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旁的秃头瞪眼道:“我们这些人准备提调细节,现在他们又不上船,傻站着不训练做甚?”
  “说的是。”温忠发对那值星官道:“训练继续。”
  “是!”那军官看了秃头一眼,抱一下拳,转身走了。
  温忠发对秃头道:“你这秃厮能不能把语气转好点,现在不是咱们在军情局的时候了,对自己人要客气些。”


第601章 琢磨
  秃头却是一脸苦恼的道:“温头儿,这一趟台湾之行,我琢磨来琢磨付出,我们要早早想些办法。”
  温忠发愕然,说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秃头道:“这一次往台湾,我琢磨来琢磨去,你是副指挥,除了协助李指挥外,还会直接指挥一个大队。不过,咱们这样出身的人,真的就是带普通的步兵?这一次,海战上是水师的事,陆战暂时应该不会大打,就算打,也是李指挥的事情,他吃肉,咱们跟在身后喝汤?”
  温忠发不动声色,不过明显在考虑着秃头的话。
  秃头看看左右,放低了声音又道:“咱们这样的出身,能脱离是好事,不过要想立功,还是要做一些有特色的事情,不然的话和普通的副指挥和大队级的步兵军官一样,以后大人还记得咱们是谁?”
  温忠发道:“我们在北上之役立功很大,大人不会忘记我们。”
  秃头一脸鄙夷的道:“大人麾下将来最少有十几二十万人,加上那些文职和公司的人,还有平常要打交道的人,你说大人脑子里能记得多少?”
  温忠发耐心的道:“那你说说,应该怎样?”
  “我看台湾的战事,关键在两处,一处是能击败红毛的水师,另一处,是能在陆上把地盘先抢下来……海战,刚刚说了那是咱和裕升水师的事情,我们使不上力气,除非大人造大量的纵火船和小船出来,用纵火船和跳帮战和红夷打,不过从内部军事会议的记录来看,大人在历次会议上都没有这种打算,第二处,是要陆上杜绝红毛筑堡,或是打破他们的堡垒,这事儿,主要靠的是炮兵,你说咱们巴巴的去,根本不能发挥所长,这是为什么?那天你和成方说过话后我就动了心思,问了问十三山的情形,那边才真正需要咱们这样的人。老温,咱们俩都明白,大人将来肯定要立国称帝,就现在的地盘还不够,不过那是迟早的事,不在这时候努力上进,人家到时候不是公就是侯,咱们就弄个世袭指挥?那也太他娘的对不起后人了。”
  温忠发一直在沉吟,半天过后,才道:“我省得了。”
  秃头了解这个伙伴,他点点头,面露满意之色。
  ……
  “下雨了。”
  黄玉安抬了下头,脸上感觉到一阵冰冷。
  “操。”另一个军医官老段骂道:“好歹出正月了,咱大同虽冷,不过不象这样又潮又冷的,他娘的这鬼地方。”
  近来招兵并不纳入正经的和裕升军队序列,动作也很迟缓,合格的新兵只是做简单的体检和登记,然后安排吃住,等那边训练的新兵离开后,这些再次招募的进入营地居住和训练,黄玉安他们不象前一阵那样忙碌,人也轻松很多。
  随军的军医官和助手有十几人,外科和骨科军医居多,也有少量的内科医生,黄玉安这样的以小儿科见长的医生只有一位,好在一通百通,黄玉安每天抱着医书不放,也跟着学习骨科的基础,他人很聪明,放下身段学习就学的很快。
  老段是团级军医,也是晋东有名的骨科和外科医生,世代行医的医生世家出身,四十左右的年纪,身体瘦长,人象根竹竿,精神很好,成天精力充沛的样子,医生世家肯定是读书的,老段考过好多次秀才试,一直没有成功,只得安心行医,他天份很高,三十出头就成为名医,三年前被张瀚派人持重金礼聘到李庄,李庄已经俨然成为晋、陕、豫和北直隶各地的名医汇集地,李庄的军医院规模之大令普通的医生很难想象,老段考虑再三,银子的诱惑加上到李庄和优秀同行交流的想法夹杂着,他上了和裕升的船,然后就没有下来。
  老段骂了几句,又看了看北边,接着中气十足地骂道:“狗日的当军官的果然心黑啊,眼看要上船还要练,下雨了还练,就算穿油衣也难受啊……叫人跑一趟炊兵队,熬几锅姜汤,一会不管上船的还是留下的,一人打一壶姜汤喝着。”
  有人答应一声,赶紧小跑着去了,老段这狗脾气,走的稍慢就要挨骂。
  天气不好,风突然变大了,天空是晦暗的灰黑色,似乎有大片的黑云压过来,而海面上大风呼啸,海浪似乎打的很大,整个海面失去了平静,一个接一个的浪头看不到边,整个海上好象突然多出了几千上万个岩石堆,几乎数不清楚有多少个浪头。
  黄玉安也忍不住打了个寒战,雨点虽然不大,但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人站在雨地里很快衣袍就湿透了,他赶紧披上了油衣挡雨,气温很低,加上岛屿上湿寒,海风呼啸,站在户外的滋味可想而知。
  每天和裕升训练时都会站着很多闲人旁观,今天就几乎看不到了,虽然不久之后就会上船,但看热闹的人还是不多,毕竟在这样的天气里,就算躲在窝棚里也比在雨地里强。
  然而和裕升的新军还在训练。
  鼓点声不停,在鼓声中新军将士们在雨中不停的来回变换着阵形,他们已经穿上了油衣,衣袍还是湿了不少,然而并不能更换,也不能躲雨,军士们同样站在雨地里,大呼小叫的指挥,各小队,中队,连,大队,层层的军官们也一样站在雨地里,他们不象军士一样大呼小叫,但军官们随时会下达指令给各级军士,由军士长带着军士们执行。
  整个三支余人的队伍排成了长长的横阵,然后变成纵队,行进,停止,立正,休息,再前行,再从纵队变横队……黄玉安看了好久,心里有一种特别异样的感觉。
  不知不觉间,他在这个军队里已经呆了近两个月时间,军医也接受过简单的军事训练,不过并不严格,只是叫他们知道军中的规矩,不会不小心触犯军规,如此而已。如果有军医愿意接受系统的体能训练,军队也十分欢迎,毕竟军医的体能顶的住的话,在战场上可以做更多的事。
  黄玉安自己都没发觉,他在冰天雪地的辽东岛屿上已经渐渐适应,他的脸不再老是冻的发疼,不再总是低头走路,十几天的军训和两个月的军营生活已经改变了他,他的体格变棒,意志更加坚定,走路的步伐和以前完全不同,腰板挺直,吃饭也很快,说话声音又大又急……在两个月前,他还是一个没事研究魏碑和金文,喜欢写字画画看杂书的秀才,两个月下来,黄玉安身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军人的气息了。
  “玉安,”老段走过来道:“一会儿你也去喝酒姜汤,你第一拨走。”
  “哦,好的。”黄玉安有些意外,军医也会分成两部份,跟随到台湾的人数较多,毕竟皮岛上除了冻伤和感冒一类的疾病外,没有发生时疫的可能,而台湾那边地处热带,天寒地冻的天气一下子转成温润,甚至过不多久就是炎热,这种气候的变幻对人原本就是不小的挑战,何况以北至南,北人到南方不适应水土,台湾又是未开发的地区,疫病原本就多,特别是疟疾等传染病。
  老段拍拍手,又对其余几个定下来先期赴台的军医道:“总之你们就算把医书翻烂了,也得牢记那些治疟疾的方子,到了台湾,别的不管,他们原本也有些医生,在福建找的,我们的军医任事不理,专门试验治疟疾的成方,不管怎么试怎么改,把各个方子搭着用,浪费多少药材军司都报销,但一定要找到根治,或是抑治疟疾的办法,这是最要紧的事情,关系我们开垦兴植台湾的大业,这是我临行时张大人把我到叫签押房,特别叮嘱交代的大事。这件事,抵得上一次野战功勋,你们做成了,我也有功,大家都沾光!”
  这也是极为提气的鼓励,谁都知道和裕升最重军人待遇,野战勋劳也是第一等的大功,这一次军司把总级都是分得大量的土地,折成田皮又入了股在新成立的公司,如果军医能在这件事情上真的立功,那可就真是赚大了。
  所有人,包括黄玉安在内,各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精神都是很好,军医们精神抖擞地答道:“放心,我等到了台湾,必定竭尽全力来做此事。”
  黄玉安又厚着脸找老段借了几本他珍藏的医书,放在自己的随军包裹里,和裕升的这种袋子有近一人高,用皮子和油布混合制成,穿着带子可以背在后背,也可以斜挎在肩膀上,可以把各人的被褥和一些私人物品,包括换洗的军服都装在袋子里,每个袋子外缝着名牌,开拔时各部收拢了一起运走,减少了很多负担,黄玉安把自己的医书等物放在袋子里,看着辎兵们把这些东西放在车上,一路运到岸边。
  雨还在下,北边临近港口的营区里一个个连队在分别做着各种训练,新兵也是陆续入伍的,最早一批已经开始做一些复杂阵列训练,并且开始加大体能训练的力度,新加入没几天的就还是继续走圈,进行纵队训练。


第602章 上船
  除了战兵外,营区还招募了一个连队的辎兵,考虑到台湾后不会立刻有大的战事,战兵也要做辎兵的事,辎兵人数并不多,仅够现在营区使用就够了。
  现在大半的辎兵和水手们混在一起,搬运着早就堆积在一起的各种随军物资,这些物资多半是随第一艘船运过来的,被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一起,现在被搬运上船。
  大船已经收了主帆,只留下侧帆用来顺应风力,船只在涌动的波涛下不停的晃动着,还好风浪并未大到影响装船的地步。
  到了午时,虽然小雨未停,和裕升这边的动静还是吸引了不少东江镇的将士来看,黄玉安赶到炊兵队的驻地,拿出自己的缸子打姜汤喝,大棚下有不少士兵在排队喝汤,人们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看着东江镇的人在一旁观看,这些辽民出身的士兵们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
  到这时众人才反应过来,一会儿装船完毕就是人员上船,而自己就真要抛弃辽东故土,前往南边数千里外的海岛上了。
  人们不知道说什么是好,有些人神色激动,更多的人还是一脸淡然,经过建虏入侵,生死间逃亡千里,又在皮岛苦苦捱活,所谓故土难离这样的话也算不得什么了,逃亡的辽民,不仅有在皮岛等沿岸各岛上的,也有很多人在朝鲜地界避难,数万人乘登莱来船到山东登莱避难,要真是故土难离,他们也不会走上逃亡之路了。
  “黄先生,我这里避雨好,先生来这里。”
  “先生好。”
  “见过先生,我家小弟前日感染风寒,多谢先生开方子熬药。”
  这些新军将士都认得黄玉安,见他过来,各人纷纷向黄玉安行军礼致意,他们行军礼时还有些不自然,动作生疏,神态有些扭捏,不管怎样,这些人还是习惯打躬,或是如辽镇军人那样打千行礼,要么就是下跪,在被严厉斥责多次之后,这些新军将士才习惯了用军礼向人致意问好。
  黄玉安向人一一点头还礼,身为军医,他在礼节上就不那么讲究了,从一个研习杂学被人瞧不起的秀才,转身成为一名军医,黄玉安原本心里还有些别扭,如果不是被债务所逼,他是肯定不会走上这条路的,不过现在黄玉安的心思早就变了,赚银子很多不提,军营里呆着也舒服,除了难免辛劳,各种条件都很不错,从来没有风餐露宿过,吃的比在家里还好,加上眼前受到的尊敬爱戴,心理上的满足也很要紧。
  卢大带着自己的一队人小跑过来,地上有些泥浆,各人的衣袍下摆都有些脏湿,到了长棚下,各人取了腰间悬挂的铁壶,开始排队打姜汤。
  卢大原本也是炊兵,后来是炊兵队官,然后通过战兵训练考核成了战兵军士,再又成了战兵旗队级军士长,现在更是直接统带一个连队的新兵,这一切都是在被北虏围攻的过程中自然发生,在辎兵中补充战兵,甚至是军士和军官,这也是和裕升既定的章程。
  “见过黄先生。”
  卢大也要自己打汤,好在可以排在排头,用铁壶装了汤之后,手拿在铁柄上端着铁壶,卢大一边吹着热气,一边过来向黄玉安行礼问好。
  “你今天走不走?”都是从大同过来,一路千里长途,又在这辽东海岛上朝夕共处,以前不熟也成了熟人,黄玉安看着卢大,也是一脸关切。
  卢大咧嘴一笑,说道:“走,我是第一大队的,我们大队今天多半都走。”
  黄玉安撇嘴道:“第四团,一二三大队,每大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连队,每连一二三中队,每中队一二三小队,还真是省事啊。”
  卢大哈哈一笑,说道:“好教先生知道,咱们就算学了几个月的字,仍然是觉得这样的名字省心省力,好记,往上写军报时也省了不少笔墨。不象先生此前是秀才相公,不怕用笔。”
  “这倒也是。”黄玉安点点头,思忖道:“这样说我就是随你们一大队一起走了。”
  卢大喜道:“黄先生医术高明,我等要仰仗先生了。”
  黄玉安脸微微一红,他擅长的是小儿科,最近天寒,新兵家属中有不少幼童和小儿生病,他治好了好几个,名声一下子传扬开来,其实在外科和骨科他还没入门,在内科上也就是刚入门而已。
  正不知道怎么说时,黄玉安看到老段在远处招手,他赶紧道:“卢大你们在此,我还有事要做。”
  “是,先生。”卢大语气满是崇敬的答应着。
  等部下们喝完姜汤,用清水洗净铁壶,卢大在雨中立正,大声道:“一会本连在队头,所有人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不要叫东江镇的人看笑话。上船不能乱,你们的家人不会同船,但肯定一起走,各人都放心。心里要牢记军纪,违犯军纪的定定重罚不饶!”
  ……
  毛永诗和毛永杰还是站在围观的人群中,他们披着斗篷,再加一层油衣,铁盔上还是不停的落下雨滴,打的他们的脸庞冰冷,下巴的胡须也被水濡湿了,感觉十分难受。
  毛有俊已经奉命回铁山了,没有在这里和他们一起观看。
  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越看和裕升的训练营就越感觉东西很多,看似简单的一切都有着其中的道理。
  毛永诗最想不明白的就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本一团散沙,来自辽东各地的这些辽民就被和裕升拢在了一起,大半的人都能令行禁止,看起来就有了兵样子,而且和东江镇的将士有着明显的区别。
  “大帅也来了?”
  毛永诗身后传来惊呼,他赶紧转身,果然看到披着油衣的毛文龙在人群的簇拥下走上前来。
  人过中年的毛文龙满脸风霜之色,身形仍然挺拔如初,他威权甚重,一路行来,各人纷纷跪下行礼。
  毛文龙见毛永诗等人也要跪下,摆手道:“各人不必多礼了,我来随便看看,不必叫人家看出来,还要多事。”
  “是,大帅。”
  毛永诗毕恭毕敬的答应着,毛承禄看他一眼,问道:“听说永诗你近来天天都来看他们操练,是否有什么心得?”
  “还没看出来什么。”毛永诗呵了呵腰,态度恭谨地答道:“只是看的出来,他们操练甚严,也不在乎军粮储备,和裕升富裕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就这些?”毛承禄有些不满,说道:“总不至于只有这么一点虚浮之见吧。”
  毛永诗赶紧道:“小侄不敢欺瞒,只是确实所得不多,就是感觉和裕升对将士最重纪律,凡事很讲规矩,打饭排饭,吃饭禁声,令行禁止,听说他们连睡觉,起床,叠被,都有一定之规。”
  毛文龙点头道:“约束确实很严,就怕有些过犹不及。”
  毛永诗有些犹豫,他感觉和裕升的练兵之法还是有其道理在的,这般雨中操练,九边重镇恐怕没有一个能做的出来。
  不过既然毛文龙这么说,打死他也不敢反驳,只是连连点头称是。
  毛文龙也不在言语,站在原地观看。
  训练场上的鼓声突然激昂起来,人们看到成纵队形态的和裕升军人开始列队,几艘大船都靠在岸边,那些要带走的军需物资已经搬运完毕了。
  排成纵队的和裕升军人开始慢步向前,在鼓点声中,这些辽民组成的新军终于要离开辽东大地,奔赴数千里外未知的地方。
  哪怕是雨还在下,还是有不少辽民从自己的躲雨处走了出来,神色复杂的看着眼前的场景。
  第一批南下的是最早招入的新军,这些天的训练最少能叫他们保持队列整齐,当他们走到东江镇将士们所站的地方时,似乎是有人发觉了毛文龙,接着鼓点声一变,声调更大,更令人激动,东江镇的人们看到纵队前迈步向前的和裕升军人率先转头,然后行着和裕升特有的军礼,虽然没有下跪问安,但态度十分恭谨,也是叫人感觉到十足的诚意。
  接下来一百多人一起齐涮涮的敬礼!
  毛文龙有些踟蹰,他不知道怎么还这种礼,最终他只能挥手致意。
  一百多人将胳膊放下,然后又是踩着大步离开。
  接着又一个纵队如此,毛文龙并不厌烦,而是一个个的挥手还礼。
  军人们踏着正步经过,溅起不少泥水污点,但没有人在意,这些辽民新军内心充满激动和感激,他们喜欢用这种方式告别辽东。
  尖利的铜哨声响起,毛文龙看到第一个连队开始上船,军人们井然有序的迈步上船,接着进入船舱,更多的纵队扛着近人高的袋子走上船去,船舱满了,军人们开始站在船舷上往皮岛上看,第一艘满装的船被小船牵引着驶离栈桥,接着第二艘船也装满,前头几艘船把离开的军人装运完毕后,开始由和裕升的军人护卫,那些随船队一起离开的辽民家属也开始上船。
  人群远不如军队有秩序,人们有些骚动,有一些离开的家庭难免有亲朋故旧,有不少人冒雨来送行,人们先是话别,说些祝愿的话,接着就有人哭出来,先是几人几十人,后来几百上千人一起哭泣起来。


第603章 汤池
  和裕升的人并没有着急,他们只是好言相劝,把那些不舍离开的家属带上船只。
  船上很快站满了人,和裕升的船只在南边只能算普通,不要说欧洲各国,就算福建广州和平户等地也有不少船比和裕升的船大,但在辽东这里,只有朝廷的辽镇水师各营有一些大船,仍然是比眼前这些船小的多。
  十几艘大船组成的船队也给了皮岛上诸人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当人们在船只调头转向时视线所至,看到了船身上的火炮之后。
  这种大炮,东江镇的人也认得是朝廷最为看重的红夷大炮,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和裕升的船上会有?
  这种炮在朝廷也是当之无愧的镇国重器,现在只有在山海关和宁远有这种火炮,另外就是镇守京师,东江镇就是一门也没有。
  当毛文龙看到火炮之后,也是不禁屏息静气,感觉为之镇惊。
  人员上船还要有很长时间,毛文龙却看不下去了,他又看了几眼那些船上的火炮,摇头道:“走吧。”
  毛承禄脸上也满是震惊之色,他道:“父帅,是不是要和张东主商量一下,我们换购一些这种火炮?”
  毛文龙想了想,说道:“这炮我知道,炮组要有经验的炮手十多人之多,操炮难,维护起来要不少银子,咱们现在又无军饷,哪供养的起?”
  毛承禄还要再劝,毛文龙态度坚决的道:“暂时不必要这大炮,等咱们有了银子再说。”
  毛文龙叹息一声,心中想道:还好和裕升志在南海,否则不仅东虏要多个强劲的对手,本镇亦是寝食难安!
  ……
  天空十分晦暗,在皮岛一带落雨的时候,辽阳等地也有大小不等的降雪,有的地方降雪很大,有的地方虽然雪下的不大,但天气仍然十分寒冷。
  自天启二年十月后,努儿哈赤和所有他身边的人赫然发觉,这一年的灾害较往年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很多。
  仍然是极为干旱,没有降水,自十月到年底,几乎一场雨没下过。各地的收成都是十分有限,大量减产,虽不至于绝收,但与女真贵族期望的收成相差的实在太远。
  这样一来,虽然抢下了辽东和辽南辽中等地,治下也有超过三百万人的汉民,女真国的国力并没有得到增长,相反,却隐隐陷入了泥沼之中。
  努儿哈赤“恩养”汉人的态度已经在转变,在年底时,他下令大量旗丁入驻汉人的村庄,把不少平民村落转为八旗的官庄或各个旗主的私产,把自由民转为奴隶,也就是女真贵族们的包衣奴才,用这种办法转嫁危机,然而就算如此,各地缺粮的情形丝毫不曾改变,不仅汉人在忍饥挨饿,普通的旗丁和下层官吏也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着。
  天启三年正月初十,心事重重的努儿哈赤在诸贝勒,贝子,阿哥,还有各都堂大臣,总兵的簇拥下,前往千山汤泉避寒。
  大队人马有近千人,这在此时的后金国也是不小的排场,努儿哈赤少年时为李成梁府中的厮养,仰慕李成梁的威风和排场,现在他已经是垂垂老矣,然而少年时的记忆十分深刻,又贵为一国大汗,当然是尽可能的摆大排场,只是他对辽阳城由大明官衙改建的汗宫并不满意,现在却又没有充沛的物资和国力支撑来兴建重修汗宫,加上辽阳的位置偏南,后金国下一步的战略要点是对北方的蒙古,尽可能的扩张后金国的地盘,改变现在被蒙古和大明夹攻的战略态式,然而现在又有东江镇在,天启二年虽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东江军的骚扰也是叫努儿哈赤十分头疼,特别是层出不穷的细作投毒事件,更令老奴愤怒不已。
  努儿哈赤骑着一匹红色的沙红马,这是一匹十分高大,口齿也在壮年的良驹,戎马一身,纵然现在年过花甲,努儿哈赤也还是喜欢骑乘有力的骏马,并不担心自己的骑术驾驭不住。
  在他身边是几个小阿哥,兄弟几人嬉笑着,努力讨好父汗的欢心。
  侍卫扈尔汗等人率两黄旗的侍卫护卫左右,然后就是带着自己侍从骑马跟随的大贝勒,几位额附,各小贝勒,在他们之后,就是八旗的专管大臣,总兵官等努儿哈赤喜欢的心腹大臣们。
  在大臣们之后,是一些得到大汗欢心的臣子,身份不一定有多高,但能被点入队伍之中前往汤池,本身也是极大的荣誉。
  千山汤泉距离辽阳并不太远,众人在冰天雪地里行走了不到两天后抵达,远远看到汤池冒出的热气,还有已经盖好的一排排的房舍,所有人都感觉松了口气。
  远远的有一个背插小旗的骑兵飞驰而来,努儿哈赤最重军情,他率先停住马,于是人们都停住马,等着这个塘马到来。
  “见过大汗。”塘马远远下马,匍匐跪下,行礼后朗声道:“奏上大汗,初三日,蒙古人在广宁西侧偷粮,断事官巴齐山赶跑了他们,射杀三人,俘虏两人,并且俘获了他们的二百头牛,留下五十头预备开春后垦荒,其余一百五十头叫人赶了过来,献给大汗。”
  努儿哈赤闻言十分欢喜,说道:“巴齐山做事向来稳重又果敢,对偷粮的蒙古人不必客气,这样处置很好。”
  他又静静等候片刻,果然看到地平线上有大量的牛群被人赶着过来,努儿哈赤十分欣慰的点头,说道:“年前听人奏说死了不少牛,汉民中也有不少偷杀耕牛后逃走的,我虽下令对逃走汉人诛杀不赦,死掉的牛到底活不转来,现在得到这些耕牛,我心中十分欣慰。”
  众贝勒和大臣们策马上前,纷纷恭喜大汗。
  努儿哈赤微笑着受贺,半晌后道:“正白旗独得五十头牛,其余一百头由各旗均分。”
  众人都把眼光看向皇太极,果然这个四贝勒越来越受大汗的宠爱,巴齐山是正白旗的人,独得五十头牛只是小事,从中却能看出大汗对皇太极的态度。
  皇太极赶紧下马,在大汗马前半跪,感谢父汗的恩赐。
  努儿哈赤没有多说什么,只道:“粮道要紧,有些事等到了汤池再谈。”
  众人继续前行,在路过一个庄子时,努儿哈赤虚着眼往内里看。
  近路边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的烟囱在冒着炊烟,现在是中午,正是吃饭的时候,然而庄子里一片寂寂,冒烟的人气很少,大雪积在村中房舍院门前的道路上,根本没有人行走的踪迹,也没有人打扫。
  努儿哈赤沉思道:“扈尔汗,派人进去看看,把这个庄子管事的人叫来。”
  扈尔汗不敢怠慢,亲自带人进去,片刻之后,一个穿着箭袍的牛录章京飞快跑了出来,跪倒在路边,两手按在结冰积雪的枯黄色的野草上。
  努儿哈赤劈头问道:“你这里怎么回事,有多少旗丁,属哪个旗,庄中怎么无人?”
  牛录章京战战兢兢答道:“回大汗的话,奴才是正蓝旗下,本牛录主子是达海,奴才奉命带本牛录十户住在本庄。”
  “这十户都还在吗?”
  “回大汗,走了三户,都是家中男子在广宁和辽阳之役中战死,剩下的无法存活,到别的牛录投奔亲属。”
  努儿哈赤哼了一声,知道从去年开始大规模迁出女真八旗,从佛阿拉到赫图阿拉等女真核心区域生活着大量的女真八旗,夺取辽东等地后,大量的地方需要兵马驻守,而且后金国也决心把这些地盘彻底接收消化下来,迁出故土的八旗家庭,安置在以辽阳和沈阳为中心的汉人地方,令他们住入汉人村落,一方面是因粮就食,可以减低八旗公中的压力,另一方面当然就是监视。
  至于战死旗丁的家属,虽然严令不允,回流的还是有一些,这种旗下的家庭一旦失去能打仗的男子,立刻就会限入贫困,各牛录为了减低负担,也会允许这些妇孺投亲靠友,至于这些离开的旗户回故地还是留在当地,一般牛录也不会认真去管。
  一般的牛录,大的是两黄旗多,一牛录三百户只是理想状态,只有两黄旗有很多满编三百户的牛录,甚至有四百户的大型牛录,一般的牛录只有二百五六十户,甚至在一场大战后户数会下降好多,最小的牛录可能才二百户,甚至还不足此数。
  正蓝旗的牛录数原本就少,又流失一些户数,其实是不小的实力损失。
  “该死的狗奴才,你管的什么庄。”正蓝旗的旗主莽古尔泰不敢当着大汗的面做出过份的事,但铁青着脸骂了一句,那个牛录章京吓的浑身发起抖来。
  “汉民呢?”努儿哈赤回头看了莽古尔泰一眼,警告道:“这个人我看还称职,不要责罚于他。”
  “汉民……”牛录章京道:“汉民原本有五十多户,从去年春到年底,逃亡了二十余户,剩下的在年前已经被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