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柄大明(华东)-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丽珍,你要是这般说,那我只好检验一下你的处女膜是否存在了。”陈风说道。

“王爷,您的行为,未免太放荡了。”李丽珍听到陈风这般说,顿时脸上装作恼怒的样子,伸出了自己的手臂。

“王爷,您看,丽珍的手臂之上,守宫砂依旧在,怎么不会是处子了呢?”李丽珍伸出了自己莲藕般的胳膊来。

守宫砂,拿这守宫砂,怎么来骗人?处女膜才是真的。

陈风这般想着,突然,似乎明白了什么。

“丽珍,你的心意,我都明白了。”陈风说道:“不过,等到了应天之后,想要选为皇上的宫女,都是要脱去全身衣服检查的,若你的贞洁已失,不仅仅会害了你自己,也会连累到了整个李家。”

“奴家谢王爷指点。”李丽珍说道,看着陈风的背影,心里,有种刀绞般的感觉。

李丽珍自然知道这些事情,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能够与王爷双宿双飞,哪怕就是少活十年,李丽珍自己也愿意。但是,李丽珍知道,陈风有很多妻妾,自己要是就这样回去了,那么,待遇不会比朱丽叶差多少。

虽然事实上李丽珍的确是错了,朱丽叶只是个例外,那都是敏敏搞出来的,陈风的大老婆蓝玉寒,还是非常公道的,不过,即使是知道了,李丽珍还是要这么做的。

李丽珍心里,有一个更加远大的想法。

自己昨日和王爷春宵一刻,李丽珍非常确信,自己已经怀上了王爷的骨肉,所以,自己才要去嫁给那个朱元璋,这样,王爷的骨肉,就会成为皇子,最后,还要成为皇上!

李丽珍也不知道为何,自己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来的,不过,早晨从王爷的床上离开的时候,李丽珍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中土的天下,都是王爷打下来的,现在,王爷却要给那个朱元璋打下手,李丽珍以前的时候,听到这中原的一切,只是感觉到给王爷抱不平而已,而昨晚,和王爷有了肌肤之亲之后,李丽珍却做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

其实,睡一晚上,不一定会创造出生命来,但是,李丽珍并不懂那么多,她只以为只要做了那事,就会生小孩,所以,她重新点了那个守宫砂,做好了别的准备,为了王爷,一定要蒙混过关!

皇上怎么样?皇上也是人,只要自己到时候像那个朱丽叶一样,一定会让皇上为自己倾倒的。

王爷刚刚的说法,让李丽珍更是感动。

既然有了昨晚之事,那么,你就是我的女人,我是不会让你成为别人的女人的。

王爷,丽珍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啊!李丽珍心中有些不舍,但是,还是非常坚定。

敏敏在房间里,一直没有睡好。真没有想到,风哥居然会来这里,他也发现了自己正在虐待朱丽叶,不知道会怎么对待自己?

虽然自己其实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捉弄了朱丽叶而已。但是,万一朱丽叶在这个时候,在风哥面前搬弄是非,恐怕自己在风哥的心目中,会留下恶劣的形象。

刚刚让朱丽叶给自己倒了尿,风哥就来了。

敏敏虽然有些担心,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跑出去,找朱丽叶的麻烦的,尤其是,这个娘们,还叽里咕噜地在风哥面前说了一大堆话,不知道在说什么。

还好,终于走了,朱丽叶走了,风哥也走了。虽然敏敏能猜出来,朱丽叶这个狐狸精,肯定是迷惑着风哥去****了,不过,要是让敏敏去捉奸,她是绝对不敢了。

天色渐渐地亮了。

西京北门之外,旌旗招展。

陈风的身边,士兵们精神抖擞,休息了两日,又感觉到了生龙活虎。

和来的时候相比,陈风的队伍里多了几辆马车,这些马车,被装饰一新,插满了鲜花。

李丽珍最后一次按照高丽人过隆重节日时的样子,穿戴整齐,她走得很慢,望了望蓝天白云,望了眼西京城,纵是有千般不舍,还是要踏上去中土的路了。

“丽珍,这次去明朝,不要忘记了你的使命,让我们朝鲜国,与明朝永世修好。”李子春说道。

“是。”李丽珍向李子春行了个礼,一咬牙,上了马车。

这一上马车,从此,就与这片土地,再见了。

“王爷,一路辛苦了。”李子春向陈风说道。

此时,阿三再次上来,李子春说完,阿三就将李子春的话翻译了过去。

“陛下,朝鲜一国,在陛下的治理之下,从此蒸蒸日上,我在中土,也会祝福你们。”陈风说道。

“王爷客气了,我们全州李氏,全凭王爷的关系,才能够有今日之成就。王爷若是有所差遣,我们定当效犬马之劳。”李子春说道。

李子春能够成功,陈风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凭着陈风在明朝的关系,从此,朝鲜李家的江山,就稳如泰山了。

听着外面的话,李丽珍的眼眶,突然湿润了,这一走,恐怕,此生都再也不会回来了,再也闻不到这金达莱的香味儿了。

第719章朱元璋要去大都

整支队伍,慢慢地开动了,马车在颠簸着,李丽珍的心,也在跟着颠簸着。

贡女们的马车,由敏敏率领的娘子军护卫,一路上也方便照应。刘狗儿的人护在前后,后面还有一些马车,是朝鲜进贡给明朝的贡品。

队伍的前面,朱丽叶倒是心情舒畅,虽然昨晚没有和达令鱼水交融,但是,从此摆脱了那个女魔头的使唤,朱丽叶还是很高兴的。

除了他们之外,李成桂还带着一千人,护在了左右,在离开朝鲜之前,为了防止死忠王祺的残余分子的捣乱,李成桂会将明朝来的使者,一直护送出去,直到鸭绿江的对岸。

陈风在马背上,有些激动,虽然他经常不在家,但是,这次是出国,自然和以前的感觉有所不同,现在,终于要回家了。

就在陈风要出发的同时,在应天城外,也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御林军将整个道路都戒严了,文武百官,都在静静地守候着,这种景象,只有一种情况,是皇上要出巡了。

皇上出巡,是一件很庞大和严肃的事情,要显示出天子的威严来,有的时候,节俭可不是好的方式。而且,还要保护好皇上的安全。

这样的一件大事,一般来说,会在半年之前就准备了,做好周密的计划,路程如何安排,沿途如何接待,都得准备得妥妥当当,但是现在,却只有短短五日的时间。

五日之前,皇上在大殿上,突然向群臣说道,要去北巡,到大都去看看。

“大都,乃是鞑子伪朝曾经的首都,现在,又是皇弟镇守边疆之重地,防备各方面鞑子的反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朕要去大都看看。”朱元璋说道。

他这话一说完,大殿上,一片寂静。

自从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每日里都要上早朝,群臣们四更天就得起床,五更就得在皇城之外守候着,心中有苦,谁都不敢说。

而现在,刚刚上朝,皇上就这么说,他们的很多人的脑子还不是很清醒。

要是真的清醒了,那应该赶紧庆幸,皇上一走,终于可以轻松几日了,再也不用上早朝了。

可惜,最先说话的是李善长。

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说要去大都,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能去!

大都,那可是陈风的地盘,再说,那里有什么好的,时不时地会有蒙古人来骚扰,而且,他在猜测着一个可怕的情况,皇上不会是想迁都到大都去吧?

“皇上,王爷为我朝镇守北边,劳苦功高。皇上派人去慰劳,已经可以显示出皇上的隆恩来了,至于皇上亲自北巡,滋事重大,还请皇上三思!“李善长首先站了出来说道。

看到李善长如此表态,顿时,下面的丞相一派的人,都知道是什么基调了。立刻,兵部尚书也站了出来,说道:“皇上,虽然鞑子的主力,已经被赶走,但是,鞑子在大同,在上都,还有很强大的实力,皇上龙体金贵,不宜涉险,还请皇上慎重。“

这劝阻的话,一说起来,那就不停了,朱元璋看到了两个人都说话了,脸上立刻不悦:“朕还没有那么金贵,当初,朕也是在战场上,拿着武器厮杀过来的,哪怕就是面对数万的鞑子,朕都从来没有怕过,现在,鞑子已经被赶走了,四周国泰民安,朕在自己的国家内走走,又有何危险?难道,还不如当初朕在皇觉寺里面当和尚的时候吗?”

听到朱元璋这么说,顿时,下面还想劝阻的人,顿时就打住了。皇上主意已定,跟着丞相的步调走,那就是顶撞皇上啊,而要是顺从皇上的说法,那又会让丞相不满。

于是,满朝文武,立刻个个都闭上了嘴,谁都不发话。

这种时候,怎么说都是错。

“青田,你给朕说说,朕该不该去啊?”朱元璋看了眼另一侧的刘基,说道。

本来,刘基也是不想说话的。本来,皇上有这种想法,应该先拿给几个重要的人,比如丞相等人,让他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而现在,皇上直接抛到了朝堂之上,不给各人准备的时间,现在,又在考验刘基的能力了。

刘基知道,皇上刚刚的话语中,透露出来的,是非去不可了,那么,既然如此,自己也不必再忤逆皇上的说法了。

可惜,这样会得罪了丞相啊。

不过,刘基也知道,自己被皇上提到了中书平章这个职位上来,就是为了在皇上和丞相政见不合的时候,帮助皇上来反驳丞相的。现在,丞相阻止皇上去大都,自己的论调,不会有第二种了。

“皇上,这次北巡,事关重大,需要妥善安排,尤其是,关于走水路还是陆路,一定要选择好。微臣觉得,若是走水路,比较方便,而且,还可以节省开销。”

走水路?走运河?听到刘基的话,顿时,朱元璋眼前一亮。

“爱卿所言甚是,如今天下刚定,百废待兴。凡事当以勤俭为重,朕决定走水路北上,沿途官员,不得前来滋扰。”朱元璋说道。

走陆路,每到一处,当地官员肯定会组织百姓,出来相迎,劳民伤财,倒不如走水路,谁都不打扰,直接就到了大都。

听到了皇上同意了刘基的话,李善长更是不爽,既然皇上非得去大都不可,那自己就不劝阻了,但是,这走陆路和水路上,得和刘基较量一番不可。

“启禀皇上,龙体的安危,关系到我们大明万年的基业,走陆路,尚可以由徐达将军的骑兵护卫,而走水路,我大明水师一直都是羸弱,唯恐中途出现什么意外,无法策应周全。”

李善长觉得,自己的这个理由,是非常充分的。这次,看刘基还怎么反驳1

“李大人此言差矣!怎么能够说我大明水师羸弱?就在我们东面,太湖水师,屡建奇功,战船高大,火力威猛,足能够保护好皇上的周全。”刘基说道。

太湖水师?开什么玩笑!那可是陈王爷手下的军队,怎么会听我们调遣?怎么可以把皇上的安危,交给他们?李善长不由得在心中讥讽,但是,嘴上却说不出来。毕竟,这涉及到了皇上和王爷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宜在朝堂上讨论。

但是,稍后,李善长立刻就猜出了刘基的用意!刘基正是想利用这次皇上出巡这个最正大光明的理由,将皇权伸到陈王爷的军队里去!看太湖水师,是否听皇上的号令!

自己真是愚蠢,还提出这么个问题来,这不是一头钻进刘基的口袋里去吗?

刘基还真是揣摩上意的高手,李善长在心里懊恼,这次和刘基的朝堂之争,自己又输了。

只见朱元璋在龙椅上说道:“对,我大明朝,兵强马壮。太湖水师,乃是我朝第一水师。立刻传朕的旨意,命令太湖水师,五日之内,到应天城外停泊,护送朕去大都。”

五日之内!这日子催得还挺既,太湖水师,恐怕得接到命令之后,日夜赶路,才能够在五日之内赶到吧。这么短的时间,他们根本就耍不出什么花招来。

朱元璋这话一说,下面的群臣,谁还敢表示什么反对意见?皇上在没有拿主意之前,他们还能劝阻一下,若是皇上拿了主意,他们再表示反对,那就是在打皇上脸了。

朱元璋可是草莽出身,他要是眼一红,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前几日,在大殿之上,命令左右,打了一名贪官五十杖,那贪官在打到二十多杖的时候,就已经毙命了,两边行刑的人,还是老老实实将剩下的都打完了。

虽然他们知道,那是皇上在告诫他们,绝对不能贪污。但是,他们也知道,这也是皇上在展示自己的权威,没有人能忤逆他。

其实,这次朱元璋要去大都,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很深的考虑的。北方的大都,是防守鞑子的重点,以后,在徐达的军队实力恢复之后,还要和陈风的军队一起,继续北伐。所以,大都会成为以后的一个北伐的起点,朱元璋要去亲自查看一下,制定以后的北伐策略。

应天虽然是六朝古都,但是,在应天建都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长命的,都是短寿的国家,所以,朱元璋对于应天为首都,其实不是很满意,尤其是,按照流传下来的说法,当初秦始皇为了把应天的龙脉挖断,才修了这穿城而过的秦淮河。

朱元璋早就动了迁都的心思,为此,他还派人去过汴梁,当初,北宋最初就定都汴梁。但是,汴梁,开封,这些地方,都容易遭水灾。当初,李思齐掘开了黄河,就将汴梁给淹了。

这些都不合适,那么,将元朝的首都,也就是大都,作为自己的国都,是否合适?朱元璋非常想亲自去看一下。

当然,还有一个小小的,不能说的原因。陈风去高丽接贡女了,那些高丽的女子,也该快到了吧?朱元璋每日里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了他的帝国的治理之中,另一个原因,就是不想面对后宫里的那些嫔妃,他已经没有新鲜感了。

第720章十艘战船

现在,又有了新的理由,正好可以将自己的影响力,加到太湖水师上去。

在陈风率领的军队北进之后,留在平江等地的军队,已经非常地少了。要说最有威力的,不再是骑兵,更不是步兵,而是那水军!那些战船上装备的碗口铳,让朱元璋印象深刻。

这支军队,是陈风一手建立的军队,他们应该知道,他们同样是明朝的军队,应该听从皇上的旨意。

他们也必须听从,不会有别的办法。

正好,现在陈风不在,他们没法请示陈风,而朱元璋给的时间又很紧迫,这个中的奥妙,只有深谙为官之道的人才能够懂得。

朱元璋的圣旨,快马加鞭,当天傍晚,就送到了平江。

接到了这封圣旨,罗贯中立刻知道麻烦大了。

现在,连施耐庵也动身前往了大都,整个江南之地,全部是由罗贯中一个人拿主意的,其余的常遇春等将领,也都到了大都。

能够和罗贯中商量的,也只有太湖水师的首领刘彦昌。

太湖水师的驻地是在太湖之上,但是,此时恰好刘彦昌正在平江协调补给,接到了罗贯中的命令,匆匆地赶到了平江府衙之内。

“刘将军,这次朝廷的圣旨来得非常蹊跷,而且,留给我们的时间,也非常短暂,五日之内,恐怕,我们的战船,今晚做好补给,明日就得出动。”罗贯中说道。

“哼,我们太湖水师,只听王爷的命令,没有王爷的命令,谁都调动不了。”刘彦昌有些气愤地说道。

他朱元璋出巡,管我们太湖水师什么事?现在,整个中原,都是大明朝的土地,他在运河内行走,哪里会有不长眼的水贼去劫道?而且,他们本来就有巢湖水师,根本就不需要己方的力量。

刘彦昌知道,罗贯中心里也清楚,这次,是朱元璋对他们的一次试探啊。

“刘将军,现在,我们太湖水师,必须要出动战船,来为皇上护航,因为,我们现在也是朝廷的兵马啊。”罗贯中说道:“现在,我们没法联系到王爷,即使是联系到了王爷,以王爷的睿智,我们也必须如此去做。”

“好,让我护航也行,那我就出动十条舢板,给他护卫。”刘彦昌说道。

刘彦昌还在生气,在他眼里,那个皇上,还不如陈王爷的一根手指头。

“刘将军,作为大将,你要有大将的眼光,如果你不听皇上的旨意,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在皇上面前说王爷的坏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罗贯中说道:“我们这次,既然接到了皇上的旨意,要把这件事,办得漂亮一些,刘将军,你要是做得不好,会连累王爷的啊。”

刘彦昌心中不爽,不过,他知道,罗大人说的是真话。

“不过,我们太湖水师,最多出动十条战船,其余的,有的在河道里巡逻,有的在海岸线上巡逻,这么短的时间内,只有这十条战船,是随时可以出动的。”刘彦昌说道。

五日之内赶到,除去今日,就剩下四日了,就是当初王爷,也不会制定这么紧张的方案。

“好,那我们就出动十条战船,刘将军,这次护卫皇上去大都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注意,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那个人,都是皇上,是九五之尊,是天下的共主,你若有什么委屈,也要都咽到肚子里去,顺利地完成好这次任务,否则,王爷饶不了你。”罗贯中这话说得非常郑重。

“放心吧,罗大人。俺刘彦昌知道轻重。”刘彦昌说道。

一般来说,皇上出巡,那阵势可是相当大的,当初隋炀帝出巡,随行的船只,几乎要将整个运河都塞满了。

这次护皇上北上,只动用了十艘船只,要是皇上自己不准备船只的话,就这十艘,还真是有点寒碜,反正皇上也是要以勤俭治国,这般也说得下去。

反正己方这十艘战船,都是自备粮食和补给的,不让皇上给出一文钱,皇上还能有什么不满的?

恐怕,罗大人也是这个意思吧。

刘彦昌和罗贯中商议妥当,当夜就返回了驻地,准备一夜,第二天,就出发了。

现在,看到了应天城外的景象,刘彦昌脸上露出了微笑。

在应天城外,龙辇慢慢地来到了码头之上。

“皇上,码头到了。”外面,一名太监喊道。

朱元璋下了龙辇,只看到码头上,数条战船整齐地排列着,只是,这数量,是否有些少了?

“恭迎皇上。”刘彦昌已经在码头上等待朱元璋了,看到朱元璋过来,刘彦昌跪下了双膝,向朱元璋说道:“得到皇上谕令,微臣立刻率领十艘战船,从太湖出发,日夜兼程,终于没有误了皇上出发的大事。”

“刘将军,怎么才十艘战船?皇上出巡,需要显示出声势浩大来才行,以扬我天威,太湖水师,战船不下百艘,区区十艘,未免有些太少了吧?”

皇上还没有说话,哪里轮到你一个丞相说话!刘彦昌知道,这发话的就是当朝丞相李善长。当初李善长刚去扬州找陈大人求助的时候,哪里有现在趾高气昂的样子。

“皇上给微臣的旨意里,就是一切以勤俭为主,今天下刚定,百废待兴,各处需要的投入都很大,皇上体恤百姓,天下百姓,都在歌颂皇上的美德,若我太湖水师,倾巢出动,那么,势必会堵塞整个运河,漕运不畅,整个北方,都要受影响。再说,水师行动,和陆地行军一样,耗费巨大,整个太湖水师一次北进,需要耗费,至少是一个州县一年的赋税,不知丞相大人,可否调拨一个州县的赋税过来给太湖水师?”

刘彦昌的话,不卑不亢,将李善长的脸都给说绿了。

这的确是他们考虑不周,或者,他们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要给太湖水师军费。

开什么玩笑,陈风所占领的那些地区,都是最富庶的,那些地区里的赋税,是陈风自己支配的,根本就不给朝廷,朝廷已经亏得非常多了,现在,还想和朝廷要军费?

刘彦昌这话是说给李善长听的,李善长既然要找茬,刘彦昌可不会受气。

说完了,刘彦昌又向皇上说道:“启禀皇上,请皇上明鉴,当皇上圣旨到达太湖水师的时候,只有这十艘战船是待命状态的,而其余的船只,都在内河维持水路畅通,还有一部分战船在海上巡逻,如果皇上给的时间再充裕些,太湖水师可以出动数十条战船,现在,只有这十条。还有距离近一些的五条战船,微臣已经派人给传令去了,估计会在数日之后,跟上我们的船队。”

朱元璋听到刘彦昌这么说,还算是满意:“刘将军精忠为国,又深知朕的心意,不错!这十条战船,已经足矣!李丞相,今天下初定,唯有勤俭,才能够持国啊。”

“是,微臣谨遵圣旨。”李善长说道。

由于这次是仓促北进,其实,跟随皇上去大都的人也不过七百多人而已,除去五百人的御林军护卫,只有二百多宫女太监和随行大臣。

“皇上,这几日,微臣一边在水上行船,一边将微臣的船只布置一下,皇上若不嫌弃,请上船吧。”刘彦昌说道。

如果朱元璋自己有座船,那刘彦昌的战船,只需要在一旁守护就行了,但是现在看来,皇上是什么都没有准备,完全是吃定了太湖水师的样子,看来,就是连皇上在船上的伙食,也得由刘彦昌给皇上准备了。

“好,那朕就上去了,这一路上,就有劳刘将军了。”朱元璋说着,在一名太监的搀扶下,通过桥板,上了刘彦昌的战船。

“恭送皇上。”在李善长等人注视的目光中,朱元璋的脚,终于离开了应天的土地。

朱元璋此次北进,是由冯国胜亲自率领五百御林军护卫的,分乘上刘彦昌的战船,一个时辰之后,战船终于启航了。

“皇上,下层船舱内空气污浊,所以,给您的位置,是在甲板上方的船楼内,不过,上面高了,却又摇晃得厉害,您若是今晚住得不合适,微臣再给您准备。”刘彦昌说着,看着刚刚上船的那些太监,将朱元璋日常所用,统统塞进了那间被腾出来的船舱内,那里本来是刘彦昌的居室。

皇上,一切都得是上才行,所以,给皇上选择船舱,要是靠下了,可是犯忌讳的。

就连皇上的大内侍卫,也都不敢在皇上所住的宫殿房顶上巡逻,踩在皇上的头上,那可是大罪。

刘狗儿的船上,加上了五十多人,一下,显得稍稍拥挤了些。

朱元璋并不介意。

上了刘彦昌的战船,朱元璋没有在舱室里住下,就四处在船上走动起来。

刘彦昌的战船,是制式的车船,两侧三个水轮,在不停地转动着,不需要考虑顺风逆风,就可以在河道内任意行走。

朱元璋没有坚持要下船舱去看看那些水手是怎么蹬踏板的,而是对上层甲板上的那些碗口铳产生了兴趣。

第721章大都迎接

曾经,太湖水师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陈风从水上攻城略地,所以,这些碗口铳火力惊人,一次齐射,就能够将对面的城墙砸塌了。

但是现在,随着中原基本的统一,太湖水师的这个任务,也就结束了。这些曾经制造的用于攻城的战船,除了在河道内巡逻之外,没有更多的作用。

即使如此,这些战船上的碗口铳,依旧被太湖水师精心保养着,虽然已经过了数载,碗口铳没有生一丝的锈迹,随时都可以发射弹丸。

此时,这些碗口铳,都被草莲子盖着。

“刘将军,这些就是碗口铳吧?”朱元璋问道。

“是的,皇上,这些碗口铳,已经装备了我们战船数年了,现在已经落伍了,论威力,比不上应天城头装备的碗口铳。”刘彦昌说道。

由于那个该死的天意,陈风不得不牺牲了很多东西,比如,在历次的战斗中,陈风的火器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朱元璋对陈风的火器,也早已经垂涎多日。

于是,陈风授意泰州军械局,将新铸造的一批碗口铳,装备到了应天的城头。当初,刚刚运过去的时候,朱元璋龙颜大悦,亲自在应天城头,点燃了一门碗口铳,看着那弹丸,击中了长江之中的一艘靶船,大喜。

而现在,朱元璋对这东西已经非常熟悉了,不过,还是显露出很大的兴趣来。

看到朱元璋兴趣十足,刘彦昌在心底笑了笑,泰州军械局,已经在研制新的碗口铳了,不过,那些碗口铳,并不会装备在这些战船上,而是会装备在海船之上。

太湖水师以后的发展,并不是在内河,而是在海上。

“这碗口铳,乃是攻城和防守必备的良器啊。”朱元璋说道,此时,看到朱元璋喜欢,刘彦昌已经将一口碗口铳的草帘子解开,朱元璋用手抚摸着碗口铳漆黑冰凉的铳身,感受着它透出的寒意。

突然,朱元璋问道:“你们太湖水师,在海上还巡逻?”

刚刚在和李善长吐口水的时候,刘彦昌这般说过,现在,朱元璋又提了起来。

“是的,随着平江等地对外贸易的越来越多,海上的海盗,也逐渐多了起来,为了保护我们海上的贸易,我们太湖水师,开始建造海船形的战船,在沿海巡逻,有的时候,也会保护商船行走,有一次,还真和海盗干了一仗。”刘彦昌说道。

他们在海上打仗,又不会影响到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所以,刘彦昌说这些话,也不会避讳皇上。

听得朱元璋一阵点头:“如此甚好!我大明朝的海疆,由太湖水师来守卫,朕非常放心。”

贸易发达了,会给朝廷增加赋税,虽然说平江等地的赋税与朝廷无关,但是应天等地的商业,此时也已经发展起来,对整个明朝,都是有好处的。而且,陈风也说了,以后这些地区的赋税,要上交朝廷一部分的。

历代统治者,都是重农抑商的,而陈风的穿越,改变了朱元璋的想法。

另一条战船上,胡惟庸也在望着江上的风景。

这次朱元璋北进,带着的人并不多,主要官员,只有二十多个。

丞相要在皇上不在期间,与六部共同协商朝廷之事,所以,李善长是不会跟随的。

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作为吏部派出的人选,共同去大都,胡惟庸当然知道,这是丞相对自己的刻意栽培。

自己这次去大都,就是要去寻找,找到王爷谋反的证据,逐一收集起来。等到丞相大人什么时候需要,那就给陈风来最猛烈的打击。

薛婉瑜还没有和自己联系,但是,自己绝对不能坐着等待,自己要寻找机会!

对于胡惟庸来说,机会,就是靠自己去寻找的。

就在朱元璋,浩浩荡荡地向着北方一路而去的时候,大都也收到了朱元璋要来的情报。

本来,陈风作为镇守大都的王爷,可以总管各种事务,做好招待皇上的工作。

但是现在,陈王爷并没有在大都,这样,主心骨立刻就没有了。

而蓝玉寒,作为女流之辈,并不适合一直在抛头露面,更不适合在皇上到来的时候,前去迎接皇上。

还好,在陈风走之前,蓝玉寒提议,将全家搬过来,以及最重要的,将施彦端老先生也接到了大都来,既然决定将大都作为以后的根据地,那自然要有更多的人坐镇。

施彦端将扬州等地的要事,交给了罗贯中之后,就动身前往大都。

现在,刚刚到大都两日,还没有适应了大都的气候,施彦端就遇到了大事。

大都,太子宫内。

“夫人,这次皇上突然来大都,我们要做好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