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原本礼部主管的仪典方面的事物,反而是礼部现在最简单的事情了。
不让更多的人才来接手,分担一些他们手头的工作,用不了几年,他们都得累死在办公桌前。
“善阳刺史褚遂良,上齐刺史张行成,乌兰刺史宇文节,泰安刺史许敬宗,可择一二人入中枢担任要职务。
商部左侍郎马周,法部右侍郎孙伏伽,刑部右侍郎张玄素,可入政事堂。
各部尚有些比较得力的郎中一级官员,如从地方调上来的上官仪,刘永,李宗仁,张崇俭等,皆可担当一部侍郎之职。”
越往后面听,李世民的眉头皱的越紧,这些人,虽然年轻力壮能力强,但大多数都与孙享福关系密切,在从政的方向上,大都是按照孙享福指引的道路在走,这让他感觉十分的不安。
“萧相可着吏部安排,朕会用印批复的,此次去岭南,朕想走汉江水道,先去山南道看看。”
闻言,萧瑀一愣,此时的山南道,其实大多数地方都是工地,并没有什么好看的,说白了,他应该是想去跟孙享福聊聊,懂得了李世民的意思之后,萧瑀点了点头道,“去山南道看看也好,或许,能在那边看到更多的可能。”
当在宫中理政的李承乾得知李世民的南巡计划的时候,他内心里是郁闷的,能够很好的处理政务,并不代表他就喜欢处理政务,历史上的他,早期几年的表现,可谓是人人称颂,无论是在朝堂听政,还是作为宫中诸位皇子皇女的兄长,他都能做到九十分以上,堪称太子表率。
可他没有懂得在李世民手下做太子,能力越大,工作量就会越多的道理,李世民根本不会考虑到他的年龄,和抗压能力方面的问题,最终,他被各种政治工作给忙坏了,几次监国之后,性格变的越发偏激,越发的向往自由,现在,貌似情况也与历史上相当。
“孤打算上元节之时,乘热气球,观赏长安夜景,长孙祥你下去安排一下。”
“殿下,您还有很多政事没处理完呢,不应该想着玩乐。”
“什么政事?”
“吐蕃使节在等着您回复呢!陛下可是将此事全权交给您负责的。”
“那孤就邀他们一同乘热气球观赏长安夜景,这总该是没有耽误正事吧!”
闻言,东宫长史长孙祥语塞,只得领命下去安排,待他转身出门的时候,李承乾用一脸厌恶的眼光看向了他的背影,握笔握的有些发麻的双手无聊的敲击着桌面,思考着,自己应该找点有趣的事情做做,不然,可能会闷死在宫里。
正好,他的目光看到了案几上,长孙无忌之前传过来的奏折,李承乾一边看奏折,一边想起了在山南道种地的孙享福,有他在的时候,别说是处理政务,就是搞学习,也不会让自己像现在这样闷的无聊。
而奏折里,正好讲的是九垸县的吏治情景,长孙无忌详细阐述了今后在山南道新设立的行政单位,应该怎么管理。
李承乾看完之后觉得,不光是山南道垸田区域应该像九垸县这么管,整个国家都应该像九垸县这么管才对,这样,他就能够跟做县令的孙大力一样,清闲下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第609章 上元节的热门娱乐项目
孙享福在九垸县种下了一颗比较新颖的种子,李承乾想把它种遍整个大唐,原因是这能让他多点时间娱乐偷懒,事情的初衷,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在李世民却不这么看。
在听完了李承乾的提议之后,他原本打算五月才去岭南的,现在直接给提前到了二月,到时候,他会直接从山南道启程,在岭南给探索船队送行。
而且,他还取消了原本打算在开春之后,在西边进行的所有军士行动,因为,在所有人的反对下,他也意识到了根基稳固的重要性,在安西大都护府境内的军屯田地没有开出来之前,那边确实不宜大动干戈。
大唐本土现在是不缺粮食的,甚至有很大的富余,但是本土不缺粮食,不代表边境不缺粮食,安西大都护府离大唐本土产粮地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在高昌,龟兹等地产出的粮食要提供给波斯的情况下,大军的供应,只能靠上齐城五家就近支撑,而他们几家,现在站在了反战派那边。
他们当然是更加愿意把粮食高价卖给奥古兹王国和可萨汗国这样,距离他们只有三四千里的国家,而不是平价卖给朝廷做军粮。
毕竟,在朝廷此前跟他们达成的共识里面,是允许他们出售粮食,给奥兹古王国和可萨汗国,用以对抗拜占庭帝国的。
所以,在收到西方传来的新消息后,李世民纠结了许久,最终,他将那张情报纸扔进了废纸篓。
王浩残余下来的人开始动作了,目前,他们活跃在南印度地区,在戒日王的军队开始向南打响统一战的时候,他们趁战乱发展壮大了自己,组织起了一支超过五万人的杂牌军队,可别小看了这五万人的杂牌军,他们有着唐军装备全面更新之前的准唐军装备,绝不输与天竺国的正规军,并且拥有较为充足的粮食,药物等补给供应,绝对能对戒日王的军队,或者南印度联军展开致命的攻击。
按照王浩之前制定好的计划,如果唐军出兵的话,他们会帮助弱的一方,突袭,坑死强的一方,然后与唐军合力,消灭弱的地方,让唐军轻轻松松统治整个印度地区,并且将这一地区的青壮全部组织起来,分多线,一举扫平,骠国,迦楼缕波等国,将整个大唐往西南方向的土地,全部收入版图,将吐蕃高原包裹在版图之中。
又得到了粮草资源的波斯拖住阿拉伯人,这个战略计划,几乎没有人可以破坏打搅。它简单到唐军只需要参与一战,就能获得方圆近万里的土地,以及两千万多万人口的战果,由不得李世民不动心。
而有了这块土地,和这么多人口作为基础之后,大唐只需要提供粮食,或者一定的军械,就能利用这里的人,不断的向中亚推进,先将虚弱的波斯吞入腹中,然后携百万多国联军,灭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统一整个欧亚大陆。
只是一战,就能在二十年时间内统一整个欧亚大陆,而且,并不需要消耗多少大唐本土军士的生命,这种巨大的诱惑,当然会让李世民升起投机心理。
而这么一个看上去非常靠谱的计划,在以萧瑀,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大臣为首的百官的劝阻下,却整个废弃掉了,因为李世民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王浩的构想之中。
王浩他并不是神,并不能预料到所有的一切,而大唐勉力向外出兵的风险性,真的是太大了,以目前的情况,根本无法实现将粮草及时的补给到万里之外去,一旦失败,那就有全军覆没,精锐尽丧的风险,毕竟,人口千万的天竺国也不是那么好灭的,大唐想要一战获胜,必须大军团出动。
所以,李世民给了长孙冲一道军令,化雪之后,三十多万在安西大都护境内的大军,全部就地屯田,第一年的要求,是开田一千万亩以上,要在明年秋收之后,储备供四十万大军食用一年以上的粮食,他觉得,有王浩那波人马捣乱的情况下,戒日王在两年之内,并不完成一统战争,只要戒日王还没有一统,那么,王浩的策略,就可以在自己准备好了之后再实行。
孙享福并不知道李世民要来,他找孙大力在五号垸给自己划了一千多亩地,开始带着孙小妹和一干农门子弟,进行新种葡萄的种植,因为荆湖地区年后的气温开始上升,已经比较合适种植了。
通常新种的葡萄要两到三年才结果,生产期可达二十年,甚至更久,后世,一些农村家庭自种的葡萄物,吃两代人的情况都有,而且,一株葡萄藤,能长成很大一片,结很多的果,如何保证其生长的茂盛,结出来的葡萄又多又甜,其实主要靠肥。
孙享福用土办法,弄出了三种可增甜的肥,其中以菊豆饼肥最多,打底的有机肥也不少,还专门用动物内脏羽毛沥了不少磷钾肥,反正这东西九垸县多。
十几个农门学子,带着一干农部官员,以及民学那边,想要学习种植葡萄的百姓们,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将孙二力从西域带回来的数十种葡萄种子,全部都种了下去。
按照孙享福的构想,三年之后,这里,将会产生一个千亩葡萄园,数十种葡萄之中,总会生成几种产量和口味令人满意的葡萄,届时,再做一些种群优化,差不多就够了。
上元节前三天的时候,赵龙带着赵河等人和一干海员舰长离开了九垸县,他们要用船厂产出的新船做最后一次适应性训练,这些新船没有经过海浪的考验,他们可不敢让它远航。
而孙享福,也带着所有农部官员和小王爷们去到了一号垸田,开始准备今年的春耕大业。
“大家看到了,下犁的深度,还有犁耙碎土的节奏······”
即便是整田的过程被孙享福画成了彩色图册,来供百姓们学习,但是百姓们,还是想要实地的观看人家专家是怎么整田的,包括纪南县那边百姓,足足来了数万人到一号垸田这边观看孙享福整田,听他讲今后的施肥,泡种,播种的工序,反正,真正开始春耕,要等上元节之后,孙享福就当是现场给百姓们上民学课了。
才一天左右的时间,孙享福的嗓子就快讲哑了,农民百姓从小没读过书,自然也没有多少脑力活动,领悟力不高是硬伤,想要让他们搞清楚各种工序的所以然,必须得反复的给他们解释,而且,今年发给他们的种子,将是经过了一轮种群优化的新稻种,他们要是真种好了,产量一定能提升不少,两个县,那可是两百几十万亩水稻田,平均亩产放大一石左右的产量,那都是两百多万石,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都是二三十石谷子,够一家人吃一年的了。
两天的整田教学期间,孙享福给百姓们讲解了如何泡种,下肥,至于之后的种植,田地管理环节,一二三号垸田的百姓,都已经有成熟的经验了,到时候,大家可以过来跟他们学,一户百姓只要教两三户,九垸,纪南两县的百姓,基本就全都能学会了,毕竟,这边的原住民,是有一定的水稻种植技术基础的。
结束了两天的教学,孙享福才回到九垸县和家人共渡上元节,先把土地耕整好,晾一晾地,在上元节后开始泡种,在稻种成苗移植之前,田地里还要重新下肥,每一轮种植的肥力,都要递增,才能满足新稻的肥力需求。
长安城,上元夜,满城灯火通明,就连新种植的景观树上,都被治安署的巡丁挂满了灯笼,城中几处最热闹的商业广场,还搭建了各种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的灯塔,自从造纸厂开始有大量的彩纸流入市场之后,这些花灯,造的就越来越漂亮了。
首都永远是这个时代富人最多的城市,所以,工部研究院的高端装备生产线就没有停过,今天晚上,至少有二三十个热气球升空,供那些舍得花高价钱在空中看夜景的权贵富豪,其中包括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的,这个项目已然是长安最热门的娱乐项目了。
东宫门前,一个可供八人乘坐的大热气球缓缓升空,它的行程,是从东宫飞到青龙坊的秀丽广场,这等于是横穿了半个长安城,这也是为什么李承乾要上天,还需要长孙祥事先安排的原因,光是准备一条能够横穿长安城的绳索,就得费些功夫。
除了东宫这边会升空有一个固定的热气球,准备拉李承乾返回之外,秀丽广场的小山上,还会有另一个足够高的天灯升空,天灯上的力士,会慢慢的绞动绳索盘,将东宫门前的这个热气球缓缓的拖拽飞行,基本上有多少个热气球在长安上空飞行,就肯定有一倍以上的固定热气球点,为他们服务,其中,为了防止绳索纠缠,或者相撞,每一个飞行的热气球还需要报备,提前做好线路和高度的调整规划。
赞悉若和钦陵自然是搞不懂这些玩意的,他们只知道,大唐掌握了这种可以在天上飞的东西,别看只是几十个而已,但是整个为其服务的‘空乘’和地勤人员,只怕不少于五千人,除非热气球的燃料缸出现爆炸,否则,是很难伤到乘坐在吊篮里的客人的。
为了保证安全,工部研究院还专门做了三次实验,直接将热气球的气囊在空中引燃,只是靠两头的固定点,靠绳索救援吊篮,最后,都保证了吊篮里的人安全落地,这才敢面向长安的权贵富人群体服务。
只要是这个时代的正常人,在第一次乘坐这种东西上天的时候,就没有不脚软的,李承乾的专用热气球,有两个专门负责操控燃料,和做瞭望通讯的‘空乘’人员,还有一个武艺高强的大内侍卫,他们背上都背着一个大包包,据说叫做‘降落伞’,即便是出现了极其意外的情况,这些人带着乘客从高空跃下逃生,也有八九成的几率安全落地,至少,目前的几十次高空挑落试验中,只是出现一些着地过猛,轻伤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因此丧命的情况,就那些轻伤情况,还与试跳者自己太过紧张,没有按照要求控制好有关。
李承乾的热气球上配制的人手,玩高空降落,自然已经是熟练到了家常便饭的程度,所以,在热气球上的他,十分安心,只是时不时的看一眼赞悉若和钦陵那两张高原红都遮不住的苍白的脸,暗自好笑,在这种他们都不能正常用脑思考的环境下跟他们谈国事,李承乾占据的优势简直是太大了。
第610章 对吐蕃的布局
两百米高空,足够吊篮里面的人俯视整个长安城了,当然,不是所有吊篮里面的人,都有俯身看景的心情和胆量,赞悉若和钦陵的目光,就只敢往远处的地面观看,这与他们在吐蕃高原的山崖上看地面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脚不能踏在大地上,就总是感觉发软。
李承乾的满脸欣赏之色的扫视了一眼长安城的夜景后,对着内心忐忑的赞悉若兄弟二人道,“孤今天召见你们,要说三件事情。”
“太子殿下请说。”见李承乾进入正题,赞悉若忙用袖子将额头的冷汗擦去,强压了心中不适的感觉接话道。
“我们大唐可以满足你们此来的请求,赐予你们十万套儒家经典,甚至可以派一些人,去吐蕃教授你们的百姓这些经典里面的内容,帮你们的百姓提高智慧。
但是,你们吐蕃首先得承认我大唐宗主国的地位,赞普继位,必须我大唐皇帝的册封,军队建制的数量,必须上报我大唐朝廷批准,而且,无有我大唐朝廷签发的准许令,严禁走出吐蕃境内,去往任何其它国家的领土。”身材并不雄壮的李承乾颇有气势的说道。
“好,我可以代表赞普,答应太子殿下的这三个条件。”赞悉若基本没有考虑就回话道。
听到赞悉若的回答,李承乾冷笑一声道,“就说你们吐蕃人脑子不好使,要多读书吧!孤刚才说的,只是第一个条件而已。”
赞悉若闻言,脸上略微有些尴尬,他本以为自己占到了什么便宜呢!因为对于他来说,刚才李承乾说的几点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啥都听大唐的呗。
而他答应的那么快,也是因为,吐蕃应对这一个问题,根本不会在乎,只要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才不会管跟大唐签订了什么协议呢!诚实守信,那是你们汉人讲的规矩,他们吐蕃人,可没这个规矩,该下来打草谷的时候,还是会从高原上下来,在劫掠的过程中战死,也比饿死要强些。
“太子殿下,您请继续说。”并不惧怕李承乾提类似条件的赞悉若无视了李承乾的讽刺,再度拱手道。
李承乾保持气场开口道,“这第二条,就是你们要允许我大唐商贾进入你们吐蕃高原经商,除了要为他们提供道路指引和必要的保护之外,还不允许收取任何税赋。”
“太子殿下,这,似乎有些过了吧!你们大唐的商贾奸诈,只用少量的丝绸,布匹,或者烈酒,就将我们赖以生存的牛羊马匹换走,如果不收重税,我们吐蕃百姓,可能会越来越穷困,这样可不行。”对于这一点,都不用赞悉若开口,年龄更小的钦陵就出言反驳道。
“这你们就不懂了,正是因为你们征了重税,才导致了你们国内的百姓拿自己的产出购买这些物品的时候,价格高昂,你们也不想想看,商贾贩卖货物去你们吐蕃高原,本身就承担了很大的风险,货物还没有卖出去呢!就要先向你们缴纳高昂的税收,这样,就导致十个商人,有九个不愿意去你们吐蕃高原做生意,剩下的那一个,由于是独家生意,价格当然是有多高,就开多高了。
而如果你们官方愿意出来为商贾带路,保证他们的安全,还不收任何税赋,我想,大唐的商贾,肯定都会愿意去你们吐蕃高原做生意,这样,上去的货物多了,价格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多的不敢说,只要你们答应这一条,每年运送到你们吐蕃高原的货物,至少会增加十倍以上,而价格,则会降低至少五倍以上,其中,像用以保暖的布匹,和可以让你们度过寒冬的粮食,肯定会有很多,你说,是征那么一点点税收划算,还是用同样的价格,购买五倍以上的紧缺物资划算?”
赞悉若和钦陵都不傻,李承乾讲的东西,也很好理解,听完他这番话,两兄弟的眼睛顿时都发出了一阵光亮,李承乾知道,他们这是悟了。
吐蕃高原为什么要不断的向外掠夺?
原因跟之前的突厥一样,他们的产出太少了,尤其是关于温饱两个方面的。
高原虽大,但适合种植青稞小麦的山谷,就那么点,没有像突厥人那样用暖棚解决牛羊的过冬的问题的情况下,每年冬天都是对他们的一次生存考验,所以,当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资源供给必然会出现问题,统治者就是再不愿意打出来,也要打出来,还是那句话,出来抢夺,被别人杀死,也比饿死在高原上强。
跟一个落后的文明,讲市场经济调控,他们通常会当作听天书一般,好在李承乾讲的比较浅,两兄弟开始用藏语合计。
他们之所以要合计,是因为这一条不像之前那一条,是玩虚的,他们拿了书,上了高原,就可以不认账了,这一条是实实在在,马上就要做的,而且,涉及到领土对外开放的问题,而两兄弟之所以决定答应李承乾的原因,也很简单,汉人能够承受高原反应的人太少了,即便是将进出的通道开放给他们又怎么样?他们也只能有少量的人能够上的去,组织大规模的军队上去,根本不可能。
最终,赞悉若向李承乾答道,“太子殿下,这个条件,我也可以代表赞普答应你。”
李承乾笑着点点头,气场更足道,“很好,那么,接下来,我就跟你说说第三个条件。
我大唐对于你们吐蕃高原的牛羊,马匹,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因为我们有北方牧场,在海外,还有澳洲牧场,未来,我们的牛羊肉,会多到根本吃不完的地步。
所以,你们需要拿一些其它的东西来朝贡我大唐,比如可以治病的草药,或者稀有矿物,每年,就以一百驼我们指定的药材,两百驼稀有矿物,作为朝贡品吧!
当然,我们也不会白收你们的药材和矿物,我们会倍数的赠送给你们粮食和布匹这样你们急需的物资作为回礼。如果你们在这些方面有多余的产出的话,我相信大唐的商贾,也很愿意出资收购的。”
李承乾的这第三个条件说完,赞悉若和钦陵怎么听,都感觉自己占了便宜。
首先,他们吐蕃人并不会炮制药材,冶炼工艺,也落后的很,用这些不能吃穿,或给生存提供帮助的东西,换取倍数的粮食,布匹,这类在吐蕃看来,是战略物资的东西,他们觉得太划算了,他们甚至以为,这是大唐要面子的一种表现,因为,每年都朝贡,在中原文化来看,是一种表示恭顺的行为。
而且,一驼不过是四百斤,一百驼药材,也不过是四万斤,并不算多。
两百驼矿,则是更简单,因为那东西本来就重,随便一堆,就够装两百驼的了,如果用它来换四百驼的布匹,那价值可就相当的可观了。
“太子殿下,这三个条件,我都可以代表赞普答应您,不过,您可不可以也答应我们一个条件。”并没有露出占了便宜的喜悦的赞悉若再度道。
“你应该是想让我放归你父亲和一干吐蕃将领吧!这个也不是不可以,不过,需得等这种贸易和朝贡,稳定的进行三年之后再说,如果三年之后,贸易,或者朝贡方面有什么变动,咱们可以再商谈,届时无论谈不谈的成,我们都会放归他们,而若是这三年时间里面,你们吐蕃人反悔,搞出了什么事情,那么,他们的人头,就会立刻落地。”
李承乾这一番话表现出来的气势,是完全不容拒绝,瞬间就镇住了赞悉若兄弟俩,他们可不知道,李承乾除了是太子,还是一个水平相当高的演员。
赞悉若两兄弟相视一眼之后,最终还是苦着脸点头答应了,现在的禄东赞对他们噶尔家族来说太重要了,没有他的威望,其门下附庸的奴隶首领们,根本不听他们两个兄弟的,即便是他们答应李承乾所提出的条件,吐蕃的利益可能受损,可是为了他们噶尔家族的利益,他们也需要向李承乾妥协,以保障禄东赞的安全。
因为,作为吐蕃势力最大的家族,他们与赞普松赞干布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在他们的眼里,禄东赞的性命,肯定是高于松赞干布的利益的,他们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和谐,几十年后的钦陵,就是死在了松赞干布的重孙器弩悉弄的手中。
事情谈成了,李承乾关注的重点,就立即转移到了游玩上面,他之所以等了半个多月才对吐蕃的事情做出处置,自然是因为他去信问了孙享福,所以,在接下来的游玩之中,李承乾还跟赞悉若兄弟以闲聊的方式,说了很多看似帮助他们发展,实则是实现大唐对吐蕃的长远布局的事情。
比如,李承乾让他们兄弟在进藏的数条道路上,开设可供休息的客舍,提供一些食宿服务,这样,他们就可以赚取大唐过路商贾的钱,而他们回去之后,要是真的按照李承乾说的做了,确实会给他们自己的家族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有了这种便利的服务,就会让更多的商贾进入高原,最终得利的会是谁,很难说,至少短期来看,大唐能从高原上得到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且,这种情况久而久之,最终会将吐蕃高原变成一个失去了大唐的商贾,瞬间就会乱套的地方,最终达到让大唐入主高原的目的。
做到这一点,可并没有什么难度,比如,吐蕃盛产的藏药就是大唐所缺的,根据后世的统计,我国的藏药有三千多种,其中,产量较大的常见药的就有三百六十多种,这些药的药效和价值还都比较高,比如红花,紫草,大黄,党参,茴香,山莨菪等,在这个时代的高原上几乎随处可见。
如果,当他们的百姓知道,一斤这些东西,可以在大唐换取几斤的粮食,那么,他们岂能不疯狂的收集下来很商贾们置换?
当然,像冬虫草这样一斤就可以换到百斤粮食的好东西,他们就更加不会放过了,可是,当有一天,因为吐蕃赞普跟大唐的关系不好,让所有的人都没办法用这些东西跟大唐的商贾换粮食的时候,只需要稍微的一点点挑拨,估计他们就会揭竿而起。
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断人赖以生存的粮食,则是不共戴天之仇,那个时候,谁能填饱他们的肚子,他们就会听谁的。
孙享福并不知道李承乾已经很好的按照他与长孙无忌商量出来的计策,完成了任务,他现在,被一封信,搞的有些郁闷。
这封信是从岭南转送过来的,而发这封信的人,是伐那比王国的王子辛克尼,也就是席君买的那个印度大舅子,信的内容,自然是求救,因为他的父亲,也就是席君买的老丈人,善斯,在参加完定襄的运动大会回国的途中,被人劫了,那些人,现在想颠覆伐那比王国的政权。
只有不到两万军队的伐那比王国,根本抵抗不了五六万来自各个国家的杂牌军,靠着岭南支援给他们的战船,和不断消耗士兵的生命,他们最多还能坚持一两个月时间,因为,此前,他们所有的防御工事,都是用来抵抗来自北方陆上进攻的天竺国的,而这些劫匪,却有相当不错的水上战斗能力。
不用多想,孙享福也猜到了这支杂牌军是王浩的残余力量,冯盎在将信转给孙享福的时候,其实已经派了属下的水军出征了。
不过,李世民新建的海军,并不归他节制,所以,他能调动的,只是他原有的战舰,以及三万多现在正在岭南本土的水军将士,在李世民对这股杂牌军势力的态度暧昧不明的情况下,支持孙享福的主张的冯盎,根本没有事先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朝廷,一是因为报来报去,就可能耽误了救援时间,二是因为,李世民拒绝他出兵的可能性可能会更大。
看完信件之后,孙享福没有多做思索,便招来张轲吩咐道,“你给我用最快速度,追上赵龙,告诉他,让他给我把王浩在倭国,夷州岛,吕宋岛的残余势力,全部清剿掉,断掉那些杂牌军的后勤供给。”
海外探索船全是包钢大船,上面装备的,也是准军事级别装备,具备非常强的对外作战能力,四个多月的时间,应该足够赵龙他们从倭国海域,一路撸到印度沿海了。
而这也是一次清剿王浩残余势力的机会,免得之后冯盎再因为这事,受到李世民的责备,毕竟,岭南几万军队的调动,是不可能瞒的过李世民的。
第611章 在野草民的生活
李世民在御书房听取完李承乾一整套对吐蕃的谋划之后,非常开心,对于这个军队很难上的去的高原国家,用这种处置手段,基本是再好没有了,所以,渭南的印刷厂开始忙碌起来了,十万套四书五经,很快会就交到赞悉若兄弟的手中,并且,李世民还开始在国子监,选拔一批读书人,让他们跟随赞悉若兄弟去吐蕃。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也有派的上用场的时候,会的多的,能耐大的,李世民还不舍得派,数十个书呆子被挑选出来之后,李世民大笔一挥,直接封了正九品的儒林郎的文散官衔,之后如果他们在吐蕃干出了成绩,还有加封,连科举和实习的环节都不用,他们就直接开始做官了,这让长安士林圈的许多士子大呼,书呆子也会有春天。
一月下旬,孙享福开始忙春耕的时候,赞悉若兄弟带领着数百车书籍,以及李世民册封松赞干布为吐蕃赞普的诏书,启程返回吐蕃了。
对于他们来说,此次外交,算是非常成功,对于大唐来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