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地中海霸主之路-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东线会战的时候,法金汉也有这种感觉,只不过当时保加利亚的战略重心在小亚细亚半岛,并且德军的兵力也足够雄厚。
最关键的自然是协约国在坑队友,并且俄国人败得太快了,快到斐迪南想帮忙都来不及了!
虽然现在毛熊也不在状态,他们主动参合这场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必要的防备总要有吧?
否则,要是沙皇政府突然改变了主意,又或者是协约国完成了内部利益交易,换取了毛熊出兵,他们不就惨了?
这种背景下,聪明人自然是不会跳坑了,本来就处于下风,还要再加一个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毛熊,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坑,完全看不到任何获得胜利的希望!
至于蠢货,他们中到是有人想做这个司令官的位置,可惜兴登堡政府又傻,怎么可能让几个傻瓜来让现在的南线的局势更加恶化呢?
至少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的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由他负责指挥部队,或许不会取得大胜,但也不会让局势变得更加糟糕!
知道了这一切后,奥古斯特·冯·马肯森的心情能好的起来才怪,很明显国内已经不对南线抱有希望了,增兵自然是不存在的,兴登堡政府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够在西线取得突破!
……
参谋长霍尔曼…雷恩基斯语气低沉的说:“元帅,这是我们伤亡人数、武器装备、还有物资损失已经统计出来了。
这次特兰西瓦尼亚会战,联军共损失了5834人,其中奥匈帝国损失了438人,罗马尼亚损失45人,剩下的都是我们的部队!
装备损失主要包括:84门火炮、850支步枪、848挺轻重机枪、23辆汽车、8架飞机、87部无线电台、2辆坦克,还有一百二十余万枚炮弹、五十万枚手榴弹和近两亿发子弹!
物资损失包括:两万顶帐篷、三十万件军装、五万吨面粉、一点五万吨土豆、八千吨罐头……”
显然,统计出来武器装备的都是主要的,像手枪之类的少量装备自然被忽略掉了。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叹一口气说:“未来战争的主力恐怕要发生变化了,保加利亚空军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就毁掉了我们这么多的物资,足以说明空军的重要性了!
在这方面保加利亚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果然任何一个新兴强国都有不容小嘘!
如果帝国短期内无法在西线取得突破,这场战争的结局就不容乐观了!”
参谋长霍尔曼…雷恩基斯疑惑道:“元帅,你是不是太悲观了?即便是我们一时处于下风,但是以帝国陆军的强大,仍然足以击败任何敌人,就算是一时的挫折,胜利最终依然是属于我们的!”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冷冷的说:“没错,以帝国陆军的实力确实足以击败任何敌人!但是帝国的战略物资,已经不能够满足军队的消耗了!
就像现在我们刚刚损失了近六万人的部队,和二十多万部队的武器装备,如果帝国的武器储备足够的话,马上就可以拿出这批武器来,让这些部队恢复战斗力。
但是现在我们方面军只补充了一万多部队的装备,还要等一个星期后才能够抵达,依然有十三万部队赤手空拳的继续等着装备,这意味着我们的军工生产已经到了极限状态!”
参谋长脸色大变,有些恐惧的问道:“这怎么可能?国内不是说因为奥匈帝国这边交通太糟糕,所以才让我们等上一个月么?”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看着他反问道:“这话你信么?这些武器装备需要多少运力?难道奥匈帝国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么?
这点儿运力,不要说用铁路,就算是用公路运输,奥匈帝国也可以在半个月之内把武器装备送到我们手中!”
参谋长沉默了,南线会战对德国人说是重要,对奥匈帝国来说就是要命!这种背景下,奥匈政府只要不傻肯定都会竭尽全力满足前线的物资供应的,更何况是武器装备呢?
停顿了一下,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又补充道:“命令部队从现在开始节省口粮,主力部队在作战状态下供应保持不变,非作战状态下削减两层的口粮,其他人全部削减三层的口粮!”
参谋长叹了一口气说:“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么?就算我们这次损失了一批两个多月的军粮,也不至于要削减粮食供应了吧?”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冷冷的说:“我们现在的军粮只能够支撑一个月了,你不会以为敌人会让我们这么轻而易举的获得后勤补给吧?
可以想象,奥匈帝国的车站、铁路、桥梁都会被敌人的飞机光顾,想要保持正常运输这根本就不可能!
不要忘了,柏林都被敌军的飞机光顾过,据说还损失不小,奥匈帝国的防空能力怎么样,你不会不知道吧?”
参谋长用咆哮的语气说:“糟了,以保加利亚空军展现出来的实力,奥匈帝国的交通运输线恐怕要不多久就会瘫痪了!
该死的政治,谁能告诉我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如果保加利亚人提前就轰炸奥匈帝国,恐怕南线会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也沉默了,这里面的所隐藏的东西,已经不是他们能够参与的了,很明显这是涉及到了更高层次的政治博弈!
保加利亚为什么不发力?这里面有多少他们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内幕交易?德意志帝国又参与进去了多少?或者说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
'396。一百二十八章、政治攻势'
自古以来,政治都是肮脏的,不要看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战场上双方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在私底下,大家的相互联系一直都没有断过,甚至还有一些内幕交易在继续。
国家之间,盟友和敌人从来都是只在一线之间,只要利益足够大,盟友也可以变成敌人,敌人也可以变成盟友!
最典型的就是英法世仇、英俄死敌,在利益的作用下成为盟友,而英德一直都在为结盟的问题进行谈判,猛然间就变成了敌人。
甚至在正式结盟前一年,谁要是说英法、英俄能够结盟,大家都会当成一个笑话!
斐迪南在进攻奥匈帝国的时候划水,也不是保加利亚单方面就能够决定的,实际上奥匈帝国也在积极的配合!
最典型的就是在初起吃了亏过后,奥匈帝国就改变了战略,果断的放过了保加利亚选择去和俄国pk,这里面固然有保加利亚易守难攻的因素,也少不了毛熊在进攻,他们的东线压力太大的因素,更多的还是保奥两国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
至于幕后交易的目的,其实也非常的明显:1、俄国人对奥匈帝国的威胁太大了,就算奥匈不打毛熊,人家也不肯放过他们呀;
2、一个强势的俄国不符合保加利亚的利益,尤其是在日俄战争后,保加利亚已经脱离了俄国人的掌控后,斐迪南自然不希望强势的俄国再次回来了!
然后,在削弱毛熊的立场上,两国利益一致,自然是一拍即合了,然后双方政府默契的压缩了交战的规模,即便是前线的将领发现了战机,也被政府强制叫停了。
但是这种默契并不能持久,当东线会战结束后,俄国人已经被削弱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自然就不存在了。
于是奥匈帝国想方设法的拉着德国人发起南线会战,斐迪南自然也就没有手下留情的必要了。
要知道开战以来,德国人轰炸伦敦、巴黎,英法轰炸柏林,作为最早在空军上发力的保加利亚居然从来没有大规模轰炸过维也纳,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好吧,保加利亚空军也是经常出动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打酱油,轰炸奥匈帝国的次数也不少,只不过每次都只是丢下几颗手榴弹应付一下了事罢了!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人在后面就算是放弃在罗马尼亚的利益,也要将保加利亚推到前台也就不足为怪了,毕竟吃了暗亏也总得要报复回来吧?
可惜,和上一次协约国集体坑俄国人不一样,保加利亚显然是不值得英法俄三国联手坑的,俄国人的突然大败已经吓坏了英法,生怕保加利亚再来一次,那么他们就要单独面对德国人了!
不要说法国人现在不敢,就连专业坑队友的约翰牛这个时候也怂了,坑队友也必须要选好时候,如果一个操作不好,把自己给埋了那就悲剧了!
当然了,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斐迪南自然也是有动作的了,站在保加利亚的立场上诱使奥匈帝国倒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奥匈帝国已经被德国人控制的差不多了,就算是斐迪南二世再怎么不甘心,他最多也只是想要体面的退出战争,至于反戈一击他想都不敢想!
奥匈帝国可挡不住德国人的报复,就算是德国人真的要完蛋了,临死之前人家依然有拉着一个大国共赴黄泉的能力,在收拾叛徒和收拾敌人两个答案上做选择题,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考虑!
不过做不到,并不意味着不能做,政治上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成功与失败,有时候失败了获得的利益比成功了还要巨大!
……
在保加利亚外交政策研讨会上,斐迪南提出了:“梅捷夫先生,外交部要抓紧时间和奥匈政府进行沟通,争取能够让奥匈帝国退出战争。
如果无法达成一致,那么我们就和匈牙利王国进行合作好了,相信他们是不介意退出战争的!”
毫无疑问,这是在威胁奥匈政府了,非常明确的告诉了他们能合作固然好,一旦合作失败那么保加利亚就要支持匈牙利王国独立了!
甚至还要支持奥匈帝国国内的各民族独立,肢解这个老牌帝国!
外交大臣梅捷夫眉头一皱,有些担心的说:“陛下,这恐怕会很麻烦,我们的战略重心从欧洲转向了亚洲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从我们的战略利益上出发,一个保存一定实力的奥匈帝国存在,远比四分五裂的奥匈帝国更加具有价值。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东欧,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经营小亚细亚半岛!”
斐迪南点了点头,奥匈政府现在还有底气讲条件,无疑是他们自认为已经洞察了保加利亚的未来战略。
他们自认为一个“强大”的奥匈帝国存在,可以制衡俄国人向欧洲大陆继续扩张。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无论是英法,还是保加利亚都不会让奥匈帝国崩盘!
可惜,这次维也纳政府打错了算盘,斐迪南二世毕竟还是比不上老皇帝约瑟夫一世的外交洞察能力,他忽略了实力才是这一切的根本!
如果奥匈帝国提前退出战争,保存了实力,那么一切都还有得谈。反之,如果在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实力大损,失去了制衡毛熊的能力,他们对英法保还有价值么?
沉思了片刻,斐迪南冷冷的说:“那就提醒一下维也纳政府,只有实力才是这一切的根本,我们不需要一个废物!”
当然了,斐迪南也没有指望光凭一个威胁就令奥匈帝国退出战争,但是这个威胁却足以令维也纳政府瞻前顾后。
这就是一个阳谋,维也纳政府如果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就必须要先保存自己实力!
无论他们是继续和德国人合作,还是转向和协约国合作,自身的实力都是第一位的,那么在后面的战争中他们还敢放手一搏么?
不要看现在,德奥两国是最亲密的盟友,一旦奥匈帝国实力消耗完了,世界大战又结束了,掉头吞并他们也没有什么好令人意外的!
国家之间永远都是利益为先,在德国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呼声可不低,维也纳政府敢赌么?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利益,他们干嘛要去赌呢?
历史上奥匈帝国为何能够坚持到四年多呢?原因很简单,俄国人在1917年先崩溃了,元气大伤奥匈帝国失去了东线最大的敌人,国内的各大政治团体看到了获得胜利的机会!
从本质上来讲,现在奥匈国内的生产和运输体系已经开始崩溃了,他们的战争潜力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以粮食生产为例,奥匈帝国确实是东欧粮仓,这个没说的,但是当战火烧到了奥匈的本土上时,农业生产该能够保障么?
战争抽调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牲畜,那么农业生产该怎么办?缺乏的劳动力又从哪补充?没地方补充,所以只能减产!大量人员脱产,再加上物资损耗的增加,这不出问题才鬼了!
当然,俄国战俘也弥补了一部分劳动力的不足,可惜这部分红利和国家没有关系,奥匈帝国腐败的体制直接吞噬了这一切!
生产出来的粮食并没有最大化的用到民生上,反而是被资本家们拿来进行囤积居奇,尤其是匈牙利王国做得十分之一突出!
至于交通运输体系,战时运输强度本来就要比平时要多得多,这样一来铁路、公路的维护成本自然也上升了,交通工具的损耗自然也要大得多,比如:火车在战前,一辆火车的使用寿命可能是几年、十几年,但是在战争时期昼夜不停的运转,或许只需要几个月就要更新换代,或者是进行大修了!
由于斐迪南的蝴蝶效应,现在奥匈帝国已经是最前线了,尤其是在去年东线进行的两次大会战后,奥匈帝国已经元气大伤了。
不但损失了两百多万军队,还消耗掉了国内储备的大量战略物资,最关键的是在波西米亚地区的工业也损失惨重,比如最大的军工企业斯柯达兵工厂在战争中就被迫后迁!
同时,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其实非常的严重,没有主体民族也就罢了,糟糕的二元制政治体系,无疑是矛盾的源泉!
而战争的失利无疑会加剧国内的民族矛盾,本来奥匈帝国就是靠哈布斯堡家族的强大的影响力汇聚在一起的,现在的斐迪南二世可没有老皇帝那种长期以来建立的威望!
国内的野心家们自然也看到了机会,要是协约国还不知道该怎么利用,就是脑袋集体进水了!
……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斐迪南的意见被转达给了维也纳政府后,奥匈政府就开始为难了。
如果战争没有在他们的本土爆发,估计维也纳政府早就装怂保存实力了,但是现在敌人都打到了家门口了,还能怎么保存实力?
可是保加利亚的警告又不能不理会,不然灾难马上就要降临了,只要保加利亚空军对着他们的铁路线丢上几万吨炸弹,估计他们前线的部队都要饿肚皮了!
这一点看看德国人就知道了,他们都御敌于国门之外了,但是柏林依然是经常性的挨炸!好吧,伦敦每年也要被丢上几千吨炸弹!
防空?能够防住维也纳就不错了,兵工厂还可以隐蔽起来,但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铁路、车站怎么藏?反正看见火车皮就扔炸弹,一准错不了!
当然,奥匈帝国也可以选择报复性轰炸,可惜这个想法,在军事上没有一点儿可行性,双方空军在实力上的差距太大,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
这一点在之前的战斗中,就已经暴露了出来,前去轰炸保加利亚陆军阵地的飞机生还率还不足三分之一!
就算是这个年代的飞行员还没有后世那么值钱,但是比起陆军来说还是要贵太多,开战两年多,奥匈帝国的飞行员伤亡早就超过了五位数,飞机损失也超过了五千架!
……
国策会议上,斐迪南二世冷冷的说:“保加利亚人这是在给我们下最后通牒了,一旦我们拒绝,维也纳也即将要变成战场,这一点我们的情报人员已经证实了!
协约国联军在意大利东北部修建了大量的机场,很明显这是冲着维也纳来的,或许就像保加利亚人说得那样,只要将几万吨炸弹丢过来,奥匈帝国就要完蛋了!”
众人眉头紧锁,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能够帮助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自救!
但是他们能够接受协约国的条件么?真以为德国人是好惹的?他们和意大利可不一样,意大利人和德国人不接壤,就算是背叛了德国人也方便马上出手报复。
但是奥匈帝国就不一样了,只要他们敢做叛徒,或许不到一个星期,维也纳就会沦陷在德国人的铁蹄之下!
不要指望协约国会出手救援他们,这是不可能存在的,人家还巴不得让德奥互殴呢?
康拉德知道该自己出场了,不能让大家都被几万吨炸弹给吓住了,否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康拉德解释道:“陛下,其实也不用太过担心,保加利亚空军的威胁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这么致命。
只要我们在重要的城市、交通要道布置大量的防空武器,敌人的飞机就不敢低空轰炸,如国是在几千米的高空,这个命中率就要低的多了,他们或许可以对我们的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他们并不能切断我们的运输线!”
他的话刚刚令众人松了一口气,首相就突然开口问道:“这么说来,敌人就算是炸毁了我们的铁路,我们也可以立刻修复了?
但是他们轰炸我们的城市怎么办?这个不需要命中率,只要把炸弹丢下来,就够我们受得了!
至于部署防空武器,参谋部能够具体一点儿么?我们大概需要部署多少防空武器,才能够让我们免于敌人的空中威胁?又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部署完成?
最后我们的又空军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反击敌人?”
康拉德脸色大变十分为难的说:“这些问题很复杂,理论上在敌人炸毁我们的铁路线后,是可以立即修复的,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在每公里的铁路上都配上维修人员,因此修复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至于担心敌人会轰炸城市,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并不大,我们的敌人依然是文明人,屠杀平民的事情他们还是干不出来的!当然俄国人除外,他们的节操没有人敢保证!
就算要轰炸城市,敌人也会选择工厂、仓库等重要地区,我们只需要在这些地方进行重点布防就可以了。”
显然康拉德的回答并不能令众人满意,将城市的安全寄托在了敌人的节操上面,谁知道人家会不会乱炸一通,然后解释说是操作失误,反正这个年代的飞机命中率真的很坑!
后面两个问题,康拉德更是避而不谈,就更加令人对军方不满了!
财政大臣继续追问道:“元帅阁下,后面的两个问题你还没有回答?”
康拉德见躲不过去了,苦笑着说:“很抱歉,需要多少防空武器,我也不能够回答,这个取决于敌人的决心!
至于我们的空军在干什么?从开战到现在,我们的飞行员们已经换了几茬了,你们不会不知道吧?
不管怎么样,我们已经尽力了,只能说是敌人太强大了!谁叫我们同时面对两个强国呢?小伙子们已经用生命捍卫了空军的尊严,他们不应该受到指责!”
会议再次陷入了沉默状态,大家都在进行沉思,该如何应对目前的局面!
……
'397。一百二十九章、论最佳坑货'
相比维也纳政府的坚持,匈牙利独立党领袖奥博尼伯爵正悄然送走了英国人的代表,看得出来双方相谈甚欢。
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在去年俄国人发起的冬季攻势中,已经重创了匈牙利王国,甚至还动摇了他们的国本!
谁叫毛熊负责主攻的西南方面军正好挨着匈牙利呢?不他们打谁?保卫自己的家园,匈牙利王国就算是想装怂也不行啊!
然后匈牙利人就打了一场本土保卫战,结果就是匈牙利王国损失了七层的野战兵团,还有大量的民兵预备役,顺带着还丢掉了一半的国土!
虽然下半年同盟国发起的反攻,又把这些地盘收了回来,毕竟还是被毛熊祸害了一遍,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平民伤亡也是数以十万计。
除此之外,俄国人在撤退的时候,还故意制造出了上百万的难民,给匈牙利王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同时,匈牙利王国平时对少数民族压榨的后遗症也出现了,由于主力军团的损失惨重,让国内的其它民族看到机会,匈牙利政府的统治基础已经不稳了。
此前的粮食危机爆发后,匈牙利政府要求维也纳政府的出资购买粮食资本家们的粮食也被拒绝了,让许多想要趁机想要大捞一笔的利益团体计划落了空。
这种背景下,匈牙利国内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已经到达了极点,本来就想要匈牙利王国脱离奥匈帝国…独立的奥博尼伯爵自然就跳了出来!
他们和约翰牛勾搭起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地缘政治决定了这一切。
俄国和保加利亚这两个邻居奥博尼自然是不敢招惹了,一个不好就被人家给吞的骨头都不剩了,与虎谋皮的事情他还是知道不能做的!
剩下的他们选择余地就不大了,无非是在英法之间做出选择,显然现在法国人是没有精力管他们了,约翰牛这个四处伸手搅屎棍就成了他们救命的稻草了,不抓住都不行!
只能说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灯,南斯拉夫民族和保加利亚搅和在了一起,匈牙利人又和英国人掺和在了一起,本来俄国人也拉了一票小弟的,只不过人家被他们的胃口给吓跑了。
……
自线战场,战况变得越发激烈了起来,兴登堡政府发现指望南线会战胜利然后和奥匈帝国联对付英法,是不可能实现了,还是早点儿干掉英法,再回头去南线擦屁股更加合适一些。
1916年12月底,兴发起了索姆河攻势,和历史上不一样,这一次双方的损失都要大的多,德军获得了这次会战的胜利。
可惜,这并不能改变大局,德国人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因为自身的伤亡太大,无力继续发起进攻。
等了一天后,德国人的援兵赶来时,英法的援兵也抵达了前线,决战的最佳时间已经错过了。
接着在1917年1月份,兴登堡政府发起了利斯河攻势,结局依旧,最终因为后劲不足,德国人的攻势被英法联军给挡住了。
光这两次战役,英法联军就付出了近百万军队的伤亡,德国人也付出了超过五十万人员伤亡的惨痛代价,双方的伤亡比达到了惊人的18~19,在这方面德国人取得完胜!
可惜战术上的胜利,无法改变战略上的失败,兴登堡政府制定的计划都只完成了一半,就无疾而终了。
英法联军总司令官福煦元帅现在的日子不好过了,虽然他粉碎了同盟国的战略,但是光挨打不还手可不行。
政府都已经把牛皮吹出去了,要在1917年结束战争,就算到时候无法让德国人投降,至少也要打到德国本土,才能给国人一个交代吧?
政客们可不管什么前线的实际情况,他们只是想要看到胜利,不管前线的伤亡有多大都无所谓,必须要发起反攻,反正他们有的是炮灰!
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英法联军不得不采用最呆板的战术,向德国人发起反击,目的非常的简单,就是为了在声势上压倒德国人。
虽然在军事上着种做法并不可取,但是在政治上这种做法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尤其是对英国人来说,他们才刚刚改募兵制为征兵制,这个时候持续传来不利的消息,伦敦政府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搞不好,民众还会抵制征兵制,那么对协约国来说都是一个灾难。战争进行到了现在,大家已经发现利用殖民地部队和德国人打消耗战,直接耗死德国人是不现实的!
没办法,殖民地部队的死活大家虽然不在乎,但是将他们招募起来,训练完成再送到欧洲大陆,这也是需要成本的!
最关键的是现在从殖民地征调一个师的部队,所花费的成本并不比训练一个本土师低多少;而从战斗力上而言,殖民地部队还比不上本土部队的一半,这个在经济上就很不合算了。
战争初起,英法是财大气粗不在乎这点儿消耗,不过战争打到了现在,大家的家底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法国人东北部已经丢掉了十个省了,国内的工业已经遭到了重创,不得不挥泪大甩卖海外资产筹集资金,即便是如此财政上还是不得不依耐于财团和国际贷款。
英国人也好不了多少,不要忘了除了自身的战争花费外,他们还在向保俄两国提供贷款。
战争初起法国人也干过,不过随着国土的沦陷,他们不得不退出,将高利贷事业让给约翰牛来完成。
不过约翰牛的家底厚实,现在战争才开始两年,他们的底蕴还没有耗光,不过节省开支也是必然的。
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快速蔓延,现在各大参战国的货币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贬值,虽然表面上大家的工资都上涨了,但是物价涨得更快。
由于大量工人应征入伍,广大妇女儿童被迫进入了工厂从事繁重的劳动,加班加到令人崩溃,但是收入却很微薄。
各种生活必需品实行了严格的配给制,使普通民众大都生活在半饥饿状态下,这种情况在同盟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质上来说,协约国有海外贸易而来的物资补充,如果不是国内资本家们勾结官僚进行囤积居奇,他们的粮食还是够用的。
但是同盟国就不一样了,就算是他们能够集中所有的粮食,也依然无法满足民众们的基本生活所需。
这种背景下,政治家自然想要尽快结束战争了,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速战速决。
2月16日,筹备已久的协约国联军从意大利地区向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地区发起了进攻,继西线、东线、南线之后,双方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
毫无疑问,同盟国面临的军事压力已经更大,尤其是奥匈帝国他们已经快要撑不住了。
从1916年冬季会战结束开始,游行示威已经成为了维也纳的一部分了,在东线会战获胜后曾一度中止,不过随着南线战局的不乐观,这一活动再次被发扬光大了。
维也纳市长在给内阁的报告中写道:“民众正在被愤怒和绝望的情绪所支配,我不知道他们还能忍耐多久。我感觉我们现在发生在匈牙利的惨剧,即将要在奥地利上演!”
(备注:这里是指1848年匈牙利大革命)
接到这份报告的奥匈帝国首相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并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因为他也无能为力,提起奥匈帝国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他的民族问题,实际这个老牌帝国的腐败问题,比民族问题更加尖锐。
如果是老皇帝约瑟夫一世还在的话,凭借着他的威望,还可以让资本家们忌惮三分,可惜换了斐迪南二世就不行了。
谁叫这个家伙做了一个大死,娶了一个平民出身的王后,成为了贵族中的另类,即便是斐迪南二世的政治手腕也不错,但是他已经失去贵族们的效忠!
没有了贵族阶层的支持,斐迪南二世还能够向资本家们下手么?至少在奥匈帝国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