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倾大宋-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他较为认同王秀施政,也投效了王秀,但王秀似乎并没有在意他,或许是让他历练几年,并没有给他清要的官职,多年来都是担任俗官。
好在李纲回归执掌枢密院,凭借当年东华门外声援的政治资本,以过人的干练,自己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李纲的好感,成功跨出了这一步,他的能力得到了不仅是李纲的认同,王秀也很赞赏他的政绩。
“德明,或许我请郡了”陈东的脸色很郑重,语气尤为沉重。
“少阳,怎么回事”欧阳澈大为吃惊,崇政殿官位不高,但地位绝对的尊崇,按照往昔的成例,无不是转直龙图阁,或是任九卿使副,绝无外放的可能。
陈东何尝愿意外放,他在天子面前评论时政,引起两府的不满,朱琏也很不高兴,赵谌对他的信任也大不如前了,让他产生无可作为,不如请个军州的想法。
他看到欧阳澈真诚的忧虑,不由地浅笑道:“德明之才,远胜于我,日后当尽心效力朝廷,我向静下心来,读读,正可远离东南利欲横流之地。”
“兄好为之”欧阳澈想些安慰的话,陈东的淡定,却让他不知从何起,嘴角煽动几下,终究是生涩地道出了四个字。
就在行在议论纷纷时,明州港口停泊着一支大型船队,十艘十二帆的战列舰,二十二艘十帆巡海战舰,十七艘六帆快速巡航战舰,还有庞大的巨型运输福船和大中型转运船,足足有三百余艘,几乎把港口都占满了,民船一律不得进港。
码头上,一名蓝色细麻军衣的挚旗,正在整理紫金锚帅旗,心翼翼地迎风展开。
李长昇,一身紫绝半袖戎服,束发羽冠,显得器宇轩昂,他的身边同样是紫绝半袖戎服,却丝带束发的张过,手握百炼直刀的刀柄,满脸地笑容。
“二哥,这趟漂洋过海,如果能活着回来,你就是正任海船战队都统制官了。”张过笑眯眯地道,目光中尽是勃勃地野望。
李长昇不以为然,摆了摆手道:“改之,这次远航可不简单,不要嘻嘻哈哈的,两万余人的迁移可不是闹着玩的,海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能活来一半,就谢天谢地了。”
张过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道:“难怪山长让考虑疾病防治,还让多带黄豆绿豆,咱们比上一批多带了很多,不用担心发病。到了海外就是适者生存,能活下来就是他们的造化,一批又一批,总会发展壮大的。”
“先生一向谨慎,远航多带些没坏处。”
随着上官谦船队的即将回归,李长昇即将率队远征。
这次远征意义非凡,侍卫水军动用了相当数量的舰船,从征吏士一万五千人,有两万余愿意迁徙的穷苦人,还有那些破产者,他们愿意跟随船队开拓新家园,绝对是一次大规模移民,意义非凡。
“你的很对,适者生存,也不知这些生民,有所少人能生存下来。”李长昇看着拖家带口,陆续上船的百姓,目光中带着怜悯。
这些人都是无钱无地的贫苦人家,在许给每丁百十亩田地,开荒田地归属自己,官府给生产的工具、耕牛和种子。土概念是很重的,没有人愿意背井离,尤其是远赴重洋,简直就是九死一生。但是,艰辛的生活还有美好的前景,每年两三熟的稻米,并给他们两年的口粮吸引下,让他们最终妥协了,毅然地携家带口背井离。
当然,还有一群特殊的人,是各军州的流放或重刑囚徒,他们随军征战,立下战功或是服役期满,就会被释放,想回家的回家,想留下的给予平民待遇,前提是你的活下来。
不过,远涉大海谋生代价高昂,十去六七可不是着玩的,无论是疾病还是水土不服,都会带走大量人的生命,尤其是热带地区,一点点伤口都可能致命,就不要打仗了。
张过瞥了眼紫金锚帅旗,目光闪过一丝艳羡,道:“二哥,得让他们加快进度了,不要磨磨蹭蹭耽误行程。”
“放心,待长岛大寨转运船队到达,我们立即出发。cad3;”李长昇不紧不慢地道。
“南北再次盟好,咱们就要远航,要错过了精彩。”张过摇了摇头,似乎有无限的可惜。
手机阅读本站:
本书地址: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六九六章 戏耍张通古
李长昇眉头一挑,傲然道:“我们的更精彩,希望三佛齐不要让我失望。”
“打垮他们的水军,一切都按部就班,或许二哥注定会失望。”张过很轻松地笑了。
李长昇诧异地看了眼张过,撇撇嘴道:“看来改之胸有成竹了”
“海船战队不一定决胜海上,他们的那点水师不够咱们塞牙缝的。”张过不屑地笑道。
“你的意思是。”李长昇心中一动,暗道这厮好大的野心。
“山长不是常,以海制陆嘛二哥也曾率虎翼军威风过,怎么就忘了。”张过轻轻地笑了。
当大宋侍卫水军远征船队出航时,张通古率大金使团到达行在南京,大宋行朝以极高规格接待,显得颇为隆重。
张通古态度是相当的傲慢,对大宋礼部接待官吏百般挑剔,甚至对赵谌的称呼极为不敬,直呼赵谌为江南国主。
尼玛,实在令人不胜愤慨,唐格、李纲等人勃然大怒,殿前司和三衙大帅无不气愤填膺,纷纷要求严办张通古,不惜与女真人再次开战,几乎让南北盟好付水东流,才有了王秀会见老张。
当然,王秀自然不会给张通古好脸色,哪里是礼节性的笑容,脸上分明是浓郁的杀机。
张通古似乎并不在意,喋喋不休地道大金皇帝圣喻,江南国主此类话,仿佛大宋行朝真成为藩属。
王秀一直就静静聆听,待张通古的停顿,眼中闪过一道寒光,阴森森地笑道:“侍郎是天庆二年进士否”
张通古脸色一变,这不是在骂人吗天庆年号是辽主的年号,王秀分明骂他是贰臣,有那么羞辱人的吗
他一双金鱼眼盯着王秀,很不高兴地道:“本使乃上国使节,王相公身为下国执政,竟敢羞辱我,不知南朝是不是礼仪之邦。”
“上国、下国,是大宋还是大辽”王秀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简直不把张通古当根毛。
“上国乃大金,王相公不要欲盖弥彰。”张通古脸色大变,归还河北的一条就是称臣,王秀好狂妄,但他似乎忘记了,南北的谈判还没有正式开始。
“女真不过占据北方一隅,何时成了上国哦,就算是上国,那大宋是天下共主,家国天下,张大人乃进士出身,才高八斗贯通古今,应该分得清。”王秀不温不火地戏耍张通古。
张通古哪里是王秀的对手,人家可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思维,就算他才思敏捷又能怎样
“哎,人心不古,故辽覆亡不过十年,人情冷如斯”王秀发出一阵感慨,似乎在悲天伶人。
张通古脸色煞白,不能不当年他还是有志向的,作为蓟北山后汉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宋人,对辽的腐朽统治更不赞同。刚刚入仕不久,他就看到辽朝覆亡的命运,立即以父丧为由居家不奉起复,并避居兴平县。
宋军收燕山,屡屡招用起复,要他担任郡守,但他认准了大宋也是绣花枕头,不过是昙花一现,迟早要被女真人干掉,所以忍住寂寞,以守丧为名拒绝。
到了斡离不打过来,当时的女真侍中兼知东枢密院事刘彦宗知招揽,他几乎毫不迟疑的应征,成为了女真的大臣。
其实,有些事王秀也看得明白,腐朽的政权是很难招募人才的,尤其是接受外界思潮的有志向者,绝对会向往着强者,实现自己的抱负。
大宋士人投奔夏、契丹者比比皆是,天子厚待读人,广开仕途与此也不无关系。他并不反感张通古,不过是看不惯这厮的伎俩,想要先声夺人捞取好处,当他是青菜萝卜啊
“王相公不要逞口舌之快,大金的铁骑可是实打实的。”张通古脸色不予地道。
“那你也得过了江再,上次要不是天子怀柔天下,怜惜南北生民涂炭,兀术也就回不去了。好了,该什么就,在下听着呢”王秀脸色沉了下来道。
张通古知道碰到了硬茬,王秀的名头很响亮,在女真贵酋中也常提到,人家是实权派的人物,完全不买他的账,却不知如何是好。
“做人但留一线,贵使可知馆驿外,有多少豪杰磨刀霍霍向猪羊要不是官家的仁慈,两府诸公为你了两句好话,贵使能坐在这里”王秀很不屑地笑了,他从开始就没看得起张通古,不过是人得志,要在汉家天子面前摆显,满足自己私欲。
张通古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的确有摆显的心思,大金赐给大宋河北,赵家君臣肯定高接远迎,竭力地奉承他,哪里想到遇到个硬茬。
他也不是傻瓜,冷静下来缓缓坐下,一双眼睛瞪着王秀,沉声道:“本以为南朝礼仪之邦,不想外面竟是些粗俗蛮横之人,实在让人失望。”
王秀古怪地看了眼张通古,脸上尽是鄙夷,淡淡地道:“汉家二郎血性,岂是无知夷狄能知,要那些数典忘宗的贼子,恐怕也不懂什么叫忠义。”
张通古见王秀骂他,一下起来了,脸色很不好看地道:“王相公慎言。”
王秀眉头一挑,很不在意地笑了,压根就不在意张通古怒火,洒脱地道:“听,你家左副元帅郎君在燕山府训练兵马,可有此事”
张通古一怔,燕山府称谓显然是引诱他上当,这个恶当虽无甚大碍,却万万不能落下口实,恨恨地道:“郎君正在大兴府调兵遣将,准备岁末举兵狩猎,还要邀请国主和相公会同。”
王秀眉头一挑,淡淡笑道:“兀术果不愧为本相知音,为求河北军州顺利交割,竟以重兵弹压不轨之人,在下实在不吝感激算了,就当欠他个人情,它日在上京请他会饮,就不让来宗庙社稷了。cad3;”
口舌之争,张通古却又无法辩驳,兀术屯兵河北境外,究其意图,就算他也不知道。
“好了,南北罢兵,对天下生灵是件大好的功德。”王秀感觉颇有意思,索性和张通古耍耍。
手机阅读本站:
本书地址: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六九七章 如手纸般地盟好
“可惜天命在金,辽亡宋亦趋之”
“何谓天命”
“大金皇帝乃圣明聪慧之君,上承天命。 :。”
“好了,女真郎主也算有德之君,公也是北方大儒。”
“大金皇帝自是有德之君,在下不敢称大儒,亦是学得些许心得。”
“公既是孔门弟子,学的是圣人之道,就当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惜天命北归,大金皇族本是黄帝后裔,成天命而雄踞北方,何谓夷狄”
“区区起于契丹夷族治下邦,一朝得意,竟忘乎所以,岂不知天下士人当共击之。雄踞北方可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王相公就不怕大金十万铁骑”
“十万铁骑,好大的声势我与女真铁骑会猎中原,幸女真郎主承让,倒是斩获颇丰。”
“大金皇帝仁德,不忍南朝尽是颜面,元帅府诸位大帅仁慈,不忍中原成牧场。”
“原来如此,那我还得率师百万前往上京,敬谢郎主仁德,元帅府诸位大帅仁慈。”
“百万之众何足道哉,岂能与我铁骑相提并论,王相公太过气不是。”
“女真举族可猎之丁不过十余万,十年间不增反减,只得以各族杂种充数。我华夏百万精锐会上京,只怕贵地虎狼莫不奔弥。”
二人你一言我一句,其实大家都明白,不过是口舌之争,张通古恢复理智也不是傻瓜,南北力量对比他也明白。金军数次南下失利,连他也认清了局势变化,嚣张不过是气势夺人,尽可能要点好处,要正视大宋行朝,他是一个。
王秀见火候差不多了,反正该玩的都玩了,张通古的嚣张也被打落尘埃,他不想再多废话,正色道:“贵使此来是与大宋订约,交割河北各军州,还需要快快办理,以免耽误了正事。”
张通古领教王秀的口舌之快,反到被倒打一耙,但皇家事他可不敢耽搁,在南北盟好占主流的庙堂中,他也不敢过份托大,道:“那就请王相公安排,在下也不想太耽搁。”
“也好,南北永为兄弟之国,让生民得到喘息修养,将军们做南山甘泉之饮,张大人居功丰伟,在下实在佩服。”王秀脸上一片崇敬,那副表情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张通古嘴角一抽,简直是骂人,南北永为兄弟之国,直接把底线给画出来,明白告诉他不要得寸进尺,称臣的事免谈。他面对强势的王秀,他忽然生出一种无力感,王秀的强势并非虚张声势,人家有较量的底牌,自己却一无所有。
河北就是个鸡肋,一个算计人的阳谋,人家也不是傻瓜。虽,一个着头皮不能不接收,却也不是非得要接受,找个替死鬼破坏和谈,相信王秀还是有能力做到的。
王秀看了眼张通古,别样意味地一笑,风淡云轻地道:“那你我就先谈谈正事,呵呵。”
大兴府内左副元帅行辕
兀术看着一封官塘,洒洒笑道:“王实好手段,张乐之坚持不住了。”
高升在坐,拿过了官塘一看,笑道:“张大人遇到王大郎,也算他倒霉,看来让南朝臣服是不可能了。”
“本来就没有奢望,能利用南朝断了内患,才是我等真实目地。”兀术漫不经心地道,元帅府大帅有交通的线,大家心里心知肚明,讹鲁观他们有算计,他又岂能没有算计,韩企先、蔡松等汉官都不是傻子。
“郎君,咱们血战得来的河北,岂能让就让了”高升已经彻底融入女真,他真不甘心割让河北。
“这是郎主的意思,我们还是静观其变。”兀术不可能去安排告知,毕竟高升尽是军帅级别的统兵大将。
“郎君,王大郎竟然接受河北,真不知他是怎样想的。”高升很迷惑,河北明明是阳谋,让大宋不可自拔的泥潭,王秀竟然全盘接受,实在让人费解。
兀术也不尽明白,他也不去多想,只是笑道:“管他那么多干嘛只要他接受了河北,待我南下时,就不得不在平原与我决战,正要一鼓作气灭他精锐,让南北真正盟好。”
他的盟好是建立在均势上,甚至是大宋弱上一筹,如今的大宋行朝发展太快了,他已经破坏京东、淮南地经济,要设计重创大宋禁军,才能压制南朝的勃勃野心。
“万一他不在河北屯驻重兵,如之奈何”
“除非他要身败名裂,我想他是个高傲的人,绝不会冒着天下大不违的。”
“希望如此。”高升目光闪烁,非常渴望建功立业,也很想青史留名。
“上次,差点被他阴了,水军也被付之一炬,这个巴掌一定要还回去,我要让南朝真正的放弃抵抗。”兀术的口吻非常坚决。
“大军南下,我当为军锋。”
既然是郎情妾意,双方都算计无数,但终究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河北的归属。有了共同的目标,谈判进行的颇为顺利,张通古再也不耍大牌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大宋天子面前,在王秀面前老老实实。
七月,南北盟好再次达成草案,简直就是孩过家家,一纸盟约就像手纸,用的时候才当真。cad3;
大宋每年纳岁币三十万贯,丝帛十万匹,金归还河北二路全境,金军撤出不许破坏城池关防,大宋一次性向金输送百万金镐军钱,南北兄弟相称永不相侵。
朝野上下并没有多大折腾,就算李纲为首的主战势力,也没有过分反对。
他们是想北伐不假,但任谁都明白该休养一段时间了,这场战争打的太惨烈,京东和淮南二路北部受创太重,何况河北不战而得,也让一些人大为欣喜,很多人的祖宅都在河北,自然得到一点满足。仍然是兄弟之国,让人很容易理解为金代辽,没有太大变动。
至于称臣的法,没人把他当回事,张通古也没有再提,也就是合剌没指望大宋称臣。
最关键的是,女真人没有坚持人口北迁,也就是把个军州完整地归还。
手机阅读本站:
本书地址: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六九八章 官制革新的第一步
当然,女真人为了显示诚意,挞懒以都元帅府名义宣布撤军,河北各地金军开始陆续北撤,尽管速度很慢,人家的确是撤军了。 :
盟约的确是废纸,协议是写了不携裹人口,但金军还是抓了许多壮丁妇人北迁,凡事金军撤离的军州,当地人口下降不少,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只有你藏起来的壮丁逃过一劫,还不知下面命运如何。
战争和生民,似乎是南北高层博弈的手段和棋子,随时拿起来用,随时可以抛弃,没人真正在意生民的生死哀乐
王秀依然坚守自己的主张,决不能在意节,家国天下大事上,断不能有妇人之仁,一点的不忍,将会造成无可弥补的过失。
大宋放开了人口控制,人的繁衍能力是很强的,迟早会有新一代人口,再他也并不在意河北得失,就算强行留下人口,恐怕还是得失去。
在另一个历史时空,南北议和归还河南、陕西,现在换成了河北,让他还能勉强摸清历史发展脉络。
权礼部侍郎王伦再次担任使臣,护送张通古北上。
就在当天,王秀做出不派禁军主力北上的决定,只是派出部分禁军将校,协助河北义军逐渐接受土地,并任命义军首领为阶官,作为镇守军州的守臣,全然不把河北当回事。
不过,他却调拨部分常平储粮,分批有节制地运往收复军州,用于军人粮饷,赈济剩余的生民,却见高明手段。
李纲去见王秀,两人了半个时辰,谁也不知道谈些什么,他的态度发生某些变化。不再苛求立即北上。
就在他们密谈的第二天,王秀亲自登门拜会李纲,送了一台古朴大方的座钟,李纲甘然领受。
朝野上下莫不私下议论,王秀和李纲的角色,绝对是相互牵制,两人无论是性格还是理念,都有显著的差别。王秀送李纲受,以二十四时记时的贵重的座钟。
钟表行出的新玩意,分各种档次,贵者近万贯,最贱的也要三五百贯,寻常人家压根用不起,连大内也仅有一指之数,其中两座还是王卿苧送给太后和皇后的,当然是最名贵的花式。
李府的下人漏出来的话被传开,王秀送李纲的座钟价值三千贯,是李府中最值钱的家当,足足能购置近十几所庭院。
有御史风闻奏事,拿座钟的破事王秀、李纲交通,还王秀行贿,却最终不了了之。
大家也就当一场笑话,甚至连弹劾的御史也没当回事,完成当月的考绩罢了,没必要真的计较,王秀还用给李纲送礼,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只是秦桧几天来陷入沉思。
不过,一些人倒是看出来了,两位声名最著的大臣,终于走向了和缓,陈东终于以直龙图阁出知秀州。
南北再次盟好,嗯,是再次盟好
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东南仍在实行经济改良,四川各路实行丁亩法等,朝廷宣布进行官制革新,恢复元丰前官称,设置同中门下平章事,不再设尚左右丞,尚六部尚自从二提升为正二,六部侍郎自从三升为正三,给事中、中舍人为从三。
御史台置京东道、京西道、四川道、陕西道、淮南道、江南道、闽浙道、广南道、荆湖道九道监察御史,开始在南京各县逐步推行县士绅议事会,并出台皇宋郡县议事条例,规定了议事会的权限。
原定的是议政会,临时却改成议事会,一字之差差之千里,王秀一笑了之。某些人的坚持罢了,换汤不换药,没什么大不了的,该有的权力都有,应有的约束也不少,面子之争而已,他压根就不在乎。
唐格为同中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王秀、秦桧并为同中门下平章事,朱胜非、吕好问任参知政事,都事堂形成三相两参格局;枢密院以谭世绩、李纲为知院事,李光为同知院事,张启元仍然为枢密直学士。
官制幅度改良,开始进行官、职、勋调整对等阶段,也没有引起多大阻力,大家都明白不过是官制统一,不要出现高低搭配的官名,并不影响他们利益。
不过,随着考功制度更加严格,地方官得过且过日子到了头,还有一个萝卜一个坑,用法定形式定下官职和俸禄挂钩,没有实际职务你就不享受俸禄,官职绝对有定额限制,这可就引起了一些不满。
打个比方,馆阁是相当荣誉的贴职,但那都是拿俸禄的,新官制下来的殿、馆阁学士、侍制等彻底成为荣誉贴职,不再单独设置,没有任何贴钱,而真正是给职事官的贴职。
这就让某些人不甘心了,本来都是有一份钱的,你给取消了,那还了得。索性的是士大夫好面子,不好公然处利字,王秀又及时传出职事官加俸,才没有引起普遍矛盾。
还有一点就是军州或县幕职,取士的调整,进士可以直接授官,但授官下调为军州,优秀者通过吏部考试,才能授予州教授职事,翰林学士院设庶吉士,为人才储备。
士林一阵轩然大波,军州或县幕职几乎和胥吏等同,实际地位相当尴尬,这是那帮生不能忍受的,吏部和翰林学士院介入,增加了士人入仕途的难度,让他们难以接受。
王秀的意思很明确,大宋养士百年,危难之际有几个士人挺身而出朝廷的俸禄取自生民膏脂,绝不容许有半点浪费。你过了殿试是你本事,朝廷会给你官职,但你别想的太美了,想要好的官职那也成,你有本事就参加吏部的选拔。
显然是借用前唐取士,明眼人一眼看出用意,仍旧是殿试不罢黜,不把士人的路断了,留给你一口饭吃。但是,想要吃鱼肉,那就拿出点真本事,比前唐取士相对容易些。
读人是议论不假,也有人私下开骂,却无人公开辩驳,王秀的招数用的算是老辣,反正过了殿试都能当官,你要是承认不行,那就出来丢脸。cad3;
手机阅读本站:
本书地址: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六九九章 革新继续中
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大家几乎一致拥护县士绅议事会,除了某些人取政为事,没有人刻意的反对,大家非常热心讨论议事会条例,认为皇宋郡县议事条例堪称完美,给予在野的士人广阔的天地。 xinЫqi
只不过,堪称完美并不是完美,某些人仍然认为有瑕疵,甚至有人提出扩大议事会权力,可以不用上奏军州,直接弹劾知县和县尉、主薄。
也是,议事会等同给在野的士人和有产者参政议政权力,傻子才不会同意。但是,朝廷同样给议事会规定了责权,只有议政的权力,能够向各道监察御史或知州弹劾知县等官吏,却没有对施政指手画脚权力。
至于那些妄自菲薄的直接弹劾言论,没人当成一回事,王秀听了也是摇了摇头,要真是那样就是君主立宪和地方自治了,这个时代要是实施,恐怕要天下大乱。
时代,没有发展到有线或无线通讯,比较成熟的制式火器,还有便捷的能源型大规模运输工具前,绝对不能迈出大步,物极必反的道理,他还是相当警惕的。
总体来,新官职除了换了名目,增加几样新鲜事,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关键的是放出各道监察御史,逐步成立县士绅议事会,这可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不过,王秀在最后关头决定慢慢来,并没有抛出全部内容,太急进了容易中途夭折,经济各法的改良进入关键阶段,他不愿节外生枝,还需要等一等。
面对兀术在大兴集结操练大军,总结往日几次大战的教训,也让王秀认识到军事和经济改良的不足。
他果断地调整经济方向,鼓励洞庭、鄱阳、太湖和蜀川大力发展农业,悬赏改良农作物的法子,鼓励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推广棉花的种植,劝农家多养绵羊。
棉花、绵羊是他整个计划中重要一环,他需要不断积累棉花和羊毛制造技术。
同时,他在中山院专门设置农桑、畜牧,鼓励学子从事农桑作物改良,还有经济动物的养殖和毛类纺织技术改良,但一切都从零开始。
军事方面,这场大战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是军事指挥不畅,十二个军是没有完全组建,但北侍军几乎无法指挥,没有中间指挥机构的协调,京西和京东几乎各自为战,岳飞甚至直接率军入京东,打的全无章法。
要不是各军都指挥使,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恐怕兀术的后防稳定,这场战争恐怕会在大江结束。
他已经意识到缺少一个指挥环节,就像现代化战争中,任何一个军团司令部,都无法指挥五个之上的军,那会带来指挥体系上的不协调,两到三个下级指挥机构最合适,他对屯驻大军体制很感兴趣。
但是,万人的固定编制,已经让朝廷不太放心了,还要分都指挥使、使副、都参军和都虞候来分权,要是设置统率几万人的大军都司,或许他能强行成立,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名存实亡,朝廷绝不可能放任集中几万人。
行营制,这个在真宗时代衰落,英宗时代完全消亡的制度,再次出现在朝堂上。
不过,也就是借尸还魂,在王秀的奏章中要求回复行营,不作为常设机构,发生战争或是发动战争,由三大侍军司一名大将充任,每个行营都负责一个大的战略方向,平时只设置架子,还有一些直属行营的部队,指定行营都校的人选,一旦有事可以直接调动兵马。
北侍军设四个行营、一个制置使司,西侍军设置五个行营,殿前司和南侍军暂不设置。王秀的意图是三大侍军司为战略性军区,各大行营为方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