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为王(枪手)-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督说得是。可是都督;这到了年底了;马上又要兑换去年的债卷;我来之前和四海商贸合计了一下;银子缺口大着呢!”
“差多少?”
“五十万两左右!”王武嫡道。”旧帐不清;便难以借新帐啊!”
“你放心;过两天;我一定还能给你弄个一百来万两过来。”高远胸有成竹地笑道:”还差的部分;你就自己想办法;对了;可以去积石郡找吴郡守吗?他家可是万贯家财呢?其它的大商人;咱们可以借嘛!”
“又是借;可这都是要还的;还得加上利息!”
“只要能借得到就好。”高远一拍手;无所谓地道:”总是能还清的。”
第九百二十一章:煌煌汉威(45)
王武嫡所说的五十万两;自然不是征东府发行债卷的本金;而是单指利息;实际上;一年期限到了之后;只是有很少一部人取回本金;更多的人则是拿回利息;本金则再次购买下一期的债卷;有的甚至连本带利再次投入;这几年下来;但凡买了征东府发行的债卷的人都是尝到了甜头;用征东府的信用作保证;一年下来;稳稳的包赚不赔。是以王武嫡以往年的经验算下来;缺口也不过只在五十万两左右。
但换而言之;今年发地债卷的规模只怕要再次扩大;再能应付这一年所需;作为户部尚书;精通财计的王武嫡;自然很清楚这里头的风险;债卷滚雪球一般的越来越大;即便不还本金;光是利息也是一大笔开销;而要维持住征东府的信用;便需要征东军不断地扩张;不断地打胜仗;所以一般来说;王武嫡在兵部要求扩军;要求增大武备的生产;贮存;以及研发新武器之上;还是较为大方的;抱怨归抱怨;真要拿钱时;却是从不手软。
一听高远说能再给他弄来一两百万两银子;王武嫡顿时两眼放光;对两只一只倒吊着的眉毛;这一刻立时向上扬了起来;眉飞色舞地道:”如果都督真能弄来;那今年这个年便好过了。支付了债卷利息;再加上年关之时的各类开销;今年便至少能弄一个收支平衡;不会亏损了。”
“其实咱们征东府立国之事;倒也可以简约一些;不必太铺张浪费;你一向号称自己是铁公鸡;这一次不妨再发扬一把;能不花的;尽量不花。”高远笑道。
“那可不行!”一向吝啬的王武嫡这一次却是一反常态;”都督;这是大事;压倒一切的大事;啥都能节约;在这上面;却一点也不能节药;这可是一国之体面;还有您的威严;不能让人看了笑话去。这钱;我本来就是已经准备好了的。既然都督说还有这么一大笔银子入帐;那还可以宽绰一些。”
看到王武嫡这只铁公鸡都大方起来;高远想俭约一点的想法;算是破产了;摇摇头;不再说话;什么时候形式主义;看来都是需要的。
第二天的谈判便显得顺利多了;范睢认为摸准了征东府的脉络;高远作为当世军事大家;不会不知道洚城对于秦军的重要性;他应当很清楚;秦军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将洚城送给征东府的;他狮子大开口;无非就是想在别处敲诈到一些好处而已;而这个好处;无外乎就是钱而已。
所以当他再一次坐到了高远的对面的时候;胸有成竹地开出了新的条件;除了第一次谈判承诺的土地之外;另外再补偿征东府一百万两现银。而条件就是双方签定和平条约;互不侵犯;而九原郡的征东军;则必须立即撤出九原郡;不能在九原境内留下一兵一卒;同时山南郡城驻军不得超过五千人;而作为对应条件;秦国在九原郡驻军也不会超过五千人。
范睢没有提起征东军在九原掠走的那数万秦国百姓;高远好像也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双方在气氛友好的条件之下;签定了这份协议。
拿着这份协议;范睢心中却并不轻松;条约的签定;并不代表着双方就此平安无事;相反;这一次他来蓟城;所见所闻;让他更是肯定了高远的雄心;作为这片大陆之上的后起之秀;高远与秦国在最终目标之上是完全冲突的;终有一天;双方必然兵戎相见;在战场之上一决高下;现在双方只不过都是力有未逮;所以只能相互妥协。
范睢现在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征东府必然会成为秦国将来最为强劲的对手;而征东军所实行的政策;在范睢看来;比之秦国要先进许多;只不过他虽然明白这一点;却不代表着秦人便能跟着对方的步伐走;高远所带领的征东府;是一股新生的势力;他们敢于打破一切旧的桎梏;在一张白纸一样的基础之上;重新构建属于他们的独特秩序;而秦国则不然;立国数百年;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已经与秦国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李儒的治国之道;只是将双方的利益尽可能地重合在一起;如果秦国也来学征东府的这一套;只怕亡国无日;都不用外人来打;自己国内就要乱才一团了。
双方完成签红的第十天;从凤城方向;十数辆马车在全副武装的秦军士卒的押送之下;驶进了茶店子征东军大营;叶真代表征东军接收了这些马车;没有丝毫的停留;便派出青年近卫军第一师梅华所部押运着这十几辆马车回蓟城。
数天之后;马车出现在高远的面前;一个个箱子被抬了下来;堆到了高远的面前;高远微笑着走到码成一堆的箱子之前;一脚踹过去;最上面的一个箱子跌了下来;哗啦一声;箱盖打开;内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银子从箱子内摔将出来;散落一地。
梅华等一众押送人员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一路上不允许有人接近这个箱子;亦不许探查这箱子里装得是什么;原来竟然是一箱箱的银子。十数辆马车;只怕是上百万两银子的数目。哪怕梅华出身富户;此刻也被这些银子晃花了眼。
站在高远身旁的王武嫡;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他已经接手了蓟城原来的内库;只可惜内里早已经空空如也;如今终于有了一些压库底的银两了。有了钱;心里底气便也足了许多。
银子交接清楚;秦军如约开始了撤退;首先退出的便是凤城;接下来秦军与征东军一进一退;双方配合默契;秦军刚刚退出一个占领的城市;不到一个时辰;征东军的部队便会准备出现;控制住该城。
双方的行动效率都极高;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秦军退出了掌控的魏地三十余座县城;而征东军继而进驻。刚刚制作出来的黄龙旗高高飘扬在这些新占领之地。魏地的百姓还来不及庆幸秦军的离去;便被这面从来没有见过的崭新的旗帜给震骇住了。
秦军走了;魏军却没有来。
秦人与征东军私下里的交易;却将当事者魏人被蒙在鼓里;当秦军大规模的撤退传到魏国都城大梁之时;整个朝堂上下欢欣鼓舞;先前吴起四处搜刮来二百万两银子送与征东军;惹来不少非议;但现在;非议被一扫而空;有钱能使鬼推磨啊;拿了钱的征东军果然神勇无比;连秦军都望风披糜;跑得比兔子还快;大片国土被征东军收复;如果指望魏人自己;不要说两百万两银子;便是两千万两;也不见得能从秦人嘴里掏出食来啊!
一时之是;吴起的威望如日中天;大梁是张灯结彩;欢庆胜利;而先前从那些被占领地逃走的魏国官吏;也开始打点行装;准备回归故里接收失地了。
不过当第一个满心欢喜回归故里准备接受地方管理权的魏国官吏被征东军毫不留情地驱逐之后;魏人终于发现不对了。征东军占领了秦国吐出来的地方;却并没有知会魏人;更没有向他们交接的意思。
“说;进驻的征东军是怎么说的?”吴起瞪着眼睛;看着那个被驱逐回来的县官。”你见到的是那位将领?”
那个县官一脸的委屈;什么将领他根本就没有见着;对方也根本不见自己;就在县城的城门口;几个守城的兵丁一听说自己是魏朝县官;当即就翻了脸;要不是自己跑得快;只怕屁股上就会被他们戳开花。
对方根本就不承认他们这些人的身份。
吴起感到有些不妙了。但他仍然鼓起最大的勇气;将这当成一起单发的事情;是双方缺乏沟通所致;一边向蓟城派出使者;一边耐心地等待着其它去接受地方政权的官吏的回音。
十余天的时间一眨眼便过去了;毫无例外;那些官员要么被毫不客气地驱逐回来;要么被丢在一边根本无人理会;别说是拿回地方的管理权;便连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征东军的严密监视。
吴起终于明白出了什么事情;典型的前门驱狼;后门进虎;更为痛苦的是;这只老虎;居然还是自己花了数百两银白花花的银子自己去请来的。请神容易送神难;征东军是准备一口将这些地方吞下去了。
打起精神;吴起再次奔赴蓟城去求见高远。
严圣浩再一次接近了这位满脸憔悴之色的魏国首辅。
“吴相;关于近期发生在我们双方之间的不愉快;都督已经知道了;不过呢;您也知道;现在都督实在忙得脱不开身;所以委托我来向吴相做一些解释。”严圣浩和颜悦色;不紧不慢地道。
“贵方帮助我国驱逐了秦军;我方感激不尽;并已经准备以最大的诚意来感谢贵方。”吴起艰难地道:”我国上下已经议定;准备再筹集五百万两银子来筹谢这一次征东军的慷慨相助;但严议政;您也清楚如今我魏国现状;如果不能及时收回失地;并重新在这些地方收取赋税;我们一时之间难以凑齐这笔钱啊!”
严圣浩干咳了几声;五百万两银子;的确让他馋涎欲滴;但再想想;银子再好;总有花完的时候;有了土地和人口;那才是源源不绝的生财之道啊。
第九百二十二章:煌煌汉威(46)
不久之前还是盟友;转眼之间便吞了别人的大片土地;按说一般正常人都会有些不好意思的;但严圣浩何许人也;在吴起面前;当真是脸不红;心不跳;理直气壮;咱又不是从你手里抢来的;咱这是从秦人哪里拿回来的。咱们的战士流了血;拼了命;那自然应当得到补偿。你们魏人的确出了一些银子;但这些银子买得来征东军将士的性命吗?
当然;心里这么想;嘴上自然不会这么说;最起码彼此之间的面皮还是要照顾到的。严圣浩干咳了一阵子;这才慢条斯理地道:”吴相;不是我们征东军不将这些地方移交给贵方啊;实在是;我家都督担心;我们前脚移交;后脚便又给秦人抢了去;据我所知;贵方好像已经没有部队能够驻防这些地区了。”
吴起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曲沃政变;带来的是大片国土的沦丧;大批部队被歼灭;魏人在这一战;的确被打得伤筋动骨;现在仅仅能维持新田一带的防线;勉力保住大梁周边地区不失了。想再招兵员;可是现在如此狭小的区域之内;人丁单薄;又如何能招得来大军;招来了拿什么养?新招的兵丁又如何顶得住秦人的攻击?
秦人的确撤去了征东军前方的军队;但在新田一方;兵力可是不减反增的。
“我王的意思是;在征东军控制区域的后方;我朝官员可以进入;恢复管理;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协调征东军与秦军之间的战斗;为征东军的后勤好好地做些事情。”说这些话;吴起自己也觉得十分的不堪。
果然;严圣浩听了这话;仰天大笑;盯着吴起;”吴相;您当我们征东军是雇拥军吗?我们没事来与秦人打着玩儿?还是您认为那两百万两银子;便足以买走我们征东军无数健儿的性命?”
吴起沉默半晌;”严议政;如果秦人占领这些区域;对贵国也是莫大的威胁;秦人想要席卷天下之心昭然若揭;所谓唇亡齿寒;我朝如果败亡;贵国可就要直面秦人的威胁了。”
“我们已经直面秦人的威胁了!”严圣浩不以为然地道:”所以我们才会出兵;才会狠狠地教训秦人一下;吴相;我们好不容易打败了对面的秦军;将他们逐走;我们可不想这无数健儿牺牲性命打出来的战果;转眼之间;就又沦丧;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吴起面色发紫;瞪着严圣浩:”严议政的意思;这些地方贵国不但不打算归还;还准备纳入贵国么?”
“错!”严圣浩义正严辞地道;”当然不是。正如吴相先前所说;我们是盟友;我们怎么会侵吞盟友的土地呢;但是;盟友之间;也应当保持最起码的信任;不是吗?我们征东军赶走了秦人;拿回了这些土地;但贵方目前并没有实力接受这些土地;保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再受到秦人的侵犯;处以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征东军这才暂时不归还这些地方的管理权;因为吴相;战争并没有结束;秦人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您刚刚说您们的官员;可以协调帮助我们的后勤;但恕我直言;他们来后;只怕不但帮不了我们;还会拖我们的后腿;我们征东军自有一套自己的后勤体系;而且我们的军队也熟悉了这样的后勤体系;所以吴相;为大事计;为抵抗秦人计;在彻底打败秦人之前;这些地方;暂时还是交给征东军接管吧。除非贵方有实力能单独抵抗秦人的进攻。”
吴起呆坐无语;现在的魏国;拿什么来防卫这大片区域?而眼前的严圣浩;虽然说得义正辞严;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已是十分明了;他们当真是不怀好意;与秦人的暴烈相比;他们只不过换了一个温和的方式;暂时还保全了魏王的体面。
“哪不知这个时间是多长?”吴起还想做一做垂死挣扎。
“这谁说得准呢?”严圣浩轻飘飘地道:”两国交战;兴许一两场仗打下来便会决出胜负;但也许打上好几年才分出高下;总之;在征东军彻底击败秦人之前;这些地方暂时便由征东军代管吧!”
吴起屈辱地闭上了眼睛;彻底击败秦军;真到了那个时候;只怕魏国早就不在了吧?
人为刀殂;我为鱼肉;国弱兵疲;这便是下场。
“我;想见见都督!”吴起道。
“吴相;眼下我征东府马上便要立国;说句老实话;上上下下当真是忙得脚步沾地;都督更不用说了;实在是没有时间;不过吴相也不用失望;今年的正月初一;在蓟城;我们的都督将正式登位为王;想来那时候吴相肯定是会来道贺的;到了那一天;吴相不就能与我家都督见面商谈了么?”严圣浩笑咪咪地道。
吴起在蓟城徘徊数日;多次求见高远不果;只能怀着一颗愤怒的心离开蓟城;赶回大梁;而在这些日子里;征东府从本土调来的大批官员;已经进入这些地方;开始重新组织基层政府;一张张大红的布告随着征东军的骑兵被张贴到县城乡村;即便是最偏僻的村子;也都一一送达;有些村子没有识字的人;不要紧;征东军这些送布告的骑兵;大多识字;当即便召集所有的人集中起来;大声向他们宣布布告的内容。
征东军占领这些地方之后的第一条政令;便触动了这些地方人的神经。
土地!
征东军最拿手的一项政策。自布告抵达之日起;所有地主需带上地契到县府报到;由县府重新认定方可有效;期限为十天;十天之后不到;则该块土地视为无主;县府将将土地收回。
一时之间;地方之上鸡飞狗跳;秦人打来之时;有门路的豪绅地主一路逃亡;不少人早就跑到了安全的地方;十天时间;别说他们还不知道信息;即便有人给他们送信;短短的十天;又如何能回去?更何况;当初逃亡之时;不少人的地契早就丢失。
十天过后;第二条政令又按时抵达各乡各村;这第二条政令却让大多数人喜出望外。当然;这些人都是以前一穷二白的人。
征东军下令无地农民向征东军派出的吏员申报;根据家里丁口;将由县府分配无主田地;当然不是免费的;但考虑到秦人荼毒地方;百姓手中并无余钱;所以县府将采取赊欠的方式;让这些无地百姓获得土地;然后分三年交清地款;一旦与县府签定买卖合同;县府将会立即发给地契;这块地就归你所有了。
征东军发卖土地的价格;低得令人发指;只是原来土地价格的三分之一。
几家欢喜几家愁;各村各乡;负责登记的吏员忙得喘不过气来;而在县府;那些失去的豪绅地主;终于赶了回来;但为时已晚。
济原县;新任县令李伟民心里头异常高兴;征东军的这一招;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屡试不爽;正如都督在给他们训话时说得那样;这个世界;穷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的;所以;只要拉住了穷人;但可以稳定地方的统治。而拉住穷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分给他们土地。瞧瞧乡下那些获得土地的百姓;见了他这位父母官那份恭敬;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便忍不住要笑出声来。现在的这些乡民;就如当初的自己一般无二啊。
李伟民也是穷人出身;一家到积石城之时;身无分文;当真是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迹;多亏了高都督;让他们一家在积石城站住了脚跟;而后又因为他识字;从而进入了征东军府的体系之内;从一个吏员做起;数年下来;因为做事勤奋;不辞辛苦;这一次终于被实派为济原县令。
在李伟民的眼中;这济原;现在就是征东府的地方了。
“县尊;县尊!我有地契;我有地契啊!”翻身下马;还没有跨进县衙的大门;旁边突然传来一声嚎哭;一个穿着还算体面的人突然窜了出来;只可惜还没有接近李伟民;早被几个衙役打扮的人一脚踢翻;按倒在地。
对于这些新上任的县令;高远可是下了血本;每个人的身边都从青年近卫军中挑出十名老兵来担任他们的侍卫;以防有人铤而走险;将这些刚上任的地方父母官干掉。
李伟民冷眼斜睨了对方一眼;冷哼道:”地契?在哪里;我可没有看到。”
“在我怀里;我带着呢!”
“拿来!”
几名侍卫松开手;但刀却还压在那人的脖子上;那人从怀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双手递上;一名侍卫接过来;递给李伟民。
展开一看;李伟民不由嘿的一声;还是一条大鱼;这些地契上包含的土地;竟然有上千亩。”本县早就公而告之;十天之内必须到县府呈告;你也应当知道;在期限之内;拿下地契而确认无误的;本县都已发还了土地;今天已经是第二十天了;你这地契;已经没用了。”冷笑声中;两手一展;唰唰数声;将这几份地契撕得粉碎;随手一抛;转身便走到内里。
外面;传来那个绝望的嚎哭之声和侍卫的喝斥之声。李伟民脚步一顿;心中略略浮起一丝恻隐之心;但转眼之是就又刚硬起来;这不是妇人之仁的时候;征东军想要在这些地方站住脚跟;就必然要取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才行;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牺牲一小部人的利益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与其一路哭;不如一家哭。
第九百二十三章:煌煌汉威(47)
一直以来征东军的政治经济核心积石城;随着征东军的战场之上的节节胜利;版图的再度扩充以及来日战略的考量;征东府立国之后;政治中心将移至前燕国都城蓟城;对于积石城的百姓来说;不谛是一种失落。
征东军八年的征战历程;几乎与积石城都息息相关;以至于民间一直在呼吁恳请都督高远建都于积石城;征东府不得不派出人手到民间;向这些人中的元老解释;积石城是征东府的根基;即便都督南移;积石城的重要性也不会稍减。
积石城北控大草原;东控辽东半岛;是这一片广袤区域之内最大的城市;征东军最为重要的军工厂坊;培养军事后备人才的积石城军事大学;都将不会随着都督南移而迁走;仍然将留在积石城。这稍稍让积石郡的百姓得到了些许安慰。
民间风波稍落;积石城内;征东府的相应衙门的搬迁工作便列上了议事日程;户部;兵部已经率先迁走;而议事堂也将马上动迁;其它各部各衙;也开始了准备工作;这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偌大的积石城已经为此事忙碌了月余;每日都有大量的马车;从城内驶出;一路向着蓟城奔去。
积石城都督府;同样也在准备着迁移蓟城;大部分的院落已经收拾了出来;偌大的院子内;到处堆满了准备装车的物资;预备着明日一早;几位夫人便将在监察院监察卫的护送之下;踏上前往蓟城的路途。
然而到了晚间;所有的准备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因为二夫人贺兰燕突然阵痛起来;竟然有了生产的前兆。
“到底怎么回事?”叶菁儿看着满头大汗的裘得宝;”不是说胎像一直很稳;还要月余才会生产么?”
裘得宝紧张地抹了抹头上的冷汗;”夫人;二夫人怀着孩子的时候;还在战场之上带兵打仗;以至于动了胎气;这几个月来;虽然一直安养保胎;但这些时日府里却又忙乱起来;二夫人闲不住;也跟着收拾一些东西;一不小心;这又动了胎气;孩子肯定是要生了。”
叶菁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有什么危险没有?”高远不在;她便是主事人;自然要做到万无一失。
“现在刚刚开始阵痛;不过因为是早产;有什么危险还说不准;下官已经将城里最好的稳婆;还有一些有经验的医师都召了来待命。应付各种危险的药物;也都备齐全了。”裘得宝道。
“走!”叶菁儿抬步便向外走去;”老天爷保佑;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才好;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跟高大哥交待?”
贺兰燕住在西跨院;此时西跨院以内;也堆得跟杂货铺子一般;门边;站着不少人;有裘得宝招来的好几个医师;也有匈奴贺兰部闻讯赶来的贺兰康;贺兰健等人;一个个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看到叶菁儿带人过来;赶紧上前见礼
冲着这些人点点头;叶菁儿绕过那些杂物;走到贺兰燕的门前;回头看了一下;叫道:”翠儿;你跟我进去;其它人在外头候着。”
翠儿第一个儿子如今已经差不多六岁了;而回到积石城这三年;她又梅花间竹一般生了一个小子一小丫头;在生产上面;可算是极有经验的了;带着她进去;说不定便能帮上忙。
走进房内;一股血腥味扑鼻而来;几个稳婆一个个满头大汗;忙得团团转;而在床边;苏拉坐在以床上;紧紧地抱着贺兰燕;而乌拉站在床前;却是在不停地抹眼泪;显然是被吓坏了。
“夫人!”看到叶菁儿进来;几个稳婆赶紧行礼。
“忙你们的。”叶菁儿挥挥手;走到床边;坐在床沿之上;伸过手去;紧紧地握着贺兰燕的手;”燕子妹妹;我不了。”
贺兰燕虚弱地睁开眼睛;看到叶菁儿;”姐姐。”
“不要怕;女人嘛;都要过这一关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你看我;不是顺顺利利的就生了小高兴吗;再瞧瞧翠儿;这几年连二接三;都有了三个娃娃了;妹妹是马上武将;身体可比我们好多了;必然顺顺当当的。”
“多谢姐姐。”贺兰燕点点头。
贺兰燕身体素质的确比叶菁儿与翠儿都要好得多;但这生娃娃好像跟身体素质关系不大;不外乎先前裘得求冷汗连连;召来了好几个医师;贺兰燕竟然是难产。
听着房里声嘶力竭地叫喊;外间一大群人也是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贺兰康和贺兰健更是急得跳脚;这个孩子对于匈奴一族特别是贺兰一族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是贺兰一族未来地位的保证;由不得他们不着急上火。
院子外又是一阵脚步响动;留守在积石城主持全面事宜的议政蒋家权带着积石郡守吴凯也赶了过来;贺兰燕生产;往小里说;这是高远的家事;但往大里说;却也是事关整个征东府稳定的大局。
“怎么样?”蒋家权看着裘得宝。
“是难产!”裘得宝答道。
“有没有危险?”蒋家权接着问道。
“危险肯定是有的。”裘得宝结结巴巴地道。
蒋家权沉默了片刻;突然道:”如果有危险;弃小保大。”
裘得宝啊了一声;在他看来;碰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弃大保小;但转眼之间就明白过来;贺兰燕的身份大不一样;孩子没了;可以以后再生;大人要是没了;那影响可就非同一般。
“下官明白了。”
屋外人人焦灼;揪心;屋内;贺兰燕的嘶喊之声却是渐渐低了下去;床已经完全被鲜血浸湿;几个稳婆个个惊慌失措;如果贺兰燕出了意外;只怕她们个个脱不了责任。
叶菁儿心中砰砰乱跳;感受着贺兰燕的气息渐渐微弱;她也不由有些慌乱起来;紧紧握着贺兰燕的手;”妹妹;使劲;再努力一些;你是马上悍将;想想你在战场这上纵横无知;阵斩敌人大将的威风吧;你怎么能输给一个小小的娃娃?你不想帮高大哥去打仗了吗?你还要陪着高大哥在战场之上纵横驰骋呢;你绝不能输!”
兴许是叶菁儿的话语刺泊到了贺兰燕;贺兰燕本来半闭着的眼睛陡地睁开;紧紧地捏着叶菁儿的手;头向后仰;陡地暴出一声尖厉的大叫。
贺兰燕可是武将;手上劲道之大;出乎想象;叶菁儿被这用力一握;只听到手上骨头卡卡作响;直疼得眼前一黑;但她去紧紧咬着嘴唇;没有让自己叫出声;反而大声道:”对;妹妹;有力;有力;我看见孩子了;孩子要出来了。稳婆;稳婆!”
在贺兰燕一声接着一声;一声高远一声的哭叫声中;一个婴儿的啼哭伴随着天边的晨曦陡然之间照亮了每个人的心房。
“生了;生了!”屋里的人高声欢叫起来。
“生了;生了!”外头的人也在欢呼雀跃。
屋里;贺兰燕脑袋一歪;彻底昏了过去;叶菁儿吃了一惊;稳婆一边抹着头上的冷汗;一边道:”夫人放心;二夫人只是用力过度罢了;睡上一觉就会慢慢恢复;还好;还好;最坏的情况没有出现。”
叶菁儿点点头;站了起来;看着自己的笔上那几个青紫的印子;不由苦笑一声;这个贺兰燕;劲儿不是一般的大。
“恭喜夫人;是位小公子呢!”另一名稳婆将孩子裹好;包起来送到叶菁儿的身边;探头看着包裹里那张皱皱巴巴的小脸;叶菁儿露出了一丝微笑:”像燕子多一些。”
房门大开;叶菁儿一脸疲乏地从内走了出来;看到蒋家权等人;微笑着道:”母子平安。”
贺兰康贺兰健等一众匈奴人又是一阵欢呼;蒋家权却是微笑着向叶菁儿躬身道:”恭喜夫人。恭喜都督再添一子。”
叶菁儿点点头;”裘得宝;你进去替二夫人诊脉吧;稳婆说燕子是罕见的横胎;能这样母子平安实在是侥天之幸;这时候燕子很虚弱;你去瞧瞧;一定不要让燕子落下什么后患。”
“是;夫人;下官马上去。”提走药箱;裘得宝闪身而入。
“蒋议政;燕子刚刚生产;我们前往蓟城的日子必须要推后一段时间了。”叶菁儿缓缓道:”派人给高大哥报喜吧!”
数匹快马从积石城驶出;出了城之后便分道扬镳;一路向着蓟城方向;一路却奔向草原;向着山南郡方向奔去。
匈奴贺兰部公主贺兰燕产下一子;在清晨时分;立即传遍了整个积石城;下一刻;积石城中传来阵阵欢呼之声;大批的匈奴人涌上了街头;涌向了都督府。
征东府即将代燕自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贺兰燕恰在此时诞下一子;不仅意味着贺兰燕地位的稳固;同时也代表着匈奴一族与征东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匈奴人在即将涅磐重生的这个国度;将会拥有与原燕人一般无二的地位。
贺兰雄和贺兰燕曾是匈奴人在征东府中的旗帜;但从今天开始;匈奴人将有了一个更加可靠的效忠对象。
第九百二十四章:煌煌汉威(48)
随着大年的逼近;蓟城也显得愈发繁忙起来;越来越多当初逃难而去的人回到了蓟城;使得蓟城稍稍恢复了一些生气;战争造成的伤痛虽让让蓟城伤痕累累;但百姓的自愈能力;却总是十分强大。四海商贸倾尽全力;保证着蓟城的一应所需的供应;商人们从各地云集而来;蓟城里繁华的商业开始有恢复元气。
蓟城王宫的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损毁的部分被修葺一新;宫殿的颜色以明黄和朱红为主打;高远在上一世的时候;曾经专门去游玩过故宫;那宏大的宫殿曾让他无比惊叹;来到这世间多年;上一世的记忆十分模糊;不过他知道;这蓟城王宫比起故宫来;显然差了一止一个档次;不论是规模还是辉宏;都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