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你还不退开。”
没好脸色的说完,孙享福才大摇大摆的走出了朝班,来到正中间奏事的位置,记得他头一回来这里的时候,还是个小小的监丞,才短短不到三年,竟然就位列前排了。
而灰溜溜的退回自己位置的崔世勋,则是气的脖子上的青筋爆起,他可是当事顶级世家出生的高官,而且,五十好几的岁数了,居然被一个嘴巴上连胡子都没留的小伙子给鄙视了,颜面何存。
“陛下,臣近日在善阳接待了薛延部首领夷男,劝其上表向我大臣称臣,他提出,只要陛下允许其建立汗国,用以管理部众,他便愿意向大唐称臣,携其表奏的是他的妹妹东珠,现已至长安望江楼下榻,为庆贺陛下平灭突厥,她还准备了精彩的歌舞献给陛下,臣以为,其忠可嘉,其义可赏,请陛下许之。”
事实上,朝堂就没有几个不知道薛延陀的事情的,听孙享福这么一说,崔世勋顿时暗恨自己冲动,明明知道这家伙要说这事的,居然先一步跳了出来,白白被他找到由头,落了面子。
“众卿以为如何?”
虽然一早就和孙享福商定了的结果,李世民还是故意在朝堂上道。
这是国事,得朝堂众臣一致通过,那么,即便是后面夷男反叛了,也不是孙享福一个人的错,毕竟,现在别说是李世民,就是孙享福自己,也不敢拍胸脯向大家保证夷男不会反叛。
“臣反对。”
站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崔世勋,他这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因为,五姓七宗的族老们一早就对薛延陀部的事情做了判断,就是促成此事,并且派遣一部分子弟去之后建立的薛延陀汗国掌握权力,帮助各家,谋取利益。
皇帝同意,占据朝堂大半势力的世家也同意,那么这事基本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可崔世勋却是要在这时候挑出来恶心恶心孙享福,他不是为把事情搅黄了,就是为了把刚才丢掉的面子找回来而已。
“陛下,以夷男所掌控的地盘和人口之多,一旦建立的汗国,恐怕将成大唐北方自突厥之后的又一大患,臣请陛下谨慎考虑,万勿听信谗言。”
崔世勋这话一出口,别说是李世民脸色黑,就是世家系的那些官员们也是纷纷不解的看向崔世勋。
这丫的今天怎么啦!剧本可不是这么写的。
众多世家系的官员这么想着,却见崔世勋一副有能耐你说出个四五六来的模样,看着孙享福。
这下大家明白了,崔世勋就是想在朝堂上跟孙享福打打口水仗,恶心恶心他,报他刚才堵话之仇。
大家都明白了,孙享福又怎么可能不明白,脑子开始飞快转动起来。
夷男上表称臣,可是几大世家的嫡公子跟自己一起运作的,他们的态度,和后续的谋划,通过情报组,孙享福再清楚不过了,既然崔世勋要玩,那好,就陪他玩玩呗。
“陛下,臣突然觉得,崔侍郎所言有理,咱们不应该接受夷男这种虚情假意的投降,坚决不能允许大唐的北方出现一个王国,所以,臣收回刚才的奏请,并且请求陛下,驱逐夷男的妹妹出境。”
孙享福看了一眼崔世勋,然后玩味一笑向李世民奏道。
崔世勋闻言愣了,夷男称臣,不是你一手促成的吗?怎么现在······
这枪头调转的也太快了吧!
一想到家主的命令,一想到崔氏在草原上新拿的上百万亩地,崔世勋顿时一脑门子汗。
要是自己把这事给搅黄了,夷男恼火了打过来,受损失的可是他们几大家,这次自己要玩脱了?
咦,为什么要说‘又’字呢?
当日吐血的画面突然出现在了崔世勋的面前,而此时,满朝文武暗叹孙享福这一招阴损的同时,都把目光看向了崔世勋,等待他的下文。
崔世勋不说话,李世民却是要就此事作出一个决断的,用责怪的眼神看了一眼孙享福,才道,“众卿也觉得崔卿所说的有理么?”
崔世勋用求救的目光看向自己一系的官员,却是搞的大家都有点懵,这究竟是要我们出言支持你啊!还是要我们出言反对你啊!这戏你演的很乱,我们看不懂啊!
第278章 为理想摇旗
冷汗化解不了崔世勋的尴尬,李世民看向他的眼神之中逐渐出现了怒气。
“既然众卿一致认为崔卿说的有理,那么,朕就拒绝······”
“陛下,不可,老臣适才思虑不周,蛮夷上表臣服,乃是彰显我大唐国威,君主仁德之事,臣一时糊涂,没有想到此节,罪该万死。”
在朝堂上打断皇帝说话说是很没有礼貌的事情,要是没有背景的人,是万万不敢这么干的,孙享福正准备上前挤兑崔世勋,却是被魏征把衣袖一拉,小声道,“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好,朝堂上,该是有规矩的地方。”
说罢,魏征出列,拱着勿板向李世民奏道,“臣弹劾礼部侍郎崔世勋君前失仪之罪,请陛下圣裁。”
闻言,龙椅上的李世民看向崔世勋道,“崔卿可知罪?”
崔世勋闻言,连忙躬身下拜道,“臣认罪。”
“如此朕罚你俸禄半年,你可服气?”
“陛下,崔侍郎身为礼部官员,犯失仪之罪,应该罪加一等,罚俸禄半年,惩处太轻,不能服众。”
李世民才刚刚问完,还不等崔世勋答话,魏征就立刻出言道。
平时,魏征在朝堂上这么呛李世民的次数可不少,不过这次,李世民却被呛的很舒服。而且,他说的有礼,主管礼仪的礼部官员,还能犯失仪之罪,这确实应该罪加一等。
被魏征拉了一把的孙享福,这才回过味来,如果像上次那样,让自己跟崔世勋在朝堂上扯扯皮,那么,事情的结果恐怕又会不了了之,而由魏征出面将崔世勋的罪名坐实了,这个崔世勋就彻底完蛋了,首先,他今天的举动就违背了各家族老会定下的大局方针,世家系的官员不会开口帮其求情。
其次,魏征讲的有理有据,容不得旁人开口求情,那么,李世民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处罚了,等于是魏征利用朝廷规矩,帮李世民扛下了罢免崔世勋之后带来的压力。
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朝堂上,是魏征逼李世民这么做的。
这短短一两分钟发生的事情,让孙享福觉得,这朝堂上站着的人,个个都不简单,政治智慧都是杠杠的,同时,对于魏征这个人也看的更清楚了,在大事上,这个人心里真的跟明镜似的,一点也不含糊,像崔世勋这种阻碍国家发展的毒瘤,他打击的比孙享福还坚决。
“魏卿言之有理,那朕便暂且让崔卿停职反省,崔卿你可服气?”
崔世勋能服气才怪,原本他只是对孙享福咬牙切齿而已,现在,却是更加恨魏征了,别看李世民说的很和气,停职反省,鬼都知道,这一停,就可能永远的停下去了。
但是,他压根找不到理由为自己争辩,只得躬身道,“老臣谢陛下宽容。”
说罢,恶狠狠的看了一眼孙享福和魏征,朝殿外走去,对于他来说,今天这事可还没完,回去之后,他还将会面对家族内部的诘问,情形可能比这里还惨,皆因他看到了老仇人,心里出现了那么一丝丝的不淡定,不理智,而最终作出了一件不理智的事情。
待崔世勋走出去之后,孙享福才再度站出来道,“朝堂上就是因为这样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蠢材太多了,才导致了这个国家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得不到高速发展,臣刚才还只是说了夷男对朝廷提出的条件,还有一些臣代表朝廷,向夷男提的条件都还没有说呢!”
“孙爱卿向夷男提了什么条件,还请快快道来。”
以孙享福的品级,自然是当得起李世民‘爱卿’两个字的称呼了,当然,这一出,两人也是早有默契的要在朝堂上上演的,崔世勋那里,完全只是一个小插曲。
“臣首先向夷男阐述了臣服大唐的基本条件。”
孙享福知道自己这句话一说,朝堂上诸公,肯定会有疑问的,什么时候,臣服大唐还有基本条件了?
还是魏征,最先跳了出来问道,“孙都督,我大唐何时制定了什么臣服的基本条件?”
“没有制定,但有成例嘛!咱们把成例编写成明确的规章制度不就好了。”
魏征进入脚色也很快,他顺着孙享福的话继续问道,“什么成例?”
“当然是异族投降,乞降,或者主动上表臣服时,做的一些事情了。突利阵前乞降,我大唐纳其土,收其民,颉利战败投降,我大唐纳其土,收其民,回纥部上表称臣,我大唐也是纳其土,收其民,当然,对于主动上表投降的乞骨仆首领,给了两字王爵位的封赏。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臣服于我大唐,纳其土,收其民,都是最基本条件呢?”
闻言,朝堂上的诸公都觉得,孙享福说的有理,可夷男真的愿意将土地和人口献给大唐吗?
很快,魏征就问出来了这个问题。
孙享福答道,“当然不愿意,不过,也不反对。”
“不愿意,不反对?”
孙享福点头道,“是的,夷男表示愿意遵守我临时制定的条件,承认薛延陀部现在控制的所有土地都是我大唐固有的领土。也承认薛延陀部控制的人口,乃是我大唐公民,只是,这些土地和人口,实际上,需要交给他管理。”
闻言,心直口快的尉迟恭插了一句嘴道,“这跟不臣服,不是没什么两样么?”
“呵呵,鄂公有所不知,这差距可就大了,首先,确立了我大唐对漠北之地的主权,夷男只是代表大唐管理这片土地而已,往后,漠北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应该属于咱们大唐的内政。
其次,您注意到我说的这个‘公民’的词了么?它的意思由我大唐最终解释,如果,我们下一道诏令,赋予‘公民’一些民权,您说夷男他听不听?”
“民权?”
这下不光是尉迟恭了,连李世民都有点发懵,整个朝堂上下,几百双眼睛看向孙享福,等着他解释。
“很简单,咱们首先,就要下一条规定,除陛下之外,所有人,不得剥夺公民基本生存条件,这个基本生存条件是什么呢?耐以生存的衣,食而已。
这一点,夷男大致不会抵触,因为薛延陀的人口,是他的子民,他还巴不得自己的子民衣食无忧呢!”
“那么,之后,咱们再规定,除了拥有有钩决权力的陛下,任何人,不得随意杀害我大唐公民。
这一点,夷男听,他就不能在薛延陀掌握生杀大权,他不听,那些在他控制下的人口,就可能反对他。
因为谁都不想死,尤其是那些犯错,闹事的刺头,咱们这么做,是给了他们一个犯错之后,求活的理由。”
“再之后······”
“孙爱卿且慢,只此两条,朕觉得,就可以接受夷男称臣的表奏了,至于你所说的‘公民’,朕觉得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咱们稍后再议,你且说说,朕接受薛延陀部臣服之后的章程吧!”
才听到这里,智慧高绝的李世民就觉得,孙享福所说的这个‘公民’的策略,很有可操作空间,套路很简单,不断的给所有公民身上赋予权力,让他们跟夷男之间离心离德,到时候一些规定下去,夷男听,或者不听,都会面对很麻烦的问题,而大唐,收薛延陀部百姓的心,却只需要靠一张嘴忽悠,往死里忽悠。
当然,这些操作,现在不应该对外公布,应该由他和几位心腹大臣们商议出一整套办法之后再实行。
孙享福一早就知道李世民会喊停,于是话风一转道,“夷男向往大唐称臣之后,陛下按照约定,要允许他建立汗国,册封其为可汗的旨意肯定是要下的,最好将其妹妹东珠封为公主,这样,在辈份上,陛下您就比夷男高了一级,也代表我大唐比薛延陀高一级。
此外,朝廷要在漠北帮助夷男建立起牙帐,即,一座规模不小于善阳城的城池······”
“规模不小于善阳?”
朝堂的众多官员即便大多数没有过去善阳,但听说的描述善阳城之坚,之富的词语可不少,对于在漠北草原上建立这么一座城,朝廷需要花多少钱,只有一个巨大的概念,所以,听到孙享福这句话,大家心里顿时都打起来鼓,开始议论纷纷起来,朝廷现在穷啊!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
孙享福目光扫视了群臣一遍道,“诸公可是觉得,在漠北建设一座大城花费巨大,朝廷承担不起?”
“正是,筑一城耗费何其巨大,尤其是在漠北苦寒之地,至少也是百万贯起,朝廷若是为了讨得一个虚名,而花掉上百万贯钱财,可是得不偿失的。”
这次不光是魏征,连长孙无忌也跳出来说话了,刚接掌户部的他可是知道,国库里,现在老鼠都能饿死,朝廷可没有钱来做这样的大工程。
“呵呵,长孙尚书多虑了,我建造善阳的时候虽然初期投入了一点,可现在,不仅将投入的钱财收了回来,还赚取了大量的钱财,而且,帮薛延陀建城,可不是我们全部出资,我们只出工,管建筑而已,建设需要的材料和土地,可是要夷男自己提供的。”
听孙享福这么夷解释,满朝诸公这才想起,孙正明到了朔州一年多,可还真没有问朝廷要过一分钱,可诺大的善阳城就被他建修建起来了,现在,善阳从朔州划出去,成了安北大都护府的治所,它同样没有找朝廷要一分钱,就将整个地盘,几十万人口安置了下来。而且,他还供养起来了三万多人的军队,战马过十万匹,一文钱都没有找朝廷要。至于那近百万头牛羊,和地皮款的尾款,加起来,可是能够抵的上大唐几年的税收的。
认清了这个现实的诸多朝臣现在非常疑惑,国家真的能像孙享福这么治理吗?
见大家都不说话了,孙享福又道,“想要薛延陀部归心,臣觉得,最重要的是融合他们的文化,将他们的生活习惯,变的跟我们汉人一样,所以,帮他们建筑城池只是第一步,臣还建议陛下,大力扶持文化宣传产业,最好,给其中有杰出贡献的人,记功,封赏,打破一些没有必要存在的身份地位上的歧视,这些都是汉人的陋习,继续存在,有弊无利。
至于如何扶持发展文化宣传,臣觉得有很多个方面。
一个读书人,如果他的诗文,能够被所有异族人喜欢,从而爱上咱们汉人的汉字,那么,这个读书人就是有功的,就应该封赏,因为这会让那些异族人崇尚,学习我汉家优美的文字,诗词,已经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
一个戏子,如果她唱跳的歌舞,能够被所有异族人喜欢,从而爱上咱们汉人的歌舞,那么,这个戏子就是有功的,也应该封赏,因为这会让那些异族人,崇尚,学习我汉家优美的语言,从而变的与我们更加没有分别。
如果胡人和我们书写一样的文字,说一样的语言,那么,他们和我们还有什么区别?当他们和我们没有区别的时候,边境上打了千年的战争,就永远终结了。”
既然说了,孙享福就打算多说一点,能不能行的通是一回事,至少,他要为自己的理想,摇一回旗,可不能一直都是他自己和李世民两人偷偷躲着玩,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才能干成更多的事情。
不过,他没有料到的是,朝堂之上,竟然有不少人在此时出班向李世民道,”臣觉得,孙都督此言有理。“
孙享福看到了文臣班子最前面的就是长孙无忌,这丫的就是鲜卑族后裔,而且,朝堂上,有外族血统的官员可不少,武将班子,尉迟恭身后,也站了一大票,只片刻之间,朝堂上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官员跳出来支持他,这可是好现象。
第279章 李世民的智慧
然而,让孙享福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文臣和以尉迟恭为首的武将带头站出来了以后,各大世家系的官员居然也全部都站出来,对他所提出来的融合政策表示支持,这就让人不得不多想了。
于孙享福而言,这种现象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方面,朝堂上在这次达成共识之后,一段时间内,大家都不会反对他所提倡的文化融合政策,当然,孙享现在也明白了那些世家系跳出来支持自己的另一层意思,原因还是他们想要利益。
从孙享福这里透出风的新作物,可是能够创造出巨大利益的东西,而一个秘密,一旦被三四个不同势力的人知道了,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顶级山珍猴菇加上柞树的经济价值,可是比香料还高的多的好东西,世家系官员如果敢反对孙享福的话,这一块利益,就注定与他们无缘了。
坏的方面,则是所有文武百官都跳出来支持一个人的提议的话,这个人肯定会被皇帝所忌,就算李世民自己也很认同孙享福的做法,但你一个做臣子的,不能把风头出尽了,这将皇帝置于何地?更不能携裹所有人向皇帝进谏,这样的局面,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逼宫,皇帝李世民,则有点像是被迫做出决定的样子。
要不怎么说,孙享福这样的人不会玩政治呢!可以说,朝堂上任何一个人,拿着孙享福这一手牌,都不会这么打,所有要打出来的牌,造出来的事,都是事先预演商量好的,不会像他一样,一时兴起,就把自己想到的说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空子,就被世家子们抓住了机会,他们突然出来拥护孙享福,即是为了自己谋取利益,同时,还在无形中疏间了皇帝跟他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恩,都应该出于上,所有的锅,都得由臣子来背,这一点,连经常跳出来呛皇帝的魏征都比孙享福明白。
所以,继崔世勋之后,孙享福也出了一头汗,心里暗暗发誓,往后在朝堂上,可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他的脑子,吵下嘴,呛呛人或许还可以,真要办事,是没有那些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团体考虑的周全的,指不定那一下,就跳进别人设计的坑里了还不自知。
不过好在李世民是个明君,他知道孙享福这个人的不足,甚至,喜欢他的这种不足,在他看来,像孙享福这种一心做事的人,就不应该被朝堂这个大染缸给带坏了。即便,是遇上了今天这样的局面,李世民也没有生气,只是觉得孙享福心机少,人单纯而已。
人往往就是这样,当初李世民对孙享福感官不太好的时候,他做什么好事,李世民都能找到一堆贬义词来形容他,现在,通过种种实例,孙享福改变了李世民对自己的看法,那么,不管孙享福做什么不好的事,李世民都能找到一套褒义词来形容他。
“孙正明言之有理,朕平生之愿,便是威伏四海,然而,如何威伏四海?其实咱们以史为鉴,便可知兴替。
以前汉之强可当得威伏四海否?当得,亦当不得。
汉武帝确实征服了四方诸夷,却也只是徒耗国力,获得了一时的强盛,以他当时的条件之好,完全可以通过文教和一些制度的改革,将一些蛮夷容纳到汉人中来,使其永不生叛,这样,就不会出现后来诸胡乱我中原的惨事了。
而我大唐立国不过十余载,人口,国力储备,比之文景之治后的汉朝,弱了不知几倍,所以,朕要威伏四海,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四方征伐,因为咱们大唐没有那样的底子。
所以,朕,只能另辟蹊径,走一条新的道路出来。
这条道路,就是孙正明所说的融合,将四夷的人口,融合进我大唐,我大唐就有人口了,将四夷的土地,并入我大唐,我大唐的疆域,便辽阔了。在朕看来,征伐屠杀,只能强盛一时,融合一体,却是能太平万世。
是以,朕决定,将融合,同化诸胡的政策,定为朝廷施政的主要方略,即日起,对于宣扬我汉家文化,促进融合政策的有功之人,重赏,无论贵贱。
对于士,农,工,商,乃至没有户籍的本族和外族奴隶,也要从新定义,以‘公民’为统称,设等级划分,至于具体怎么分,稍后再议。
至于,薛延陀部向往大唐上表称臣的事,一概由安北大都督孙正明主持,礼部协从之。”
难得所有人的思想出现了一次统一的机会,李世民自然是要塞点自己的私货了,他早就有意改动大唐的户籍政策,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掩盖不了他想重用各个阶层的才能之士,解除世家子对朝堂的把持。
而想要用其它阶层的才能之士为官,首先要打破的就是那些陈条旧规,比如,商人,就是识字率很高的一个群体,农,工,则是有较为专业的人才,当这些人全部都有了做官的权利,那么,数量定然庞大,这样,世家想要通过自己培育的读书人来垄断朝堂权利,就很难了。
现在,突利和颉利相继败于大唐之手,回纥,薛延陀上表臣服,大唐兵威之胜,当世无人匹敌,正是李世民大刀阔斧的改革的时候,他当然不会手软。
皇帝做完总结性的发言之后,今天的朝会就算是结束了,不过,孙享福的事情可还没完,李世民留了他和几位够资格议政的大臣去御书房议事。
能在皇帝御书房混个座位不容易,能混上一顿御膳,更是难上加难,和皇帝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对大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恩荣。
今天,孙享福就混到了一顿,一同就餐的有好几个,萧瑀,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王圭,高士廉,和岑文本,再加上给李世民空出来的主位,这张足有两平方米的大圆桌,便被坐满了。
孙享福官位虽高,但年龄最小,爵位较低,与秘书监岑文本坐在了末坐。
趁着李世民还没来,孙享福却是先跟桌子上的几位老大人聊了起来,主要是讲一些关于‘公民’这个词的含义,孙享福想到的套路很简单,温水煮青蛙,最先,给普通公民的权益不会太高,随大唐的国力提升,软硬实力逐步的提升,公民的权利再逐步提升,到时候,就算出来什么问题,皇帝也能自如的控制。
至于最开始的公民等级划分,共分为三等,一等公民,是皇族,勋贵,官员。
二等公民,是大唐现有非奴籍,贱籍的人,其中包括以往哪些读过书,却没有当官的所谓士人,农户,工户,商贾等。
三等公民,则是所有非前两类的公民,其中,原先一些歌舞表演艺人,只要不是犯官之后或罪人,原本属贱籍的人,将会被提升为二等公民,孙享福用了一套,职业或有贵贱,人却不应该有贵贱之分,要知道,先秦时期,不事生产的读书人,也经历过社会地位低下的日子。
而今后正真属于三等公民类的,只有犯罪的人,或者外族奴隶,战俘。
孙享福提出的这个构想一旦成立,那么整个社会结构即将会被改变,除了一等公民阶级的群体,其它阶级的地位大多数是相当的,只有职业不同,没有人格贵贱的不同,这样,就会消除很多的歧视,你想要特权,可以啊!你去当官啊!在职官员属于一等公民,确实享有特权。
这么做,剥夺的是那些读过书,却没有出仕的仕人阶级的权利,提升的,是除原本仕人阶级之外的所有人的社会地位。
孙享福这个构想一提出来,就获得了饭桌上其中几人的认同,那些并不当官为朝廷出力的人,确实不应该享受特权,你读了书,别人就应该让着你?法律就应该偏向你?没有这个道理。
享有特权的人,应该是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了贡献的人,就像赏赐,只给有功劳的人一样。
长孙无忌最先表示了对孙享福这个构想的认同,他认为这样设置,会促使更多的仕人出仕,因为没有人愿意丧失自己的特权。
之后,萧瑀又提出了一些补充,比如公民等级升降管理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比如,税收如何区分等等。
然而,身为当世顶级世家核心成员之一的王圭,却是持保留意见,他知道,现下李世民掌控的大唐确实难以撼动,但如果,涉及到太多人的权利,那这事就不太好执行了,虽然这个什么‘公民’制度,并不会动摇在职官员的地位,但他王家没有出仕的仕人,可比出仕了的还多。
太原王氏族长王睿也是个没有出仕的仕人,你要是让他也像平民一样,不享受任何特权的话,这恐怕很难做到。
半个时辰后,李世民才来到御书房,走上了大家给自己留的位置,道,“朕见诸卿谈的兴起,便在门外听了一阵,倒是收获不少。总体来说,就是个权利分配的问题难以解决。
然而,你们却忘了,咱们弄这个公民制度的初衷。”
李世民这么一说,众人顿时都懂了,公民制度的初衷,就是孙享福搞出来忽悠夷男和今后可能归服的外族人的啊!难以解决的位置,大可以先搁置嘛!针对没有疑难的方面,尽量解决不就好了。
对于朝廷来说,降一些人的权利,确实很不好执行,那么,提升一些人的权利很简单吧!先把一部分原本身份低贱的人的社会地位提升上来,不就得了。
什么叫政治智慧,李世民处理事情的办法,就叫政治智慧,他永远让自己处于得道多助的一方,不让太多人反对自己,只要将最终的一点死硬顽固用屠刀消灭掉,他就能获得全面的成功,就跟玄武门之变一样,只杀非杀不可的人,对于大多数人宽容,把局面先稳定下来,慢慢的,再用各种手段,将问题一个个击破,解决。
然而,孙享福正是因为知道他有这样的智慧,才挖了这么大个坑,公民制度一旦建立,对大唐的改变,将是天翻地覆的,大唐的仕人有些什么权力?首先,穿州过县,不需要官府同意,可以自由出行,仅此一点,就让孙享福早先设想的北上打工潮有可能在大唐实现,更加别说其它一些,律法,税收方面的政策了。
一个现代人,在古代用起脑子来,有很多先天的优势,李世民有李世民的智慧,孙享福也有他自己的智慧,他能大致猜到李世民在想些什么,但李世民,还有那些世家智囊们,却猜不到孙享福在想些什么,古人要是有那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个国家早就在千年以前就变的发达了。
第280章 餐桌议事
李世民入坐之后,内侍才将各色菜肴端了上来,此时,火锅内的半只肥羊已经煮的糜烂,肉汤香浓,烫青菜或吃肉骨头都是美味。
众人上了一上午的朝,又在桌子前干坐了半个时辰,早就饿极,李世民招呼大家吃喝一阵之后,才又道,“朕此前一直在思索,如何将政务工作做在前面,但只是想到了很少的一些方面,如今,朕想趁着这个势头,将朝廷的各项制度改革一番,诸卿有什么建议,可以说出来,咱们议一议,就像正明所提的这个‘公民’的构想一样,成与不成,做不做的好,且观后效,但多一些构想,咱们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