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东1628-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己的孩子,歪歪扭扭的写着自己的名字,赵连河激动的彻夜不眠。
幸福其实很简单,对于赵连河家,以及这个时代大明千千万万的地里刨食的老百姓,能吃饱就是幸福。
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却是华夏几千年来,所有底层百姓最大的梦想。可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辛辛苦苦的忙碌一辈子,也未必能实现。
灾荒疾病、苛捐杂税、胥吏恶霸、士绅地主就像一座座大山似的,重重的压在他们的身上,别说吃饱饭啊,就连特么喘气都难。
现在河套根据地的老百姓,都和赵连河家一样,感觉就像做梦似的,天天幸福的彷佛置身在天堂。
赵连河抽完烟,拿着烟袋锅在鞋底儿磕了磕,然后对旁边的婆娘喊道:“干活吧,趁着天黑前,再多干一点……”
正在那里傻笑的女人,听到赵连河的声音,猛的打了个激灵,连忙坐了起来,随手拍了拍屁股上的土,牵着耕牛跟在自己家爷们的身后,准备继续干活。
这时,远处走过来几个人。赵连河连忙放下手中的曲型犁,几步走上去,对为首的一个人笑着道:“大队长,你怎么过来了。”
来人是赵连河家所在大队的大队长,也是从辽东调过来的老辽民,为人热情豪爽,工作能力很强。
“老赵,我下来了解下各个中队的军属家庭,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赵连河连忙摆手道:“大队长,我们家没事儿,我还想着早点把地里的活忙乎完,去大队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的呢。”
大队长指着赵连河,对旁边的几名基层干部笑道:“你们看到没,到底是部队上的人,这觉悟就是高。”
大家听了他的话,全都笑了起来。
赵连河听了也哈哈大笑道:“大队长,你就别取笑我了。部队给了我半个月的春耕假,我们家这些地用不着那么多天,有什么事情尽管来找我。”
河套根据地各个基层单位对远东军的军属也比较关心,很多官兵因为作战和训练的原因,春耕期间无法赶回家里,一般都是各个基层单位派人过去,当地驻军也会为军属提供各种帮助。
反正远东军的官兵,根本没有后顾之忧。无论哪家军属有了什么事情,当地的基层单位和驻军,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如果军属家庭受人欺负了,无论是谁,都将面对远东军数十万将士的怒火。
结束了一天的耕作,赵连河赶着牛车和老婆孩子一起回到了家。他们家今年又分了几亩地,大队的技术员要让他们先种牧草,两年后再种玉米和土豆。原来的耕地要进行轮作,种植豆类作物或是优质牧草。
反正赵连河他们这样的农户,是不太明白这些东西,大队支队让种什么,他们就种什么,反正远东公司从来没有骗过他们,大伙跟着远东公司准没错。
回到家赵连河简单的洗簌了一番,然后坐在炕头上瞅着烟,两个孩子屋里屋外的四处疯跑,家里的婆娘则是在外屋的厨房里忙活。
晚饭做好了,一家人都坐在了饭桌前。一盆玉米面的饼子、一盘子萝卜条咸菜、一盘炖酸菜,每人还有一大碗的苞米茬子粥。
赵连河站起来,转身在行军包里掏出了一盒鲸肉罐头。两个孩子的眼睛顿时亮了,死死的盯着赵连河手里的罐头。女人连忙跑到外屋拿来了一个盘子,接过赵连河已经起好的罐头,把里面的鲸肉块,连着汤汤水水的倒在了盘子里。
“吃吧……瞅什么啊,快吃……快吃……”
两个孩子眼巴巴的看着盘子里的罐头,听了爹的话,连忙拿起筷子夹起了一块肉塞进了嘴里。赵连河也夹了一块放在女人的碗里。
“赶快吃了,这两个小兔崽子,在学校吃得比家里好多了。”
原本想把肉夹给小的那个,看到赵连河一瞪眼,只好小口小口的吃了起来。
鲸肉罐头是赵连河回家前,在部队供销社买的。这东西也只有新兵才会买,老兵早就对这东西深恶痛绝了。所以这东西在供销社里最便宜,也最实在。
他还在供销社为两个孩子买了不少的糖块等零食,为家里的女人买了一瓶抹脸的雪花膏。赵连河现在还是列兵军衔,军饷属于最低的那种。所以也不敢大手大脚的胡乱花钱,省下的都塞给了家里的婆娘,总得给家里留点过河钱。
第981章 群众工作无小事
一连十几天,赵连河家里的地都忙活完了,两口子这才算是踏实了下来。
平时支队、大队的干部对他们家都挺照顾,因为赵连河参军了,平日里他的婆娘一个人在家,家里很多活根本干不完。
大队组织了一些干部,帮着他们家制作了大批的土法堆肥,当地驻军还经常派人过来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赵连河回来之前,家里的春耕准备工作,已经全都弄好了。
这也让赵连河两口子非常的感动,所以刚忙活完家里的活,赵连河就来到了大队,希望在剩下的几天假期在大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现在正值春耕生产,河套根据地的各个基层大队,各种工作堆积如山。大队长也没有和赵连河客气,直接给他安排了一些工作。
赵连河在大队帮了几天的忙,才知道根据地基层大队的工作太辛苦了。甚至比春耕可累多了,他帮忙的这几天,每天都在下面的各个中队来回奔波,而且处理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些繁琐零碎的小事儿。
但是各个基层大队、中队的干部,天天都在耐心的处理各种工作,很少发牢骚。公司的基层管理干部,也都是苦命的辽民和大明流民出身,曾经都有过惨绝人寰的经历,每个人的故事,可能几天都讲不完。
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也更了解底层百姓的艰难。
远东公司对各级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是不遗余力的,也投入了非常大的资源。几年如一日的对他们灌输着这样的一个观念,“群众工作无小事”的意识。
很多时候在官僚眼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老百姓遇到了,那就是天大的事情。能让他们用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跑,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最后被某些部门一句话就解决了。
公司民委会的王和、郭松等人,在现代社会就在体制内工作多年,对体制内沽名钓誉,谋取好处,求得升迁,侵吞国家财产,损害人民利益,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等各种风气,当然深有感触。
就连他们置身在那种环境里,如果想要做一些事情,也只能随波逐流,到最后同流合污。
既然远东公司来到了这个时代,有时间,也有条件改变这一切。不能总是一味的说教,时间长了势必会成为一句空话,演变成形式主义。
所以还是要在基层单位抓起,通过不断的思想教育,和完善的制度化,以及严格的监管机制,避免演变成形式主义,使“群众工作无小事”变成一句空话。
这个底子打得越好,对远东以后的工作就越有利。未来远东的各级管理机构,在远东制度化管理体系中,也会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氛围,变得更有效率,更加的透明化。
这是一件极其艰苦的历史使命,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不遗余力的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
当以往的寻求利益者变为既得利益者,他的行为逻辑必然会因此变化。人们一旦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就会发生很多改变,千万不要对人性抱有太大的幻想,也不要指望谁都能成为圣人,只有完善合理的制度和真正的法制才是根本。
当然,制度是由人建立的,还是要依靠人来维系,也不能单纯的把制度和人彻底割裂,比糟糕的制度更糟糕的,是不负责任的人。
好在这个时代,并没有经历未来二百多年黑暗的奴隶统治。满清一代,中国传统的“为官应直谏,为史应直书”的优良传统被破坏殆尽!在这种残酷的专制压迫与阴毒的文化禁锢之下,中国文化上千年来积淀起来的人格、骨气丧失殆尽!
清朝极度文化禁锢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思想活力,举国奴性泛滥,尤其是使得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噤若寒蝉。直到现代社会,满清流毒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唯唯诺诺的奴性,弥漫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就连电视上都是见天的“奴才……奴才……”叫个不停。
远东公司对基层管理干部的教育和监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各级领导干部也都以身作则,形成了一股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至少目前来说,远东各级基层部门,对远东公司推行的制度化建设执行的不错,各级基层领导干部对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严格按照上级的指示方针执行。即便部分干部的能力一般,但是起码大家的工作态度还都是比较积极努力。
尤其是李明当年在吕梁山根据地期间,提出的口号“以我做起,艰苦奋斗”,而且他也确实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他和马庆、周林等人,在吕梁山根据地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和广大基层干部一起住窑洞、吃粗粮,还天天穿着破旧的大衣,起早天黑的忙碌,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
他身边所有的基层干部,也深受他的影响,在工作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吕梁山纪录片在远东公司各地陆续播放以后,在远东公司的内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远东千千万万基层管理干部,确实带了个好头。
如今河套地区的条件依然艰苦,但李明当年在吕梁山根据地打下的底子,也一直影响着根据地上上下下,李明在西北地区已经深深的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未来李明将会在河套根据地,选拔一些表现优异的领导干部,逐步将他们调离河套地区,去吕宋、辽东、印度等富裕繁华,条件优越的地区进行进一步锻炼。
远东公司董事局的常委们始终认为,优秀的领导干部,不光要能吃苦,还要经得起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侵蚀。只有这样的领导干部,未来才能在远东担当重任。
其实有心人已经从李明近几年的情况,体会出很多层意思。其中包含了李明在远东公司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以及用人的标准。公司董事局的常委们,也在积极的配合他的工作。
第982章 军属
赵连河的假期终于结束了,每当家人离别的时刻,往往都会让人感到惆怅。军人更是如此,一年到头能回家一次就算不错了。
参军对于年轻人,也许只是人生一次难忘的经历。
可是成家的军人,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方式,对军属来说,简直就是一种难忍的煎熬。没有当兵的经历,根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其中的滋味。
奉献说着容易,可是其中的艰辛绝不只是说说而已,其中的付出也只有军人和他们的家人才知道。
家里的女人早就为赵连河收拾完了行军包,里面塞满了东西。有她新蒸的白面饼子,这还是前段时间当地驻军送来的慰问品,平时她不舍得吃,这次她都拿了出来。
还有新腌的萝卜条,平时积攒的几个鸡蛋,以及她一针一线缝制的鞋垫、布鞋什么的。虽然寒酸,但却有着女人浓浓的情意,这已经是家里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女人十几岁就嫁给了赵连河,一晃过去了十几年,从一个青葱少女,到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多年的辛劳,让当年这个水灵灵的妹子,也熬成了一个黄脸婆。
她长这么大,都没有出过这个村子,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她只知道长这么大,就没吃过几顿饱饭。家里几辈人都是军户,可宁夏镇大片肥沃的土地,却没有分到一分一亩,一家人为百户千户家作佃农,起早贪黑的忙碌一年,依然吃不饱,过年的时候连顿像样的饭菜都吃不上。
往年每到大年三十,一家人只能裹在破被里,凄凉的点起灯火守夜。盼着来年能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可是家里要什么没什么,连年货都置办不起,对穷苦的人家来说,过年就是特么煎熬。
自从跟着家里的男人来到了河套,就像是做梦一样,家里竟然有地有牛了,还有崭新的房子,一架以前只有百户千户家才有的牛车。
每年冬天,各个基层的流民,只要为中队、大队出上几十天的工,整个冬天取暖的煤,就管够了烧。她家是军属,所以也省去了出工干活,每年当地驻军会为家里把煤卸到院子里。
火炕上厚厚的毛毡,铺满了两个屋子的火炕,屋子的大门还挂着两个厚厚的绵门帘子,崭新的铺盖,针脚密实,厚厚的塞满了棉花,以前她这样的人家哪能置办得起。
以往几个月的严冬,她和两个孩子只能搂在一起,蜷缩在一张破被子里,捱过漫长的寒冬。家里穷得连副像样的铺盖都没有,唯一的几床破被子,用手一摸连棉花都没有。最冷的寒冬腊月,她和两个孩子连出门都不敢。家里没有棉衣,出门根本熬不过那刺骨的寒风。
可是现在整个冬天,外屋炉子里始终压着煤火,屋外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屋里却是温暖如春。就算最冷的寒冬腊月,两个孩子也能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戴着帽子手套,跑出去在雪地里打滚。
大队组织干部为他们家的一头耕牛和两支羊修缮了过冬的暖棚,当地驻军还送来了不少家畜越冬的牧草和精饲料。如今家里的两只羊已经下崽儿了,每天还能挤一些羊奶。
去年过年期间,从小年开始,她家就没断过人。有河套根据地各个部门的人,有支队大队的人,还有当地驻军部队的人,送来了大量的慰问品。
慰问品的品种也很丰富,有实惠的两袋大米白面、十几斤草原上的牛羊肉、几条咸鱼、几块崭新的布匹、两袋小孩子爱吃的糖块、几个春联福字,还有几挂增加过节气氛的鞭炮。
她长这么大,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陌生人,把她吓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
而且当地的驻军还派来战士,帮着她把家里的两间屋,以及前后院子清扫得干干净净,像越冬的煤、家畜的青储饲料什么的,也都帮着她准备得非常充足。两孩子所在的学校,也为他们分发了一些糖块和零食,还为他们做了一套过节的新衣服。
河套根据地的条件虽然艰苦,物资也很匮乏,但去年春节过年期间,还是尽可能的为根据地的员工、农户、学生、军属和部队官兵分发了一些福利,虽然不多,品种也无法和远东其他地区相比,显得非常寒酸,但对河套根据地的广大移民来说,依然是非常的感激。
虽然天气寒风刺骨,但大家的心里都是暖烘烘的,由衷的感激河套根据地。所以河套地区在过年期间,充满了欢声笑语,所有人都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家里的男人大年三十才回到家,部队为有家室的官兵放了七天的假,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春节的福利。东西不多,但是却非常比较实惠。
河套根据地最不缺的就是牛羊,所以每人都分了十斤牛肉,还有一些木耳蘑菇、油盐酱醋的调料、两袋旱烟、两瓶玉米秸秆酒等过节的年货。
家里的男人背着几十斤的东西,一口气走了十几里,愣是没这么累。虽然进屋以后已经是满头大汗,可是脸上那个兴奋的样子,至今她都忘不了。
当家的男人,最幸福的时候,可能就是带着大堆的好东西到家,看着家里女人和孩子高兴的样子,这时候他们往往都会很自豪,也很欣慰,感觉自己特像个顶天立地的爷们。
女人为年夜饭,早就准备了几天。到底是过苦惯了苦日子,女人还是舍不得拿出好东西置办年夜饭。挨过饿的人,到什么时候都想留点儿,所以这个春节的年夜饭,也被女人弄得挺寒酸。
可赵连河一看就不高兴了,他对女人一瞪眼,板着脸让她把好东西都拿出来。女人被男人吓得只好唯唯诺诺的往外翻腾东西,心里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挺欣喜的。
赵连河又把自己在部队分的年货,以及他在部队供销社买的鲸肉罐头、牛肉罐头、鱼罐头、零食糕点等东西,都拿了出来。
一家人也开始开心的忙活了起来,一直忙了大半天,终于弄了一桌子的年夜饭,大盘小碗足足凑乎了十个菜,在达官贵人的眼里,这些菜可能真不算什么,可是在赵连河家人看来,这一顿年夜饭,简直就是可以用豪奢来形容了。
第983章 离别
河套地区的春节,虽然无法和远东公司的其地区相比,但是依然弄得年味十足,不管怎么说,也是热热闹闹的,看着挺喜庆的。
首先各个基层中队家家户户的大门外都贴着春联,挂着灯笼。家里的墙上也贴着年画,红纸金字,显得红红火火。
河套根据地虽然条件有限,但还是为每家每户发放了春联、灯笼和年画,为了凑足这些东西,根据地向公司寻求支持,都是从辽东千里迢迢运到河套根据地。
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根据地管委会却认为很值得,不但增加了根据地的节日气氛,还让河套地区的家家户户都是欢天喜地。
赵连河一家人吃完了年夜饭,就都赶到了支队部。每个支队部都安排了各种丰富的节目,支队各个大队中队的农户,纷纷聚集在支队部。
公司组织各地基层干部组织了高台、高跷队、旱船队、舞狮队、舞龙队、秧歌队、锣鼓队、戏曲队等节目,举办了隆重的社火表演。
都是自己支队临时凑出来的人,随便训练了十几天就上了,人员不专业,排练的也不熟练,可以说是错漏百出,甚至是出了很多洋相。
但一大帮河套地区的农户们,他们可不管那一套,只要热闹了就行,反正大伙傻乎乎的跟着穷欢乐。再加上满地的熊孩子乱窜,要多乱就有多乱。
因为资源有限,根据地只能向各个支队分发了一些鞭炮,在除夕之夜热闹了一回。还燃放了有限的几个烟花,让沉寂了多年的河套地区,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变得喧闹无比。
紧接着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各基层支队还组织了拔河比赛、合唱比赛、球类比赛、猜谜会、灯会,因为准备的很仓促,说实话组织的很混乱,每天都闹哄哄的,一派乱七八糟的景象。
好在河套根据地的移民,大都是农户家出身,本身也没见过什么市面,大伙只要热闹就行,反正一场比赛下来,他们也看不出输赢,别人呼喊他们也呼喊,尽情的宣泄着他们心里激动的情绪。尤其是在宁夏镇憋屈了多年的军户们,这个春节过得就别提都快乐了。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去年春节期间,河套各地热闹非凡。整个根据地,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是欢乐无比。
其实过年就是过一个热闹,穷人有穷人的过法,富人有富人的过法。但若是少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就算大富之家,可能还没有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民,过得欢乐呢。
河套根据地仅仅建立了两年,各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展开。但是根据地却一直非常的努力,在有限的资源下,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尽最大的可能把贫瘠荒芜的河套根据地搞得有声有色。
至少赵连河家的女人,现在的感觉是这辈子知足了。她自从来到河套这一年多来,就开始天天傻笑。她和这个时代所有的女性一样,对幸福的要求很低,现在这样的日子,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她心里的预期。
以往每次家里的男人回家的时候,都是满脸的愁容。离家的时候,她和两个孩子,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生怕家里的爷们再也不要他们了。男人在她的心里就是天,没了男人,他们娘仨可怎么活。
自从来了河套,每次家里男人回家的时候,进屋第一件事,就是从行军包里一件一件的往外拿东西。然后点上一袋烟,看着家里女人满脸欣喜的在那里拾掇,还有两个孩子欢天喜地的屋里屋外四处乱跑。
每次男人离家的时候,尽管再不舍,却没有了以往那种担心和绝望。只是尽心的帮着男人收拾行装,把他的行军包塞得满满的。嘴上不说什么,行军包里却装满了情意。
赵连河坐在炕头上,慢慢的抽着烟袋锅,满脸苦笑的看着女人拼命的往行军包里塞着东西。远东部队的条件,无论哪方面都要比家里好。
根本不需要女人为他准备那么多的东西,回部队的路途也就几天的功夫,根本吃不了。可他却并没有阻止女人,赵连河太清楚她的性子了,若是不让她装,这个傻女人能坐在家里难受好几天。
第二天,天还没亮女人就起来了,在外屋的厨房里忙活了起来。赵连河则是坐在炕上默默的抽烟,昨晚两人疯了大半宿,就算他身子骨壮实,也不免有些腰酸。
十几天的假期总有结束的时候,每次回部队前,他看着家里的女人,心里都万分的不舍。虽然现在她不漂亮,多年辛劳使得她早就熬成了黄脸婆。
可是在赵连河的眼里,这个女人依然是当年红着脸,低头不敢看他的那个水灵灵的妹子。以前他没能耐,让跟了自己十几年的女人,不知道吃了多少的苦。
如今终于让她过上了好日子,可是却又变得聚少离多,让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守在家里苦等着自己。
这一次回部队,可能要很久才能回家了。据说部队马上就要开拔了,要去北面集结。部队一旦进入茫茫的北方草原,走个一两年都算少的。
赵连河叹了口气,默默的穿上了衣服,下了炕来到了外屋。女人已经在饭桌上摆上了热乎乎的早饭,白米粥、白面的饼子和咸菜,还有前几天她不舍得吃,偷偷藏起来的牛肉和鱼罐头。
看着桌上的早饭,赵连河摇了摇头,然后来到外屋,拿起水桶把家里的两个大缸的水装满,又把家里的院子扫了一遍。
吃完了早饭,赵连河背上了行军包,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回家的时候,总是感觉行军包很轻,而离开的时候,却是分外的沉重。
赵连河冲女人点了点头,然后默默的向院子外面走去。没有什么送别的语言,但是小院里却弥漫着离别的忧伤,让两人的心里都揪在了一起。
他一狠心,加快了速度,快步走出了院子,向远处急匆匆的去了。走出了很远,赵连河停下了脚步,转身向远方的村子望去,只见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孤零零的站在村口。
第984章 准备就绪
经过远东各地区的努力,1641年的春耕工作,终于圆满的结束了。远东公司也完成了今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接下来公司各方面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河套地区的春耕工作刚一结束,各地的驻军就纷纷开始行动了起来。整个河套地区,都能感觉到一股极为沉重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李明乘坐飞艇赶到了北方草原的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如今这片草原上,是一排排连绵的军营,巨大的飞艇起降场,不停的有巨大的飞艇起飞降落。
到处都是一队队的精锐的骑兵将是,呼啸着在草原上驰骋奔腾。营地里的物资堆积如山,一辆辆装满物资的四轮马车分别向西、向北挺进,一眼望不到边。
飞艇缓缓的降落了下来,李明刚从飞艇上走下来,宋涛和高强、王耀武等人就走了上来。
“大哥,你可算是来了……”
看着满脸风霜的宋涛,李逸狠狠的锤了他一拳,笑道:“你小子准备的怎么样了,这次可别特么给我掉链子。”
宋涛苦着脸道:“大哥,我在草原上已经呆了快一年了,天天看地图、研究沙盘,头发都快掉没了。你就放心吧,哥们领着几十万铁骑,还收拾不了一帮草原上的土鳖。”
他们一起来到了西北军司令部,然后大家围在作战室的一个沙盘前。宋涛为李明汇报此次北上战役和西进战役的作战部署。
“即将发动的两次战役,将由王耀武率领北上兵团主力扫荡漠北草原,一路杀到贝加尔湖北岸。高强将率领西进兵团的主力,横扫西北,一直杀到喀什和塔城地区。西北野战军的主力除部分野战集团军留守河套地区以外,骑兵突击集团军和预备役骑兵集团军,几乎全部参战。另外,两个主力兵团将配属大批野战军直属战斗、后勤支援部队。军委会还为西北野战军加强了四个空艇联队和六个三角翼飞机大队。军委会后勤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组建了两个兵团后勤分部,跟随主力部队一起北上西进,为部队提供补给。”
李明点了点头,他看了一眼高强和王耀武,然后沉声道:“部队进攻发起后,在战役初期,尽量对敌进行整建制歼灭。尤其是老高,新疆地区的情况复杂,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千万不能手软。既然当年他们可以用弯刀传教,那我们就必须要用刺刀来回敬,不杀他个天昏地暗,新疆早晚有一天还会动荡不安。而且未来我们还要向西向西,数十万蒙古铁骑,就是我们远东军的一把锋利的屠刀。”
高强点了下头,笑着道:“请总司令放心,西部兵团保证会让西北,永世安宁。”
王耀武也沉声道:“请总司令放心,北部兵团也必将让整个漠北草原,永远成为我们远东的牧场。”
听了两人的话,李明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冲宋涛说道:“宋涛,大军在外,你尽可以自己权衡,我只要结果,不想听你唧唧歪歪。还有,成熟一点,收起你那套圣母的心态。”
宋涛一个立正,大声喊道:“西北野战军全体将士,会不惜一切代价,为我华夏开疆拓土。”
李明突然想起了什么,笑着问道:“强权胜率领的东野突击部队,现在准备得怎么样了?”
宋涛伸手指向了沙盘的一个位置,沉声说道:“东野司令员强权胜,已经组建了东部兵团,目前已经归属我们西北野战军指挥。东野大部分主力骑兵突击部队,已经在大兴安岭一带集结完毕,攻击发起后,东部兵团将翻过大兴安岭,横扫锡林郭勒草原,然后挥师西进,与北部兵团会师于贝加尔湖东岸地区。目前各个参战的主力部队,已经全部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发动进攻。”
李明听了宋涛的话,胸中瞬间升起了一股豪情。
远东军发展到了今天,终于算是初具规模。也终于可以发动一场,数十万人的大兵团规模的战役了。可惜自己将回到沈阳,这次不是自己统帅部队,真是遗憾啊。
这一次战役的规模空前,但是远东军各个主力突击部队,也都非常的艰苦。都会深入敌纵深境内数千里,还要对敌人进行合围歼灭,然后还得发动第二阶段战役,扫荡草原上的溃兵,这一仗不打个一年,估计是停不下来。
军委会对这两个战役也非常重视,参战部队的每名官兵,都配属了五匹战马,每人携带一个月的给养,包括肉干、奶酪、烤馕、干菜、炒面、营养棒、茶叶、罐头等野战食品,以及供马匹食用的精饲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