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古代当匠神-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正刘毅认可的,这些东西里拿来定位、天气变化的一些东西还有些说服力,其他的,至少刘毅没找到规律,上面解释的,也不清不楚,难以让人信服,诸葛亮可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他有自己的思考,夜观星象听上去高大上,但实际上,也就是骗骗别人不懂这个,三个月前,正是曹操快要退兵的那段时间,但实际上,曹操再继续留在南阳已经没了意义……跟我装逼……有意义吗?
诸葛亮无奈的看了刘毅一眼道:“眼下天下大势的确大利于我军,曹魏虽然势大,然北有鲜卑、南匈奴需得震慑,西游羌族作乱,境内亦有有识之士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此番南阳落入主公手中,这天下大势已然发生变化。”
“这倒是实话,不过最重要的是,曹魏之中,顶梁的那些谋臣、武将已先后去世,新一代的人才还未有能与关将军、张将军他们相抗者。”刘毅笑道。
刘备现在的优势就在这里,关羽、张飞尽在,赵云、马超当世能与之相抗者也不多,一半儿还在刘备这边,此外黄忠、张任、杨任、陈到、魏延、关平、刘封、文聘这些人单拉出来也能独当一面,再往下吴班、霍峻、吴兰、张翼、廖化这些人更多,刘备现在在将领方面,真的是人才济济。
而在谋臣方面,又有诸葛亮、庞统、法正这样的顶尖人才,曹操那边老一辈的人才已经凋零,新一辈的人才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这个时候的刘备,在人才方面当真一点都不怵曹操,更别说刘备这边还有自己辅佐,嗯,现在的自己,毫不夸张的说,对刘备这边的意义那也丝毫不在三大谋士之下吧?
想到最后,刘毅摸索着自己的下巴笑了,突然发现这么多年过去,自己已经变得很牛了。
“伯渊?”诸葛亮拿扇子给刘毅扇了扇风,让刘毅清醒过来。
“嗯,所以呢?”刘毅回过神来,看着诸葛亮,肃容道。
“所以借着这次称王之机,我希望主公能够将治所迁至汉中!”诸葛亮认真道。
虽然汉中紧邻西凉、三辅,但有汉川之固,实际上,危险并不大,就算曹军打进来,也有足够的时间让刘备撤走,但对外来说,者却代表着刘备的一种态度。
眼下的刘备集团跟历史不同,这个时候的刘备坐拥完整的荆、益二州,人口、兵力都很充足,加上刘毅这些年在荆州的建设,荆州这方面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渐兴盛起来,最显著的就是人口方面,荆南之地的人口,这些年增长越来越快,或许再过个十几年,当年整个荆南四郡加起来都不足五十万的人口,可能超越百万,川蜀这边,诸葛亮相信刘毅到来以后,人口也会进入一个发展阶段。
这个时候的刘备集团,应该做的是锐意进取,准备谋略雍凉之地,虽然眼下并没有条件,但若将治所迁至汉中,中原有变,这边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来。
刘毅闻言摸索着下巴点点头:“王业不偏安吗?”
无论汉中的意义再强,但它始终偏僻,若不能走出蜀地,刘备这只潜龙也始终无法化作真龙,只有拿下关中之地,才有资格真正的跟曹操叫板。
“正是如此!”诸葛亮微笑着点点头,其实这个建议,以诸葛亮的性子来说,已经算是激进的了,但没办法,刘备现在势头太好了,好到诸葛亮当初都没想到过会这般顺利,所以他有了这个念头,眼下的刘备,只要稳住,绝对有出川的机会。
“要我做什么?”刘毅笑问道。
“入内叙话!”诸葛亮带着刘毅来到衙署,指着书房的方向笑道。
“好!”刘毅闻言点点头,跟着诸葛亮去了书房。
眼见诸葛亮吩咐亲信,把守四周,刘毅也不禁皱起了眉头,接下来的话,恐怕关系甚大。
“伯渊,有无办法做些天象?”诸葛亮看着刘毅,认真道。
“谶语?”刘毅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
“不错。”诸葛亮认真的点点头。
“有必要吗?”刘毅以外的看着诸葛亮,这东西,弄不好那可就是类似于巫蛊之祸那般的存在,而且这种事,刘备应该不会拒绝的。
“你可知,主公这几年,其实当初的雄心已然不在。”诸葛亮叹了口气道。
刘毅闻言也沉默了,这次南阳之战,他能够明显感觉到刘备其实并不是太积极,想想也不难理解,刘备毕竟已经六十了,一辈子已经过去的人了,自知有生之年无望见天下一统,行事作风上,其实已经开始带着几分消极,更注重稳,做事也不如之前那般果决。
“所以,需要一些东西,来激励主公。”诸葛亮苦笑道,他又何尝愿意以这种方法来达成目的,只是眼下的刘备,变得更害怕失败,害怕冒险,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天我改不了,得靠你!”刘毅看着诸葛亮道:“你选重阳之日称王,恐怕也有谋算吧?”
诸葛亮笑了笑,没有回答。
“至于异象倒是不难,不过此事……”刘毅看向诸葛亮,这种事情,可大可小的。
“出我口,入你耳,不会有第三人知晓。”诸葛亮认真的道。
“好,便陪你做一次。”刘毅点头道:“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与我无关,封王之后,我会向主公请命去南中。”
虽然之前刘备这边已经有了这个意向,但并没有正式的命令和公文,如今刘毅主动请缨,也是不想再继续搅和在这政局之中。
诸葛亮已经不是当年的诸葛亮,刘毅同样不再是当年的小工匠,两人都有各自的处事之学,依旧是好友,但关系已经不再纯粹。
“嗯。”诸葛亮点点头:“南中之事,我已为伯渊准备了,伯渊有何要求?”
“要几个人,马良、关平,兵马不需太多,三千足以,但一定要精锐,各类工匠我要五百,另外我准备在南中也建一所书院,还有整个南中之地的决断权。”刘毅思索道。
至于关羽、张飞、赵云给他塞的人,那另算。
“可!”
……
与诸葛亮达成了协议,接下来刘毅跟诸葛亮达成了共识之后,刘毅开始督建祭坛,祭坛倒无需多高,但庄重、威严的感觉却必须有,此外就是祭祀器皿,铜鼎这些比较费事,铸造起来不易,刘毅亲自带人铸造。
整个汉中,随着刘毅的到来而忙碌起来,同时来自蜀中和荆州的官员、士人聚集的也越来越多,刘毅趁机开了几家驿馆来赚钱。
重阳之日眼看着越来越近,祭坛也逐渐成型,并不高耸的祭坛,占地却不小,四周也进行了戒严,在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抵达汉中之时,祭坛也彻底竣工……
第三百八十五章 汉中王
铜鼎的制造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从远古时期制作的陶鼎开始,到后来黄帝采集首阳山之铜开启的铜鼎时代,再到后来鼎成为国之重器,鼎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其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只是其本身的功用,在刘毅看来,到这个时候制造铜鼎的理念便是放到现代社会,也不算落伍。
眼下制造铜鼎的方式,是浇注的方法,先做好耐高温的模型,而后将铜融化成为铜汁,再浇灌做好的模具里面。
这可不是你把铜融化成液体倒进去那么简单,铜的熔点在一千度左右,但要彻底成为液体,显然要比这个温度高很多,一般人就是靠近,那热力都无法承受,更别说拿着容器往里面倒了。
根据刘毅查看古籍所得来的资料来看,制造这种大型铜鼎最难得不是塑形,而是如何将铜汁浇灌到模型之中,而且中间还不能有气泡,先人们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将智慧发挥到极致,会制作出一整套专门用来浇灌的机关,而这些机关的制作,可比单纯给铜鼎塑形要复杂得多,哪怕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铜鼎的铸造失败。
刘毅这段时间最多的就是在设计这个机关,距离模型不能太远,否则铜汁在流淌的过程中就得凝固,机关用料本身得有足够的隔热性,能够保持铜汁的温度不会太快散去。
机关本身得有一定的密闭性,否则铜汁渗漏出来,很可能直接让机关损毁,而且铜汁流动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部分损耗,所以在熔炼之前,就得考虑到这个。
若非能够借助建筑本身五行之力的方式加强炉温,刘毅也不敢保证自己就能一次性把这三丈高的铜鼎给做好,而时间上,也没有给他第二次铸鼎的机会。
当刘备抵达汉中的时候,正是刘毅做好了一切准备,开始准备浇注铜汁,为铜鼎塑形之时。
“主公,亭侯有吩咐,任何人前来,都不得入内!”关平见刘备过来,连忙上前,对着刘备躬身道。
“哦?”刘备意外的看着关平道:“我听文长说,伯渊已经在这其中待了七日,还未造好?”
他本想看看祭坛,谁知他到汉中的时候,正巧是刘毅准备就绪,开始做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整个祭坛方圆一里被刘毅盖了一座七丈高的屋棚封锁起来。
“尚未出来。”关平摇了摇头:“按照亭侯所言,这屋棚要绝对密封,只有几处小窗,每日饭食都是从这些地方送进去的。”
“那人不得闷死?”张飞诧异的瞪眼道。
“这……”关平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应该无碍,今日早食里面还送出来食盘,按照亭侯封锁此处之前所言,应该这两日便是功成之时了。”
祭坛早就做好了,如今刘毅做的就是那口祭天用的大鼎,昔日大禹铸的九鼎有多大已经不可考,但眼下刘毅要铸造的铜鼎,恐怕堪称当世之最了。
整个屋棚看起来就如同个倒扣在地上的鸡蛋一般,刘备和关羽、张飞等人哪怕不是第一次来看,也是啧啧称奇。
兄弟三人等了半天也不见里面有动静,便准备回南郑去,毕竟这几天刘备要为即将到来的封王祭祀做准备,东吴的使者也来了,今天过来,也只是忙里偷闲,过来看看,毕竟重阳之日眼看着便要到了,刘备也很好奇刘毅给他准备了怎样的惊喜在这里。
只可惜了,暂时是无缘得见了。
时间就这般一点一滴的过去,眼看着,重阳之日便要到了,但那将整个祭坛包裹的巨大屋棚却始终没有拆除,折让刘备心中也不禁生出了几分担心,刘毅没事儿吧?
“主公不必担心,伯渊做事,向来有分寸,此番为贺主公封王之事,伯渊说要铸一口当世第一鼎来贺主公封王之喜!”诸葛亮微笑着宽慰道,事实上,他也有些担心。
“其实也不必如此费心。”刘备摇头道,如今大局已定,缺的也只是个仪式而已,事实上,自秦一统天下以后,这种祭祀虽然依旧重要,但仪式感已经渐渐超越了实际意义,诸侯虽然重视,但事实上,重视程度造诣无法和先秦之前相比了。
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按照刘备的意思,其实意思意思就行了,没必要太过铺张,他听闻这次祭坛铸造所耗费的钱财之后,多少是有些心疼的。
诸葛亮笑而不语。
九月初八,就在重阳之日的前一天,祭坛那边忠于传来了消息,那巨大的屋棚已经开始拆除了,封王大典可以如期举行。
整个南郑顿时开始忙碌起来,魏延调集兵马去四周负责维护秩序,这次为了证实刘备称王的合法性,允许百姓在外围围观的,更别说有不少各地士人前来观礼,从这点上来说,刘毅想要把这祭祀办的风光一些,也并没有错,这个时候已经不只是祭祀这么简单,同样也有彰显国力的含义在里面。
不过这个时候,刘备显然已经不能亲自去看了。
九月初九,重阳之日,刘备带领荆蜀百官前往祭坛而去,同行的还有江东使者阚泽以及随行的江东使者团。
到了祭坛边,哪怕刘备已有准备,依旧被眼前的祭坛震惊了一把。
祭坛高约三丈,但看起来却并不突兀,分成三层,祭坛之上,九条赤龙栩栩如生,以九龙朝天之势,龙头朝向祭坛中央的方向。
祭坛的最上方,是一方约有十丈的原型平台,内部却是一口方形铜鼎,高有三丈,宽也有一丈,原本并不算突兀的祭坛,在这里却是奇峰突起,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那祭坛上的铜鼎,让人生出一股与天齐的视觉上的错位,离得越近,那种感觉就越浓。
尤其是今日天气并不好,天空中阴沉沉的,整个天都仿佛低了很多一般,巨鼎在其下,视觉上,好像拖住了天一般。
“壮哉!”看着眼前的巨鼎,刘备忍不住惊叹道。
刘毅一脸疲惫的走下来,对着刘备躬身一礼道:“主公,幸不辱命!”
看着刘毅一脸疲惫的神色,刘备连忙上前相扶道:“伯渊不必如此,时间正好。”
这个时候也不方便说太多话,简单的嘱咐几句之后,刘备让刘毅先退下,准备这件事过后,再行好好赏赐刘毅。
“轰隆隆~”天际,有闪电划过,这并不是什么好的征兆,不过既然将日期选在这一天,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可能再做更改了,毕竟这种事情,时辰都是掐好的。
刘毅转身之际,不动声色的对跟诸葛亮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默默地退回班列,祭祀也在此时正式开始,自有专门负责这个的官员开始一步步的执行祭祀。
祭拜祖宗,宰杀三牲为极品,然后祭拜天地,最后走到祭坛的第二层,想铜鼎读祭文,大意上也就是证明自己称王的合理性。
刘毅看着那祭坛,也有些不可思议,在铜鼎完成的那一刻,似乎与这祭坛融为了一体,并没有出现新的属性,折让刘毅有些不解,在他的工匠生涯中,这种现象还是第一次,而且经验也没有,有些浪费了自己这般多的新学了。
“轰隆隆~”
就在刘备宣读完祭文的那一刻,一道雷霆突然降下,狠狠地落在那铜鼎智商,那一瞬间闪过的强烈华光以及那仿佛在耳畔炸裂的雷声,让所有人都在那一刻陷入了短暂的失明和失聪状态,那雷电更是精准的落在那铜鼎之上。
周围响起了一阵喧哗,远一些的百姓开始议论纷纷,官员们也有些忧心忡忡,莫不是这上天认为大汉气数已尽,反对刘备称王?
诸葛亮也担忧的看向刘毅,他算到这一天会有雷雨,但却没想到会有这一幕,若是处理不好的话,刘备的威望恐怕会大失。
刘毅没有说话,只是认真的看着祭坛上的铜鼎,为了这一幕,可花费了她不少心思。
“快看!”离得近一些的文武官员突然指着那青铜鼎惊讶的叫出声来。
不少人的视线下意识的在四周逡巡,搜索着可能的变化,很快有人发现,那祭坛上方的青铜鼎出现了裂痕,而且在不断扩张,远的或许看不清,但近处一些的却看得十分真切,只是那青色的表皮下,隐隐有赤色显现出来。
紧跟着,那表层的青铜皮渐渐脱落,落入所有人目光中的,那青铜鼎并未如想象中一般被雷击毁,反而在那表层铜皮逐渐剥落之后,出现一座赤色铜鼎,一条赤龙雕刻在鼎身智商显得栩栩如生。
而在铜鼎最醒目的地方,出现五个大字:汉室兴于此。
原本的质疑声,在这五个大字出现之后,渐渐弱了下来,刘毅跟诸葛亮对视一眼,当先朝着刘备拜倒:“天佑大汉!”
“天佑大汉!”
其他人也逐渐反应过来,一个个兴奋地拜倒在地,不管在场的这些士人有多少人信,但至少,在这一刻,大多数百姓是相信刘备将成为中兴之主的,对刘备的态度,也比往日更加虔诚,至此,刘备汉中王的名号算是彻底立住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影响
“伯渊,这是如何做到的?”眼见大事已定,诸葛亮放松了一些,低声询问道。
“字是早就刻好的,金属在这种天气,很容易便能引到雷电,只是没想到时机如此凑巧。”刘毅看了看左右,低声答道:“外面那层皮是陶制的,不碰的话看不出来,稍后你尽快着人收拾一番,莫要让人看出端倪来。”
诸葛亮不动声色的点点头,这种事他自然知道,如此一来,之前的那一幕虽然震撼,但此刻反倒没有那般震撼了。
诸葛亮安下心来,但此刻刘毅的内心却是被惊到了,他的经验,在刚才那一瞬间,一下子上涨了一截,足足五百万,比当初建造岳阳城火得的经验都要多。
而铜鼎也出现了属性,跟祭坛分开了。
祭坛:万民同心+41,先人庇佑+44,火德兴盛+47,祭天祈福+48
赤龙鼎:落地生根+44,赤龙庇佑+47,风调雨顺+49,国运昌盛+45,泽被苍生+42,众望所归+48,文成武德+41,逆乾坤+49
很多属性,刘毅都是第一次见,比如说那火德兴盛,应该不是指火玩儿的大吧?国运昌盛、泽被苍生、文成武德这些属性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效果,但字面意思是看得出来的,但那逆乾坤是什么意思?
而且刘毅发现这赤龙鼎的属性,是不可替换的,也就是说,就算他愿意花钱去改,也无法改变赤龙鼎的属性,除非把这口鼎给毁了!
只能慢慢观察了,希望是个好的属性吧。
雷鸣过后,紧跟着就是大雨下来,豆子般的雨点儿落下来,砸在人身上,生疼,不过封王典礼随着刘备念完祭文,也接近了尾声,并不完美,但却很圆满,刘备得到了他想要的。
接下来就是昭告天下了,曹操只能忍下这口气,当然,不愿意忍的话最好,孙刘联盟眼下还是挺牢固的,尤其是赵云在逍遥津帮过孙权一把之后,两家的关系有缓和的征兆。
称王之后事情还没完,至少礼节上,刘备要归还左将军印绶,接下来就是大封群臣的事情了,刘禅被立为太子。
世子这个叫法,眼下还只是曹操这边这么叫,毕竟曹操不姓刘,得考虑人们是否能够一下子久接受,在称呼上进行一些变动,也算个取巧的办法。
重阳之日,雷击铜鼎,汉室当兴的传言开始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飞快的传遍了荆蜀之地,并向关中、中原之地扩散,刘备的声势一时无两。
……
“啧~”邺城,魏王府,曹操看着手中的情报,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这两年刘备的气运似乎越来越盛了,与之相应的却是自己频频倒霉,汉室的影响力这些年在中原之地在不断削弱,天下百姓只知曹操而不知天子,刘备这么一闹腾,又平添了许多波澜呐。
一旁的位置上,程昱抱着暖炉,思索着自己的心事,眼下的局面看来,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曹操、孙权、刘备都称王了,相互间的身份也再次达到了平衡。
但事实上,这次给孙权封王的目的并没有达成,刘备跟孙权的联盟经过这一次的交战,反而坚固了许多,南阳和淮南两处战场上,曹魏这边丢城失地,孙权倒在其次,但刘备若要攻过来,可以选择的路径就多了,程昱比较倾向的,刘备将来主攻的方向应该在关中地区,往东打的话,刘备没有多少骑兵,到了东线战场上肯定吃亏,以程昱对刘备的了解,他不可能选择这条路。
不过南阳和淮南两处战场的失利,却助长了朝中有些人的气焰,对于这些人,程昱也挺无奈的,难道他们真的以为,刘备来了,他们就可以获得实权?能比现在过得更好?权利都给了他们,人家刘备麾下的那些人怎么办?
每天在朝堂上看着那些奚落曹操的人,程昱心里挺腻歪的,没见那些真正德高望重的人不说话甚至隐隐站在曹操这边吗?那些人显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刘备的强势反而无形的推动着这些人向曹操靠拢。
“仲德,眼下之局……”曹操沉吟了片刻,看向程昱道:“你以为该如何破?”
“臣以为刘玄德其势已成,急切间难以图之,可增兵三辅,以防刘备来袭,此外……”程昱犹豫了一下,看向曹操道:“朝野之上,主公当为世子树立威信。”
虽然有些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眼下的局势,他们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天下一统的那一天了,程昱的话,其实就是提醒曹操为身后事做准备。
“刘备……”曹操摇头苦笑道:“当年仲德曾劝孤趁其羽翼未丰时,将其斩杀,悔不听仲德之言呐!”
程昱摇了摇头,思索道:“若主公当初听了臣之建议,或许会失天下人心,未必能有今日之势。”
这是个无解的命题,当时曹操根基也并不稳,正是大力招揽人才的时候,若真的杀了刘备,对曹操的威望肯定会有打击,但打击有多大,没人知道。
曹操闻言笑了:“仲德如今却是比昔日多了些谨慎。”
程昱没有说话,他比曹操年纪大了十几岁,如今已经是近八旬的年纪,人老了,很多事情也就慢慢看的淡了,尤其是发现曹操已经没了昔日雄心之后,他的心里,对这些事情反而少了几分功利。
君臣二人的话题,也渐渐不再纠结于天下,反而开始回忆起一些往事,当年程昱刚刚投奔曹操,那时的曹操还是一腔热血的有志青年,立志于匡扶汉室,做个治世之能臣。
也正是因为那一腔热血,所以他身边聚拢了很多人才,荀彧、荀攸、郭嘉还有最早的戏志才,只可惜,造化弄人。
在争霸天下的路上,他得到了很多,失去的也不少,戏志才病死,郭嘉也死在征乌桓的路上,而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昔日无话不谈的好友出现了分歧,矛盾也渐渐出现,最终几乎形同陌路。
荀彧没变,但曹操自己变了,站在权力巅峰的时候,人有时候身不由己,心……也往往不由己,荀彧的死,曹操自然痛心,但再选一次,他依旧会这么做,他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自己,还有无数人的希望,所以他没办法退。
荀彧的选择没有错,曹操也没错,世道人心,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人生的路上,不管地位有多高,不如意的事情,总是会占了大半。
年纪终究大了些,到后来的时候,程昱精神已经有些不振了,曹操对于自己身边仅剩的这位老臣还是很照顾的,在察觉到程昱的疲惫之后,起身相送。
走出王府,程昱深吸了一口气,摇了摇头,现在的问题有些多,但已经不是主公和自己能解决完的了,接下来,要靠的还是世子,只是世子与主公不同,虽然同样颇有才能,但却少了几分主公那种吞吐天下的气魄,也不知道能否与蜀汉的继承人相比?
只希望,自己和主公能够将那刘备给熬死吧,否则,若主公也去了,那天下就只剩刘备一个,年轻的曹丕可未必是刘备的对手。
迎面传来了脚步声,程昱眯眼看过去,却正看到司马懿快步朝这边走来,看到程昱,连忙停下来,躬身道:“见过安国侯!”
“是仲达啊。”程昱点了点头,眯缝着眼睛道:“这是要何往啊?”
“世子相招!”司马懿如实回答道。
“既是世子相招,那便快去吧,莫要让世子久等。”程昱点点头,司马懿最近似乎开始变得活跃了一些……
看了一眼司马懿离去的背影,程昱有些担忧,曹魏的年青一代,曹操对司马懿有戒备他是知道的,但曹魏年轻一辈中,能与司马懿抗衡的……并不多!
那有些浑浊的眸光里,杀机一闪而逝,但随即,程昱摇了摇头,司马懿不能死,曹魏的人才……顶尖人才有些匮乏,若少了司马懿,怕是在日后与刘备交战的过程中,没人能抗衡刘备身边的那些谋臣。
曹魏这边虽然有着不少人才,但能够如昔日荀彧、郭嘉这般顶尖的人才,目前来看,只有司马懿一个了,至于他和贾诩这些人,终究是老了。
摇了摇头,程昱转过身,在家丁的搀扶下,缓步上了马车,往自己府邸中行去。
司马懿保持着恒定的速度往前走,只是刚才有一刻,他感觉一股凉意自背后升起,但很快又散了。
不知道是否是错觉。
听到背后响起马车的声音,司马懿默默地转过身,看着那渐渐远去的车架,眉头微微皱起,是错觉吗?但若不是的话,安国侯想杀自己?
脚步变得谨慎了许多,司马懿的背都微微弓起,眼下曹操喜怒不定,这个时候的自己更该降低些存在感,看来以后这世子府不能常来了,虽然有些憋屈,但至少能活着,对于曹操对他的猜忌,司马懿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第三百八十七章 姜还是老的辣
最终,曹操还是以天子名义,承认了刘备汉中王的身份,并派出使者送上贺礼,虽然这个时候,未必能够离间的了孙刘之间的联盟,但至少为曹丕留条路,现在两家看着亲密无间,但未来的事,现在谁也说不准,指不定哪天有需要,双方就能联合了。
刘备也是抱着同样的心思,接待了前来贺喜的陈群,陈群跟刘备关系还算不错,早年曾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当时刘备可是准备拿陈群当心腹谋臣来看的。
只可惜,刘备跟脚一直不稳,所以最终两人也只能有缘无分了。
如今再续,已经隔了快二十年了,故人相见,自然是不胜唏嘘。
“长文,你我上次相见,孤记得还是建安三年吧?”刘备拉着陈群的受,朝廷封王的招数被随手搁置在桌案上面,只是拉着陈群。
当年陶谦病危,以徐州相拖时,陈群曾劝刘备,让他缓取徐州,否则若刘备与袁术开战,后方空虚,恐为人所趁。
只是当时的刘备,太渴望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了,并没有听从陈群的建议,之后的事情,果如陈群所料,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之后,陈群一直在吕布军中,后来曹操攻取徐州,征辟了陈群,自那时起,两人这段君臣之缘,也算终了了,但刘备心中,对陈群却是常怀愧疚之心的。
“是建安四年。”陈群笑着点点头,建安四年的时候,其父去世,陈群就辞官去为父亲守孝,自那之后,刘备跟陈群就基本没有再见过面了。
“建安四年,不想一晃眼,这便快有二十年了。”刘备唏嘘道:“长文,我于你介绍,这位乃是诸葛亮,诸葛孔明先生,备能有今日,孔明功不可没,还有这位,是庞统庞士元,有经天纬地之才。”
“卧龙凤雏之名,群早有耳闻。”陈群对着两人微微颔首道,今日一见,果是器宇不凡。
刘毅总感觉陈群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去看庞统,别问他为什么知道,男人的直觉。
陈群的目光却是看向刘毅,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碰撞片刻后,又各自错开,陈群微笑道:“这位想必便是坊间盛传的荆南神匠刘毅刘伯渊了。”
荆南神匠?为什么感觉这名号有些low?
“神匠不敢当。”刘毅摇了摇头,很公式化的回了一句,陈群显然没有跟刘毅深入交流的意思,若非刘毅如今名声在外,可能与他同席都是一种侮辱,这年月,甭管你混得多好,那也还是要看出生的,出生不好,就算权倾天下,一样会被这样的人看不起。
……
“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