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能是他故意表现出对李泰的极致恩宠,来刺激李承乾,想让他回到早前时期那种勤政爱民的状态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李世民因为不能给这个酷似自己的儿子更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愧疚,和弥补。
  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李承乾造反失败之后,不立李泰为太子,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明觉得他非常的不合适,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将大唐江山传给他。
  孙享福说的这几句话,就像一个锤子锤到了李泰的胸口,让他的呼吸都有些不畅快了,原来,事情的真相,竟然是这样?
  他很想否认,反驳孙享福,但是,他不傻,知道孙享福说的可能都是事实。
  许久之后,李泰有些恍惚的道,“为何?为何会是这样,我的才学,并不比大哥差,父皇选择我,才应该是正确的。”
  孙享福依旧平静的看向他道,“那么,你是怎么看待‘才学’的呢?是你的学习能力,文化功底比你大哥强?还是你比你大哥会说话,会讨你父皇母后的欢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些,可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
  我到现在为止,都不完全知道四书五经的全部义理,在文才方面,几乎不能与朝堂之上的任何一位大臣做比较,但是,我却能很好的帮助大唐发展民生,搞活经济,帮助百姓致富。
  你在文学方面的学习能力,比你大哥强很多很多,但是,它并不能转化成为对于这个国家好的东西,它只是被你拿来在你父皇和母后面前,投表现,赚取夸奖了。
  国家需要的,不是一个知识渊博,能够夸夸其谈的人,而是要一个心正,身正,有为百姓谋福祉的担当和抱负的人。”


第614章 新船出海
  孙享福知道李泰的思想不可能因为自己的一次思想教育而改变,所以,他也并没有打算说的太多,万一激发了他的叛逆思想,起了反效果,就不好了。
  不过,自此以后,李泰倒是没有再做骚扰孙小妹的无聊事情。
  旬阳县码头,李世民登上了早已在此等候的大船,从长安通往这里的水泥道路就快修通,以后,官方的队伍出长安,一天之内就可以在这里登船南下,昼夜行船,四五天便可抵达距离关中直线距离并不远的荆襄,如果将一些地方稍微疏通,整个行船过程说不定还能更快。
  这次南下的队伍可不小,除了没带什么军队之外,几乎与去年李世民去定襄的阵容相当,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几个妃子也赫然在列,反正长安今年需要长孙皇后亲自主持的事情,不过是下半年李孟姜的婚礼罢了,去完岭南之后再回来,完全赶的急。
  “陛下,听说兄长是把江陵城当都城在建造,比洛阳还大的多,可是,山南道并没有关中那般繁华,如此大的城,建好之后,会不会空荡荡的?”船头之上,望着汉水沿江风光的长孙皇后开口向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笑了笑答道,“现在的山南道或许没有关中繁华,未来,可就不一定了,你忘了,孙正明现在可是在那边。”
  长孙皇后闻言一笑道,“听说密卫的奏报中,把他所在的九垸县形容的像大同世界一般,妾身倒是要看看,这九垸县到底是怎样的一番人间乐土。”
  “人间乐土,呵呵,形容的还真的贴切,那里的百姓,现在每天除了劳作之外,就是唱歌跳舞,当真是一块人间乐土,如果,山南道的州县,个个都像这样,它的繁华程度,可能还要超过关中。”
  “超过关中?怎么可能,关中的人口可是比山南道多好几倍,而且,还有像渭南这样的工业大城,不断的吸纳外来人口,为全天下制造货物,正明就是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让区区一个山南道,超过关中吧!”长孙皇后有些意外的道。
  李世民继续笑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山南道四通八达,有汉水和长江水道的便利,乃是我大唐本土的腹心,去往任何方向,吸纳起周边人口来,可是比关中还快,另外,孙正明所筑的垸田,是我大唐现有土地中,产出最高,且抗灾能力最强的土地,垸田里的每户百姓,只需要种三十亩地,就比其它地方的百姓种八十亩地的产出还要高,你知道九垸县的人口发展有多快吗?”
  长孙皇后摇了摇头又道,“九垸县不过才设立一年而已,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吧!”
  “是啊!九垸县才设立一年而已,可是,其中有三块垸田,已经筑好三年多了,光是这三块垸田里的五千多户百姓,这三年里,就新增了六千多新生儿,整个九垸县治,三万户百姓,从这三块垸田建设好到现在九块垸田全部建设好的时间里,共增加了新生儿两万余,其中男婴有一万三千余,有了这个数据在,谁也不得不承认孙正明说的那句话是正确的。”
  “什么话?”
  李世民莞尔一笑答道,“他说那里是一块利孕之地,宜生养。现在,好多关中求子的富户,都带着妻子和小妾去到那边游玩,就是想要多生一些孩子。”
  三年时间,增加两万余新生儿,也就说,几乎有七八成的家庭,这三年时间内都生一个孩子,而且还成活了,这个增长的速度,可是真够快的,甩大唐其它任何地方几条街,之所以有这个数据,还是因为其中有几块垸田是后续才慢慢建设起来,如果按照现在整个县治内的人口来算,一年,估计就有一万多新生儿出生。
  毕竟,在没有计划生育,和避孕措施的情况下,百姓们又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大多能保持一年多就生一胎,很多到了三十几岁,在这个时代被称之为老妇的女人,也还能生养,以三万户作为基数,基本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有新生儿出生,这个数据,对比后世太祖推动我国人口发展的时候,可不算快。
  “妾身算是明白陛下为什么将诸位妹妹全部都带上了,想来,也是要去九垸县沾沾宝地之气。”
  长孙皇后对于李氏族群的壮大,比虞秀儿对于孙氏族群的壮大还要关心,此前,孙思邈帮她看气疾的时候,言明她最好不要生养,可由于近两年的各种食补,她的气疾已经很少发作,身体比之前好的多了,倒是又想帮李世民生一个了。
  说到这个,李世民老脸一红道,“我大唐的汉民百姓数量,始终稀少了些,还不到治下总人口的一半,像西方几个大国,动辄两千多万人口,拜占庭帝国,甚至达到了四千多万人口,咱们在这方面,可是弱了他们不少,需要大力推动发展。”
  长孙皇后听懂了李世民话里的暗示,点了点头又接话道,“如此看来,正明劝您好生发展内部,积蓄实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到这个,李世民有些无奈道,“大臣们提的建议,大多时候都是有道理的,是故,朕平时,都比较虚心纳谏,但是,在好与更好之间,朕要做出选择。
  在朕看来,王浩残余的那些人手,即便是不可大用,但让其搅乱西方,于我大唐也是有利的,西方诸国在战乱中衰弱,朕的大唐,却在潜心向上发展,不消几年,朕马踏西域之时,必然能成摧枯拉朽之势。
  而正明心地太过善良,不愿在征伐扩张的途中,牺牲太多人的性命,依照他的策略,虽然可行,但太过缓慢慢了,只怕朕在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我大唐实现大一统的一天,这是朕不愿意采取他的策略的原因。
  况且,此次他又犯了朕的忌讳,私自指使故旧,破坏朕的布局,去了山南道之后,朕定要好生训斥他一番。”
  “故旧?正明现在还能调动的了军队?”
  李世民摇了摇头答道,“非是军队,是海外探索公司那些人,以他从前的护卫统领赵龙为首,不过,朕已经去信调弘慎去处理了,扫清了海外的那些家伙也好,这样,就能将王浩残留的那些人,绝对的控制在手中了。”
  时间倒回到一个月前,赵龙回到渭南船厂接手新船,准备做航海训练的时候,就得到了张轲送过来的口信,他顺势就找武器装备车间领取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甚至一些最新研究出来的装备都领取了不少,美其名曰一同试验,这样敏感的消息,自然是当天就传到了李世民这里。
  密卫系统,对于武器的监控可是十分严密的,不过那时李世民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过了两天之后,岭南冯盎调兵出海的消息也传了过来,再结合赵龙接手了十艘包钢大船,点齐了原本在他麾下的熟手海员,和少数需要训练的新船员,火速走永济渠,直奔东海的情况,李世民便猜到了什么,急忙给辽东半岛的张公瑾去了一封信。
  然之后,当赵龙的船队绕过半岛,直奔倭国方向的时候,在海上遇到了张公瑾,不过,张公瑾并不是阻止赵龙去倭国,而是亲自带着两万辽东海军,随他一起前往倭国。
  自从王浩从云南逃出海外之后,倭国就像是一个被封闭了的国家,两年来,派出的几拨使节,还有一些做海运生意的商贾,全部被王浩的人截杀了,甚至,他那些属下,还开始登陆,在岸上大量捕捉青壮,在九州岛的一个海港建立了城寨据点,不断的以倭国人口为基础,吸取战争养份,而倭国这个时期的人口本就不多,经过高句丽的巨大战损之后,比较开化的,能被用于军事的青壮,最多也就十几万,王浩的人前前后后抓捕和杀死的青壮人数过万之后,已经伤及了倭国的根本。
  厩户天皇不得不组织军队,想要将这股势力铲除,这不,厩户筹备了两年多,终于组织起了水陆大军五万余,准备去九州岛清剿这股势力的时候,却被赵龙和张公瑾给赶上了。
  李世民对于倭国这个东亚地区,唯一还没有划归大唐的国家,早有不满,他交给张公瑾的任务就是教倭国做人,必要的时候,直接登陆作战,不说全面统治倭国,至少要将其国内金矿银矿较为丰富的地区占下来,目前大唐的发展速度太快,虽然金银货币呈流入状态,但市面上的货币,依旧紧缺,因为,发行新铸的钱币之后,向外流出的也不少。
  载重三万多石的包钢大船上,张公瑾和赵龙各端着一个望远镜,看着九州岛海港里面的情况,这里,至少有三千多艘载重不过千石的小战船,其中军位置,甚至还有倭国皇室的大旗。
  而海岸上,则是处于一种战争对抗中,通过望远镜里面看到的细微画面,张公瑾和赵龙都知道,这边的战争估计是打了有一段时间了,局势是防守的一方在垂死挣扎。
  王浩遗留下在倭国这边的人原本就不多,只有几百人,其势力之所以达到近乎控制整个九州岛的地步,是因为他们用武力,或者金钱物资等等东西,诱惑,聚拢了大量的倭国本地人,可是,倭国天皇厩户发大军亲临战场之后,让他们收拢的这些倭国本地人出现了大量叛逃,甚至是倒戈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海上部队,被十倍于他们的倭国大军击败,陆上的城寨,也被倭国大军围困,借着城寨地利和装备优势,他们防守了很长时间,不过被灭其实是迟早的事情了。
  “大都督,倭国方面有船只过来,应该是派的使节前来与我们交涉的。”熟悉倭国海况以及官制情况的赵龙向张公瑾解释道。
  就当下这个时代,是没有任何国家的船只,有大唐海军的战舰的体型这么巨大的,尤其三万多石的包钢战舰,在没有装载重货的情况下,那船舷高度,足以叫想要跳船展开白刃战的敌人绝望,在很远的距离下,它就能让人望而生畏,所以,在看到这些大船在向港口靠近的时候,整个海港就开始静的可怕了,厩户第一时间派出了使节前来询问情况。
  “能够打掉他们派过来的船只么,本督觉得,先摧毁了倭国的海上力量,后面的事情办起来,就容易的多了。”两方战舰的距离还有近千米,张公瑾收了望远镜向赵龙问道。
  “呵呵,下官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这点小事,交给我属下的人来办就好,还请您下令,让辽东海军的战船在海上排开,组成包围圈,防止有漏网之鱼。”
  “你属下只有十艘船,三千多号人,倭国海军,可是有数千艘战船,至少两三万人,能拿的下来么?”
  “这海战可不比长江黄河里面的水战,您瞧好就行了。”赵龙给了张公瑾一个放心的眼神,走到旗舰的指挥台上后,立即让传令的水手吹起了号角,挥起了令旗,顿时,巨大的船身,开始在海面上调整,摆开了阵型。


第615章 九州岛海战
  包钢大船的船身转动的幅度很大,很快便惊动了在船舱里休息的赵河,王二牛等,头一次出海的农门子弟,二月初的倭国海域还是很冷的,要不是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海战是什么情况,他们可不愿意在甲板上的驾驶舱室多待。
  “咱们现在是上风位,命令各船,把船载的热气球升空,带上火油弹,投石车和床弩也推到甲板上来,我要这一战之后,任何倭国人,不敢升起对抗我大唐的心思。”
  “得令。”
  音阶不断变化的号角吹响,令旗也被传令的水手准确的给出指令,几乎是一瞬间,就将赵龙的命令传达到了相距百米的各条船之上,这就是训练了五六年之久的老船员的作战素质了。
  “哇呜,要开打了,快搞几个望远镜来,对面好像很多人,不过,看样子,咱们现在属于进攻方,对面貌似很怕咱们,在收缩。”
  甲板的控制舱是视角最好的地方,四面都装置着差不多十五毫米厚的纯透明玻璃,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挡风,又可以防水,还能让舰长敏锐的捕捉周边海况,发现有乐子可看的赵河几人,第一时间就挤到了这里,至于望远镜,驾驶舱这东西可不少。
  海上能遇到战事的机会不多,几所在的船的船长赵刚不免要借此机会教导教导他们。
  “在海上作战的时候,通信很重要,即便打仗的时候用不上你们,但你们也要学会听号角,看令旗,晚上的时候,还要注意会看信号灯,有时候,发出的,可能是逃生信号,在收到信号的时候,你们第一时间要绑好救生衣,跳海游开,迟了,或许就会被船身带到海底去。”
  闻言,第一次出海的几个小家伙十分惊吓的道,“哈啊!有这么危险么?海水这么冷,也要跳?”
  赵刚点点头道,“当然,收到前方旗舰指示或者船长的命令的时候,不要有丝毫犹豫,咱们渭南船厂制造的水轮船都已经有三艘在海上翻船的事故发生了,岭南船厂那边的更多,虽然木制船不载重货,一般都沉不下去,最终被我们拖调起来修复了,但在这些触礁,或者没有及时避过大浪而翻船的事故中,我们有上百个兄弟葬身大海了,就是因为他们没能及时的撤离。”
  在大风大浪面前,船本身就可能变成一个危险的存在,有时候可能因为巨大的晃动,把船上的人给撞晕了,有时候,为了减轻船身负重,增加浮力,使得其不因海水灌入而沉没,船上所有的东西都要扔下海,哪怕贵重如金矿石,也是如此,类似的经验,都是赵龙他们在海上跑了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
  不过,现在的新船,在排水,和密封等各个方面的设计,已经十分先进,以前足将那些木质水轮船推翻的风浪,却未必奈何的了现在这种钢结构龙骨的包钢大船,轻微的触礁,也未必会损坏船身,安全系数倒是被提高了很多。
  在他们说话的这段时间,甲板上的热气球已经开始充气,升空,而倭国那艘派过来沟通的小船,也靠近了旗舰两百米以内。
  “投石车,有没有把握一弹命中。”赵龙看了看各船已经升空的热气球,向已经在宽阔的甲板上布置好的,的投车指挥问道。
  “距离已经测算完毕,是否立即发射。”
  “立即发射。”
  “得令。”
  “左一投石车,装实心石弹,向左调整至三十度角,仰角六十度,五十八度,五十六度,五十四度,发射。”
  “抗······”
  一声发射锤击打金属机括的声音发出,一个西瓜大的石球顿时就飞了出去,船上这种固定重量击锤的投石车,只要石弹的重量是标准的,在这种风浪不造成船身晃动的时候,基本能够按照角度的不同,将石弹打到固定的点,由于攻击目标较大,即便出现细微的误差,也还是能命中,而木质船,在遭受到重达数十斤的实心石弹高空砸下来的冲击力的时候,基本直接会被洞穿沉没。
  果然,石弹被发射出去不一会,大家就听到了‘咔嚓’的声音,张公瑾在望远镜中,清楚的看到了倭国船只被石弹从中间轰了个大窟窿,船体开始进水下沉。
  “这······”
  张公瑾算得上是沙场宿将了,但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海上对阵的情景,这新式的投石车,居然这么精准,目睹了整个过程的他知道,要实现这种精准打击,似乎要相当不错的算学基础。
  其实,所有的抛物线的角度和落点,在投石车指挥官这里,都有一个记录了详细数据的表格,他只需要目测计算好目标的大致距离,角度,对着表格上记录的落点距离,就马上能找到发射时的角度。
  比如目标现在一百八十米,投石车仰角六十度,正好轰击这个位置,两船相对而行,每靠近三米,降低一度,靠近六米,降低两度,指挥员只需要目测距离,对照表格,念出发射时角度,发射员在可以活动的仰角口那边调整,快速发射就好,反正海船一般都有十几米长,好几米宽,目标这么大,有一两度的失误,也还是能命中目标。
  只是这种作战的方式,在没有见识这种新式装备应用的张公瑾看来,比较神奇而已,他属下的大头兵,可没几个认字,懂角度,懂看抛物线落点表格的。
  随着这一弹的命中,以及越升越高的热气球开始顺着风,向倭国大军上空飘去,倭国海军那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骚动,唐军战船数量虽然不如他们,人数也少于他们,但是,他们没有丝毫信心能够取胜。
  因为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些突然出现在九州岛港口的战船,是大唐正规军所有,而过往的战斗经验告诉他们,即便是一支只有八百人和十艘水轮战舰的唐军队伍,也不是他们的万人队能够战胜的。
  早在好几年前,他们和高丽,新罗,百济等国组成的联合海军部队,就被八百唐军吊打过。
  “天皇陛下,唐军根本不给我们开口交涉的机会。”
  “他们这是要干什么?天上飞的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你们有谁知道?······”
  厩户的坐舰上,他开始慌乱了,没有任何倭国海军将领能回答他的问题,现在他们的视线,只能勉强看到唐军那边高高的船舷,甚至都还没有发现,这些船是包了一层钢板的,而且,船头的撞角,是一整块浇筑而成的大钢锭,就算撞在礁石上,都能把礁石给撞裂了,更加别说他们这些连龙骨都没有的落后的木质船。
  而就在这么远的距离,唐军的攻击已经展开了,工部武器研究院最新研制出来的,专门打击远程目标的三弓床弩,其极限射程达到了一千五百米,在现在这种两军距离还不到八百米,还是顺风的状态下,它的穿透力极强,胳膊粗的箭杆,拳头大的精钢箭头,直接能将倭国船只的甲板连着船底板,或者船舱壁穿透,十艘大船的甲板上,仅仅是六十架床弩齐射,就将最边缘的数十艘船击打到失去了行动能力。
  这种打击最可怕的画面是箭头穿透人身体的时候,整个胸腹会被高速旋转的箭头直接搅成血肉碎末,飞溅的到处都是,一支箭,可以穿透好几个人的身体。
  “啊!呜~”
  惨叫之声从最前沿的倭国战船上传来,赵河等小家伙不由的捂了捂眼睛,那画面太残酷了。
  随着床弩箭被一轮轮的射过来,恐惧之感顿时在整个倭国大军之中蔓延,唐军射过来的箭疾虽然不多,但是杀伤力巨大,关键是他们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就他们船上装备的最强的弓弩,在逆风的状态下,最多只能将箭枝射出去一百多米远,就算把这个射程翻两三倍,也都碰不到唐军战舰的船舷,这怎么打?
  “绷,绷,绷······”
  床弩的射击仍然在继续,很快,倭国军阵前沿的船只开始向后缩,船上的士兵,水手船工,纷纷往后面的船上跑,有一些,甚至直接跳海,向后面的船只游过去,谁也不想被这样的大箭,射的血肉模糊。
  “倭国人一点长进都没有,这样的战斗,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他们前沿的船只全部向后缩了,士兵和水手也向后逃窜,所有的战船,都窝在了港口里,只要咱们的热气球到位,几轮火油弹投下来,他们就团灭了,咱们是全杀,还是留一点俘虏,您怎么说?”这样没技术含量的战斗,赵龙都懒得站在指挥台上指挥了,下来向张公瑾请示道。
  “这,就要结束了?那你把挂有倭国皇室旗帜的那艘船给我留下来吧!抓住他们一个皇室的大人物,或许对咱们有些用处。”
  “得令。”
  从开战到现在,到现在,连半个时辰都没有,敌船还在五百米开外呢,赵龙就要宣布战斗要结束了,这种胜利,让张公瑾整个人都有点懵,对面可是两三万倭国海军啊!这就是海战么?
  当他的望远镜向倭国海军上空扫去的时候,赵龙已经按照他的意思,下了最后一道命令,然后,只见一个个黑乎乎的坛罐,被吊篮上的士兵扔了下来,然后,倭国海军拥挤的战船区域,就变成一片火海了。
  由于靠边缘的那些战船都被床弩的大箭射的损毁,而且,船上的船员士兵也都向后奔逃了,所有倭国船只都窝在港湾里,散都散不开,猛火的陶罐在他们的船上砸碎,即便是流到了海面上,火也会直接在水面上燃烧,过火的速度简直是太快了。
  在望远镜里看到的这副画面的赵龙面色一黑,道,“看来,是咱们用力过猛了,像倭国这样的海军部队,咱们都不需要使用这种海空联合攻击的方式,现在想抓他们皇室的大人物,只怕得进火场救人才行了。”


第616章 悄然变化的世界格局
  把一场战争打的像军事演习一般,这也是没谁了。
  包钢战舰根本不怕那些残垣破船燃烧起来的一点点小火焰,在船头有人用长钢叉将那些被烧毁的船只浮木向两边推开之后,很快,就清理出了一条道路。
  对于火油弹在海面上的燃烧能力,赵龙需要重新做个评估,别看只是升空了十个热气球,投了几十颗火油弹,可瞬间过火面积,直接都达到了近千平方米,引燃了数百条船,然之后,在海风的作用下,这些挤在一起的船,又相互过火燃烧,等到他们在上风位逐渐将那些烧拦了的船扒拉开的时候,倭国船队还算完好的船只,都不到一千艘了。
  不过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厩户积攒了两年多,打造出来的三千多艘战船,就被毁掉了四分之三,将近三万人的海军,现在活着的,还不到一万,唐军这真是来打仗的么?宰猪也不带这么快的啊!
  当厩户看到那些散发着黑色金属光芒的高大船舷到自己面前的时候,他直接就跪了,因为他知道,他要是敢犹豫,唐军只需要撒手不管,不到一个时辰,他们这些还没有过火的战船上面的人,全部都要葬身火海。
  只是一个时辰的战争,厩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全部都被唐军颠覆了,现在他知道犬上三田耜当初没有骗他了,倭国跟大唐的差距,真的大到了无法形容。
  “把那个穿的最花哨的家伙套了,拖上船来,这些没有过后的船只,从我们清理开的通道上列队出来,他们要是有胆子逃的话,咱们直接把他们全部撞沉在海里。”
  赵龙下了命令,水手们立即照办,一个带着圈圈的绳索被一个水手熟练的朝厩户扔了过去,然后,他就被套住拖入了海中,呛了几口水之后,他被吊上了旗舰所在的甲板上。
  船上有懂倭国语言的水手,也在赵龙的授意下,朝尚未过火的那些倭国船只喊话道,“即刻起,船上发现有一人握兵器者,全船人员斩首,有胆敢驾船逃跑者,我军会直接将取撞成碎片,沉入海底。所有船只列队,跟随我军大船脱离海港区域。”
  逃?谁敢逃啊?
  大唐海军早在好几年前就证明自己海上无敌的实力,没见远处还有数百艘水轮战船围成的包围圈么,他们这些靠桨划,靠小风帆缓慢移动的船的速度,还不够人家水轮船一半的速度,根本没有逃跑的可能。
  在甲板上冻的瑟瑟发抖的厩户被套他上来的水手一脚的就踹的跪趴在了张公瑾的面前。
  “你应该懂得汉语吧!说说看,你在倭国是什么身份。”张公瑾瞄了一眼厩户的惨相道。
  “我是倭国天皇厩户,你们不能这样对我。”厩户想挣开绳索站起来,但是,根本挣脱不开。
  “逮。”
  居然是个天皇,那仍然牢牢的牵着套绳的水手闻言,身体一僵,看了看自己的脚丫子,心里有一股莫名的爽感,刚才自己居然一脚把倭国天皇踹倒在地了。
  “你是倭国天皇厩户?有什么凭证?”不光是踹他的水手,连赵龙和张公瑾两人也着实惊讶了一番,想不到,他们才刚到倭国,就把倭国最大的一条鱼给捞了。
  “我,我的腰间,有天皇印信。”
  厩户瞄了一眼自己的腰部,一个黄色锦囊还挂在上面,赵龙一伸手,就将其拽了下来,打开一看,还真是。
  “呵呵,这倭国人专爱学习我朝规制,这东西,应该相当于他们的玉玺,或者是调兵的兵符,有它在手,岸上的那些家伙,也好对付了。”
  “你们,你们为何要攻伐我们倭国,这不可以。”厩户听了赵龙之言,顿时着急了,喊道。
  “可不可以,不是你说了算,如果你硬是要找一个理由,就是我看你们倭国不爽,这样行了吧!”
  大唐别的朝臣或许还不知道,但是赵龙却十分清楚,数次争对大唐的军事行动中,倭国可都是有参与的,也幸亏当初渊盖苏文坑死他们好多人,不然的话,指不定这厩户现在能调动十几二十万军队呢!
  张公瑾将赵龙递过来的印信看了看,盯着厩户的眼睛道,“我就问你一个问题,想不想倭国继续死人,想的话,我们不介意让你看到他们死去,不想的话,立即命令所有军队向我军缴械投降,相信你也看到了,我们收拾他们,不过是一个时辰的事情。”
  “缴,缴械投降?”厩户闻言郁闷,他带出来的这五万多大军,可是倭国最强的军队了,如果这支军队投降了,等于是倭国整个亡国了,但是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跟亡国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一早就想要向大唐表示臣服的,可是,我们的使者,每次都一去不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