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帆战舰-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站出来大喝道,“你算老几,就敢羞辱老子的兵。今天不给出一个话来,老子就算拼着受罚也要讨个说法!”

    施琅看着眼前大胡子副将,不屑地喝道,“你是谁?也敢跟老子叫板。”

    大胡子副将喝到,“老子是天津总兵赵良栋,他们都是老子的兵!”

    施琅听到淡淡地说道:“原来是你训练的兵,怪不得那么没用!”

    赵良栋听到赤红着眼冲上来想揍施琅,给其他副将死死拉住。

    施琅嘴角一翘,说道:“看来你是不服啊!”

    赵良栋昂着头,一副老子就是不服。

    施琅看着他喝道,“水战不同于陆战,并非单凭勇字就可取胜,讲究的是船舰调动动止有法,士兵灵活善水。你看看单单就几十艘船舰,航进间杂乱无章。身为水兵竟然在船甲上站不稳,如何杀敌。郑家水师就算上百艘船舰依旧是如指臂使,水兵的调选的标准是,在海水中手拿大刀或统枪,游水进退,水只能淹到腰部,不能齐胸方可入选。你这等兵如何是郑家水师的对手!”

    给施琅这一喝,赵良栋涨红着脸不敢开口。

    赵良栋生性亢直,不屑说谎。

    清军水师是不如郑家水师。

    北方之兵素不习水战,猛然调拨到水师中,就算是每日教习熟练,但也只是勉强做到不晕船,离精兵强将差的太远了。

    施琅是一降将,刚来就跃升高位,也清楚必然会让很多人不满。所以才会公然侮辱清军水师饭桶。

    看到一时震慑住这帮家伙,施琅喝手下取出一张八仙桌,打开手中的大地图来,摊在桌上,指着海中的一个小岛,说道:“这是一伙海盗的据点。”

    赵良栋见岛上已画了个红圈,三个红色的箭头分从北、东、南三方指向红圈。心里暗叹,看来这个家伙是早有准备的。

    施琅道:“我们水师训练不足,接舷战必然不是对手。扬长避短,我们火炮比他们厉害,因此老子是打算分兵三路,从岛北、岛东、岛南三路进攻,留下了岛西一路不攻,轰了一阵大炮之后,岛上匪徒抵挡不住,多半会从岛西落海而逃,咱们在岛西三十里外这个小岛背后,埋伏了二十艘船。一等匪徒逃来,这二十艘战船拥出来拦住去路,大炮一响,北、东、南三路战船围将上来,将海盗的船只围在垓心。那时一网打尽,没一个海盗能逃得性命。”

    赵良栋暗叹果然好计谋,这个家伙到有几分本事。

    施琅看其他人不反对,当即下令杨帆直奔海盗据点。

    船队航行两天,已经到达海盗据点近海附近。

    施琅端起单筒望眼镜查看海盗,只见岛上树木茂盛,山丘起伏,倒是好个所在,挂不得这活海盗会聚集在这里,只可惜是一乌合之众。

    连个哨兵都没有,就这样给清军水师围困了。

    这样的杂兵,清军水师都不能剿灭,当真是不堪大用。

    施琅很快收拾心情下令,赵良栋率领两千清兵乘九艘战船,分从岛东、北、南三面进攻;又命孙思克率领其余战船,藏在通吃岛西侧,一听号炮,就驶出截拦。

    哪一艘战船居前,哪一艘战船接应,何队冲锋,何队侧击,尽皆分派得井井有条,指示周详。

    水师营中的副将、参将、守备、绿营军中的参领、佐领等大小军官,见施琅总兵深谙水战策略,计谋精妙,指挥合宜,无不深为叹服。

    随着施琅的号令,一艘艘战船驶了出去。

    施琅地图红圈划着的不知名的小岛上,一处山寨,上百个海盗正坐在山寨的大堂中大口喝着酒,大口吃着肉,好不快活。

    这活海盗的大当家的说完抹抹嘴,喊道:“老二,这个月我们赚了多少?”

    二当家忙说道,“大当家,这个月有一千六十九个人送上门来,都卖給四海商行。只是当中老人小孩占了五百多人,这个月就赚了四千多两。比上个月少了很多。”

    大当家的听到骂咧咧地说道:“他娘的,这个月少了这么多。哎,也不知道四海商行是怎么给的标注,青壮妇女作价十两,老人小孩只作价一两。”

    二当家的听到呵呵笑道,“大当家的,四海商行也要赚钱的,青壮妇人还能干活,这老人小孩可是赔钱的买卖!也就四海商行要,其他贩子可是要都不要的。”

    大当家的摸着自己的光头,喝到:“他奶奶的熊,现在沿海地带是越来越难找到百姓了,看来下次要再深入一点了。”

    二当家的也叹气说道,“都是那帮鞑子干的好事,他娘的,好好的,竟然要颁布禁海令、迁海令。将沿海百姓内迁五十里,弄得我们找个百姓都难。”

    大当家的也骂道,“都是他娘的鞑子干的好事,现在山东百姓都活不下去。上次我们去的那个村,他娘的连糟糠都没有。听到跟着我们有饭吃,整个村的百姓都争着要跟着我们。”

    二当家的笑道:“这样不正好,和着让我们赚大钱。再赶上几票,我们大伙都能买上几亩田,从此吃香喝辣的。”

    大当家笑呵呵地道,“老子可是听说南洋那边有大片大片的荒地等着开荒,只要大家跟着老子,一定让兄弟们都能当个地主,从此逍遥开活。”

    二当家端起一瓷碗说道:“来,大家都敬大当家的一碗。如果不是大当家的找到这么一条好路子,我们这帮人现在都还在喝西北风!”

    “对、对、对,二当家说的对,来大当家的我们敬你!”

    “敬大当家的!”

    大当家的也含糊,拿起碗喝到:“来,兄弟喝!”

    说完一口说尽。

    其他海盗也都一口将碗里的酒喝尽。

    “好!”

    “大当家的就是豪气!”

    其他海盗看到立马哄道。

    海盗正喝着高兴时,突然听到尖锐的声音,紧接着就是一阵地震山摇。

 第十一章 艰难取胜

    看到各战船已经到位了,施琅大喝一声,“进攻!”

    令旗一挥,号鼓声响。

    战舰上火花闪动,海面卷起一团团浓烟。

    海贼山寨,海盗们正喝着高兴时,突然听到尖锐的声音,紧接着就是一阵地震山摇。

    大当家被震得直接从忠义椅上跌了下来,这个时候根本顾不得疼痛,他一股子脑地爬起来急喝到,“哪里开炮!哪里开炮!”

    二当家的头脑灵活,一听这炮声怕是不下十几二十门火炮。

    别说自己山寨了,其他山贼海贼也根本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火炮。

    二当家忙喊道,“大当家的,不好了。是官兵,官兵杀来了!”

    大当家一听脸色苍白的喊道,“难道是郑家水师杀来了!”

    郑家海军自从攻克台湾后,这几年清闲了很多,为了不让海军颓废。

    郑成功时不时让海军出海扫荡一下海盗,即能维持海上安全,也能让海军活动活动筋骨。

    大当家的一听是官兵,立马就联想到是郑家海军。

    如果是郑家海军根本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还有条活路。

    二当家脑筋转的快,忙说道,“大当家不要慌,应当不是郑家水师。我们平时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贩卖给四海商行的百姓都是他们自愿跟我们走的。凭我们跟四海商行的关系,郑家水师应该不会为难我们。而且如果是郑家水师,那火炮应该更猛烈。听着炮声这大概是清军水师!”

    大当家的一听不是郑家水师,立马拍着胸口说道,“不是郑家水师就好!不是郑家水师就好!吓死了老子了!”

    听到是清军水师,大当家的勇气立马就回来了。

    他凶恶地喊道,“他娘的清狗竟敢来招惹老子,真当老子是纸糊的。兄弟们,抄家伙,跟我杀!”

    “杀!”

    海贼们听到,嗷嗷叫着拿起武器,朝着寨外杀去。

    海面上,清军水师船舰刚冲进岛屿简易的港口,九艘福船排成首尾相接的一列长队围着海盗的两艘两桅福船炮轰。

    二三十门火炮齐齐开炮,拼命地将炮弹往对手船舰上倾泻。

    施琅拿起望眼镜,朝着海贼港口看去。

    炮弹呼啸着朝着海盗的船舰飞去,只有两三发击中了敌舰,更多的是落在大海卷起一柱柱海浪。

    看了一会儿,施琅不由地骂道,“这都是打的什么狗屁。他娘的,就这距离,三十多发炮弹,就两三发打中福船!赵良栋,你他娘的,平时是怎么训练的!”

    赵良栋被骂的涨红着脸,“这,这清军水师刚训练没多久,那些新兵也只是刚熟练船舰的操作,这火炮没有训练多少!”

    施琅听到不由地抚主额头,这清军水师道路重远啊!

    幸好这海盗没有戒心,没有安排巡逻船。

    不然就清军水师这水平,到时都不知道谁打谁!

    清军水师包围这敌舰,经过十多分钟的炮击,打了将近七十多发炮弹,终于一艘福船的主桅被炸断。

    大当家的刚带着一帮海盗跑出山寨,就看到清军水师将自己一艘福船轰个稀巴烂,甲板上的主楼被削毁,

    大当家看到自己心爱的宝贝就这样给清军摧毁了,眼睛都崩裂了。

    大当家的怒吼道,“兄弟们,给我杀。一定要砍死那帮狗娘养的!”

    大型船舰福船给摧毁了,海盗们狂叫这朝着小木船奔去。

    他们撕去上衣,露出了精壮的上身,拼命地摇着木浆,朝着清军水师船舰杀去。

    大当家的船冲在了第一个,他双眼通红,死死盯着清军水师的帅旗。

    一开始施琅以为,当海盗看到自己的船舰都给摧毁了,这帮海盗一定会惊慌失措,夺路逃跑的。

    可让施琅失算的是,他高估了清军水师对海盗们的震慑力。

    这种情况下,这帮海盗竟然还敢搭着小船冲过来,这大出他的意料之外。

    虽然海盗不按他的设想走,不过施琅也只是失神了一会儿,忙喝到:“一群傻瓜,将他们都击沉,喂鲨鱼!”

    随着施琅的命令,船舰的火炮调转炮口,朝着海面上那几十艘木船轰击。

    火炮轰击下,海浪被荡地翻滚着。

    大当家看到大声喊道,“弟兄们,不惜一切冲上去。靠近了,就是我们的天下。到时谁抢到船,老子不单奖赏一千两,还让他当船长!!”

    海盗们听到被奖赏的,刺激的哇哇叫。

    “嘣”的一声,一枚炮弹终于命中了一条小船,小船顿时被砸出一个大洞。

    这条船沉没了,船上的七八个海盗都给炸的尸骨无存。

    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其它船的速度,反而却刺激到了海盗们。

    他们个个都在拼命,想尽快靠近清军水师。

    看到海盗们越来越靠近,清军水师的水兵开始慌了。

    情急下,火炮的操作都变得混乱了。

    甚至有一门火炮因为操作不当,炸膛了,死了五个火炮兵。

    施琅这个时候也紧张了,他娘的这都是什么兵!

    如果还是郑家海军的那帮人,怎么可能会发生这种事!

    施琅深吸了一口气,展现出了他优秀的指挥能力,迅速喝到,“用火枪、弓箭朝那些靠近的海盗射击,尽一切可能阻挡住快船的接近。调十艘沙船回来,他娘的!”

    这些小船非常分散,这让射击的难度陡然增加。

    杀了上百个海盗后,这帮海盗终究还是靠近了清军水师船舰。

    一道道铁钩被抛上船舷,将近三百个海盗顺着绳子拼命地往上爬。

    “快阻止他们,不要让他们登船!”施琅暴跳如雷的叫道。

    一道绳子被砍断了,上面的汉子发出惨叫跌落到了海里,然而更多的人却毫无畏惧的继续攀爬着。

    这个时候,剽悍的大当家已经顺着绳索爬上了船甲。

    施琅抽出短刀,大喝道:“不用怕,大家上!”

    赵良栋听到率先拿着斧头冲了上去,其他清军水兵看到也拿起武器跟着冲。

    越来越多的海盗们登上了船舰,战舰上陷入到了混战之中。

    虽然清军水师在人数上占据了上风,但海盗们骁勇凌厉搏杀,让清军水师倍感吃力。

    这些海盗悍不惧死,他们狂呼大叫,红着眼睛,肚子给清军捅了一刀,他们死前都要咬着牙反砍清兵一刀,才含笑死。

    海盗大当家的更是骠勇,已经砍死了五个清兵了。

    赵良栋上前跟他交手了几下,就因为脚下不稳,给大当家的一刀劈倒,如果不是靠着驴子打滚,赵良栋就没命了。

    施琅无论如何指挥,也无法扭转劣势,现在清军水师竟然给一帮海盗打的有溃败的迹象。

    施琅气的也不再指挥了,挥刀迎了上去。“他娘的,休得猖狂,老子来会会你!”

    施琅跟海盗大当家的战在一起,战了半刻,惨叫声中,海盗大当家脖子闪过一刀血痕,血光暴溅,庞大身躯轰然倒地。

    施琅胸中气血翻滚,他娘的,如果不是国姓爷当年请了江湖上的好手合力编制了一门军中刀法,老子今天就交代这里了。

    看到一向剽悍的大当家没几下就死了,其他海盗看到失声惊叫,“大当家的死了,不好了,大当家死了!”

    其他船舰上的海盗听到顿时惊慌失措了。

    其他清军看到自己的主帅这样英勇,士气顿时高涨,反身朝着海盗们杀去。

    靠着大当家勇悍聚集起来的海盗,在大当家死后,就如同没有了主心骨的架子,瞬间散架了。

    给清军杀的步步后退,很多海盗甚至直接给杀的跳海了。

    将最后一个海盗砍翻,看着那些海盗跳海坐着木船拼命朝岛屿跑去。

    清军水师爆发出了惊天欢呼。

    胜了!

    总算胜了!

 第十二章 茶叶

    那些海盗跳下海,搭着小船逃回岛,准备凭借地势坚守的。

    施琅根本没有派兵上岛,他轰了一阵大炮之后。

    大当家的死了,二当家的根本没有能力组织海盗。

    看到火炮炸死了几个人,一些胆小的海盗率先崩溃了。

    就像多米诺牌一样,有海盗逃了,瞬间就让本就薄弱斗志的海盗崩溃了。

    海盗抵挡不住,看到岛屿西面没有炮火,他们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思考,只想着逃。

    从岛的西面驾着小木船落海而逃,心里只想着离清军水水越远越好!

    刚跑了不到三海里,躲在岛屿侧边埋伏的十艘沙船的清军水师就蹿了出来。

    看到海盗逃来,这十艘战船拥出来拦住去路。

    施琅也率领其他战舰围将上来,将海盗的船只围在垓心。

    一阵炮轰后,除了少数几个海盗,其他的要不死了,要不就被俘虏了。

    这一仗打下来,施琅发现,清军水师占据着巨大的优势,但伤亡依然巨大。

    斩杀一百八十七个海盗,逮捕了将近两百九十。但清军伤亡也有一百五十多人。

    施琅明白再好地策略,也要有过硬本事的军队才能完全实施。

    施琅决定从新训练这帮清军水师。

    在这次打击海盗的行动中,其他将士也见识到施琅的本事,对他也不在抵制,也不敢违抗命令。

    施琅一边训练,一边出海铲除海盗。

    看着一封封报捷奏报呈上来,清顺治帝是龙心大悦。

    这施琅果然是有才干的人,看看接受天津水师,就铲除了多少海盗,沿海等地这段时间都没有再呈报过有百姓被“掳走”的事。

    至于那些弹劾他贪污的奏章,只是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根本不值得一提。

    清顺治将施琅看成了日后击败郑家水师的,平定南方的得力干将。

    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提拔他当了天津水师提督,主管清军水师。

    施琅接到圣旨,感动的痛哭流涕,三叩九拜地表示一定会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努力训练清军水师,铲除郑家军,活抓郑成功。

    施琅在清朝官路恒通。

    南京,郑成功却在为茶叶的事烦恼着。

    王忠孝说道,“王爷,近期茶叶的价格已经上涨了将近三成。而且价格还有往上涨的趋势!”

    郑成功不喜欢永历封的爵位,一向是要手下以大将军的称呼自己。

    现在南京这边称呼郑成功为王爷的也就是王忠孝几个人,对于他们的心思,郑成功清楚。

    说了几遍,看他们还是坚持要这样做,顽强地要维持永历的威望,郑成功也就随他们了。

    郑成功听到问道,“茶叶上涨的那么厉害!长儒查清楚是什么原因了吗?”

    王忠孝忙回答说,“查清楚了,王爷。是有大量的茶叶外销,造成华夏茶叶紧凑,价格上涨!”

    郑成功听到疑惑地说道,“茶叶外销!长儒说清楚一点!”

    “是!”

    王忠孝详细地为郑成功解说了这波茶叶上涨的缘故。

    郑成功这几年一直坚持不懈地攻略南洋,大量的汉人被迁移到这里。

    伴随着汉人的涌入,华夏的习俗也无可避免的在南洋这块土地上蔓延着。

    茶叶是华夏日常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东西,尤其是像南方饮早茶的风俗!

    除了南洋茶叶的需求量大增外,欧洲对茶叶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1650年英格兰国王查尔斯一世接受了郑成功赠送的气味独特茶叶。

    他喝了一次,就渐渐离不开这种温和清晰的味道。

    自从英王室喜欢上喝茶,英格兰平民百姓也逐渐爱上了喝茶,然后这股风潮慢慢扩散到整个欧洲。

    为了满足欧洲日益旺盛的需求,腰缠万贯的海商也纷纷涌进来,福建、浙江等产茶区订购茶叶。

    一年中,茶叶最好的采摘时机就是清明前后。

    4月,清明前后,被春雨滋润过的茶叶显得格外的清嫩。

    到了一年一季的采摘季,一上午一个人最多也就是采摘三四斤茶叶。

    为了赶时机,地主在这个时候会雇佣很多人来帮忙。

    清晨,顶着露水将鲜嫩的茶叶摘下,放进竹篮里。

    中午时分,辛苦了一上午的茶农将劳动成果交给地主,换取工资。

    地主或将这些茶叶打包好贩卖给茶商,或是自己炒制。

    炒制好的茶叶给茶商收购,或者是赶集大那天贩卖出去。

    每年清明前后赶集的开市。大江南北的茶商都会赶过来收购。

    茶商从地主手里收购茶叶,然后走海运到泉州、广州,以一石茶叶九两价格成交给那些商行。

    商行会用瓦罐包好,用蓬灰密封,用最快的方式运送到南洋。

    再由番鬼商行贩卖到欧洲。

    午后的时间,欧洲那些贵妇就能用华夏瓷器细细品味红茶的味道。

    为了购买这些华夏商品,很多家庭省吃俭用,只是为了能在亲朋好友拜访时,能体面地拿出华夏瓷器,让客人品尝到华夏红茶。

    一开始茶叶基本上都是从南洋转销欧洲的,自从广州兴泰商行满载着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远航到达欧洲,换来了满船的白银金币,顿时刺激到其他商行。

    看到了海上贸易的丰厚利润,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海贸这一行业。

    商行也越来越大胆,不再害怕海洋,他们开始不满足做中介商了。纷纷驾驶着船舰,或结伴或组建大舰队远赴欧洲。

    随着海洋季风吹动的洋流,船舰往来穿梭在世界各地,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茶叶在全世界广受欢迎,但产量没怎么变。物以稀为贵,茶叶的价格自然蹭蹭往上涨!

    王忠孝详细地介绍了茶叶现在的火热后,痛心疾首地说道,“王爷,看到茶叶异常受欢迎,福建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意再垦种稻田,改种茶叶了。民以食为天!百姓不种田改种茶叶,这样下去,百姓以何为食。我华夏以农立国,这样下去,国将不国。恳请王爷下令,禁止茶叶贸易的规模,限制茶田的规模。”

    华夏有太多爱喝茶叶的文人,王忠孝要是敢说禁止种植茶田,不喜茶叶贩卖,只怕给人活活骂死。

    郑成功听了王忠孝的报告,说道,“那请问,长儒先生。福建百姓种植茶叶后,粮食稀缺吗,粮食的价格上涨了吗?”

 第十三章 鸦片(上)

    听到王忠孝要限制茶叶种植,限制茶叶的贸易。

    郑成功沉思了一会儿问道,“长儒,现在粮食价格由上涨吗?”

    王忠孝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回王爷,南洋那边运送大量的粮食,这几年粮食价格略有下降。”

    郑成功点了点头说:“既然是这样情况,长儒,茶叶的贸易暂不限制,你多注意市场上粮食和茶叶的价格变动,有异常随时禀告!”

    王忠孝听到忙说:“王爷不可啊,我大明以农立国,不限制茶田的话,我大明终有一天会无粮可食的!”

    郑成功笑了笑,又摇了摇头,这帮儒生,真的是……

    郑成功看着王忠孝说道,“长儒,地主那帮人是看到茶叶能赚钱,所以改种茶叶的吧!”

    “是的!”王忠孝说。

    “物以稀为贵,茶叶少,粮食多。所以才造成会茶叶上涨、粮食下跌!但长儒,你有没有想过,日后茶田多了,那茶叶价格还会想现在那样高吗?到时就是茶叶贱、粮食贵了。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些地主看到种粮食有划算,转头会种植粮食!”

    王忠孝感觉这种说法有问题,但就是无法反驳郑成功。“王爷,这……那……”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长儒,你是想说就算这样,只怕到时粮食价格的波动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王忠孝眼睛一亮,忙说道:“是的,下官就是这样想的。”

    “粮贱伤农!现在粮食的价格下降,说明现在粮食供应充足。再降下去,那些农民的收入就会锐减,到时又是会影响到社会安定。所以改种一些其他作物,减少一下粮食,对农民来说并不是坏事。只是这个尺度要把握好,在百姓富裕和农民富裕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这也是国家的责任!”

    “所以王爷就让属下密切关注粮食和茶叶的价格!”

    “是的!农民也好、普通百姓也好,对价格,对市场消息有滞后性,容易产生误判。这就需要国家高官有预测性,制定妥善的指导方针。这些指导不能一刀切,多用温和的手法处理。如果你看到茶叶再如此涨下去,会出问题。在报刊杂质上刊登一些政策,同时慢慢增加茶税,同时慢慢降低田赋。让那些农民有缓冲的余地。”

    王忠孝点了点头说:“长儒受教了!”

    郑成功看着王忠孝,问道:“长儒,你来我这里多少年了?”

    王忠孝想了想说道,“已经有七年了!”

    郑成功感叹了一下到,“已经这么久了。长儒,担任郑家军的财务管家也有几年了吧!这几年你感觉以前你学的那些儒家学说对你有多大帮忙吗?”

    王忠孝沉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现实是最残忍的!不管你多么不想承认,它就是那样站在你面前。长儒,“半部论语治天下”,“熟读四书五经便知天下”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如果你不肯面对的,不肯学习的话,时代终究会将你淘汰的。你懂我的意思吗?“

    王忠孝艰难地点了点头,拱手说道,“下官明白!”

    郑成功挥挥手说:“你下去好好想想吧!”

    “是,下官告退”

    ……

    郑成功和王忠孝在南京讨论茶叶的问题时。

    远在欧洲的英格兰伦敦,英格兰的实际控制人护国主克伦威尔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慢慢品味着华夏红茶,欣赏着歌舞剧时,心里却是在盘算着,今年的英格兰的贸易总值。

    一番计算下,他悲哀地发现因为要购买茶叶、瓷器等华夏的商品,英格兰今年一整年又是当海盗、又是从殖民地横征暴掠回来的财富都耗尽了。

    这个时候的英格兰可不是19世纪的工业大革命后的英格兰,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欧洲产业比起华夏来说,很是落后的。

    别说英格兰,华夏百姓对整个欧洲的货物都不怎么感兴趣,导致英格兰进购华夏货物,只能采用白银黄金等贵金属。

    单单在1952年至1955年三年时间,英格兰单单为茶叶一项就支付了两百万英镑的白银,更不用瓷器丝绸等货物了。

    现在,英格兰,乃至整个欧洲对华夏的贸易都是巨大逆差的。

    随着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欧洲市面上能流通的白银金币越来越少,造成了钱贵物贱现象。

    为了挽救金融危机,英格兰一方面出台针对殖民地的《印花税法》,同时加大对殖民地的剥削。

    一方面限制华夏商品在英格兰的流通销售,加大对华夏商品的税率。

    但加大税率,并不能阻止华夏商品在英格兰的畅销。为了购买这些华夏商品,很多家庭省吃俭用,只是为了能在亲朋好友拜访时,能体面地拿出华夏瓷器,让客人品尝到华夏红茶。

    而且伴随着限制令,走私风潮蜂拥而来,克伦威尔悲观地发现对华夏的限制令不单没有令白银金币减少,连带着国家收入都锐减。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克伦威尔将自己的亲信费尔法克斯任命为东印度公司特命总理。

    克伦威尔对他的任务就是寻找钱路,帮助英格兰解决贸易逆差。

    上任时,费尔法克斯一直在寻找华夏也迫切需要的商品,这件商品就像英格兰对华夏瓷器和茶叶的需求一样。

    费尔法克斯首先想到的是棉花,在印度疯狂种植棉花。

    一开始这个效果不错。华夏百姓人口众多,棉花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但很快,就发现棉花也只是让情况变得好一些的,但逆差还是没有改变。

    费尔法克斯想白了头发,拿不出其他办法的,将目光放在了鸦片上。

 第十四章 鸦片(中)

    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鸦片就传到了中国。三国时名医华佗就使用大麻和鸦片作为麻醉剂;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就有鸦片进口的记录,唐代阿拉伯鸦片被称为”阿芙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开宝本草》中,鸦片定名为罂粟粟。

    《大明会典》记载了当初亚洲藩属国给明皇室进贡鸦片的事。暹罗、爪哇、孟加拉,他们的国王定期向中国派出朝贡使团,拿着黄金镶边的国书,向明朝进贡当地土产的各种宝物,以取悦宗主国,贡品中就有鸦片,不过《大明会典》把它叫做“乌香”。暹罗每次给皇帝进贡200斤,皇后100斤。

    明朝皇帝得到鸦片这样的春药,当然是乐不可支。

    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在宫中试验、服食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