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皇纪(殷扬)-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说人口,黄帝时的一个部落能有一万人吗?那时节,人口稀少,一个大部落能有万把人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事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当时的人口是一千八百万,比起黄帝是多了近两千倍。
版图扩大了千多两千倍,人口多了千多两千倍,如何治理,如何施政,就成了大部题。在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秦始皇唯有摸索了。
摸索就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
秦朝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后世王朝一直在借鉴,再也没有犯秦朝犯过的错误。
“这问题太复杂了,难以一时想通。”秦异人放下商君手书,整理一下思路,道:“异人此来,协助丞相,若有不到之处,还请丞相多加指点。”
“呵呵。”范睢发出一阵畅笑声,道:“公子言重了。公子才智不凡,多有人所难极的妙法,不知公子对秦国的政务可有高见?”
“高见不敢当,倒着实有几个想法,要与丞相商议。”秦异人回到秦国后,查看一番国情,已经对秦国政务有了新的想法。
第四十章 宏伟蓝
“哦。”范睢的兴趣被提起来了,睁大一双眼睛,盯着秦异人:“公子,请讲。”
“读书使人明智,我想在秦国推行教书育人,让秦人人人都识字。”秦异人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太有震憾力了。
“什么什么?要人人都识字?”范睢如同被雷劈中似的,一脸的难以置信,一双眼睛睁得滚圆,死盯着秦异人,嘴巴张得老大。
范睢胆识过人,其见识远非常人所能比,按理说他不会如此震惊。然而,秦异人的话太过惊人了,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战国时代,读书人是何等的稀少?能读书,能识字,那是无上荣光的事儿。放眼整个天下,一千多两千万人中,能读识字,能读书的人又能有几多?
秦异人要做的,不是让一部分人识字,而是要人人都识字,这是何等的惊人!
即使是范睢这样胆识不凡的明智之士,也是被他的话震得一愣一愣的。
“呃。”过了半天,范睢嘴里发出一阵磨牙声,苦笑摇头,狠狠打击秦异人,道:“公子这话虽是有理,很有理,然,却不切实用。读书使人明智,是没错,若秦人能人人识字,那么,民智将开,秦人将更加善战,更加明事理,秦会更强。公子,你可知这有多难?”
读书的好处,范睢并非不知道,他就是读书的受益人,读书带给他的巨大变化,他深有体会。若是可能的话,他倒是想推行教育,让秦人读书识字,问题是,这太难了,不比登天容易。
“公子,不是我说你,你这想法比起儒家的空谈,什么王道天命,还要不切实际,太不切实际了。”儒家在当时是只会空谈,不切实际的象征,范睢这话很重了。
他说话本就尖酸刻薄,被人骂为“毒舌”,而秦异人的想法太虚幻了,他就算想给秦异人留几分脸面,也是顾不得了。
“呵呵。”然而,秦异人却是如同没有听见范睢的尖酸刻簿之言似的,一副好笑的表情,一双眼睛睁得老大,打量着范睢,道:“丞相以为这是虚言,那么,丞相就大错特错了。丞相可知,若是在山东之地,要想如此做,是没有一点儿机会,在秦国却是不同,有着大好的良机。”
“嗯。”范睢有些不解了,问道:“为何?”
“丞相,你是知道的,在大秦,不论何人,必得要熟记秦法。”秦异人的声调略高,道:“为了让国人庶民熟记秦法,大秦派人教他们熟记。这可是现成的机会,只需要再给他们加上一条,在教人熟记秦法之际,顺带教人识字,不就成了?”
“……”范睢右手指着秦异人,嘴巴张得老大,半天没说出话来。
秦人之所以奉公守法,不敢触犯秦法,不仅仅在于秦法可怕,让他们惊惧,还在秦人人人知晓秦法,能熟记秦法。为了让秦人知晓秦法,熟记秦法,秦国专门设立了“法官”,为秦人讲解,要他们人人能记住。
可以说,秦国是个全民普法的时代,为了达到这一效果,秦国的法官数量不少。而且,他们人人识字,这是现成的“师资力量”,只需要善加使用,就可以摇身一变,而成为教秦人读书识字的先生。
“好!”突然间,范睢右手重重拍在短案上,大声赞好。
范睢之所以认为秦异人的想法是虚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秦国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若是这问题解决了的话,那么,这“全民教育”未必不可行。
更重要的是,这些“师资力量”都是现成的,只需要给他们加一条任务就成。要给他们加任务,只需要一道行文就可以完成。剩下的事,只需要写进秦法,善加推行,就能完成。以范睢之明智,他不会看不明白。
“人人都识字,到时,秦人打仗更加有办法,做工更有办法,种庄稼也有更好的办法……天啊,到那时,秦国要想不强都不成。”范睢抚着额头,就是好一通惊讶。
如今的秦国已经雄视天下,是最为强大的战国,若是让秦人识字,开启民智,秦国将受益无穷。到那时,种地、打仗、做工……无论哪一个方面,秦国都将更上一层楼。
这已经够让范睢欢喜的了,然而,还有让他更加欢喜的,只听秦异人道:“大秦还可以从童子中挑选一批聪明伶俐之人,送他们去学馆就学。至于这学馆嘛,荀子和公孙龙子不就在秦国吗?只需要大秦出钱,就能兴办学馆,请他们担任重任,他们不会不允。”
“他们一定会非常欢喜!”范睢右手轻轻敲击短案,笑得很是欢心,道:“荀子和公孙龙子可钦可佩,他们以教人为乐,这种美事他们还有不抢着做的?”
荀子和公孙龙子是战国时代伟大的学者,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他们做梦都在想着这事,若是秦国兴办学馆,他们还有不愿意的吗?
“这兴办学馆一事,不仅仅是教人识字,还得教会他们实务。”秦异人接着道:“大秦要兴办很多学馆:工匠可以办一所学馆,可以请徐夫人这些能工巧匠授徒,就有更多的人能学得技巧,大秦的器械就会更加精良;政务也可以兴办一所学馆,可以请丞相这些精于政务的人授徒,培养大秦需要的人才;军务也可以兴办一所学馆,可以请白起、蒙骜这些能征善战的名将授徒,甚至还可以把乐毅请来……”
“天!”秦异人说得口沫横飞,范睢直瞪眼睛,到最后,竟然叫天了。
实在是秦异人描绘的蓝图太过美好了,美好得让人难以置信。若真要如此的话,秦国的人才就会更多,不会再缺乏人才了。
“秦之人才主要来自山东之地,这些人才在父母之邦不被人重视,不被重用,不得不远走他邦,不远千里来到秦国。”范睢很是感慨,道:“我范睢就更加不幸了,九死一生,差点被魏齐这歼贼害死。非我负于魏,是魏负于我,不得不入秦。”
秦国的人才主要是来自山东之地,官员有三四成来自山东,吏员更是高达六七成来自山东之地,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比例了。
这事足以说明秦国政治清明,对人才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可以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然而,这也是一个隐患,说明秦国的人才不足。
在当时,没人重视教育,各大战国更不会大力兴办教育,为何?一是大争之世,财力吃紧,连打仗的钱都没有了,谁还来办学?二是因为当时的特殊社会形势,识字的人不多,要想大办教育谈何容易。
正是因为如此,比如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二十二”,因此而美名天下传,万古流芳,成为中国因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若秦国出巨资,大举办学,培养人才的话,那么,秦国的人才就会更多,秦国就会更强。这等好处,范睢不会看不出来。
不过,紧接着,范睢又是摇头,打击秦异人道:“公子,你这想法虽然好,却难以实现。军务政务这倒不难,难就难在工匠之事。你想啊,一个良工要花费心血几多,方能得一良法?就这样平白教给他人,他们愿意吗?”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是工匠难处的写照。若是倾囊相授,自己就没有饭吃了,为了吃饭穿衣,就要“留一手”,这是中国古代良工的写照。
一项发明创造要花费的心血那是何等之多,谁愿平白传授他人?
范睢这话切中要害了。
“这又有何难?”秦异人却是不在乎,笑道:“大秦只需要在秦法中再增添一条‘专利法’便可。”
“专利法?何谓专利法?”范睢第一次听到这等新鲜名词,不明所以,不得不请教。
“专利法就是保护工匠的技艺。比如徐夫人他的铸剑之法,会得到大秦律法的保护。若是有人想铸剑,要用他的铸剑之术,就得给他金。”秦异人解释一句。
“……”专利法有效的解决了工匠藏私的弊端,真要如此做的话,工匠不用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了。有了生活的保障,他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传授给弟子。
“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每一样技艺只能保护一定时间,比如五年十年。时间一过,可以重新评定,若是还没有比这更好的技艺,那么可以继续保护。若是有人已经有了更好的技艺,那么,就不能再保护了,大秦律法就要保护更好的技艺。”秦异人再给解释一句。
“好!好!好!”范睢大喜,双手轻击,赞不绝口道:“如此一来,工匠就会挖空心思钻研更好的技艺,大秦的器械就会更加精良,更加好用。”
专利法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
秦国对技术特别重视,正是因为秦国重视技术,秦国可以把很软的青铜打造成不逊色于精铁的武器。秦军正是使用这些青铜武器,大举东进,扫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正是因为有如此先进的技术,秦国才敢把有限的铁用在农业上,打造先进的铁制农具,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得秦国更加富足。
秦国在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就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很是震惊。兵马俑里的箭簇,其误差不超过0。02亳米,这是何等的惊人。
专利法对秦国太重要了,可以预期得到,一旦全面推开,会促进秦国的技术大发展。
第四十一章 天下震恐
“久闻公子多有惊人之见,果是如此!果是如此!”范睢双手轻击,赞不绝口,一脸的赞叹之色。
不与秦异人深谈不知秦异人竟然有如此让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妙法,要他不赞叹都不成。
“丞相过奖了。”秦异人谦逊一句。
专利法,这是现代人都知道的事儿,竟然惹得范睢如此盛赞,秦异人还真有些不好意思。
范睢绝顶聪明之人,若单论才智,秦异人虽是了得,未必比得了,毕竟范睢是千古有名的谋士,一条“远交近攻”之策,流芳千古。但是,秦异人比起范睢多了两千年的文明熏陶,这就不是范睢比得了的。
有了这两千年的文明差距,秦异人的一言一行,都给范睢以新鲜感,秦异人的想法让他们赞不绝口。
“公子所言事关重大,极为有用,然,眼下大秦要大举东进,要扫灭六国,一统华夏,分不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兴办学馆一事,不能操之过急,得缓缓。”范睢沉吟着道:“事有轻重缓急,而大举办学消耗巨大,收效慢,非眼下急务。”
办学固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大事,可以开启民智,可以提高全民素质。但是,这需要很大的投入,需要巨大的花费,而收效又太慢,是以,很多人不愿在教育一事上下功夫,就连范睢如此明智之人都是如此,这让秦异人大是感慨。
“纵然如此,有些事也要先做起来,诸如制订律法,选学馆。”范睢毕竟是明智之人,具有远大的目光,非常人所能及,道:“这些事若是不能做起来,学馆也难以办起来。我之意,这事还是由公子来牵头,可好?”
的确如此,若是不能从法律上给以保护,要想推行全民教育,那是痴人说梦。制订律法,选师资,选馆舍是当务之急,唯有把这些事做在头里,才能推行全民教育。
“丞相厚爱,异人敢不尽力。”对这事,秦异人也有意担之。
“虽说大秦眼下财力吃紧,难以大办学馆,却也可以先办一些。”范睢的眉头拧着道:“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不得不行,我之意,先请公子与荀子、公孙龙子一道商议好,先建上几所学馆再说。容时机成熟,再扩大。”
眼下的秦国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征战山东,的确是拿不出太多的钱财。再说了,一切还在秦异人的想法中,还不具备全面铺开的可行姓,先办上一些学馆,积累师资力量、积累经验,时机成熟,再全面铺开,这才更切合实际。
“丞相高见。”对范睢的说法,秦异人也是赞成,不得不佩服范睢的务实。
事情一旦敲定,范睢的雷厉风行就体现出来了,道:“公子,我这就给你派吏员,把这事做起来。”
这就是秦国,不积压政务,当天的事当天做。
“不急,不急。”秦异人摆手,道:“办学这事只是我要说的第一件,还有第二件。”
“还有?”范睢颇有些诧异,把秦异人一打量,笑道:“公子好才学,了得了得!公子,请讲。”
“丞相一直在担忧大秦大举东进之后,这钱粮何来吧?”秦异人笑着问道。
“啪啪!”范睢拍着额头,颇有些苦恼,重重点头道:“春秋之际,可以因粮于敌,不需要运粮。那时节,春秋虽乱,却也不及战国之乱啊。战国百年,诸侯力征,天下大耗,一国之中有粮几多?有钱几多?就是齐国,得渔盐之利,其钱粮也是不多啊。大秦这次大举东进,所费钱粮实在是惊人,不比长平大战少,只会更多。这些,只能从秦国运出去,难难难!”
《孙子》里就有“因粮于敌”的说法,那是在春秋时期,不适用于战国。
战国百年,诸侯力征,比起春秋时期更甚。在春秋时期,虽是天下大乱,诸侯之间征战不断,毕竟周天子的威慑还很明显,诸侯不得不有所顾忌,打起来总是束手束脚。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再也没有号召力了,再也不能威慑天下了,诸侯毫无顾忌,甚至“纷纷问鼎重”,谁还在乎周天子?
正是因为如此,战国百年征战起来无法无天,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怎打杀就怎么杀。百年征战,死伤无数,田地荒芜,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山东之地愈困。
唯有秦国是个异数,越战越强,越来越富足。然而,长平一战,把秦国上百年的积蓄消耗一空,钱粮远远未恢复到长平大战前的水准。
因粮于敌,想都莫想,山东之地都快没饭吃了,哪来的粮?这钱粮还是得着落在秦国身上,得由秦国出。
在这样的情形下,秦国大举东进,对于秦国来说,这是何等沉重的负担?作为秦国的丞相,范睢不能不愁啊。
“我要说的第二件事,就是大秦可以改进农具,使之更省力省事,更有效率。”秦异人笑道。
“改进农具?”范睢一摊手,不住摇头,道:“公子,这事,大秦年年在做,月月在做,曰曰在做,却是收效甚微呢。为了有更多的粮食,秦国大力推行牛耕,保护耕牛,却是苦于没好的农具,这事啊比起办学馆更难。”
战国时代的农业生产效率极为低下,其原因就在于农具太过落后了。山东之地用的是耒耜,更是让人无语。
所谓耒耜,类似于现代的铁铲,一个十字形的部件,上面一根木柄,用来翻土,其用法和用铁铲没多大差别,先是用脚狠狠一踩,使之插入土里,然后再一扳,算是完成了。
这效率之低下,可以想象得到了。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秦国另辟蹊径,大力推行牛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收效,粮食产量大有提高。然而,让人苦恼的是,犁太落后了,太“坑牛”了。
当时使用的犁,又笨又重,不方便不灵活,浪费人力牛力。三两头牛,加一个人,一天能犁出一亩地,算是不错的了。其低下的效率,由此可见。
秦国为了改进农具,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费尽心力,却是没什么效果。这事,比起办学馆还要难,难得太多。
办学馆虽难,只需要有钱就能办起来,改进农具需要技术,再多的钱粮也是没用。
把范睢这副苦恼样儿看在眼里,秦异人颇是好笑,从怀里取出一张羊皮纸,递给范睢,笑道:“请丞相过目。”
范睢接过,展开一瞧,眼睛猛的瞪圆了,噌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呼呼!”范睢胸口急剧起伏,眼中精光越来越盛,最后如同明灯似的。
“快,有请大田令。”突然之间,范睢大吼一声。
大田令,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长”,主管农业生产。在当时,其重要姓远远超过了现代的农业部长,因为秦国推行的是“功自耕战出”的国策,农业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姓。
当然,大田令又是农业生产方面的“专家”,在这方面具有极深的造诣,范睢要不请他前来都不成。
范睢一双眼睛陷在羊皮纸上了,再也拔不出来,睁圆一双眼睛死盯着羊皮纸。
“这都淘汰品了,现代社会谁在用这玩意?”秦异人把范睢那副样儿看在眼里,不由得有些好笑。
秦异人画的是犁,现代社会使用的犁。现代社会在大力推行机械化,很少有人在用犁了。不过,仍是时不时就会见到犁,秦异人是根据自己记忆画的。
这种犁有一个名称,叫“曲辕犁“,自从唐朝发明以后,再也没有大的变动,只是有些小的改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犁很好用,省事省力。
很快的,大田令赶来,范睢把羊皮纸递给他一瞧,大田令一双眼睛又陷进去了,再也拔不出来了。
“好!好!太好了!”过了老半天,大田令大声叫好。
秦异人脸上泛着笑容,缓缓摇头,暗想他肯定又会赞扬一通。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只见大田令二话不说,紧握着羊皮纸,转身就跑走了,跟风一般快。
“这是……”秦异人想象中的赞扬并没有发生,大是意外。
“我这就去叫人做犁。”大田令的声音远远传来,人已去得远了。
以大田令的眼光,他当然看得出这种曲辕犁的好处,他巴不得马上做出来,去试试。
“公子,在办学馆这事以外,还得给你加一事,协助大田令改进农具。”范睢笑呵呵的道:“这农具虽然还未制出来,未试过,但以我和大田令的眼光可以看出,此犁非同凡响,非同凡响。”
尼玛呢,淘汰品居然还非同凡响,这还有天理吗?
新郑,韩国都城,韩国王宫。
“虎狼秦人来年就要大举东进,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韩桓惠王一脸的惊恐之色,冲一众大臣大声喝问。
“……”一众大臣沉默以对,无人说话。
韩国正挡在秦国东进的必经之路上,秦国首先就要灭掉韩国,谁也无法解此难。
大梁,魏国都城,魏国王宫。
“该死的魏无忌,你这杀千刀的蠢货,你竟然把寡人的二十万大军葬送得一干二净,秦国来年打来,寡人拿什么抵挡?”魏安釐王脸孔扭曲,冲天咆哮,吼得山响。
然而,一众大臣却是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
秦国一直想灭魏,魏国二十万大军损失殆尽,魏国拿什么来抵挡?
谁能不惊?谁能不惧?
第四十二章 李牧求援
蓟城,燕国都城,燕国王宫。
新王燕王僖脸色阴沉,端坐在宝座上,一双眼睛瞪得滚圆,死盯着群臣。
一众大臣在座,独不见明智的剧辛。
中牟一败,对于燕国来说非同小可,燕王惊惧不安,竟然就此嗝屁了,太子僖继位,也就是太子丹的父亲,这就是燕国末代之君,燕王僖。
中牟一战,燕王不仅燕死了,明智的剧辛成了众矢之的,被举国攻击,要不是他的威望高,功劳大,燕王僖说不定早就把他处死了。
尽管如此,剧辛不能上朝,失去了在朝中的话语权。
中牟一占,怪不得剧辛。相反,剧辛很是明智,深知合纵的重要姓,坚持合纵,这并没有过错。然而,此时的燕国哪管那么多,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剧辛大小长短最是合适。
“秦国要大举东进,扫灭列国,韩魏难以抵挡,迟早要灭,大燕该当如何应对?”燕王僖缓缓开口。
“君上,这有何忧?”一个大臣忙接过话头,道:“大燕在最北,秦要想攻燕,鞭长莫急,大燕定可安然无事。”
“没错,大燕一定会无事。”群臣忙附和。
在当时,燕国在最北方,与秦国相距遥远,秦国兵锋难及。秦始皇原本打算把燕国放到后面灭掉,哪里想得到,太子丹竟然派荆轲行刺,这激怒了秦始皇,这才改变了灭国顺序,命王翦率兵,先把燕国给灭了。
“万一秦国打来了,那可怎么办?”燕王僖仍是不放心,有些心惊肉跳。
“君上,若是秦国打来,大燕不敌,大燕不是还有辽东吗?大燕可以向辽东退去。”又一个大臣忙出主意。
辽东,是现在的东北之地,燕国占领了一部分,做为大后方。据传,乐毅练兵就是在辽东之地进行的,由此可见,辽东对于燕国的重要了。
“对对对!辽东苦寒之地,就算秦军想要追击,也是不可能,大燕高枕无忧。”一众大臣大声附和。
“嗯,有理。”燕王僖眉头一拧,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笑道:“如此甚好!商得如此良策,实是可贵,来啊,摆酒宴,寡人要与诸卿同醉!”
历史上,秦国灭掉燕国之后,燕王僖无处可逃,就逃到辽东去躲起来,还真的是苟活了数年。直到后来,秦始皇命王贲率军追入辽东,这才把燕王僖干掉。
以燕王僖想来,辽东苦寒之地,即使秦军再了得,也是受不了。若是情势不利,他完全可以退到辽东去,接着当他的燕王。
很快的,酒宴摆上,君臣痛饮起来。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好不痛快!
郢,楚国都城,楚国王宫。
楚考烈王正与春申君对饮,君臣二人言笑晏晏,极是欢喜,仿佛中牟之败并不存在似的。
中牟一战,楚国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二十余万,三十万大军回到楚国的不到万人,这是何等重大的损失。若是在秦国,春申君早就被问罪了。然而,这是楚国,败军覆师算个屁呀,只要黄氏没败,是楚国的大世家,就是损失再惨重些,春申君还是令尹。
更别说,中牟之败,项燕罪责难逃。为了给项燕脱祸,项氏与黄氏联手,共同对付其他的大世家。
中牟一败,屈景昭三大世家看到了机会,想趁此发难,把春申君这个令尹赶下台,然而,项黄联手,使得他们的阴谋破产。
再说了,春申君善于钻营,会奉承、阿谀,马屁拍得楚考烈王欢喜。而且,两人的交情不错,可以穿同一条裤子。
不,可以睡同一个女人!
李园之妹,李嫣,春申君和楚考烈王两人都睡过,还生了一个儿子,春申君和楚考烈王都自认为是自己的血脉。
有了如此铁的关系,区区中牟之败算个屁,就是再损失数十万大军,春申君还是春申君,还是令尹。
“中牟一战,秦国得其所欲,赢稷不可一世,做梦都在想着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呀,那是在做清秋大梦。”楚考烈王放下青铜酒爵,不屑的咧咧嘴,冷笑道:“他能灭得了韩国和魏国,却不能灭大楚。为何?因为大楚太大,不是秦国能吞得下的。”
若论土地广阔,秦国远远不是楚国的对手,差得太远了,楚考烈王这是底气十足。
“君上英明。”春申君忙拍马屁,笑得特别亲切,道:“以大楚之广阔,秦国能奈我何?秦国能败大楚,却不能亡大楚。若是郢都不保,大楚还可以再次迁都呢。”
“是呀,是呀。”楚考烈王一拍额头,恍然大悟,笑得很是开心,道:“春申君,你以为若是迁都的话,大楚该迁往何处?”
“姑苏!”春申君想也没有想,脱口道。
姑苏,就是现代的苏州,那里曾是吴国都城,有现成的宫室。如今,落到春申君手里了,他在那里大办宫室,经营得很有气象。若是让楚国迁都到姑苏,这对他有着天大的好处。
“好!姑苏本是吴国旧都,宫室是现成的。若是大楚不敌,就迁到姑苏去。嗯,春申君,这事你得准备准备。”楚考烈王立时应准了。
“君上放心,这事臣明白。”春申君喜滋滋的道。
临淄,齐国都城,齐国王宫,一派喜庆气氛。
君王后、齐王建、后胜正在对饮,三人脸上泛着笑容,推杯换盏,好不痛快。
“弟弟,这次率军出征,你做得很好,全军而还,没给大齐丢脸。”君王后放下酒爵,打量着后胜,大为赞许。
中牟一战,就后胜全军而还,这是因为他与秦国结好,适时反水造成的。当然,这事到了他嘴里,就不是秦国派人说服他,而是他有先见之明,一见情势不对,就与秦国结盟。经过他一通巧妙的说词,秦国同意了,让他不仅全军而还,还分到不少好处,得到不少战利品。
这样一说,君王后当然欢喜了。尽管君王后很是精明,可是,再精明也不会怀疑自己的亲弟弟,对此事深信不疑,对后胜是赞不绝口。
再说了,那些战利品是实打实的,堆成了山,谁敢怀疑?
当然,分给齐军战利品,是秦异人的主意。秦国需要他这个歼臣上位,这对秦国有莫大的好处,分些战利品给他,让他有吹嘘的本钱,这是莫大的好事。
田单倒真的很怀疑此事,然而,田单病重,已经卧病在榻,他又能如何?
“弟弟呀,你这事办得好,于大齐有大功。眼下,丞相病重,难以处置政务,你就辛苦些,把这事做起来。”君王后对后胜这个弟弟越看越是欢喜,重重点头,冲齐王建道:“齐王以为如何?”
这不需要问的,因为齐王建对她这个母亲是万分依恋,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哪会有异议,忙道:“母后所言极是。舅舅,这事你就多担待些。”
对这个舅舅,齐王建也是喜欢,早就想把丞相大位交给他,只是田单在,他没有办法罢了。如今,田单病重,连下榻都不行了,这丞相之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落到后胜身上了。
就这样,后胜开始了他在齐国的权力之路。
秦异人自从进入丞相府,协助范睢处理政务后,就是忙得不可开交。他所忙之事主要是两件:一是办学,二是农具改进。
办学这事,与荀子和公孙龙子一说,二人大力支持,张罗着制订相应的律法,选馆址,选“师资”,秦异人倒没有把太多的精力用在这上面。
秦异人主要忙的是改进农具这事,因为这已是是冬季了,很快就要到春季了。试制之后,曲辕犁着实好用,得到一致认可,秦昭王当即下旨,一定要在春耕之时,全关中之地都要用这种新犁。
粮食,对于秦国来说,太重要了。虽然时间短暂,来不及在整个秦国推行,若能在来年春季在关中推行,也是好的。
就这样,秦异人是忙得不可开交,连歇息的时间都没有。
很快的,冬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春季。
赵国北方,有一座边境城池,叫九原郡,又叫“赵九原郡”。
之所以如此明确,是因为秦国也有一座九原郡,叫“秦九原郡”。
不论是秦九原郡,还是赵九原郡,都是华夏抵挡北方胡人、匈奴、休屠、浑邪这些游牧民族的重地。
虽然已是三月天时,然而,北方的春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