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闪舜筇频挠梦娜耍鸥实坌蹿榈摹
  “还请大人告知这下一联,否则······”
  孙享福笑而不语,提笔在案前的一张白纸上写了几个字便道,“你自己看去便好,切莫外传。”
  上官仪闻言将头靠过来了一些,便见那纸上方方正正黑白分明的写着五个大字,“桃燃锦江堤”。
  “大人果然高才也!”上官仪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五个字,眼神中满是火热道。
  “文字小道尔,不值一提。”孙享福继续装逼道。
  然而坐在他旁边的岳父虞昶可不干了,文字怎么能说是小道呢!于是,一把抓过孙享福写过的这张白纸,往后院书房跑去,这一联的下联,他虞家父子可也是想破了脑袋。
  才进了虞世南的书房,便见虞秀儿正指挥着两个家丁,将两幅长联往墙壁上挂,细细看去,只见联上写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联,甚妙,甚妙也!”虞昶愣愣的指着墙上的对联道。
  “呵呵,爹爹也不看看这是谁写的。”虞秀儿一脸得意之色道。昨夜她为了这一联牺牲可大了,今日不炫耀一番,如何慰藉自己受伤的肉体。
  “为父知你那夫君有才,父亲大人,这便是我那女婿对出来的下联。”虞昶笑着指了指虞秀儿,便献宝似的将孙享福刚才写的下联拿给同样一脸笑意的虞世南看。
  “嗯,对的果然工整,倒是比老夫想到的下联意境更美几分。”
  虞世南见字欣喜,便提了桌上笔墨,开始用自己的书法,写这些对联起来,虞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打搅父亲,便拉着虞秀儿出了书房。
  “秀儿啊!为父今年可有外孙抱?”
  “父亲~”
  虞秀儿腻死人的声音让虞昶败退,便不再就这个羞人的问题问女儿了,匆匆赶往前院招呼客人,不一会,虞秀儿便到了母亲的院中。
  “女儿给母亲大人请安,祝母亲大人新年吉祥。”
  “好好好,我的乖女儿,今日可是有喜事要告诉为娘。”
  好吧!就这片刻功夫,虞秀儿就两次被问到了怀孕的事情,羞的她直跺脚,谁叫当初设计剧情的时候,给白素贞设计了个怀孕,等戏开始演之后,大家都以为她怀孕了,可事实是她没怀上,回头再往下面演的时候,她还得绑个假肚子在腰上。
  后院的话自是不提,当虞昶再度回到前厅的时候,孙享福已经被一众弘文官的学子们围上了,讨教诗词对联的自然有,更多的却是问白蛇传后面的剧情,以及上元夜长孙冲能不能做柳如颜的入幕之宾的。
  看来,任何时代的文人都有娱乐至上的精神,孙享福推出这个对对联的小品是走对了一步棋,成功的将文人群体的目光吸引到了望江楼,那么,接下来,他就要借此来实现一些自己的目的了。
  对于这些学子的问题,孙享福只要知道的,几乎有问必答,放低了姿态刻意交好,他知道这些能够到弘文官读书的学子,一般家庭条件都不错,而且,他们应该不是七宗五姓系,因为这个时期出自七宗五姓族学的文人,基本都是直接找自己一系的高官行卷科考出仕,对于好多经学典籍,他们几乎处于垄断状态,根本就瞧不起朝廷几所学院的教育,而且,你还不得不服他们,朝廷几大学院出来的学子,水平还就比不过他们。这也就是李唐建国以来,科举还没有恢复,否则,世家在朝堂上的势力还会大大增加。
  孙享福想挖掉世家大族这颗毒瘤,就必须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人,这些学子,就是未来能够执行他意志的人,现在,不过是未雨绸缪。
  正当虞府一片和谐喜庆的时候,这时有一个叫刘永的书生姗姗来迟,给虞昶拜了个年之后,便向大家道歉道,“适才在下路过东市馨香楼,见几位学士与诸多太学生在对对联,一时兴起,就进去观看了一番,误了与诸位同窗约定好的时间,真是抱歉。”
  “是啊!不仅是馨香楼,得月楼,春满楼等,今日都举行了新春文会,玩的便是对对联的游戏,还开了彩头,早前我出门的时候,几大酒楼都已客满了。”客厅里,一个叫卢文仲的弘文馆学子接话道。
  孙享福闻言眉头一皱,想不到自己弄出来的东西又被人拾了牙慧,想想也是了然,七宗五姓出了名的读书人多,在这个时期的文学界,他们就是搬不动的泰斗,只是可惜望江楼这几天要少赚不少文人的饭钱了,毕竟这个时期,最有钱的还是这些文人。
  有此一茬,孙享福吹牛装逼的兴趣减退了不少,心里又开始想起了如何才能断了世家大族的根基,历史上,这些世家是败在了一个女人手上的,那就是年前被贬出长安的应国公武士彟的女儿,后来的女皇武则天,她用的办法很简单粗暴,唯杀而已。
  不过这个办法在当下肯定是不行的,六七十年后的大唐,已经不像现在那么缺乏读书人了,杀了一批,马上能找到一批顶上,现在嘛!你要是敢动他们,那真就没人出来当官了。
  最后,孙享福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动摇世家大族的根基,还是得让读书的人多起来,否则,即便是他们再过份,李世民也只能忍,自己也别无选择的只能忍,不过,想想他第一次来虞府的时候去东市买文具的场景,顿时觉得一阵头大,这个时代读书的代价还真不是一般的高,以他当时不菲的身价,看到文房四宝的时候都嫌贵,跟更何况是普通百姓。
  不算好的黄纸,八百文一扎,一扎多少?三十张,还没有后世一箱A4纸大的面积大,能写多少毛笔字?好一点的麻纸,更是几十文钱一张,一扎都要两贯起,即便是官宦人家,收入不高的,也不敢瞎用。
  毛笔,墨,砚台,也是一样赶一样的贵,书籍,那更是贵的要命,一套四书五经,没有个十几二十贯的,你根本拿不下来,普通百姓,谁出的起这个钱?
  看来,首先得想办法把读书的成本降下来。
  孙享福心里这么想着,肩头却是被人拍了一拍,原来是虞昶。
  “贤婿,想什么呢!”
  “哦,就是一些关于笔墨纸砚的事情,回头跟您细聊。”孙享福回了神道。
  “笔墨纸砚?家里倒是有不少,你若是喜欢,可以拿些去。”
  虞家乃书法世家,自然不不缺这种东西的,不过既然提到了,孙享福也便顺便问道,“岳父可知我大唐何处盛产这些东西?”
  “这还用问?墨出河北,纸出蜀中,砚出岭南,笔则是四处都可以造,不过关中产量最多。”虞昶理所当然道。
  难怪贵了,除了笔以外,墨纸砚这三样几乎来自大唐不同的四个方向,以这个时期的运输成本之大,能便宜才怪。
  然之后,孙享福便就这几样东西深入的请教了虞昶,这几样东西之所以集中在几地生产,还是因为技术的原因,除了东晋时期就已流行的缠纸制笔法,墨,纸,砚这三样几乎很难在别的地方大批量制造。
  首先是墨丸的开采问题,至今也就发现了河北上谷郡一处大型的天然露天采墨场。其次就是纸的问题,现下造的纸,用来作画印书的,主要以麻纸为主,而大唐只有蜀中的麻产量最大,是以,大批量造纸,只能在蜀中进行。
  再就是砚,这东西要求很高,用普通石头制作出来的,被墨丸一磨,就有碎石灰掺入墨中,不仅字写出来会变色,墨干之后,碎石渣会从纸或者竹简上脱落,字就根本没法看了,所以,读书人都想得一块好砚,这好砚,则大多出自岭南瑞州,不说制作,从岭南到长安几千里的路程,光运费就吓死人了。


第九十七章 育种育苗基地
  从虞府回来,虞秀儿满脑子都是生孩子的事情,孙享福则是满脑子笔墨纸砚的事情,很悲哀的是孙享福并不是个理工男,所以,他只能用一个办法,那就是砸钱。
  蝙蝠侠就是因为有钱,就能与诸多拥有超能力的英雄并立,孙享福相信自己只要舍得花钱,没有什么东西是弄不出来的,至少,弘文馆的几个学生有跟着他混饭吃的意思了。
  于是,刚刚制作完手动钵机的马林和张全被叫到了孙享福的书房。
  “咦,弄出来了?”
  孙享福接过一个由木质主体,下面有个圆筒形的铁套筒,还有个蹬脚的东西的奇怪事物道。
  “这个东西制作倒不难,只是大家不知道弄这玩意是干什么的,嫌它费铁。”马林抓了抓头皮道。
  “这个东西叫做手动钵机,只要将前面的铁套筒往泥巴里一插进去,再用脚踩实,它就能制作一个营养钵出来。”孙享福双手抓着手工钵机的把手,将一只脚踩在了两条撑杆中间可以活动的那个铁片上,给二人做了个示范道。
  “营养钵?”
  两人闻言更愣了,这个词他们可从来没听过。
  “知道西域的胡瓜为什么咱们长安种不起来吗?知道西域的棉花咱们长安为什么种不起来吗?就是因为幼苗初期的营养跟不上,成活率低,提苗速度太慢,就算成活了,结出来的果实也较少,个头小,是以,在关中种这些作物,得不偿失。
  但有了这手工钵机就不同了,咱们可以先找肥力充足的河泥,配上粪水和草木灰,用这手工钵机压出一个肥力充足的营养钵,在营养钵中间的小洞里放下种子,先让它发一颗茁壮的幼苗出来,再转种到田地里,这样,成活率就会很高,在移植初期多灌些肥水,提苗速度也会大大的增加,成苗会长的更茁壮一些,果实自然也丰满。”
  由于没有磷肥化肥和碳胺,孙享福只能用最原始的粪水和灶灰等提肥原料代替,不过这些原始的东西未必会比后世的化学产品效果差多少,但是他今天显然是没搞清楚说教的对象,这些育苗的知识,如果是跟孙二力讲,他或许能听懂几分,跟马林和张全两个铁匠讲,他们却像聋子听书,半分不懂。
  看着二人迷茫的眼神,孙享福摆了摆手道,“算了算了,跟你们讲这些也是白搭,你们下去叮嘱属下的工匠照着样子多制造一些出来就好,另外,收集一些这张单子上面的材料,按照上面写的大致方法,找几个工匠试试,看能不能制作出纸张来。”
  “呃,草木,桔梗,树皮也能造纸?”
  见二人一脸质疑的眼神,孙享福懒得跟他们解释,道,“叫你们去办你们就去办,忘了咱们府上的那些精妙事物是怎么弄出来的了吗?反复试验,不要担心钱的问题。”
  于是,两人拿着单子走了。
  当然,孙享福只让他们研究纸的制作方法,却不去研究笔,墨,砚,也是有原因的。
  谁说非要毛笔才能写字?鸡毛笔,鹅毛笔也是可以写字的啊!
  谁说写字非要用墨?其它有色颜料也可以啊!
  不用墨写字,自然也就不用砚台了嘛!反正孙享福的目的,只是降低平民认字读书的成本。
  孙享福正在思考一些代替物品的时候,席君买晃着越发粗壮的膀子走了进来。
  “村里护卫队的人手我已经给你招齐了,这些天我就去村上训练他们,上元节前回来。”
  “嗯,我在幸福村的房子暂时就归你住了,记住,伙食,俸禄,装备,咱都不亏他们的,给我使劲练。”孙享福点了点头道。
  “就等你这句话呢!他们底子都很好,苦练它三五个月的,绝对不弱于大内侍卫。”
  相对于做看家护院的活,席君买明显更喜欢军伍一些,是以,孙享福提出让他训练一支三百人的护卫队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去吧去吧!这两天我也不打算出门了,把府里的事情规整规整,然后排排上元节的节目。”
  孙享福朝席君买摆了摆手,等他出了书房,便又开始提笔写起了字。
  一个从六品下的小家臣,要训练一支三百人的私人武装,你不写一封陈情报告给李世民,就等着挨刀子吧!
  另外,过了上元节,其实就可以开始准备春耕了,对于皇家农庄的一些规划,他也需提前做好,最最重要的是,他要挖世家的根基,不光只从笔墨纸砚上面着手,更简单便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也该拿出来了?
  于是,汉语拼音这种孙享福已经丢了二十几年的东西还须得再捡起来。
  难得在府上清静了两日,大年初五的时候,李世民的旨意到了孙府。
  丽政殿,肚子越发大的长孙皇后盘坐在暖炕上为李世民研磨,李世民则是照着孙享福之前递给长孙皇后的折子,在书写着什么。
  “微臣拜见陛下,娘娘。”孙享福弯腰行了一礼道。
  “孙正明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未得朕允许,便私自招募三百武士,而且,这些人还都是出自府军,你有何话说?”李世民见孙享福来了,佯装发怒道。
  他这脾气发的太假,孙享福一眼就瞧出来了,为什么呢?折子上不是写的很清楚么。
  “启禀陛下,事出有因尔,幸福村诸多产业关乎着明年整个关中的生产,微臣不得不慎重对待。”孙享福弯腰拱手解释道。
  “关乎整个关中的生产?你且细细道来。”果然,李世民有了台阶就下,顺势道。
  “幸福村的各项产业,陛下当知道,各大水库修建好之后,还要套用幸福村的模式发展壮大,是以,微臣打算将幸福村打造成整个关中的育种育苗基地,如果发源地出了问题,那么,关中其它各地新建的渔场,或马上要建的鸡场,猪场和新作物农田,都将受到影响。”孙享福立直了身体道。
  “育种育苗基地?你给朕说说这其中的门道。”李世民问到点上道。
  “呃,打个比较简单的比方吧!幸福村的鸡场养了数万只鸡,其中大部份鸡,三四天才产一个蛋,但是,有那么几百只鸡,却是能够做到两三天便产一个蛋,臣已经做过试验,用这些产蛋高的鸡产出来的蛋孵化出来的小鸡,产蛋同样的高。
  那么,如果将来即将建成的鸡场,全部养殖这种高产鸡苗,产出的鸡蛋肯定会有所提高,而且,不排除这些高产鸡里面,会出现天赋异禀的,咱们再将其挑出来,孵化出产蛋更高的鸡,向整个关中推广,又会再度提高所有鸡的产蛋量,这就是专业育种的好处了。”孙享福解释道。
  李世民闻言眼冒精光,原来,一个养殖,里面居然还有这样的门道,于是又开口道,“猪也是一样吗?”
  “大致如此,以体型最大,最强健的公猪配以产崽最多的母猪,产出的猪崽会更多,猪崽也更肯长个,幸福猪场村今年就有一头母猪,一胎产了十二个猪崽,而且一个月后,那些猪崽就比同时期生产的普通猪崽的体型大了一圈,这就是良种的好处。”孙享福再度解释道。
  “你,你这些本事是从那学来的?”李世民闻言一愣道。
  “呃,微臣没事就爱瞎琢磨,琢磨之后,就找人试验,于是,得出了这些结果。”孙享福打了个梗道。
  “嗯,若是照你所说,这幸福村的产业却是至关重要了,朕会拟一道旨意,禁止外来人员随意出入幸福村方圆十里之地,另外,你招募的人,就暂时让他们驻守在哪里吧!”李世民点了点头道,也只有瞎琢磨三个字能解释孙享福为何研究的这些东西了。
  “陛下,孙正明刚才说了育种,可还没说育苗呢!”长孙无忧提醒道。
  “对,你且说来,若是同样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朕定重赏于你。”
  好了,这次可是你亲口说的重赏的,哥可是当真了。
  孙享福如是想着,清了清嗓子道,“这育苗跟育种其实差不多,挑个大饱满的种子做种播种,成苗之后长出来的果实自然是比普通种子要高一些。”
  “就这啊!既然是一个道理,那朕就不赏你了。”李世民有些失望的道。
  孙享福此刻很想跟他竖个中指,但又怕自己说的不尽不实,到时候李世民心里有梗,于是再度拱手道,“这只是一方面,臣目前已经找到了一种提前育苗,缩短农作物生长期的方法。”
  “什么方法?”李世民闻言精神大振道。
  “暖棚育苗,等天气转暖,再移植成苗到田间,蔬菜瓜物之类的都可以做到,而且,成活率会比直接种植更高,结出来的果实也可能更大,上元节后微臣就会开始育苗,三四月份的时候,陛下应该就能吃到黄瓜,寒瓜,西域香瓜之类的瓜果了。”
  “当真?”
  还不待孙享福说完,李世民便打断道。
  “如无意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盖暖棚和维护暖棚温度的花销不小,但这种培植再移植的方法,可以缩短作物差不多一到两个月的占地生长时间,如果此法得已推行,那么,许多生长周期短一些的蔬菜瓜果,便可以做到一年种两季了,到时,大唐的百姓餐桌上的蔬菜瓜果就可以从三四月份一直食用到深秋,甚至寒冬。”孙享福又接话道。
  两季,又是两季这种伟大的农业创新,可惜,李世民还不能完全懂孙享福说的这些,并且成功曲解了他的意思,只把话题的重心放在了盖暖棚供暖花销不小这个事情上,后宫的钱现在都被他用在了离别的地方,可没钱再往外掏了。
  而且在他看来,关中,乃至整个大唐待耕种的荒地多的是,何必花费巨资弄这些东西?孙享福搞出来的这些微反季节的蔬菜瓜果,肯定又是只供给富人享受的高价产品,最近找他哭穷的大臣不少,朝廷官员的贪污受贿情况开始增加,还不是因为这些当官的开销都大了,继续让孙享福这么捞钱的话,对于朝廷的管理没有多大好处。
  他却没想过,种出这些蔬菜瓜果的肯定是农民,富人享受花了钱,被农民挣去了,受惠的,是最底层的农民阶级,而缩小贫富差距对于国家的稳定有多大的好处,他没有反思过。


第九十八章 放灯
  古人有一套很奇怪的理论,那就是少劳动就是一种幸福,君主劳费民力,是一种大罪过。
  这套理论在阿三国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勤劳的华夏人们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挣够一天的饭钱就会选择收工睡大觉,但孙享福现在理解了,说不定还是华夏的古人把他们带坏的呢!
  李世民把孙享福提前育种一年两季的农业改革的构想批的一无是处,说这是浪费民力取悦富人的无用之举,在他看来,有这个精力去弄这些农作物,还不如去多开垦几亩荒地划算,所以,孙享福的赏赐又没有了。
  目前孙享福无法用李世民听的懂的语言告诉他,土地养分是有具体数值的,没有等同的肥力提升土壤质量,关中的田地会越种越贫瘠,而过分的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影响整个关中的生态环境。
  他更加无法扭转李世民以及所有古人,田地多就是财富多的思想,所以,这次的奏对,前半部分是成功的,因为育种有看的见的好处,后半部分却失败了,因为李世民觉得完全可以用育苗的功夫去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田地是可以祖祖辈辈传下去的固定资产。
  所以,幸福村可以作为育种基地,给皇家即将开设的鸡场,猪场,渔场提供种苗,但皇家农庄的田地,依旧会像以前一样耕种,顶多分一部分土地拿出来种植金花菜之类的鱼草。
  好在还是有一些人对孙享福是一如既往的信任的,比如秦琼,他就决定开春之后让食邑的庄户去幸福村学习育种,种植孙享福鼓捣出来的农作物,另外,还有虞家,在虞秀儿的大力说服下,决定将家里一万亩田地交给孙享福管理,那么加加埋埋,孙享福开春之后可以种植的田地将近十万亩。
  这里面秦琼占大头,他的八百户实食邑可就是有六万多亩永业田,加上他本人左卫大将军的职田和私田也有一万多亩,孙享福两口子才七千亩,加上虞家的一万亩,还不到秦琼的四分之一。
  “嗯,十万亩,差不多能够满足需求了。”
  孙享福在书房里做完统计,大大的舒了一口气,既然不能让皇家农庄起表率作用,那就退而求其次,用自家的田地给大家做样子。
  “夫君为何如此热衷农耕之事?”
  虞秀儿这几天也是窝在家里整理台本,编撰后面的剧情,看着孙享福张口田,闭口田的,有些好奇的问道。
  “说白了,咱们大唐是以农耕为本的社会,只要田地里的产出多,老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这天下就会国泰民安,天下国泰民安了,咱们才能活的舒心,大家,也才更有闲工夫来看我们的艺术表演。”
  孙享福没办法跟虞秀儿说的太深,思想太过超前的人,往往会被人看作是疯子,目前,他只能按照以前的节奏,先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大家看到了成果,再来争相模仿也不迟,就像横空出世的幸福村一样,现在有了成果,谁看着不眼馋。
  雪水化去之后,天气日日晴好,孙享福则是过上了早出晚归的日子,上午去东宫教琴,下午骑马去各处田地里勘察情况,什么地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没有人比孙享福更清楚,晚上回到府里再排练一两个时辰的节目,午夜前睡觉,转眼八九日就过去了,上元节就要到了。
  “少爷,研究造纸的小院传来消息,说是他们成功了。”德叔在孙享福的马进门之后,接过缰绳道。
  “快带我去看看。”
  说着,德叔忙将马缰交给马夫刘三,领着孙享福便往中院一角的一个独立院落走去。
  才进了院门,孙享福就看到了几口穿底的铁锅,不用说,这肯定是熬纸浆的时候烧穿的,然之后,孙享福便看到了被工匠们铺在竹席上晾晒的草纸,草纸成浅灰色,比麻纸要薄的多,呈半透明状,孙享福用手轻轻拿起一张,很快,就看到了上面的裂纹。
  “村长,纸虽然弄出来了,但晒干之后就变脆了,很容易烂。”马林有些愧疚的解释道。
  “嗯,用草木能做出这些纸来你们就已经算成功了,至于怎么让它变的更加实用,再慢慢调整原材料,摸索就行,给研制小组的人每人赏钱十贯钱,后面再有重大突破,还会再有赏赐。”
  孙享福虽然弄烂了一张晒干的纸,心情却是不错,这个世界就没有用钱砸不出来的工艺,就看这个工艺值不值得砸钱。
  得知自己一伙人被赏了十贯钱,小院的气氛瞬间热闹起来,大家绞尽脑汁的思索着如何解决纸张柔软度的问题,孙享福便不再打扰他们了。
  德叔,把这些晒干的纸拿到书房去,上元节咱们不是要制灯么,这薄纸正好可以用的上。”
  不一会,孙享福就找来了石大郎,两人拿起柴刀开始劈蔑。
  “村长,你这是要做灯笼吗?”石大郎和孙享福都有劈蔑做鱼笼子的经验,驾轻就熟的将一条条竹竿劈成了细细的蔑条道。
  “不是,我要做一盏飞灯,所以,你这蔑还要劈的再细,再薄一些。”孙享福自己给石大郎做个示范道。
  “飞灯,是什么玩意?”
  “当然是在天上飞的灯了,到时候咱们做个大的,然后下面挂一串小灯,像一条火龙一样放到空中,把长安城的人都吸引来。”
  孙享福要做的就是孔明灯,当然,像石大郎这样没读过什么书的人自然是不知道孔明灯这个玩意的,不过听说要制作的东西是在天上飞的神奇事物,他手上的柴刀又快了几分。
  晚饭时分,大小十来个细竹篾制的笼子被制作好,跑过来看热闹的小家伙们纷纷帮忙将纸片糊在了笼子上,除了底部,一点也不许漏气,孙享福还恶趣味的在糊好的灯笼上用毛笔画上了笑脸,当然,最大的那个足以塞进去一个成年人的大天灯上写着望江楼三个大字。
  “给你们出一道题,大天灯里的火油一刻钟就烧掉一斤油,小天灯里的,一斤火油能够燃烧半个时辰,现有一个大天灯,九个小天灯,想要大小天灯里的火油同时燃烧两个时辰,各需要装进去多少火油?”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算术题,所以,不一会,就有孩子答道。
  “大哥,一共需要52斤火油,其中大的16斤,9个小的各4斤。”
  孙享福想不到心算速度最快的竟然是小妹孙丽丽,于是,让工匠们照着数量取了大小不一的铜壶装油,又将铜壶固定在用竹篾制成的箍口上,最后将大小天灯全部拿到最望江楼门前的水泥空地上,用绳索将大天灯系好,又将小天灯和大天灯串在了一起,同时点燃。
  “村长,这些灯真的能飞起来么?”
  孩子们看着铜壶口里腾起的火苗道。
  “当然,只要你们糊纸的时候没有疏漏就行。”孙享福控制着系着最大那个天灯的绳索道。
  “那这是什么原理呢?”孙得寿跟着孙享福学的比较多,用了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问道。
  “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跟咱们望江楼的地下壁炉一样,从地下开始烧炭,最先热的,反而是顶楼。”孙享福解释道。
  “哦,热空气上升,那岂不是说,我们只要把这个东西制造的足够大,就能把人也带到天上去?”孙得寿继续问道。
  “理论上是这样的,不过这东西稳定性差,太不安全了,最好还是不要带人,你看,就这一个灯,都得哥哥我用绳索控制着。”孙享福计算了用油的数量,却没有计算热气蓄积的时间差,现在,空间和载重较小的小天灯反而先飞了起来,大天灯却是晃晃悠悠的,还没有往上冲。
  “哇,真的飞起来了耶。”
  孩子们看着升空的孔明灯鼓掌欢呼,望江楼的员工们也纷纷跑出来看热闹。
  “快,再找些绳索接起来,把灯放的高高的,让长安城的人们都看到,明天晚上没有宵禁,他们肯定会过来看天灯的。”
  孩子们的欢笑声让孙享福的心情也不错,明天就是上元节,只当是给孩子们找个乐趣了,他却不知道,猫在一旁全程观看了孙享福制作天灯的李淳风此刻已经神游九天了。
  人可以上天,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如果能去天上看一看,他死都情愿,所以,当天灯被放到了比长安城的城墙还高几倍的高度的时候,李淳风头也不回的消失在了黑夜中,哪怕是闯宵禁,他也要将这个消息带回道门,告知袁天罡。
  不一会,天上的动静果然引起了长安城一些还没有睡觉的人的关注,皇城上值守的侍卫第一时间发现了异样,将其禀告了上官,没多久,李世民也知道了这个事情,亲自披衣来到宫城上观看。
  也幸好李淳风没有顾上宵禁赶了回来,否则,袁天罡指不定闹出什么笑话来。
  “陛下,此灯若是用于军事,传递消息,大有可为也。”
  袁天罡和李淳风将天灯的事情给李世民讲解了一番后,负责宿卫宫廷的独孤谋道。
  “何止于此,此物可上天,若是能沟通天地,取天上之物······”
  袁天罡没有继续往下说下去,李世民却是将眼睛眯了起来,他晚年沉迷炼丹修道,寻求长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