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第二帝国-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海面上艰难跋涉挣扎。加之官兵士气极度低落,状态奇差,规避鱼雷的能力更是可想而知。

在俄国舰队通过对马海峡的3天海战中,日本海军始终保持和俄国舰队的同步行动并发动攻击,他们不仅在白天对俄国舰队进行炮火覆盖,夜晚还派出大量的驱逐舰和鱼雷艇对其发动偷袭夜战。为了准备这次关乎日本国运的海战,日本海军聚集了接近70艘的鱼雷艇和驱逐舰,在交战的3个夜晚连续不断的对俄国舰队进行攻击;而三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数量加在一起还不到20艘,根本无法防住大量日本鱼雷艇的狼奔豕突。一些日本鱼雷艇甚至在取得了战果之后仍然不肯离去,而是选择等新一轮鱼雷装填完毕之后再返身杀入战团。经过3个夜晚的轮番攻击之后,俄国舰队几乎全部葬身于此,即便是第一太平洋舰队中的2艘舰况良好的博罗季诺级也在日军这七段击的攻势中没能幸免,一艘直接沉没、一艘因进水太多而被迫自沉。这级放弃tds而大量堆砌重型火炮的战列舰在面临鱼雷攻击时要远比同等吨位的德制主力舰要来得脆弱,虽然它们被雷击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多,但总算是实现了清英当初这么做的用意和初衷。

此次俄国舰队的覆灭,绝大多数都是归功与鱼雷而并非是炮弹,俄国舰队中那几艘德制主力舰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日本所击沉。若非如此,即便是日本人打光了弹药库里的炮弹,也不见得能尽数击沉这些拥有大面积装甲防护的战舰。

不过,日本舰队也为这次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前来支援的第一太平洋舰队的各舰舰况都十分良好,俄国远征舰队中也有2艘本身基础航速较快的2艘巴扬级装甲巡洋舰,这些在此前的2个夜晚都没有被鱼雷所命中的战舰配合着基数庞大的俄国舰队,在白昼的炮战中给予了联合舰队以重大伤害。联合舰队共有3艘战列舰和4艘装巡在海战中沉没,不过他们却捕获了投降的奥廖尔、列特维赞、尼古拉一世和乌沙科夫级海防舰的后2艘舰艇,在阵容上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提尔皮茨悠然微笑道:“在日本人四天三夜的连续进击下,劳师远征的俄国舰队如同烈日下的霜雪一般迅速崩溃,等到第三天的最后一轮鱼雷攻击过后,俄国舰队已经分作单艘的个体四散逃窜。有的在日本近海触礁、有的由于损伤过重而自沉、有的逃到中立国港口被解除武装,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大杂烩舰队只有巴扬号、金刚石号和2艘驱逐舰得以幸运的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此番俄国战舰向日本大批量投降的情形便是发生在这绝望的分散逃跑当中。目前俄国在远东仅存的力量只有3艘装甲巡洋舰,其中露西亚号还是严重过时的老船;而我几乎可以断定,这几条船即便是在战争结束后也会继续在俄国太平洋舰队中服役,而不会回到波罗的海。俄国海军已经再没有任何威胁,我们可以用全部力量来直面来自于海峡对面的费舍尔的挑衅了。”

威廉徐徐点了点头,道:“海军的事情,无论是设计规划、训练招募、技术研发还是在国会中争取预算,我都全权交予你去安排。不过现在,我却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我可怜的小尼基表弟又被那群黄皮猴子给揍了一顿,内心定然是极度混乱而脆弱,而这个时候……”

他眼眸之中光芒闪动,嘿然说道:“就该我去安慰他了。”

ps:感谢书友虚哥和pla…1234投的月票

第203章不成功的会谈

1905年7月,德皇威廉乘坐游艇出海,在芬兰湾的布页科海域中秘密会见了他的表弟沙皇尼古拉。时隔数年,这对表兄弟再度相见,一番例行公事的客套寒暄之后,威廉很快就发现了尼古拉的状态有些不对劲。

与威廉印象中表弟英挺丰神的形象所不同的是,站在他眼前的沙皇脸色黯淡,眉宇间蕴含着一丝掩饰不住的沉重和忧郁之意,显然是心烦意乱,抑郁难言。见此情景,威廉不由得心中暗爽,他完全可以想见,这一年多来的日子对于尼古拉而言究竟是怎样一段灰暗的时间。

自从沙河战役结束之后,俄国国内便是暗流汹涌,军队在前线战争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和沙皇的强烈不满,进而引爆了潜藏在俄国国内的沉睡火山。经过半年时间的酝酿和发酵,原本是工人要求改变现状的和平请愿行为,在外国间谍的教唆煽动和沙皇政府的血腥镇压之下演变成了波及全国的大规模暴动;工人大规模罢工、农民哄抢地主、政府要员被暗杀,几乎每天都有军警和民众发生流血冲突。令沙皇始料未及的是,就连军队中也出现了反抗政府的革命分子,黑海舰队中最精锐的“波将金”号战列舰的水兵发生哗变,将船开到罗马尼亚沿岸向当地守卫投降。这种消极情绪和大规模暴动的蔓延极大的阻碍了俄国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使得前线战局更加朝着不利的趋势发展,而不利的战局传回国内。又会引发国内动荡的进一步升级。俄国目前所面对的情形已经陷入了一个难以解脱的恶性循环。这让沙皇为之头痛万端。

而相比于远东的失败和国内的动乱。最让沙皇忧虑的还是帝国触目惊心的财政问题。在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激烈局部战争里,俄国已经耗费了超过5亿英镑的巨额战争军费,不仅从法国银行资本家手里贷得的巨款尽数挥霍一空,就连国库中那本就不丰厚的家底也如同被钻了洞的水桶一样迅速流失殆尽。要知道,法国人绝不是什么信男善女,他们虽然为俄国的战争输入了大量的贷款鲜血,然而这笔巨款的利息也是极为高昂的!尼古拉本来计划是以战胜日本所获得的战争赔款来抵债,然而实际局势却和他的额设想大相径庭;耗费了大量金钱进行的战争没有收到任何的成效。反倒把几十万军队和除黑海舰队之外的全部海军都赔了进去!在获胜几乎没有任何的希望的前景下,俄国政府瞬间就被逼到了破产的绝境。

战争惨败、革命暴乱、财政崩坏、能够随时致幼子阿列克谢于死地的血友病也是无药可治……无数多的厄难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轰击在正沉醉于意欲惩罚世界的沙皇身上,巨大的反差使得他心中的愁郁痛苦更上台阶。

饶是威廉知道尼古拉在这段时间里并不好过,然而当他见到尼基表弟的精神状态之时,仍是不由得暗暗为之心惊。不过这对于威廉而言,无异于是一个趁火打劫的绝好时机。面对这位在他眼里“只配住在乡下草房里种种萝卜”的落魄表弟,威廉对其大加安慰,而后抛出了一份类似于防御同盟的条约文本,眼巴巴的等着尼古拉在这份条约上签上他的大名。

原来自1892年法俄两国签署防御同盟协定以来,悔恨无及的威廉一直想着要弥补俄国背叛这个由俾斯麦创下、而由自己将其发扬光大的重大失误。毕竟德俄之间没有任何的仇恨。双方之间的尴尬关系完全是因为法国通过大量的资本输出、把俄国巨熊绑架了他们战车上的缘故,威廉一直都指望着能够通过和沙皇的私人关系来打破这一对德国的包围。因此。他在这个俄国同日本作战失败,继而国内革命兴起的最低潮的时期向心神不宁的沙皇发出了与他进行私人秘密会晤的邀请,并提出了这个德俄两国有一方受到攻击时,另一方有义务给予支援的条约协定。威廉过分高估了沙皇所拥有的权力,他认为只要双方君主签字,那么德国就能凭借这一条约打破法俄两国对德国的包围。尼古拉也很配合的签了字。

当尼古拉放下手中羽毛笔的时候,威廉热泪盈眶。在他看来,如今德俄两国重归于好,那么留给法国的选择只有2个,要么与德国和解,要么放弃法俄同盟。激动之下的威廉立即对已经成为“盟友”的尼古拉推心置腹:“那个沾染着几个君主鲜血的漠视宗教的共和国不适合做俄国的伙伴”,他们对关乎俄国国运的远东扩张战略持反对态度便是最好的例证。他还对尼古拉详加阐释了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必胜的论点:日本的损失并不比俄国少多少,他们只是凭借着举国之力搏俄国一隅之师才侥幸取得了胜利。日本的经济和资源都不可能经得起长期的剧烈消耗,只要沙皇把战争继续持续下去,俄国定然会凭借着源源不断开到远东的兵力和物资反败为胜,一举将日本陆军赶下海。

沙皇把这份条约带回国内,大臣们一看之下惊恐万状,立即向他剖析这份条约中所隐含着的玄机。在一场可能爆发的战争中承担参加德方的义务,无疑是抛弃了法俄联盟,而法国资本的撤离是俄国所根本无法承受的!智商被德皇玩弄了的尼古拉只得厚着脸皮宣称这件事还要和法国商量,这份德俄结盟条约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不过威廉此行却并非毫无收获。他对尼古拉所说的“长期抗战”在很大程度上打动了已经快濒临绝望的沙皇,使得他和权贵大臣们对战胜日本又重新恢复了一些信心。沙皇在内心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放过这群敢于挑衅俄罗斯帝国尊严的黄皮猴子,之前只是由于事不可为,才不得不颓废的考虑是否应该接受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现在在发现让这群猴子们付出血的代价仍旧是大有可能的情况下,尼古拉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即便是财政再过崩坏,也要将战争继续持续下去!

退一步讲,即便是俄国准备结束这场让他们颜面丧尽的远东战事,也绝不能就这样和日本罢兵言和。毕竟在一年多的战争里,俄国军队基本上就没有取得过任何的胜利:他们侵占的南满和中满的领土被日本尽数夺占,官兵死伤超过30万,海军更是在战争中输光了老本,前后21艘主力舰的损失让他们从世界第三的位置一下子跌落到了第八的窘境,连奥匈海军都能够凭借3艘全新设计的哈布斯堡级战列舰力压他们一头。俄国决策层成员们的心中雪亮,如果就以这幅输得连胖次都穿不起的光屁股模样和日本人走到谈判桌前的话,那还有可能以相对体面的姿态结束战争么?要是堂堂欧洲五大强国之一的俄罗斯对日本这群黄皮贱猴以战败国的态势割地赔款的话,那俄国以后在欧洲的圈子里还混不混了?因此,即便是为了结束战争,也应该通过一两次战场上的胜利来赢取和日本人谈判的筹码!

日俄战争的历史,就此偏入了一个新的轨道。

尽管俄国这么做完全有战胜日本的可能性,不过对于当下的德国而言,已经完全不用担心战胜日本之后的俄国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威胁。战争持续到今日,俄国把无数的资源和卢布都扔到了远东战场的这个与欧战毫无关系的黑洞里;内外高筑的债台、秩序崩坏的经济、拼杀消耗的军力、蓬勃发展的革命……都使得俄国的总体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耗,德国使用日本来削弱俄国的初始目的已经达到。

日本虽然战争潜力远不如俄国,然而在其身后却是有着英国和美国这两个金融巨兽在为之大力输血,他们在战争中所投入的经费有接近一半都是英美两国的金融资本业所募集的外债;这些钱在两国的工厂里变成枪炮和弹药,而后通过商船从海上源源不断的运抵日本本土,进而支援前线。俄国想要在陆地战场上彻底战胜日本,还需花费大量的国力和时间才能办到。最为关键的是,世界排名第三的圣安德烈海军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这意味着俄国无法威胁到日本的本土核心,只能在陆地上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而这种程度的胜利显然不可能使得日本在停战协定中赔款,俄国所能捞取的利益极为有限。现在日俄之间的战事持续得越久,对德国而言越是有利;一个在远东战争中筋疲力尽的俄国,才会对德国造不成威胁无法威胁到德国东线的安全。

就在尼古拉宛如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一般继续推动战争的时候,清英也迎来了他决意改变施利芬计划的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ps:感谢书友零伤感投出的月票~~

第204章防御演习(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陆军都把进攻奉为致胜的宝典。无论是寡少精良的英军、亦或是庞大臃肿的俄军,冠绝世界的德军、卧薪尝胆的法军,都对进攻战术推崇之上,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会在战争中猥琐于潮湿幽深的壕沟内当缩头乌龟。一方面是因为交战双方都认为长期战争会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崩溃,需要速战速决的猛烈进攻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不久前才结束的日俄战争的影响的原因。在那场由亚洲人首次战胜白人的惊世之战中,日军在兵力和火力都居于较大的劣势,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在原地修筑起坚固的工事准备固守,而是果断的采取了进攻战术以抢占先机。最后战斗的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日军屡屡战胜面前比他们强大许多的俄军强敌,取得了粉碎欧洲压路机的惊人胜利。

然而在日俄战争中光芒四射的进攻战背后,却鲜有人洞悉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正原因。俄军的败退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库罗帕特金的指挥不力,而满洲战场上的防御工事还很原始,经不起敌方大规模的冲击。面对坚固的要塞和决意死战的守军,进攻一方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伤亡但却无法取得任何进展,旅顺城下那5万具日军官兵的尸首便是最直接的证据。而到了一战爆发时,防守盾牌的威力更是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持续4年多的西线战争里,双方最响亮的战斗主旋律就是蹲。总体而言,一战的西线基本上都是谁冲谁死。偶有一方按捺不住发动攻势。迎接他们的便是大到难以承受的惨重损失。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便是机枪的大规模应用于战争。

1884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出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机枪,从此世界战争的作战方法便悄然发生了变化。当士兵们像拿破仑战争时期那样排着密集的方阵队形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的时候,战斗射速能轻易达到每分钟300发以上的机枪便会喷射出暴风骤雨般的钢铁弹幕,而后将进攻一方的士兵在极短的时间里全部屠戮。这种恐怖的杀人武器再配上与时俱进的速射炮、铁丝网和战壕防御体系,顿时就成为了进攻方难以逾越的鸿沟天堑。

当进攻一方进行炮火准备的时候,防守方的士兵就将躲入距离地面最深可以达到10米的地下掩体中进行躲避,经过反复加固的防炮堑壕端的是稳若泰山。坚如磐石。而在炮击过后,防守方的士兵们又向老鼠出洞一般从各个防炮坑洞里鱼贯而出,将各种乱七八糟的枪械架设完毕,对前来进攻的敌方士兵进行打兔子一样的点杀。堑壕之前密布大量纵横交错的带刺铁丝网,对进攻方起到了极大的迟滞和缓冲的作用,使得防守方得以通过堑壕中的射击孔向进攻方实施更有效的射击。如此一来,进攻一方往往都是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却劳而无功,而防守方的伤亡却极其低微。

即便是进攻方准备了极其强大的炮火准备,也难以在完备的堑壕防御体系上占得什么便宜。一战中期,双方为了突破对方的防线堑壕。几次大的战役中所进行的战前炮火准备都长达数日甚至一星期以上,然而对方的堑壕在此前经年累月的挖掘加固下已经变得极为雄厚坚实。这些防御工事或是掩埋于地下、或是做了很好的伪装。常规的炮火几乎无法对它们造成毁灭性的杀伤。而如果进行地狱般的超长炮击的话,进攻方虽然可以取得零星的小胜利,然而很快就会被对方炮兵步兵的密切协同打得血流成河。不止是进攻方拥有火炮,防守方的火炮数量也同样不少,要用血肉之躯去趟过由重炮、速射炮、机枪、步枪所密集交织的钢铁火力,谈何容易?一战的西线堑壕战中,交战双方的士兵有10%被杀死,这个比例已经远远超出了二战战场上的4。5%。而在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伤亡之后,双方的战线情况却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1918年的战线和1914年的战线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以这种人员损失和物资消耗来推进的话,即便是国内的青壮男性全部死绝,也无法推到对方的核心区域!

在时代所限的技术背景下,构筑了完整堑壕防御体系的防御力要远大于当时的进攻威力;而西线由于地域相对狭小、双方僵持时所形成的战线也并不很长,也给予了交战双方在一整条防线上都构筑完善防御体系的能力。双方的百万大军就聚集在这总共不过数百近千公里长的战线上,只要没事就挖战壕,足以把整条战线的防御力都提升到极高的水平。然而东线的情况却恰好相反。广袤的东欧平原方圆数千里,就算是俄国人想要防御,也不可能在如此宽阔的正面像狭窄的西线战场上一样处处筑满堑壕要塞,留给德军进行包抄合围的空间大有存在。这也是西守东攻战略能够成功的一个战术上的条件。

既然这一时期的军事战略家们都不相信防御工事的威力,那么就只能让清英这个穿越者出马了。他决定和施利芬进行一场攻防模拟的军事演习,用最直接的事实来证明德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防御力量可以做到坚不可摧,完全能够保证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安然无虞。2个月以来,清英从施利芬手中调用的那支莫约5000人的军队一直都在指定的演习区域里昼夜挥动铁铲,按照一战时期的标准堑壕防御体系构筑工事堡垒群。

正面数公里长的曲折防线上,壕沟密布,工事如林。一个个巨大高耸的钢架深深插入泥土里,在防御阵地前方拉开了2道绞扭缠旋的铁丝网群;每一根铁丝之上都有着密密麻麻的尖锐金属针刺,强行逾越势必会被它们扎得绽肉飙血。在铁丝网之后,便是密如蛛网的锯齿状壕沟,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壕、隧道、掩蔽所、射击孔等等一应俱全。雄厚坚实的混凝土堡垒星罗棋布、半掩地面,黄土枝叶的掩盖使得它远远看起来和周围的景致完全融为了一片。

看到这一情景,施利芬忍不住皱起了他那两道灰白色的长眉。眼前的防御工事别致新颖,见所未见,他苦苦搜寻着脑中的记忆,却仍旧没有从任何一场战例中找到这种防线的丝毫身影。凭借着从军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独特第六感,直觉告诉他眼前的防线定然是有着难言的诡异。不过事已至此,他也只能扮演法国进攻者的角色将这条防线给彻底击溃。那位自信满满的皇储殿下直接薄唇轻启,放下了“纵然是进攻方拥有6倍的兵力优势也休想攻克”的嘴炮豪言;现在自己手中拥有近2个师的进攻力量,即便是最坚实的乌龟壳也要将其彻底捅穿!

伴随着演习开始的一发信号弹的升空,施利芬所在的阵地后方蓦地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风雷巨响,近百门大炮齐声咆哮的宏大声威即便是比起战列舰的射击也不遑多让。尽管为了保证演习时候的安全,所有的炮弹都换做了特质的礼花炮弹,然而其中装填的染料同样可以使得参判人员能够准确判定“死亡”和“受伤”的人数。

出于谨慎的考虑,施利芬将原本计划中的炮火准备时间延长了1个小时,来回反复轰炸那些弯折迤逦的沟壑堑壕。他敏锐的注意到了阵地跟前的铁丝网会极大阻碍步兵的冲锋,因此在用炮火覆盖空无一人的铁丝网区域时,施利芬使用了能够正常爆炸的炮弹,以用于清除这些障碍。大炮的轰鸣声从朝日东升一直持续到日上三竿。正当观战的人员都为这枯燥不已的炮火准备而打起了哈欠的时候,施利芬本队中的炮火轰鸣声终于戛然而止,一队队穿着灰色军装的士兵从进攻阵地中鱼贯而出,在空旷的平地上排好密集的队列。他们平端步枪,朝着数百米外的防御阵地快速压制而去。

微风吹拂,阳光煦暖,在进攻战壕里趴了三个多小时的官兵们终于得以在如此晴好的天气里活动筋骨,一个个脚下生风,前进速度都比平日训练要快了些许。见如灰色浪潮一般冲涌而来的进攻部队成功跨越了300多米的距离,直逼第一条被炮火炸出些许缺口的铁丝网,而对方阵地上却似乎没有任何的动静,手持望远镜的施利芬心中不免有些疑惑。对方该不会是在自己此前持续3个小时的高强度炮火准备中大部分都被判了死亡和受伤,因此没有力量来在第一道阵地上做出反抗了吧?仔细想想,这种情况也完全有可能会发生,基于皇储的要求,自己可是集结了远胜于防守方的兵力和火力,每公里战线上的压制火炮数量超过了20门,这已经是极为恐怖的火力密度了!

正当施利芬担心自己是不是下手太狠了的时候,对面最外层一条堑壕中忽然出现了细微的动静。他眉头一跳,抓起胸前的望远镜向前看去,只见大量隐隐绰绰的灰色钢盔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壕沟之内快速移动,宛若三月里蹿动的田鼠。见此情景,施利芬不由得吃了一惊,防守方怎么还会剩下这么多的士兵?

第205章防御演习(下)

阳光明媚,微风轻柔,站在不远处指挥作战的施利芬却是瞳孔收缩,枯瘦的脸上第一次流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容。

在这次模拟攻防的演习中,尽管他的对手将是这个帝国未来的君主,然而出于对普鲁士军队数百年来积淀传承的尚武精神的尊重、和演习结果将可能会引发施里芬计划产生可行性动摇的后果考虑,施利芬在这场战斗中并没有丝毫的留手。为了保证能够一举破开防守方所构筑的阵地,他把进攻部队当中的所有大口径火炮全部集中到了一起,对防御阵地展开了持续3个多小时的猛烈轰击,每公里长的战线上的压制火炮数量超过了20门之多!根据普奥、普法甚至是尚未结束的日俄战争所流传下来的经验,用如此密集的大口径火炮进行长时间的火力覆盖,守军早就应该被打出翔了!

难道是负责参判的人员出现了纰漏?这个念头方甫在施利芬脑中升起,随即便被他给否决掉。在此前德军进行的无数多场军事演习中,他们的表现都是非常称职,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错误判定的情况;即便是这一环出了纰漏,参与演习的德军官兵也会根据情况来自行判断他们自身所受到的“伤害”程度,从而选择留下还是离开。此番在对方战壕中能够涌动出如此数量的敌军官兵,则必然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在刚才的炮火准备中受到任何的打击!

与施利芬惊疑不定的心境所不同的是,参与攻击的士兵由于没有指挥官那凭高视下的广阔视野,并没有注意到对方防线中的异常动静。长时间的密集炮火覆盖给了他们莫大的信心。准备一鼓作气结束这场旅行般的军事演习。唯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是。那两道数英尺宽的高大铁丝网阻碍了他们的向前推进;刚才的炮火覆盖只炸开了零星几个狭窄的缺口,且还有不少锋利的带刺铁丝仍旧如倒刺一般长伸勾卷,触目惊心。当他们小跑到铁丝网跟前,正准备研究这东西该如何才能逾越的时候,身体上突然传来一连串被橡皮子弹击中后的剧痛!

“哒哒哒……”一阵炒豆子般的声音突然在战场上急促地响起。相比于之前声势浩大的炮火准备,这一声响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那些在铁丝网前排成密集方阵的进攻士兵们却像是中了巫咒一般,宛若镰刀下的燕麦成片的倒下。短短十分钟内,排着密集队列前进的第一队进攻士兵便有大半都扑倒在了战场上;其军服上沾染的各种花花绿绿的斑点。无一不显示着他们已经被不止一发子弹所击中。虽然这些士兵们还没有搞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然而军服上的颜料和身体上的疼痛都清晰地显示着他们已经被判做丧失战斗力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只能悻悻抱着手中的武器,用匍匐前进的方式从侧翼脱离了正中央的战场。而在撤退的过程中,进攻士兵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问题挥之不去,自己是怎样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就被大量子弹像暴雨一样直接命中的?

在进攻部队成片卧倒的时候,施利芬就觉察出了战场情况的不对劲,这根本不是进攻中所应该表现出的战术,反倒是因被判出局而做出的撤离举动!而当随后的伤亡数字被送到他手里的时候,这位宿将更是被惊得目瞪口呆。首批参与进攻的官兵已经有上千人“阵亡”或“重伤”。而现在距离进攻令下也不过一刻来钟的事情!想到此次日俄战争中在奉天战场上所爆发的一场战役,他脑中灵光霍闪。瞬间明悟。在一场防御战中,日军由于大规模使用了机枪,竟然以8000兵力抵挡住了10万俄军的反复冲锋;而此番皇储也定然是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将机枪击中大规模使用,因此才对采用密集阵列冲锋的军队造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杀伤效果。可是那场防御战是因为俄军炮火准备不足,加之地形易守难攻,这才让日军得以从容架设机枪并进行屠戮;然而此番自己做了充分的炮火准备,对方的人员和机枪阵地应该很难在这么强大的炮火轰击下得以幸存才对!

战线的另一端,防守官兵们却是士气昂扬。截止到目前为止,他们所经受的打击完全微乎其微,深入地下的掩蔽所帮他们抵挡住了大量原本应当承受的火炮威胁,预设机枪阵地也在之前2个月的施工中被列为重中之重而做了精心的加固和伪装。半掩于地下的固定混凝土要塞更是坚不可摧,从狭窄缝隙中伸出的枪口几乎完全不用担心受到任何的攻击。面对被铁丝网迟滞的进攻士兵,这正好是防守官兵的一个打靶的绝佳时机。防守方在还没有动用火炮的情况下,仅凭40挺马克沁机枪所组成的交织火力网,便让施利芬的第一波声势浩大的进攻便如同烈日下的霜雪一般迅速冰消瓦解。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战斗中,进攻方损失1500人,而防守方仅有不到一个排的伤亡。

如此结果让施利芬脸颜大堕。虽然他所擅长的是战略谋划和运筹帷幄,并没有直接参与过正面交战的直接指挥,然而他好歹也是在军队里混了50年的元老级人物,如果在拥有6倍兵力和火炮优势的情况下还打不死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那叫怎么回事?经过一番仔细分析之后,施利芬终于明白过来,刚才之所以会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其关键便在于进攻时排成的密集队形在机枪火力下完全就是送死,而横亘在前的铁丝网阻碍了部队的前进,使得暴露在敌方枪口之下的时间更加漫长。想明此节的施利芬迅速对进攻做出调整,步兵的进攻不再排成密集的队列,而是采用散兵线发动攻势。与此同时,后方的火炮也开始装填实弹并瞄准那些恼人的铁丝网,有这些东西在,步兵便无法继续前进而只能成为防守方的最好标靶。看着那一圈一圈的带刺荆棘,施利芬心中百感交集,这东西的确能在对步兵的防御中起到绝佳的作用。

新一轮的炮击开始了,两条绵延迤逦的铁丝网群受到了实弹炮火的格外照顾,炮弹在近距离爆炸所产生的强烈高温冲击波的确足以将脆弱的铁丝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