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遥望)-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秦王嬴政拉住茅焦的时候,茅焦反而劝他不必如此,大王既然已经命令要煮了我,如果收回命令,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又如何让人信服?

但是秦王嬴政已经非常明白,面子和里子哪个重要,他命令左右收起榜文,让人拿来衣服给茅焦穿上。

秦王嬴政请茅焦坐下,还对茅焦谢罪,过去劝谏的人也没像您一样说的这么明白,今天您已经说的非常透彻了,寡人怎么敢不听呢?

茅焦也很激动,他含泪跪下对秦王嬴政说,大王如果能够听进去臣的劝告,便是秦国之福。请大王派人迎接太后回宫,并且安葬这二十七个劝谏的忠臣吧!

秦王嬴政命人收敛二十七位劝谏忠臣的遗体,将他们埋葬在龙首山,提名为“会忠墓”。当天秦王嬴政便起驾前往雍州迎接太后回宫,而驾车的便是茅焦。

到了幽禁太后的棫阳宫,秦王嬴政下车膝行直到太后宫中。秦王嬴政大哭不已,太后也垂泪心痛。

为什么会这样?

恐怕母子二人心里都有不能言说的痛苦,但是不能更改的血缘,让这一切都化为乌有。

秦王嬴政还特别引荐茅焦给太后,说这就是我的颖考叔啊!第二天,秦王嬴政请太后车驾现行,自己跟随在后返回咸阳。一路之上,老百姓都交口称赞,这才是母子啊!

到了咸阳之后,秦王嬴政母子在甘泉宫畅饮,而太后还特别设宴款待茅焦表示感谢。秦王嬴政也非常欣赏茅焦的才华和骨气,拜茅焦为太傅,赐爵为上卿。

但是秦王嬴政还是担心吕不韦和太后的感情死灰复燃,于是便将吕不韦迁徙到河南他的封地居住。

但是让秦王嬴政料想不到的是,吕不韦被贬黜到了封地,反而有各国使者络绎不绝的前来问候,都是聘请文信侯去作相国的。

第十三章          吕不韦之死

吕不韦收到了秦王嬴政的一封信,他很诧异,难道又有事情发生?

这封信完全是质问的语气,秦王嬴政上来就问吕不韦,您有什么功劳,能够作秦国的相国,还被封为尚父?难道嫪毐的作乱不是由你而使吗?寡人完全是由于不忍心诛杀你,所以才让你退居封地,谁知道你居然勾结别国使者!这和寡人宽恕你的初衷截然相反,那你就带着家属去蜀地吧,在那里终老算了。

吕不韦的心都要停止跳动了,我有什么功劳?我的功劳就是让子楚从人质成为了秦王,让你娘,赵姬,成为了太后!让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成为了秦王嬴政!

吕不韦心里充满了痛苦、不甘心,按说以吕不韦的实力,出奔别国,绝对将是秦王嬴政的心腹大患。可是他忽然觉得自己一点力气都没有了,软弱的留下了泪水。这是自己的儿子啊,他能不认自己,难道自己能对付儿子吗?虎毒不食子啊!可是这就是自己谋划一生得到的结果吗?

吕不韦转念一想,自己一介商人能够成为相国、成为尚父,已经是世间奇闻了,何苦要求更多?那子楚父子,难道不是死在自己手里吗?

吕不韦喝下了自己亲手调制的毒药。

吕不韦的门客偷偷将他的尸体运到了北邙山,和他的妻子合葬在一起。

秦王嬴政得到吕不韦的死讯,又决定找到吕不韦的尸体,可是吕不韦的尸体居然不翼而飞了!秦王嬴政命令驱逐吕不韦的门客,所有别国游客不许在咸阳逗留,已经在秦国为官的外国人,则被免官,并且三日内要驱逐出境。胆敢包容这些他国人的,一概治罪。

吕不韦这个在秦国作到相国的外国人,成为了秦王嬴政最大的梦魇。或许在秦王嬴政的心里,所有痛苦混乱的根源,所有自己不愿意面对的现实,都是吕不韦。但是能说秦王嬴政打败了吕不韦吗?如果真是秦王嬴政打败了吕不韦,他就不会大张旗鼓的轰走外国人了。

谁能想到吕不韦会忽然寻死呢?

秦王嬴政又走到了偏激的路上,当然又有人出现对此表示反对了。

此人名叫李斯,是著名的学者荀子的学生,来秦国游历,也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曾经对秦王嬴政推荐过李斯,李斯被任命为客卿。自从秦王嬴政下了逐客令,李斯也被免官,逐出了咸阳。

可是李斯在路上,写就了一篇千古奇文:《谏逐客书》。

文中历数各国人才交流带来的机遇,比如秦穆公招聘的人才百里奚、蹇叔,秦孝公用的商鞅,秦惠王用的张仪,秦昭王用的范睢。可以说,这些人才在秦国找到了自己发展的土壤,也让秦国逐渐从一个偏僻的国家发展成为诸侯瞩目的泱泱大国。如果离开了这些关键性人才,秦国将会怎样?这些人离开了秦国,当然不可能就此失业,而是将要成为其他国家争相夺取的宝贝,试问这不是秦国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秦王嬴政看了这篇文章恍然大悟,吕不韦是个案,不能因为一棵树木,放弃整个森林啊!秦王嬴政当即废除了逐客令,派人赶紧追赶李斯,终于在骊山脚下追到了李斯。李斯被请回咸阳,官复原职。

李斯为秦王嬴政分析了天下形势,当时秦穆公崛起的时候,天下诸侯分立,还都要奉周天子为尊。现在周朝都已经被我们秦国灭了,各国都开始极度扩张实力,而秦国如果不趁此机会扫荡六国,那将看着六国合纵,将来后果不堪设想。

秦王嬴政表示同意,但是六国人多势众,该从哪儿下手呢?

李斯说,韩国距离秦国比较近,而且国力相对来说弱一些,大王可以先取韩国,威慑其他国家!

秦王嬴政明白了,他派内史腾为大将,统帅十万兵士讨伐韩国。

此时韩恒惠王已经去世,世子安即位。公子非擅长刑名法律,为了改变韩国弱小的形势,公子安多次上书,希望改变韩国律法,将韩国的发展规范化,但是韩王安根本不予采用。等到秦国讨伐韩国的时候,韩王安恐惧了,但是公子非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于是自荐要出使咸阳,让秦国撤兵,这回韩王安同意了公子非的请求。

公子非到了咸阳,见到秦王嬴政就说,韩国愿意作为秦国的东藩属国,秦王嬴政一听就高兴了,早这么识相不早好了吗?公子非趁机说自己有办法破解合纵,让天下到时候都从属于秦国,如果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甘愿被斩首,作为人之警戒!

公子非献上了《说难》、《孤奋》、《五蠹》、《说林》等五部书,秦王嬴政看了这些书,顿时觉得公子非真是个人才啊!秦王嬴政任命公子非为秦国客卿。

公子非找到了用武之地,可是有一个人为此心怀嫉妒,此人就是李斯。

这么看来,李斯当日劝谏秦王嬴政不要驱逐别国的人才,主要指的是自己,一旦从别国来了高于自己的人才,李斯就心痛难忍了。

嫉妒贤能者无非是使用诡计,说点坏话,整点假材料汇报给领导,恶心恶心这油菜花的人,当然领导一时糊涂,把才子整倒了、整死了更好。李斯直接找到秦王嬴政说,各国的公子那都是为他们本国效力的,怎么会真心为我们秦国效力呢?现在秦国正在加紧攻打韩国,我看这公子非,说不定就是韩王派来使反间计的。

李斯居然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通过出身就断定了公子非有使反间计的嫌疑,这明摆着是无理推论。但是秦王嬴政本来就是个疑心很重的人,这话好像给他心里插了一把刀,是啊,自己怎么能又打人家韩国,还又重用人家韩国的公子呢?这不是傻吗?

秦王嬴政说那怎么办呢,不行驱逐他!

可是李斯却说,过去魏国的信陵君和赵国的平原君都曾经被留在了咸阳,可是后来他们回国之后,都成为了我们秦国强有力的对手。假如大王您让公子非回国,那他也将成为我们秦国的心腹之患。不如您杀了公子非,为我们秦国减少隐患!

真狠啊,因为嫉妒就整死人家?

秦王嬴政觉得李斯说的对,是不能放公子非这样的人才会去,他命令人将公子非处死。

在毫无证据也没有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公子非就被下了大狱,而且还面临着死刑。公子非质问狱卒,我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被处死?狱卒说道,现在有才的人要么被重用,要么被杀死,还用的着犯罪吗?

公子非被处死了。

可是这一个事情也暴露出李斯身上一个致命的缺点,他是很有才华,但是他太自私,自私到一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为非作歹,可以伤害国家利益。未来的某日,李斯的这一性格缺陷将让他自己、让秦王嬴政,甚至让整个秦国付出惨重的代价。

公子非在临死之前赋诗一首,

《说》果难,《愤》何已?

《五蠹》未除,《说林》何取!

膏以香消,麝以脐死。

这真是充满了不平,但是又无可奈何,我的才华,就是我被处死的证据!

公子非被害之后,韩王恐慌不已,举国称臣,服从秦国,秦王嬴政命令内史腾收兵。

但是公子非的才华始终令秦王嬴政惊羡,一次他又和李斯提起公子非,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所用呢?李斯心痛的要死,但是还是笑着对秦王嬴政说,他要推荐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此人名叫尉缭,是大梁人,精通兵法,根据李斯的判断,尉缭的才华比公子非高十倍。

秦王嬴政马上就急切的想见到尉缭,但是李斯却说,这人自负有才,不能用一般的礼节召见他。秦王嬴政非常理解,一般油菜花的人是这样清高的。秦王嬴政于是以宾客之礼召见尉缭,这尉缭还挺牛,见了秦王嬴政居然长揖不拜,秦王嬴政也不介意,请尉缭上座,还称之为先生。

这态度挺诚恳,尉缭于是对秦王嬴政说,现在列国对于秦国的关系,就是一个多少的关系。这些国家如果分散开来,当然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但是如果这些国家联合起来,那秦国就要大大头疼了。这就是三晋联合智伯失败,五国联军齐湣王被害的缘故啊!

秦王嬴政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诸侯分散呢?

尉缭笑道,现在诸侯哪儿有说话算话的呢?都是国家里的权臣说了算,大王如果能够花费重金,贿赂各国权臣,这列国还怎么能联合的起来呢?

秦王嬴政觉得尉缭说的办法非常好,于是用上客的礼节招待尉缭,甚至尉缭的衣食都和自己一个待遇,而且还经常亲自前去拜见尉缭请教学问。

但是和秦王嬴政接触几次之后尉缭发现,秦王嬴政的面相刻薄,为人残忍,用得着的时候可以屈居人下,用不着的时候那就残酷无情。现在秦王嬴政没有完成帝业,一旦目的达到,天下将成为秦王嬴政的鱼肉了!

终于有一天尉缭不告而别,秦王嬴政急的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尉缭。秦王嬴政如获至宝,和尉缭发誓,将尉缭拜为太尉,而尉缭的子弟也都被拜为大夫。

第十四章        请你和我作对

尉缭分散列国的办法就是用糖衣炮弹打趴下各国权臣,从而达到牵制各国的目的,秦王嬴政采取了尉缭的建议。在派出各路奸细携带大量金珠宝贝收买列国权臣之后,秦王嬴政继续询问尉缭兼并各国的次序,他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动手了。

尉缭的分析和李斯相同,他认为韩国最弱,又和秦国距离很近,所以可以先攻打韩国。等到攻打下韩国之后,顺利成章收伏赵国和魏国,这样三晋为秦国所有,接下来就可以轮到楚国了。等到连楚国都被秦国攻下了,难道齐国和燕国还能保全自己吗?

但是秦王嬴政又苦恼了,如今韩国都已经称臣了,而且赵王也亲自来咸阳服软,那我们攻打他们也总得有个理由吧!

尉缭说道,赵国和秦国经过多次作战,已经非常有经验了,而且赵国的确战力雄厚,不可能一下就攻打下来。如果您觉得没有什么好的借口攻打赵国和韩国,也可以先攻打魏国。等到我们攻打魏国的时候,我可以派出弟子王敖去说服赵国救助魏国,那不是就有了攻打赵国的理由了吗?

真阴险啊,让人家和自己作对,原来是为了有借口打人家啊!

秦王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命令大将恒齿奇率领十万兵马攻打魏国。在秦国大军出动的时候,尉缭的弟子王敖带着五万斤黄金也出发了。王敖到了魏国对魏王说,三晋本为一体,唇齿相依。现在魏国形势危急,大王为什么不割让邺城给赵国,请赵国来救援呢?

魏王急的一脑门子官司,可是割让邺城真的能让赵国帮忙吗?要知道,敌人可是秦国啊!

王敖非常肯定的说,没问题,臣的朋友是赵国的权臣郭开,我去一说,这事儿一定能成。

魏王当即送上邺城三城的地图,写好国书,委派王敖前去赵国。王敖见了郭开,先送上黄金三千斤。

三千斤啊,黄金!

黄金金灿灿的,晃得郭开满眼金光。

郭开用最快的速度见到赵悼襄王,送上魏王献上的邺城三城地图,说魏国危险了,但是我们不能见死不救。魏国要是倒了,下一个就是我们赵国了,您赶紧发兵吧!

这个道理赵悼襄王是明白的,何况还有城池可受。于是赵悼襄王马上发兵五万,派扈辄为大将支援魏国。

谁能想到,这些都是秦国的诡计呢?

秦王嬴政命令恒齿奇进攻邺城,不出意外,恒齿奇在邺城大败扈辄。兵败如山倒,扈辄根本不是恒齿奇的对手,居然让恒齿奇一连攻下九座城池。扈辄退至宜安,派人报告赵悼襄王。

打了败仗的消息让赵悼襄王焦急万分,大臣们有人建议,我们赵国最能打仗的除了赵氏就是庞氏,再就是乐氏和廉颇。如今廉颇就在魏国,大王为何不召见廉颇领兵作战呢?

对,廉颇!

但是郭开本来就与廉颇不合,他暗中对赵悼襄王说,廉颇将军虽然勇猛善战,但是已经年近七旬了,一个老年人如何上马杀敌呢?您不如派人去看看他的情况再做决定吧!

这话听起来合情合理,其实暗含杀机。赵悼襄王如果派人去看廉颇的情况,无异于给郭开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但是赵悼襄王也许久没有廉颇的情况,确实不知道廉颇情况如何,于是便派出内侍唐玖给廉颇送去名甲一副,名马四匹,前去慰问。

赵悼襄王的消息一放出来,郭开就马上找到唐玖,送上黄金二十镒。唐玖非常惊讶,我这是做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了?郭开说道,廉颇将军和我本来就很不好。如果他现在老迈了,对我没什么危险,但是如果他还是很骁勇善战,还请您适当的说一些话,让大王觉得廉颇老矣,那我就放心了。

真无耻啊!

可是唐玖收了郭开的金子,当然为郭开说话。这次考察,不过是走个形势罢了。

唐玖到了魏国见到廉颇,廉颇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秦国又攻打我们赵国了?

唐玖非常吃惊,您怎么知道的?

廉颇笑道,我在魏国多年,大王从来没有一个字。现在忽然送来了宝马名甲,那只能是秦国攻打我们赵国了。

唐玖问道,将军难道不恨赵王吗?

廉颇说道,我希望为国效命,怎么会恨赵王呢?

廉颇知道唐玖来此的目的,于是留唐玖吃饭。这一顿饭,廉颇吃了十斤肉,一斗米,而且吃完饭,廉颇还穿上赵悼襄王送来的盔甲,骑在那马上奔驰来往,果真英雄不减当年。

唐玖回到赵国之后,汇报给赵悼襄王,说廉颇将军的确英雄,武艺超群,但是毕竟年纪大了,和臣坐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

赵悼襄王叹道,打仗的时候难道还能上厕所吗?廉颇果然老矣!

赵悼襄王从此不再召见廉颇。

后来楚王知道廉颇不能为赵国所用,于是招廉颇到楚国为将。可惜楚国的军士不如赵国,所以廉颇居然郁郁而终。

赵悼襄王没有合适的大将人选,只是给扈辄增兵。而王敖非常奇怪,于是问郭开,难道你不为赵国的形势担心吗?为什么不让赵王召见廉颇?郭开居然赤裸裸的说道,赵国的形势是国家的事情,但是廉颇是我个人的仇人,我怎么会让廉颇来赵国呢?

王敖知道,这位是真正的小人,可以牺牲所有人的利益,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但是他毕竟不放心,说那如果赵国亡国了,你往何处去呢?

郭开说,那我就到齐国或者楚国吧,到时候选一个国家。

王敖说,秦王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壮志,你去齐国和楚国,也就是和在魏国、赵国一样啊!那你还不如直接去秦国呢!

郭开很奇怪,你一个魏国人,怎么能对秦王嬴政如此了解呢?

话说到这份儿上,王敖和盘托出,其实我的老师尉缭现在是秦国太尉,我也是秦国的大夫。实不相瞒,送给的金子也是秦王嬴政给的,赵国亡国之后,您要是能来秦国,那秦王肯定还让您作上卿,到时候荣华富贵,自不必说。

郭开不但不生气被王敖算计,反而非常兴奋,那有你引荐是最好不过了!

王敖送上更多的黄金,说秦王嬴政能够交到你这样的朋友,非常高兴啊!

王敖带着剩下的四万斤黄金回到了咸阳,说自己用一万斤黄金就已经完全收买了赵国的相国郭开。

秦王得知这个消息大喜,命令恒齿奇加速进军!而赵悼襄王急怒攻心,居然就此去世。

赵悼襄王本来立世子嘉,但是后来赵悼襄王喜欢一个舞女,生庶子迁。子凭母贵,赵悼襄王由于太喜欢这个舞女,居然废了世子嘉,立庶子迁为世子,还让郭开作太傅辅佐世子迁。可想而知,郭开为了讨好世子迁,声色犬马,无所不用其极,将世子迁培养成了第一流的花花公子。等赵悼襄王去世之后,世子迁即位,封给公子嘉三百户,留他在国内,任命郭开为相国。

趁着赵国国丧的机会,恒齿奇大破赵军,不但将扈辄斩首,而且还一举歼灭赵军十万余人,进逼邯郸。

赵王迁虽然花天酒地,但是也知道邯郸被围,事情很可怕啊!他知道李牧善于用兵,于是命令派人急招李牧,封李牧为大将军。此时李牧在代地,选出兵车一千五百乘,骑兵三万,精兵五万人出征。代地留下三百乘兵车,三千骑兵和一万军士把守。李牧命令人马留在邯郸城外,自己孤身入城面见赵王。

赵王问李牧,你准备用什么办法大败秦军?

李牧回答道,秦军屡战屡胜,所以请大王准许我便宜行事,我才能战胜秦军。

赵王还是非常心慌,那你们代地的军马可堪大用吗?

李牧回答说,战则为足,守则有余。

赵王说,现在我们赵国尚有精兵十万,就派赵葱、颜聚分别率领,都听您的指挥。

这一场邯郸包围战,赵王迁也明白,输了就是亡国!

李牧出了邯郸之后,在肥累列阵,坚壁不出。而且李牧还每天命人多赏赐牛酒给将士,每日演习骑射,就是不出战。很多将士心急如焚,纷纷请战,但是李牧就是不允许。

恒齿奇一看,那时候廉颇不就是用这招打败了王龁吗?恒齿奇决定出奇兵,另分兵攻打甘泉,赵军很快得到了消息,赵葱请求支援甘泉。

可是李牧却表示了反对,敌人攻打我们就去救援,这就是为人牵制,乃兵家大忌。不如攻打敌军大营,他们现在刚开始攻打甘泉,必定大营空虚,一旦我们攻打秦军大营,那恒齿奇就是得不偿失了!

李牧兵分三路,偷袭恒齿奇大营。黑夜之中秦军大为慌乱,怎么我们秦军还有被劫营的可能呢?一场混战,秦军光战死的牙将就有十多员,牺牲的军士更是无可计数。恒齿奇得到消息气的浑身哆嗦,当下甘泉也不打了,合兵来战赵军。

赵军坚守不出的形势被打破了,可惜秦军却并没有占据战机,而且愤怒的恒齿奇更没有指挥战斗胜利的可能。

秦军大败,退至咸阳。

第十五章         李牧之死

谁都没想到,跋扈的秦军又一次在赵军面前吃了败仗,而且还是在好容易挑拨赵军和自己作战的情况之下。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吗?秦王嬴政怒不可遏,将恒齿奇贬为庶人。

赵王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简直就是欣喜若狂啊!赵王表彰李牧说,您简直就是寡人的武安君啊!赵王居然封李牧为武安君,食邑万户。

还没等赵王高兴明白,秦王嬴政已经做好了下一步战略部署:他命令大将王翦、杨端和各位将军率领兵马,再次讨伐赵国。

一切已经很明白了,什么事情,什么失败,都无法阻止秦王扩张帝业的决心。而秦国的扩张,就是以吞并赵国开始的。

据说这场灾难开始的时候赵国发生了各种异象,代地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不但房屋倒塌,而且地中还裂开了一百多步的口子,而且邯郸大旱。当然这用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都是自然现象,但是当时的赵国人将这些异象和当时的形势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赵国灾难的开始。

不过赵王迁对此一无所知,这当然是相国郭开的功劳。郭开的任务就是哄着赵王迁寻欢作乐,怎么会说出这些残酷的事实呢?何况如今郭开收了秦王嬴政那么多的金子,自然就更不能让赵王迁知道赵国的实际情况了。

秦军这一次兵分两路,王翦从太原进兵,杨端和从常山进兵,而秦王嬴政还派出内史腾引精兵十万,屯兵于上党,以备声援。

如果此时各国联手会发生什么?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一切早已尘埃落定。

燕国的世子丹在咸阳心急如焚,他当然知道,灭了赵国,下一个难保就不是燕国!世子丹派人送信给燕王,请他早作准备,还让燕王装病,能够有借口让自己早日回国。

没想到燕王的使者到了咸阳,理由说了一大筐,秦王嬴政就是不同意,而且说得很明白,燕王没死,世子丹绝对不能离开咸阳!你们燕国要真是非得让世子丹回国,那除非是乌鸦头白,马头生角!

见过不讲理的,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你们秦国让燕国送了人质,不也没完成燕国的要求吗?敢情是人到了你们秦国就混不讲理,反正不管什么理由,就是不许回去?

世子丹明白,要想回去,必须行非常之举。

为了国家,还有什么是自己不能舍弃的?

世子丹毁容变服,假扮成别人的佣人,终于逃出了函谷关。一旦出关,犹如鱼入大海,世子丹混在人群中往燕国而去。

秦王嬴政这时候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赵国和韩国身上,区区一个世子丹,也没有引起秦王嬴政过多的关注。

再说武安君赵牧屯兵于灰泉山,赵军的营地联络数里地之长,秦军虽然分为两路,但是没有人敢冒进。

秦王嬴政听说了前线消息,又派出王敖到了王翦营中。王敖对王翦说,李牧是赵国的名将,的确不应该随便和李牧开战。为今之计,将军可以和李牧现行议和,但是别签订任何协议。既然是议和,那么使者自然在军营来往,到时候他自有妙计。

王翦果然派人和李牧议和,而李牧也将消息报告给了赵王。

秦王嬴政发几十万大军就是为了议和?

这怎么看怎么是诡计。

可是变戏法不就是让你睁着眼被哄吗?

要让这个戏法便成功,王敖自有办法。

他要找一个关键的人,这个人就是郭开。

王敖潜入赵国都城找到郭开,说李牧之所以和秦军议和,那是和王翦有条件的,李牧的条件就是,等到赵国城破之日,在赵国裂土为王。你可以把这个情报报告给赵王迁,让赵王迁更换李牧。我把你的这个功劳报告给秦王嬴政,你可就是我们秦国的大功臣了!

原来所谓议和,就是王敖离间李牧和赵王迁的借口。

身为秦国卧底,郭开可谓尽职尽责,他马上找到赵王迁密报,李牧有二心了!李牧之所以拖延不开战,还和秦国议和,那都是为了将来给自己封王啊!

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冷水让赵王迁浑身冰凉,李牧可是统帅赵军的大将,他有外心了,赵国还有好吗?事关重大,赵王迁派出亲信前去查看,果然回报说,李牧和王翦大营里的确有人员往来。

赵王迁说这可如何是好呢?要撤了李牧?岂不是造反造的更快了?

又是郭开给赵王迁出主意,您可以招李牧为相国,命令赵葱为将,李牧是一定不会怀疑的。

秦国奸细真是舍得下血本啊,居然扶植李牧作相国!

但是赵王迁本着对郭开的信任,立即照办,派人前去招李牧为相国,换赵葱为大将统帅赵军。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李牧当即表示了拒绝,现在是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怎么能为了一己之利置国家于不顾呢?

郭开觉得万无一失的计策,李牧居然拒绝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

前来宣布赵王迁旨意的司马尚告诉了李牧实情,其实根本不是让你回去作相国,都是郭开那厮在大王面前说你和秦国勾结,所以才想个办法招你回去啊!

李牧气的浑身冒烟,这郭开,真该千刀万剐!开始他诬告廉颇,现在又诬告我,这是不想让赵国存在了啊!我得带兵进入邯郸,杀了郭开老贼,清君侧!

司马尚苦口婆心的劝告李牧,你这又何必呢?你要是领兵进入邯郸,知道的说你是诛杀奸臣清君侧,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谋反呢!以你的本事,何必非要待在赵国?到哪儿不是领兵作战?

这也是在当时流行的想法,一旦国内有奸人横行,那好人可以出奔到别国。可惜虽然可以出奔,但是秦国却借机扩大势力,等到想起来反抗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

李牧感慨道,我过去还说廉颇、乐毅为将不终,现在这同样的命运又落到我自己头上了!但是李牧觉得赵葱没有作大将的本事,所以没有将将印交给赵葱,而是将将印悬挂在大帐内微服远去。

李牧准备前去魏国,不管怎样,他不会为郭开摆布的。

而李牧没有想到的是,赵葱很感激郭开对自己的提拔,又恼怒李牧没有把将印交给自己。李牧可以走,但是郭开和赵葱都不准备放走李牧。

赵葱命令军士搜捕李牧,在客栈找到了醉酒的李牧。

毫无疑问,李牧是痛苦的,理想的不能实现,被奸臣迫害的心情导致他酩酊大醉。

赵葱命令军士将李牧斩首,可惜可叹可怜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司马尚也不敢回邯郸复命了,带着妻子孩子远走他乡。赵葱登上了大将军的宝座,命令颜聚为副将。

或许李牧在政治、斗争中是失败的,可是他作为将军那是百战百胜,而在代地军士的心中更是威望无人能及。如今李牧无辜被害,代地的军士一夜之间奔散四方,赵葱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局势。

而秦军得到李牧被杀的消息纷纷举杯庆祝,王翦和杨端和即刻下发了出兵的命令。赵葱和颜聚商议军情,准备分兵两处,分别讨伐太原和常山。可是颜聚表示反对,现在和李牧在的时候不一样了,我们可不如秦军实力,如果分别,岂不是更加衰弱?

这时候就有军士报告,王翦的大军正在攻打狼孟,而且秦军来势凶猛,眼看狼孟不保了!

赵葱非常吃惊,狼孟被攻破,那么秦军将从井陉合攻常山,邯郸危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