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帆战舰-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看到森林,总算明白国姓爷没有骗自己。
多年的耕种经验让这些百姓,一看那森林的样子,就知道土地绝对肥沃。
一把火将那些树木烧了,来年就是一个好收成。
国姓爷说每一户都能分到二十亩田,头三年不收任何赋税。
天啊,就这地力,只要三亩田,一家上下就能过的很滋润。
看着百姓都下来了,许龙踏上岸,朝着早已经等候多时的郑泰走去。
一看到许龙,郑泰忙说道:“许将军,辛苦了。我已经叫下人准备好酒食,将军沐浴一番就来赴宴吧!”
许龙听到,之前还没有感觉到,现在就发觉自己纷身上下不舒服,海上,淡水是宝贵的,根本不能用来洗澡,用海水洗澡,洗完身上就会有一层淡黄的盐澤,让人非常不舒服。
现在听到能舒服泡个澡,许龙恨不得马上就去。
但想到郑成功制定的军纪,许龙只能说到:“郑大人。我们还是先交接这些百姓吧!”
郑泰听到,忙说道:“那我们先交接把!”
许龙转头看着那些百姓。说道:“郑大人,南下两千一百四十人。实到两千零九十人,有六十多人在路上因为染病没有熬过来。你清点一下,然后麻烦达人,你画押签字!”
这个时代海上航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一有点身体不适,就可能因为没能及时救治,缺乏药物,死去。
郑泰点了点头,说道:“嗯!“
一帮官史忙跑上去。清点人头。
一个多时辰,才全部点算完,回来向郑泰禀告。
郑泰听到幸存的人数跟许龙说的一样时,忙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正事已经交托完毕,现在我们回府好好喝几杯!“
许龙也高兴地说道:”好,就打扰大人了!“
……
许龙,郑泰走了,那些小史还得继续留在港口安排那些百姓。
一个小史拿着一个铁皮卷成的喇叭,大声喊道哦:“大家听着。国姓爷郑明严仁义厚道,不想看到你们受苦受难,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将你们护送到这里。来到这里,你们享福了。国姓爷说了,每一户都能分到二十亩地,三年不收任何的赋税。”
那个小史停顿了下。继续说道:“但并不是说你们来了就有…”
一些心急地百姓忙说道:“大人,那我们怎么才能分到土地?”
小史被人打断。有些不悦地说道:“天下那有不劳而获的道理,想要田地。要你们自己动手开辟出来!”
听到并不是不分田地,只是要自己动手开辟出来。
百姓都松了一口气,只要有田地就好。
不过是开耕而已,这个自己在行。
小史继续说道:“不过,开荒,不能一把火就全部烧光。”
百姓听到顿时惊讶起来,“大人,如果不用火的话,那没办法将这土地开荒出来啊!”
小史瞪着眼睛看着那打断自己说话的百姓,“谁说不用火,就不能开荒的!国姓爷已经调配了斧头,铁锯,明天你们就过来领取,从明天开始,我们会组织你们在规划好的地方伐木,那个人先将规定地方的树木伐干净,就能先分到土地。听到了吗?”。
百姓听到要先伐木才能分到土地,忙说道:“听到了,大人。俺有一把力气,很快就能砍光的,一定要记得留土地给俺!”
“是啊,大人,一定要记得留土地给俺!”
……
“好了,不要吵。这段时间,你们的伙食都由我们来提供。在这里,只要你们肯干活,就能吃的饱!“
听到能吃饱,很多百姓忙喝到:“好的,大人,我们一定都尽心干活的!”
……
在田地和温饱的刺激下,百姓伐木的积极性很高,不到两个月就有一些百姓将二十多亩森林伐尽,开辟出田地来。
春天的播种早已经过去了,但夏天的播种还不迟。
最早从山东来到东帝汶的田汉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开荒出来的田地,满脸欣慰。
干累了,用肩上搭着的粗布抹了一把汗,坐在田埂上,跟新来的难民聊着天。
“当初我见机得快,早一步来到这里,虽然累点,现在有田有地。大家也加把劲,早日将自己的田地整理出来,不用再担心受怕了!”
一个难民听到回合道:“是啊,山东简直不是人待着的地方,今天响马来抢,明天鞑子来抢,没一个安稳日子。”
“谁说不是,我同族一个人,家境比我好一点,为了那半块田地,死活不愿意走。现在听说在一次兵灾中家破人亡了。“另外一个难民也说道。
“说到底还是国姓爷仁义,还想着我们这些大明百姓。“
“谁说不是,这鞑子再厉害,也不是给国姓爷三番四次打败了,听说去年打了一场大胜仗,歼灭了十多万清兵呢!”田汉一脸自豪地道,“有郑成功在,有郑家舰队在,这里安稳得很。你们啊,早些来就对了!”
“可不是,郑家舰队纵横东海已经二十多年,从来没有敌手。鞑子要打进来,那是千难万难。”一个难民也停下手中的斧头说道。
田汉骄傲地说道,“那是,咱们郑家军遇到鞑子就从来没有避战过,要是其他地方军队跟咱们郑家军一样。老早就把鞑子打回辽东去了。”
有着先来的人做榜样,看到真的分到二十亩地,立马成为标杆。
后来的难民了解到这政策的好处,刺激着他们玩命地干活,甚至有很多百姓为了能早日分到土地,日夜不停地伐木,连小史来劝说都没用。
第十六章 迁海令
多尔衮狠狠地将山东巡抚上奏的折本摔在地上。
这帮刁民,竟然敢无视我大清法纪,私自出海,都该杀了!
摄政王息怒,此等刁民不识天颜,投奔一海贼,实在是识无知愚蠢。
多尔衮转头看着陈名夏喝到:“一些小许愚民,本王自不会放在心上。只是这样放任不管的话,只怕会引起百姓的恐慌,而且还会带坏风气,不得不防啊!
陈名夏听到,低头思考了一会儿后小声地说道:“摄政王,郑家一直以来在海上称雄,要想彻底铲除郑家,就需要战胜郑家水师才行!”
多尔衮听到摸了下自己光光的额头,有些无奈地说道:“我也知道,只是大清在陆地上战无不胜,只是没有一个是懂水战的,才会让郑家小儿猖狂至今。”陈名夏看着多尔衮说道:“摄政王,不管是为了铲除郑家还是护卫京师,大清都需要一只舰队。”
多尔衮听到问道:”那以你之见,当如何?“
陈名夏说道:”当在天津设立水寨,令一熟知水战之人任水师提督,调满八旗在中,汉八旗在外,每日教习精熟,如此日后当可与郑家水师一决胜负。“
多尔衮想了想,问道:”那你觉得谁可为水师提督?“
陈名夏拱手说道:”三顺王孔有德有水战经验,可为水师提督。“
多尔衮听到沉默不言,陈名夏一看就知道自己推荐的人选不为多尔衮喜欢。
陈名夏思虑了一下,背后出了一身冷汗。
孔有德是汉人。是贰臣。
多尔衮是怕他一旦掌握了水师,有异心的话。那危险可就打了毕竟天津离京师太近,快马一日就可到。
陈名夏明白过来。忙说道:”只是孔有德在湖南剿灭叛军,轻易调动不得。不由派冬泰劾担任水师提督,田雄,张天禄铺助。摄政王可觉得好!“
听到是满人担任,多尔衮微笑地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就由佟泰劾担任水师提督一职。从绿营挑选懂水性之士卒组建大清水师。”
看到自己说的人选总算让多尔衮满意,陈名夏松了一口气,继续说道:”郑海寇势力能迅速扩大。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实由沿海人民走险,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若从山东、江、浙等地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不攻自灭也。
多尔衮听到这条计谋,连说:“不错。这条计谋不错。可速速施行!”
隔天,金銮殿上。陈名夏上书道:“郑海寇海舶所用钉、铁、麻、油,神器(指火炮)所用焰硝,以及粟、帛之属。闽地所少。皆我濒海之民阑出贸易,交通接济。今若尽迁其民入内地,斥为空壤。画地为界,仍厉其禁。犯者坐死;彼岛上穷寇内援既断,来无所掠。如婴儿绝乳,立可饿毙矣。其主深然之,今执政新其说得行也。”
早已经得到通知的多尔衮一系的官员忙站出来赞同道,很快这条政令就随着盖了顺治印玺的《禁海令》颁布出去了。
北直、山东、江南、浙江沿海居民均属迁海范围。
清廷强令江南、浙江、山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
其中山东地区曾连续内迁3次。
为了监督,清廷派满大臣四人分赴各省监督执行,违者施以严刑。
四省中尤以山东为最严。沿海的船只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烧毁,城堡全数拆除,越界者不论远近立斩不赦。
凡迁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重新划界围拦,不准沿海居民出海。迁界之民丢弃祖辈经营的土地房产,离乡背井,仓促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
同时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
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
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迁海令的实行,使农业、渔业、手工业及海外贸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残。
人民生计断绝,流离失所,其间曾不断发生激烈的反迁海斗争。迁海令的施行,不仅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恶果,而且,由于沿海空虚,海盗乘机活动,造成沿海社会治安更不得安宁。
在迁移过程中,满人和绿营兵也趁机威迫和勒索,强占百姓的土地,稍后有迟延,就抢夺烧杀。
同时,在天津港口设立了水寨,沿岸一带连营二十多里,以福船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至晚上点上灯火,照的天心水面通红,从各军挑选的六千水兵日夜操练。
训练了一个多月,多尔衮在陈名夏的陪同下,来到天津巡视水师。
走近水寨中,多尔衮骑在马上远望军营,说道:“傍山依林,前后顾盼,出入有门,进退曲折,不错,这水寨设立的不错。”
陈名夏说道:“佟泰劾、田雄都是军中老将了,这军营之事自然懂的。”
多尔衮听到哈哈大笑地走进水寨,见向南分二十四座门,皆有福船战舰,列为城郭,中藏小船,往来有巷,起伏有序。
多尔衮看到清朝水师旗舰位于中央,上建帅字旗号,两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张。船上清兵在船上,踊跃施勇,刺枪使刀。
前后左右各军,旗幡不杂。又有小船五十余只,往来巡警催督。操立于将台之上,观看调练,心中大喜,以为必胜之
法;教且收住帆幔,各依次序回寨。
多尔衮骑在马背上意气风发地说道:“此军练成之时,就是擒拿郑海寇之日!”
第十七章 科举(上)
永厉三年九月中旬,经过几个月的迁移,郑成功将治府从厦门迁移到福州。
福州府衙,第一天在这里办公,郑成功就收到了许龙回禀满清颁布的禁海令。
看着那些关于禁海令的条文,郑成功有些烦恼的军报递给了姚启圣,说道:“熙止,你也看看。满清这是想从根本上斩断我们的根源。”
姚启圣接过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笑着说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恭喜大将军,鞑子这是自行死路,驱驰鞑虏指日可待!”
郑成功听到有些疑惑地问道:“鞑子严禁沿海地带百姓通商,甚至不惜将百姓内迁。这严重打击了我们的四海商行的贸易,也会对我军的军饷产生严重的影响。怎么说是鞑子的自作孽呢?”
南方的九月的天气任然闷热,姚启圣放下军报,摇着纸扇说道:“如果满清鞑子是在沿海除高山峻岭不可攀缘处所外,凡平原旷野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多筑坚厚墙垣,扎营寨兵,每台用五十军守之;倘若我军来攻,清兵夜则明火,昼则举烟为号,派兵来剿。同时令民自筑,免其徭粮,如系闲旷,当督守汛兵丁修筑。我军还有危险,现在不足为虑!”
郑成功忙问道:“熙止,何以言之?”
姚启圣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从来只有千日坐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鞑子自视甚断,竟然将沿海百姓内迁三十里,这等于是将万里海疆拱手让给我军了。我军想攻就攻,想走就走,我军无忧也!”
郑成功听到想想也是,但还是有些疑惑地说道:“虽说如此,但没有百姓商史提供的那些商品,对我们的贸易终究是有影响的!”
姚启圣说道:“短期是会有一些影响,当商人最重利。为了利润,他们必然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手段,或私运或贿赂将商品交易给我军,所以大将军大可不必担心。当然为了减轻这些影响。大将军也可鼓励福建百姓烧纸瓷器,同时派人去江南联系那些豪族大绅,购买丝绸。如此当可以避免满清禁海令、迁海令对我军的影响。”
郑成功点了点头说道:“嗯,照你所的办!”
姚启圣邹了下眉头说道:“禁海令、迁海令奈何不得我军,反倒是许将军在信中所说的。满清有意在天津设立水寨,训练大清水师,大将军可要重视!”
郑成功听到哈哈哈大笑起来,“大清水师!?如果是满蒙八骑,我到是会惧它三分。水师?他还不够格!”
姚启圣听到郑成功口中傲视的语气忙劝说道:“大将军,骄兵必……”
郑成功打断了姚启圣,“熙止,并不是我傲慢自视甚高,而是海战跟陆战是完全不同的。鞑子自以为只要派人训练几年就可以成军,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
姚启圣听到忙拱手说道:“愿闻其详!”
郑成功想了下说道:“海战首要是船舰。现在制船的良工都在福建、广东等地,北方没有多少熟工,制造出来的船舰不如我们。再者好的船舰也需要好的船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海上行驶倚重风力。好的船长懂得四时的风向,这需要数年的海上航行经验才能积累出来的,满清鞑子军中根本就没有好的船长。其次是海文图纸,大海茫茫,没有准确的海文图纸,随时都有可能迷航,不知去向了。我们郑家纵横东海三四十年。也不敢说安全熟知这片海域,鞑子那帮旱鸭子又怎么可能了解呢?”
停顿了下,郑成功抬起头说道:“最重要的是船舰体型庞大,调动不易。所以每次发号军令都必须慎重慎重。这就需要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将军才能做到如臂指使。”
说着,郑成功站起来走在门口看着天空,“海军是最难训练也是耗费最大的一只军队,陆军也许两三年就成军,但海军没有三四十年根本不指望能成军。所以我才一点都不担心鞑子的水师,再多的水师也只是给我们送礼的!”
姚启圣听到躬身说道:“熙止受教了!”
郑成功摆了摆手。说道:“熙止,现在满清将万里海疆都拱手让出了,我们是不是该派水师攻打山东,牵制鞑子,然后出兵收复江浙地区。”
姚启圣听到忙阻止道:“大将军不可!”
郑成功说:“为什么?”
“大将军,满清迁沿海百姓入内地,那是断他们的生计,必然能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和愤怒。到时只要大将军派可靠人去煽动一下,不怕百姓不反。但现在满清才刚开始迁移沿海百姓入内地,还不是时候。”
“哦!!”
“而且大将军,现在刚收复福建,还没有平稳下来,冒然攻打江浙,不妥!兵法有云,不败而后胜之。大将军万万不可以重蹈李自成叛贼的道路。”
听到姚启圣说道李自成,郑成功这才想起,当初李自成占据了河南、陕西等省份,攻克了京师,就差一步就可以问鼎天下了。但山海关一战后,李自成战败。
那些占领的底盘、投降的人看到,立马反叛。
李自成没有稳定的底盘,被清军一路追杀,溃不成军,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现在自己也去攻打江浙,胜利还好。一旦失败,那就有可能像李自成那般再无翻身之日了。
郑成功想到,吓得额头直出汗:“多谢熙止提醒,不然明严就有可能陷入陷境了!“
姚启圣忙说道:“不敢,谏劝乃属下之责。大将军虚怀若谷,属下敬佩。”
“那以你之见,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就这样等待着?”
“不,大将军,现在您最重要的是招揽福建那些乡绅大族!”
“招揽乡绅大族?他们都已经归顺了,也挺配合的啊!”
郑成功刚起兵那会儿,除了一些亲近的家族以及对剃发易服非常反感的乡绅外,福建大部分乡绅对郑成功的反清号召都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郑成功派人募捐时,粮给一些,银子也给一些,多了就不行,要人就更加不可能了!
同时为了不得罪清朝,那些赋税徭役都是上交给满清的。
至去年为止,郑成功对那些家族乡绅还保持着厚待的态度,自己不缴纳税负,郑成功也没有派人前来收取。
随着永历二年年末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激烈大站落下了帷幕,随着三个多月时间的传播,整个南方基本上知道了大战的结果。
很快家族乡绅开始重新审视郑成功这个人物。
看到郑成功是越战越强,满清鞑子又奈何不得他。
很多乡绅都觉得郑成功的前景是光明的,对待他的态度也不像以前那般敷衍了。
三月以来,前来缴纳的税赋的乡绅就络绎不绝,时不时就会有乡绅“押”着着村里的几个农民推着单轮车、牛车前来向各地官府缴纳税负。
见到官史,扇了那个农民几巴掌,然后笑着说道:“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泥腿子,竟然敢不缴纳官税。现在我已经将这个刁明都抓来了,你们该关的关,该罚的罚。还有,大人这些都是今天的税赋,你清点下!”
随着姚启圣、卢若腾的指点下,郑成功也知道现在该如何去接见前来拜见的乡绅了。
摆出一副架子,板着脸随意地跟那些乡绅说上几句,告诉他们,要继续向大明保持忠诚,大明是不会亏待你们这些忠君爱国的。
去见那些普通农民百姓时,郑成功又是一副和善的面孔,亲切地跟他们交谈。并且拍着胸口向他们保证,只要是在郑成功的管辖下,农赋十五抽一,并且永不加赋!
为了证明自己说到做到,当场就将前几年累积的拖欠的税赋一把火烧了,还让百姓将多余的税赋带回去,同时给他们出具完税证明。保证可以凭此证
随着郑成功庄严和善的名声,从三月开始,先是福州,然后是附近的宁德、就是稍远的龙岩等县都开始向郑成功任命的官史缴纳税赋了。
那些乡绅大族都赶着来投靠了啊!
郑成功很疑惑姚启圣怎么要让自己去招揽他们!
第十八章 科举(下)
“大将军可知,乡绅氏族对何事看得最重?”
郑成功低头思索了下说道:“土地!”
姚启圣摇了摇头说道:“非是土地、非是钱粮,而是中举!”
“中举!”
姚启圣肯定地说道:“是的,在大明,虽然很多大家族都可以利用旁系的名义经商赚钱,但如果家族里没有几个考取了功名的,那在官绅眼中就是任人宰割的肥羊。所以参加科举,中举,是维持家族昌盛的唯一手段。所以那些乡绅氏族对科举是非常重视的!”
郑成功听到想想也是,问道:“那以你之见当如何招抚他们。”
“大将军,听闻你曾奏请过皇上开恩科,恢复科举?”
郑成功点了点头说道:“嗯,是有这一回事,只是同安被清军突袭,陈鼎先生不幸遇难后,这件事就阁下了。”
姚启圣摇了摇头说道:“大将军,之前战事紧张,无法举办,于是无可奈何。现在福建已经全省光复了,该恢复科举,以拉拢人心了。”
郑成功听到犹豫了下说道:“熙止,恢复科举并无不可,只是你不觉得八股文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了吗?大明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那些士子也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并无了解实务,对治理国家根本就是一窍不通,危害甚远!”
姚启圣听到眉头直邹说道:“那以大将军之见,当如何?”
郑成功说道:“我有意学古代那般建立一所政法学院,不管士族寒士都可以入学,而且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单限于四书五经,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都可以学习,包括儒家、法家等。”
姚启圣听到忙劝阻道:“大将军不可,熙止也认为八股文有很大的弊端。若大将军已匡平乱世,社会稳定时推行此法当可于社稷有利。但以今时之势,取消科举,只会徒自取祸。”
郑成功先是不解。后来低头意思考,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太敢确定地问道:“熙止,你的意思是取消科举会激起那些士子官绅的反对!”
姚启圣点点头说道:“如果大将军执意要取消的话。那天下士族半成以上会视大将军为仇,其余的也会对大将军避而远之。
当今之天下,钱、粮、人大半集于士子氏族之手。士族大儒更是门生故吏、亲朋旧交遍布天下。大将军,现在正是跟满清争雄的关键时刻,你还需要那些士子豪族的支持。暂时不适应施行过激的政策。”
郑成功听到有些不甘地说道:“熙止你也知道八股文臭不可及。根本就对治理天下无益。难道就这样放着,任他继续毒害天下。熙止,有何办法可改变这局面?“
姚启圣听到苦笑着,低头思考着,良久抬起头说道:“大将军,冒然就取消八股取士是不行的。大将军可继续举办科举,然后令人创建政法学院,招揽学子,但学院的学子毕业后必须从衙史干起,只要大将军能着重选拔调升那些从政法大学出来的学子。这样的话。那些聪明的人也会知道大将军的意图,为了他们的前途着想,很多人会慢慢放弃科举,转投政法大学的。”
郑成功听到,愣了下说道:“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姚启圣笑着说道:“嗯,治国当如是。太过激烈的措施,会让百姓不适应,也会严重影响到既得利益者的,容易造成社会的混乱,甚至暴动。所以为君者施行政策。当慎之,戒急!
郑成功拱手说道:“明严受教了!”
隔天,郑成功在福州俯衙内,召开了会议。
郑成功说道:“当时候重开科举。”
曾樱等人听到忙说道:“此举甚善。”
郑成功委任曾樱主持永历三年恩科,负责这次科举。
现在郑成功手下有不少原大明的进士,但曾樱资格最老,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以他的资历来说是最适合担任一职。
听到郑成功重开科举,今年开恩科的消息。福建广东等地学子性然若喜欢。那些氏族考虑的就多了。
起兵反清,屡次打败清军,也只是让那些官绅豪族对郑成功多几分称赞,称赞完该怎么坐还是怎么样。
现在开科举却是不同了,那是撬动整个官绅阶级的根基大事。
自隆武不幸遇难,大明已经很久没有召开过科举了。
很多乡绅家族为了维持家族利益,只能让族人去参加满清的科举。
现在郑成功一开科举,这就让他们为难了。
满清是绝对不会认同郑成功举办科举的,同样郑成功也绝对不会认同满清科举的。
日后郑成功反清成功了,那么那些不参加郑成功科举的乡绅就再也享受不到那些特权了。
这还怎么维持一个家族的繁荣。
之前郑成功地方小,管辖的范围不大。福建乡绅也不太重视,现在要在福州开永历三年的恩科。
那就逼着福建这些家族乡绅选择站队了,是满清还是大明!
郑成功屡次打败满清,明眼的都能看出郑成功是有机会驱驰鞑虏,甚至在未来问鼎天下也未必不是没有机会。
能够当上一个家族的族长,肯定是知道进退的。
思虑前后,那些氏族决定拼上一把,吩咐族人收拾包裹,准备赶赴福州参加。
郑成功明着是让曾樱组织科举,悄悄地却是安排姚启圣组建政法学院。
为了安全,也为了能给学子一个安静的环境,政法学院坐落在厦门。
取名为厦门政法学院,姚启圣担任祭酒。郑成功担任院长。
在一阵爆竹声中,郑成功令姚启圣组建的厦门政法大学成立了。
第一届政法学院没有宣传,没有名声,加上郑成功和姚启圣低调处理,只找了一百多人。
不过这一百多人中,有两个是被郑成功非常看重的,一个叫陈永华,一个叫李光地。
陈永华是已故同安教谕陈鼎的儿子,李光地是郑成功从后世当中了解到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人,派人将他“请回来”的。
一开始这个小子还老大不愿意,被郑成功像个小孩子般连哄带骗的,才留了下来。
政法学院虽然主科还是以四书五经为首的儒家思想,但取名政法,表示法家思想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学子在学习四书五经时,还要学习《韩非子》等法家书籍,甚至在图书馆中还有很多西方关于政法的书籍。
陈永华的年纪比较大,郑成功是准备让他在这里学习一年,然后开始接触政务了。
让陈永华来这里过渡一下,更多的是为了做个榜样。
当看到从政法学院毕业的陈永华一路扶摇而上。
很多心思活跃的人必然会认证考虑一下,是走科举比较好,还是从政法学院毕业上升途径比较好。
名声打出去了,还怕没人来政法大学来上学。
虽然成效是慢点,但能比较平稳的让自己的政权过渡。
从不务实的八股文慢慢的也就能撬开八股文那道死潭了。
第十九章 血债血偿
永历三年七月,菲利宾肥沃的土地上培育出沉甸甸的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