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东1628-第3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他跟远东军混了一段时间,发现远东军每天三顿饭管饱不说,竟然还顿顿有荤腥。他在明军吃了十几年粮,就算军将天天的伙食标准,也不过如此吧。而且远东军即便最低级的列兵,战时也能享受到前线补给,可以分到烈酒、香烟、糖块等物资。
刘同曾和几个远东军官兵聊过,发现远东军的军饷很高,而且月月开足饷,还从不赊欠。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远东军战时部队官兵可以开双倍的军饷,还有战场补助、野外营养补助等各种名目的福利。
今天他吃了四个馒头,两饭盒白米粥,还造了整整一盒鲸肉罐头,撑的他都直不起腰了。每天吃饭他都像挣命似的,生怕亏待了自己。这些天他还在挎包里,偷偷的藏了两盒鲸肉罐头和几袋咸菜,合计着回去让家里的老娘和孩子尝尝鲜。
刘同在远东军呆的越久,就越想以后留在远东军。但他和几个火枪连的民兵聊过以后,才知道想成为远东军的一员,根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就算那些跟随远东军一起作战的远东民兵,在刘同看来,随便拿出来一个,也相当于大明的精锐了,更别说武装警察部队和远东的主力正规军了。
可刘同却并不灰心,毕竟自己在江面上漂了十几年,不但对武昌府周围的环境非常熟悉,而且善于操船。
如果不是远东的船好,他自认在江面上,远东军根本拿他没办法,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所以这些天他表现的很积极,虽然经常因为帮倒忙被骂,可他的热情确实很高。
不光是他,被俘虏的众多明军,也都是如此想法。这天天三顿白米饭,让这帮明军每天撑的都走不动道了。
这些明军的俘虏以前吃得东西,和远东军相比连猪食都不如,这特么哪是养兵啊,简直就是祸害粮食。
第1245章 主力船队的到来
孙周站在码头上,焦急的看着远方。第一分舰队的主力部队依然没有到来。他已经率领部队在岳州府码头坚守了三天,周围地区的明军正在向岳州府附近集结。
虽然他并不担心这些明军的到来,但是主力部队的船队迟迟未到,他什么也干不了,只能死守着码头的物资,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兄弟部队的一队队船只,从岳州府码头呼啸着南下。
远东军最重军功,可他却只能眼看着军功从他的身边溜走。其实这种情况,也是在湖广远东军的普遍现象。没办法,第一分舰队的兵力和船只并不多,部队占据了一个码头,就得留下部队看守物资。
毕竟湖广地区太大了,水网密布,到处都是存放粮食的码头,远东军官兵当然要收刮干净。第一分舰队兵员有限,各地留守的部队仅有一个排,有的地方甚至仅驻守一个班。
“营长,舰队司令部发来电报,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到了……”
营部通讯员背着电台,从远处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边跑边兴奋的大喊大叫,使得码头上的远东军官兵都欢呼了起来。在江面上警戒的一艘机帆船,也拉响了汽笛,然后迅速的调头,加大马力前去迎接主力部队的到来。
孙周兴奋的拿出烟点上,狠狠的抽上一口,终于把主力部队盼来了,再在这里呆上几天,非把他憋疯了不可。
半个小时以后,站在码头上望眼欲穿的孙周,终于看到了远处一簇簇浓郁的黑烟,主力部队的船队赶到了岳州府。
码头上的欢呼声,也把刘同吸引到了岸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遮天蔽日的浓郁黑烟。行驶在船队最前方的是几艘冲锋舟极速的划过江面,呼啸着从岳州府码头疾驰而过。
紧接着是一队队内河蒸汽甲板驳船,拖拽着一艘艘无动力驳船。大批远东军从各地征用的船只,也被远东工兵部队利用各种手段连接在一起,挂在了船队的后方。
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船队的每一艘蒸汽甲板驳船都拖拽了几十艘船只,在宽阔的江面上组成了几条蔚为壮观的纵队,浩浩荡荡的从岳州府码头驶过。
在码头上的大批劳工和明军俘虏,什么时候见识过如此壮观的场面,全都下意识的放下手中的工作,目瞪口呆的看着江面。
远处岳州府城的城头,也变得混乱了起来。这几天远东军并没有攻城,也让守城的官兵长舒了一口气。
而且他们发现占据码头的贼军,居然仅有百余人。这也让城内的众多大户动了心思。毕竟他们的店铺和仓库都在码头,这些天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远东军将属于他们的财富收刮干净,一个个捶胸顿足。
所以城内的众多士绅大户,纷纷向岳州府的几位老爷施加压力,要求岳州府衙在周围县城调集兵力,试图集中兵力一举收复岳州府码头。
府衙的几位老爷被逼的没办法,只能向周围几个县城下达了聚兵的命令。可打仗毕竟是玩命的事情,周围几个县的老爷当然不愿意冒险,但又不能不遵府衙的命令,只好磨磨蹭蹭的动员兵力和青壮,并向附近的各个卫所求援。
三天的时间过去了,附近只集结了数千人,慢慢腾腾的向岳州府汇聚。最近的一个县的军户青壮还没赶到岳州府呢,远东的主力船队就浩浩荡荡的赶到了岳州府码头,差点没把守城的明军吓尿。
岳州府城也顿时混乱了起来,也不知道谁先打开的城门,守城的明军,城内的大户纷纷趁着远东军攻城之前逃离了岳州府城。
绝大部分船队并没有停下,继续向湖广南部驶去。几个长长的船队陆续靠在了岳州府码头,李明和宋涛从一艘机帆船上刚一下来,孙周就激动的上去敬礼报告。
“都这个时候了,还扯这个干嘛,赶快组织力量装船。”李明笑着一挥手道。
“是……”
听了李明的话,孙周连忙大喊了一声,然后转身跑向了码头。组织大批劳工装卸粮食等物资。
李明冲宋涛笑道:“咱们也去帮把手吧……”
“这可是粮食啊,必须的……”宋涛笑呵呵的说完,然后转身和李明一道向码头存放物资的地方走去。
刘同现在正急于表现自己,码头上的劳工正在往船队装粮食,就连孙周他们也都亲自扛起粮包干活,所以他也不敢闲着啊,也拼命的扛着粮包向停靠在码头上的船只一趟趟的搬运。
李明和宋涛也加入其中,如今他们已经不年轻了,这些年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因为工作繁忙,早就没什么时间锻炼,所以扛了几包粮食,也都气喘吁吁。
宋涛看到旁边的刘同身穿明军的服装,还不伦不类的带着一顶远东的制式钢盔,双肩斜挎着水壶和挎包,显得极为滑稽,但是干起活来却非常的卖力气。
这也引起了宋涛的兴趣,就问了一句道:“老哥,你是明军吧?”
刘同转身一看,发现旁边他旁边是两名远东军的军将,因为李明和宋涛穿的是野战作训服,刘同也看不出军衔,因为只是他们只是普通的远东军将。
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恭敬地说道:“将爷,小的是武昌府的巡江把总,因为熟悉武昌府周围的水路,承蒙将爷们看得起,为大军做个引路的向导。”
宋涛听了刘同的话,又打量了他一眼,然后点头道:“哦……嘿嘿……我们来了,是不是耽误你的买卖了,我可听说巡江船可是油水丰厚的差事。”
“我的将爷啊,小的这个差事是肥差不假,可是还得孝敬上官,维护下属,最后也落不了多少。一年得在江面上漂七八个月,风吹雨淋的不说,若是那天走了眼,在江面得罪了达官贵人,还得把命搭上,遇到水上各路水贼好汉,也少不得要拼命,说白了就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的活计。”
第1246章 跟我们干吧
李明和宋涛听了刘同的话,都笑了下,然后扛着粮包向停在码头边的船只走去。刘同也没把他们俩当成什么大官。
毕竟他出身明军,即便他只是个把总,也没干过这样的粗活。虽然孙周也跟亲自扛着粮包跟着干,但他带着几百兵马,也就是相当于明军的一个千总。
他哪知道李明和宋涛在远东军的地位,李明现在的位置,在现代社会那可是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外加军委副主席,就算宋涛也得算是大军区司令员。
两个这样的大官,居然和一帮劳工在码头扛包,别说他了,换成谁都特么不会信。
所以刘同倒是和李明、宋涛两人聊得挺投机,说什么话也放得开。中午吃饭的时候,他打了饭正想找个人少的地方吃。
他在周围找了半天,发现李明和宋涛那里非常宽敞,于是他就走了过去。这货根本没意识到,周围远东军官兵看他的眼神都非常诡异,就连营长孙周都没敢凑过去。
孙周和几个连长刚想站起来呵斥,就见李明轻轻的摇了摇头,他们这才又坐了回去,但是脸上的表情却非常精彩。
刘同来到两人的面前,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拿起白面饼子狠狠的咬了一口,然后嘿嘿笑道:“两位军爷,不说别的,你们这伙食真没说的,我老刘在大明吃了十几年粮,还是头一次吃得如此舒坦呢。”
李明笑着说道:“我听孙周说,你领着他们破了个大水贼窝子,还找到不少大户的私仓?”
刘同一听顿时来劲了,这通吹牛逼啊。而且这货一点没耽误吃饭,七八个饼子吃吃了进去,还想继续去打饭。
宋涛劝道:“老刘,你还吃啊,别再撑坏了……”
“那可不行,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我也就这几天跟着你们混才有机会,等你们走了,我还得回去吃糠咽菜。”
李明想了下道:“那好办啊,你可以跟我们走啊,凭你这身本领,以后帮我们远东做事,还能亏待了你。”
刘同自嘲的笑了下道:“军爷,我特么做梦都想啊。可咱明白自己什么成色,你们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我强百倍,哪里有我的位置。”
宋涛嘿嘿笑道:“别说丧气话,我可听说了,武昌府、汉口和汉阳周围水网遍布,就没有你找不到的地方,你这也算是一身本事了,我们就缺你这样的人,跟我们干吧。”
李明笑了下道:“老刘,你是不是担心我们抢完东西就走啊?你还真猜对了,我们运完了粮食,会离开武昌府。”
刘同听了李明的话,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毕竟家里还有老娘和老婆孩子,他跟远东走了,家里的老娘怎么办。
“不瞒你说啊,军爷,我在武昌府还有老娘和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全指着我呢。老娘六十几岁了,操劳了一辈子,也就我做了巡江把总,才算是跟着我吃了几年的饱饭,我再不是东西,也不能扔了老娘不管吧。”
李明和宋涛对视了一眼,都没想到这个老兵痞居然还是个孝子。
宋涛嘿嘿笑道:“老刘,谁说跟了我们,就不管老娘了。我们虽然不要武昌府,可以后江对面的汉阳、汉口,却是我们的地盘。”
宋涛的话,让刘同有些懵逼。既然占了汉阳汉口,为什么不要武昌府,开什么玩笑,你们要人有人,要船有船的,占了汉阳、汉口,隔江看着武昌府,那特么不是扯淡吗。
李明知道刘同不信,也没有再说什么,拿出烟递给刘同一根,然后点上抽了一口,笑着道:“你这岁数有些大,身体素质也不行,主力的正规军是别想了,不过在二线地方治安守备部队还是能找到位置的,毕竟汉阳、汉口这里水况复杂,需要你这样的本地通。你别小瞧我们远东的二线部队,军饷、补助和福利什么的,足够你养活一家老小。”
刘同听了顿时来了精神,可旁边的宋涛却冷笑道:“可你再想克扣卡油什么的,也不用想了,若是事情犯了,那可是杀头的罪名。而且想进入二线部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你这老身子骨,能不能在新兵训练中熬下来还两说呢。”
“军爷,我是长得老,其实今年我还未满三十。我十五岁就在江面上漂了,以前咱也是和水贼真刀真枪干过的,手上也有十几个军功,若是不敢拼命,我也做不了这个把总啊。”
这时,孙周领着通讯员跑了过来,规规矩矩的向李明敬了个军礼,然后大声报告道:“报告司令员,舰队司令部来电……”
李明听了从地上爬起来,接过话筒和宋涛走到旁边通话。
此时刘同傻逼了,他一直没看出来李明和宋涛的身份,直到孙周过来规规矩矩的向李明报告,他才知道这两个人是大官。
想到这里,他连忙从地上爬起来,尽量站直身体,可是他的双腿已经开始抖了,吓得他都快要尿裤子了。
他小声的对孙周说道:“将爷,这两位爷……到底什么来头啊?”
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孙周怒骂道:“你特么才知道问啊,你听好了,那个是我们远东军的次帅,另一个若是在大明,相当于陕西三边总督。”
我的娘啊……
刘同听了孙周的话,眼前顿时一黑,好悬一屁股坐在地上。
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两位居然是这么大的官。他在大明吃了十几年粮,别说次帅、总督级别的啊,就是守备、游击都没见过几次。
你说你们俩那么大的官,跟着我一起扛粮包,这不是坑人吗。
李明和宋涛通完了话,走过来对孙周说道:“我们一会儿就走,你要尽快组织力量,把码头上的粮食运到江北。”
“是……保证完成任务……”
孙周大声的接受了命令,然后转身离开去组织码头上的劳工装粮。李明转头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瑟瑟发抖的刘同,发现这货的脸色都白了。
第1247章 中原
“老刘,我刚才说的,你回去好好的想想,如果错过了,那可真像你说的那样,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李明笑着说道。
刘同听了李明的话,想说什么,但因为实在太紧张了,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来。而且腿软的厉害,不由自主的就要跪下。
旁边的宋涛,一把拉住了他,然后笑着说道:“老刘,你个大男人,别动不动的就给人下跪,男人的骨气都跪没了。我听孙周说了,这几天你表现的就挺好,在我们远东不用搞什么歪门邪道,只要好好做事就成。”
刘同听了激动的满脸通红,他终于鼓起了勇气说道:“请两位大人放心,我老刘就跟着远东混了,以后我这条命也是远东的,我……”
李明笑着打断他,然后说道:“我们要你的命干什么,记住了,大明的那一套,在我们远东行不通。以后多做事,少说话,我们这里一切都只看军功。”
刘同听了感觉身上的血都热了,他下意识的又想下跪,但突然想到刚才宋涛的话,只能江身体站的笔直,双眼火热的看着对面的两个大官。
李明拍了拍刘同的肩膀,然后和宋涛向码头走去。刘同看着两人的背影,心情非常的激动。虽然他跟远东军混了一段时间,其实并不真正的了解远东军,可这些天他的所见所闻,还是让他坚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不说别的,就冲人家次帅那么大的官,也和他一样干了半天的活,那可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干活,这样的部队,绝不是明军能够相比的。
李明和宋涛站在一艘内河机帆船的旁边,准备乘船离开岳州府。孙周和几个连长在码头相送,其实他们希望李明两人在这里多呆一天,可主力部队已经南下,李明还有很多地方没走。
“孙周你这几天考察一下刘同,如果感觉还可以,就尽量把他争取过来,这个家伙就是这里的活地图,以后对我们有大用。”
孙周点了下头道:“刘同虽然身上有很多明军的不良习气,但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认为还是可以改造的。”
李明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和宋涛跳上了船,向大家挥手说道:“你们回去吧,大家要抓紧时间,争取早日把物资运到江北。”
得到北方黄河舰队和运河舰队支援后,长江舰队劫掠江南的计划实施得非常顺利。两支舰队缴获、征用了大批北方黄河和运河上的当地民船和漕船,也统统带到了江南。
这些船只经过远东工兵部队的简单处理,分别挂在内河蒸汽甲板驳船的后面,甚至内河机帆船都拖拽了几艘大明的内河船只,利用江南密集的水网,浩浩荡荡的进入了江南各地。
长江舰队各个部队占据了江南各个河流的码头,缴获了的粮食等物资堆积如山。但因为没有足够船只运送,只能以连排为单位,在各个码头苦守着物资。
随着两个舰队的船只不断到达,远东军在江南地区缴获的粮食等物资,开始紧张有序的向江北地区进行转运。
大批由蒸汽甲板驳船拖拽的船队,不断往返于长江两岸。如今的汉阳、汉口已经完全变了样子,远东工兵在沿江的各个码头奋力施工,大批简易的沾桥码头、简易仓库建立了起来。
长江两岸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都是远东军征用的当地劳工,还有不少是俘虏的明军。就连驻守的远东军官兵也都加入了进来,争分夺秒的向江北抢运粮食。
因为江南长江舰队的兵员不足,黄河舰队搭载的远东军官兵,也都留下少数部队驻守已控制的地区,其余人马都开始南下,加强了长江舰队在江南的力量。
李明和宋涛在湖广地区呆了三天,就乘坐飞艇赶回了北方。
参加中原战役的各个主力部队,如今都已经基本穿插到位。正在各个根据地的游击中队和民兵武装,在各地情报部门的协助下,对大明北方各地发动了进攻。
尤其是十个主力新建骑兵师,更是一路势如破竹,最快的一个骑兵旅已经马踏黄河北岸。正在迅速的展开,以营为单位,在当地情报部门的协助下,进攻各地的城镇。
远东军的主力部队和武装警察部队,以及大批民兵武装,总人数达到了数十万,可大明北方地域广阔,部队在短时间内,只能先占据各地的县城和府城,迅速的控制住各个地区的局势。
远东军占领了各地的城镇,首先是维持治安,对城内一些利用混乱趁火打劫的城狐社鼠、嘎杂流痞,进行了严打,基本上抓到一起,就严肃的处理一起,情节严重者就地击毙,并将这些人的尸体悬挂在城门处。
除此之外,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在公司民委会的基层管理干部到来之前,地方行政依然交由大明当地的官员胥吏继续管理,尽最大可能保持地区的稳定。
远东军各个部队也严守军纪,部队官兵都不得踏入民宅一步,晚上都是露宿街头。平时补给都是在城内按市价购买物资。
虽然大明各地在远东军进攻的初期,出现了极大的混乱,但通过远东军的努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各地的局势就逐步的稳定了下来。
如今远东公司的民委会基层管理干部,也纷纷跨过边墙进入中原,正逐步在各地展开,深入到各地的基层村镇,并在那里建立行政单位。
每个乡镇成立一个大队,由大队长、副大队长、教导员、副教导员,以及大队部的工作人员组成,为了保证基层单位的安全,每个大队还配备了一个火枪民兵排。
下面各个村成立中队,由中队长、副中队长、指导员和副指导员,以及中队部的人员组成,并配备一个火枪民兵班。
各个基层单位下到各地村镇,并没有马上进入工作状态,而是进行大规模的走访考察,首先摸清当地的形势,并与底层的农民进行深入交流。
第1248章 临清州
秦二狗骑着战马,带领着营里的官兵走在官道上。他作为西北野战军野战集团军的一名营长,这升官的速度绝对算是快的了。
他是天生的军人,新兵第一年就因为过硬的军事素质,在新兵考核中夺得了多个单项的第一,后来分到部队,又在年终考核比武中夺得几项第一,直接被保送到海参崴军委会陆军指挥学院,经过三年的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辽东守备师的排长。
因为他老家是山陕地区,李明在大明境内组建吕梁山根据地的时候,继续山陕籍军事干部,于是就把他抽调了过来,直接升了一级成为了连长,后来又赶上西北野战军大扩军,被提拔为野战师的一名营长。
秦二狗参加远东军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大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走到今天,可他的运气也确实比较逆天,接连几次的提拔,都是赶上了点儿,不得不让人感叹他的运气。
“营长……前面的临清州,就是我们这次的目的,距离大约三十里。我们已经与驻守在那里的兄弟部队取得了联系。”几名深入前方的几名骑兵,打马跑到了他的面前,大声的报告道。
因为运河舰队为了支援长江舰队,大部队已经经南下,仅留下少数的部队驻守在京杭大运河两岸的地区,所以中原战役司令部,从河南、山西等地区抽调了部分兵力,支援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地区。
秦二狗所在营就在这次抽调部队之列,他们从河南沿着大明官道,一路经邯郸、成安、大名府进入了山东,又经过了南馆陶镇、贾镇堡、堂邑、东昌府城,然后一路北上到达了临清州。
明弘治二年,升临清县为临清州,领馆陶县、邱县,属东昌府。临清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交汇处,北及北京,西抵洛阳,南达杭州,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称,人口一度号称百万,人称天下第一码头,天下粮仓,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大都会。
元、明以后,中国政治中心北移,临清在南北运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明宣德年间,临清仓储备粮食达300万石,戍守粮仓的士兵多达3000余人,为全国粮仓之冠。运河沿岸自南至北曾有淮安、济宁、临清、德州、天津五大粮仓,临清则雄居五大仓之首。
临清仓和广济仓、常盈仓一起,并称“临清三大官仓”。除官仓外,还有供戍边将士使用的军仓和地方政府管理的民仓。明朝初年所建的水次兑军仓,即是临清城内最著名的军仓。而在大运河永青坝附近,还曾经有一座归地方政府管理的永青仓。
“命令部队加快行军速度,今天务必赶到东昌府城……”
“是……是……”
随着秦二狗的一声令下,各连的连长全都大声的响应,纷纷打马回到各自连队,催促部队加快行军速度。
野战师步兵营的编制为营部和营部排,配备了通信班、工兵班和医护班。主力是三个步兵连,还有一个配备了六挺水冷重机枪和三门六十毫米迫击炮的机炮连。
来山东之前,师部还临时为部队加强了一个火枪民兵连,帮助营力押运物资,配备了十几辆装满了野战食品和弹药等作战物资的四轮马车。
全营所有官兵都配备了一匹战马,极大的加快了行军速度,使部队具备了连续行军的作战能力。
临近傍晚的时候,部队赶到了运河岸边。正在这里驻守的部队,是南方兵团运河舰队的一个连,而且还不是主力正规部队的海外师,而是武装警察部队。
武装警察部队一个连拥有兵员一百余名,战士们大部分都是今年的新训步兵,只有连排长是海外师抽调下来的士官骨干。
好在运河舰队的主力部队,已经攻占了临清州城,并在南下前,为他们留下了一个机枪排和炮排,分别驻守在临清州城和运河码头,以及临清仓,广济仓、常盈仓和沿岸众多的民仓和军仓。
另外还有四艘内河机帆船,在运河两岸来回巡弋,为留守部队提供江面的警戒巡逻支援,必要的时候,四艘机帆船还会为部队火力支援。
因为临清州属于官仓重地,远东军空中飞艇部队特意派来了两艘飞艇,始终在临清州附近空域巡逻警戒,并在发生战斗时,为地面的守备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即便如此,一个加强连的武装警察部队官兵,依然是提心吊胆的在临清州各地值守。毕竟战士们都是新战士,而且本来部队兵员就不足,还要分散驻守在各地,部队官兵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各地抽调前来支援的部队有三支,其中包括秦二狗率领的野战营,还有南方兵团在山东沿海登陆的一个海外营,以及从北方南下的新建骑兵师的一个骑兵营。因为野战营距离临清州最近,而且都是骑马行军,所以第一个赶到了临清州。
整个临清州各个仓库的粮食足有数百万石,全靠他一个加强连不到二百人的部队负责守卫,人员实在是太过稀少。有的地方仅有一个班的战士,居然要守卫几万石粮食的仓库。
这几天,王四连觉都睡不踏实。毕竟他原来在海外师,也只是个排士官长。若是管理战士,他当然没问题,可要他作为连队主官,负责这么重要的“大粮仓”,那真有些难为他了。
守卫在这里的武装警察部队的连长叫王四,他紧紧的握住秦二狗的双手,使劲儿的摇啊摇的,激动的他热泪盈眶。
“营长……你们可算是到了,这里数百万石粮食,责任重大啊。只有我手下不到二百个兄弟,这几天我就睡了不到三个时辰,我……”
秦二狗也是满脸愧疚地说道:“老连长,我们来晚了……我这就让部队马上接收防区,你和兄弟们赶快好好的睡一觉。”
他说完转身一挥手,大喊了一声道:“兄弟们,迅速接收防区……”
“是……是……”
随着全营官兵的一声声响应,官兵们分别冲向了临清州的各个防御地点,把早已精疲力竭的武装警察部队换下了岗位。
第1249章 天下粮仓
临清古城格局与北京城极其相似,也是“城中有城”。外面是“土城”,周长20余里的城墙内,居住的多是往来商贾。
“土城”的北部,还套着一个小城,这就是“砖城”。这个辟有四门,周长9里的“砖城”,正是为了拱卫粮仓所建。
“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简短而准确地概括了临清兴建仓廒储粮的历史。正是为了加强安保力量,明朝政府才在粮仓外修建了临清砖城。
临清砖城史称“幞头城”,也称冠帽城,这种形状就因最初的粮仓布局而成。“仓”是总称,“廒”则是储粮的库房。以廒为储藏单位,每几间房屋为一廒,接连成排,蔚为壮观。临清、广济、常盈三大仓合计,仓廒竟达801间之多。
自明代会通河疏浚以后,临清位于南北两京之间,号称“天下第一码头”。临清“扼漕运咽喉”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使临清粮仓兼具转输、调剂余缺、支付月粮的功能。
临清城内的运河里舟楫如林,帆樯如梭,大量漕船往来使临清成为江北的繁华城市。因为粮仓起到的吞吐作用,临清的粮食交易市场日渐繁荣。临清官方、军方和百姓买卖的粮食数量巨大,使得这里成为华北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
远东军中原战役打响以后,南部兵团的运河舰队,利用黄河水道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