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仰视的存在,事实上也是韩畦现在倒了威,不然的话早就下令本地官府过来站班,驱走闲人,不使惊扰了巡抚仪驾。
  “老爷,小心。”
  第三趟船终于过来了,这时两个长随过来扶着韩畦从踏板上船,船身有些晃悠,这一趟只有十来个人加上少许的行李,地方还算空旷,不过韩畦看到船身上比较肮脏,他眼中有些怒气,如果不是有张瀚与和裕升,他大可从北方官道上走,不必绕道,谁知道绕道还遇着张瀚上任,真真是晦气的很。
  从踏板上船之后韩畦就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船夫用长竹竿一撑,渡船轻快地离开渡口,向着河流中心驶去,两个船夫轮流撑杆,现在已经到了涨水季,河水变的很深,水面往下看是深不见底的幽幽绿意,船身在河面上打出一片片白色的水沫,河水哗哗流淌着,很快船身就抵达了河流中央,两边对岸的声响都听不到了。
  韩畦一直在闭目养神,他的奏稿已经快完成,他打算今天赶到驿站休息时继续润色,这样到了京师一旦找到门路就立刻拜发,这奏稿把前后事由说的很详细,甚至点明了张瀚背后有郑国昌和麻承恩等人,虽然要把人往死里得罪,不过韩畦这时也顾不得许多了。
  在韩畦沉思时,一个长随突然惊叫道:“船底漏水了。”
  韩畦一惊,看看自己的脚底果然有河水上涌,不仅漏水,而且上涌的速度极快,不大象是木船底部正常的渗透。
  “船家呢,船家?”
  韩畦和他的随员家人们在船上大喊起来,两个船家却是不管不顾,直接从船头和船尾分别跳下了河。
  韩畦知道不对,当下大声道:“你们划,划到岸边我重重有赏。”
  此时一切措施却都是晚了,船底裂开的口子极大,河水几乎是眨眼间就把船身淹没了,韩畦紧紧抓着船身一侧,大半个身子浸在河水里,只露出脑袋,他两手用力极大,死死抓着船身不放,船身向着河岸一侧漂去,韩畦眼中满是求生的欲望,就在这时他感觉胸口一痛,他下意识地往水面下一看,却只看到自己的胸口漂出血花,一双冰冷的眼睛在水底一闪,转瞬就不见了踪影,韩畦又惊大怒,心中只道:“他们居然敢刺杀巡抚?”他的脑海里只有这一个念头,似乎再想不起别的,接着便是意识越来越模糊,两手最终一松,在两岸所有人的惊叫声中,韩畦的身体往水底一沉,再也不见踪迹。
  “解决了。”李慎明就在韩畦动身的那一侧河畔,身边是王勇几个特勤局的人,这一次动手,从船夫到水底的水鬼全是外勤局的人,事情很顺利的办完,各人都松了口气。
  “韩畦的家人暂时不要动他们。”李慎明冷眼瞧了下河对岸,说道:“他们必定要内哄的,大家要分财货,一时半会都不得走,先把这事报上朝廷,日后没有了动静,再设法解决掉这批人,除了少数箱笼外,剩下的都要搞到手。”
  王勇躬身应道:“是,李先生。”
  李慎明最后道:“一定要找到刘德供出来的那份奏稿,不能落在什么人手里,最后流传出去。还有,刘德这人也要关起来,杀或不杀由张大人决断,这人知道的也是太多,危险的很。”
  “先生放心。”王勇再次躬身道:“刘德已经送到李庄那边去了,内卫司在那里有一个监狱,杨大人说就连苍蝇也飞不出去,不要说人了。”
  “嗯,很好。”李慎明轻笑一声,他也知道李庄的那个内卫监狱,确实是修筑的十分牢固,采用的是回廊天井再套回廊天井的建筑法,普通人进去不要说跑,叫他正常走出去都很难,不过在场的人不知道这监狱除了关外人主要是为自己人修筑的,随着张瀚手下这一摊子人手大为增加,肯定也会有违犯内部纪律的人,不论是商行商会还是军队,张瀚定下的规矩是旗队长以上严重违纪就关起来,刘德倒是第一个尝鲜的人,也算有趣了。


第351章 等待
  “人都在这里了?”素囊和布囊两人的脸阴沉的能挤下水来,他们眼前是一群孤魂野鬼般的牧民和甲兵,每个人都狼狈不堪,天气很热了身上还穿着皮袄子,每人脸上都是风尘仆仆,瘦的可怜。
  一转眼半个月时间过去,素囊和布囊两人终于从明军追击的阴影中挣脱出来,最后一支明军骑兵也放弃了深入草原的打算,从边境地方退回边墙之内,不再追击下去了。
  这半个月素囊感觉就一直在噩梦之中,梦境太过可怕,却是怎么也醒转不来。与他相比,布囊的损失也不小,两人每次见面都是阴沉着脸,互相感觉到对方都是一脸的死气沉沉。
  他们没有直接回土默特部的腹心,明军有一个游兵营提前出了边墙卡在几个要隘点上,布囊和素囊又都是被打惊了,见到明军骑兵的踪迹就只能望风逃窜,他们往东或往西分别跑了几百里,到处藏匿躲避,如果不是麻承恩早早收兵,并没有全歼他们的打算,恐怕这两人的首级已经悬挂在大同府城的城门上方了。
  他们也不能去西边,西边的鄂尔多斯部和套部都在防备延绥镇的明军,杜文焕这个总兵事前接了张瀚的银子,称病不出,现在又借口套部不稳,大肆出兵讨伐,有了土默特的事情,北虏自知理亏,不少部落选择退避,历史上套部同仇敌忾犯边使杜总兵去职的事情没有发生,杜文焕因此精神抖擞,大获战功,向上报了斩首二百余级,获得了内阁和兵部等该管衙门的文书嘉奖,宁远那边当然不要杜总兵去了,换了别的倒霉鬼去上任。
  西边不能去,布囊和素囊折而向东,一直到与白洪大台吉部落接壤的地方之后,发觉明军真的退走,他们才沿途收拢跑散的部下和牧民,预备折返青城和板升地各处。
  这么一路收拢残余的人丁,等这两人抵达青城南边的一个小山谷处时又决定停下就地放牧,等待败逃归来的牧民和甲骑,在这里呆了几天后,两人的脸上苦涩之意就更加明显了。
  出边墙时,两人带着近三千甲骑和一万五千多牧民,近两万人跟随他们出边墙。
  这其中有七成左右是他们自己的部民,有三成是闻讯赶来的小部落的人,他们想跟着一起去打草谷,多少会有点赚头,好歹贴补一下家用。
  近两万人,马匹就有三万多匹,还有十几万头牛和羊,一万多顶帐篷毡包,现在在他们眼前的只有不到一万头的牛羊,五千多匹马,四千多个惊魂未定的牧民和不到一千人的披甲兵。
  蒙古草原上的台吉多如牛毛,一个小部落可能就有好几十个台吉,这些台吉有的很有政治地位,是多年世袭的地位积累,也有的是直属部民多,有人的草场肥沃,积累了不少的钱财,养起更多的甲兵,当然可以拥有更强的地位。
  俩人折损了大半的牧民和甲兵,损失了几乎九成以上的牛羊和毡包,等于一下子从亿万富翁降到贫民,凄惨到了极点。
  “我会禀报大汗给我补充一些甲兵和牧民。”布囊嘟囔着道:“不过想来也不会很多。”
  素囊脸有些发白,布囊有较为超然的地位,毕竟林丹汗是当代的蒙古大汗,左右翼六万户各部落的共主,除了向来桀骜不驯自成体系的卫拉特蒙古,极北之境的蒙古各部也是听从历任大汗的训导,就算现在林丹汗因为信奉红教而失去人心,但共主的地位并没有改变,除非土默特打算自立,不然的话不会有人去动布囊,但他就不同了,三娘子没有替他争到大汗的位置,但给他留下了一个大板升城,城中原本就住着不少汉人,除开种地的还是以商人居多,原本马市没收缩之前也有不少明国商人到板升城各处贸易,所以素囊部落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这么多年除了三娘子留给他的家产,素囊自己也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如果他有原本的实力,他的财富再多出几倍也没事,没有人敢觊觎素囊的家产,可现在就完全不同了,他只剩下几百甲兵和几千牧民,加上留在城里的也只是一些妇人和老弱,这一次他和布囊可谓是倾巢而出,结果落个惨败而归,对蒙古人来说声望是小事,实力才是真正的最要紧的东西。
  “你放心。”布囊道:“我会去见卜石兔汗和土谢图汗,还有鄂尔多斯济农,还有阿成台吉他们,你是为部落出战明国,受到损失各部在一边看着也就算了,不能有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我要各部大汗和台吉折箭为誓,共保你和板升地的安全。”
  “但愿你说的能实现吧。”素囊没有什么信心,毕竟布囊说的好听,但各部也不是傻子,他们明明是被和裕升挤的没办法才狗急跳墙,又不是为了部落的利益。
  “两位台吉,前头有敌兵伏击!”
  一个哨骑突然飞驰而来,惊起了大片休息中的牧民。
  ……
  “那两货不知道敢不敢来打。”
  “估计在五五之间。”
  “嗯,毕竟胆寒了。”
  “还是要看人数吧,没准觉得咱们人少,可以打一打看。”
  常威和王一魁一说一答,两人的神色都很轻松,常威穿着淡绿色的短袍,头戴一顶软脚幞头,脸上是淡淡的笑容。
  常威腰间悬着一柄直刀,他没有把刀抽出来,王一魁也没有抽出腰刀,常威和他都是最高层级的指挥人员,他们如果需要抽刀,大约仗也打败了。
  眼前是青城司和新平司这两个司近半的人员,两个司有三个半局在这个山谷处等候蒙古人的出现,六百多人在这里已经驻守了五天,终于等到了重新收拢好的布囊和素囊。
  常威接着道:“在这里打跨他们,板升城里的人也趁乱动手,素囊积攒了不少财货,三成给卜石兔汗,三成拿出来给大小台吉分,咱们拿走四成,估计不会有人替这两货出头。”
  王一魁笑道:“我只负责打仗,听从指挥,别的事一律不管,你也不必和我说这些。”
  常威哈哈一笑,这话题果然没有再说下去。
  王一魁指着眼前山谷说道:“往北去有九峰山,东南那边是峦汉山,西边是大黑河,这一片虽然是平地草原,不过不适合做大规模的草场牧场,要不然当年俺答汗也不会在青城附近发展那么多板升地,又用马种地,又叫汉人种菜,他们也是没办法。”
  常威扫视着四周,远处是隐约可见的山峦山脉,河流看不到,不过能感觉到水气和流水的声音,在前方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山谷,层叠可见,往北方看当然还看不到青城,往青城骑马还要跑大半天,不过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田亩土地,还有一些汉人村庄一类的聚集地,不是纯粹的牧民的牧场和毡包。
  青城附近有好几十个板升地,其实大的就是城市,小的就是镇子,村落,土默特部这边有不少粮食和蔬菜出产都是靠汉人种地所得,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补充了蒙古人最缺的物资,所以汉人能在这里生存下来,就象是汉商可以畅通无阻的在各部落间通行一样。
  不仅是土默特这里种菜,往东一直到内喀尔喀五部,插汉部,都有流亡或被强掠的汉人在种地。
  王一魁继续说道:“他们要想尽快回到青城附近,这里就是绕不过去的地段,除非他们往西或是往东,从别人的部落里绕道,那就得走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且也不能保证别人不对他们动手。所以说来说去,我看这一仗能打起来。”
  会战能不能成功,得看双方是不是都有打的欲望,或是一方逼迫一方不得不打,形势,地理,还有追击的能力,缺一不可。
  如果一方不敢打,或是有逃避会战的能力,这仗就打不起来。
  在他们眼前是一个半圆形的阵列,以步兵为主的军阵一般都是这般摆,不过和纯步兵阵不同的就是每个队都配给一辆大车。
  六十七辆大车首尾相连,摆成了一个半圆形的阵列,所有的步兵都在车辆的掩护之内,因为选择的地形有利,骑兵很难绕道从车阵后邀击,所以并没有摆出圆阵。
  这车也是李庄马车杂项局所出,军用大车早就有定型,眼前这一型在一年前就试用过,车辆当然也是四轮车,前后轮相等,车厢四方,转向机构和减震簧片和民用车一样,最大的不同是车厢比较大,与最大型号的民用运货大车相当,不同的就是运货的最大款是半封闭车厢,多半用来运送铁材原料和铁制品,军用的就是全封闭,而且两边开着射孔,可以打放鸟铳,也有大的孔洞可以打放盏口炮。
  车厢的木板是取的硬木,还加装了薄铁板,在这个时代要担心的就是弓箭,不管是游牧民族还是渔猎民族都是用箭,北虏和东虏都较少用火器,东虏要掌握火炮还得是孔有德投降之后的事情,暂时还完全不必担心。
  这样的重型车辆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无敌的存在,箭根本射不透,两车之间有铁索相连,不必担心被冲乱,同时士兵在两车之间的空隙里用大型插牌来防御弓箭,自己可以放心的对敌人攻击。
  “现在就等着鞑子来攻就行了。”王一魁很舒服的站立在原地,两眼目视着南方。


第352章 投枪
  素囊和布囊一起观察着眼前的车阵,他们的脸色都很难看。
  “对面的人喊话,说他们是商团的护卫,不是明军。”一个大将脸色也很难看,他用很沮丧的语气道:“刚刚我去喊话,说宣大总督已经下令两边收兵,息事宁人,结果他们说他们又不是边军,现在是替商行来讨公道,谁叫我们去抢他们……”
  “好了,不要再说了。”素囊有些羞恼,他没想到下头的人心坏到这般地步,见到敌人的第一反应不是试探攻击来确定敌人的能力,而是第一反应就想着求和。
  他更恼怒的就是自己也想这么做,因为和裕升的“商团”在所有人的眼中已经比明国的边军还可怕的多!
  “我们有五六千人。”素囊爆发道:“我看他们只有六百人左右,上次他们有好几千人,我们也不是全力出击,没打过,这一次难道还打不过?”
  布囊一时没有吭声,他的经验比素囊丰富的多,素囊一直在土默特,长大成人时这边已经和明朝定了和约,俺答汗受抚后就没有和明朝打过大仗,布囊原本是在插汉本部,那边一直在打个不停,布囊的战斗经验比素囊要丰富许多。
  从感觉上来说,布囊觉得眼前这几百个商团兵比明国的边军还可怕,每人身上都穿着甲,远远看去,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另外就是他们的兵器,远远处去也是精芒四射,看着就知道是上等的好货色。
  再看看自己四周,几百个甲骑灰头土脸,神色惶然,身上是布甲和皮甲,只有二十几人穿着从明国弄来的铁甲,那是自己最信任的部下才够资格穿着。
  兵器也是以铁矛为主,箭矢也是轻箭为多,重铁箭头的步射箭不多,因为蒙古骑兵已经不擅长下马步射步战的打法,他们更喜欢在马上,在马上能给他们安全感,不过做战时弓箭的威力也小了太多。
  “对方人虽少,可有车阵,而且真是甲坚兵利。”布囊脸色难看的道:“要不然我们还是从白洪大台吉那边绕道吧。”
  素囊道:“那要走多久?我们的部民还不知道会被人抢走多少。”
  从白洪大台吉那边走,最少需要多走十天以上的时间,加上原本在明国境内和这么些天的耽搁,素囊很担心自己回去之后,牧民和草场加上牛羊都被人瓜分掉了。
  “总比冲敌人的坚阵好啊。”布囊坚持道:“我们人数虽多,但各人都没有战心,要紧的是敌人有车阵,这东西听说很厉害。”
  “听说而已。”素囊道:“当初说戚继光的车阵厉害,不过这已经几十年前的事了。”
  两人在这边说个不停,一时拿不定主意,常威笑吟吟对王一魁道:“你看,你没算出来他们是惊弓之鸟吧,是咱们的十倍人数,但就是不敢打。”
  王一魁神色有些难看,令道:“来人,上前喊话,说他们不来打,我们就去板升城抄素囊台吉的家。”
  他转头向常威道:“这也不算谎话。”
  常威笑而不语,有个塘马得了令,从阵前策马一路跑向前,草很长,马蹄声也很闷,这个塘马精通蒙语,算准距离在一箭地外停马,然后用蒙语大喊了一阵,接着便是拨马而回。
  对面的素囊和布囊果然忍不住了,两军相隔在山容间,四周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几千蒙古人开始分成大小股的在原地调动,人和马发出叫喊和嘶鸣声,大片的铁矛被高高架起,蒙语的叫骂声也响亮起来。
  “各局预备!”
  王一魁开始指挥,眼前的场景他已经见过多次,他的心里毫无紧张之意,相反有种跃跃欲试和胜利在握的感觉。
  这种感觉来源于他多次做战得来的自信,虽然以一敌十,不过王一魁相信自己的部下完全可以战胜敌人。
  几千北虏开始奔驰起来,人和马混在一处,放眼看去几乎都是策马奔驰的人群,长矛高高举起,象是平地长出了一从从的灌木,接着骑兵明显分成了三股,中间和两翼渐渐明显分开。
  常威摇头道:“北虏真是没出息,老是这一套。”
  人马越近,马蹄和叫骂的嘈杂声就越响,相比布囊和素囊,这些北虏的战意倒是十分高昂,可能是很快就要回家,他们急着突破这一小股商团兵的阻挡。
  “还真是所谓的:归师莫遏啊。”
  常威在这个当口还有闲暇说了这么一句,王一魁哭笑不得,不过心里的感觉更加轻松。
  这时天空中有密集的黑点飞翔而至,骑兵们来回奔驰着射箭,牧民和甲兵夹杂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楚,箭矢从半空落下来,发出嘈杂的声响,箭矢落在弓手们的身上,发出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响。
  更多的箭矢落在马车车厢上,发出沉闷的噗嗤声响,车厢内里包铁,箭矢根本没有可能穿透,羽箭插在铁厢外边的壁板上,不一会儿整条阵线就插满了箭矢。
  这时车身内的弓手开始打响鸟铳,每辆车上都有两名鸟铳手,隔几辆车便是有一门小型的盏口炮,火炮和鸟铳的射程相差不多,不过打响时的声音很大,炮声和鸟铳声分别响起来,一个快而轻捷,一个慢而沉闷,盏口炮装填比火炮要复杂很多,打的是半斤不到的炮子,但速度要慢很多。
  开始有北虏不停的落马,但这一次鞑子们士气相对高昂,他们承受住了不小的损失,不停的有马被击倒,人掉落马下,阵前传来阵阵哀鸣和惨叫,但更多的骑兵迫近过来。
  “步队,准备投枪!”
  除了一百多名鸟铳手,还有三百人左右的长枪手和战兵队伍,在王一魁的命令下,所有的战兵和长枪手都站在车阵空隙的刀牌之后,每人身上都背着三根投枪。
  投枪又称梭枪,在北宋时开始在禁军中大规模出现,因为要弥补骑兵不足的缺陷,北军禁军不仅弓弩强劲,投掷梭枪也是极为成熟的战斗模式,在明军中也有投枪,只是没有宋军那么大规模的装备,各军镇的装备情况不同。
  在张瀚的弓手体系中,戚继光的蓟镇练法印记最深,车阵,肉搏兵种后背有三根投掷梭枪,这都是戚继光当年与北虏做战的标准配给。
  王一魁大叫道:“投枪投掷!”
  传令兵把他的军令传达下去,阵线上旗帜一阵飘扬。
  所有人已经取了投枪在手,在骑兵突至五十步距离以内时,第一轮投枪被投掷而出。
  整个天空仿佛都被这些投枪给填满了!
  巨大的嗡嗡声响了起来,大规模的几百人一起投掷,几乎没有时间差,这种投掷法来自于长期的训练,隔数十步要投穿木靶,或是拿动物的尸体当投掷的目标,每个人的体能训练中臂力也是训练的重中之重,这才有眼下的效果。就算如此,单人投掷的效果也不会好,投枪的要决就在于覆盖式的一次性的多人猛投!
  东虏也用投枪,也有阔剑,飞剑,飞刀,飞斧一类的投掷兵器,也是在临阵接触的最后时刻猛投出去!
  第一轮投枪就投中了很多人和马,尖锐无比的枪尖刺破人或马的皮肤,迅速穿透人体,多半是半截枪身留在人或马的身体内,半截枪杆留在外头,枪杆还在颤巍巍的颤动着!
  “第二轮,掷!”
  “第三轮,掷!”
  每人三枪,第二轮时人们已经移开插牌,脚步向前,对面的敌骑已经混乱不堪,战线上火光闪烁,鸟铳手还在继续瞄准射击,盏口炮因为害怕误伤已经停止打放,沉闷的炮声停止了,人和马的嘶鸣喊叫显得更加清楚,这其中弓手们的怒吼声渐渐高昂起来,因为阵线上战兵和长枪手已经出击,他们在怒吼着向前,相反北虏们都在惨叫和发出绝望的叫喊,他们惊觉眼前这几百人和几十辆车组成的战线居然是无比牢固,比起明国的那些城堡还要叫他们绝望,在这个车阵面前,他们简直就是一群扑火的飞蛾,毫无机会,只能徒劳的死在阵列之前。
  弓手的出击似乎叫他们看到一线希望……在三轮投枪掷过之后,四百多人掷出来一千多支梭枪,地面上长出了一从从的钢铁树从,不少北虏被投枪刺穿身体,整个人和枪都被穿在地上,人多半死透了,两眼都睁开老大,嘴巴也张着,似乎还在痛骂和叫喊,也有一些生命力强的还没有死,在地上翻滚挣扎,马匹没死的更多,但马身上可能扎着好几支枪,毕竟身量太大容易被掷中,马匹发出悲鸣,在地上徒劳的想挣起来,可四蹄发软,根本站不起来。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这种血腥味道比动物的血腥味要难闻的多,对人的刺激性更大,这种味道太过强烈,连空气中强烈的硫磺火药味道都被盖住了。
  希望很快破灭了,弓手步兵出击,很快用肉搏战打跨了零星抵抗的牧民和甲兵,扫荡了面前的战场,把车阵之前的压力完全粉碎掉,接着就是拔出地面的梭枪,顺道还把地面上挣扎着的北虏伤兵给刺死了!
  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步阵根本没有丝毫混乱,压出来时如同一座山,回撤的时候还是如山峦一般稳重,这使得一些胆大而不服气的北虏放弃了希望,眼前的步阵看似单薄,其实和车营一样,都是根本叫人找不着任何的机会!


第353章 铨选
  “打不赢,根本打不赢!”
  一个小部落的台吉大叫着……他只剩下一百来人跟着,他们是跟着布囊和素囊出去打草谷,出来近三百人,死掉和跑掉大半,现在又死了十几个人,部落里的牧民男丁几乎死了一半以上,这个小台吉感觉这仗无论如何是打不下去了,他叫喊着拔马先跑,接着他的部民跟上,一百多人从侧翼往东跑了。
  有人先跑,整个大阵就乱了,原本就死伤惨重,这车营非得拿大量的人命去填,可能死上一千人就能破阵,可问题是谁愿意去做这一千人中的其中一份子?谁都想活,别人破阵,自己建功立业,可人人都是这样的心理时,就根本没有人愿意去牺牲。
  蒙古人这时候的问题就是平时缺乏训练,信仰黄教后贵族不思进取,牧民们渐渐退化成只会骑马的农民,下降的不仅是弓箭的威力,连信心和勇气也退化了,更致命的就是完全没有纪律,只能打顺风仗,不能逆取翻盘。
  布囊和素囊也在跑,他们的脸已经是死灰色,这一跑又得乱,好不容易收拢来的部民肯定又要跑散很多,关键是牛羊马群都跑散了,就算再收拢几千部民回来,基业也几乎要败光了。
  布囊几乎一无所有,素囊原本还有板升地的基业,不过从刚刚对面的喊话也能听的出来,对方不会放过那些属于素囊的板升地……草原上的规矩就是这样,两人生死相搏,谁赢了就得到输家的一切,就象皇太极和林丹汗,两人从辽东就开始打,林丹汗打不过,带着部众西迁,然后皇太极又来打,争的就是蒙古共主的位置,林丹汗打不过,病死在鄂尔多斯部,他一死,他的十几万部众和众多的妻妾争先恐后的归顺皇太极!
  蒙古人就信奉这样的道理,强者为尊,说话是假的,什么仁德归心都是虚的,强者的武力才是最值得尊重的东西!
  明军如果来争板升城和板升地,各部当然不会允许,这涉及到蒙古的颜面,是两国相争层面上的事情,可如果是和裕升过来抢板升地,那就是两回事了。
  和裕升是会盟过的友好势力,虽然是汉人,但草原上向来就不缺乏汉商,各部都有默契的规定,对汉商的利益相对要保护,如果各部都争着抢掠汉商,以后谁还敢上草原上来做生意?
  “完了,你完了,我也完了,我祖辈留下的基业,都叫我这个败家子给败光了!”马背上,素囊单手控着缰绳,不顾形象的扯着胡子,嚎啕大哭起来。
  “不要急,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布囊眼中则是熊熊烈火。
  ……
  五月二十日的入暮时分,张瀚一行人终于抵达了东山孙家。
  沿途看热闹的人极多,连附近的山谷上都稀稀拉拉站了一路的人,不少人喝采问好,向张瀚挥手致意。
  张瀚没有坐车,骑在马背上看着苍山青翠,四周人群稠密的景像,内心也感觉自豪。
  李慎明在一旁也骑着马与张瀚并肩而行,他由衷道:“四周的矿工越来越多,灵丘这里已经吸引了附近数万丁口和家属,最少有十万人仰赖文澜你而生,而且他们过的还不坏,这都是大行仁德的事啊。”
  矿工和家属们都住在矿区或是矿山下的村镇里,从民居可以看的出来,多是修葺的很牢固,样式也很漂亮的茅草房,但瓦房也明显在增加,因为规划得法的关系,民居并不杂乱,看着井井有条,人们的脸上也多是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小孩子们很多穿着新衣在村口边跑来跑去的看热闹,张瀚的随员带着不少糖,到处分发给这些小孩,到了黄昏时,迎接的队伍后跟着好几百人。
  “这两年因为生铁和铁器卖的好,除了遵化铁场也会建炉,分流一部份人员外,灵丘仍然会保持着咱们生铁基地的地位。”张瀚对李慎明道:“未来三五年内,可能会有千座高炉,二三十万矿工,一年生产五千万斤或是更多生铁,最少整个北方九边到中原,山东,苏北,淮北,这些地方的生铁市场,我全要了。”
  “五年之后,可能有数十万人在你手下讨活计,连同家属有几百万人。”李慎明摇头笑着道:“就算当年陶朱公也远不及你啊。”
  “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张瀚哈哈一笑。
  现在确实是好时候,明末时朝廷对民间的控制简直是弱到极点,毕竟是王朝末世,一堆头疼的事等着中枢的那些大佬,哪有功夫顾别的?商业上确实是放开了,从隆万大开海后对商业的控制放松,明廷也加强了关税和商税的征收,万历到天启是一个分水岭,天启年间的杂项商税收入达到百万以上的规模,这在大明的早中期是难以想象的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