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东1628-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纵容,才使得武士集团军在中南半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董事局委员会接到了民委会工作组的电报,也都有些目瞪口呆,连忙致电军委会询问情况。高建国、李明联名回电,把武士集团军在中南半岛的战事,详细的向董事局委员会进行了汇报。
电报的内容,主要是说明了中南半岛的战事惨烈,各地的抵抗极其强烈,各国军队混迹在平民中不断袭击武士集团军各部队,造成了敢死军部队重大的伤亡,战局一度陷入僵持,为了尽快的结束战斗,部队只能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等等。
董事局委员会接到了电报,民委会和军委会的委员就开始不断扯皮,虽然双方争论的很激烈,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后世很多史料都记载了中南半岛战役,很多书籍里绘声绘色的描述了当时战场的惨烈。还有敢死军部队的老兵回忆录、访谈等内容,都弄得非常悲壮,让看到这段历史的人,无不感动落泪。至于那些曾经在战乱中死去的中南半岛土著,却很少有人问津。
十五世纪开始,西方探险者开辟了新航路,从此西方殖民者开始了几百年野蛮的征服掠夺。
西方世界对这几百年的殖民历史的评述,一般都是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但是殖民地的土著却很少有人提及,美洲大陆几乎被斩尽杀绝印第安人、大西洋海底数以千万计的黑人骨骸、孟加拉近千万被饿死的平民等等更是鲜为人知。
就算我们的历史里,最多也就是用一句话概括,西方殖民者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历史记载的都是征服者的足迹,被征服者没有资格被写入历史,因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
民委会的各个工作小组虽然情绪激动,但是面对着这样的一副烂摊子,也只能先想办法解决。好在敢死军部队在大肆屠杀之余,也因为需要劳工,留下了大批当地的青壮土著为他们搬运物资。
而且接防的部队是几个海外师和数万武装警察部队,他们虽然也很凶悍,但至少不会肆意杀戮。他们也在各地收拢了很多幸存下来的当地土著,与大批青壮土著一起组建了一个个外籍劳工支队,恢复中南半岛各地区的局势。
在民委会的各个工作小组的努力下,中南半岛各地的局势逐渐恢复。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当地土著的眼神里看到仇恨,当地土著更多是畏惧和服从。
面对犹如野兽般的敢死军部队的野蛮杀戮,在战刀和生存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如何活下来。其实周比利说的没错,杀光参与抵抗和意欲抵抗的人,剩下的人都是对他们充满深深恐惧的人和少数既得利益者。仇恨种子的产生取决于以后的制度,而不是过去的悲惨。
即便在现代社会的美国,也没见有哪个印第安人唧唧歪歪,当年满清杀了那么多的汉人,可是满清灭亡前,一样有大批的汉人遗老遗少哭得天昏地暗。
因为敢死军部队肆无忌惮的杀戮,再加上战役开始后,大批中南半岛的当地百姓纷纷逃到了山区和热带丛林,使得半岛很多繁华地区变得人烟稀少,尤其是各个三角洲平原的产粮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都变得无人耕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公司决定向中南半岛的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等地区安置流民。
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多形成冲积平原,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除了上述几个三角洲平原地区,还有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周围地区,也是公司将来移民的重点地区。“洞里萨湖”附近的湖滨平原平坦、广阔,长500千米、宽110多千米,西北到东南,横穿柬埔寨,在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
远东公司投入了大批的资源,在中南半岛的上述地区建立了流民接收营地,还抽调了一批基层管理干部、基层政工干部,在中南半岛民委会工作小组的组织下,组建了一个个基层管理机构。
与此同时,大批正在大明沿海附近接收流民的船只,纷纷装载着流民南下中南半岛,把大批的大明流民送到了中南半岛各个三角洲平原地区。南洋、吕宋各地的海外师,也纷纷派出部队赶到中南半岛,协助公司接收安置流民。
来到中南半岛的流民,首先要进行登记甄别和净化处理,然后直接进入流民营地,进行两个月的基础集训,然后就会在中南半岛各地区的耕地屯田、捕鱼。扫盲活动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会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逐步展开。
第963章 中南半岛的农业资源
中南半岛,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旧称印度支那半岛,又称中印半岛。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东临太平洋的南海,为东亚与群岛之间的桥梁。
半岛各国基本上是在9…10世纪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国家,几个国家均为农业国家。半岛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也相当丰富。干季及雨季较分明,气候属典型的热带季风类型,水热资源丰沛,干湿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终年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如此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等肥沃的冲积平原地区,水稻生产都能做到一年两收。
公司农林部育种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培育出了具备现代社会优良稻种特点的种子,稻种的质量、产量和抗性,都非常的优良。具备米质优良、需肥少、需药少、抗病抗虫性强等特点。
农林部派出了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中南半岛各地分别建设了一些水稻种子生产中心,为在中南半岛进行大面积普及优良的稻种做准备。
中南半岛的水稻生产,主要分成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雨季从5月到10月,旱季从11月到次年4月,属于跨年度种植。
播种时间主要取决于灌溉条件。头季稻中的低洼雨养稻田5…6月播种,有灌溉条件的稻田7…8月播种,因而收获期很长,有的地方品种迟到12月才收割。二季稻一般在12月下旬播种,次年3~4月收割。
尤其是暹罗地区,自古就有“东南亚粮仓”的美名,是亚洲惟一的粮食净出口国和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泰国的大米、木薯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鱼产品出口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在现代社会,泰国的十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就占了六席,占出口总值的40%。远东公司在粮食短缺的那几年,依靠暹罗的稻米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粮食缺口。
公司在东南亚地区准备重点发展另一个主要作物就是木薯。木薯的主要用途是食用、饲用和工业上开发利用。世界上木薯全部产量的65%用于人类食物,是热带湿地低收入农户的主要食用作物。
作为生产饲料的原料,木薯粗粉、叶片是一种高能量的饲料成分。在发酵工业上,木薯淀粉或干片可制酒精、柠檬酸、谷氨酸、赖氨酸、木薯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等,这些产品在食品、饮料、医药、纺织、造纸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在中国主要用作饲料和提取淀粉。
木薯的播种时间有两期,一期在11月到翌年1月,称为旱季前作物;另一期在2…4月,称为雨季前作物。其生产期为10…12月。木薯适应性强,丰产性好,一般亩产鲜薯可达两三千公斤,科学种植可达五千公斤以上。
公司之所以发展木薯种植,主要是因为木薯的亩产高,还特别耐旱,可以在东南亚几乎所有类型土壤中生长,而且其对养分需求不高。
未来公司会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因为收获后的木薯,加工成淀粉、干片、干薯粒等,非常便于保存。所以公司未来会将木薯纳入公司的战略储备系统,进行大批量储存。
除了水稻和木薯,公司还将在中南半岛大面积发展甘蔗种植。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
橡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医用等轻工橡胶产品,而且向采掘、交通、建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新兴产业提供各种橡胶制生产设备或橡胶部件。可见,橡胶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后向产业十分广阔。
远东公司的动力机械系统将会得到大规模普及,对橡胶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库页岛石化基地的工业橡胶工业的产量,近阶段根本无法满足公司的需求,所以在东南亚地区开发天然橡胶的资源,就成了公司的当务之急。
天然橡胶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当地印第安人把橡胶树叫做“眼泪树”,并用土法制作成盛水器、橡皮球等橡胶制品。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土壤,在20…30℃橡胶树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和产胶,栽植6…8年即可割取胶液,实生树的经济寿命为35…40年,芽接树为15…20年,生长寿命约60年。
中南半岛还拥有肥沃的红土地,气候条件适宜橡胶树的生长,具有发展橡胶业独特的天然条件。得益于灿烂的阳光、充沛的雨水、炎热湿润的气候、良好的土壤排水条件以及传统的产业基础,东南亚一直是世界上天然橡胶的最大生产地。
现代社会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更是名列世界天然橡胶产量的前三位,三国天然橡胶产量占全球70%以上,长期垄断了国际天然橡胶的市场供应并左右国际市场价格。
作为传统农业国家,这个时代的安南、暹罗、澜沧王国、真腊和缅甸等中南半岛国家在发展橡胶产业方面,拥有同样的有利条件。远东公司未来将在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大规模增加橡胶产量和扩大种植面积,未来远东公司将会把中南半岛和南洋各地建成远东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水产业也是中南半岛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的天然淡水渔场,盛产品种繁多的淡水鱼,漫长的海岸线为中南半岛海洋捕捞及海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虽然中南半岛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这个时代的中南半岛,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耕作方式基本处于粗放式、广种薄收和“靠天吃饭”的阶段,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无力抵御旱涝灾害,只能乞求老天风调雨顺。
公司农林部已经为中南半岛制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和推广传统优良品种的使用率,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在几年之内就将中南半岛变成远东的新一个粮仓。
第964章 东南移民
虽然中南半岛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长夏无冬、水热资源丰富、植物生长繁茂。农业特点普遍具有作物生长季节长,种类及品种繁多,且富于热带性,四时宜农,水稻一年三熟,作物经济价值高等特点。
但是目前公司接收的流民大部分来自北方数省,对于中南半岛炎热的气候并不适应。尤其是热带丛林瘴气笼罩,蚊虫叮咬,瘟疫疟疾流行十分严重,对新安置的大明北方流民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南半岛上的热带季风气候分为旱、雨两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没有四季变化,5…10月为雨季,最高温一般在38…40℃之间。
雨季持续高温和湿气带来的憋闷,对大明北方流民绝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很多地区山峦起伏,雨林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罕迹,白天是高温折磨,晚上有蚊虫侵扰,雨季更是灾害、疾病频发。
远东公司也考虑到了中南半岛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决定向宋世平、郑芝龙和刘香等人发电报,让他们在江南各地区大力引进人口,向中南半岛进行大规模移民。
广东、福建等地区,自古地少人多。而且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中南半岛差不多,把这些地区的大明百姓移民到中南半岛,会很快适应当地的情况。
宋世平、郑芝龙和刘香接到了公司的电报,马上行动了起来。他们三人在广东、福建和江浙地区拥有非常深厚的人脉资源,各方面都有说的上话的朋友。
但是想大规模的移民,还是存在不少的困难。宋世平还好说,崇祯大旱已经开始有了逐年向南的趋势,目前是南旱北涝,所有长江两岸地区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灾情,宋世平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轻松的就收拢了大批的江南流民。
可是郑芝龙和刘香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但是也难不倒这两个海上枭雄。他们向公司海军部求援,将大批游击舰队调回了东南沿海,然后大肆在东南沿海地区登陆。
东南沿海的老百姓算是倒霉了,大批有组织的“海盗”纷纷登岸,广东、福建沿海大批的村子,一夜之间消失无踪。甚至很多繁华的城镇,也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令当地人匪夷所思。
而且郑芝龙和刘香为了加大迁徙人口的规模,甚至用大批的近海、内河甲板驳船沿着东南沿海的闽江、九龙江、晋江、珠江、韩江、榕江、潭江、阳江、鉴江、九洲江等水道,大肆在这些河流的两岸疯狂的掠夺人口。
远东军委会海军部,为了配合他们进行迁徙移民,派出了大批的游击舰队。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有十几万的东南沿海百姓被掠走。
这个时代信息闭塞,刘香和郑芝龙组织人上岸劫掠人口,也做的非常隐秘。开始的几个月并没有造成太大的轰动,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莫名其妙的失踪,终于引起了大明福建和广东各地官府的重视。
而且东南沿海的老百姓也听到了风声,还传出了一些小道消息,说是海中的龙王上岸了,海边大批失踪的老百姓,都是被龙王吞噬了。
这下可好,顿时在大明东南沿海造成了极度的混乱,所有沿海的老百姓拖家带口的向内陆逃离,甚至沿江的百姓都跑了。使得沿海沿河地区,形同一片鬼域,几乎没什么人烟。郑芝龙和刘香这才收手,他们也知道闯了大祸,连忙率队撤离了大明东南沿海。
大批被劫掠的东南沿海的老百姓,都被送到了中南半岛沿海。这些人可不是什么流民,都是整村整镇的被一帮海盗连锅端来的。
这些大明的百姓直接被送到了中南半岛的暹罗沿海,被驱赶下船,被集中安置在曼谷沿海的几个新建的移民营地里。
接下来依然是老一套,也就是登记、甄别和净化。虽然远东公司民委会工作小组,以及抽调来的基层管理干部对接收流民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一次他们确实遇到了麻烦。
因为这些人和以往的流民不同,这些被劫掠来的大明东南百姓,每家每户都聚集在一起,而且都是同村同镇的人,相互之间都认识,显得非常团结。
移民营地分为男营女营,所以在登记的时候,男女必须分开进入营地。可是在分营的时候,瞬间就变得极度的混乱,好像生死离别了一样。执勤的海外师官兵废了好大的功夫,又是喝骂又是抽打,最后才把局势控制住。
好容易帮着他们登记完,在接下来的净化过程中,又发生了混乱。反正这十几万东南沿海的老百姓,就别提多麻烦了。而且这些人都是一个村子的,都有完整的宗族,所以轻易的就能抱成一团。
每个村镇都有些读书人或是地主,镇子里也有商贩和衙门小吏,这一类人都是见多识广,社会经验丰富,非常善于蛊惑身边的人,制造各种混乱。
虽然这些人最后都被纷纷甄别出来,单独放置在一个营地进行管理,但是却使得整个接收过程变得极端困难。把高建国和李明都惊动了,纷纷赶到了暹罗的移民营地。
负责暹罗地区的工作组组长,是民委会的内部员工姚松。他以前在流民接收办公室工作工作过一段时间,满以为对接收工作非常有把握,谁知道十几万东南沿海的老百姓,让他焦头烂额。
姚松看到了高建国和李明亲自赶到了这里,连忙亲自过来迎接。见到了两人,先做了一番检讨,表示工作没有做好。但也说了一些面临的实际困难,让他对情况估计错误。
高建国阴沉着脸看着营地,这十几万大明东南百姓已经进行了登记、甄别和净化。可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分配完毕,营地里依然是乱糟糟的。
他转过身对姚松说道:“他们已经来了几天,你作为暹罗地区的负责人,竟然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这是你工作的失职。”
他说完对李明说道:“李明,你辛苦一下,暂时把移民营地的工作抓起来,姚松,你要全力配合李明的工作,尽快把移民营地稳定下来。”
第965章 重新整编
李明听了高建国的话,点了点头,然后对姚松说道:“召集移民营地的各级管理干部,我要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
姚松连忙去安排了,李明转头对高建国说道:“郑芝龙和刘香着两个家伙,尽给我们添乱啊。公司让他们在东南沿海收拢移民,可是这两个家伙竟然像海盗似的上岸,公然劫掠人口,还整村整镇的都送到了暹罗。不但在大明沿海造成了大规模的恐慌,而且这些大明人口的成分也极其复杂,不光有底层的百姓,连把持乡里的胥吏和乡绅都一股脑的劫掠来了。他们初来乍到,自然会汇聚在胥吏和乡绅的周围,极易受到蛊惑,现在移民营地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复杂,其实就是有人在后面蛊惑。”
高建国满脸阴沉的点了点头。
“就算长江以北也不是那么好进的啊,公司这几年接收的移民,大都是走投无路的流民和被鞑子迫害的辽民,是我们远东公司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对他们的接收和安置当然没什么问题,吃饱穿暖了他们马上就能融入我们远东。可是大明各地的组织结构,两千年来都是皇权不下县,乡村一级依靠的是宗族特有的势力,来维护着乡村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就是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蜂窝状结构’的村落自治共同体,连接这两种秩序和力量的是乡绅精英阶层。”
李明也苦笑着道:“就算在现在社会,南方很多农村地区,这样情况依然屡见不鲜。基层农村的很多工作,还是要依靠乡老。反正人都被那两个家伙劫来了,这次就当是让公司的员工积累经验,以后难保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时,姚松已经召集了移民营地的各级领导负责人和所有基层管理干部,以及维持秩序的一个海外旅的各部队主官,现在他们全都列队等在那里,等李明上去安排任务。
李明走到大家的面前,笑着说道:“这几天大家辛苦了,是不是感觉比以往棘手啊?”
大家听了李明的话,全都低头苦笑了起来。这些天他们一个个都被折磨的筋疲力竭,面对这些大明东南的百姓,以前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在全不灵了。
十几万人的营地,这些大明的老百姓太不好对付了,整村整镇的聚在一起抱成团,一旦有人蛊惑,瞬间群情激昂,让他们无从下手。
李明脸色阴沉的继续说道:“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天,大家为什么不改变下思路,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找到应对的办法。还有就是为什么不对煽动闹事者进行处理。”
旁边的姚松解释道:“我们大家经过研究,觉得这次的情况不同,怕激起更大的矛盾,就一直没有采取什么措施。而且我们管理干部的人手不足,只能暂时维持营地的基本秩序,然后慢慢的进行转变。”
“糊涂,你们这样只能让今后的工作更不好开展,更加纵容了移民,让他们越发的肆无忌惮。”
李明训斥了一句,然后沉声道:“现在我们改变下工作方式,不能任由局面混乱下去了。”
他一指海外旅的旅长,然后说道:“你去给你们师部发电报,就说我说的,让海外师剩下的部队都拉过来,还要通知附近的部队,除了负责重要位置执勤的分队,其余都到这里集合。”
“是……”
那名海外旅的旅长接受了命令,马上跑步离开了。
“等支援部队感到以后,我们要对营地的移民,进行重新整编,完全打碎了重新以支队、大队和中队的进行编制。如有抵制的严肃处理,而且要从严从重,甚至不惜杀鸡儆猴,也要把整编工作做好。整编结束以后,要对所有的移民,再进行一次仔细的甄别。移民整编完毕后,马上以海外师官兵为教官,对营地内的移民进行集训,训练量要大,对违反纪律或是训练成绩不达标的移民,也要严肃处理。集训头一个月,基层管理干部和基层政工干部先不要开展工作,工作全部交给海外师的官兵。女营的工作也要抓起来,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然后为她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用太辛苦,但也不能让她们闲下来。”
随着李明的一声令下,大家迅速的准备了起来。一支支部队陆续从各地赶来,在移民营地附近开始集结。
移民营地的大明百姓看到一支支部队陆续到来,全都惊慌失措了起来,纷纷聚在一起商量着对策。自从他们被劫掠到这里,惊惧不已的百姓没了主心骨,就全都聚集在乡绅胥吏的身边。
而姚松等人又害怕矛盾进一步激化,只能一直在纵容他们,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使得营地里越发的混乱,移民聚集成一个个小团体,目前还有了相互窜联的势态,让工作更加的不好开展。
李明站在营地的外面,目光阴沉的看着营地里的移民。
他转过头对身后野战师的师长李辉说道:“李辉,你们师以连为单位,协助民委会的工作人员,对移民营地进行整编。要注意控制局势,整编期间如果有人敢于对抗,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针对那些在后面煽风点火的捣乱分子,抓到了决不姑息。”
第966章 安置移民
李明又转过身,对姚松说道:“这次移民整编,一定要彻底打乱重组,混编组成新的支队,然后马上进行集训。而且要进一步进行甄别,这一次要把那些把持乡里的胥吏和乡绅集中真别出来,组成支队单独管理。”
李辉和姚松接受了李明的命令,分别去安排了。高建国走过来,叹了口气道:“以后我们要是进了中原腹地,该如何面对大明的老百姓呢,搞以前那一套明显不现实。中原的老百姓几千年了,都是那么过来的,根本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
李明也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是啊,在远东的制度框架下,我们还可以按照公司的章程来。现在看来,我们对基层管理干部的培养还不够,他们都是在远东秩序化的社会结构中锻炼培养出来的,可是到了大明,面对大明的亿万百姓,还有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力不从心。”
说到这里,两人都沉默了下来。
这时,移民营地里已经开始混乱了,到处都是喝骂声和呼喊声,大批远东军海外师的官兵拼命维持着秩序,但是依然无法组织局势的恶化。
终于,营地里传来了一声枪响,紧接着枪声开始断断续续的传来,移民营地的也逐渐安静了下来,秩序慢慢的稳定。
高建国转过身,苦笑道:“以后进了中原,我们远东军用刺刀,难道真的要对着我们我们自己的民族吗。”
李明摇了摇头,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移民营地。
通过今天的事情,让李明认识到,远东公司现在根本没有做好进入中原的准备。要把中原几千年的传统秩序打碎了重建,其中付出的代价,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毕竟面对着同文同种的骨肉同胞,无论做什么,都要慎重啊。
第二天,所有的移民营地全部整编完毕。当然,整编的过程并不顺利,海外师的官兵开枪击毙了近百人,还抓起来一千多人。原本还群情激昂的大明移民,面对远东军的刺刀,终于安分了下来。
民委会的员工,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甄别,进一步净化移民队伍,把一些不安定的因素纷纷剔除出去,单独组建了一个营地进行管理。
现在移民营地的秩序好多了,各地的移民都被彻底的打散重编,他们身边都是陌生的,甚至是外省的,很难再窜联在一起。
接下来就是三个月的集训了,哥哥中队小队的教官,全部都由海外师的官兵担任,首先就是体能训练和基础训练,训练量非常大。
每天早上起床就是三公里的越野跑,白天八个小时的队列、内务、体能等训练,海外师的教官还非常的凶横,稍有偷懒的就是一顿鞭子。让一帮大明移民叫苦连天。
但唯独让他们满意的就是伙食了,每天三顿白米饭管够,每顿都有青菜和咸菜,中午还有一条鱼,晚上还能分到一个水果。女营的妇女和孩子的伙食,要更好一些,每隔几天孩子们还能分到一些糖果。
大明移民中底层贫苦人家,毕竟占据了绝大多数,大家哪吃过这么好的伙食啊,而且没人还分了一套崭新的衣服和铺盖,就算是村子里的富户,也过不上这样的日子吧。
而且训练了一个多月后,移民营地终于开放了男营女营,移民们终于可以中队为单位,分别和家人见了面。见面的时候为了防止发生混乱,只能用一道铁网隔开,就像是探监一样。
当时的场面简直哭声震天,让站岗执勤的海外师官兵,听着都落泪了。
但是这些大明东南沿海的移民,看着自己的家人一切都好,也就全都放心了。虽然见面的时间很短,也确实稳定了移民营地的局势,移民们都安心了不少。
接下来的一个月,陆续有大批的大明北方流民被送到了暹罗。移民营地再次进行了整编,将大明北方的流民和东南沿海的移民混编在一起,移民营地也变得更加稳定。
直到这时,大批基层管理干部和基层政工干部,也开始陆续进入移民营地,从海外师官兵的手中接过了管理权。扫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随即展开。
原定三个月的集训,一直持续了四个半月,移民营地才开始将他们送往中南半岛各地进行安置。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公司征用了大批中南半岛的土著,在各地建起了大批的住房。
公司为流民准备的房子,都是这个时代中南半岛普遍使用的吊脚楼。吊脚楼一般都是两层,房屋结构为全木制作。因为中南半岛气候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