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皇纪(殷扬)-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廷尉,你来监督与执法。”秦异人冲廷尉道。
老廷尉板着一张冷脸,道:“诺。”
众人一瞧老廷尉这张冷冰冰的脸,无不是心中生凛。
“寡人决定,这第一爵酒就由寡人亲自斟上,再亲手奉上。”秦异人扫视众人道。
“啊!”一片惊讶声响起,无不是眼里一片火热。
秦异人是成就一统伟业的国君,令人敬仰的存在,他要亲自斟酒,亲手奉上,这第一爵酒特别有意义,若是能得到这赏赐的话,比起万两黄金更让人心动。
“开始议事。”秦异人坐了下来,右手一挥道。
“我……”
“我……”
秦异人的话刚落音,一片“我”响起,无不是想抢着发表见解。然而,话一出口这才发现自己还是慢了,还有人比自己更快。
“君上,大秦一统天下之后,首要之务是料民,要查清山川地理人文口众之数,方能治理。”别人不由自主的停下来,一脸的诧异,周青臣却是不管这些,大声发表看法。
“哎!我怎么就停下来了呢?”那些停下来不说的人差点把肠子都悔青了。
“善!”秦异人笑着赞赏一句,道:“自从周室失德之后,无力制诸侯,天下大乱,诸侯力征,这图籍就不准确了,大秦要想治理好天下,首要之务就是要查清山川地理人文口众之数,要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治理。周青臣,你这提议非常好……”
秦异人这一赞扬,周青臣比吃了蜜还要受用,头一昂,胸一挺,得意的冲那些没能抢到第一个发言的读书人一扬下巴儿,那意思是在说“瞧见没?我拔了头筹。”
“你……休要得意。”那些没能抢到头筹的读书人大是不爽,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
“……在这里,寡人可以告诉你,这事儿早就在做了。尽管如此,此言仍善,赐酒一爵。”秦异人站起身,亲自斟上酒,冲周青臣招手,道:“周青臣,来。”
“谢君上!谢君上!”周青臣一张嘴哪里合得拢,撒开双腿,飞也似的冲了上来,跑得那叫一个快,生怕别人把他的酒抢了似的。
“周青臣,你出了一个好主意,这第一爵酒就赏给你了。”秦异人双手端着酒爵,递到周青臣面前。
“谢君上。”周青臣满面红光,身子躬成九十度,毕恭毕敬的冲秦异人见礼,然后直起身来,喜滋滋的接过酒爵。
他并没有喝,而是转过身来,双手捧着酒爵,很是搔包的自左至右的晃了一圈,这是在显摆。
殿里一片火热的目光,殿里的温度平空上升了不少,想把这爵酒抢过来的人不知几多。
显摆了一阵,周青臣这才一仰脖子把酒饮干,咂吧着嘴巴,回味无穷,仿佛这是天下间最美的美酒似的。
事实上,这酒是天下间独一无二的。说实话,这爵酒的品质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其独一无二是因为这是天下归一后,秦异人当众赏赐的第一爵酒,其意义非凡。就凭这一点,比起琼浆仙露还要令人着迷。
周青臣得意的一亮酒爵,这才放下酒爵,冲秦异人谢恩,回到人群中坐好,身板挺得笔直,如同苍松般。
“接着议事。”秦异人右手一挥道。
“我……”淳于越把经过看在眼里,大是艳慕,很想抢到第二爵酒。然而,他嘴一张,这才发现他仍是慢了,有人比他更快。
“君上,应当修路啊。各国的道路不一,车辆宽窄不同,难以通行,这道路不便,不利于大秦治理天下。”立时有人大声吆喝起来。
高声大气的,这极不礼貌,只是没办法,要是不吆喝的话,就会被他人抢了先,还是吼吼比较好。
议事如此热烈,说明此次大朝会会很成功,这是好事。
“善!赐酒一爵。”秦异人当即赞赏。
立时有内侍上前一步,斟好一爵酒,捧着来到这个出主意的读书人面前。
“谢君上。”这个读书人冲秦异人谢一声,接过酒爵,喜滋滋的一饮而尽,兴高采烈,亮了亮酒爵。
“币制不一,货汇难以周流,大秦应当一币制。”
“天下间什么最多?不是虎狼,不是蚊虫,而是关卡太多。百里之地者,往往有数道关卡,更有甚者,十里之地就三两道关卡,这极大的阻碍了人们出行,大秦应当废关隘。”
“水利者,关乎农事,而一河之上筑坝数个,甚至十数、数十个。大秦治理天下,要兴农事,必得修水利,欲修水利者,必先废河上之堤坝也。”
气氛非常好,嘴快有,嘴快无,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陈说各策弊端,很快的,天下间的弊端一一陈述。
尽管秦异人已经知道不少,当听了他们的陈述,仍是一阵阵心惊,有些问题秦异人还真没想到。这次大朝会,把这么多人集中起来商议太应该了。
一条条,一件件的陈述,多是切合时弊,秦异人不断称善,令人赐酒,这气氛更好了。
淳于越最是郁闷,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抢到发言资格,就是没有成功。
这次,他憋足了劲,终于抢到了说话资格,道:“君上,淳于越所言是安天下之术……”
“你不会是想要弄出焚书坑儒之事吧?”秦异人一听这话,不由得眉头一挑,颇有些诧异,打量着淳于越。
“……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淳于越请君上封功臣子弟以为支辅。”淳于越昂头挺胸,昂昂而言,极是自得,眼中光芒闪烁。
分封制的弊端已经显现无疑,要不然的话,也不会有七百多年的战乱。然而,在当时,分封制仍是有很大的市场,有不少人很是赞同。
“没错!淳于越不愧是大才,所言极是有理。”一片附和声响起。
秦异人眉头一挑,颇有些不悦。
作为现代人,秦异人不会不知道“废分封,立郡县”这一举措的伟大意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因为秦始皇果断的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这才使得中国真正成为大一统的国度,秦朝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要是实行分封的话,这仗白打了,这统一也只是暂时的,要不了几多时间,又会回到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的老路。
“此言差矣!”李斯猛的站起来,高声驳斥,道:“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夏商周三代莫不如是。周室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诸侯力征,黎民苦战国,苦不堪言,家破人亡者不知几多,死于沟渠者不知几多。若大秦效仿三代之法,行分封,这仗就白打了,臣敢断言,要不了几多时间,天下又会陷入纷征不休的混乱中。”
李斯冲秦异人一抱拳,道:“臣请陛下废分封,立郡县!”
秦异人听在耳里,大为欣慰,李斯就是李斯,很善于创新。在历史上,他力排众议,要求废分封,立郡县,如今,他仍是力主此事,这与秦异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李斯,你面谀以重君上,非忠臣也,君上,李斯歼佞小人,当罪。”淳于越如同火烧了屁股似的,扯起嗓子大吼。
“闭嘴!”淳于越的话还未落音,只听一声沉喝,异常冰冷。
淳于越一瞧,只见廷尉那张冷脸如同万载玄冰似的,一双眼睛瞪得老大,瞪着他,沉声喝道:“淳于越,你记住,这是大秦的朝堂,不是山东之地的朝堂。在大秦朝堂上,议事就议事,不得攻讦。念你初犯,训斥一番,你可心服?”
淳于越一愣,一时说得兴起,竟然指责李斯了,这是诛心之论,在秦国不允许。
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淳于越身上,一时间,淳于越成为焦点。
感受着众人火辣辣的目光,淳于越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他可是拔了头筹,竟然是第一个被训斥的人,这脸丢大了。
好在,此时倒也磊落,知错就改,一抱拳,冲李斯赔罪,道:“淳于越言辞不当,还请李大人见谅。”
“先生言重了。”李斯抱拳回礼。
秦异人的目光在淳于越身上一瞄,微微颔首,暗自道:“此人虽是然迂腐了些,却也磊落,并非不可救药。”
“淳于越,你这是初犯,予以训斥。若是再犯,就是掌嘴。三犯,当驱逐,你好自为之。”廷尉冰冷的声音响起。
“谢大人提醒,淳于越谨记。”淳于越忙道。
“先生可是还有话说。”秦异人冲淳于越道。
分封制在战国时代很有市场,这事一定要辨个明白,秦异人准备趁这机会好好辩论一番,取得共识。
“君上,事不师古难以长久,恳请君上效法先王,行分封,天下大治。”淳于越冲秦异人一抱拳道。
“有理,有理。”一片附和声响起。
李斯还要辩解,却给秦异人挥手阻止,道:“淳于越,你提到先王,也就是儒家嘴里的圣人,在这里寡人就说上几句。你可知圣人有何用?圣人就是用来踩的!”

第七章 废分封,立郡县

“啊!”秦异人的话刚落音,只听一片惊呼声响起,声音之响亮,如同雷鸣似的,差点把殿顶给掀飞了。
不仅来自山东之地的读书人、饱学之士惊讶莫铭,就是秦国的大臣也是震惊不已。
就是范睢、王翦、黄石公、尉缭、李斯、韩非、范增、蒙武、蒙骜、蔡泽这些顾命大臣谁个不震惊?
要知道,在古人心目中,圣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神圣无比,人人都得尊敬之,不得有不敬之语。
即使不接受他们的观点,行事之法,也不能如此直接,说圣人是用来踩的,这话太过惊人了,谁能不震惊?谁敢不震惊?
“君上,你说笑的吧?”范睢愣了半天,这才反应过来,忙提醒秦异人。
要是这话被传开了,秦异人一定会被骂为狂妄之辈,会背上骂名,范睢是一番好意。
“是啊,君上说笑的。”王翦他们忙附和,以此来减轻这事的严重姓。
“是说笑的,是说笑的。”朝臣和来自山东之地的读书人、饱学之士无不是赞成。
一统天下是不世伟业,秦异人能完成如此伟业,很是令人敬仰,他们对秦异人不乏敬佩之情,不想让他背上骂名。
然而,他们的好意白费了,只听秦异人道:“寡人没说笑。”
“这……”范睢一窒,忙道:“敢问君上这话如何解?”
原本以为秦异人是说笑的,哪里想得到,秦异人竟然直承他不是说笑,好意白费了。那么,以范睢的才智,不会想不到,秦异人如此说,必然有其原委。
“你们一定很奇怪,寡人为何说出如此狂妄之言,是吧?”秦异人站起身,扫视殿中人,眼中精光一闪,道:“寡人就为你们释疑。”
无不是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死盯着秦异人,想要弄个明白。
“淳于越,你提到先王,也就是圣人,你可知何为圣人?”秦异人并没有直接释疑,而是冲淳于越问道。
“这……”淳于越万万没有想到,秦异人会问他问题,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有些发懵。
“君上,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淳于越愣了愣,终于反应过来,忙说明何谓圣人。
“嗯。”殿中人无不是大为赞成这话,这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关于圣人的解释了。
“错!”秦异人却是断然否决。
“啊!”又是一片惊呼声响起,个个一脸的难以置信,如同见鬼似的。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是当时对“圣人”最为流行的定义,也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没有比圣人更完美的人了。
就是如此令人信服的解释,到了秦异人嘴里竟是错了,谁能不惊?
“大错特错。”秦异人还特的补充一句。
这话如同雷霆似的,轰在所有人的心坎上,个个被雷得如同木桩似的。
“在你们的心目中,三王五帝周公是谓圣人,是吧?你们可知,他们为何成为圣人?”秦异人眼中精光闪烁,反问一句。
三王五帝功莫大焉,对华夏的贡献极大,是公认的圣人。然而,至于他们为何成为圣人,还真能把人给问住。
“君上,三王五帝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有大功于世,为后人颂扬。”淳于越想了想道。
“你这话虽是有理,却是不够准确。”秦异人却是摇头,道:“你只知他们的成功,却不在他们为何成功。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时代的脉络,知道该如何做才能还天下安宁,一句话‘与时推移而为功’。”
后人都在赞扬三王五帝周公,是因为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福于民,儒家更是把他们奉为教条,一个劲的宣扬要“法先王”。
然而,儒家却是没有看到他们为何成功,要不然的话,孔孟也就不会主张“克己复礼”,要求恢复周公那一套过时的政治理念。
“三王五帝之时,有他们那个时代所的脉络,有他们那个时代的需求。然而,三王五帝与我们眼下所处的时代已经差点好几千年,我们这个时代的脉络已与他们那个时代大为不同了。”秦异人扳着手指头细数起来,道:“三王五帝时,华夏不过中原那么大一块地方,而眼下的大秦疆域辽阔,是其数百倍;三王五帝时的口众稀少,而眼下大秦的口众众多,不下两千万,是三王五帝时的数百倍。已经山河巨变,若是我们再法先王,用三王五帝之法来治理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不会成功。”
“有理。”范睢、王翦、黄石公、尉缭、李斯这些具有卓越政治智慧的干才大为赞成这话,无不是重重点头。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他们那样的政治智慧,不少人大为摇头,不以为然。
淳于越大声辩驳,道:“君上,不法先王,无以为治,当今天下归一,必行先王之法,方能令天下安宁。”
此人的迂腐是出了名的,抱着圣人之法不放。
“没错,圣人之法不可废。”立时响起一片附和声。
如此想法者不在少数。
“淳于越,寡人问你,你三岁时所穿袍衫需布几尺?”秦异人却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再发一问。
“两尺。”淳于越很不想回答,却是不得不回答,因为他很想弄明白秦异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你七岁时所穿袍衫需布几尺?”秦异人再问。
“三尺。”
“十岁呢?”
“五尺。”
“如今需布几尺?”
“七尺。”
秦异人和淳于越一问一答,引来一众人个个睁大了眼睛,打量着秦异人,这穿袍衫与所议国事有啥干系?
“淳于越,如今的你还能穿儿时用两尺布所做之袍衫吗?”秦异人再发一问。
“不能。”如此明显的事儿,还要在这里相问,淳于越大为不屑,不住裂嘴角。
“为何不能?”秦异人又问。
“嗤!”淳于越讥笑一声,道:“如此明白之事,君上何须多问。”他已经不屑于回答了。
“你所说的明白之事,无非就是你的身胚更加高大了,儿时两尺布所做之衣已经不合你的身胚了。你明白这个理,为何就不明白三王五帝之时的事儿已经不适合于今曰今时?”秦异人这才给出结论,道:“三王五帝时犹如你儿时,如今眼下时局犹如眼下的你,你可懂?”
“妙!妙!妙!”秦异人话刚落音,一片赞扬声响起,不少人微微颔首,大为赞成。
这比喻非常形象,三王五帝时代,是华夏的发端时期,很多东西处于萌芽状态。到了战国时代,可以说已经很有成就了,疆域更广了,口众更多了。
“这……”淳于越很想反驳,却是找不到词儿来反驳。
他要想反驳,除非他承认他眼下还能穿上他儿时用两尺布所做的袍衫。
“大秦要想治理好天下,就是要踩在圣人的肩上,如此方能站得高,看得远,深谋远虑,天下才会安宁,成就更大的功业。”秦异人掷地有声,道:“而不是如你淳于越所说,法先王,不顾先王所做之事对与否,一咕脑儿的照搬过来。圣人成功的经验,大秦可以借鉴;圣人的教训,大秦要吸取,这才是正确之法。”
“好!”一片叫好声响起。
经过秦异人这番解释与说服,很多人已经转过弯来了,大为赞成这说法。
“三代之法就是分封,分封的可怕后果,你可知?”秦异人冲淳于越,道:“分封的第一不利,不利于天子制约诸侯。诸侯有土地城池口众,有钱有粮,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不听从天子的号令,更有人起兵与天子对战。这是周室旧事,这是周室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委。”
分封制不能有效控制诸侯,因为诸侯有土地城池,有口众,有钱有粮,就可以建立军队,有了与天子叫板的实力。
在东周之初,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发生过战争,结果是周天子大败,因此事使得周天子的威信大减,不鸟天子的事儿层出不穷,就这样,周天子就不能制诸侯了。
“二不利,不利于廉洁,不恤国人庶民。”秦异人扳着手指头,道:“周公建雒邑,负成王会诸侯,一是为了查治绩,二是为了收取各诸侯的贡赋,也就是礼物。周室视礼物之轻重来定诸侯之忠心与否,这会失察,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就会以此来蒙蔽天子。淳于越,你是饱学之士,当知此等事不知几多吧?”
“是,很多很多,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淳于越很不想回答,却不得不回答,因为这是事实。
“天子要收礼物,诸侯就要仿效,我收你收,到了最后,一切礼法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就成了盘剥,不恤民情了。”秦异人感慨一句,道:“山东之地疆域比大秦广,口众比大秦多,最终却是为大秦所灭,原委为何?因为他们盘剥无度,赋税不定,随时可以更改,国人庶民度曰艰难。淳于越,你是齐人,你可知齐人是如何痛恨此等之事吗?”
“知晓。”淳于越额头上的冷汗流了下来。
秦异人说的是实情,谁都得承认这是真的。如此盘剥,就是从周天子开始的,周天开子要收礼物贡赋,诸侯能不收吗?
上行下效是也!
“分封制的第三个不利之处,就是没有才智之士出人头地的机会。”秦异人脸一肃,沉声道:“你们之中,不是所有人,也是绝大部分人有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吧?”
“是呀。”一片轰然响应声响起,如同雷鸣似的,不少人更是摇头惋惜。
“你们再看看朝堂上,范睢、黄石、尉缭、蒙骜、韩非、李斯、蔡泽、范增,他们都是山东人,他们之所以入秦,是因为大秦有他们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大秦之所以能给他们提供用武之地,是因为大秦实行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秦异人指点着范睢他们道。
范睢、黄石、尉缭、蒙骜、韩非、李斯、蔡泽、范增他们不是秦人,却是在秦国被重用,就是因为秦国没有进行分封制,而是郡县制,有才者可以被重用,无才者只能靠边站,不会出现“站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
这太有说服力了,淳于越身子一躬,道:“淳于越明白了,大秦当废分封,立郡县。”

第八章 革新举措

淳于越这人很是迂腐,历史上要求秦始皇效法三代之制,进行分封,因此而引发了焚书坑儒,令秦朝背上骂名。
如今,他却被秦异人说服了,终于意识到分封制的问题所在,赞成郡县制。
此人改变了看法,那么应该不会有焚书坑儒之事了。秦异人倒没有拿儒家开刀的想法,虽然儒家迂腐,不切时用,然而,儒家还是有其可贵之处。因为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是最善长粉饰的了,若是用得好的话,足以令秦国得到莫大的好处。
“君上,淳于越还有一事上奏。”淳于越在分封一事上没有得到奖赏,心有不甘,忙道。
“哦。说吧。”秦异人道。
“君上,如今天下归一,列国的文字不能用了,大秦当重订文字。”淳于越忙道。
“善!”秦异人微一颔首,笑道:“先生说得对,如今天下归一,列国的文字是不能用了。你们知道吗?寡人每天看奏章,这叫一个头疼,有用齐文写的,有用赵文写的,有用楚文写的,有用燕文写的,有用魏文写的,有用韩文写的。寡人光是请人来译,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这书同文是必然之事。”
终于提出了一条让秦异人赞赏的建议,淳于越大是满意,昂头挺胸。
“先生此议甚好,赏酒。”秦异人右手一挥,立时有内侍端来一爵酒。
淳于越先是谢过秦异人,这才接过酒爵,一饮而尽,痛快淋漓。作为名士,要是没有得到赏酒,那太没面子了。
“敢问君上,要以何种文字一统天下文字?”淳于越打量着秦异人问道。
“先生如此问,是有定见了,你以为何种文字为宜?”秦异人并没有回答,而是反问。
“君上,淳于越以为秦国的籀文为宜。”淳于越忙道:“秦一天下,秦之籀文推行天下最为合适。”
“没错。”一片附和声响起。
秦国统一了天下,秦国的籀文成为统一的文字,似乎是天经地义。
“不!”秦异人却是断然否绝:“以何种文字一天下文字,这需要饱学之士来考证。哪种文字是华夏的正统,代表华夏的传承,就用哪种文字一天下文字,并一定非要秦国的籀文。”
文字这东西不同其他的,看上去不是很重要,其实极为重要,这是一种传承,代表着华夏的文明,马虎不得。必须要进行考证,正统者,代表华夏传承者,方能推行天下。
历史上,秦始皇把秦国的籀文推行天下,那是因为经过饱学之士考证之后,一致认为秦国的籀文是最正统,最能代表华夏传承。原因在于,秦国所得之地是周室旧地,也就是岐丰之地,秦国继承了周室旧地后,同时也继承了周室使用的文字。
而周室使用的文字又是源自于商代文字,商代文字又源自夏代。是以,秦国的籀文是列国文字中最为正统的了。
“君上胸怀比大海还要宽广,淳于越佩服。”淳于越身子躬成九十度,毕恭毕敬的道。
秦异人不用秦国的籀文,而是要经过考证,选其最为正统,最能代表华夏传承的文字推行天下,这份胸怀极为宽广,令人服气。
“君上圣明。”殿中人无人不服,齐声颂扬,用词不是“英明”,而是“圣明”,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服气。
就这样,这议事越来越融洽,气氛越来越好,人人抢着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最初的几天,来自山东之地的读书人、饱学之士有不少人被申斥了。因为他们还不太习惯秦国朝堂的整肃,说着说着就犯了指责攻讦的错误。过了几天,他们习惯了,就未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所议之事,最初的分岐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达成的共识越来越多,分岐越来越小。
到了第十八天,再也没有分岐了,达成了共识。
秦异人把范睢、王翦、黄石公、尉缭、李斯、李牧、司马尚、韩非、蔡泽、范增、蒙武、蒙骜、王陵、郑国、李冰、顿弱、姚贾、荀子、公孙龙子这些文武重臣,著名学者召集到上书房。
请众人坐下来,命内侍送上茶水,秦异人脸上泛着笑容,道:“经过这些天的朝议,岐见越来越小,共识越来越多,这是好事。寡人之意,可以正式拿出革新举措了。”
“没错,臣赞成。”范睢率先表态,道:“这次的朝议非常成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提了很多我们以前没有想到过的问题。只要国府拿出革新举措,再让官吏们明白,就能正式推行,在全国革除积弊。”
“没错。”一片附和声响起,众人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范睢这话。
“君上,还有一事,得及时办理。”韩非眉头一挑,道:“各国宗庙、王陵皆是公器,应当毁之,不留一点痕迹,免惹事端。”
六国的宗庙王陵既不属于私人,是公器,因为具有象征意义。若是任其留着,就是在给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念想,他们会借机滋事。是以,毁掉各国宗庙、王陵是最好的处置之道。
“韩非,你此议甚是。只是,你有没有想过韩国的宗庙王陵?”秦异人点点头,打量着韩非问道。
“哎!”韩非一声叹息,冲秦异人抱拳,道:“君上,臣出自韩国,这无法改变,还请君上不要毁弃韩国宗庙、王陵。”
韩非的出身是最令他苦恼的事儿,要不是他出身韩国宗室的话,他也就不会被秦异人流放到西域。
“韩非,在寡人出兵灭韩之前,你披头散发,前来见寡人,为韩国计。其实,你并非是想存韩,是在尽孝,因为你不能背弃祖宗。”秦异人点点头道。
这话一出,韩非眼圈儿一红,差点流泪了。秦异人这话说到他的心坎上了,韩非当时如此做,并不是真要存韩,是因为他出身韩国宗室,不能背弃祖宗,不得为韩国出力,他这是在尽孝。
能懂韩非者,秦异人是也,由不得韩非不激动。
“韩非,我们来个协定。你忠心为大秦,那么,寡人就留着韩国宗庙王陵。若你有异心,休怪寡人无情。”秦异人眼中精光闪烁,盯着韩非。
“谢君上。臣一定尽心尽力。”秦异人这是法外施恩了,韩非哪能不感动,忙跪在地上,冲秦异人叩头谢恩。
秦异人扶起韩非,冲众人道:“经过这些天的朝议,寡人以为革新举措主要有:料民,查清山川地理人文口众之数,为治理提供准确的数目,此为第一要务。”
料民,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普查”,极为重要。只有经过料民,掌握了第一手准确的资料,才能进行治理。
“道路不通,难以通行,车同轨势在必行,这事得由蔡泽拿出个章程出来。”秦异人冲蔡泽道。
道路宽窄不一,一国的道路与另一国不同,这会极大的阻碍经济的发展,修路就是重中之重了。
“要想富,先修路”,这很有道理。
“诺。”蔡泽忙领命。
“民以食为天,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要想有饭吃,就得种地,就得兴农事。要兴农事,就得兴修水利。”秦异人冲李冰和郑国,道:“这兴修水利之事,就交给二位了,你们得好好筹谋。”
李冰和郑国是两位绝世水工,把这事派给他们再好不过了。
“诺。”治天下之水正是二人心中所想,无不是大喜,欣然领命。
“文字不一,交流不便,书同文势在必行,这事就交给荀子和公孙龙子。二位率领一批饱学之士,考证出最能代表华夏传承,最为正统的文字。”秦异人冲荀子和公孙龙子道。
荀子和公孙龙子是当时学术界的泰斗,学识渊博,把这事派给他们令人放心。
这是大好事,欣然领命。
“废分封,立郡县,天下设郡县,郡县一设立,就能废除各处关隘,此事刻不容缓。”秦异人冲李斯道:“自从寡人北征匈回来后,李斯你就在着手此事,这事还是交给你,由你牵头。”
在秦异人北征匈奴回到咸阳后,就把李斯派去管理图籍,收集资料,为的就是此事。眼下,正是李斯施展的时候了。
“诺!”李斯昂头挺胸,大声领命。
“丞相,你居中策应,从中调度。”秦异人冲范睢道。
“诺。”范睢身为丞相,不是要事必躬亲,而是从中调度策应。
“朝议先暂停,你们立时行动起来,拿出可行的办法。然后重开朝议,趁着各地官员、名士、饱学之士集中的良机,好好细商。”秦异人最后道。
人多力量大,可以集思广益,找毛病,推搞各种细节,使得革新举措更加适用,也就是更加具有可操作姓。
范睢他们领命后,自去忙碌。
虽说秦异人早就在准备一统之后的治理,然而,真正事到临头时,方知其中的艰难。
秦异人、范睢、李斯他们又是忙得没有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