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演讲这个东西,本来孙享福是不擅长的,可是教人教的多了,经验自然也就出来了,这些年,如果真的要统计一下的话,听过他讲的课的百姓和学生,至少超过了五百万人,其中甚至有七八成的人,都听过三堂课以上,这个教学规模,已经不是自古以来,任何师者能够达到的了,当然,与后世一个教学视频,就数百万人点击观看是不能比的。
  所以,孙享福在结合了他生活在后世看到的一些商业模式后,讲解出来的东西,学生们听的都是受益匪浅,也同时更加感受到了,孙享福这个人的才华魅力,在心中将他当为偶像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直在扬州讲了五天,超过十节长达一个时辰的课,孙享福才启程前往山南道。
  这十节课中,他不仅讲了商业方面的知识,还讲了许多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内容,因为,商业与工业和农业,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为工业和农业服务的。
  孙享福那本手稿的印刷件,几乎是与孙享福同时抵达江陵城的,现在,大唐派出去和拜占庭和大食沟通的礼部官员差不多要出发了,那么,孙享福这部著作,也是时候公布了,李世民想要起到的效果,自然是增加拜占庭和大食,同意孙享福带使团出使他们本国,传播农学知识的成功率。
  而这本被虞秀儿最终命名为《孙氏农典》的书籍,一经报纸宣传刊登,便险些卖断了货。
  要知道,以大唐现在的印刷技术,即便是一本几十万字的长篇书籍,最多只需要十天半个月就能排好版,而且,是多个版同时一起排,印起来,那就更加快了,两个月时间,足足装订了好了几十万本,而这几十万本的存量,只是在一个时辰之内,就被书籍销售商抢购完毕了。
  因为,报纸上,有朝廷农部对此书的官方解释,这是太子少师农国公孙正明的毕生所学,大唐最高深的农学技术,首次对外公布,以朝廷现在的公信力,谁会怀疑朝廷会说假话?
  至于孙享福的本事有多神奇,大唐只要正常的成年人,还有谁不知道?
  所以,长安城内,目前还属于外国籍的学子,都动了起来。
  他们的国家,太需要这些东西了,即便是花重金,从别的买书的人手上将书买过来,他们也在所不惜。
  最终,他们如愿了。
  通过贿赂印刷厂的管事,他们各自拿到了几万本的《孙氏农典》,然后,火急火燎的就开始雇车往本国送。
  等他们这些书送回到本国的时候,大唐派过去大食和拜占庭交涉出使事宜的礼部官员,基本也要到了,到时候,看不懂这本书的他们,很难拒绝孙享福亲自上门教授的诱惑。
  当然,这件事情,在朝堂上来说,并不算眼下最大的事情,因为,套路已经设计好了,能成,则省事许多,不能成,大一统,也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
  在全国的数据统计完毕之后,大唐终于打破了十多年的沉默,开始对外出兵了。
  李绩将会统领十万逻些道驻军,进兵迦楼缕波。
  舍龙将会统领十万云南道驻军,进兵骠国。
  碎叶城,侯君集将会统领六个集团军,共三十万大军,进驻原波斯萨珊王朝境内,另外,还有高达二十五万的后备兵力,随时可以跟进。
  这里,不算是进兵。
  因为,按照现在的波斯王伊嗣俟与大唐签署的合约,波斯帝国本土所有的土地,都应该归大唐了,因为他们无力偿债,而协议还款的时间,早就已经超过了。
  最让伊嗣俟郁闷的是,波斯本国百姓,都准备敲锣打鼓的欢迎唐军入境,军队里面,根本没有人愿意对抗武装到根本无法战胜的唐军。
  至于耽摩道,则会全面开启并入南印度地区的王国,当然,也会有一些军事行动,其中,光是耽摩道刘弘基属下的军队,就有不下二十万。
  另外,还有不对外宣布番号的十几万大唐海军部队,他们会协助舍龙和刘弘基,快速制敌。
  这些国家的民意基础早就已经打下,天竺国境内如果出现混乱,就是他们水陆同时发动的时候。
  而大唐朝廷,仅仅是在当年的财税统计入库之后,就轻松的发动了这场各地相加,总兵力超过一百万的大作战计划。
  各府库的结余,不仅仅能够轻松供应军事的武器装备,粮食军饷,还能够供应超过四千万人,食用两年以上的粮食,也就是说,李世民的作战计划,是在两年以内,彻底消化掉欧亚大陆,除拜占庭帝国和大食帝国以外,所有的地盘和人口。
  而孙享福的出使,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安抚下大食人和拜占庭人,在大唐扩张的这两年之中,能够安分一些。


第753章 准备出使
  既然出使的事情基本定下来了,那么,孙享福也得准备准备。
  山南道的一些海外过来的物种,有很多,倒是可以引进一些,到大食和拜占庭那边去种植。
  自从两年前李恪升任了山南道大总管之后,孙小妹的工作也一早就从开辟种植园,转为了向全民推广这些新作物,两年的功夫,推广已见成效,关中各地的农田已经不像早前那样,种那么几种作物了,新作物至少有数十样,百姓们的餐桌上,早已变的十分丰富。
  目前来说,大唐方面是更加希望拜占庭和大食的百姓的口味变的更加刁钻一些的,这样,他们就会更加依赖大唐。
  所以,许多种子,他都需要大量的收集,储藏,到时候带过去,倒是忙活了好一阵,直到腊月,才返回长安。
  大明宫,孙享福难得的来参加了一次朝会,终于又站回了文臣序列三号位,在兵部就各路大军出动的情况给李世民做了汇报之后,马上就说到孙享福出使的事情了,几个月的准备,朝廷甚至帮孙享福规划好了路线,和所有使团成员,物资的征调。
  正月过完之后,他会先走善阳,定襄,把一部分出使需要带上的物资带上,顺便讲几天假历史,然后再去乌兰巴托停留几天,再讲讲假历史,之后再向西而行,进入原可萨汗国的首都伊铁尔城。
  不过,这里现在已经设置成了大唐的伊铁尔州,原属于可萨汗国与拜占庭帝国的交界线,现在就是大唐与拜占庭的交界线,孙享福可以从这里,直接进入拜占庭帝国境内,十天之内就可以到达拜占庭帝国首都。
  在拜占庭帝国,使团可以停留三年之久,甚至,拜占庭方面,还希望他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但是,朝臣们商议的结果是一年半到两年为宜。
  然之后,他会带团回转到碎叶城,进行物资,人员方面的调整,开始向西亚,进入大食帝国境内,进同样行为期可达三年的访问和农耕技术教育,农学宣传等活动,当然,朝廷会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接应使团回国。
  出使的线路定下来之后,就是出使的人数,根据各部门报上来的各行业的人数,总共达到了八千多人,其中,士,工,商,医各有七八百人,文工团两千余人,农学生以及熟手农夫三千余人,再加上到了边境之后,会加入团队的三千护卫军,总人数过万。
  除此之外,就本次出使,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大臣们也在朝堂上各抒己见,总体意思,就是在达到文化宣传的目的的同时,为各个行业团体,谋一些利益。
  比如,在两国开设汉语培训学院,工厂,商铺,以及收费的高端医院等,这些,看似可以提升他们的需求,但却会加速他们的资金流向大唐的机构。
  散朝后,孙享福毫无意外的被李世民请到了御书房中。
  “对于明年的拜占庭之行,你有把握吗?”在沙发上坐定了之后,李世民也没有跟孙享福客气,直接开口问道。
  “希拉克略此人,跟我还算是有些交情,而且,我此去,是确确实实教他们种田,扩大生产的,所以,他没有什么理由对我不利,就是文化宣传这一块,臣的把握不太大,您知道的,越是往西,他们从小接受的语法,与我们几乎是完全相反,虽然他们确实是想学习农学技术,但估计也只会派少量懂得汉语汉字的人学习,然后翻译成他们的文字之后,再向大众传播。”孙享福如实道。
  李世民笑了笑道,“这个没关系,你只管用汉语教学就是了,等他们发现跟咱们种出来的产量还是有差距的时候,就会自己去找原因,找着找着,就会找到文字理解上来,这个,朕自有安排。”
  说到这个,孙享福就不得不佩服马周,唐奉义他们两人了,居然将拜占庭和大食等国的一大半留学生,发展成了自己人,当年的一次出手,便将他们各国引入了欠债的道路上。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这些被收买的留学生的人数规模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再出手的话,估计效果会更大,毕竟,自私自利的人,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是最多的,而大唐这个金主,太财大气粗了。
  “如此,臣的整个差事就轻松多了。”孙享福心里稍微一松道。
  “也不轻松,毕竟,这一去,最少也是五六年时光不得归家,人生,可没有多少个五六年。”李世民有些感叹道。
  当想年初见时,孙享福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一个毛头小伙子,现在,却也是一个胡子两大撇,三十好几的中年人了,而自己,两鬓的头发也都白了好多。
  现在,他都不敢留在长安城了,因为,一个又一个的老伙计,都开始离他而去了,亲眼看着熟人离世的感觉,真的不是很好,大悲是很容易伤身的。
  所以,年后,他还是会和长孙皇后和一干妃子一起,去碎叶城坐镇,留李承乾监国,反正现在从长安到那边,也就十几天时间,而李承乾,在治理国家内政的问题上,已经完全不输给李世民,在那边待着也省心。
  孙享福道,“臣不过三十几岁而已,正当壮年,本就应该多做一些事情的,而且,臣习惯走到那里,就把那里变成自己的家,所以,您无需担忧。
  倒是您自己,主掌整个南亚地区的并入,数千万人口的安置,不要太过操劳,多让年轻一些的官员帮您分担,一个国家,只有每一代都有人才涌现出来,有后继之力,才能长久的强盛下去。”
  “正明此言有理,朕将承乾交给你培养,算是当国以来,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了,正好,说到这后继之力,朕近来正在思索一些事,不知正明可有教我。”
  “陛下请讲。”
  李世民想了想道,“国家传承的越久远,那些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后世子孙,就越缺乏开拓进取,修身自律的精神,如何防范?”
  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封建朝代都会遇到的问题,从李世民能够直接问出这个问题,孙享福就大致知道他思考问题的高度了,他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秦汉以来,各个王朝的结局都近在眼前,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眼下,在他心里,恐怕并入南亚,拿下拜占庭和大食,一统欧亚大陆,都已经是必然之事,只要按照规划好的战略完成就好了。
  而他更加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大唐这个繁华江山给长久的守下去,打江山容易,守江山更难,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作为一个后世人,孙享福都没有见过能够把帝国主义完美传承下去的朝代,更何况是在一个精神文明层次远低于后世,并且,国土面积远大于后世,治理难度比后世高出不知道多少倍的国度。
  所以,孙享福其实心里也是没有什么确切答案的,但是,没有答案,不代表没有想法,反正目前来看,他们这一代是不可能见证到大唐分崩离析的时候了,能做,就尽量做,说不定能有效呢!
  于是,孙享福开口道,“其实,咱们现在已经做的很好了,自古以来,君王昏聩,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生长在深宫,会限制了他们与民间的接触,久而久之,会出现不体恤额民间疾苦的情况。
  教育单一,使得所有皇子皇女的天性一定程度的泯灭,所知者,都在同一范围,知识面不够广,视野便不够开阔。
  再有,他们从小身边跟着一些唯命是从的宦官,让他们从小养成骄奢之气,嚣张跋扈,视平民如无物,等等等等情况,我们都在改进,您看现在成长起来的诸多皇子之中,不是有很多,才能足以治理州郡,甚至还有像魏王和吴王这样可堪当国之柱石的栋梁之才么。
  相信,再过几十年,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皇家涌现出来的人才,也只会越来越多,足以辅助君王,管理天下。
  那么,您担忧的,其实应该只在君王自身。”
  孙享福说到这里,李世民便坐直了身子,露出了认真之色,示意他继续。
  “君王的权利,必须要受到限制,这是早前朝臣士大夫们就领悟到的道理,但是,怎么限制,却是一个大课题,不能由着君王自己的性子来。
  同样,也不能让朝臣士大夫,架空君王。
  因为,大多数君王,即便昏庸,也希望自己的国家安稳,而士大夫这个群体,是很容易因为私利,而枉顾朝政的。”
  说到这个,李世民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他就是一直在摸索这一点,他此前在有些时候,会被魏征这样的人气的跳脚,有的时候,面对程咬金,尉迟恭这样的人,又只能无奈,对于李靖,冯盎这样的人,还需要敬重。
  可是他不觉得他的后世子孙,人人都能像自己这样,把各方面处理好,人克制自己的难度太大了,即便是现在颇有贤名的太子李承乾,也经常会撂挑子,跑去戏院看戏,或者强令执行一些自己认为对的政策,索性,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


第753章 坐论皇权
  大臣和皇帝讨论怎么限制皇帝的权力,这要是在以往,就是要吵架的节奏。
  然而,两人却能够平心静气的坐下来慢慢交流,这也算是一副奇景了。
  当孙享福真正说到具体策略的时候,李世民就听的更加认真了。
  “陛下,您熟读周朝以来各朝的史书,有没有发现,君王老来皆昏聩这个道理?”孙享福问道。
  “君王老来皆昏聩?”
  这个词李世民似乎没怎么听过,但是,他顺着这个意思,倒是想到了不少人。
  因为,这个时代,四十岁以上的人,都算是老人,那么,远一些的,有赵武灵王,汉武帝,近一些的,有梁帝萧衍,隋炀帝杨广等,都是四五十岁以后,开始昏聩了。
  李世民甚至想到了李渊和自己,貌似,自起兵以来,就是李建成和自己在做主力,而现在自己到了四十多岁以后,也开始越发懒得处理政务,都是丢给李承乾,甚至,还越来越喜欢听一些吹捧自己的话。
  不管孙享福说的这句话有多少道理吧!起码,他觉得自己该反省反省了。
  见李世民并没有继续作声,孙享福便再度道,“其实,这也不怪那些君王们,人老了,精力有限,不再承受的起高强度的劳心劳力,思维,也更倾向于安逸,这是人的天性,所以,陛下若是问臣,如何让后代君王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那么,首先,咱们的君王,就得年轻化。”
  “你的意思,皇帝,也要设置退休年龄?”李世民语气平和的问道。
  似乎,他对孙享福这个提议,并没有多少意外,可见,此前,他自己都有想过。
  孙享福点了点头答道,“是的,陛下,老年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确实无法跟正值壮年的人比较,从科学的角度讲,咱们应该以精力更充沛,思维更活跃的壮年人来担任国君最合适。
  并且,一代君王,一代臣,皇帝在位的时间,也不宜太久。
  比如,陛下您在位,重用外戚长孙氏,不是说长孙氏不好,可现在仅仅是十几年时间而已,长孙氏的资产,整个家族的官员数量,掌握的权力,有多大,不用臣细说了吧!
  这也是皇后娘娘经常劝您不要任命长孙氏子弟为官的道理,长此以往,十几二十年后,长孙氏的势力,可能还要再翻很多倍,您真的觉得,在利益诉求下,他们会一直这么安稳下去么?
  承乾将来当国的时候,面对这股尾大不掉的势力,只怕会很头疼。”
  历史上的高宗继位之后,可不就立即跟长孙无忌斗起来了么,国朝的资源在这种内斗之中,不知道会损失多少,孙享福也是看李世民非常理智的在分析这个问题,又有长孙皇后多次的规劝在前,才敢拿这件事情出来说的。
  不然,就算以他的地位,也不敢轻易去踩这个雷。
  当然,这也是出于他和长孙无忌父子的关系很好的原因,他不想看到长孙氏落得最终的那个下场。
  听到孙享福这个建议,李世民瞬间便心念飞转,朝堂上的党锢势力,既得利益者团体是怎么形成的?
  不见得是有谁在刻意组织,谋划的,大多时候,是天长日久的,自然而然的因为利益,聚集到一起的。
  一个政策执行的久了,一个人在一个位置管事管的久了,都会自然而然的会因为视角和习惯的问题,让下面的人找到政策漏洞,钻空子。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每隔一两年,会将顶尖的几个大臣,来一轮权力洗牌的原因,在他这里,除了武将方面稍微好些,文臣方面,就没有那一个宰相级的高官,安安稳稳的在位置上待过三五年的,萧瑀,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温彦博长孙无忌等,都是几度反复。
  另外,他只要还在当皇帝,就肯定会重用外戚长孙氏,因为他要向所有人证明,支持他打江山的人,能得到好下场。
  而等到李承乾当了皇帝,就未必会这样了,他或许仍然会重用长孙氏,但是侯氏,孙享福的幸福村系,他也更加会重用。
  如果,两人当国的时间都不长,那么,基本可以在这些势力形成威胁皇室统治的政治力量之前,将他们用温和的手段更替掉。
  可一旦一个家族受重用的时间超过二十年,超越了两代人的话,那么,他们发展起来的势力,就很不好剪除了。
  因为,一代人,就可能有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扩张,就拿李世民来说,他的下一代,现在就有六十多个儿子,以后可能还会再生不少。
  两代下来的话,那可就是数百上千倍的增长,这种庞大的血缘关系网,如果都进入朝堂,绝对足以摧毁朝廷设置的各种制度,这也是李世民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不再给自己成年的儿子或者弟弟们封官的原因。
  这么封下去,就算大唐的地盘再大,也会有封完的一天,皇家要是阻挡了所有人的上升通道,那就势必会出大问题。
  “那么,依你之见,君王退位年龄,应该怎么设定呢?”李世民依旧语气平和的问道。
  听到他这个问题,孙享福心里对李世民的佩服,就又多了几分。
  他这哪里是在问什么君王的退位年龄,这根本就是在问他自己的退位年龄。
  说到这个,孙享福突然想起了自己这几个月所讲的假历史,其中,566年出生,626年退位的李渊,可不就是刚好六十岁么。
  而结合文官武将的退休年龄,孙享福很快就得出了一个数字,道,“此事,其实简单的很,可以在宰相和大将军的退休年龄上,再加一个层级,也就是五十岁退休。
  那么,按照延迟退休的规定,极限退休的年龄,正好就是六十岁,与太上皇退位那年,六十岁的年龄,正好相符。
  如此的话,这条规定,就可以成为我大唐江山自立国以来,就坚决执行的帝位更替制度,之后,将再也无人敢质疑陛下继位的合法性。”
  听到这里,李世民的眉头一挑,但又有些不舍。
  五十岁退休,那么,他就只有五年时间了,即便是延迟退休,也只有十五年时间,但一想,如果自己真的坚持到六十岁的极限退休年龄才退休。
  那么,李承乾可就要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到时候,轮到他做皇帝的时候,就算做到极限退休年龄,亦都没有他做太子的时间长。
  所以,为了后面整体的帝王更加年轻化,他甚至都不可以拖的太久。
  “正明此法,似乎颇为可行,容朕稍后思之,你还有其它方面的建议么?”李世民思考了片刻之后,点了点头道。
  孙享福再度道,“陛下,即便设置了君王退休制度,也不并不能限制君王的权力,使之达到与士大夫之间的平衡。
  所以,这只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制度,咱们还要专门设置限制君主,和朝臣权力的一个部门。”
  “专门限制君主和朝臣权力的部门?”
  说到这个,李世民想到了法部,但如果孙享福只是说的法部,就没有必要提出来了,法部官员,说白了,还是一个官员,他们未必不会因为利益,做一些本就犯法的事情,后世,这个系统里面的贪污犯可不少。
  “是的,陛下。”孙享福确认了之后又道,“您应该知道,咱们首批实习生转正的制度。”
  “朕记得,除了需要官府的考评之外,还需要民意投票决定吧!”李世民答道。
  “是的,陛下,在这样的制度实行下来之后,咱们这些年遴选上来的官员,除了能胜任职务之外,工作能力,大多也都过的去,百姓们基本都满意,因为,他们执政,往往会站在民意的一边。
  如九垸县,县令做重大决定,全县百姓,都可以发表意见,采用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
  那么,咱们何不再成立一个民意代表团体,与法部相结合,在君王的候选人,以及在位皇帝行为不妥当,和一些由朝臣决断的重大政治问题不合适的情况下,提请全民公投。
  这个公投结果,可以否定皇帝,或者朝臣们强行决定的事情,也可以要求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惠民的政策,不仅让君权受到一定的限制,也让朝廷的政策,更多的是为人民百姓服务,算是用民意,双向的削弱军权和朝臣们的政权。
  甚至,在皇帝,或者一些大臣的行为超越底线,引起公愤的时候,在全民公投的结果,达到一定比例时,可以对皇帝进行废立,对大臣进行罢免,当然,这个触发条件,要满足很多硬性指标,主要的用意,是给皇帝和大臣警醒,让他们对民意有敬畏,不是真的把废立,罢免大臣的权力给百姓。”
  一个受全民监督的皇帝和大臣,即便是坏,也不可能坏到什么程度去的。
  当皇帝,和做高官,并不能满足人骄淫奢靡,肆意享受挥霍,掌控人生死,等诸多超越众生的权力,反而是一个只能为国家,为百姓,殚精竭虑做事情的人的时候,想要做皇帝的皇室子弟,或者做顶尖大官的朝臣,就未必会有那么多了。
  除非真的是像武媚娘这样,喜欢政治,喜欢万众瞩目的虚荣的人,一般都不会在这样高压的状态下,做太长时间,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生活。
  如果退位成为太上皇,他的后半生,都能享受舒服的日子,那么,像李承乾这样喜欢艺术的人,未必会把自己劳累到死,看着自己的儿子后代去为国家做事,他或许会更开心。


第754章 到伊铁尔
  连一个普通的政策,从商议到执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别说皇权制度的改革。
  孙享福这么跟李世民聊一通,也不过是在他心理面打个腹稿,真正怎么改,是他能接受,而且实际好用的,还需要他自己去考量,孙享福最多只是在大方向上,提醒他民意的重要性而已。
  其实,打开了限制君权和朝臣权利这个思路之后,办法还是有很多的,孙享福所想的,未必全面,大唐同样有很多智者,能为李世民献策,比如长孙无忌,马周,褚遂良等人,此前,李世民同样找他们问过计。
  马周就给李世民建议,皇家应该进一步减少供给皇室成员的钱财用度,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争取,不能做米虫。
  褚遂良则是建议,将所有皇子的才能,纳入考核机制,让所有的嫡系三代以内的子孙,都有机会问鼎皇储之位,将德和才,作为遴选储君的唯一标准,让所有嫡系三代以内想要从政的皇子,更加努力的学习,为自己赢得将来。
  长孙无忌,则是最狠,建议所有皇族子弟,在成年之前,完成基础学业,然之后进入军队,从小兵开始,接受至少三年的训练,大唐的皇子,可以不从政,可以不当官,但必须懂得怎么打仗,保家卫国的时候,他们必须在第一线。
  至于朝臣,用规章制度,能够一定程度的保证吏治清明,但不是绝对的,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最高级别官员的层次,必须要有所不同,想要做到十部尚书和各大集团军以上的级别,都需要有一定的民意军心的支撑,而宰相,必须是从这些人里面出。
  他同样建议了李世民,将实习生转正的那种民意投票制度,扩大利用起来。
  当然,他的建议与孙享福有些不同,民意支撑,在一些重大事情中,是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它只是官员做到顶级程度的一种基础条件,在众多具备基础条件的人中,皇帝再去选择其中一个人任命,即体现皇权的重要性,又不会出现什么大错。
  当所有的朝臣,心里面想的,都是如何让制度变的更加完美,有效的时候,整个国家的政治水平,就会不断的提高,也只有这种不断的提高,才能让这个体系,能够应对更多复杂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被动因素,推动政治水平的提高。
  又是一年除夕夜,孙家的孩子们都穿着非常喜庆的衣服,出席了每年都会在曲江大剧院例行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
  这里表演节目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上档次,就是孙享福这种看过后世电视春晚的人,也不得不赞叹华夏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创造力。
  只是太上皇李渊刚去世,所以,晚会的主题,有点偏素,主要是赞扬李渊的功绩,以及悼念那些去世的老臣们,这就让各家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们有些无聊了。
  所以,歌剧院外,一大帮半大小子们聚集在了一起,准备去鼓捣在停车场上,停了一长排的蒸汽机车。
  现在,这些蒸汽车头后面拉的,可不是什么拖拉机的拖箱了,而是一个个装修精致的车厢,里面摆着十分舒适的沙发,还有各种精致的软垫窗户设计。
  虽然,因为蒸汽机的轰鸣,使得坐在它里面的舒适度,并没有人力五轮车好,但谁叫它是最先进的呢!
  哪怕是坐着它,要一定程度的忍受烟味,还有坑坑坑的噪音,但这对它的拥有者来说,都不是事,这种我有你没有的感觉,才是权贵们最喜欢的。
  所以,在孙享福看来,这些用拖拉机做座驾的人,浑身上下都在冒傻气,可偏偏,他媳妇虞秀儿让人往家里送了好几台。
  自从李世民换了这个拖拉机当座驾之后,大臣们便开始纷纷效仿了,反正现在渭南的工厂,任何东西上了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