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这个你就放心吧!朝廷的建筑工程队,三年时间就将江陵这样的大城都修建好了,难道六年不能还把你这个没有江陵城一半大的大理城修建好?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的意思了。”孙享福笑着跟他解释道。
“六年?他们不是要先去修建广州城么?”舍龙闻言有些意外的道。
孙享福回答道,“广州城冯公早就修建好了,只需要建设少量的比赛场地,分一小拨人过去,最多半年到一年,就能全部完成,下半年的时候,朝廷的百万建筑工程队,就会陆续到你们云南来了,所以,临江修建码头,和修建一条从大理城通往这个码头的水泥道路,十分重要,且急迫。”
“我说咱们这边最近,怎么突然多了那么多汉人商贾,问城内土地的事情呢!”舍龙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
孙享福笑了笑道,“我估计,他们也就是问的多,实际投资意愿却不强,而且,都不敢做大。”
“啊!您怎么知道?他们都是问能不能白送土地给他们,就算是出钱,也只愿意出很少的钱,购买一些铺面,却没有一个像定襄城,江陵城那样,愿意投钱盖大酒店的,我听您派过来的农学生说,江陵城光是卖地,就把建城的费用全部赚到了,他们让我不要轻易出售这些城内的土地。”舍龙有些惊讶的道,孙享福可是把那些商人的心思全部猜中了。
闻言,孙享福再度笑道,“商人们投资,都是需要计算回报率的,江陵城,因为地处大唐腹心,水陆交通发达,而且,垸田集中建设起来之后,人口非常密集,来南北往的商贾较多,经济总量在未来未必会输给关中。
是以,那边的土地,他们愿意花大价钱买,只要产业建设起来,那就是赚多赚少的问题,绝不会亏本。
可是,你云南这边,地处偏僻莽荒,百姓们,大多也就勉强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实力十分落后,发展潜力也很一般,他们在你们这里开设一些铺面,向你们销售一些小东西,或者收购你们的产出,或许还能盈利少许,可是,开大酒店的话,建好了给谁住呢?你们这边,根本没有住的起大酒店的客户群体啊!”
第695章 怎么才能有惊喜
云南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经济基础差,它这个时候,不过是一个刚刚从野蛮的部落时代,开始向封建王朝统治过渡的地区而已。
然而,也并非完全没有解决的办法,因为,它与吐蕃,骠国,迦楼缕波交界,与天竺的直线距离也不远,发展商业的潜力,也是有一些,只要把产出扩大,道路修通,是完全可以把商业这一块做出一点起色的,当然,即便是把商业做起来了,没有像长安,江陵城那样,生活那么多权贵富豪的话,他们的高端产业,也是做不起来的,所以,这里只能先做底端,最好是低到平通平民都能消费的起的地步。
舍龙听到孙享福说的这个问题,顿时头就大了,没有这些高端大酒店,他怎么招待来参加运动大会的各国首脑,于是又问道,“那咱们怎么办?”
孙享福答道,“连城池咱们都不着急修建,又何必急着修建酒店呢!等咱们把田开好,路修好,产出提上去,百姓们富裕起来了,这些地,自然就会变的值钱起来的。”
兜来兜去,还是一个产出的问题,有了产出,才能谈其它,云南,蜀中还有宁川道,三地都与吐蕃交界,可吐蕃人为什么独独跟蜀中进行频繁的交易往来,这两年甚至建设好了一条沿途往蜀中的客栈休息补给通道,就是因为蜀中的产出多,云南和宁川道的产出少。
其实,蜀中能产的,云南都能产,甚至,蜀中许多的产出,原材料还是云南提供的,比如茶,药材,就都是蜀中的商贾从云南这边采买过去加工的。
“如此,我今日便下令,停了这城中的工程,分一部分人去修路,然后,让大家伙都听您的吩咐,去开田。”舍龙下了决定道。
孙享福笑了笑道,“其实,开田,与建城,也并不冲突,我刚才跟你说了,在云南,应该因地制宜,多修建亭台楼阁这类的木料建筑,这些木料哪里来?当然是开田的时候,砍伐而来,咱们提前将这些木料砍伐炮制好,其实,就是在为之后的建城,节省时间工序,等到时候工程队的人来了,他们有已经炮制好的各种木料,干起活来,就会快很多。”
“是这么个理,那么,还请孙少师您帮我们制定一个好的方略,我这就召集属下官员,前来听候吩咐。”
舍龙就是个风风火火的实在人性格,其实这几年,朝廷往云南地区派了不少官员,不过,都是底层官员,大多是从实习生做起,目前,也就是最早的一批,已经步入了县令这个阶层。
而经过了之前的平叛战争之后,云南的地盘可不小,比后世的版图,至少还要大出三分之一。
因为,林邑,真腊等地区纳入大唐版图后,被包围在中间的黑齿诸部也已经向大唐臣服,被李世民归到了安南军治下。
也就是说,后世的缅甸,老挝,越南的一大部份区域,现在都在舍龙治下,这也是为什么南中之地,拥有二百多万人口的原因。
而这些基础官员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处理多民族和谐的问题上,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也算是有些成效,至少都愿意和谐沟通,不会像以往那样,动不动就发生叛乱,爆发流血冲突了。
往后,他们的重心,则将会放在发展经济上面,经济条件好了,大家都有吃有喝过上好日子了,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冲突,逐渐的,就会融为一体。
一顿接风宴,吃出了一个决定云南未来发展方向的大会议,这是孙享福没料到的,不过,他大唐生发第一人的称号不是白叫的,想法和策略,那是说有就有,很快,就协调好了一整套土地开发方案。
最先,当然是开发大理周边了,几十万人干活和几千人干活,完全就不是一回事,这里有比岭南数量更多的大象,数百头大象,拉起双翅犁平整地面,那个速度绝对快,锯成标准长短的木料,就地晒干了之后,会全部拉回城里储备好,比较直的大木,则是整条晒干了之后拉回去,之后可以做房屋大樑。
指挥劳作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孙享福来做,此前,在农学生的建议下,舍龙其实已经安排了一些人在做开发梯田的事情了,现在,只是把规模扩大了几十倍,不让他们在不擅长的修建城池方面,继续浪费时间而已。
孙享福先是勘察了一些当地的物种的生长情况,南中之地,可谓是得天之幸,四季如春,白天和晚上有较明显的温差,即便是四五月最热的事情,它的气温也不过二十多度,非常适合穿单衣劳作,只要把田开出来,那些适合在恒定温度下生长的作物,几乎都可以野蛮的,不限制的生长。
像适应性比较强的番茄,以这边的气候,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周年种植的,如果用人工交花技术,使其最大程度结果,产量肯定是高的不要不要的。
在后世,云南就是我国番茄出口第一省,即便是大量出口,和内销,也还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因为产的实在是太多,经常会出现烂在家里了还没销出去的情况。
而由于气候需求的原因,这边的许多药材,植物,也是其它地方无法复制的,这就导致了它的珍贵性,孙享福领着农学生,在一些野生药材,珍贵花草植物比较多的地方,勘定了位置之后,因地制宜,留下了很多建设图纸。
稍后,这些种植园,就得这些农学生们自己组织开辟了,至于可以作为主食的大田作物,孙享福召集了所有人,讲了几节课之后,便带领着大家,在新开好的田地中,种植了下去,这些种子,算是他们在温带气候中种植的试验品种,之后的产量,口味,等等,都要拿来与其它几个地方做对比。
在舍龙在再三挽留下,孙享福一直在云南待到了五月中旬才走,并且,给他留下了很多比较美观的亭台楼阁建筑图样,这都是孙享福在后世的景区看到的,虽然舍龙更加感兴趣的是围屋碉楼这样的,能解决云南百姓实际问题的房屋。
论到设计修建这些土木建筑,其实古人工匠比孙享福还擅长,孙享福只是告诉舍龙,如何通过规划建筑,打造经济圈而已,吃喝玩,一定要形成特色,让人来这里一次,就能记忆深刻,还想着带自己的朋友,家属来游玩。
所以,等江陵的工程队来云南的时候,需要修建的,已经不是一座像定襄,江陵城这样,以奢华为主基调的通都大邑,而是一个到处都是景观,像花园一样的城池,而且,还不只是一座城池,往西,丽江,迪庆,芒康。往南,普洱,孟赛,万象,都会修通道路,建类似的以景观为主的城池。
这样,不仅能让云南的产出,卖往吐蕃和骠国,使其在商业上,逐步发达起来,还能让它以独特的优美环境,吸引人来游玩,或者定居。
橡胶树的种植,孙享福最终选择放在了下龙湾外的中红岛上,为此,舍龙拨了两万人给他,不过开辟一个橡胶树种植园而已,当然是用不上这么多人手的,舍龙拨这么多人,是要让他们一边种植橡胶树的同时,一边跟着岭南的船队,学习一定的行船,或者航海技术。
云南的水系发达,农业产出提升上去之后,可以辐射整个东南亚沿海地区,只待未来大唐拿下骠国,得到整个往南直到沿海的地盘,就可以把它单独划成一道,其地盘,可能比之前的岭南道还要大,人口也会更多。
六月上旬,孙享福再度回到了广州这边,第一时间,他就让大家伙拿起镰刀,跟着自己去田里,割玉米苗,俗话叫做割天心。
“老师,这玉米长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把它割掉一半?”李泰听到孙享福这个要求的时候,懵逼了,连那些会种玉米的玛雅人,也懵逼了,因为,孙享福动手之后,还不止割一点点,整个齐玉米棒子以上的部位,全都被他一刀割掉了。
孙享福指了指自己割出来的玉米苗道,“这叫‘控上促下’,嫩芽的时候割掉一些没有用的部分,能促进它的根系生长,根系发达了,它不仅能更加抗旱,还能更大程度吸收土壤中的养份,使得玉米棒子更大,颗粒更加饱满。长成了割,则是能减少它在整株苗上的肥力消耗,当然,好处也还不止这点,它还能使其抗风能力更强,或者减少虫害,突尖的情况等。”
好吧!见孙享福说的头头是道,李泰他们也不敢质疑了,跟着他制定的标准,也割了起来,在后世,玉米割苗与不割苗,其实也受到过争议,不过,最终,通过科学的统计,得出了一个有着非常明显差距的结果,割了的,一般比没割的,高产一到两成左右,要知道,玉米本就高产,一到两成的差距,那可是过百斤,可见这道工序的重要性。
至于土豆,红薯,番茄,花生之类的作物,长势也十分良好,因为这几种作物的适应性本来就强,王二小按照孙享福的要求,采用了比较合理的整田,施肥等耕种手段,倒是让那些玛雅人震惊不小,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来到了大唐来之后,就像受到了神的祝福一般,比在他们那边,长的要好的多。
在经过比较科学的播种手法,以及一些比较精细的田间除草,追肥打理,除虫害等加持之后,它产量,只怕比在南美洲现在的普遍比较粗略的手法种植出来的产量,要高出一半以上。
“老师,咱们下个月底启程的时候,这些作物,就能全部收获了吧!”孙享福回来了,李泰就放心了,看到那些玉米被割掉了上半部分,依然能够存活,他就完全信了孙享福的说法,不过,他心里面自然是有些小九九的,那就是把这些新作物种好了之后,在李世民夫妇面前邀功。
“小泰啊!知道陛下南巡了一次之后,就非要打破朝廷以往的常规,封冯公为骠骑大将军么?”
李泰摇了摇头。
孙享福又道,“因为,冯公从来都只会埋头做事情,从不给自己报功,你父皇在他这里,总是会得到惊喜。”
听孙享福这么说,李泰瞬间懂了,再不提什么报功的事情,安心的去找冯盎学习怎么给李世民创造惊喜的经验去了。
而说到惊喜,其实李承乾这边,那才叫做给所有人创造惊喜,两个月的时间,他才从长安走到扬州,这整个过程中,西域各国代表团在运河沿岸城池的花费,已经高达千万贯,而当初他将西域各国的欠款账单送到李世民那里去之后,满朝文武都觉得,自己有些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在西域代表团在长安的十天里,总共有二十六个国家向大唐钱庄贷款,总贷款额度,超过三亿贯,其中,拜占庭帝国一家就占了六千万贯,大食,波斯,天竺等,皆是三四千万贯不等,至于其它各国,是几百万贯,到千万贯不等。
可别以为李承乾是拿了三亿贯出来借给他们,实际上,他只是给这些人开通了一个股份抵押贷款的服务而已,这些钱从来都没有从大唐钱庄只拿出来过,他们欠下了这么多钱,也只不过是拿到了一部分海外探索投资公司的股份而已,总共加起来,还不到五百万股。
因为,随着他们都可以拿到贷款,这支股票的竞价也就变的更加激烈起来,最终被他们抬到了九十多贯一股的超高价位,引得许多原始股东都在这样几十倍的暴利下,纷纷动摇,开始出手自己手中持有的股份,到最后,加上他们原本就带过来大唐的现金,他们总共在交易中心砸了差不多三亿六千万贯。
而且,欠下这么多钱,还不能怨大唐,因为,价钱是他们自己抬上去的,大唐官方,可没有鼓励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他们的需要,提供了方便而已,以往的时候,这支股票的价格可没这么疯狂。
第696章 玉米面和红薯粉
大唐鲸吞天下的大势已成,李承乾和马周,唐奉义的计划,只是给之后开启大一统,埋下伏笔而已,巨额的欠债,会让他们想尽办法在国内横征暴敛,暴乱四起,到时候,大唐就会以维护世界和平,解放穷苦百姓的姿态,摧枯拉朽的完成整个欧亚大陆的解放。
想明白了这一点的李世民很欣慰,所以,无论李泰在岭南把田种的有多好,他的功绩,也是无法跟李承乾比的,最近,长孙皇后最关心的,是他们这些成年王子的婚事,李恪固执的要娶孙小妹,为此,还不惜顶撞了长孙皇后,看在杨妃的面子上,长孙皇后也就不跟他计较什么了,反而,得知消息的李世民,却下旨宽慰了李恪一番,并且重重赏赐了他,这也是表示对他追求孙氏女的支持。
至于李泰这边,长孙皇后本以为自己能够一言而决的,毕竟,李泰是他的亲生儿子,可谁知,给他选定的人,李泰也不同意,反而要娶文工团一个做女官的夷族女,这就叫长孙皇后生气了,险些把好久都没犯的气疾都引发了。
可谁知,李世民在得知这个夷族女的名字叫阿月之后,又是举双手赞成,那丫头此前李世民就见过好几次,代表岭南到望江楼给自己献过歌舞,在关中割过麦子,是在孙享福夫妇的熏陶教育下长大的,人很善良,知足,并且长相也越来越漂亮。
问题是,李泰这边,还有点搞不定人家,堂堂大唐帝国的嫡皇子,除太子之外,爵位最高的亲王,娶个亲,人家女方居然会不同意,这样的事情,往上数几千年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可是在大唐,它就是存在了。
然后,拿下阿月,就变成了李泰的政治任务,因为,他这个婚姻的事情,让李世民想到了另外的一干问题。
皇室与少数民族通婚,能更加让这些少数民族对国家归心,他自己就是这样,长孙皇后可是鲜卑族,自唐以后,鲜有人再提及这个族群了,因为,全部归入汉人了,连那些鲜卑族复姓,也都逐渐的消失,到了宋朝基本就整个没有了。
于是,所有成年的王爷们都有了新任务,李世民给的指导意见是,尽量纳少数民族女为妃,就算实在没有合适的,也要至少纳一个为侧妃。
通常,一个人口不多的少数民族,如果出了一个王妃级人物,它就很难再出现什么叛乱的现象了,而当少数民族女子成为皇妃,王妃,变成一种趋势,那么,他们再想从这个国家剥离出去,就很难了,因为,皇室的子孙中,有一半的血统,就是他们本族的,当然,那些种群数量庞大,到可以威胁汉族种群地位的除外。
如果发动欧亚大陆统一战,大唐还真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波斯人,大食人,欧罗巴人,甚至是天竺人的人种族群,可都比目前的汉人基数大,这些族群,就会成为威胁汉族人种群基因的存在。
所以,致力于推动民族融合,稳固族群发展的尚书右仆射温彦博,在朝堂上提出了提议,改革婚姻制度。
取消平民纳妾的一些限制,纳外国胡女为妾,数量将不受不限,只要百姓们自己养的起。
而且,这些外国胡女一旦嫁给大唐百姓,就可以立即拿到大唐户籍,甚至,朝廷还要给予鼓励政策,官员,公职人员纳胡女为妾,可以享受一定天数的婚假,当年有纳外国胡女为妾的平民,则可以分职业不同,减免下一年度,一到两成的税收,本国少数民族,不在其列,因为所有持有大唐户籍的他们,和汉人是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这样为族群发展长远计的建议,顿时得到了所有朝臣的赞同响应,此消息在全国公布之后,安西大都护府境内,首先刮起了一阵女追男之风,那些西域各国逃避战乱,流入大唐境内的胡女,用尽各种办法,勾搭当地持有大唐户籍的百姓,连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都难逃其魔掌,更加别说那些年青力壮的士兵了,所以,大唐儿郎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口在贞观九年五月的这道政令下达了之后,可能会呈爆发式增长。
七月中旬,岭南道这边选定好了位置的几处围屋都建设的差不多了,孙享福在巡视了一遍橡胶树和剑麻的苗物之后,便返回广州城,准备进行几样大田作物的最后收割和数据统计,橡胶树和剑麻与土豆红薯那些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不同,它们生长周期比较缓慢,出了问题,浪费的时间成本较大,而且,孙享福本人,在后世也没有种过这些作物,幸好有几个玛雅人土著种过剑麻,结合他们的一些经验,两年半以后,应该能有不少收获。
而且,赵河这次不只是带回来了种子,收割好的剑麻叶和放出来的橡胶树液,都有不少,已经拿到长安,交给各个研究院研究了。
月初的时候孙小妹有信过来,垸田内,第一期,最后一季杂交水稻长势良好,上一季的产量,达到了十一石二,即1344斤,而这最后一季,如果能再度增加几十斤,应该能达到预期产量,如果能种出1400斤以上,那么当下的杂交水稻最高亩产,就算是与后世九十年代看齐了。
农作物高产,在除去虫害因素之外,还有两个方面主因,一是种子本身的进化,让不完美基因变的完美,这就是杂交稻种所追求的,这一点,在当下,有一些优势,那就是各地产出的原种野生稻种比较多。
第二点就是肥料保障作物各方面营养充足,这就跟人吃多了高热量食物会长胖一样,肥料,就是农作物的高热量食物。
在科技水平无法达到生产化工肥料,帮这些作物全方位的补足营养的时候,孙享福采用用的是多次追肥的办法,在作物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让它一直吃饱,两个胖子,生出来的崽,基本也是胖子,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
当然,他是不建议百姓们也用这样的方式,去提升产量,因为这样需要投入的人力,肥料成本太大了,只需要专业的人,有一个育种基地,帮百姓们培育出最好的种子就好。
所以,即便是孙享福第一期的稻种达到了预期目标,所产出来的稻种,交给百姓们去种,他们最多也就种出个十石左右的亩产,就顶了天了,这与肥料的肥力,除虫,除杂草的技术达不到标,也有很大关系。
一千二百斤左右的产量,虽然与后世江汉平原地区,普遍亩产两千斤的水平,差着七八百斤,但在这个时期,已经足够了,因为现在并不需要养活那么多人。
至于非垸田区域的百姓,他们或许能够种个七八石左右的产量出来,但是,现在大唐的农作物丰富了,未必需要都种水稻,在竞争不过别人的方面,与别人竞争,是很愚蠢的做法,选择新兴经济作物,玉米,或者各种蔬菜作物,的是不错的选择。
就岭南玉米田的长势来看,它的产量,还是不错的,而且种植起来,比水稻轻松的多。
“老师,那些种玉米的玛雅人这几天经常说,咱们这个地方太神奇了,种出来的玉米,居然比他们那里的棒子大的多,颗粒也更加饱满。”李泰在城门口迎接到了孙享福之后,喜滋滋的道。
“他们此前连整田,施肥,追肥,除虫害,割苗,这一类种植玉米的基础知识都不懂,那里能够种出高产的玉米来,对了,他们怎么知道玉米的棒子大,是不是偷吃了?”
孙享福一眼瞪过来,李泰顿时不好意思摸了摸鼻子道,“呃,那些玛雅人说,嫩玉米煮出来最好吃了,为了讨阿月开心,我便摘了一些煮来食用,很甜,她很喜欢吃。”
孙享福就知道是如此,白了他一眼道,“她喜欢吃玉米没用啊!关键是她喜不喜欢你。”
闻言,李泰脸色有些垮,不过,片刻之后,他又挺起胸膛道,“我一定会让她喜欢上我的。”
孙享福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道,“我觉得你应该是能做到的,只要你不断的努力,让自己变的更好就行。”
恋爱,是能改变一个人的,优势是当恋上的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比较独立的女性的时候,李恪如是,李泰也如是。
事实上,偷吃玉米的不仅仅是李泰一人,冯盎嘴馋的时候,也吃了不少,只是这东西进入枯老期之后,煮出来就没那么好吃了,冯盎的牙口,也不适合啃老玉米,所以,一收到孙享福回城的消息,已经在城里收拾好行装,准备起行去江陵的冯盎,就找了过来。
“正明啊!这玉米产量虽高,但老了之后的口感,却是不如米麦,更加不如土豆红薯,顶多能算作是粗粮,它的价值,恐怕不会太高。”在李泰的总管府衙门的客厅落坐了之后,冯盎一边品着茶,一边道。
孙享福笑了笑道,“您吃米麦还脱壳吧!这老玉米啊!它也是要磨粉,筛去粗糙的部分,做成面食才好吃,而且,它的营养价值,可不比米麦差,有降血脂,降血压,抗血管硬化,抗衰老等好处,是非常适合作为主粮的。”
玉米是后世公认的‘黄金作物’,但真要把它做到好吃,还需要费一定的功夫,至少,需要研磨的比较精细,然后通过多道工序,筛除杂质,如果能细到像后世的机器磨成的粉末一样,做出来的玉米面条,玉米馒头的口感,是可以达到不输给小麦的程度的,因为它有天然的复合糖甜味加成。
冯盎闻言,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老夫的吃法不对,你还别说,吃了这玉米,老夫出恭的时候,松快了许多,整个肚子都轻松了些,确实有它的好处,至于这如何磨面做吃食,你可得快些教给大家。”
冯盎其实已经看到了玉米的好处,那就是种植起来的时候,比水稻省心,产量也不低,它的口味要是能堪比米面,那么,岭南肯定要大规模种植的,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人力去做其它事情。
孙享福当然是知道他的想法,笑了笑道,“以岭南沿海的气候,玉米完全可以岔开时间种植,让您一年四季都有嫩玉米吃,不过,说到这磨玉米面,我倒是想起,红薯,土豆也是可以做成粉条的,这样才更加便与作为主粮储存,咱们去江陵之前,倒是可以弄一些出来。”
“红薯土豆也能做成粉条?这个老夫倒是要见识见识,需要什么工具,你快说,老夫找人去安排。”
说玉米的产量大,但跟红薯土豆比起来,那就差远了,但吃过红薯土豆的冯盎觉得,这两种作物,似乎更加适合做菜,如果能做成米粉一类的东西,那就太好了,这可是比玉米还能跟省心的作物。
第697章 小震惊一下
在后世的荆湖地区,每到腊月,百姓家里肯定会制作几样吃食,一种是熬麦芽糖做麻叶子,一种是发面炸饺子,这种饺子,不是北方吃的煮饺子,蒸饺子,是在发好的面里面加入盐,或者糖,或者切碎的蒜苗,擀成面皮之后,切成小片,从中间划开一个口子,将面皮的一头从中间的口子里翻过去,然后放在油锅里炸香脆的翻饺子。
而通常大家在炸这种翻饺子的时候,还会炸另外一种食物,当地人土话音译叫做‘玉腊片’,也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薯片,有用红薯炸的,有用土豆炸的,方法都一样。
就是把煮熟的红薯或者土豆去皮,在一张铺有蒸布的门板上,用擀面杖或者刀背,按压抹平,将其晾干了之后,切成小片,放在油锅里炸的香香脆脆的,等其冷却了之后,和翻饺子一样,装进用大米爆出来的爆米花里面,能保证其香脆不改,只要扎好袋子的口,吃到第二年夏季都没问题。
孙享福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东西,放了寒假,他会专门去各家赶趟,帮忙翻饺子,炸玉腊片,其实就是图吃个新鲜的,直到大学时期,超市开始下乡之后,当地这种自制吃食的活动,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所以,把红薯,土豆这些东西,制作成吃食,难不倒孙享福,就是制作红薯粉,其实跟山南道这边制作米粉的工序差距不大,无外乎清洗,粉碎,过滤,曝晒,打浆糊,漏丝而已,都是这个时期,通过一些木制工具能够做到的。
没几天,几百亩试种田的红薯,玉米,土豆,花生,番茄等作物全部收获完毕之后,留了一部品相较好的做种,剩余的大部分都装了船,其中,还有不少,被制作好的红薯粉,薯片,玉米面等吃食。
然之后,整个岭南的队伍就起行了,加上两千余去江陵参加运动大会的运动员,以及被阿月训练出来的三千多去江陵城献歌舞的百姓,文工团员,整个船队共有三百多艘大船,很是庞大。
此时的西域诸国的代表团队,才刚刚到达山南道境内,李承乾可是把他们消费的够够的了,但是,他们基本没有抱怨,从进入大唐境内以来,长达近八个月的行程,一点也没让他们感到厌烦,因为,看的越多,他们学到的东西也越多,大唐对于城池的规划,百姓的管理,对于他们来说,处处都是学问,尤其是看到那些长满绿色草皮的大堤的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