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东1628-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备役民兵和牧民青壮,就会咆哮着冲进城镇进行血腥的杀戮。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数十万远东军的铁骑和各个游牧支队的蒙古牧民,利用快速的机动性,横扫了俄国各个地区。整个伏尔加河流域、顿河流域,以及乌拉尔山西部等广大地区陷入到了一场血腥的浩劫之中。
只有少数躲进森林中的俄国军民,侥幸逃了出去。但是这些人在逃离家园的时候,因为走的匆忙,根本来不及携带粮食和御寒的衣物,即便躲过远东军的追杀,也很难熬过残酷的寒冬。
躲进城镇的俄国人,要么被残暴的蒙古民兵和牧民杀掉,要么就是被远东军俘虏,统一关进了集中营,沦为远东公司的外籍劳工。
俄国战事告一段落以后,西伯利亚兵团留下了两个新建骑兵师和若干预备役骑兵旅、游牧支队,以及部分空艇分队、战斗后勤支援分队、工兵分队等部队驻守俄国地区。
四个外东北土著骑兵师和两个新建骑兵师,以及大批的蒙古预备役民兵旅和蒙古游牧支队,统一挥师南下,向里海西北部的哈萨克草原进发。
就在西伯利亚横扫俄国的时候,远东西进兵团也发动了对哈萨克汗国的进攻。六个蒙古主力骑兵师和两个新建骑兵师,以及大批的蒙古预备役民兵旅和各个游牧支队的数十万铁骑,在远东军空艇分队的引领下,对哈萨克汗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哈萨克汗国的撒勒哈穆·江格尔汗,对远东军的强大,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哈萨克汗国与东方的准葛尔汗国常年征战,清楚漠西蒙古诸部的战斗力。
可是强悍的准葛尔汗国,面对远东军的猛烈进攻,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灰飞烟灭。如此强大的对手,哈萨克汗国当然不会与远东军正面决战,而是明智的在广袤的哈萨克草原,与远东军打一场持久战和运动战。
可以充分利用哈萨克汗国各部精锐对熟悉草原环境的优势,各部精锐兵马化整为零,在哈萨克草原与远东军周旋,消耗远东军的力量,伺机切断远东军的后勤运输线,最后再集中兵马反击,达到战胜远东军的战略目的。
撒勒哈穆·江格尔汗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可惜生在这个时代的他,没见过飞艇,更不知道什么是电台。大批哈萨克汗国各部的精锐,以为散布在草原各处就能与远东军打一场运动战。
于是哈萨克汗国悲催了,远东军西进兵团各个主力部队、蒙古预备役民兵旅和游牧支队,也有针对性的采取了战术。
在总攻前,各个主力突击部队,在空艇部队的引领下,开始在哈萨克草原进行大范围、大纵深穿插,对散布在广大草原地区的哈萨克汗国各部精锐,进行分兵围剿合围。
尤其是撒勒哈穆·江格尔汗的大帐所在,自认为藏得很隐蔽,不想早就被远东军西进兵团的空艇部队侦察到了准确的位置。
哈萨克战役总攻前夜,十几艘飞艇组成的轰炸分队对撒勒哈穆·江格尔汗的大帐,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将数十吨炸弹、燃烧弹投放一空。撒勒哈穆·江格尔汗本人,以及他的亲卫精锐共数千人,一朝灰飞烟灭。
与此同时,西进兵团各个突击部队,也在总攻前,用十几个昼夜的大范围大纵深的穿插,提前赶到了战场的各个进攻出发位置,总攻开始后,对哈萨克汗国各部落的苏丹以及所率领的精锐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散布在草原各地的哈萨克汗国各部的苏丹,突然遭到了远东军的进攻,全都懵逼了。没道理啊,哈萨克草原广袤无边,随便藏个万把人,就算他们熟悉当地环境,想要找到都的一件很难的事情。
可远东不但能找到他们,还对他们以优势兵力进行了合围。
原本哈萨克汗国相对远东军打一场运动战、游击战,可是现在战场的形势完全颠倒了过来,变成远东军在草原各地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用优势兵力逐一吃掉哈萨克汗国散布在草原的各部精锐。
哈萨克战役刚刚打响不久,远东军就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性,仅用数天时间就歼灭了撒勒哈穆·江格尔汗本部,以及各个大部落的精锐主力。
即便战役开局如此顺利,哈萨克战役也注定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哈萨克汗国的主力精锐,以及各部落动员的大批青壮,都散布在哈萨克草原东部的广大地区。
远东军就算有空艇部队的支援,想要剿灭所有的敌人,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战役开始后西进兵团的八个主力师和大批预备役民兵旅,就开始了陷入到艰苦鏖战之中。
面对广袤的哈萨克草原,西北野战军的西进兵团各部队,往往刚刚合围一个敌军部落,没有怎么休整,就要再次踏上征途,进行漫长的穿插转进。
在如此广阔的地域进行战斗,战机往往稍瞬即逝。为了抓住战机,最大程度的消灭敌人,各部队官兵只能忍受极度疲劳的状态,克服重重困难,每天在广袤的哈萨克草原纵横奔波。
第1134章 落幕
艰苦的哈萨克战役进行了两个多月,远东军西进兵团才逐步歼灭了散布在哈萨克草原东部的敌人。但因为草原地域广袤,还是有大批敌人逃过了西进兵团的围剿,向西部逃去。
还有大批哈萨克溃兵,向南涌进了浩罕汗国境内。远东军与哈萨克汗国大战期间,浩罕汗国就动员了汗国的大部分精锐,陈兵于国境北部,密切观察着战场的局势。但是无数哈萨克溃兵大规模涌进国境,顿时打乱了他们的部署。
疯狂的哈萨克溃兵为了生存,只能在浩罕汗国境内大肆劫掠,使得浩罕汗国只能调集精锐,对境内肆虐的哥萨克人进行围剿。
远东军西进兵团顺势南下,跟在哈萨克溃军的后面杀进了浩罕汗国北部。西北野战军布置在南疆喀什地区的若干蒙古预备役民兵旅和游牧支队,也突然翻过帕米尔高原,杀入了浩罕汗国南部,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浩罕汗国发动了突然袭击。
仅用了三个多月,浩罕汗国也随之灭国,成为继哈萨克汗国灭亡以后,第二个灭国的中亚国家。
哈萨克汗国主力在东部被远东逐一歼灭,但是更多的哈萨克人向西部逃窜。战前为了应对远东的进攻,哈萨克汗国的撒勒哈穆·江格尔汗,将东部、中部草原部落的大批老弱妇孺和牛羊马群,都向西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
这样一来,哈萨克汗国各部落的精锐和青壮,才能没有负担的在草原上与远东军进行战斗。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远东西伯利亚兵团的四个外东北土著骑兵师、两个新建骑兵师,以及大批预备役民兵旅突然南下,杀入哈萨克草原的西部地区。
在西伯利亚主力部队的身后,还有大批的游牧支队,架着四轮马车,驱赶着大批的牛羊,铺天盖地的向哈萨克草原涌来。
凶悍的外东北骑兵师和新建骑兵师以旅为单位,在空艇部队的指挥下,以及大批预备役民兵和游牧支队的牧民青壮的配合下,对聚集在草原西部的哈萨克汗国各大部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毫无防备的哈萨克人,根本没想到远东军居然从北部杀入草原,使得哈萨克汗国各个部落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
此时汗国东部草原的大量溃兵也纷纷逃了回来,汗国战败的消息迅速的在草原各地传播开来,也加快了哈萨克汗国各部的崩溃。
西进兵团的主力也在这个时候,穿过茫茫的哈萨克草原中部的荒漠地带,与西伯利亚兵团会师于哈萨克草原的东部。
无数哈萨克汗国的部落,抛弃了牛羊和老弱妇孺,疯狂的向南奔逃,涌进了南部的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他们没有了牛羊和妇孺,只能靠劫掠各地的部落才能生存下来。
于是大批溃逃至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的哈萨克人,又在两个汗国境内引起了非常大的混乱。已经输红了眼的哈萨克人,疯了似的在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境内打死杀戮劫掠。
使得两国都只能调集兵马,去剿灭各地劫掠的哈萨克溃军。但是溃军实在太多,东一簇西一伙的,遍布在草原各处,剿灭起来非常麻烦。
就在布拉哈汗国和希瓦汗国四处剿灭哈萨克溃军的时候,远东军空艇分队组织了两支轰炸分队,对两国首都布拉哈和西瓦,使用特殊武器进行了斩首轰炸。布哈拉汗国的纳迪尔·穆罕默德汗和西瓦汗国的阿布哈齐汗,都被特殊武器熏死在王宫里。
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王族都存在非常严重的内讧,而且乌兹别克人与土库曼人之间一直存在激烈的权利斗争。
所以两国王汗一死,国内顿时变得混乱无比,原本就矛盾重重的王族,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了起来。一旦国家拧不成一股绳,即便再强大的帝国,早晚也会分崩离析。
当远东军西进兵团和西伯利亚兵团的主力,突然南下杀入两国发动了猛烈进攻的时候,布哈拉和希瓦两国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国迅速组织力量准备反击,但是以及为时已晚,远东军两个兵团的主力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杀至两国都城的城下。
与此同时,早已严阵以待的武士集团军十余万敢死军部队,也从波斯向北攻击前进,与西进兵团和西伯利亚兵团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一六四三年秋天,远东西进兵团和西伯利亚兵团,在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境内与武士集团军成功会师。至此,远东军在西北、西伯利亚地区发动的两场战役,以及武士集团军发动的波斯战役,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远东军西进兵团、西伯利亚兵团和武士集团军四十余万正规军,再加上动员的大批预备役民兵部队、牧民青壮,参战的总兵力达到了近百万。
西进兵团从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发动进攻,穿越了广袤的哈萨克草原,又南下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战线超过了两千余公里。
西伯利亚兵团从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一直杀到莫斯科城下,近两千公里的距离,兵团八个主力师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光是战马就跑废了十几万匹。
结束了莫斯科战役,西伯利亚六个主力师又挥师南下里海东岸地区,支援西进兵团歼灭哈萨克汗国,以及南下消灭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
整整六个月的时间,两个兵团的官兵几乎一直都在马不停蹄的战斗,付出了无比艰苦的努力,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尤其是六个新建骑兵师的官兵,出身农耕民族的他们,可不是从小生长在马背上的蒙古人,也不是常年爬兵卧雪的外东北土著,可他们依然在这六个月的艰苦战斗中熬了下来,而且还圆满了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军委会对新建骑兵师的表现非常满意,决定未来几年陆续组建几个新建骑兵师。让远东军的汉族主力骑兵部队达到十二个师。
第1135章 集中营
莫斯科郊外,几个用铁丝网连成一片的营地,就是关押俄国战俘和平民的集中营。这里关押着莫斯科城,以及附近地区俘虏的二十余万俄军战俘和平民。集中营里关押的大都是青壮男人,还有部分半大孩子,唯独没有老人和儿童。
未来远东公司在西伯利亚、乌拉尔山以西等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都需要大批的劳工。与其让辽东地区的日本外籍劳工千里迢迢的赶到这里,莫不如在“征用”当地的劳动力。
现在这些集中营正在对大批整编完毕的俄国青壮,进行严格的集训,教官全部来自各个预备役民兵旅的基层骨干。
这帮蒙古民兵性情残暴,对手下俄国青壮非常严格。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把这些俄国人叫醒,围着营区一圈圈的跑,白天十小时的训练也安排满满的。
集中营的周围建有一座座高高的塔楼,配置了机枪和探照灯,营地里还有带着狼狗的巡逻小队来回巡视,戒备非常森严。
蒙古民兵教官天天变着法的折磨着这些俄国人,没事还尽是找茬,他们都配了一根牛筋鞭子,手下的俄国毛子稍有懈怠,马上就是一顿猛抽。
屡教不改的会被吊在营区操场的架子上,一吊就是三天,不死也得脱层皮。更惨的是被塞进一个站不直的小黑屋里关上几天,是凡进过小黑屋的毛子,出来以后精神都接近崩溃,严重的还有发疯和自杀的现象。
所谓的小黑屋,就是一间专门设计的禁闭室,人高马大的毛子在里面站也站不直,坐也坐不下,只能卡在里面苦熬,而且没有吃的喝的,几天下来,就算铁打的人都受不了。
虽然这里的管理极为严苛甚至是残酷,但集中营里的俄国人,却都是规规矩矩的不敢有丝毫抗拒,每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度日。
集中营的在组建的初期,部分脾气火暴的俄国人,尤其是一些散漫惯了的哥萨克,对蒙古民兵教官的管理非常不配合,甚至个别人出现了抗拒的情况。
结果这些人都被坐穿在了木桩上,被生生的折磨了几天,最后才凄惨的死去。那几天各个集中营的营区里充斥着各种凄厉的惨嚎,让人听着头皮发麻。
自从那以后,营地里的俄国人,变得比小猫还要驯服,任由蒙古民兵教官如何侮辱、喝骂和抽打,都始终规规矩矩的接受,并在集训中严格的要求自己,生怕做错了事情受到惩罚。
每个劳工中队配属了几名俄籍的小队长,除了平日了协助中队长和蒙古民兵教官管理劳工,还要充当教官们的翻译工作。类似这样的集中营,在俄国境内还有很多,以后都将成为公司开发西伯利亚、中亚和俄国境内的主要劳动力。
在这片集中营的旁边,还有几座女营。里面关押着都是十三四岁到三十岁左右的俄国年轻妇女,一些四十多岁的青壮妇女,都被安置在莫斯科周围地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样见不到老人和孩子。
这个营区的待遇就好多了,经过登记、甄别和净化的俄国妇女,分发了一个行军包,里面装着统一的物资。
包括一套制服、帽子、鞋袜、斜挎包、木质水壶,以及成套的铺盖和牙具、餐具等基本的生活用品。
这里的教官都由各个游牧支队抽调的牧民青壮妇女担任,虽然一个个很凶,要求也很严格,但起码不会天天找茬,变着法的折磨人,只要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一般不会受到虐待。
而且营区的伙食和其他集中营也是天壤之别,每天三顿饭虽然谈不上如何丰盛,但保证能让她们吃饱,而且隔三岔五的,还能分到一些诸如牛奶、鸡蛋和水果。
营区的年轻妇女都是来自俄国底层,性子大都唯唯诺诺,长得也是普普通通。他们将在这里经过简单的集训,然后运往南方的印度和波斯地区,坐船转往辽东。
远东公司趁着大明崇祯大旱期间,在大名各地疯狂的接收流民。这也造成了远东各地区男多女少的严重问题。
无数大明流民来到了远东的各个控制区,日子好了,也不愁吃穿了,现在就希望家里能有个女人,为自己生个一男半女。
这样想法朴实而简单,公司当然要重视。所以公司疯狂的在各地区收拢年轻的妇女,开始阶段都是来自大明、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年轻妇女为多。
随着军委会相继发动了中南半岛战役、印度战役、波斯战役和俄国战役,远东军也开始在上述地区大肆的收拢年轻妇女,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没办法,这都是被远东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给逼的。
军委会在俄国各地收拢的妇女,已经反反复复的经过几轮的筛选,模样漂亮、身材好、皮肤白皙的都被挑了出来,被分配在更高层次的营地里。
甚至容貌、身材、气质等条件最出色的一批,已经由飞艇运往辽东地区。自从军委会发动莫斯科战役以来,远东公司的内部员工,就已经望眼欲穿了。他们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就盼着毛子的这些大洋马能早一天送回公司。
在这之前,军委会历次战役中收拢的各个地区的年轻妇女,也要经过千挑万选,把条件最好的一批先期运回辽东。
公司在沈阳附近专门建有一个服务学校,里面包括女仆、护工、文秘、护士、厨娘、模特、空姐、乘务员等多种专业。
都是来自于波斯、日本、中南半岛、中亚、朝鲜、东南亚、印度和俄国的年轻女孩,都是在各地区经过几轮筛选出来的,样貌出众、身材惹火的年轻女孩。
这些女孩在这个服务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就会被分配到公司各个环境、待遇都不错的岗位工作。主要为公司的内部员工服务。
当然,这里的学生毕业了以后,甚至是在学习期间,就不断的被公司内部员工选中,成为公司内部员工家里的女仆、厨娘和秘书什么的。
这里也是公司内部员工经常流连的地方,公司内部员工经常组团来这里进行视察,让服务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非常感动,大家都打心里感激公司对他们殷切关怀。
第1136章 薇拉
瘦弱的薇拉穿着一件明显大了许多的灰色卡其布制服,身形臃肿,显得非常滑稽。她是农奴家出身的女孩,样貌生得普普通通,除了长着一对大奶子,身材也谈不上好。
薇拉和家人在逃难的途中走散了,结果被一帮鞑靼人骑兵抓了起来。她害怕的要命,生怕那些鞑靼人杀了她或是强暴她。好在那帮鞑靼人并没有伤害她,虽然有几个坏蛋用手占了她很多便宜,倒是没发生什么。
后来她被送进了这个营地,一帮粗壮的鞑靼人妇女对她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摧残,薇拉从那个地狱一般的帐篷里出来的时候,浑身上下被搓得通红通红的,而且所有的毛发都被剃得一干二净。
赤着身子的薇拉,随着长长的人流进入了营地。在这里她领到了两个包裹,和周围一帮光着身子的俄国女人,在几个凶悍的鞑靼人妇女的喝骂下,从包裹中拿出衣服穿在身上。
只要大家动作慢一点儿,就会被鞑靼女人用鞭子狠狠的抽在身上。还有几个被抓起来,绑在了柱子上抽得死去活来,直到三天后,几个女人才被松绑,但是其中两个女孩已经死了。
面对如此残酷的一幕,薇拉心里害怕极了,在这样残酷的环境里,也让她的精神高度的集中了起来,无论做什么都不敢有丝毫怠慢,生怕被人绑在那个柱子上。
接下来的日子,薇拉和众多俄国妇女接受了各种训练,包括队列、内务卫生、基础汉语、条例条令等等。
大家都亲眼目睹了那血腥的一幕,所以薇拉和营地里的俄国妇女都很乖顺,训练也非常认真。因为所有的训练都要经过考核,达不到标准的人,轻则被罚饿几顿饭,重则要挨鞭子。
所以薇拉和其他姐妹都非常努力,训练结束以后,她们也会找几个相熟的姐妹凑在一起加练,生怕在考核的时候因为达不到标准而受到惩罚。
虽然每天的训练很累,好在这里倒是每天都能吃上三顿饱饭。薇拉和这里大多数妇女,都出身于农奴家庭。
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当时,俄国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三种。地主农民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逐步失去了人身自由。
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封建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除对沙皇的叛逆行为外,农民不得告发自己的主人。地主破产时,其债务要由农民偿还。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姻等家庭事务。
所以薇拉她们平时的生活也极为悲惨,吃不饱穿不暖,而且没有人身自由,还得受俄国地主剥削欺凌。在这个营地至少天天能吃上三顿饱饭,这对于薇拉她们这样的女人来说,绝对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到底都还年轻,随着时间的推移,薇拉她们也逐渐了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人们在经历磨难的时候,即便再艰难,也要往好的方面想,尽量忘掉,或者是刻意的去遗忘那些悲惨的日子,生活总的继续吧。
薇拉在这里集训了一个多月,天气也开始逐渐凉了起来。莫斯科周围几个集中营的劳工开始陆续转移,薇拉和一帮俄国妇女,站在营地的边缘,看着一队队俄国青壮从营地里走出来。
现在已经是秋天,可这些俄国青壮一个个衣衫褴褛,甚至是衣不附体,有的人还赤着双脚,踩在冰凉的地面上行走。
他们脸上满是麻木的表情,双眼无神就像个死人。机械的迈动双腿,即便队列停了下来,双手依然在规规矩矩的来回摆动,不敢有一丝错误,给人感觉这是一群群行尸走肉。
俄国劳工队伍经过薇拉所在的女营,竟然没有一个人敢转过头看这里一眼。即便薇拉没见过什么世面,可依然感觉到这些人心里充满了恐惧,生怕自己犯错似的。
突然,一个俄国劳工也许是身体虚弱的关系,脚下绊了一下摔倒了,队伍也因此出现了混乱。他慌忙从地上爬了起来,紧走几步想跟上队列的步伐。
一个个鞑靼人骑着战马奔行了过来,挥手抛出一个皮索,套在了那个俄国劳工的脖颈上,然后猛的一催马,把那名劳工拖走了。
“啊……啊……”
那名劳工凄厉的惨叫着,但是那名鞑靼人却加快了马速,拖着他的身体不断的来回奔行。惨叫声越来越小,最后干脆没了声音。
鞑靼人骑着战马回到了这里,他身后拖着的那名俄国劳工的尸体已经血肉模糊。一队队俄国劳工从旁边经过,脸上充满了恐惧和惊怖。
薇拉和一帮俄国妇女眼睁睁的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地上那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心里都恐惧到了极点。她们死死的捂着嘴,生怕发出声音被外面那些凶残的鞑靼人听到。一个个的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
薇拉转身离开了营区的边缘,一边跑一边哭。至于为什么哭,有心里害怕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一种兔死狐悲的悲凉。因为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活着。
因为天气逐渐转凉,女营也开始向南迁徙。薇拉背着沉重的行军包,和营地的大批俄国妇女向南方走去。
这次漫长的迁徙,薇拉她们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她们来到了伏尔加河西岸,坐船一路到达了里海南岸,又走了一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波斯海岸。
在那里薇拉第一次可能到了有生以来最震撼的场景,无数大船停泊在大海上。一面面风帆遮天蔽日,几乎铺满了海面。
这些来自俄国的妇女,坐上了远东公司海军部的风帆船,离开了波斯湾进入了印度洋,一路向东方驶去。
第1137章 里海舰队
里海,位于辽阔平坦的中亚西部和欧洲东南端,高加索山脉以东,制约着中亚巨大、平坦的土地。西面为高加索山脉,东北为哈萨克草原,东南为土库曼斯坦,西南为阿塞拜疆,西北为俄罗斯,南岸在波斯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
里海地区有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之称,近代史上的里海地区,是俄罗斯同土耳其、伊朗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一百三十多条河流注入里海,使得里海地区拥有发达的水运能力。公司未来将会修建一条伏尔加河、顿河之间的运河,这样就能通过顿河进入黑海,实现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亚速海五海通航。
温暖的里海南岸,属于温热带气候,而且受一些热带气候的影响,冬季的平均气温八到十摄氏度。
位于里海南部的托尔卡曼港,沿岸地区灯火通明。一座新建的造船厂已经拔地而起,各种船坞、厂房几乎连成了一片。
还有各种与造船厂配套的企业也正在兴建,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几乎遮天蔽日,无数蒸汽机日夜不停的工作,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
武士集团军发动了波斯战役以后,远东军海军部就开始抽调人手着手组建里海舰队。乔海鹏亲自带着专家技术人员,在波斯北部的里海沿岸考察,最后选择了里海南部沿海的托尔卡曼港,作为里海造船厂的厂址。
军委会对里海舰队的组建也非常重视,发动了所有力量,在公司各地调集了大批物资和专家技术人员,有力的保障了舰队的组建工作。
大批生产设备和专家技术人员、产业工人,以及大批蒸汽动力机组,都是专门由海参崴专门用船运到波斯湾的阿巴斯港,然后由空军部的空艇分队,派出飞艇吊运物资至托尔卡曼港。
因为物资保障有力,人员也非常齐整,所以托尔曼港造船厂的建设速度也非常快,目前厂房、船坞等基础设施已经建造完毕,正在积极的安装、调试设备,明年年初就能投入大规模生产。
建成后的里海舰队,将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战斗力,迅速控制里海水面的制海权,封锁里海西部沿岸地区。
目前远东军已经占领了里海的东、北、南三面沿海,未来波斯和印度地区连接西北、外西北,以及俄国乌拉尔山以东和莫斯科等地区的主要补给通道。
里海造船厂主要生产数种船型。其中包括五百吨级蒸汽运输船,这是海参崴造船厂最新研制的一级两千吨蒸汽纵帆船的缩小简化版。
之所以选择缩小简化版,主要考虑到里海地区的海况,以及里海造船厂新建之初,人员、设备都需要磨合,生产之初产能也无法保证。而且船只的主要设备都要由海参崴用船运到这里,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这一级蒸汽纵帆船采用铁肋木壳结构,一台蒸汽动力机组驱动,因为是简配版,考虑到成本等原因,以及里海水面所面对的威胁,除了必要的安全配置,其他的配置是能省则省。
火力方面仅装备了一门海军型长身管七十毫米舰炮,两挺双联水冷重机枪,而且船型也尽可能考虑货物的装载,属于武装风帆船。
这一级五百吨的武装货船,适航性非常可靠,可以驶入宽阔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中游地区,也可以驶入乌拉尔河等河流的下游地区,非常适合里海地区的河面情况。
还有一级八十吨的蒸汽三角纵帆巡逻船,机帆并用最大航速可以达到十五节,而且操纵灵活,配属一门海军型长身管七十毫米舰炮,两挺双联水冷重机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