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远东1628-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条件。他们以后是远东公司基层干部的苗子,经过一番锻炼,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可以在明年的流民营地,担任各级小队、中队的基层领导干部。
  所有的流民登记在册,然后就是进一步的甄别。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流民中的毒瘤清楚干净。因为流民营地的人数实在是太多,尽管管理的很严,也制订了各种严苛的营地规章制度,但是因为初期工作太多,各级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对营地内的情况不了解等原因。
  让营地内的一些流民,感觉有机可乘,就开始在营地里肆无忌惮了起来。他们属于最难管理和甄别的类型,平日里在社会上厮混,做惯了欺行霸市、偷奸耍滑的事情。
  这些人在流民营地初期的那段混乱的时间里,在营地内称王称霸、欺凌弱者。有的几个无赖霸占屋子的底层通铺,把其他人都赶到了二铺三铺,有的在食堂抢夺别人的实物,还有的拉帮结伙在营地里称王称霸。反正这些人是坏事做尽。
  公司对各个流民营地的管理的比较严,制订了很多苛刻的规章制度,对敢于违反规则的人,抓到一个处理一个。但是初期的工作太多,远东公司的各级基层干部都没有全部到位。
  而且这些社会上厮混多年的嘎杂流痞,都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在远东工作人员的面前,一个个乖巧的像个孙子,等人一走他们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无赖地痞。
  尤其是在净化的过程,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有人起了一个头鼓噪一番,大部分不明真相的流民就跟着盲从,局面瞬间就变得混乱起来,甚至出现了几次严重的踩踏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光是处理这种类似的工作,就耗费了公司大量的精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公司经过研究决定,对隐藏在流民中的这些害群之马,进行狠狠的打击,争取把他们一次性的铲除掉。
  但是想要铲除这些毒瘤,就要做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公司从各地调来了一批农户中的积极分子,经过一番培训,陆续安置在各个流民营地内,深入到流民之中了解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基本掌握了营地内的各种情况。


第809章 大明根据地的问题
  公司掌握了切实的情况以后,马上调集了附近的守备部队,在各个流民营地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严打。行动实在深夜进行的,很多隐藏在流民队伍中的害群之马,都在床上被抓了起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公司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次严打行动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共处理了一万余名违纪的流民,光是枪毙的就有近千人,还有数千人被送到了苦力营,他们以后的命运,将是一辈子在暗无天日的矿坑下度过。
  远东的铁血手段,铲除了流民中的一些害群之马,大大的震慑了流民营地中众多不安分的流民。使得各个流民营地接下来的工作迅速得以好转。
  为了迅速稳定营地里的情绪,为了近二百万人流民的安全,这个时候,就算杀错也绝不能放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流民营地的各项工作也终于走上了正轨。当然,这段时间走了很多的弯路,也吸取了很多的经验教训,很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基层管理干部,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很多的工作经验,迅速的成熟了起来。
  尤其是冬训工作开始以后,所有流民的精神面貌迅速得以改观。远东公司民委会宣教部和军委会政治部联合在一起,成立了政工工作组,对流民营地开展了全方位的政治思想工作。民委会和军委会抽调了大批的政工人员,建立一支强大的政工人员队伍,来到各个流民营地,深入基层小队和流民们进行谈心交流。
  每间屋子里都会挂一个播音喇叭,每天从早上就开始播放各种节目。每天晚饭后一个小时的政治宣讲,每周观看一次露天电影,每个月两次的诉苦大会。平时还有各种宣扬远东公司政策的书报、画册供流民们传阅。
  每个流民营地四处都张贴着各种标语,从流民居住的木刻楞,到食堂、操场、围栏到处都有,甚至连厕所的墙壁上都涂满了各种口号和标语。可以说各种宣传手段层出不穷、无孔不入。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别说这个时代的大明流民了,就算是现代社会的人,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时间一长也难免会中招。脑白金当年就是这么发家的。
  当然,政治思想工作的力度如此之大,投入的资源也相应的增多,据公司统计,政工工作组的几个月的投入,仅次于粮食等物资的投入。可想而知,远东对政治思想工作是多么的重视。
  事实证明,投入的越大,效果也越好。经过远东公司几个月的政治思想教育,绝大对数流民的思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即便是个别聪明人早就看出了些什么,也已经不会影响大局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以后扎根于远东的流民,远东的思想,会在他们的心里根深蒂固。使得远东治下的百姓,思想和公司保持高度的一致。
  随着冬训的全方位展开,众多流民营地的秩序也越来越好,流民们经过冬训,逐渐学会了遵守纪律,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冬训的同时,大规模的扫盲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几个月的冬训结束以后,绝大多数的流民都基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并具备了十位数内的运算。
  总的来说,远东公司去年的流民接收工作,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最初阶段因为对崇祯大旱的形势估计不足,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滞后,甚至引起了相当长时间的混乱和无序。而且粮食等物资,也面临巨大的缺口,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还是圆满的完成了移民接收工作。
  远东公司控制区内,包括辽东、济州岛、吕宋岛、南洋、台湾等地,总共接收安置了二百余万流民。并通过各种努力,收购、缴获了百余万吨粮食和农产品物资,极大的缓解了公司粮食储备不足的问题。
  虽然公司已经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收拢了二百多万流民。但是面对大明北方数省的大面积旱灾,造成的庞大流民潮,公司收拢的流民数量也仅仅是杯水车薪。未来几年,公司还将会继续加大收拢流民的力度,不遗余力的收拢大明各地的流民。
  通过去年的流民接收工作,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吸取了去年接受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今年的流民接收工作,将在春节后就开始积极准备,争取救活更多的大明灾民。
  和公司的流民接收工作相比,李明在大明境内的工作,就要艰难了很多。虽然去年在晋中盆地劫掠了八大汉奸晋商,缴获了大批的粮食等物资,但是除了粮食,其他各种物资依然面临比较大的缺口。
  吕梁山根据地因为成立的比较早,频临晋中盆地等几个比较富裕的地区,所以比较容易收集物资。而且公司还可以通过沂水水道,大规模的进行补给物资。所以今年吕梁山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还算比较顺利,共收拢六万余名流民。
  但是公司在大明其他地区的几个游击支队,面临的困难就比较大了。其中太行山、沂蒙山等几个根据地的基础设施,因为缺乏物资,而影响了建设的进度。虽然通过劫掠大明各地的地主官僚,囤积了部分物资,几个根据地收拢的流民数量,一共才不到十万。
  当时制定的计划,大明各个根据地总共要收拢五十万流民,现在连一半都没有达到。主要原因还是物资严重不足,如此巨大的物资缺口,根本无法得到公司的有效支持。
  而且各个游击支队发展建设的也比较慢,因为流民的素质较低,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打一些防御比较差的地区还能勉强应付,可是这样的地区,也都是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收集足够的物资。
  明年开始,各个根据地将加大活动的范围,扩大根据地的规模,收拢更多的流民。李明还将前往河套地区,建立河套根据地,在大明北方扎下一根钉子,为未来公司入主中原做准备。


第810章 难熬的冬天
  因为根据地流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山西游击支队的各个分队,如今已经齐装满员。各种武器装备也都分配到位,各分队的指挥员和政工干部,以及基层的骨干士官,也全部进入了角色。
  从去年入冬开始,山西游击支队就一直组织新兵进行基础训练。经过几个月的苦练,山西游击支队的新训官兵,因为根据地的条件所限,虽然还无法达到东军新兵的考核标准,但也是按照支队司令部制定的训练大纲,严格训练了几个月,已经基本可以应对大明官军的威胁。
  山西游击支队还组织根据地的流民,进行了几个月的扫盲和冬训。六万多流民也是以小队、中队、大队和支队的编制进行整编,在山西游击支队中轮流抽调骨干,作为流民冬训的教官。
  经过几个月的冬训,山西支队根据流民在冬训中的表现,挑选了一批积极分子,组建了共两万人的四个民兵支队。
  吕梁山根据地目前共收拢六万多流民,都是在山西流民中精挑细选的青壮男女。虽然附近的流民还有很多,但是这已经是吕梁根据地的极限了。
  山西游击支队从晋中盆地的汉奸晋商那里劫掠的粮食等物资,虽然数量不少,但也仅够根据地的六万多流民和数千山西支队的官兵,以最低的供应标准,勉强维持到明年春天。
  这也意味着到了明年春天,根据地的粮食储备就将耗费一空。如果没有了粮食,数万流民就得饿肚子。所以山西支队在明年春天来临之前,还得在山西各地展开各种行动,保证秋收之前,根据地的粮食等物资的供应。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山西游击支队已经初步的形成了战斗力。而且由根据地的流民组织的四个民兵支队,经过几个月的冬训,也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至少遇到了大明官军和地主武装,也能顶一顶。
  流民在冬训的同时,马庆带领根据地民委会的政工小组,在根据地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还在流民中选拔了一批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作为今后根据地各基层中队小队的政工干部。
  民委会也组织流民开办了很多学习班,教授他们各种知识。在明年春天来临之前,从流民中选拔出一批好苗子,进行重点培养。
  林菁华带领根据地的基建小组,吸收了流民中的石匠、木匠和瓦匠,组织开办了基建学习班,争取让他们参与到明年根据地的各项基础建设中。
  还有周林带领的农业小组,组织开办的农业班,着重培养了一批基层农林技术人员,在明年根据地的春耕工作中,下到基层的田间地头,教授流民学习种植玉米。土豆和地瓜等新的农作物。
  吕永仁则是带领根据地的工业小组,在流民中选拔一些工匠,组织开办了工业学习班。说出去都丢人,明年吕梁山根据地也就是开几个小作坊,生产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满足根据地的基本需要。更多的是对根据地的一些设备和工具,进行简单的维修和养护。
  明年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后,他们会进入各个岗位实习。以后会作为根据地的骨干。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李明想为将来河套根据地的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未来的河套根据地,才是公司的重中之重。但是公司各部门普遍对河套根据地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公司各部门培养的专业人才,去河套那个老旧边荒地区,也属实有些浪费。
  所以尽管李明和胡伟四处化缘,最终才找来了二十余位公司的内部员工,一百多名移民员工。而且普遍是各部门比较边缘化的人物,或是各个岗位上多出来的员工。
  在冬训期间,根据地管委会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诸如足球、篮球、棋类、合唱团、长跑、拔河等等。都是以中队、大队为单位,极大的丰富了流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根据地在流民们辛苦训练的间隙,组织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比赛,使得根据地在紧张冬训的同时,也变得轻松快乐了许多。
  至于吕梁山、太行山、沂蒙山等根据地的建设,反而没那么紧迫。主要是在根据地建立流民武装,收拢大明各地的流民,组织他们在根据地进行屯田,争取做到自给自足。
  利用崇祯大旱这段时期,大明各地流民四起这个机会,逐步扩大根据地的规模,在大明各地遍地开花,建立各级基层政权。将来公司入主中原的时候,一个个初具规模的根据地,在大明各地积极响应,配合公司的行动。
  面对地域广阔的大明北方,以及无数大明的百姓,仅凭公司在辽东培养的基层干部,根本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胜利果实。而且大明北方各省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也需要大批当地土生土长的员工,担任基层各级领导干部。
  整个冬天吕梁山根据地,都在忙碌中度过。虽然冬训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数万流民的精神面貌却出奇的好。根据地管委会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流民们的欢迎。
  吕梁山根据地的条件还非常艰苦。流民们住的是窑洞,几十人挤在一个窑洞里面。因为物资的极度缺乏,施工的条件也有限。到了冬天,小冰河时期的极寒天气,使得窑洞内的温度很低,也只能做到冻不死人而已。
  流民的伙食标准也非常低,早餐仅有一碗稀粥,午餐除了一碗粥,还能分到一个杂面的饼子,晚餐也是和午饭一样。副食更是寒酸,每人只能分到一点儿咸菜,还是在午饭的时候才能分到。
  至于穿的用的,那就更加的寒酸了。每名流民只有一身土得掉渣的棉袄棉裤,还有一双棉鞋和一副棉帽和棉手套。另外每人还有一个棉被,连褥子和枕头都没有。
  最冷的那些天,流民在窑洞中睡觉的时候,呼出的那些浓郁的哈气,到了第二天早上,在他们的被子边缘,结成了一层晶莹的白霜。


第811章 李明的成长
  即便根据地的条件如此艰苦,但流民们对根据地的生活还是非常满意,毕竟这里有能为他们遮风挡雨的窑洞,有每天三顿热乎的饭菜,每个人还有厚实的棉衣棉被,使得他们能熬过这个极寒的冬季。
  在这个百年未遇的灾年,能活下来就算是老天有眼了。饥饿和严寒就像两把锋利的钢刀,在这个冬天疯狂的收割着一条条生命,大明北方数省会将有无数的流民,在这个难熬的冬天,会饿死、冻死在街头。
  经过几个月的冬训,以及全方位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班、扫盲和各种文体活动,使得根据地的广大流民,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大家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对未来的新社会也都是充满了希望,纷纷对远东公司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在几个月的生活中,思维都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根据地管委会坚信这些流民以后将是一颗颗火种,在大明各地生根发芽,一旦爆发,必将呈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大明王朝。
  这个冬天,也是李明和宋涛他们,自打来到这个时代,最难熬的一个冬天了。各种条件和辽东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上。而且根据地的建设初期,要物资没物资,要人才没人才。所以就连李明和宋涛他们这些管委会的常委,也经常身处第一线。
  他们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再加上根据地的条件不好,他们都不是什么勤快人,平日里工作很辛苦,也懒得打理自己。几个月下来,一个个弄得跟民工似的,和根据地的流民站在一起,看着特和谐。
  宋涛还好,专门负责山西游击支队的军事训练,有王海洋和王波这些人帮助,工作起来顺风顺水。现在吕梁山根据地,还要属军事方面的人员能力最强,因为军委会抽调过来的都是精兵强将,和民委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李明就苦逼了,他要负责根据地的全面工作,尤其是民事方面,他可没少操心。现在根据地除了周林不用他怎么操心以外,其他人都缺少基层的工作经验,能力也没有什么冒尖的人才,使得他也不得不把民事方面的各项工作都抓起来。
  说实话,李明对民事方面的工作,也是缺乏经验。毕竟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他就一直活跃在军委会,并作为主帅组织远东军进行过数次比较大的战役。
  可他虽然身为民委会的常委,在公司民委会的工作履历,却非常的单薄。也可以说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虽然李明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他在于民事方面的领导能力,还一直未被公司上下所认可。
  毕竟他在民委会唯一的履历,只是曾经在公司刚刚入主辽东期间,担任过辽阳地区几个月的负责人。那时候公司的工作重心只是在辽沈一带,辽阳的工作还没有全面启动,很难在那段时间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而且当时他身边大把的人才,各个部门都有公司的内部员工负责,下面的各个岗位,也都是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所以当时应付起来,到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吃力。
  李明也自认在民事方面欠缺实际工作经验,他一直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机会,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的进行工作。说白了以前他是靠高手带出来的人民币玩家,没有屌丝玩家在野外练级打怪或是频频下副本的艰辛过程。
  在根据地几个月的摸爬滚打,长时间在第一线设身处地的工作实践,虽然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闹出过笑话,但也确实让李明迅速的成长了起来。
  虽然他在几个月工作的过程中,也是频频犯错,但却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吕梁山根据地的员工,大都是新手村的小号。大家都是错了再改,改了再错的在工作中千锤百炼。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如今用在李明的身上,那是在恰当不过了。
  反正几个月下来,李明整整的瘦了一圈。但收获也是巨大的,起码李明在过去的几个月,通过负责吕梁山根据地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容易事情,做起来往往不那么简单。
  想要成长就要靠踏踏实实的在工作,在工作中实践,不要怕犯错,重要的是在错误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成熟起来,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光是靠纸上谈兵,到处放嘴炮,屁用也没有。
  李明在吕梁山根据地的这几个月里,虽然操碎了心,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他在负责根据地的全面工作的过程中,也总结吸取了一些教训,让他在民事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吕梁山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运转,也终于走上了正规。李明和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广大的基层领导干部,都已经在平时的工作中摸索出了很多的经验。
  随着根据地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李明也终于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今年五月,远东公司北上计划的第二阶段战役就要开始了,他作为北上集团军的司令员,会提前一个月组建新的北上集团军司令部,并指挥部队深入草原作战。
  那也意味着,李明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用来制定河套根据地的各方面规划。虽然公司董事局委员会就未来的河套根据地的规划,数次开会进行研讨,并已经做了完整的规划。
  但计划没有变化快,随着去年崇祯大旱流民潮的影响,之前制定的计划都发生了改变。使得河套根据地的很多设想,现在已经根本无法实施。
  这就需要李明对之前规划重新做出调整。争取今年在建立河套根据地的时候,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通过主持吕梁山根据地的这几个月,他也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所以他准备将这些新的想法,在未来河套根据地的建设中逐步实施。


第812章 吕梁山根据地的农业规划
  一个漆黑的夜里,几艘飞艇缓缓降落在吕梁山根据地的飞艇起降场。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李明、宋涛和马庆等人,马上迎了过去。高建国、王和等远东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的几名常委和十几名委员,依次从飞艇吊舱中走了下来。
  当高建国和王和等人,看到李明他们样子的时候,都不由得呆住了。李明他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吕梁山根据地呆了几个月,自己倒是没觉得什么,但是在高建国和王和他们的眼里,却是另外的一副样子。
  一个个弄得胡子拉碴的,因为经常在一线工作,每人身上都习惯都穿一件破旧的军大衣。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也是根据地的流民呢。
  高建国紧紧的握着李明的手,使劲儿的摇了摇说道:“李明,这几个月大家辛苦了……”
  听了高建国的话,还没等李明说话呢,旁边的宋涛就笑着道:“大哥,你可不知道啊,我们哥们在这里过得脚什么日子啊。我们是盼星星,盼月亮啊,你们总算是来了……”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笑了起来。李明笑骂道:“大家别听他胡说,这里挺好的。我们为各位领导安排了宵夜,大家吃完饭,好好的休息。明天我亲自领各位领导在根据地各处看看。”
  李明领着高建国和王和等人,来到了根据地管委会的驻地,其实也是一排窑洞。因为根据地的条件所限,安排的伙食也比较寒酸。
  高建国看着窑洞里的陈设,有瞅了一眼桌子上的饭菜,转过头对身边的王和,然后对李明说道:“根据地的条件这么艰苦,你可以和公司进行沟通吗?虽然公司今年因为接收流民的原因,物资的压力很大,但我们远东家大业大,也不差你们这点东西。”
  李明苦笑道:“目前根据地的情况还不错,虽然各方面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的热情很高。都在摩拳擦掌的等着大干一场呢。明年根据地的情况就会有所改观,根据地的很多工作都会相继开展起来。其实目前根据地工作,主要就是吃饭问题。光是依靠下山劫掠,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周林已经制订了一份根据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准备在今年春天开始实施。去年我们就组织广大流民,在根据地四处开荒,修建了大批的农业基础设施,准备在春耕期间,在根据地大面积种植玉米、土豆和地瓜。”
  李明说完就对身后的周林笑着道:“老周,你是这方面专家,你给大家介绍下根据地下一步的农业资源的开发计划。”
  周林点了点头,想了下道:“我在来山西之前,公司农林部种子培育中心,就已经研究出了适合于大明北方地区抗寒玉米品种。具备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等生物属性。我国面积广大的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并不优越,但其水利、土壤和气候条件却比较适合种植玉米。
  这个时代因为玉米还没有引入大明,大明面积广大的山地之所以无法有效地实施农业开发,土地利用价值很低,主要原因就是山地水土条件的困扰。气候较为干旱的陕西、山西、河南,都可以大面积的种植玉米,而且还有喜晴惧涝的特点。除此之外,玉米具有较强的耐寒性。
  除了玉米,在根据地还可以大面积种植土豆,土豆也具备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等吧特点,种植起来更为容易,属于‘省水、省肥、省药、省劲儿’的‘四省’作物。还有就是耐旱耐瘠、高产稳产的地瓜,也将会在根据地大面积进行种植。
  当然,受小冰河时期极端气候的影响,还有山西未来几年的严重旱情,估计根据地种植的玉米、地瓜和土豆的亩产,可能达不到辽东地区的水平。而且根据地缺乏足够的化肥,只能在根据地收集粪便,加入适量的硫酸亚铁、磷酸钙、碳酸氢,再加入植物秸秆、草木灰等原料与土混合后,堆成堆用泥密封堆沤,最后制成各种土质有机肥料。
  去年我们动员了广大的流民,在根据地制作了大量的土质有机化肥。数量足够根据地春耕所需。我还在去年冬训期间,在流民中选拔了一批人,专门开办了农业学习班。我准备好好的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吕梁山根据地的第一批农林技术人员。”
  王和听了周林的话,笑着道:“周林,吕梁山根据地以后可以像辽东地区那样,搞一些家禽家畜养殖吗?”
  周林笑着点了点头道:“根据地附近的很多坡地草甸地带,以后根据地可以开发那里的畜牧资源。但是无法搞辽东地区那种集约化养殖,产量规模肯定上不去。现在根据地这么多流民,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根据地的家禽家畜养殖,几年之内形不成规模。但是这里却是菌菇培育的好地方,今年我们就将在根据地各处,建立几座菌菇培育养殖基地。一旦培育成功,产量形成了规模,将极大的丰富根据地的副食结构。最后,我的总结是,三年之内,根据地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高建国冷笑了一声道:“没关系,既然粮食不够,那你们去附近抢掠就是了。反正那些地主官僚家中都装满了粮食,不抢白不抢。”
  李明皱着眉头沉声说道:“目前我们吕梁山根据地因为建设得比较早,条件还说的过去。可是公司在大明的其他几个根据地的工作就更差了。我前段时间坐着飞艇,把几个根据地都走了一遍,情况不容乐观啊。有的根据地的粮食,在去年年底就吃没了,只能频繁的下山劫掠粮食。”


第813章 汇报表演
  第二天,李明带领高建国他们在吕梁山根据地走了走。根据地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已经变得秩序井然。
  一排排的窑洞、一条条道路,还有遍布根据地的一个个公共食堂、操场、厕所、露天剧场、教室等地,都是整齐划一、干净肃穆,给人感觉好像到了军营似的。
  根据地到处都刷着白色的标语,各种口号诸如“读远东公司的书,听远东公司的话,做远东公司的好战士!”、“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诚实劳动光荣,好逸恶劳耻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远东公司,就没有现在的新生活”、“伟大的远东公司万岁”等等。
  根据地的流民,虽然穿着破旧,但是大家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整个根据地都弥漫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气息。根据地的每个训练场上都有流民在进行训练,经过几个月的冬训,流民都已经适应了辛苦的训练,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冬训的训练之中。
  下午的时候,根据地还组织流民进行了歌咏比赛、拔河比赛,以及合唱团、诗朗诵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晚上的时候,吕梁山根据地的歌舞团,还在露天剧场里对考察团进行了汇报表演。
  高建国、李明和王和等人,与根据地的万余名流民一起欣赏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根据地歌舞团表演了一个个精心排练的短剧小品、合唱舞蹈、哑剧戏曲等节目。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