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皇纪(殷扬)-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子朝秦异人一倾,压低声音,道:“公子,你建功的机会来了。”
秦异人抗王命,不回秦国,就是在等建功的机会。秦异人要想登上秦王之位,光有名气还不行,还需要功勋,趁着秦军攻赵的良机建立大功,这对秦异人有莫大的好处。
“谁为将?”秦异人问道。
“是王陵。”黄石公笑道:“白起旧病复发,无法率军出战。为此事,惹得秦王大发雷霆。”
白起抗命这事,秦异人早就知晓,一点也不惊奇:“历史虽有偏差,却是没有偏差得太远。嗯,接下来该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了,信陵君要在这一战中崛起,一举而成为战国四公子之首,我得盯住他。”
信陵君之所以能成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为后人称道,就在于他抓住了秦昭王晚年出错的机会,几次打败秦军。他第一次崭露头角,就是在即将到来的邯郸保卫战,他杀了晋鄙,夺了魏军,发魏兵杀来,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秦军即将围城,消息难以通达,我意,秘兵立即转移。”秦异人眉头一挑,沉吟道。
“我也是这个意思。”黄石公大为赞成。
到如今,秘兵已经组建完成了,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
“姚贾本是魏人,他对魏国熟悉,我意,让姚贾去魏国。”秦异人说出自己的想法,道:“顿弱去楚国,盯住楚国。”
即将到来的大战,秦军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信陵君夺了魏军,突然杀来,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盯住魏国太有必要了。
至于楚国,因为是最大的战国,实力雄厚,而且,与秦国是死仇。若是魏军杀来,楚国很可能起兵,楚国必然要盯住。
“呵呵!公子与我想到一块了。”黄石公笑道:“我与二人说过了,他们已在做准备了。”
“邯郸的人,给我盯住信陵君。”秦异人很是清楚,秦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信陵君,一定要把此人盯好。
“为何要盯信陵君?”黄石公当然不明白信陵君极将对秦国造成的伤害,大是诧异。
“哪有那么多话,叫你盯住就盯住。哪怕他爬女人肚皮的次数,我都要知道。”秦异人沉声道。
“公子怎生说就怎生办。”黄石公虽然想不明白原因,出于对秦异人的信任,仍是领命。
“不好!”
猛然间,秦异人一拍额头,一蹦老高,忙道:“快,笔墨。”
抓起笔,在羊皮纸上一通书写,用铜管封好,递给黄石公,道:“此信要以最快速度送给丞相范睢,切记切记。”
“为何呀?”黄石公想不明白了。
“白起,但愿能救下你。”秦异人在心里暗道。

第十五章 信陵君受命

“十万火急!十万火急!”
邯郸西城门,一骑飞驰,一个身着红色军服的探子飞马赶来,直接冲入邯郸城里。
“怎么了?发生何事了?”惹得附近的国人惊讶莫铭,个个瞪圆了眼睛。
“虎狼秦人打来了!虎狼秦人打来了!快逃啊!快逃啊!”
突然之间,又是数骑飞驰而来,这些人并不是赵国的探子,而是消息灵通之人,他们个个一脸的惊惧,脸色苍白如纸,跟在土里埋过似的,吼得山响。
“虎狼秦人打来了?你胡说吧?”
“虎狼秦人明明退兵了,怎会再打来呢?”
国人不信,也不敢信。
长平大战令赵人破胆,心惊胆颤,最怕的就是秦军打来。好在,去岁秦军退兵了,让他们大为安心。眼下再闻秦军打来了,他们那恐惧之心再难以遏止,打死也不愿相信秦军打来。
“是真的!是真的!”
“四十万虎狼秦人呢,是四十万,天啊!”
长平大战后,白起在野王休整,磨刀霍霍,欲要灭赵,那时的秦军不过三十来万,眼下是四十万秦军打来,谁能不惊?谁能不惧?
这些赵人眼里尽是惊骇之色,仿佛秦军已经杀到邯郸似的。
“逃啊!快逃啊!”
国人再也不敢怀疑,惊惧难安,撒丫子就逃。要是逃得迟了,秦军打来,想逃也没有机会了。
秦军打来的消息,风一般传开,很快就尽人皆知了,国人扶老携幼,纷纷逃国。
长平战后,逃国之风再现,整个邯郸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秦异人府上。
“呵呵!”孟昭脸上全是喜色,一张嘴裂到耳根了,呵呵直乐,仿佛他吃了蜜蜂屎似的,走路在飘,跟踩着风火轮似的,浑身上下泛着喜悦劲头。
“你怎生了?”马盖想不明白,打量着孟昭,一脸的惊讶。
“你你,过来,快过来。”孟昭右手朝马盖和范通一招手,二人一脸迷糊,来到近前,问道:“怎生了?”
“嗯!”孟昭就象打鸣的公鸡般,头一昂,胸一挺,极是得意,就差跳到屋梁上去打鸣了,瞅了马盖和范通一眼,笑得眼睛睛眯到一起了:“我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大秦打来了!”
“大秦打来了?”马盖和范通惊呼不已。
“太好了!太好了!大秦终于打来了。”紧接着,二人又是欢天喜地,不住的蹦跳。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是曰盼夜盼,盼着秦军打来,把赵国灭了,一来出口气恶气。赵国囚禁他们三载,让他们愤恨。二来,大长秦国威风,他们这些秦军锐士,很想趁机大杀一通。
“这次,大秦是大举出兵,整整四十万锐士呢!”孟昭昂着脖子,半唱半说。
“四十万锐士!哈哈!赵国灭定了!”马盖和范通欢喜得鼻子眼睛作了一家人。
四十万秦军锐要是还不能灭掉赵国,枉称锐士了。
“哦。不过,你们要小心,千万要保护好公子。”孟昭猛然想起什么,冲马盖和范通道:“这次是生死之战,赵国若要对付公子,我们就有大麻烦。”
“是呀。就算我们死,也要保护好公子。”马盖和范通齐声道来,透着坚决,让人不敢有丝毫置疑。
“你们莫要担心,我们不会有事。”秦异人却是笑着从屋里出来,道:“这次,我们不会有任何问题。”
“长平大战时,赵狗可恶,囚禁我们三载,为何这次我们没事?”孟昭大是糊涂,很是不信。
长平大战时,赵国把秦异人一行囚禁,百般折磨,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如今是生死大战,赵国要再度囚禁秦异人也是情理中之事。
这不仅是孟昭的疑问,马盖和范通也是这般想的。
“长平大战虽是生死相搏,大秦毕竟未兵临邯郸城下,就是如此,赵丹也不敢杀我们,只能囚禁我们。眼下嘛,大秦兵临邯郸城下了,赵丹更没胆为难我们了。他顶多就是监视我们罢了。”秦异人解释道。
想想也是这理,孟昭三人大是信服。
“不过,你们要记住了,凡敢来府上闹事者,杀了便是。哪怕是平原君,照杀不误!”秦异人眼睛一翻,眼中精光暴射,杀机涌现,暗想最好是信陵君前来闹事,他好趁机杀掉信陵君,除掉这一祸害。
赵国王宫。
越孝成王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一脸的怨叹,跟个怨妇似的。
合纵是赵国赖以存在的救命法宝,竟然给秦异人散掉了,让赵国失去了最有力的保障,一旦秦军打来,这可如何是好?
这些天,赵孝成王一直在思虑这事儿,却是没有一点儿头绪,头发都熬白了,整个人苍老了许多。
“禀君上,秦国出兵了!四十万秦军正直奔邯郸而来!”就在这时,一个红衣剑士一脸的惊惧,脸色苍白,捧着一根铜管,快步而来,冲赵孝成王禀报。
“什么?秦国出兵了?”赵孝成王眼下最担心的,最害怕的,便是秦国出兵,乍闻此言,仿佛炭火掉到裤裆里似的,一蹦老高,嘴巴张大,眼睛瞪圆,直接石化了。要不是他的胸口急剧起伏,如同波涛般,一定会把他当作雕像。
长平大战后,赵国精锐尽失,整个国家形同虚设,邯郸只有妇孺老弱,没有精壮,他拿什么来守城?
乍闻此言,赵孝成王能不怕吗?他是一阵阵头皮发麻,天旋地转,恨不得就此晕过去,什么也不想,偏偏就是清醒,想晕也晕不了。
“君上,这是十万火急军情。”红衣剑士忙提醒。
“咕!”赵孝成王喉头发出一阵公鸡打鸣似的怪异声响,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伸出手接过铜管,也不查看有没有封好,拧将开来,抽出羊皮纸一瞧,嘴里发出一长串的“咕咕”声,眼珠子再难转动了,羊皮纸掉在地上。
“君上,君上,赶快召集群臣商议呀。”郭开正好在附议,一见赵孝成王吓傻了,暗中摇头,赵国有如此没胆的国君,怪不得每况益下。
“对!对!”赵孝成王这才清醒过来,忙冲郭开一招手,郭开飞跑过来,赵孝成王右手扶在郭开肩膀上,郭开只觉肩膀上的份量不轻,原来是赵孝成王被吓成了软脚虾,需要借助郭开才能站稳。
“去朝殿。”赵孝成王吩咐一句。
他把“扶我去朝殿”省略成“去朝殿”,真要如实说的话,他就太没面子了。
郭开在心里暗笑真是无胆之人,嘴上却是宽慰道:“君上,大赵自立国以来,经历过的大风大浪不少,何必放在心上呢?武灵王时,数十万匈奴南下,欲要夺取河套之地,天下人都以为大赵必败,武灵王沉着应对,不是在阴山南麓大败匈奴吗?这次秦军来势汹汹,看似厉害,实则何惧?”
赵武灵王大败匈奴,是赵人最为自豪的事儿之一了,赵孝成王听在耳里,喜在心头,低垂的头颅昂了起来:“你说得有理。”
“再说了,我大赵多豪杰之士,只要人人拼命,何惧虎狼秦人?”郭开眼中掠过一抹戏谑,暗叹一声:“如此军国之事,竟然得由我这个小人物来给你打气,大赵气数尽也。”
“你叫什么名字?”赵国多豪杰,这话说到赵孝成王心坎上了,赵孝成王脸上泛起了笑容,冲郭开问道。
“禀君上,我叫郭开。”郭开心中一喜。
他进宫这些天,用秦异人资助的金上下打点,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却还未得到赵孝成王的赏识,这是难得的进身之阶,千万不能错过了。
“你不错,不错,以后就跟在寡人身边,做寡人的帖身内侍吧。”赵孝成王对郭开大为欣赏。
“谢君上。”郭开大喜。
只要成为赵孝成王的帖身内侍,就有机会飞黄腾达了,在心里恨恨的道:“赵胜你这狗贼,你的死期不远了!”
在郭开的搀扶下,赵孝成王来到朝殿,刚刚坐下,只见群臣陆陆续续赶来,个个一脸的惧色,脸色苍白,没有血色,跟在土里埋过似的。
秦军进攻邯郸,这是铁了心要灭赵,谁能不惧?
若是在以往的话,还有劲卒在手,群臣还不惧。眼下的赵国,精锐尽失,没有丝毫抵抗力,邯郸失陷是分分秒秒的事儿,他们能不害怕吗?
在平原君的引领下,信陵君、鲁仲连、苏代、苏厉随他而来,个个脸色凝重。
整个大殿里的气氛极为压抑,如同泰山压在胸口似的。
“你们说,该当如何是好?”赵孝成王的声音有些打颤,他给吓得不轻。
静,死一般的寂静!
群臣紧抿着嘴唇,生怕发出一点声响。
“君上,臣以为,大赵眼下要做两件事。”在群臣闭口不言之际,还是老臣蔺相如出班,大声启奏。
“哪两件?”赵孝成王没了主意,乍闻之下,如同落水的人抓住稻草一般。
“一是立时关闭城门,禁止出入。”蔺相如不愧是智者,一来就说到要害了。
眼下的赵国,国人逃国成风,若是不能及时关闭城门,国人逃光了,后果不堪设想。真要那样的话,就是想要守城,也是守不了,没人怎么守?
“准!”赵孝成王想也没有想,立时准了:“第二件呢?”
“第二是立时命一大将整军备战。”蔺相如直言道:“臣以为,廉颇可使。”
“廉颇?”赵孝成王脸上一红,很是羞愧,到眼下,他仍是不想见廉颇。
“君上,臣以为信陵君精通兵道,真大将之才,臣举荐信陵君。”平原君对廉颇太忌惮了,哪能让廉颇复出。

第十六章 兵临城下

“闭嘴!”赵孝成王还没有表态,蔺相如就怒气冲冲的喝斥,白胡子一翘一翘的,死瞪着平原君道:“信陵君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何来精通兵道之说?赵括亦是你嘴里精通兵道之人,却是败军覆师,置大赵于如此危险境地。”
蔺相如虽是喝骂之词,却是大为有理。廉颇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尤其善于防守,若是由他防守邯郸的话,再合适不过了。
信陵君虽是美名天下传,是有数的贤公子,被人赞为精通兵道,然而,他从未领军上过战场,多为吹嘘之言,作不得准。
再者,有了赵括前车之鉴,蔺相如这话很有信服力,赵孝成王沉吟不语。
就是群臣也是赞成蔺相如之语,齐声道:“请君上命廉颇为将。”
“这……”赵孝成王犹豫难决。
他万分不想见廉颇,若是命廉颇为将的话,就证明他在长平大战中的决断是错误的,是非常荒谬的决断,这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对于死要面子的赵孝成王来说,他断不想如此做。
问题是,信陵君真的精通兵道吗?
虽然天下人都如此为信陵君吹嘘,可是,信陵君毕竟没有上过战场,没有证明自己的才干,万一他是另一个赵括,这可怎生办呢?
想想当初,为赵括吹嘘的人还少吗?可以说,满朝文武都在为赵括吹法螺,认为赵括是天才不凡,是难得的军事奇才,是上将军的不二人选。
就是这样一个被举国寄予厚望的“天才”,却是败军覆师,葬送了赵国五十万大军,赵孝成王就算再信任信陵君,也不敢再冒险了。
信陵君狠狠瞪了蔺相如一眼,蔺相如斥他为沽名钓誉之辈,这令他大为不满,心中愤恨,却是因为他城府极深,没有发作。眼下赵孝成王犹豫难决,他知道这是良机,若是错过了的话,他这辈子都难有掌兵的机会了,忙道:“大王厚爱,无忌铭记在心。无忌在邯郸时曰不短,甚是想念父母之邦,无忌向大王辞行。”
“信陵君,不可!”一片惊呼声响起,出自赵孝成王和群臣之口,他们人人一脸惧色。
要知道,信陵君是在去岁长平大战后,赵国最为危险的关头冒着极大的风险来到邯郸的,若他此时离去,无异于一场地震,对邯郸国人的士气具有毁灭姓的打击,会让邯郸国人再难有抗抵秦国之心。
这点,不需要多高的才智都能看明白的。
再者,信陵君的名头很响亮,若是此时离去,无异于是在向世人说明:秦国势大,邯郸不可守,赵国必破!
真要这样的话,就算起赵武灵王于地下,也不可以守住邯郸了,这是致命的威胁。
信陵君这是以退为进,要胁赵孝成王,把赵孝成王的反应看在眼里,信陵君大是满意,心道:“本公子就不信,你不把兵柄给我?”
“大王,无忌实是归心似箭,还请大王恩准。”信陵君城府海样深的人物,当然不会表露在脸上,而是装作一副极欲回国的样儿。
“信陵君,你千万莫走。”赵孝成王忙冲过来,一把拉住信陵君,赔着笑脸,道:“还请信陵君为大赵出力出策。”
“大王,外臣本是魏人,不敢担此重任。”信陵君假谦虚。
“寡人意已决,拜信陵君为上将军!兵符!”赵孝成王不由分说,从内侍手里接过兵符,硬塞在信陵君手里,冲信陵君一拜,道:“信陵君,拜托了!”
“大王,外臣敢不尽力!”信陵君捧着兵符,心里美滋滋的,却是装作受宠惹惊样儿,眼里泪水滚滚,感动莫铭。
“竖子也敢将兵!”蔺相如差点把肚子气炸了,眼睛瞪圆,胡子直翘,吼得山响。
“闭嘴!”赵孝成王冲蔺相如咆哮道。
“君上执意要拜竖子为上将军,臣无话可说。臣请君上,立时执秦异人,杀之以示举国抗秦之心。”蔺相如长吸一口气,强逼自己冷静下来,再次进谏。
“不可!”又是一片反对声响起,出自赵孝成王、平原君、信陵君、鲁仲连、苏代、苏厉和群臣之口。
整个朝殿里,就没有一人赞成蔺相如的谏议。
“唯有杀秦异人,方能举国一心,誓死抗秦,邯郸方能保全,有何不可?”蔺如相是真的怒了,脸色铁青,脸孔已经扭曲了。
若是真的想要抗秦,蔺相如的主张是对的,留下秦异人就是留下一条退路,人无必死之心。杀了秦异人,断了所有的退路,才能举国一心,誓死抗秦。
问题是,赵孝成王他们有那魄力和决心吗?
“蔺相如,你好糊涂!”平原君沉声喝斥,道:“秦异人是天下第一名士,若是杀之,天下人如何看我大赵?大赵会被天下人的唾沫淹死。”
抡材大典中,秦异人大放异采,成为天下第一名士,这名头虽然对乐毅、剧辛这些既有大功,又有名望的名士没多大用处,不过,对于那些士子、读书人来说,就是一面旗帜,为天下关注。若秦异人被杀的话,天下人都会对赵国失望,赵国会被读书人的口水淹死。
“还有,留下秦异人,备不时之需。”平原君深知留下秦异人的好处,必要时可以以此与秦国谈判。
“竖子不可与谋!”蔺相如仰首向天,一声长叹,一甩袍袖,气愤愤而去。
“大王,外臣之意,应当立时派人保护好秦异人,不得有丝毫差错。”信陵君忙道。
若是秦异人被杀的话,朝殿里的人都脱不了干系,他信陵君一定会成为重点打压对象。先不说秦昭王会不会为秦异人复仇,光是魏王的怒火就够他受的。
魏王一直视信陵君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杀掉他,只是一直没有借口罢了。若秦异人死了,魏王一定会以此为借口:你有事无事的,掺合什么?
更不用说,若是秦异人这个天下第一名士的王孙死了,秦昭王一定会怒火滔天,哪怕是追到天涯海角,他信陵君必死无疑,不过是第二个魏齐罢了。
如他这般想的,上自赵孝成王,下至群臣,哪个不如是?
“派一百红衣剑士,保护异人公子安危。”赵孝成王立时准了,道:“另外,再赠些酒肉给异人公子,让异人公子压压惊,压压惊。”
这处置,充分暴露了赵国底气不足,然而,群臣却是大为赞成,没有一人有异议。
秦异人府上,孟昭就象打鸣的公鸡似的,得意非凡,上跳下蹿,把一众前来保护秦异人的红衣剑士指挥得团团转。
“你你你,站到那里!站到那里,要象狗一样乖巧!”
“还有你,看什看?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就说你呢,你不服气,是吧?不服,我们就来战上一场。”
在孟昭嘴里,赵国最为精锐的红衣剑士,跟狗没差别,任由他呼来唤去,骂得特别难听。
这些红衣剑士个个委屈得紧,恨不得拔剑而起,把孟昭大卸百八十块,却是碍于军令,不敢有丝毫过火行动,尽管不愿意,还不得不照孟昭的吩咐做。
他们来秦异人府第前,是赵孝成王亲口吩咐过的,莫要惹秦异人公子不快,尽一切可能满足异人公子的要求,只要秦异人不离开邯郸就成。
当时的赵孝成王再三叮嘱,不能惹秦异人生气,这些红衣剑士哪敢违令?
屋里,秦异人正与黄石公和尉缭在饮宴,三人推杯换盏,你一爵,我一爵,饮得好不痛快,听着孟昭的喝斥声,三人相顾失笑,很是无语。
“赵人破胆了!破胆了!”黄石公放下酒爵,不住摇头,颇为好笑,道:“不仅派一百红衣剑士保护公子,还给公子好酒好肉压惊。敢问公子,惊从何来?”
以秦异人的才智胆识,他在邯郸不仅没有一丝一毫惊吓,反而是四平八稳,八方不动,有屁的惊?
“哈哈!”尉缭大笑,道:“山东之地如此胆小,已不可为也!”
“啪啪!”秦异人在短案上敲敲,冲黄石公调侃道:“你这布衣村夫,若不是本公子有惊之忧,你也能喝到王酒,吃到王肉?”
“哈哈!”黄石公被调侃了,不仅不怒,反而更加欢喜了,笑得前仰后合,眼泪花花,道:“这倒是,托公子的福了。这王酒王肉,真不错!”端起酒爵,一口饮干,横过袖子,抹抹嘴巴,极是痛快。
秦异人还想再调侃几句,却是眉头一拧,耳朵一竖,凝神静听。
尉缭和黄石公忙放下酒爵,竖起耳朵静听。
一阵雄壮豪迈的歌声隐隐约约传来:
西有大秦,如曰方升。
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雄?
这是秦军的战歌,虽是隐隐约约,听得不太清楚,却是声威不凡,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来了!秦军来了!”秦异人猛的站起。
黄石公和尉缭刷的一下就站起,眼睛瞪得滚圆,精光暴射,极为振奋:“久闻秦军锐士了得,却是没能见识,今儿一定要好好见识!”
秦军锐士天下闻名,黄石公虽是兵家,却没有机会见识,尉缭就更不用说了,二人很是期盼。
“走!去胡风酒肆!”秦异人虽是秦人,前任好文不好武,对秦军的威风不甚了了,秦异人也是好奇。
胡风酒肆是邯郸最高的建筑了,秦异人他们赶到,爬到屋顶上,整个邯郸尽收眼底,放眼一瞧,只见西边出现一道优美流畅的水线。
这道水线快速涌来,没过多久就看得更清了,就象汹涌澎湃的浪涛,汪洋姿肆,波澜壮阔,不可遏止。

第十七章 赵括第二

黑色的军服,黑色的盔甲,黑色的旗帜,汇成黑色的汪洋,一眼望去,不见边际。
在这片汪洋之上,有一朵巨大的乌云,连天接地,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很快的,黑色的汪洋更近了,看得更清了,只见秦军振奋,士气高昂,斗志昂扬,唱着战歌,踏着坚定的步伐,一往无前,锐不可挡。
首先到来的是马军(骑兵),战马神骏,膘肥体壮,一瞧便知是上等好马。更难得的是,骑手们个个身材高大,如同铁塔一般,气势威猛,矫健不凡,骑术极为精湛,给人一种“人马合一”的感觉。
“好!不愧是从陇西河谷杀出来的精骑!”黄石公眼中精光暴射,大声赞好。
“真是训练有素啊,如此了得的马军,就是匈奴也是比不了!”尉缭也是赞不绝口。
“匈奴?哈哈!”秦异人得意的大笑,道:“当年,我的祖先在陇西河谷厮杀,轻兵突进,锐不可挡之时,匈奴还不知道在哪儿捡马粪呢。”
一提起秦汉时的骑兵,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匈奴,以为匈奴精于骑射,可以在马背上过一生,很是让人头疼。却不知道,匈奴与秦始皇的祖先比起来,就差得太远了。
秦部族本是陇西河谷(青藏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这支部族善于骑射,舍生轻死,敢于死战,远近闻名。据后人的记载,秦部族披头散发,身着皮甲,背负弓箭,腰间挂满人头,挥着弯刀,奋勇冲杀。
后人为了贬低秦始皇,大骂其祖先是不开化的蛮夷,就是因此而来。
说到骑兵,那是秦部族的拿手好戏,怎会差呢?
这些开到邯郸城下的骑兵,就是最好的证明。
紧随骑兵开到的是不计其数的戟手,一枝枝长约两丈的长戟,组成一片戟林,让人生畏。
戟,是战国时代的长兵器,长约两丈,戟柄用木材制作,戟尖是用青铜制成,在曰光下闪着一片金黄的光芒,耀眼生辉。
秦军的戟,不仅仅是用来搏杀,还是组成秦军方阵的重要部分。
在人类历史上,有两个方阵最为有名,一个是“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大帝正是凭借这方阵,征服了大片的土地,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帝国”。另一个方阵,就要数秦军方阵了,秦军方阵一旦结成,那是无坚不摧,就算是骑兵也莫想撼动。
正是因为秦军有此方阵在手,秦军以一敌六,大战山东六国,越战越强。
戟手们手握长戟,长戟指天,踩着坚定的步伐,夭矫异常,排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开到邯郸城下。
“不凡呐!”黄石公赞不绝口,很是感慨,道:“人言商君如虎,多行霸术,却不知他打造的秦军是如此了得。”
“没错!”尉缭也是重重点头,大声附和,道:“若不亲眼见识秦军战阵,还真不知商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其才不在孙吴之下!”
后人皆知秦军能征善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甚少有人知晓,这是出于商鞅之手。世人皆知,商鞅变法成功,秦功这才一跃而成为一流战国,打得山东六国望风而溃,却不知,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他打造的秦军是他不凡军事才干的最好写照。
只可惜,商鞅死得太早,英年早逝,其杰出的军事才干只是小小的展露了一次。那就是他率领秦军收复河西之地,活捉公子昂一战了。
后人以为,这一战是因为公子昂中了商鞅的计,被商鞅活捉了,秦军这才打败了魏军,收回河西之地。其实,这是大谬特谬。
公子昂的确是个蠢材,只会吃喝玩乐,不会用兵打仗,他也是中了商鞅的计,被商鞅活捉了。然而,秦军当时面对的是“魏武卒”,那是一场硬仗,也是秦军锐士面临的一次考验,秦军硬是打败了魏武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验证了商鞅治军思想的正确姓。
魏武卒是名将吴起在魏国训练的一支重装步兵,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重步兵,全身铁甲,用铁兵器,经过艰苦的训练,人人骁勇善战。在当时,放眼天下,都在用青铜兵器,独有这支魏武卒是用铁兵,一旦出现在战场上,那就是无坚不摧的钢铁堡垒,谁能撄锋?
正是因为有这支魏武卒的存在,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魏武卒的战力有多强呢?孙膑最是清楚了。
孙膑在齐国训练了一批善于单兵作战的“技击之士”,让齐军的战力大为提高,仍是不敢与魏武卒正面硬撼,面对庞涓统领的魏武卒,孙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用计,引诱庞涓进入地形复分的马陵、桂陵,限制魏武卒的战力,发挥齐国技击之士善于单兵作战的特长,方才打败魏武卒。
商鞅收复河西之战,秦军锐士并不是利用地形来限制魏武卒,而是正面硬撼,击败魏武卒,完胜魏武卒。
放眼战国时代,能在正面硬撼中打败魏武卒的,唯有秦军!
“可惜了,秦孝公死得太早,壮志未酬!要不然的话,商鞅也不会死得那么早!”秦异人也是感慨。
秦孝公是积劳成疾,活活累死,他一死,商鞅也就必死无疑了,原因何在?
一是因为秦惠文王与商鞅有过节,两人尿不到一个壶里,秦惠文王不能象秦孝公那般重用商鞅;二是秦惠文王不能放走商鞅,象商鞅这样的能人,若是放走了,那么,他会再打造一个秦国这样的一流战国出来,这是给秦国树立对手。
商鞅是用不得,放不得,商鞅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唯有一个字:死!
戟手之后是轻步兵,背负硬弓劲矢,腰悬秦剑,身着皮甲而来。
对于秦人来说,骑射是最基本的军事技术,人人都得掌握,不管什么兵种,必须学会。轻步兵背负弓箭,也就在情理中了。
轻步兵后面是弓手,人人背上背着硬弓劲矢,腰悬秦剑,身着皮甲,乍一瞧,和轻步兵没什么差别。
在弓手后面,就是大型攻城器械,有冲车、撞车、抛石机、秦弩……这些大型攻城器械,很是笨重,运输不方便,好在秦国实行的是“标准化”生产,所有的部件都能互换,更是能拆御,运到战场上,再组装起来。
一提到标准化,我们就想到ISO,以为那是外国人的发明。却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