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叫像马大全这样的人,从肥差上下了岗。
原因是,在孙享福的建议中,皇家的钱财收益,都只算账,实际的收支和现金管理,全部走钱庄,那边专门设立了皇家理财账户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而珍宝库里面的宝物,也将通过博物馆,向全民开放,这些建议,现在都被李世民批准,并且开始执行。
原先管理这些东西的内府总管马大全,可是占着整个皇宫里最肥的差事,就算是内侍监王得用,对他也只有羡慕的份,可现在,他却只是王得用属下不知道排名第几的一个副监,原先他属下的那帮爪牙,全部因为后宫的搬迁和新的管理制度,而被遣散出宫了。
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难怪孙享福会在这个人身上感觉到不自在,或许是因为他隐藏的不太好,让自己不经意间产生了不好的感觉,看来,自己以后还得注意些了,即便他只是个副监,那是李世民夫妇身边的人呐!
次日天大亮,孙享福脚步轻易的去了九垸县衙,或者说脚步虚浮会更贴切一些。
“大力哥,陛下过几日,应该会来咱们这边几个县调粮食,你通知一下纪南钟祥两县和咱们各镇的粮仓管事,早做准备,只给大米。”
“要调多少?”
“一千万石。”
“那为什么只给大米?”
“因为一千万石大米的价格比一千二百万石稻谷的价格高啊!”
“是哦!”孙大力想到了大米六十文一石,稻谷四十文一石的价格,恍然大悟道。
卖一千万石谷子,不过是四十万贯,可用价值四十八万贯的一千二百万石谷子,碾出一千万石大米卖给朝廷,则是能得钱六十万贯,还能余出两百万石谷壳,正可用作鸡鸭饲料,其价值,怎么地也值个两三万贯,光是出一道碾米的工,便能多赚十五万贯左右,何乐而不为?
要知道,在九垸县,活水河流密布,水磨碾子到处都是,碾米对当地百姓来说,不过是搬运一次的功夫而已。
很快,孙大力就将这个消息派人通传了出去,又道,“下半年公安,监利,沔阳几县也开始大量出产粮食了,我估摸着,粮食价格还得跌,咱们库里粮食还不少,是不是再往外卖一点?”
“不用,朝廷已经下令以六十文一石的价格不限量收购粮食了,那么它就只会在六十文一石以上的价格,在咱们内部的粮食需求饱和以后,它的价格,还可能因为外部需求而上涨,就六十文一石的价格,朝廷在江南道,岭南道,日南郡那边一些盛产粮食的地方,一定能够收到不少粮食,你道朝廷为什么还要从咱们这边调粮食?”
“你是说,朝廷将粮食运到了外部?”
“应该是,说不定,还会因此赚不少钱,过几天等人来运粮就能见分晓了,今年下季开始,光是荆州,郢州,复州,就有六个全面完成筑垸的县,统共近千万亩高产水稻田开始产粮,光是一季的产量,就可能高达九千万石以上,咱们想要用这些粮食产出创造经济利益,经营的范围也需要向全国铺开了,商会需要联合这六个县,去往蜀中开设食品加工分厂,面向剑南道,云南,吐蕃高原,这数百万人口的市场,售卖咱们的产品。
另外,北方,以及辽东半岛的分厂,也要扩大,增加数量,至少保证每个州,有一个小分厂,这样,不仅能将咱们的产品以更低的价格铺满全国,还能带动当地的一些百姓就业,咱们产出的粮食,也有稳定的销路,那边有不足,就补充向那边,保证整个国家的粮食价格稳定。”
孙享福之前说的‘荆湖熟,天下足’,可不是一句空话,虽然目前只是六个县完成了筑垸,但是一季产出的粮食,也足够大唐现有的三千多万人口,食用半年的了,两季,则是一亿八千万石以上,就算给大唐所有人都供应碾好的大白米食用,那么,平均分配到所有百姓头上,每人也有五石多,基本能保证他们全年的食用口粮了。
要知道,明清时期,筑垸工程全部完成之后,这里产的粮食,可是能够供应全国一两亿人口的,而且,由于孙享福带来的是后世最成熟的粮食育种和种植技术,其产量,已经远高于明清时期,与改革K放初期的水平相当,那么,等到筑垸规模更大之后,它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就能更多。
想要统治天下,就首先要有能够养活天下百姓的粮食,这个时期的百姓,只要吃的饱,大多都不会想着造反搞事情。
“这么大规模的扩张,咱们的管理人手,恐怕不够啊!”孙大力有些担忧的接话道。
“与那些在当地开辟产业的世家家族企业合作,反正咱们做这些产业,也不是为了累积财富,让一部分利润出去,将产业铺开,给国内一个比较稳定的物价市场,我们才好推进其它的项目。”
这些方面,孙享福其实早就已经想到了,稳步推进这些项目,使得这个国家变的更加稳定,就是他的目的。
“行,我都按照你说的去安排,对了,还有个事情没跟你说,纪南和钟祥两县的耕种水平已经开始稳步提高了,公安,监利,沔阳三县的县令和一干属官,这几天可都在我们九垸县这边,眼看夏粮收割,要开始抢种秋粮了,他们想要咱们给他们提供一些技术支持,能多收一点是一点不是。”
孙大力提到这个问题,孙享福顿时就想到了想要做事情的武媚娘,派她去,倒是能够将一个县组织起来,再有杜构,王门等第一批跟过来的农部官员,都有了五季种植水稻的经验了,而且他们的组织能力也不差,倒是可以派出去,反正九垸县这边,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稻种优化,继续给百姓们提供稻种就行,有那些小王爷和一号垸的一些熟手百姓在,足够了。
敲定了这事,孙享福又想到了在纪南县种菜的孙小妹,她的成果到了下半年就会出来,明年开始,就可以全面向外推广,倒是可以提前给那些县令们打个招呼,派一些当地百姓,到纪南县学习种植,而且,种植品种要合理分配一下,尽量避免一个品种种植太多,导致价格相互竞争,卖不起价格,这事,交给孙大力就能解决。
毕竟,去年冬天的红菜苔,已经给了纪南,钟祥,九垸三县的百姓一些教训,三个县都种,而且还都是用最佳的种植方法种,一下子就产量本来就高的红菜苔,推高了三四倍的产量,这就导致了原本两文钱一斤的价格,直接跌了一半,变成了一文钱一斤,而且,由于市场上的菜多了,商贩纷纷降价出售,出现了恶性竞争,导致后来许多人还亏了本,今年他们来收菜的话,价格可能更低。
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品种调配来避免的,山南道地区,冬天能种植的,可不仅仅是红菜苔,百姓们的餐桌上,也需要种类更丰富的蔬菜。
第652章 被老婆套路了
这几天,孙享福都是在愧疚和自责中渡过的,因为,每天他从床上起来的时候,都会发现床单上的婴红,老话说的好,‘最毒妇人心’,这女人对男人用起手段来可真是狠,孙享福现在算是真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中的道理。
“虞秀儿你这个丧心病狂的娘们,居然给为夫用上套路,简直是不择手段。”
孙享福在内心里悲催的怒吼了一句,却不敢真的喊出声。
事情很简单,府上的胡女,就算穿的再少,也不可能全身就一件布料,被虞秀儿一扯,就一丝不挂了,这都是她设计的套路。
孙享福现在觉得自己在府上有些抬不起头来,因为,他看到府上的每一个胡姬,都觉得这应该是自己的小妾,又或许不是。
胡人脸盲症害人呐!偏偏这个缺点又被虞秀儿给利用起来了,所以,这几天,上孙享福床的胡姬一直都在换,而他总是事后才知道。
睡女人这种事情,不管是在这个时期,还是在后世,绝大多数的男人都是不太在意,甚至是非常乐意的,但是孙享福自己心里这一关,真的不好过,因为他以为是在和同一个人,实际却是在和不同的人,整个过程没有释放他的占有欲,反而满满的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夫君您现在不应该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么?”在餐厅里吃完早饭,虞秀儿面带三分笑意的看着不肯出门的孙享福道。
孙享福梗着脖子道,“我为什么要春风得意?你难道不知道,房事太频繁,会掏空男人的身体的么?”
“妾身知道啊!还以为夫君不知道呢!要是夫君的‘性’致太高,沉迷在其中了,妾身一定会规劝夫君注意身体的,现在看来,夫君还是有节制的嘛!这都七八天了,总管才收了十人,倒是叫妾身好生失望。”
闻言,孙享福像被踩住了狗尾巴,腾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指着虞秀儿道,“这是你用计骗我才这样的。”
虞秀儿一点也不否认道,“夫君真要是管的住自己,妾身做的这些,会有用么?”
想想自己这几天一到了晚上,就暗暗期待的那种心情,孙享福更加羞愧了,或许心里依旧有坎,但身体的享受,让他有点无法自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已经变的有些放荡了。
“就她们,不能再多了,其余的人,都送到长安府邸去吧!不然,为夫真的可能早死。”孙享福最终一脸悲催的道,既然他自己没有管住裤裆,那也只能认了。
见到他这幅模样,虞秀儿咯咯一笑的点头道,“好好好,妾身和红袖,香蝶都有公务在身,近两年,不能怀孕,红梅和春桃要管着家里一大帮孩子,这为家族开枝散叶的任务,就只能劳烦她们代劳了,其余的人,妾身过两天就带走。
对了,妾身还按照给她们起的汉人名字,在她们的眉心纹了图案,以后,夫君看图认人就不会错了,等妾身去了江陵城,夫君在家要记得雨露均沾,还有,别伤了身子哟!”
带着一脸诡计得逞的笑容的虞秀儿刻意的跟孙享福打了个趣,引得孙享福一阵白眼。
这女人自从生了第二胎之后,画风越发的不含蓄了,用豪放来形容也不为过,而且,现在貌似不只她一个人这样,大唐民间很多家庭的当家主妇都是这样。
孙大力家的那位邓大嫂,这些年就不遗余力的给孙大力弄小妾,当着外人,也丝毫不避讳这个话题,好像家里人口少,对她来说是一种奇耻大辱似的。
九垸县里的百姓,包括一号垸田里的妇人,时不时的,都会聊到最近朝廷给所有二等公民以上的百姓开放的纳妾政策,为了刺激人口增长,即便是二等公民,也被准许最多纳一个汉人妾,如果是外籍胡女,则可以纳三个,这可是让她们都动了心思。
因为,解决了吃穿住的问题之后,她们生的孩子越发多了,家里只有一个女人的话,根本管不过来,做家务,带几个孩子,以及一些比较轻的农活,打理整个家除重体力活之外的所有事务,只靠一个人的话,可是十分辛苦的,家里要是有一个可以由她们指使干活的胡女小妾,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孙享福估计李世民出这样的政策,是有战略目的,除了刺激本国人口增长,推动民族融合之外,满足民间的正常需求之外,还能大大的阻碍别国的人口增长,为他统一欧亚大陆做准备。
而这个政策也起到了实际的效果,那就是西域各国到了适合生育年龄的年轻女人,开始大量涌入大唐,这可是除了全家学习汉语,和累积财富之外,一个移民大唐的捷径,这样,就导致了这些年轻女人大幅流出的国家的人口增长放缓,有些,甚至因为在进行着战争,而开始倒退,天竺地区的很多国家,现在的人口数量就是在飞快的倒退,这里面还有李世民其它手段的原因。
孙享福不知道,想出这个比较天马行空的策略的,正是他的好徒弟李承乾,骨子里有几分胡人血统的李世民觉得李承乾的这个想法很靠谱,半胡血统较多的朝堂大臣们,几乎举双手赞成,在他们胡人的认知里,实现统治,大多数时候,是从控制女人开始,其次才是牛羊。
就是坚持汉家正统的大臣们,在这种民族融合为核心政治路线,发展人口,为核心政治目标的前提下,也不好意思开口。
毕竟,朝廷推动的是汉人男子纳胡女为妾,生出来的,是汉人小孩,而不是汉人女子嫁胡人为妻妾,生胡人小孩。
看来,史书所载,唐女豪放,应该是不假的,究其原因,很可能是会验证另外一句老话的正确性,‘饱暖思yin欲’啊!
经济形势好了,吃饱了,穿暖了,人们就会有更多的功夫去想这些事。另外,胡姬的大量流入,会更加促使大唐民间的风气开放,所谓的‘胡天黑地’,讲的是胡人对那事的开放程度,它正在冲击着中原民间原有的风气。
而且,虞秀儿这么做,在大唐这个时代,其实是非常站的住脚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话的道理,世家子是最早读懂的。
现在孙家已经有两嫡三庶五个男丁了,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延续能力,接下来,就是繁衍更多的根支旁系,来加强,巩固它。
比如像虞家,现在也是家族资产超过三千万贯,拥有一个龙头产业,以及多个辅助产业上市公司的顶尖二流世家了,他们家族的力量,不仅能够管的过来这诸多产业,还能任由像虞方,虞真这样,算是有些能力的人才,在家族产业之外的领域瞎玩,这就是人家的底蕴,这个底蕴怎么来的?
多纳妾,多生娃。
家族人口多了,有才能的人也就多了,那么,不管做什么,他们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资本,更强的实力。
像这种孙享福连名字和样貌都不记得的胡姬,可以说是虞秀儿推动孙家发展壮大最好的对象。
因为,她们基本不会跟孙享福产生多大的感情纠结,不会分去属于她的宠爱,却能够为孙家繁育更多的后代,将来,成为她的儿子,或者孙子最忠诚的帮手。
很快,孙享福就看到了一溜眉心刚刺上去了各种小花朵的十个胡女小妾,第一个是夏荷,第二个是秋菊,依次还有玫瑰,牡丹,芙蓉,茉莉,水仙,杜鹃,紫薇,芍药。
孙享福能看到她们脸上的欢喜,以及那些眉心没有被刺花的胡女的失落,她们之所以对孙享福表现的那么热切,所求的,不过是物资上的保障,可并不是对孙享福的爱,所以,孙享福看到她们的表情,也并没有心软的留下她们所有人。
和虞秀儿一起,受了众女一碗茶之后,她们也就算是进了孙府的门了,即便是孙享福大力的推动了许多改革,使得所有非罪犯,战俘之类,拥有大唐户籍的百姓,都拥有了二等公民的身份,受到法律一定程度的保护,让当家主妇随意打骂虐待小妾,或者像处理自家财产一般,将小妾发卖给青楼的时代,成为了过去。
但大多数小妾在家里的地位,依旧比仆人好不了多少,通常都需要做家务,干各种活计,除非她们能像红梅春桃一样,做到有品级的诰命,或者像姚红袖和李香蝶一样,做到朝廷有品级的官员,获得一等公民身份。
否则,管家德叔都有权力命令她们做事,因为她们是属于家里的一部分,而不是主人之一。
况且,她们现在其实连妾都算不上,因为,虞秀儿根本没有去衙门帮她们入孙家的户籍,只有为孙家生育了后代的人,才能入籍的资格,如果生孩子的能力都没有,那么,她们也就是个通房丫头的命,在府上好吃好喝的过日子而已。
虞秀儿用了土办法,给自己的胸脯上抹了鱼胆治,总算是断了康宝的奶,这样她才好启程去江陵城。
武媚娘也领着孙府几个护卫,还有一组十多个一号垸的熟手农夫去了沔阳县,这个县,名义上,还是孙家大女孙婉婷的封地呢!
杜构和王门的配置也跟武媚娘差不多,由于这几个县离九垸县都比较近,很多百姓都到九垸县听过民学课,也看过试验田的整田,播种的一些场景,教起来,应该比孙享福最初教那些一无所知的百姓的时候要轻松的多,倒是不用担心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最多一两季,等大家熟悉了,看的懂孙享福制作出来的各种宣传册了,这里的农田产出也就上了轨道。
在新一季的稻种开始下地的时候,码头上,过来拉粮食的船队终于来了。
渭南造船厂的生产车间,早已形成了规模,造船技术也越发的成熟,现在,制作在江上行走的万石水轮船,他们一个月,就可以下水五十艘,这几年累积下来,长江水路转运公司拥有的万石货船,早就达到了两千多艘,一千万石粮食,他们只需要分出一半的船只,便能一次过全部拉走,运力十分惊人。
也就是在粮食交割后的当天,孙大力就来到了一号垸田,跟孙享福汇报一些消息。
第653章 李世民的算盘
李世民要那么多粮食,果然有大动作,孙大力在田埂上灌了一大口解暑的绿豆汤之后,便开口道,“打听清楚了,咱们这边收去的粮食,会运往倭州那边。”
“倭州?”
“是的,弘慎公将把整个东边的岛岛屿全部清理了一遍,将所有没有开化的百姓聚集到了倭州几大矿山地区,得民八十万,而从今年开始,整个倭州岛境内,没有种一亩地的粮食。”
闻言,孙享福一愣,不用孙大力继续往下说,孙享福也知道李世民和张公瑾要在那边干什么,他们这一招,可真够狠的,不让所有原倭国土著种地,那么,他们就必须依赖大唐的粮食生存,而这些被张公瑾集中起来的土著,不用说,肯定是全部被当作矿工,为大唐开发原倭国境内的金银矿产,大量的向国内输送。
这种绝粮的手段,是不给他们任何反叛的机会,因为,没有种植粮食,没有出海的船只,他们如果敢轻举妄动搞事情,那么,首先就会饿死一大半的人,只要大唐能够不断供应粮食,那么,对于倭州的控制,几乎是绝对的。
可是,光倭州的那边,怎么算,也不到一百万的人口,一年也消耗不掉两千万石粮食啊!八十万人,就算一天三顿的吃,平均每人也不过就是消耗三四斤大米,一个月算一石,一年,九百多万石足够了,毕竟,这些人中间,能一天消耗掉三四斤大米的壮汉不多,实际上,可能七八百万石大米,就足够他们一年食用的了。
“就算这样,朝廷也不应该一年从我们这边出两千万石粮食啊!要知道,江南道,岭南道,交趾三郡,每个地方产的粮食,看都不比咱们这里少。”孙享福诧异的道。
“听那位押送官的语气,咱们这边运出去的粮食,应该不止是给倭州,下一季的产出,可能是给夷州,琉球,吕宋,那边,而江南道,岭南道,交趾那边的粮食,很可能送去天竺那边了。”孙大力再度的道。
“送去天竺?”
孙享福闻言,顿时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既然李世民想到了利用粮食,控制倭州,那么,就肯定想到了用粮食控制琉球,夷州,吕宋。因为这些岛上的土著,都有不少,他们现在,刚刚渡过茹毛饮血的时期,进入部落管理时代,有白花花的大米,朝廷很容易跟他们打交道,如果将他们的劳动力全部抽调出来建设码头,城池,道路,那么,将大大的加快这些大岛屿的开发速度。
比如夷州岛,有土著近二十万,而且,很多部落,在三国时期,就开始汉化,能够与中原人交流,贸易,自从岭南这边开始大举向海外开拓,大唐海军各部也成立了之后,泉州海军已经组织夷州岛上的土著,在夷州岛本岛和周边的一些岛屿修建好了七八个海港码头,还建起了好几座城池,目前被朝廷分五个班子齐全的县治理。
由于官府并没有给土著百姓设定什么税收,还给当地带去了医疗,教育,和比较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很得部落百姓的拥护,已经开始有大量部落百姓迁居到了干净整洁的城池里居住,这些城池,也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商业税收,甚至,还因为当地盛产各种水果,已经有人在上面开设了果干作坊,和制糖,制盐作坊,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吕宋也是如此,冯盎的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把当地的一些部落头领收拾服帖了,后来,赵龙去收拾王浩残余势力的时候,在所有土著面前展示了大唐的强大,外加朝廷给当地百姓的政策与夷州岛相当,是故,岛上十几万土著,现在是被朝廷设置的几座官衙牢牢控制住了,同样被组织起来修建了好几处码头和城池,之后,岛上将有更多为大唐出海的船队提供补给和各种修缮服务的设施修建。
以粮食和生活物资作为收拢当地百姓民心,驱使他们劳动力的纽带的手法,还算过的去,可是,数千万石粮食往天竺送,这个动作可就太大了。
一千万石粮食,至少可以供一百万人食用一年,江南道,岭南道,交趾三郡可以对外出售的粮食,绝对超过五千万石,李世民要在天竺养活五百万人?要知道,这可是这个时期整个印度地区,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口。
可事实就是如此,从定襄的运动大会结束开始,戒日王就发动了统一印度地区的战争,其规模之大,不亚于隋末时期,中原的战争,李世民的人在伐那比王国接手了近五万多国联合的杂牌降军,这些人在那边可没有闲着,被初步训练出来了之后,他们虽然没有参与到这场多国大战之中,但是,却是在密卫将领的指挥下,不断的收拢躲避战乱的本土百姓。
要知道,这个地方的百姓,平时的生活本就穷困,被唐军收拢了之后,居然能一天吃上两顿白米饭,不要太享受了。
这个消息被在整个战乱区域散播开之后,就变的一发不可收拾了,各地吃不上饭,或者受战乱威胁生命的穷苦百姓,纷纷向伐那比王国这边涌了过来,人口很快突破了一百万,然后是两百万,乃至更多。
密卫将领急忙向岭南告急,冯盎便立即调了粮食过去,之后,李世民又派了刘弘基前去主持大局,由于此前冯盎在救援伐那比王国的时候,他们的国王就已经向大唐上表称臣了,所以,刘弘基到了当地之后,直接全面接掌了军政大权,现在,刘弘基奏请在印度沿海控制区域设置州道的奏章,已经送往长安了。
这可是一个能为大唐新增方圆三千多里版图,五百多万人口的大事件,其实要不了多久,孙享福就会收到消息,因为,朝中大臣很多都跟孙享福保持了通信,而这么大的事情,李世民肯定会昭告天下的。
刘弘基现在可以说是整个大唐最忙碌的人,五百多万,信仰的教派不一样,国家不一样,语言杂七杂八像难民一样的百姓,可不好管理,加上伐那比王国原有的驻军,和他带过去的两万大唐海军,以及接收的经过了半年训练的五万杂牌军,共十余万大军,他也只能勉强的做到安置百姓,维持治安,根本没有余力参与到戒日王的统一战争中去。
而他们现在的这个状态,已经被印度地区南北两大势力,看成了是一坨肥肉,谁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都会来吃这块肥肉,而这,也可能会拉响李世民统一欧亚大陆的序幕。
分析清楚了这些事情,孙享福就只能更加认真的种粮食了,因为,他现在的状态,左右不了这些天下大事,只能想办法,把它往好的方向推,一旦大唐迈起了扩张的脚步,那么,接手的,可能是以千万计的,没有什么产出的百姓,光是一千万百姓,一年需要消耗的粮食,都是亿石以上,何况是更多。
等孙享福发了一会愣之后,孙大力又道,“那个,还有个事情,我得跟你说说。”
“什么事情?”
“朝廷下季来拉粮食,可能不会支付现金。”
“这是为何?有海外百万矿工为大唐提供金银,朝廷的进账可不少,不会差咱们这几十万贯吧!”
孙大力答道,“钱,朝廷自然是不差的,但是,朝廷还有其它的目的,就是安民,所以,到时候,会以劳工来抵偿。”
“什么意思?朝廷准备将那些印度人迁到山南道来?”孙享福有些意外的道。
“咱们这边可以开发的垸田这么多,产出又这么高,陛下不动心思才怪。”孙大力有些无奈的道。
虽然劳工可能为九垸县贡献更多的经济价值,但终究没有真金白银来的实在。
倒是孙享福,愣神了片刻之后,才道,“这样可能更实在,不过你得通知各县,提前做好百姓的思想工作。”
金银的大量流入,就会导致其一定程度的贬值,而劳动力,却是实实在在,永远不会贬值的东西,这些被迁过来的劳工,肯定都是青壮,在当地劳作几年之后,再安置下来,就可以直接作为熟手农夫,为朝廷产出粮食,李世民的算盘,打的不可谓不响。
“那行,我这就去安排,对了,我听隔壁几县反馈回来的消息,他们今年下季的水稻种的也不差,若是丰收了,一定会过来感谢你,秋收之后,咱们九垸县可能会比较热闹哟。”
“呵,不过是想多听我讲几堂课而已,回头我会争对他们各县的学习阶段,针对性的讲一段时间的,对了,过几天,我让人送一些图纸给你,是关于县城修建那些高层建筑的设计图,还有一些新式民居的设计图,等张纯派过来的工程队到位了,你给在百姓中间推广推广,我觉得,像一号院这边的百姓,家里人口多了,原先的砖瓦平房,已经不够住了,该是修建更大,更舒适的楼房的时候了,各家现在都具备这个财力。”
“得嘞!我回头我摧摧张纯赶紧派人,可不能做了工部的高官,就忘了咱们这些老兄弟。”
修建楼房,不仅能提升居住的舒适度,还能大量的节省用地空间,以现在一号院这边平均每户三个以上孩子,还在不断增加的现状,原先的那些四房民居很快就会不够住,不提早想办法解决,到时候百姓们就会用自己的办法解决,就可能会出现乱用地的现象。
当然,孙享福要推进这些东西的原因,是给目光并不长远的百姓们,树立一些看的见的新目标,免得他们小富即安,越来越懒惰,后世的新农村,那家那户还不得起个干净整洁的楼房住着。
第654章 推动新型房屋发展
事实上,李世民不止调动了南方的粮食,北方善阳,定襄,泰安,上齐,甚至安西大都护府军屯产出的粮食,他也调动了不少。
六十文一石的价格,简直是太美了,他转手卖给波斯,就能赚两倍多,因为波斯和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一样,跟阿拉伯帝国干起来了,起因还与大唐借贷支援波斯人有关系,艾布伯克尔可不仅仅是个商人,作为历史上的首位哈里发,他的政治战略眼光,都是不错的,他害怕波斯人在近邻的支持下,起死回生,然之后报复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