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倾大宋-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了,你是都统制,自然有道理,回去我就把他们编入军中,至少能充当撞令郎,呵呵。”邱云还是让步了,他也明白有利有弊,封元是为了他好,这个人情不能不兜着。

    “好了,咱们继续进攻,今个,能不能拿下第二寨?我可不要重大伤亡。”封元见邱云妥协,也放下了心。

    “能,要是击溃他们,还得不少功夫。”邱云信心十足地道,却又卖了个关子。

    “留可还没有出动,高五叔也不知去向,看情况见好就收,别太冲动了。”封元从整个战场考虑,也认为邱云说的很对,费工夫是不怕,就怕金军马队突然出现。

    “留可算个鸟。”

    却说,王世忠吓破了胆子,眼看宋军进攻第二寨,也不敢停留片刻,急忙向中军狂奔,眼看进了相对稳固的中军营寨,宋军并没有乘胜进攻,反倒是两翼车兵合拢,这才松了口气。

    就算对方收了口袋,一下子围进去上万人,可以说是大败,却是侥幸不已,要是自己被围了进去,可就难脱升天了。不过,想想也真是憋屈,邱云二骑赴阵,让本来能坚守的形势,变的顷刻土崩瓦解,却不见留可来营救。

    想想,真是有几分悲哀,若有三千女真骑,也不会有上万人被包围,战斗绝不会这么无力。

    但是,女真人绝不会把猛安谋克军给他,应该说不会给汉将,连韩常、高升那种绝对亲信,所部精锐也是汉人为主体,配属小规模的女真族谋克。

    汉军部队在女真人眼中,不过是消耗品,留可甚至连营救也不会,只要宋军不再前进,这厮定然会喜闻乐见,用上万汉军生命,最大限度消耗宋军。

    再去想精锐的大宋禁军,战斗力越发强悍,从甲仗配置可以看出,大宋国力的鼎盛,让他对前途渺茫的战争,更多了几分惶恐不安。也不知第几次了,他非常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绝不会跟随郦琼叛逆,都是靳尚这厮出的好主意,刺杀蔡易泄愤,屎盆子卡下来大家兜着,才让他不得不跟随犯了,至少他是这样认为,绝不会考虑自己有没有异心。

    一名将校来到他身边,小心翼翼地道:“统军,南边四杀很激烈,我们是不是救援?”

    王世忠目光呆滞,摇了摇头道:“没有留可支援,我们打不过的,只能让吏士白白送死。”

    “那。。。。。”将校急眼了,想要说请兵却又咽了回去,显然知道留可并非王世忠能节制的。

    “他们还能撑一天,希望孛堇能快些到达。”王世忠苦笑不已,却又充满了希望,就算他还有几千精兵,但那是立身的本钱,决不能轻易投入。

    先不说战场,就在封元围歼金军时,王新真得到朱琏的召见,其实也没有说别的事情,当着众多内侍女官的面,朱琏多次称赞王新真,许诺亲自为她定个满意的官人。

    王新真是半点不知,情窦初开的她羞涩万分,却在朱琏面前不敢造次,好不容易才告退,真是出了一身的香汗。

    “二姐,为了十四娘,是不是代价太大了?”待退去了宫人,青君才低声询问。

    “太过分了,我要是不担下来,恐怕会闹的不可开交。”朱琏叹息不已,心痛赵柔嘉手段过份,竟然对王新真出手,先不说同父异母的姐妹,单说算计那可是要捅出天大篓子的,维护王新真也是保护赵柔嘉。

    青君垂手不语,她也觉得赵柔嘉过份,却不知如何去说,只得道:“想必,用不了一个时辰,消息就会传出去。”

    “嗯,希望他们能适可而止,官人留下的力量,也不是他们所能抵抗的。”朱琏悠悠地叹息。

    “二姐,官家待会要来,主主或许也跟来。”

    “就知道他们在一起,好了,我先歇会,这几天真累。”

    却说,赵柔嘉在福宁殿,正和赵谌谋划着,她对自己的这招相当有信心,不就是给王家的姐说个媒,还没有正式去说,任谁也说不出来道道,反倒是让王秀吃瘪。

    “你真是好坏,把秦家也算计进去,就看他们怎么办,呵呵。”赵谌相当的高兴,压抑已久的心思,早就让他不择手段,王新真的事情不仅能恶心王秀,还能挑唆王秀和秦桧,真是一举两得,他非常欣赏赵柔嘉的谋划。

    “哼,秦相公是老狐狸,他是脚踩两条船,又巴望着前面的小筏子,快到分晓的时候了,必须让他做出选择。”赵柔嘉并不在意赵谌是否欣赏,而是在意王、秦之间矛盾加大,迫使秦桧哪怕倒向赵构,也增加他们的力量。

    “分晓,我们力量可够?”赵谌又有几分担忧,虽说班直重新宿卫大内,却谁知道有多少王秀的人,他不能不防备一二。

    “官家放心,一切都在掌握中。”赵柔嘉信誓旦旦地道,却不知一名内侍正匆匆进了福宁殿门,上气不接下气的。

 1363。第1363章 闹剧终结

    “什么,娘娘果真那么说?”赵谌大吃一惊,忽地站了起来,脸都憋红了。 

    内侍急忙低下头,战战兢兢地道:“官家,仁寿殿那边传的话,娘娘亲口说的,王家小娘子婚约,由娘娘做主。”

    “这,这个。。。。娘娘这是要。。。。。。”赵谌哭笑不得,赵柔嘉的小算计,被朱琏轻轻一句话破解。

    没等赵谌说完,赵柔嘉挥手斥退内侍,低声道:“官家金口玉言,需要谨慎才是。”

    赵谌醒悟过来,挥手找来一旁的李综,沉声道:“你去大王藩邸,应该知道怎样说。”

    李综也非常惊讶,立即躬身道:“奴臣明白,这就去约康大官,奴臣告退。”

    “官家,没想到娘娘出手,看来我是失算了。”赵柔嘉甚是可惜,却不明白珠帘为何介入?

    “如何是好?”赵谌盯着赵柔嘉道。

    “先看形势再说,我再去九叔那看看,这事没完。”赵柔嘉拿捏不准,决定先去看看赵构怎样。

    果真,朱琏过问的消息很快传开,王氏得到了消息,对着秦桧一阵暴怒,整个府邸都闹的鸡飞狗跳。

    原来,王氏从刚开始就极力反对,赵柔嘉要给林一飞提亲,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式的阴谋,你要提就直接去说,非得闹到满城风雨。

    林一飞是秦桧的私生子,她从一开始就明白,并直接告诫秦桧,决不能认了林一飞。秦桧是出了名惧内,心下虽说是明白,却不敢贸然认亲儿子,只能给予暗中照顾。

    林一飞也颇为争气,竟然登了龙飞榜,名次虽说是不高,二甲四等赐进士出身,却也是进士不是?秦桧私下大为高兴,更加关照这个私生子,让王氏极为不高兴。

    原本,自己不能生养,捏着鼻子认了个儿子,算是给老秦家留个后,却哪想到真儿子回来了,要是被重新认祖归宗,还有她的地位?

    赵柔嘉给林一飞说媒,王氏听了就大吃一惊,她对秦桧的私生子天生厌恶,却不是不识大体的人,一眼就看出赵柔嘉没安好心,要把秦家推到王秀的对立面。

    她是坚决的不同意,给秦桧说了几次,只是这厮有点野心膨胀,态度是相当的暧昧。

    “老汉,看我说的怎样,你就是想也是白搭,娘娘都出来挡风雨了。”王氏瞪了眼秦桧没好气地道,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

    秦桧干干地笑了,并没有做太多的理会,他岂能不知赵柔嘉的算计,却有另一层的考虑。作为老于世故的官僚,他所谋划不可谓不深,林一飞是他亲生儿子,自觉有所亏欠,就算是谋划又能怎样?

    按照他所了解的王秀,不是不可能,说不得王秀会顺水推舟,为了拉拢他同意这门婚事,作为他也可以再次做出选择,大家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不外乎是利益最大化,通过子嗣联姻达到双赢,未尝不是好办法。

    最重要的是,他看到王秀虽然北上,蔡易、沈默、钟离睿等人留在行在,还能不明白怎么回事?赵构甚至赵谌的机会都不大,王秀更是辞去两府,让他成为首相,直接让他和赵构有了芥蒂,这招玩的让他心理完全没了底气,已经位极人臣升无可升,你还能要求什么?再有欲望那就是天下共主了,让他不得不重新进行算计。

    却不曾想到,自己以沉默观风潮动荡,想要从中谋取好处,被朱琏出面横插一杠子,可以说是别再想了。

    “怎么,还心有不甘?”王氏看着秦桧,嘴角划过不屑地笑,老汉的心思她岂能不明白,整天琢磨不现实的东西。

    “关我何事?”秦桧做出无辜的表情。

    “老汉,让你不要打王相公主意,你却阳奉阴违,现在可好了,里子面子都没了。”王氏有些幸灾乐祸。

    秦桧满头黑线,心下算计怎样,有了朱琏的出面,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不然真像王氏说的,老脸丢大了。

    “我看你还是把林一飞外放,留下对你名声不好,对王相公也不好交代。”王氏趁热打铁,那是一举三得的算计,毕竟她要保住秦桧,才有自家的富贵,那个私生子打发远远地就是。

    “捕风捉影,婆子休要胡说。”秦桧眉头微蹙,却没有太好的办法,王氏说的一点不错,他是没有参合其中,却不代表王秀不去想。

    “偷鸡不成折把米,还得我去给你善后。”王氏没好气地瞪着秦桧,她这几天去李清照那可是勤,还不是为秦桧。

    “此事没完,却要做好准备。”秦桧悠悠地道。

    “好在老汉不糊涂。”王氏见秦桧明白,也就下放心了。

    “明白的事情,大好的机会他们怎么不把握。”

    “关键是你站在岁的一方?”王氏知道秦桧矛盾,并没有做好准备。

    “婆子真是多嘴。”秦桧摇了摇头道。

    行在闹腾这出事,远在开封的张通古很郁闷,热辣公济这老匹夫说王秀很忙,没有接见他的时间,人家却在天驷监马场,校阅宁朔军,上万崭新军衣,甲胄炫光的将士接受检阅。

    此事,浚州开打的消息刚刚传来,对于有封元坐镇的地方,王秀没有任何的担忧,倒是对将士们激扬的鼓舞,被东南新闻、江宁日报还有各大小报录事记录,并对壮观的军容详细记录,派人飞马传稿。

    当然,他们还对王秀拿着的嘹望筒,非常的感兴趣,在不懈的努力下,终于知道嘹望筒的功能,不由地大家赞誉,王秀也大方地让他们试用,让人惊讶万分。

    开封的小报有独特的条件优势,当先组织人员连夜印制,终于在第二天把王秀阅兵的所见所闻刊登出来,并对宋军新式兵器大加渲染一番,最后以王师北进,鞑虏必亡结论,着实露了一番脸面。

    一时间大街小巷买者如云,报纸供不应求,很多人不得不去茶馆听人读报,还要费些茶资钱财,就是这样,茶楼酒肆里天天爆满,乐的老板们连嘴也何不拢。

 1364。第1364章 岳飞的打算

    当然,作为天下执天下报业牛耳的东南新闻、江宁日报不甘落后,仅仅七天左右,江宁、杭州、苏州等大镇,就刊发了新闻,时效性是落后了,却也是没办法的,通信手段不行,不想后世打个电话发个传真,还能发展到直接电邮,现今你总不能飞回去。

    不过,东南新闻、江宁日报做的很不错了,至少他们有实力派驻录事,通过自己的专用快船和快马,也能把最新的消息传递回来,竟然不比铺递慢多少。

    嘹望筒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多方打听才知道,竟然又是钟山书院的杰作,大家也就不奇怪了。

    只是,这可是新巧玩意,竟然能拉近物体距离,还能看得非常清楚,市井生竟有把嘹望筒说的神乎其神,好事者甚至传言上天遁地都逃不过照射,那是天上的仙神赐予的神兵利器,专门用来对付北方虏人的,最终结论是王相公从天上带来的法子,是仙真灵宝的复制品。

    既然那么名贵,身家巨万的人可就动心了,谁不想搞一台过来玩玩,最起码是身份的象征。

    可惜,这玩意还不能量产,做起来颇为繁琐,目前仅装备到军主,部分上旅镇主也有,禁军将校眼巴巴瞪着,还能轮到那些权贵,这可都是编了号的,少一个要拿人问罪,你就是再有钱,也得等到满足禁军需求后再说。

    根据某些消息灵通人士传,侍卫水军倒是备了不少,至少六帆之上战船统制官都有,就是说装备到营一级战船,这就是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区别,据说军中意见很大。

    王秀听到开封市面上传言,也就不置可否,笑道:“这些人很无聊,一场阅兵而已。”

    说实在的,宁朔军是二流部队,是留守的一支禁军,他也就是为了鼓舞士民,才搞了次阅兵,真正的精锐部队都在前方,却不想小小的嘹望筒,引发了争论。

    虞允文眉头一跳,笑道:“还别说,大人的嘹望筒,可真是巧夺天工。”

    “原理很简单,老祖宗早就知道的道理,无非是焦点焦距,还有高质量的镜片。”王秀不可置否地道。

    宗良不免有几分鄙视,玩味地道:“这些市井小民,竟然把嘹望筒说的神乎其神,仿佛他们见到一般,却不知制作艰难,还怪罪先生偏私侍卫水军。”

    “如今,流言蜚语是不少,生民还是喜好谈论朝廷事。”对民间的好奇,王秀报以宽容态度,有好奇心才会有研究,至于说他偏向侍卫水军,也算是大差不离,嘹望筒也是侍卫水军投入钱财研制,自然是优先给人家,总不能人家出钱,让侍卫马步军先来,那今后谁还愿从军费中拿钱出来。

    “大人,民间传闻固然有利朝廷,只是打探消息者不择手段,贿赂吏士偷窥,万一有虏人探子,反而不美。”

    “事无十全十美,只是各小报的人还要约束,战场上不听军令,造成乱子不好收拾,有了死伤大家都不好看。”

    宗良和虞允文深以为然,那些穿上铁甲就体力不支的人,在战场上能干什么,搞不好还给将校添乱子,还是大嘴巴叉子,万一要胡言乱语,博取人们眼球,该如何是好?

    王秀首次同意小报记事随军,既然要打真正属于自己的战争,那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让小报派员跟随大军征战,随时了解军情,不断向后方传送新闻,也是某种创举,比朝廷公布战报更加可信,能让人们去接受。

    当然,并非是任意发送的新闻,应该说是随军记者制度,是的政治导向,也是他某种信息传播的尝试。随着信息的传送,也增加舆论意识,一旦这种意识生根发芽,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是催化,也是一种无形的助力。

    所以,他让新闻最大限度地发展壮大,让舆论意识深深扎根人们心中,然后再由朝廷操控引导舆论,就算对战事不利的报道也无所谓,反而会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增加是人们的信心。

    正说话,更戍官进来禀报,岳飞前来请见,王秀结束谈话让虞允文迎接。

    岳飞快步进来,就拱手道:“末将前来,是向相公请命。”

    “太尉请坐,上茶。”王秀心下一动,态度也热情许多。

    岳飞坐下扫了眼宗良、虞允文,才沉声道:“虏人在博州战败,大名在我兵锋下,他们绝不会甘心,为策完全,末将请命前往博州。”

    王秀有些预料,却仍旧差异不已,就不要说宗良、虞允文了,要知道岳飞的权力欲望很强,早就瞄准北侍军都指挥。

    要是去了博州,恐怕是无心争北帅,让宗良和虞允文有些不解,太不符合岳飞的性格,更不遵循高就的人性。

    “真想好了?”王秀明白岳飞放弃,看来他的分析劝诫有了作用,只是岳飞还有几分眼光,知道抢占先机,东部可是两大行营,就算第十一行营发动,也无法取代这支重兵的地位,能得到第一、二行营,也就占据了主要功勋。

    岳飞郑重点地颔首,最终是要决战的,应该说是三大行营为主力的决战,谁要是掌握东部两大行营,谁就会有最后的决战指挥权。至于河东的第四行营,那纯粹就是侧翼的进攻,不一定会进入决战战场,根本不用担心别人争夺指挥权。

    他要是直接拿下两个行营,韩世忠必然会节制河东方面,到时候就无力和他争夺。

    “两大行营,汇集北侍军精华,太尉还要谨慎用兵。”他没有任何考虑,直接就答应下来。

    岳飞见王秀同意,也是大为欣喜,这些天他也想明白了,北侍军实际成了三个战区,王秀就没有打算设置都指挥,这都是他的幕僚黄纵、王处仁所看出。

    当时,他是勃然大怒,说王秀垄断兵权,定要去据理力争,却被王处仁劝住。

    王处仁认为,王秀借着王彦告病,就势空置都指挥,就要宣抚处置司掌握实权,自己亲手去完成北伐大业,相当于打了军制的插边球。

 1365。第1365章 岳飞的妥协

    黄纵同意王处仁的说法,总结道:“王相公隐忍二十年,就是为了今天,可谓他毕生所愿,谁敢从中取利,必是不死不休,太尉身为知杂,本应替补为北帅。”“

    只是,朝廷北伐声势浩大,前后动用吏士民夫百余万,又有宣抚处置司坐镇,都指挥不得随意行事,实际是三路大帅便宜行事,都指挥又要受宣抚处置的制约,形同虚设,实在不如一路大帅。”

    “太尉要争北帅,必然被王相公置于身边,成为宣抚处置司和各大行营之间的传话,形同傀儡。”

    岳飞也算明白了,合着王秀要亲自领导北伐,他是很不满也想极力争取,却明白自己无法和王秀抗衡。

    说王秀要节制整个战争,放在别的文官他还真不服气,王秀却是文官中的另类。

    一生都以文官治军,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就算是朝廷诸多名将,也无法望其项背,灭夏的西北战事,王秀没有靠前节制,实际无论是战略还是三路的进兵,全部都是对方的手笔,连那些大将也非常服从其指挥。

    平时,他可以顶撞王秀,甚至故作清高姿态,却也明白人是有底线的,正如王处仁说的王秀底线。

    黄纵告诫触犯必死,想想当年王秀的果断,虽说也是培养他,却未尝没有警告意思,发配河西虽是培养,未尝没有警告的意思,他绝不是傻瓜,很明白王秀文雅外表下的手段。

    一阵子沮丧,不得不做出重要选择,赶紧争夺第一、二两个行营统辖权,那可是有七个军又一个上旅的主力,能够节制十余万大军也足够了。

    宗良见岳飞妥协了,化解了一场矛盾,自然是大为欣喜,道:“太尉,那些后进将校可是整天吆喝,要大帅节制出兵,不能让王子华专美于前。”

    “胡闹,大军令行禁止,自然有朝廷和处置司定夺,岂能容他们喧闹不休。”既然王秀给面子,岳飞忍下不愉快,很是相对帮着王秀说话。

    王秀不免摇头,岳飞是忍着一口气,他岂能看不出来,只是并不在意而已,大将跟他做对,那是自讨没趣,你服气也好不服也好,只要愿意领兵打仗就行。

    不过,他倒是担忧那些年轻将校,尤其是年轻的行军参军,实在有点超出想象,应该说新军制有着天然缺憾。

    新军制的核心,就是以行军参军为核心参谋军制,减少领军大将统御大军的精力不足问题,能够建立起行营、军、旅镇高效运转体制,又能慢慢培养年轻将校,让他们既能跟随老将身边学习,又能够实际参与军事决策,视野得以开拓,对今后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大的弱点是让年轻的,身在高层的中低等将校身在核心,难免孳生某些问题。

    枢密都参军司的行军、职方、军情、辎重动员等司,那些管参、勾参只是四十岁之下,至于其他参军就更加年轻,这些衙门可都是真正实权机构,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侍军司、行营、军都参军司的参军更加年轻。

    虽然,发挥了年轻将校的才略,给禁军注入了活力,却也让他们升迁很快,缺乏年岁所积累的沉稳和经历的磨练,往往更加热衷名誉和机会。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手段,这种冲动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有时候却是扰乱了国策的执行,甚至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河东行营战败,未尝没有那些年轻气盛参军的影响,这些都是血的教训。

    他也认为不能任由这些年轻人任意胡为,是到了该反省,让军队越加成熟稳定的时候了。

    “那些参军求战心切,却不可轻易抹杀!否则坏了他们的锐气终归不好,加以磨练才是可以的。”教训和约束是应该的,却不能抹杀积极性,更不能全盘否定。

    岳飞对军务深得三味,自然明白王秀的意思,既然自己有所求,王秀的意图又和他接近,索性你好我好大家好,点头道:“相公言之有理,末将定然严加管束。”

    “嗯,参军们参预军机本意好的,他们也做出不少贡献,只是有些人太沉不住气了,凡事不讲究长远谋划,单凭一腔热血,拖着行朝走向战争,要不是诸位老将,恐怕会生出诸多负担,西北战事的教训,还没有让他们幡然领悟。”

    随着王秀的叹息,岳飞、宗良等人又岂能不明白,西北战事的引发,朝廷也做了很长时间的总结,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虽说是李乾顺主动来犯,张启元从中的挑唆,却也是枢密都参军司和西侍军都参军司谋划,那些管勾行军参军、勾当行军参军们,都想利用此战灭夏。

    果断地抓到机会,不断推动行朝走向战争,从枢参到西参,手握权柄的行军参军,不断影响大帅们的判断,助长大帅们的野心,最终以三源地战事的爆发,曲端下令西侍军动员,结果把行朝拖了进来。

    更为可笑的是,行朝竟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王秀只能就势调整国策,一切力量在战争中推进,好歹灭了夏争权。

    事后,王秀曾郑重地总结得失,开始消弱行军参军的权力,却依然处于矛盾中。让这支军队处于潮气蓬勃中,还必须加入年轻的力量,而这些年轻的力量,思维太活跃了,老将们还颇有纵容,恐怕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博州之战,本来计划只是袭击金军,探听大名的虚实,却在北侍军第二行营都参军司勾划中,变成了夺取博州的战役,直接让大名暴露在宋军刀剑下,引发可能的强力反弹。

    至于浚州的战事,在场没有几人担心,有禁军最强大的十一行营,又有大河阻拦,还有开封为屏障,恐怕金军要白费力气。

    宗良却看了眼王秀,轻声道:“岳太尉坐镇两大行营,令行禁止,先生又在开封遥控,他们还能闹出哪门子蛾子。”

 第1366章 王秀病了?

    王秀看着宗良,风淡云轻地道:“兵家在势不在于形,这场仗怎样打,并不在于老将,也不在于参军,而是就势北上,我看博州大捷是好,虏人已经在浚州反击,恐怕他们声东击西,还要做好万全准备才行。”

    “相公,何必等虏人反扑,末将节制两大行营克日北上,必能拿下大名,进兵河间。”岳飞信誓旦旦地道。

    王秀眉头紧蹙,脸色变的很不好看。

    “太尉,此言不妥。”虞允文虽说身份较低,却也是管勾机宜文字,实际相当于王秀的内政助手,权柄是相当高的,可以和大将们直接对话。

    “哦。”岳飞瞥了眼虞允文,心中颇为不屑。他对虞允文的贸然插话颇为不满,你就只是管勾机宜文字,那也仅仅是正八品阶官,完全不对等的节奏,他可是带有节度观察留后的大将。

    虞允文得到多年的历练,又岂能不明白岳飞不快,却还是正色道:“虏人绝不敢在京东大动干戈,太尉此去还请放心,一切要稳住阵脚,听从宣抚处置司令,大军齐头并进,才是稳妥举措。”

    王秀暗赞虞允文得当,给岳飞提了个醒,让这厮遵从他的调度,不要妄自侥幸边功,这才是能独当一面人物的心机。

    岳飞尴尬地捻须颔首,两个行营出动战事,绝不是小事,他要真敢私自率先发动,恐怕仕途也到头了,如今可不是行朝刚刚南迁那会了,不由地道:“李成从河东东调,虏人要从大名反扑,恐怕王子华孤军难支。”

    王秀不以为然,摆手道:“王子华是老将,些许虏人还不在话下,再说振武军在后,太尉也不会坐视不理。”

    被看破了心思,岳飞颇为尴尬地笑了,道:“王相公说的人是,李成不足为虑,就怕王子华忍不住。”

    “放心。”王秀就不给岳飞机会,不就是想要自主的机会,你要真有了机会,恐怕两个庞大的行营会不受节制,这并非不可能的,而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岳飞有几分不悦,却又无可奈何,王秀似乎识破他的意图,一点机会也不给,真是让人郁闷死了。

    王秀也不愿让岳飞过份压抑,温声道:“此战干系重大,东西各部需要协调一致,第一、二行营为重中之重,为决战所用,切不可出现东西进退失措的失误。”

    岳飞一怔,王秀分明是拿太宗第二次北伐说事,东路曹彬进退失措,导致被契丹人反击大败,潘美的西路不得不全军撤退,话说的委婉,却不乏告诫意味。

    决战所用又让他心动不已,这就等于给他个承诺。

    虞允文玩味地看了眼岳飞,心下知道王秀的底线,用岳飞是稳定军心。

    “末将铭记在心,必然稳妥进兵。”岳飞也是大将,自然会吸取教训,也会记下王秀给他的好处。

    “嗯,如此,我就放心了。”王秀随意地笑了,本来就是岳飞的,先给个承诺让对方办事,还得让其承情。

    待岳飞退下,虞允文谨慎地道:“大人,东部干系甚大,岳太尉前去,还需北侍军都参跟随。”

    “无妨,岳鹏举素来豪爽,急公好义,身边汇集不少能人志士,只要派出副参跟随便可。”王秀毫不在意地道。

    虞允文听着不对劲,他本意是认为两大行营,汇集北侍军马步军精锐,岳飞恐怕难以节制,配上完整的参军班子,还是非常必要的。却没想到王秀竟然说急公好义,汇集能人志士,这话就让人品味了。

    自从朝廷逐步让公使钱归公,杜绝了地方守臣大将聘请幕僚,只是随着朝廷岁收增多,官员俸禄超过神宗时代,让他们手中有了闲钱,造成仍有部分人聘用幕僚。

    这些幕僚可以作为顾问,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有些文人幕僚,往往唆使武将争权夺利,更被朝廷所忌惮的是,有些人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啊!

    “哦,浚州那边还要关注些,四哥的防御还不错,你看宁朔军是不是进驻滑州?”王秀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