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业中华(郁榕)-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厂里。这里还是用的土织布机,不过经过改良了,很多部件采用了铁制,显得精巧了很多,效率比不上纺织机,但是也提高了数倍,完全是一百年后的技术结晶,能够满足复杂的织布工艺,要知道后世的土织布是很值钱的。

纺织厂由芹姨担任厂长,分了两个十八岁的女学生为库管和会计,她们的算学勉强说得过去。

纺织厂除了棉纱车间和纺织车间,还多了一个印染车间,不过还没人,委托张扬氏在汉口卖一些女工训练后再送过来。

第二十八章王自立

1904年,光绪三十年,张春来这个时代已经六年了,从八岁长到了十四岁,算是半大的小伙子,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样子还是只有十来岁的样子。连同丽质的增长发育似乎都放缓了一节。

春丫说传说达到了引气入体,就是所谓的练气期才会有这种情况,不过练气期的修士并不比春丫这种武者厉害,除了寿命长一点,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只是春丫说不出其中道理。

张春已经发觉问题出在那里了,张春的感知力一直在缓慢增长,虽然达不到传说中内视的地步,但是身体任何部位不舒服,张春和丽质都比别人敏感得多。张春能够察觉更加纯净,污染更加少的空气对身体的好处。对于食物也开始挑剔,营养丰富,杂质更加少的食物通常是张春下意识的选择。张春对于身边动植物散发出来的气息也越来越敏感,空气不是单纯的二氧化碳、氮气和氧气那么简单而已,而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动植物种类,特别是植物越多,混合的气息越让人舒服。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灵气吧。这让张春对于张家岭的建设过程中的环境要求高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但是为什么身体发育会放缓,张春还没有想通其中的道理。

由于张春的坚持,所有的村庄现在看不到其它村庄的污水横流和鸡鸭粪便到处都是的现象。整洁,干净,有序是张春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们因为喜欢上了蒙学堂的这种氛围,所以到各村庄时,总会挑一些环境卫生上的毛病。有家的学生回家就更加不用说了。

农村的环境很大程度上要靠人们的自觉和坚持,文明大概就体现在这方面吧。

经过半年的建设,前李村的人都搬进了新居。芹姨带着人马进入纺织厂,张家的棉花都没有卖,全部运到了这里,纺织厂就正式开工了。五十多号女工的进入,让差不多算光棍村的前李村的小伙子们眼睛放光。不过这些女工在纺织大院里有自己的宿舍。两个女学生太凶悍,建房子的时候就把动心思的长工们打得四处逃窜。所以空有想法而已。

这些女人们也送出话来,说不会嫁给文盲,至少要懂得写自己的名字吧。

于是,前李村掀起了识字热潮。这之前,任陈继祖和张扬怎么逼他们,这些对一日三餐已经很满足的汉子都不当回事。

冬播时,前李村的土地就进行了规划和改造。棉田分成垄,五头大水牛进行了翻耕。棉花被提前拔掉,堆在一旁。这些棉花产量并不高,张春也没把他们当回事。靠近河边的土地全部改成了水稻地,没有种小麦,而是种上了当成肥料的豌豆,开春时翻进泥土,放水养田,秧苗已经开始培育,准备种一季早稻。

云龙河没有种双季稻的习惯,张春也不打算种,早稻不好吃是一回事,水旱交替种植更加有利于减少病虫害。所以小李家湾的早晚稻两季种植只是权宜之计。

同时进行了建设的竹皮上村。竹皮上村通向前李村的道路修通后,原来沿着南河通向云龙镇的道路就废弃了。因为吴家已经该走水路到南张村,那条道路基本上也没人走。加上受到吴家的控制,连修都没法修。前李村通向云龙镇的道路是以前修建水渠时留下的,又宽又好走。竹皮上村就直接新修了道路。

竹皮上村建设了一个轧花厂和一个油脂厂。

这次张春派不出学生出来了。今年毕业的学生也有四十多人,但是林业站和原种场接受了大部分人,而优秀的学生被张迪张秀要走了。还有六个男孩子进了护卫队。张春没人了。

轧花厂和油脂厂一共二十人,一半是从天津千里迢迢送过来的,都是张凤兰利用天津工艺学堂名头,偷偷招收的有些文化的东北孤儿。先是用船运到上海,然后由顾老爷子送过来。八个是张扬氏买来的孤儿,都是穷苦人,没什么文化,不过年纪都在十**岁。还有两个是顾明通过同学关系弄过来的一对赴日留学生。

王自立原名王聪,自立是到日本后自己取的名字,在日本弘文学院读理化专业,在绝大多数学师范和军事政治的留学生中是个异类分子。周欣,原名筱原欣子,是一个日本华侨的女儿,不过从小在上海长大,九岁到了日本,也在弘文学院读理化专业。王自立是个非常英俊,看起来颇为内向害羞的男孩。不过这个男孩性格倔强的很,胆子也很大,直接把周欣给拐回国了。

王自立十九岁,江苏人,家里已经给他定了亲,算是有一个媳妇。家里说周欣只能当小妾,王自立又带着周欣跑到了上海,在《科学世界》报社当一个小编辑。周欣也确实娇小可爱,聪明,爱笑,一笑两个酒窝,十分喜人,值得王自立这么不顾一切。

王自立和顾明是在订购蒸馏器时开始通信的。这不又被顾明拐到了小山村里。

理由很简单,王自立要给棉油脱毒。

随着纺织工业的兴起,全国的棉花种植面积剧增。棉籽榨油也就出现,并广泛运用。云龙镇李家也建了一个榨房榨取棉油。棉油虽然有股味道,但是老百姓又有得吃就不错了,所以很多穷人都是吃的棉油。

张春不让买这种棉油,说这种棉油有毒,里面有种叫做棉酚的化合物杀精效果很好,都可以当避孕药了。顾明就写信告诉王自立,因为他负责《科学世界》理化编辑工作,让他在杂志上宣传一下,毕竟大半个南方都在吃这种棉油,这是件大事。王自立也没听说过,但是张春说得这么专业,他就直接跑来了,问怎么给棉油脱毒。

张春也只懂一个概念,那里知道具体脱毒过程。只说棉酚是酸性物质,在棉籽饼中加碱性物质就可以达到一定的脱毒啊。比如食用碱,石灰水什么的。具体要实验才行。因为事关太多中国人的生育问题,顾明和王自立把这当成了亡国亡种的大事,所以回到上海,带着周欣就直接到了张家堡。

张春就在竹皮上村建设轧花厂,把张扬氏买的八个孤儿安排在轧花厂,因为还要设计和建设新型油脂厂,所以王自立兼着轧花厂的厂长。在竹皮下村利用空出来的房子购买仪器设备成立油脂实验室。

实验室脱毒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把棉酚提取出来,用小白鼠做对比试验,确定棉酚对精子的毒杀作用。这就需要较为准确严谨的实验。而棉油榨取工艺和残留物的运用以及防止污染问题也是实验室的课题。

实验室的花费惊人,两千两白银就没了,然后就指望着脱毒棉油能够尽快出来弥补研究费用的消耗。

小李家湾纳入张家,因为只有两家佃户,小李家湾只有七个四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进入张家大院学习。这些孩子是免费的。不过石女村却有三十多个七岁的孩子想到张家大院上学,差不多每家都有一个。张春说上学可以,学费也不需要交,笔墨纸砚张家供应。但是孩子们一日三餐的粮食需要家长供应。

石女村的村民们见张家其它村子的孩子都是从四岁以上全部免费在张家上学,自己家供应一个总是可以的吧,所以一咬牙,答应了。

十个工艺学堂的学生算是大清朝能够培养的高等职业的学生了,他们分别是机械、化学的学生。不过要满足王自立的要求,还是差了一些,所以王自立和周欣除了教着十个学生以外,把蒙学堂学机械和电学年满十五岁的十个学生也弄到了竹皮下村,特别是读书早的张家岭以前的四个学生,水平比北洋工艺学堂的学生之高不低。因为张家岭蒙学堂的学生普遍有一个优点就是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非常强。

王自立也被农学堂和医学堂的工作给震惊了。农学是非常偏门,比理化还要偏门的一门学问。但是现在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做的事情,是从来没听说过的啊。而且用的是中国传统理论,是把任何一个物种放在大小环境下的全面分析研究。而分类学也似乎更加注重系统和血缘联系,更加强调进化原理,虽然不成形,但是也颇为惊人。

王自立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张春要把棉油加工处理后的废物也要进行研究处理了,他对环境的平衡重视得有些偏执,不希望有任何污水排放。最难以处理的物质,张春认为利用发酵等生物治理的方法,几乎都能治理。他甚至让农研所研究农家肥制作时,有多少种细菌和生物参与这个活动。这种小环境研究非常专业。

农研所里的讲义里面,已经有了比如稻田小环境,水环境,森林土壤环境等等文章,图文并茂,细致详实。

一本没有成形的研究是化粪池水环境研究,不过上面被张春直接改成了沼气池环境研究。认为化粪池产生出来的沼气主要成分应该是甲烷。燃烧后产生热量和水。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以收集沼气作为燃料。还画了一个草图。

不过这个研究因为人员缺乏被搁置了,现在农研所主攻方向是育种和种植技术,种植技术和这些小环境研究密切相关。农研所的小家伙们现在主要是做水稻、小麦和棉花的选育工作。暂时是优选法,不过已经涉及到了遗传学的内容。当然是在进化论下面的被动遗传分析为主。但是张春提出既然环境变化可以诱变,那么肯定有办法进行人工诱变。

王自立不同,他很清楚甲烷的利用价值。所以主动把所有发酵环境的资料接手过来,处理污染就是很好的理由。

第二十九章工业基础

棉油的脱毒处理研究相对简单。工艺是在传统基础上改进的。脱壳阶段全是人工,用碾子碾,然后筛分。在一般的翻炒之前,多加了一道采用高水分棉籽胚蒸的工艺。蒸完再加入一定量的石灰进行翻炒,制成油饼。上榨榨出毛油。过滤,加碱加温分离出皂脚。得到清油后,加水加温洗涤几次。棉籽油就变得清澈没有没有多少臭味和异味了。一般的棉油是混浊带有明显异味。所以有钱人家不吃。不过精炼后的棉籽油卖相不错,棉酚脱毒很干净,安全性还是有保证。市场就难说了,因为有用油习惯在,富人不买,穷人购买力极差。

棉籽壳直接为牛,棉籽饼当做肥料,皂脚支撑肥皂,污水储存起来,用来制作农家肥。总算是达到了张春的环境要求,还真的没多少浪费。

实验室的化学实验工作主要是周欣来完成,进展非常顺利。脱毒理论研究工作完成后,就是生产设备的设计和生产工艺问题。王自立带着机械、电学专业的学生原本想自己设计一套设备,但是实在难度太大。轧花厂后面还是采用传统的压榨工艺初步建了一个榨油厂,但是只是满足研究用的。

榨油房建起来后,倒是和一般的榨油坊没有多少区别,只是多了巨大的蒸锅。

工人用的是云龙镇请来的长工。每个工序都分开,棉油研究所里的八个孤儿分管这各道工序。张家的榨油坊开工了,榨油坊的收入除了付工人工钱外,一半交给王自立继续研究用。

清河吴家直接垄断了张家生产的棉油和肥皂。这些东西直接运到了汉口。要知道这是时代的肥皂还成为洋皂,非常金贵。只是产量太低,工艺也还在继续改进。

棉油研究所里,周欣带着学化学的学生负责继续棉油工艺的改进工作。棉酚提取也由周欣来做,不过还在试验,暂时还做不到单独以棉酚做动物实验,但是两种方法压榨出来的油却很容易。对比试验在医馆做。医馆的女孩子怎么也不肯喂养从汉口买回来的小白鼠,她们只负责观察记录,喂养是农研所的野蛮丫头们做的。

王自立带着三个小伙子,加上农研所以前做化粪池环境研究的何俊开始研究污水处理。其实就是沼气池生物,细菌的生活环境和种群繁殖研究,顺便把农家堆肥里的生物分类和环境研究也做掉。

因为王自立想要改进榨油的机械设备,而不是采用这种原始的传统压榨工艺,所以打算请几个洞机械制造的技工过来协助研究。张春当然知道机械的重要性,以前是因为没有这个能力和需求,现在有了,自然要弄齐了,要不然就凭胡登平那两把刀,叫不出来工学堂的学生。

顾明比张春还要着急,不过顾明想的是军工制造。张春只是提了一下,顾明很快就通过家族的关系弄了两个江南造船厂的技工,又托张扬氏请了一个叫刘光利的汉阳枪炮厂高级技工过来,同时运过来的还有汉阳枪炮厂弄出来的一些机械加工设备。车、钻、铣、刨、磨以及全套的测量器具一应俱全,还有一批钢材和钢锭。

这一年汉阳枪炮厂遭了水灾,加上更换了一批新设备,所以老设备就被淘汰掉了。吴思诚与枪炮厂有一些业务上的联系,所以捣腾出来小巧而精密度尚好的设备,大半是手动和蒸汽动力传动都可使用。吴思诚说你又不开工厂,没有大型发电机也没有蒸汽机,这些东西够了。

张春有了这些设备还算满意,因为他重视的是人,只要有了人才,设备总是会慢慢造出来的。顾明的野心却被**了起来。表面上看顾明似乎要配合王自立弄出一套先进的压榨设备,但是张春怎么看都是要自己制造枪炮的意识。连建在绿源山的窑口都变样了,多出了一个两个铁匠,说是要自己打造农具。但是自己打造农具你建炼铁的土炉子做什么?

因为这几年还算风调雨顺,张家岭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加上南张村码头杂货店和粮油店实际上成了山民们唯一能够光明正大地换区粮食的地方。所以每年除了自身用度以外,还有几千两银子的收入,能够支撑顾明这么折腾,所以张春也就没有反对。

但是不过不管是刘光利,还是王自立和周欣,不能只搞研究,都是要教学生的。既然要教学生,那么张春都要求高水准。张春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但是眼界是有的,还是后世那种顶尖研究所的设备眼界。每次都能逼得王自立他们一身冷汗。所以来蒙学堂后,反而比以前的学习研究更加努力。

刘光利是在德国留过学,有着德国人的严谨。但是他首先面对的就是张春对这批机械设备低精度的嫌弃,并否决了他们提出来买蒸汽机的建议。

“我们没有能力去造大东西,小东西还是可以的,你们先把你们自己的工具改进好,再谈其他。再有,卫生院有发电机,但是在学校太吵,你们看能不能把磨坊的水车改进一下,让它来发电。卫生院的发电机就给你们了,你们看是拆了研究,还是自己制造内燃机,或者电动机。再有,发动机或者发电机不仅可以燃油,还能燃气。王先生现在正在研究沼气,你们可以尝试制造燃气轮机。我会画一个草图给你们,其实和水车、风车一个道理。你们看看就知道的。另外你们可以改进一下纺织厂的纺织机,要效率高,又满足我们的纺织工艺需求。”

张春直接延缓了顾明要造枪炮的**,不过提出的项目都很难,绝不是想张春嘴巴里说的那么简单。

因为张春的这个要求,王自立把油脂研究所一分为二,改成了化工所和精工所,把机械制造定位为精细机械加工。

张春离开的时候说:“你们有了精细加工的机械设备,可以帮自卫队修一下枪支,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顾明和刘光利等人一听就笑了。

张春笑着说:“我这里是学堂,要教好学生,研究就是最主要的,精细和规范是必须的,不然教不好学生。人才是你们培养出来的,工具是你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到时候,你们想造什么都行。”

几个人都乐了。

相对于教育和研究上的激进。

顾明总觉得张春对待革命就太保守了一点。

顾明和袁定国两个人被压制的厉害了,就找到张春,说张春是不是太保守了,不敢革命。

“两位先生还是暂时不要想革命的事情。其实我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革命啊。电将改变世界,沼气能够让解决能源的问题。任何一个技术的改进,都会给社会带来革命。西方现在之所以比我们强,就是因为他们完成了工业革命。我知道你们想造枪炮,但是技术首先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其次才是改进武器装备,要循序渐进。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问题。张之洞大人的汉阳兵工厂应该算是非常先进的了。但是老百姓得了什么好处?老百姓穷,老百姓落后,再先进的武器人们不会用,再小的战争,没有经济实力去支撑,这就是急功近利的后果。”

“难道朝廷不够**,不应该推翻吗?”

张春想了想说:“**。”

张春伸手阻止了顾明的说话:“你听我说完。可是大清政不及乡镇,老百姓为什么这么苦,是因为朝廷放任土地兼并和地主们的剥削。但是不要忘了,真正让老百姓吃苦的是地主阶层,包括你和我。我在张家岭做的这些事情,大清管了吗?他没有管,害怕的不是朝廷,而是士绅。这就是根本。”

见两个人低头沉思。

张春继续说:“我不相信梁先生,不相信孙先生。为什么?因为两位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还是会沦为士绅阶层,成了剥削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因为斗争的都是剥削阶层,老百姓不过是他们的工具。”

袁定华还在思考。

顾明已经觉悟到了自己的问题,叹了口气道:“人上人,谁不想做。少爷对百姓好,但是少爷百年以后呢?我们百年以后呢。总还是会沦为士绅阶层。”

张春笑了:“也许,不过我现在不想沦为他们争夺权力的工具。好的制度,好的办法不是一时想出来的,是靠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出来的。所以我这么重视教育,我要让每个人都读书识字懂道理,并能够通过实践慢慢摸索。希望永远在下一代的身上。”

张春说的是心里话。要说高科技,张春自己就能够弄出一堆,但是重要吗?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在黑暗中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们求真务实的能力。所以张春宁可让他们慢慢摸索,自己只是做一个引导而已。

第三十章文艺萝莉

顾明和袁定国沉下心来,护卫队现在不仅是训练和学习,又恢复了参加劳动的习惯。

顾明以前认为军队要做职业军人。可是张春一直强调说,军人应该是人民军人,来自人民,就应该服务于人民。为此,护卫队增加了历史和政治的课程,而不是只讲军事史。

袁定国也不再以高人一等的身份对待山民,而以前他对待张家、石女村村民以及散居在大山里的山民是一种态度。对待乡绅和商人又是一种态度,总的说来就是嫌贫爱富。

但是现在,袁定国主动要求要几个学生到杂货店和粮油店做事和学习,他自己也专门在蒙学堂讲商科,要知道他以前不认为这些泥腿子的娃娃能有什么出息。他认为人在社会上必须要有实力有财力才能成事,否则再能干的人也不过是种地的。对于张春如此重视农业是从心里瞧不起。

而吴颖因为负责内务,在张春的启发下,开始研究统筹学,这是基于算学和财务、预算上的学问,吴颖自己学的也很艰难,但是她也坚持每七天把自己领悟的东西教给学生。

时间一长,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要求新建一个大学,主要集中经过中学学习,有着一定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生到大学里相互交流和学习。

张春和袁芳一起,将现在的基础知识慢慢分解到小学和中学。因为以前不管是15岁还是7岁,说是分了班级,可是实际上都是一年级。但是现在至少能够分成五个年级。

也就是说五年级以下的教育要尽量规范,基础要打牢。这就意味着小学课程能够基本定下来。

包括金鸡岭在内,张春的管辖区域有一百三十多户人家,每年都有十来个新生儿,幼儿园的新生也保持在两位数字。再过几年,原种场和护卫队都会有人结婚,要知道蒙学堂现在有几百个学生,一半以上都在十六岁以上,即便新教育情况下结婚晚,但是结婚潮和生育潮总会到来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幼儿园大班的毕业生加上石女村的送过来读一年级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六岁到七岁的学生只剩下了剩下了二十四人。幼儿园小班的三岁入学幼童只剩下了三十九个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收养的弃婴,这还包括胡登平的大女儿胡丽丽。

胡登平两口子甜腻腻地成了生育机器,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看样子是不生儿子不罢休。反正他们两个家庭不缺钱,每年也有不少年薪。不过兰慧芳已经说了,生了儿子就不生了。再生,都成“母猪”了。

胡登平还傻乎乎地把两个人这私密话说了出来,笑得大家够呛。

胡登平不算有本事的人,也没有野心。性格很多时候都有些懦弱,但是对兰慧芳确实是好得没边了。也难怪兰慧芳不顾家里人反对而跟着她。

幼儿园只教语文和算学、图画和体操。

小学多了生物和理化,历史与地理。图画中多了舆图。图画也多以线描为主,是为机械制图和绘制动植物图样做准备的。

中学还是乱的。不过大体上物理与化学分开,动物与植物分开。幼儿园与小学课本在袁芳的主持下,已经基本定稿,不过主要的编写人是胡登平和兰慧芳。特别是兰慧芳怀孕和哺乳期间,基本上就在编写教材。

顾明两口子和王自立两口子都是事业心重的人,两家还没有小孩。王自立他们还年轻,但是顾明年纪不小了,顾家老爷子几次写信来催促。顾明只说尊重袁芳的意见。

因为学习农学的学生占了多数,而真正够大学生水平的人几乎没有,算起来只有王自立两口子和顾明。连袁定国与刘光利也不过是专科水平。袁芳以下只有高中偏上的水平,这还是这几年坚持自学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所以张春只是在农学堂单独建了一个学术厅,规定中学毕业生只要有时间,必须要学术厅听专业课。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其他课程。各研究小组的组长的研究进程和成果必须写成论文,在学术厅演讲并听取大家的意见。实际上张秋月等人已经算是半个讲师了,因为农学知识都是这几个组长和研究小组骨干成员在讲解。

张春只要是学术厅有课,就肯定到,并且最后或多或少都会点评一下。

张春一个现代的研究员,生活在知识爆炸年代的人。即便不会是本专业,科技大体的发展方向却是了如指掌,点评中技水平的论文,还是有的。同时正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是从基础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对于张春来说,几乎就是一个扎实的复习过程。

张春十五岁了,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丽质十一岁,受张春的影响,安静了很多,她已经是袁芳的助手了。如果说知识面宽的话,除了张春,就只有她了。不过这姑娘有变成文艺青年的趋势。张家岭的文艺青年还真是没有,个个都是专业人士。也许是听多了这些专业疯子的胡言乱语,丽质对技术没有什么感觉。

张家的纺织厂建成后,所有人的衣服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灰色和白色了。别人也许觉得无所谓,但是丽质和袁芳两个人就不是那么愿意。想当初袁芳第一次到张家岭时,就是最新的学生装款式。以前没条件,自然不说。现在成天和丽质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衣服做得好看,十岁的丽质现在可是人小鬼大,没有她不懂的。

丽质的白色圆领长袖对襟衫就是两个人在学生装的基础上改出来的,上面不是织成布匹后染的花,而是彩线编制成的。淡蓝色缠枝花纹,很有青瓷的效果。丽质不喜欢穿裙子,喜欢穿裤子,宽大舒适,与衬衣同样的花纹。让小姑娘显得清新可爱。鞋子是千层底的布鞋,因为下着雨,还套着木屐。

雨伞差一点,要是娟面的雨伞才配得上。不过两个人都打着黄油纸伞。

张春穿衣服没什么要求,不过现在穿着一身白色的中山装,布料很厚,是丽质亲自到张淑芳那里定制,亲自看着照这样子裁剪出来的。其实现在可没有什么中山装,而是依据顾明那套新军军服修改而成的便装,和后来的中山装同出一个路子。因为是女孩子改出来的,少了一份厚重,腰部做了收敛,多了几分潇洒。

最先穿这套衣服的是顾明。丽质见到羡慕得不得了,让张春也定做了一套。

张家堡的人都剪着短头发,以前是因为为了去虱子剃成的光头。后来图方便都是板寸,负责剪头发的是顾明。顾师爷的手艺历经磨练,居然还非常不错。当然更加重要的是,没有学生敢不让顾师爷剪头发。

说起来张家岭还是孩子居多,所以连带着大人也都是板寸。

女孩子的法式变化就多一些。丽质是齐耳短发。配着圆圆的脸蛋十分喜庆,不过这丫头长大了,脸型有拉长的趋势。袁芳是齐肩长发,大多数女孩子是这个样式,不过更加小的女孩子梳两个小辫子,也有马尾小辫的。

7月,雨季,张春和丽质这种新奇的服装开始流行起来,当然最关键的是纺织厂能够自己制作成衣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从棉纱,到印染,到织布再到成衣。这中间已经形成了一条小型的流水线,规模不大,但是技术已经足够了。与洋人的工艺不同,这里首先生产的是彩色丝线,然后再纺织成想要的布料,再用这种布料裁剪成衣。最难的是在织布过程,但是芹姨她们从小学的就是这个,虽然现在丝线更加细,图案的形成更加繁琐,几乎让张春提前想到了编码的感觉。

当然为了减少纺织的难度,袁芳和春丫设计的图案都比较简单,而张春要求学生和护卫队的服装只需要环境色,不需要图案,越简单越好。这种工艺还有一种好处就是能够对每根丝线进行特殊处理,为今后特种布料打下了工艺基础,这可不会有后世那种纳米涂层容易脱落的问题。

从前李村回张家岭的路上,带着斗笠和蓑衣,看水回来的村民笑着和两个人打招呼。

两旁的稻田秧苗刚刚插好,不过比以前整齐健壮多了。很少见到不同品种的水稻,雨中一片嫩绿。

雨季来临,北广河开始涨水,不过水质依然清澈。过了石拱桥就能看见山边的窑口的院子,隐约传来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绿源山的陶土比牛头山好多了,两位大师傅干脆搬到这边来了。不过除了供应定量的红砖以外,生产的是少量高档的瓷器,在窑口除了原来三个徒弟外,多了两个铁匠和六个学生。这些人有些是丽质开始讲课后,培养出来的具有文艺气息的孩子,他们喜欢美术多过陶艺。连制陶坊也弄得颇具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