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远东1628-第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前远东公司各个控制区的基层管理干部和政工干部,都是由这些人来担任,是他们撑起了远东公司基层管理的骨架和脊梁。
  远东公司早在入主中原之前,为了能绝对掌握中原北方各地的基层管理,做了足足两年的准备,对各级基层管理干部进行了多次的培训和考核。
  还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培训和考核的情况,在进入中原之前,就有针对性的做了部署。也就是说,他们在进入中原之前,就已经有了具体的安排和去处。
  随着远东公司占据了中原以后,这些基层管理干部也分别被安置在各个地区,并组建了一个新的地方管理机构,只是还没有挂牌而已。
  当初远东公司为了稳定中原北方的局势,并没有对各地士绅官僚采取过激强硬的政策。对北京中央政府和各地官府的官员,基本采用留任的政策。
  而且也没有触及士绅官僚的核心利益,那就是土地和税收的政策,采取为水煮青蛙的策略,首先稳住了士绅阶层,然后深入基层开展群众工作,并发动严打行动扫清社会的渣滓。
  经过公司一年多的努力,各方面工作时机也终于成熟,远东这才猛的露出了獠牙,对中原北方的传统封建势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这次北京和各地府衙的官僚为了抵制公司的两项改革,集体告病还乡,以为能令远东公司在中原的行政系统陷入瘫痪,想以此要挟公司妥协。
  没想到远东公司早就已经配置了好了新的一套基层管理系统,而且马上就开始了运作,不但各级基层单位人员精减了许多,而且效率提高了很大的一截。
  和这个时代的官僚胥吏相比,远东是基层管理干部无论是学识、能力,还是自身条件都要相差甚远。
  但是远东公司的基层管理干部,却没有这个时代官僚胥吏的恶习,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普遍具有踏实肯干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远东公司的基层干部,大都由被鞑子迫害的辽民,走投无路的流民等组成,知道民间的疾苦,也珍惜现在的生活,经过公司多年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洗脑,对远东公司都是极为忠诚。
  他们不是大明那些天天坐在衙门里的官老爷,也不是只知道欺压迫害百姓的胥吏,而是几乎天天都在四处奔波,起早贪黑的忙碌,随时能卷起裤腿下到田间地头,随时能拿起锄头耕田种地的基层管理干部。
  尤其是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远东公司的基层管理干部和基干民兵,都要冲到最前面,深受基层群众的拥护。
  所以这些各地的士绅官僚,以为装模作样的闹一闹,远东公司就会对他们进行挽留,谁知远东公司根本就没搭理他们,而是任其离去。
  这也让大部分官员都万分后悔,很多人改变了主意,想继续留在原来的岗位上,但是只有少数人被留任,其余大部分均被告知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让他们回家等待。
  如今土地普查的圆满结束,各地士绅地主实际拥有的耕地已经全部被远东公司掌握,并记录在案,从明年开始公司将按照新税法改革的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士民一体纳粮的土地税收政策。届时传承千年的士绅免税政策,也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而新的税务改革,对各地商户的商税征收办法,从下月就开始征收。从此中原的商税制度,也将翻开新的一页。


第1562章 政宣工作
  随着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场大雪,1649年的冬天终于来了。即便是长江北岸的很多地区,也都飘起了雪花。
  远东公司土地改革委员会,已经在入冬之前圆满的完成了土地普查任务,税务改革办公室的工作,也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工作。
  其实今年的工作,只是两项改革的准备和部署,明年才是真正实施阶段,也就是见真章的时候,届时才能体现出这两次改革的价值。
  所以公司董事局的各位常委和委员,以及公司各部门的员工,都陆续离开了各地基层,返回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休息,可远东公司宣教部的工作却刚刚开始。此次公司开展的这两项声势浩大的改革,在中原各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为了保证公司两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宣教部开动了庞大的政治宣传机器,在中原北方各个地区大肆宣传。
  主要宣传的内容是土地改革和税务改革的重要性,通过政治宣讲、报纸画报、标语漫画、露天电影和文艺演出等各种媒介,进行全方位的密集轰炸,在中原各地掀起了一轮高潮。
  远东公司宣教部的目标是,就算最基层村镇的普通底层农民,也能基本了解土地改革和税务改革的必要性,尤其是封建社会传统政策,也就是士绅免税政策的危害。
  让所有百姓认识到中原传统封建势力是如何压迫剥削底层的百姓,并列举了很多实例,通过各种资讯传播媒介,向中原各地的广大底层百姓进行宣传。
  远东公司入主中原以后,宣传工作向来是重中之重。所以远东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一直在不遗余力的进行各种方式的政宣工作。
  中原历代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延续了数千年,这种集权并非指皇权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而是指核心权力的集中,对于广阔疆域内的广大乡村,权力的介入是相当有限的。
  传统士绅阶层在乡村社会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地方公共设施的修建,地方福利事务包括成立济贫、义葬、育婴堂等组织并承担经费和管理费,作为仲裁人调解乡里纠纷,维护传统纲常伦纪,积极传授和阐明儒学伦理,兴办书院,捐资维修文庙和先贤祠,资助学生等。
  士绅阶层在作为地方自治的领袖的同时,有充当了统治者的教化工具,官学和科举制度旨在迫使绅士以及谋取绅士地位的人沉湎于科举生涯,将他们的思想导入以纲常名教为重点的官方思想渠道中去,再由接受灌输的绅士将这些儒学原则印入民众头脑中。
  而且这样的传统教化工作,已经持续了千百年,已经深深的印到了底层百姓的脑子里,甚至铭刻在他们的血脉里、骨子里。
  远东公司想要打破数千年来禁锢在中国人心里的那个封建枷锁,拔除根植在老百姓心中的旧有封建思维,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好在明末这段时期,基层乡村社会已经近乎破败,各地土豪劣绅、恶霸地主遍地,乡村地痞无赖横行,城镇黑恶势力泛滥。
  士绅地主与当地府衙的官僚胥吏相互勾结,疯狂的兼并土地,并采用欺报瞒报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偷税漏税,还把很多税赋、徭役转嫁到底层农民的身上。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士绅与商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士绅阶层的影响扩至经济领域。
  大明的士绅官僚、藩王宗室、勋贵外戚和土豪军头,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持着明朝的大部分土地,并控制着大明的商业经济,可以说从上到下已经彻底的烂掉了。
  特别是崇祯大旱期间,中原传统的封建势力,更是暴露出了他们无比贪婪的嘴脸。在朝廷没有银子赈济灾民的情况下,根本不顾中原各地流民的惨状,依然在疯狂的兼并土地、哄抬粮价。
  所以远东公司宣教部,利用他们多年收集的素材,以及现代社会的很多资料,深入到基层乡村,通过各种媒介方式,铺天盖地的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各个基层中队、大队等单位的政工干部,也响应公司的号召,加大了政宣工作的力度,配合公司宣教部的宣传活动。
  如今走进中原的每个基层乡村,都会在显眼的地方,看到各类宣传标语、漫画。基层中队内部的阅览室也堆满了各类和这次政宣工作有关的报纸、画报和宣传单,甚至还有制作精良的小人书,在孩子们的中间传阅。
  基层中队的政工干部,会利用冬季农闲阶段,利用这些资料天天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宣讲,每周各个基层大队部还会组织一次露天电影或是文艺表演节目,内容都和这次政宣工作有关。
  为了支援宣教部的行动,军委会政治部也从中原各地的驻军部队,抽调了大批政工人员,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政宣活动之中。
  远东公司强大的宣传部门,是远东公司的喉舌,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公司各种政策进行大肆宣传。
  而且远东公司历来注重真抓实干,踏踏实实的做事,轰轰烈烈的宣传,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缺一不可。光说不练或是光练不说,那都不是远东公司的作风。
  公司进入中原两年来,对中原各地的基层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让无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底层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远东进入中原以后,接连在各地推行了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发展基层医疗系统和减租减负运动,还投入了大批的粮食等物资,分发给底层的贫苦百姓,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办事的善政之举。
  现在他们不但填饱了肚子,家里孩子还能免费上学堂读书,而且家人有病了,还能去就近的大队部的卫生所看病治疗,这在以往,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历朝历代谁曾真正的关心过底层穷苦百姓的死活。
  而且远东公司控制区内的老百姓,被公司安置的一年多以来,生活各方面条件比其他地区的底层百姓强太多了,可以说是天上地下一般。
  所以这些都是发生在底层百姓眼前的事迹,再加上公司不遗余力的大肆宣传,取得的效果当然非常理想。而且远东公司自从进入中原,对百姓承诺过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了,不光是做到了,而且要比百姓期望的还要好上很多。
  所以目前中原各地的老百姓,对远东公司非常信任,其中还有很多人,干脆是迷信的状态。凡是新朝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新朝答应的都能做到,凡是新朝认为错误的,那就是罪大恶极,必须斩草除根彻底打倒。


第1563章 京官
  远东公司两项改革圆满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公司今年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公司上下也都算是轻松了不少。
  大家忙碌了一整年,几乎天天都在加班,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身体和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
  而且明年土地和税务两项改革的第二阶段工作,关系到土地改革和税务改革实施的成败,这也使得的各项工作会更加艰巨。
  其次是公司将要在明年秋季建国,各项公司为此已经准备了几年的时间,但各种工作依然会很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今年中原各地的众多前明官员,为了抵制远东公司的两项改革,集体抱病回家。远东公司对此早有准备,公司各个部门正好趁此机会,组建了新的各级行政管理单位。
  反正大明各地一直存在两套管理机构,远东公司在北京和中原各个地区的各类行政单位和部门早就配置齐整,只是没挂牌子而已。
  但还是有部分前明官员,没有离开他们的岗位。这些人大都是京官,在一些冷水衙门任职,没有资历没背景,平时也卡不到什么油水,属于大明士绅阶层最苦逼最老实的那一类人。
  前明京官大部分都打起行囊坐车离开了京城,他们即便不做官,家中也都是良田万顷,而且家族还做着经商等营生。根本不会担心未来的生活。
  而那些没有什么油水的京官,却都是出身寒门,老家也是老旧边荒地区。如果不做官,日后只能回贫困的老家,守着家里的百十亩旱田做个小地主。
  别人告病致仕回乡,以后凭借丰厚的人脉,以及老师、同年的帮衬,再次复起时一样能谋一处油水丰厚的位置继续做官。而他们若是辞官,那以后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有人搭理他们。
  当然,京城和中原各地也有一些官员没有辞官,确实是因为平日里比较清廉,一家人全指着这点微薄的俸禄过日子,只是这样的人很少罢了。
  李旺穿着一件破旧的官袍,愁眉苦脸的向官衙走去。他是工部一个没有什么油水的主事。大明因为一直比较穷,尤其是明末崇祯年间,更是穷的叮当响,所以大明工部算是比较清冷的衙门。
  这几天,他看着工部的同僚,一个个群情激昂的抵制新朝的两项新政,纷纷告病辞官回乡。整个工部都变得冷冷清清的,只有少数几个和他一样没什么背景,出身边远地区的底层小官没有辞官回乡。
  对于新朝施行的两项新政,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李旺在工部属于没有存在感的边缘人物,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外放做几任地方官,好好的捞点银子,然后回乡安享晚年。
  如今陕西老家早在几年前就被流贼祸害的荒无人烟,赤地千里。为此他耗费了不少银子,托了很多人,费尽了力气,才算是把老家的父母和兄长接到了京城,算是离开了流贼遍地的老家。
  可是现在京城的家里一下子多了十几口人,使得李旺家原本就清贫的日子,也变得更加难捱。他所在的工部,若是几年前还能有些油水,可从崇祯年开始,朝廷穷得跟什么似的,工部哪还有什么油水可言。
  后来从老家逃到京城投奔他的同窗跟他讲,如今老家已经十室九空,耕地荒芜多年无人打理,他在老家的很多亲朋都失去了音讯,怕是已经凶多吉少。
  别人可以辞官回乡,可李旺老家如今已经破败不堪。至少他留在京城还有些俸禄,家人也能在京城找些事儿做填补家用。
  如今他兄长和嫂子挑着担子在京城起早贪黑的卖面为生,自己家里的婆娘也在四邻接一些灵活,靠缝缝补补的赚点散碎的银子,就连他都时常上街摆摊为人写字赚钱。
  即便如此,京城高昂的物价,依然让他们一家过得紧紧巴巴,连清贫都算不上,就差揭不开锅了。而且前段时日,因为老母患病,他还欠了一些外债,这个年关还不知道如何过去呢。
  最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工部的几位大人,专门找他过去,希望他也能像其他同僚那样辞官回乡,他向几位老大人说了家里的情况,可依然没有得到其他同僚的理解,全都对他横眉冷对,甚至有人还朝他毫无顾忌的挖苦嘲讽。
  在李旺看来,新朝根本离不开这些前明的官员,要么这么大的天下谁来管理。新朝推行的两项新政在民间也会受到士民的激励阻扰,日后也必然会虎头蛇尾。当年张居正权倾朝野,推行新政“一条鞭法”,可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
  也许春节一过,这些人就会回京官复原职,那他在工部的日子也算是混到头了,至少被人排挤是肯定的了。
  可他还能怎么样,只能捱过一时算一时了,总不能让他带着患病的老母亲,和父亲、兄长等十几口人四处奔波吧,这一番折腾下来,患病的老母根本熬不下来。
  想到这里,李旺心里也越发的焦虑了起来,他心里暗自苦笑,做官做到他这个份上,也真是丢人啊。
  来到了工部衙门,李旺看到正有一帮人聚集在衙门的门口。他走过去才发现这些人正在往工部的大门旁边挂一个牌子。
  新朝入主中原以后,大力推行简体字,尤其是李旺这样的京官,因为经常与新朝的官员打交道,所以对新朝推行的简体字,也能认识大半。
  这个牌子上写着“中华国和国工业委员会”等十个大字,这也让李旺感觉有些困惑,这工业什么的倒是隐约明白,可这委员会是什么东西。
  李旺苦笑着摇了摇头,如今自己前途未卜,家里也是一大堆的麻烦事,何来闲心管这些破事,若是债主逼上门,今年的年关都捱不过去。
  正当他想要转身走入工部衙门的时候,一个三十多岁的新朝官员冲他说道:“你是工部的官员?”
  李旺连忙冲对方抱了一下拳,恭敬地说道:“下官李旺……”
  对方还没等他说完,就笑着道:“哦……我还找你呢,你来的正好,走……我们进去说。”


第1564章 现在还真离不开你
  对方说完也不等李旺,直接快步走进了工部衙门。李旺连忙急走几步跟在对方的身后,只是对方速度很快,让他跟的有些吃力。
  走进了工部衙门,李旺看到原本冷冷清清的院子,如今已经变得非常热闹,到处都是身着新朝制服,剃着干净利落的短发的新朝官员,行色匆匆的在院子各处忙碌。
  穿着前明官袍的李旺在院子里显得非常显眼,院子里的新朝官员,全都疑惑的看着他,让李旺感觉非常不自在。
  走在前面的新朝官员,看到李旺局促的样子,特意回头笑着对他解释道:“现在工部的官员,大都告病回乡,现在这个院子只剩下你一个了,你别担心,既然你能选择留下来,公司也会妥善的安置你,但是你和少数留下来的前明官员,还是要进行一番培训,培训后考核通过,就可以上班了。”
  来到了原来工部几位大老爷的屋子,那名新朝官员让李旺坐下来,然后亲自为他到了一杯热水,让李旺感觉有些受宠若惊。
  “现在原来前明的工部,已经更名为工业委员会。我叫王志,是工委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工委的搬迁和交接工作。我查了资料,你在工部已经工作了几年的时间,不知道你对前明工部的情况可否了解?对于新组建的工委,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要求我尽快做好搬迁交接工作。可我对前明户部的情况是双眼一摸黑,根本无从做起,还真要有个熟悉户部情况的人协助我。”
  听了王志的话,李旺连忙站了起来,恭敬地说道:“下官在工部也是有些时日,对各房还算知道一些,倒是能替大人分忧。”
  王志听了顿时笑着点头道:“那可太好了,那你这几天你就辛苦点,天天跟着我吧。”
  李旺连忙拱了拱手,恭敬地说道:“全凭大人吩咐……”
  原本李旺还以为王志说的是客气话,谁知道一天下来,差点没把他累死。这帮新朝的官员,不管干什么都跟挣命似的,走起路来双脚像踩了风火轮似的,和前明官员有着明显的不同。大明的官员讲求气度,走起路来往往是四平八稳,显得颇有官威。
  而且人家新朝的官员都是身着精干的制服,脚穿胶底皮鞋。而李旺却穿着官袍,头戴管帽,脚上蹬着一双官靴,这一上午下来,弄得他腰酸腿疼,浑身大汗淋漓,脚就像断了似的疼痛难忍。
  好在下午的时候,王志找人为李旺要来一套远东工作人员套装换了下来。包括全套的内衣内裤、一套深灰色中山装制服、一双胶底皮鞋,以及一个文件包,里面装着钢笔、铅笔、便签、稿纸和笔记本等。并为他在员工更衣室分配了一个铁皮柜子,存放他的个人用品。
  换上了一套新朝的工作制服,李旺这才算是舒服了不少。下午的时候,明显能跟上王志的脚步了,但是也把他累得够呛。
  如今李旺的工作还挺重要,前明工部各个清吏司很多籍册账目,都需要一个了解工部情况的人协助远东公司的员工交接。
  好在这几年李旺在工部,好事没赶上多少,可是活却干的最多。不管那个房有活,都要使唤李旺一番,使得他在工部的这几年,对营缮、虞衡、都水、屯田等几个清吏司,以及宝源局、军器局等机构的情况,都比较了解,也确实帮了王志的大忙。
  到了晚上下班的时候,王志找到了正要回家的李旺,笑着对他说道:“李旺,我们现在时间很紧,今晚我们还要加班,你家里没什么事情吧。”
  李旺愣了一下道:“下官家里倒是没什么事情……”
  还没等李旺说完,王志就哈哈笑道:“那就好,现在还真离不开你。”
  李旺连忙说道:“大人,下官家中确实没事,可家我若是不回家,家中老母会惦念在下,我要回家知会一声,然后下官速速赶回。”
  王志听了李旺的话,一拍脑袋笑着道:“应该的……应该的……你赶快回家吧,对了……你等一下啊……”
  他说完招过来一名远东员工,在他的耳边说了几句,然后转过身,对李旺说道:“你可能还不知道吧,在我们远东公司,加班会提供晚饭和夜宵,而且还有加班补助。你既然回家吃饭,我就让人帮着你打一份晚饭带回家。”
  李旺听了心里就别提多舒坦了,原来他在工部混得真不怎么样,虽然他在工部干得最多,可别说尚书和左右侍郎几个大人了,就算是诸多同僚也不把他当回事。
  今天虽然他劳累了一天,可新朝这帮官员比他干得更多,也不像以前在工部那样,谁都往死了使唤他,就算这样他天天还要谨小慎微,生怕触怒了别人。
  这时,一个远东公司的员工,拎着一个食盒匆匆赶来,然后将食盒递给了李旺。旁边的王志笑着道:“我们远东的伙食还是不错的,你拿回家让家人尝一尝。”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让李旺心里热呼呼的,他没有说话,只是重重的点了点头,然后拎起食盒就像家中匆匆走去。
  李旺家中一直过得紧紧巴巴,所以不能像其他同僚那样在京城置办宅子,甚至连带院的房子都租不起,只能租了一处简陋的两间民房。
  如今家中老父母、兄长一家和他们家,共十几口都挤在这两间民房中。李旺赶回家的时候,夫人正搀扶着老母,站在门口等着他呢。
  李旺看到老母,急忙三步并两步的跑过来扶住老母,冲旁边的夫人斥道:“母亲刚刚病愈,你怎么让她出来了,若是受了风寒……”
  老母看不下去了,板着脸对他训斥道:“你吼什么吼,是我要出来的,我这把老骨头还死不了。哼……左等右等你也不回来,你不回来谁能吃饭。”
  李旺是孝子,听了母亲的话,连忙恭敬地说道:“母亲大人教训的是……”
  老母又瞪了他一眼,然后在两口子的搀扶下,走进了屋子。此时狭小的堂屋中央,摆着一张破旧的桌子,上面摆了两碟咸菜和十几个粗瓷的碗,碗里是活着野菜熬得热粥,可是却看不到什么米粒。


第1565章 今天托我儿的福
  李旺把老母扶到座位上,然后坐到了老母的身边,父亲欣慰的看了他一眼,沉声说道:“吃饭吧……”
  听到了李旺父亲的话,围在桌子周围的一家人,连忙端起手中的粗瓷碗吃了起来。这阵子李旺老母患病,欠下了一些外债,所以家里的粮米一直不足,这几天家里的米缸又见底了。
  李旺看着碗里的野菜粥,又看了看桌子上的两碟咸菜,心里非常的不是滋味。老母大病初愈,每天却只能跟着他们吃这样饭菜,再这么下去身体非得垮下去不可。
  他无奈的摇了摇头,刚想端起碗吃饭,突然想起了王志给他的那个食盒。他连忙冲旁边的夫人说道:“哦……我从衙门带回来一些饭菜,就在外面的食盒里,你去拿过来……”
  夫人愣了一下,然后连忙站起来,拎着食盒走进了屋。可她刚打开食盒,脸上顿时目瞪口呆。
  李旺看到夫人的样子,呵斥道:“你磨蹭什么呢,把东西拿出来……”
  其实他也不知道食盒里面装的是什么,因为今天工委的员工来的匆忙,食堂什么的都没有安置好,所以午饭只能做了些面条,让员工们凑乎一口。
  下午的时候,工委食堂终于收拾妥当,因为这几天员工们都比较辛苦,所以王志要求食堂要做好后勤工作,一定要让各部门的员工吃饱吃好。
  所以中午工委食堂为各部门的员工,精心准备了四菜一汤,包括红烧肉、栗子鸡、烧茄子、西红柿炒鸡蛋,还有一个冬瓜羊排汤。
  王志早上见到李旺的时候,看他身上破旧的官袍,就知道对方混得比较落魄。通过一天的工作,王志对李旺也比较满意,所以特意交代一个员工,去食堂弄点饭菜让李旺带回家。
  所以李旺拿回家的食盒里,不但装了足量的白米饭,四个菜的份量也很足,而且冬瓜羊排汤也盛了不少。
  当李旺的夫人把饭菜端上桌子的时候,李旺也懵逼了。他中午也和王志等人,对付了一碗面条,可这晚饭怎么如此丰盛,怎么像变戏法似的。
  尤其是那浓油赤酱的红烧肉和栗子鸡,让一家十余口人的眼睛全都亮了。自从父母和兄长来到北京,李旺他家这两年的日子要多苦逼就有多苦逼。
  别说吃到肉了,就算是填饱肚子都难,顿顿清汤寡水的野菜粥,即便这样还不一定顿顿能接得上溜呢。
  若是以前李旺一家四口人凭借俸禄,日子过得一样紧紧巴巴,这还是李旺没有雇下人和丫鬟,平日里都是有夫人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打理家务。
  主要是京城的物价太贵,即便租个破旧的民房,每年也要花费不少的银米,再加上崇祯年间国库空虚,在给官员发放俸禄的时候,往往用米、布帛、苏木香料兑工资,所以每年能领到足额俸禄的一半就不错了。
  而且李旺因为没有什么背景,出身西北老旧边荒地区,老师和同僚在士林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人物,再加上他为人不是八面玲珑的性子,人又懦弱了些,所以他在工部属于不受重视的边缘人,一般油水丰厚的差事轮不到他,可不管什么脏活累活却总能落到他头上。
  后来崇祯大旱期间,他家里的人口一下子多了十几口,老母亲因为奔波也患上一场病,顿时就把他们家拖垮了。
  李旺看着桌上丰盛的饭菜,还有那诱人的香气,让他瞬间有些失神。直到旁边的母亲问他话,他才从迷茫中惊醒过来。
  “母亲,你看我这记性,这是饭菜我从衙门里要来的,特意孝敬你们二老的,不想刚刚忘在了外屋。”
  李旺的老母看着桌上的饭菜,欣慰地说道:“我儿这个榆木脑袋,总算是清明了些……”
  家人听了老人的话,全都笑了起来。
  老人拿起筷子,夹了点肉分别放在旁边几个孩子的碗里,然后冲大家笑道:“都吃吧,今天托我儿的福,让家里也能吃上一回肉了。”
  李旺听了母亲的话,又看着家人脸上的笑容,心里并不是滋味。他这个官当的丢人啊,这两年弄得家里吃不上穿不上的,连老母亲都跟着受苦。
  简单的吃了几口,李旺就急匆匆的赶回了工部衙门,一忙又忙到半夜。不知道为什么,虽然白天累得够呛,可是晚上加班期间,李旺却是干劲十足,也和工委的其他员工一样,就像挣命似的争着干活。
  一连忙碌了几天,工委总算是完成了搬迁和交接任务。王志每天都加班到午夜,其实第二天就不用他加班了,可是他依然会留下来。
  因为留下来可以在衙门里吃一顿晚饭和宵夜,王志每天都会让李旺带回些饭菜回家吃完再来,宵夜也同样如此。
  李旺当然明白王志的用意,为了保留他的颜面,王志和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