,相对于几千亩土地来说也是不够的。

各家各户其实也有一种急迫感。因为这三年,连建房子的砖都是免费提供,窑口的师傅们只有烧瓷器在才可以卖钱,烧砖是纯义务。不过三年后就不是了,各家再要用砖瓦以及瓷器,都要付钱。

虽然张春也竭力让大家在这三年之内把家当配齐了。但是有些原则是不能动的。那就是山里的树木不能随意砍伐。窑口自己烧木炭用的木材都需要张春亲自去指定地方,并且只能砍上了年纪的老树,不准砍小树。蒙学堂和各家各户的家具,都十分简单,张春自己用的都是以前留下来的家具。张天他们的训练都在牛头山,一方面防止山贼,管理牛头山的农田,另一方面就是护林。张春对于牛头山森林的保护要求严格到了极点。所以基本上,各家想要添置家具,只能到外面去买。

尽管如此,张春也不满意,因为这几年都在搞建设,光烧窑就烧掉了不少大树。牛头山的森林资源是在快速减少的状态。

这一年没出什么大事,但是农业和林业的现实让张春十分窝心。唯一让张春欣慰的就是蒙学堂,

蒙学堂因为袁芳、朱利安和张春自己,基本上分成了四个专业,一个类似于师范,是为了给蒙学堂自己培养启蒙教师用的。一个是医学,宁伯、朱利安和袁芳都非常重视,他们都希望卫生院后继有人,只是学医太耗时间了,宁伯就说学医是一辈子的事情。

一个是农学,这个最主要是张春自己非常重视。

一个就是格物,就是朱利安教的机械和电学,现在只是为了保证维持卫生院发电机的运转。但是张春知道这其中的重要性,委托朱利安购买物理化学以及机械和电学方面的书籍。德语版的也行,反正袁芳也能翻译。

当然,这不是才开始学识字两年的孩子们能够很快掌握的,主要是分出了有兴趣的孩子,然后在识字和实践中有所侧重而已。最关键的是书籍,朱利安是一条门路,另一条门路就是姐夫吴思诚。

1899年的夏收和秋收在张春看来是惨不忍睹。但在其他人看来是大丰收。小麦比往年多收了近三倍。棉花虽然只有两百亩,但是从九月份开始捡棉花,一直到十二月的尾棉采摘完毕,产量和金鸡岭只在十一月一次性收获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金鸡岭收获的棉花,还没有张家岭的尾棉收得多。

水稻总体上产量大概增加了四成。但是在张春亲自划定的种稻地里,产量是翻翻的,从没有一百七十斤,一下子到了三百五十多斤。这是精选了稻种,加强了水肥管理的缘故。

这让南张村的人看到了希望,因为就算是只有两成的收成,每家都有四百多斤稻子。这可比以前多多了。

南张村的人兴高采烈。而张春看着都牙疼。这四百多斤,一日三餐根本不够吃,两口人吃到第二年的六月份,就算加了菜地里的红薯南瓜什么地,也肯定吃不到。可以想见其它地方的农户平时过得都是什么日子,也难怪就算是张春好吃好喝养了两年,这些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依然很差。恢复到后世的一般水平恐怕都很难。

看来希望还是在孩子们的身上。

六十多个孩子,又没有老师,所以只分成了大中小班。小班由张春自己带,都是八岁以下的孩子。中班是八岁到十二岁的孩子,由袁芳带着。大班是十二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大多数还要训练和做事,所以只是晚上由张春和袁芳轮流讲课。

弄得张春总是对大班的孩子有愧疚感,因为他们差不多等于被放弃了。

张春和袁芳对大班的孩子要求要比严格得多,每天白天出去都是带着学习任务出去,晚上回来还要抽查。不仅是干活和训练辛苦,连睡觉时间也比小班和中班的孩子要少。

为了保证营养,养猪场的猪肉其实大部分供应给了他们,只是下半年养猪场的规模扩大后,小班和中班的孩子才轮得上肉吃。这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长个头的时候,这帮小家伙们的身形一直往上窜,本来在成年人中算高个子的张天现在成了一般的个子,陈继祖就直接成了矮个子。一帮年纪比他们小的家伙,纷纷抽条子超过了他们。

但是实际上,陈继祖也有一米六四的样子,在整个南张村都不算矮的。南张村大多数人都在一米六五以下,很多女子都只有一米五几。问题是他们还小,怎么说也要长到十八岁吧。

张家岭的这帮小家伙们现在很招大人们的喜欢,因为一个个唇红齿白,虽然晒得有些黑,但是健康得要命,活蹦乱跳地。每个人虽然只是读了两年书,但是懂规矩,懂礼貌,对学习勤奋得很。

这帮小家伙说:“不学不行啊,少爷那么聪明,比我们还学的勤快呢。我们笨,比不上他,总不能给他丢脸。”

同样的话在大人们嘴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了:“你们这帮小崽子们,要是不好好学,看你对不对得起一天三餐饭,那是老爷们才能有的福气,你们还不努力怕不怕折寿?”

一年的忙忙碌碌,甚至有些疲于奔命,但其实并没有做多少事,毕竟底子太差了。远不如小说中那种王霸之气侧漏,想要什么就会做成什么。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让人目不忍睹。好在张春还小,还等得起。

张春一直在想如果自己是吴家,是李家,是袁家或者刘家的财力和底蕴,事情一定简单得多。

但是反过来,如果是这些家族,真的能像现在一样让张春在自己的地盘上恣意改造?恐怕有无数携肘的地方。而且这些家族都已经成了老旧、到处是洞的破船,随时都可能沉没。

想想后来刘英毅然破家起义,还真的不能不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

再后来的袁传鉴,就已经是军阀混战,国难当头,左右是破釜沉舟,还不如奋起抵抗。从情势上来说,就不如刘英兄弟的付出之多。

袁传鉴偶尔会坐着船来看袁芳这个大姐。只是拖船埠的袁家对读书并不如米商袁家那么热衷,袁传鉴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父亲完全是田家翁,不认识多少字。所以袁传鉴现在已经开始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越来越像田野小子。他还没有到主动要求学习的年纪,当然也不会记得可能会成为自己妻子的刘素贞。

袁传鉴过来张家岭,更多的是母亲要求他来和大姐学几个字而已。他自己本人倒是对护卫队的训练非常感兴趣。男孩子总是崇尚武力。

云龙河两岸,从来就被匪患所困,没有平静过。所以这里的人们是以家族的形式聚居在一起,才能有一丝抵抗之力。历来,云龙河两岸的人尚武之风盛行。同时这里也是荆襄文化盛行的地方,曾经文人辈出。只是满人入关后,满汉纷争一直没有停歇,朝廷曾经派一些北方的部落在这里镇压和镇守,导致文退武进。直到天平天国长毛作乱,汉军挽救了大清帝国。蒙满又逐渐被汉人同化,不再强行压制,文化才开始复兴。

不过这种复兴却是颠覆性的,才有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和理想。

袁传鉴并不明白自己身上的这种习文练武的冲动来自何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