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应当是可行的,不过,一些管控的条款,也需要进行一些增补,这方面,咱们还得细致一些商量,有一些,甚至需要立法实施。”温彦博算是这些人里面,最冷静的看长孙无忌报过来的这些借贷策略的,他直指核心道。
  很快,他的提议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众人在钱庄大宗借贷该怎么立法上,又讨论了好半天,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用了一套朝廷之前向外借贷时用的策略,那就是抵押贷款,这样能保证钱庄的资产安全,类似于利息多少,最高欠多少,最高欠多长时间,什么情况下要强行清债等等的条款,在他们的商量下,也逐渐落在了纸面上,很多方面,倒是能限制王氏族老会当初想出来的借贷扩张,借贷经营的规模。
  这场会议一直开到了晚上,待得散会之后,钱庄会批准所有要投资做项目的人借款的消息,也开始对外传开,顿时,长安政界的焦点,便全部都落在了这个借贷问题上面。


第601章 李承乾亮了
  涉及到律法,都不是小事,需要在朝会上一一通过,所以,第二天早朝的时间老长老长了,搞的李承乾都差点打起了瞌睡。
  “不知,在钱庄体验工作过的太子,对此事有何见解?”
  “呃,啊!见解啊······”
  走神状态中的李承乾突然被魏征点名询问,连忙起身缓缓走向朝班中央。
  在李世民去善阳参加运动大会的这几月期间,是魏征辅佐李承乾监国,实话,李承乾的表现非常不错,魏征对他也非常认可,几乎对于民间的各行各业,李承乾都能说出一定的道理,对于处理各种社会上的问题,他也能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着想,即宽厚,又公正,有贤君之相。
  当然,这与一年多以来,孙享福的教育不无关系,这种职业体验的效果,就是让李承乾能看清楚民间的实际情况,朝廷上下,现在基本都认同了孙享福的这一套教育方法,魏征也是由于刚才大臣们的提议他自己有些拿不准,才想起李承乾在钱庄做过半个月的管理体验,是以,想要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承乾之所以走的慢,是因为他要好好想想刚才大家提到的问题,貌似,刚才大家争论的,好像是钱庄的借贷和一系列的管理,到底是应该纳入钱庄内部的规章制度,还是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
  魏征等法部官员,当然是建议全部纳入法律管辖范围,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则是觉得,应该将几个主要的原则性的条例纳入法律就行,其余的,就当成是钱庄的内部管理制度,这样,朝廷也便于操作一些。
  本来,李承乾在李世民的龙椅侧边是有个坐的,一般,不是正式奏事,有问到他的,他起身答话也就是了,但他为了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他却是起身往朝班中间走了过去,站在朝班正中间奏事,那就显得非常的正式了,连李世民也坐正了身子,看看这个被留守大臣们夸上天的儿子,有什么见教。
  还别说,就这短短十几秒的时间,还真让李承乾灵光一闪,想到了他在善阳钱庄体验过后,交感悟给孙享福的时候,孙享福跟他说的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
  “父皇,儿臣以为,朝廷各项律法,或者制度,都应该以公正为先,不应该为了操作方便,满足朝廷的需求,而让百姓感觉到不公正,或者被区别对待,毕竟,钱庄的钱,是百姓的,而不是朝廷的,朝廷不能把它当自己的钱来用,应该将所有的借贷条款,列入律法,不管是百姓,或者是朝廷官方,都需要遵守其条款,依规章借贷使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钱百姓的财产的安全。”
  闻言,龙椅上的李世民都是一愣,陷入了沉思,先前,长孙无忌的奏章已经点出了,钱庄的钱,全都是百姓存的,李承乾再度点出,才叫他更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那些钱是百姓的,它必须安全,一旦被朝廷的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主官任意的调度使用的话,谁能保证它的安全性?那可是上亿贯的钱财,能够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冲击,现在掌管财部,或者钱庄的,是对自己绝对忠心的高士廉,可未来呢!
  李世民自己现在都有点把钱庄的钱当自己的钱来花的感觉了,那他的后世子孙呢?
  万一出个昏聩些的,把钱庄里的钱用超了,导致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崩掉,那么,凭白损失的钱财的老百姓能答应?到时候,恐怕就是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反思了一阵之后,李世民有些欣慰的朝李承乾点了点头,又向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所在的方向问道,“诸位爱卿以为,太子所言在理否?”
  温彦博出班回话道,“陛下,臣想请问太子,如此一来,是不是朝廷需要用钱的时候,也需要经过钱庄的批准?可是,监管钱庄的,又是朝廷的官员,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对于这个问题,李承乾其实听孙享福讲的最多,善阳那边,可不是全靠人管事,要是这样的话,在善阳官场人数较多的王家,早就掌控善阳了,他脸色轻松的道,“监管钱庄的,不应该是朝廷的某个官员,而应该是制度。
  以人为主,终究脱不开私欲,像钱庄这种掌管全国百姓巨额财产的部门,如果只是靠官员的个人道德来监管,久之,必然贪腐现象严重。
  而以制度为主,则是能很大程度的防御贪腐。
  所有借贷,都必须要达到规定的标准,才会被批准,才能得到实际放款,任何一级的主管或者主官,都不可以违规批准的时候,这对所有借贷者,形成标准的借贷要求。
  另外,所有的审核环节,全部独立进行,受到钱庄内部,财部,法部的三重监管,任何参与了违规批准,和违规放款的管理者,官员,都要被视为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这样,才能百姓感觉到公正,相信,只要百姓们感觉到了朝廷的公正,感受到了钱庄的安全,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会选择将钱存到钱庄,让那些不流通的金钱流通起来,其对我大唐的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
  大唐真的只有三亿多贯钱财吗?远远不止,因为朝廷可以从铸钱厂的数据,和全国的财税数据看出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铸币以来,各地铸钱厂每个月铸新钱的总额超过了五千万贯,一年多的时间,已经累计铸币七亿贯以上,这其中,还不算印刷的超过一亿贯的纸质货币,这也是为什么大唐实行三十税一的低税率,民间大部分小额交易都没有收税的情况下,朝廷一年也能收到高达三千多万贯税收的原因。
  但是,钱庄现在存款才三亿多贯而已,市场上,真的需要五亿贯钱财来流通吗?
  当然不是。
  很多人,都是把自家的金银铜,拿到铸钱厂铸造成成色更高的新钱之后,拿回家储藏了起来,因为朝廷能肆意的拿钱庄的钱去用,他们不大相信钱庄的安全性,尤其是各大世家,在山南道的几家被孙享福通过钱庄金融手段掐死之后,各自都留了近一半的现金储备在自己家里,免得到时候,朝廷一旦封禁自家的账户,他们立即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穷光蛋。
  不过,要不是有他们拿出来的大量的金银贵金属被铸造成货币的话,朝廷一年也铸不了这么多的钱。
  像北宋年间,拿新开采出来的铜铸钱的话,一年才几百万贯,大唐现在的开采能力,未必赶的上北宋,等这一拨旧钱铸新钱的工作全部完成了,每年的新生铜钱货币,可能也就几百万贯而已。
  至于金银方面的货币,不怎么好说,得看外部的流入量,大唐自身,是没怎么开采金银矿的,按照孙享福和李世民当时的想法是,自己本土的,先作为储备留下来。
  李承乾说到这里的时候,李世民的眼睛已经有些发亮了,这个儿子,还真是让他有点意外,对钱庄的见解,居然比他自己还深。
  他却不知道,李承乾说的这些,不过是他在钱庄实习之后,孙享福讲给他听的一些原话,当然,此刻,李承乾把这些话拿出来给大家说的时候,他自己本身对这些道理,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稍作停顿,又道,“父皇,其实,不光是在钱庄的管理上,在朝廷的所有其它管理中,都应该是以制度为先,咱们朝堂的诸公,只需要对这些制度的合理性,实用性,进行考究,再颁布实施就好,有必要的话,咱们还要在各个行业,请一些代表过来,为朝堂诸公讲解他们的诉求。
  比如,种地的农民想要什么?做工的工人想要什么?经商的商贾想要什么?甚至,当官的官员想要什么?
  咱们都可以将其统计起来,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渐的满足他们,只要咱们朝廷,是在为天下所有的百姓服务,那么,朝廷,就会永远得到天下所有的百姓的支持,有了天下所有百姓的支持,那么,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如果之前李承乾的那些话,只是让李世民的眼睛亮了,那么现在李承乾的一番话,则是让李世民的心里都亮了。
  连本来还想跟李承乾据理力争一番的温彦博等人,也都觉得辩无可辩了,因为,这涉及到了李唐王朝的核心政治理念的问题,作为臣下,不管是支持,还是不支持,都不好开口定基调,只能由君主和储君来说。
  “这些话,可是孙正明教授给你的?”
  到了李世民这个程度,早就已经喜怒不形于色了,他很好的隐藏了自己内心的欢喜,正色看向李承乾道。
  “正是,孙师在担任太子少师官职之前,便是儿臣的音乐老师,即便他现在没有太子少师的职位,他也还是儿臣的老师,儿臣在施政方面能有一些所得,全赖孙师教导,至今不敢忘怀。”
  李承乾丝毫没有犹豫的回答,让朝堂诸公都是点头称赞,至少,大家看到了李承乾的担当,不会因为孙享福是一个被李世民罢官除爵了的罪人,而否定他的功绩。
  就连李世民看李承乾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隐藏不住的欣慰,再度向他开口问道,“孙正明在九垸县鼓捣县令孙大力推动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免费养老等百姓的民生保障项目,已经得以实施,你觉得,他下一步会推动什么?”
  “呃,这个,儿臣也不知道,或许,是免税吧!”
  李承乾毕竟是个少年,对于孙享福讲过的东西,他或许还有些印象,没讲过的嘛!就信心不足了,他依稀记得,孙享福好像说过,如果普通农民百姓,是不用交任何税收给国家,那么,朝廷和百姓之间,或者说统治者和百姓之间,就会少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样,自然就减少了很多冲出,于是,有些不自信的答道。
  “免税?这是何意?”
  被李世民追问,李承乾只要硬着头皮往下答了,“就是,让天下所有种地的农民百姓,不用向朝廷交任何税赋。”
  “什么?农民不用向朝廷交任何税赋?这,朝廷如何运转?”
  李承乾硬着头皮的解释,让朝臣顿时下巴掉了一地,要知道,在农耕社会,农民阶级,可是整个国家最大的群体,人数比其余的所有阶级加起来都多,给他们全部免税,那可不是小事情,也亏的是李承乾提出来,若是别人提出这个构想,一定会被大臣骂作白痴的。
  倒是龙椅上的李世民听完之后,久久不说话,心里面百转千回,在思索着什么。
  农民种地不交税很难么?
  未必。
  后世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时候,就已经实现农民免税的政策,甚至,还倒贴钱给种地的农民作为补贴,孙享福是想把这个国家打造成发达国家,甚至超越后世许多发达国家的国度,农税这个东西,怎么可以存在呢!
  反正不管怎么说,首次在朝堂上提出农民种地不用交税的李承乾,亮了。今天朝堂上的这番对奏要是传到民间,他的声望,将会被无限推高,因为,受益的,可是所有拥有土地的人,这里面甚至包括拥有土地最多的世家子。


第602章 再亮一下
  免除农税在目前来说,确实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会便宜了当下拥有土地最多的地主阶级。
  但这却给李世民下一步施政,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李承乾巴拉巴拉的把免除农税的好处说出来之后,李世民就更加认可其可行性了。
  最后,李世民批准了魏征的奏请,将银行借贷双方应该履行的义务,修订成法律,先临时执行,下一次法典修正颁布的时候,专门在其中加上由钱庄管理制度延伸出来的银钱法,然之后,他再度将李承乾,萧瑀,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杜正伦,高士廉等人请到了御书房。
  而且,他还特意让杜正伦将朝廷的税收结构单据,拿到了御书房。
  杜正伦也是孙享福的狂热粉之一,他一手将商部构建起来,现在,十几个国企产业,每年为朝廷带来收益数百万贯,这个功劳,让他获得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文散官衔,还任了户部尚书这样更加实权派的官职,可谓的名利双收。
  而李世民让他调阅这些东西,他立即就想到了李世民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在将各项单据在书案上展开了之后,他率先开口道,“陛下,我大唐在册纳税的田亩,除开军屯之外,约一亿六千万亩,其中,由于中下田的大量退耕,现有田亩中,产出较多的上田,约占九千万亩,中田,约占五千万亩,下田只占两千万亩,且大多在四边蛮夷,或者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
  以这些田亩去年的均产量来算,上田一季平均亩产约四石粮,每亩纳税粮约一十六斤,合共算下来,是一千二百万石粮食。折合各地稻谷,小麦的价格来算,约市值九十六万贯。”
  稻谷和小麦,在没有脱壳成为大米和面粉之前,即便是在长安,也就八十文一石左右的市价,在其它地方则更低,杜正伦说九十六万贯,其实还往高里说了。
  当然,亩产方面,他也是往高了在算,这是因为关中,定襄道,岭南道,山南道,几块逐渐实现了精耕细作的地方的高产量,将其它地方的产量拉高了,除了这几块地方,其它地方的上田,其实也就三石多的产量,只比原先农耕工具不发达的时候,多了一两成左右的收成而已。
  “中田亩产约三石,每亩纳税粮约十二斤,共纳粮约五百万石,市值约四十万贯。”
  “下田亩产约两石,每亩纳税粮约八斤,共纳粮约一百三十多万石,市值约十一万贯。”
  “按照大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两季,以及少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三季来算,全国的农税总额,约三百万贯左右,占去年朝廷所有税收的一成左右。”
  “一成?”
  “才一成?”
  “这······,怎么可能才一成。”
  等到杜正伦将这些数据报完之后,大家纷纷有些不可置信的道。
  杜正伦指了指单据上的数据道,“事实就是如此啊!去年,商税的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五成,国企经营收入和个人所得税收,各占朝廷收入总额的两成,剩下一成的零头,才是农税这边的,明年,从正明这边收归过来的产业,计入国企收益之后,这三百万贯的农税,可能只能占到半成左右了。”
  三百万贯的农税,如果按照贞观元年的税收来算,已经抵的上全国一年的财税总结余了,可是现在,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没有谁把它放在眼里,朝廷随便开条河,修条路的花费,也不止三百万贯。
  “看来,正明的心中,对咱们大唐未来的形式,一直都有准确的预估。”李世民最终说了这么一句,众臣也是连连点头。
  房玄龄此时算是逮着了一个时机,开口道,“既然如此,还请陛下早日复起正明归朝,有他在朝,我等施政的方向,肯定也能够更加明确一些。”
  处罚孙享福,是李世民做给天下人看的一种态度,现在,那些番邦代表都回国了,舆论的点,也不在这个方面了,房玄龄觉得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此言,却是不加思索,便摇头道,“抗旨不遵,乃是大罪,即便是做样子,也不可以轻易了事,他这几年,就老老实实待在荆州吧!诸位爱卿若是有事不明,大可以去私信问他就好。”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态度,众臣心中其实有些诧异,虽然李世民说的这个理由,大家都认可,但是,真就这么处理,却不像他以往大肚开明的作风,别说是抗旨了,之前他的酒宴开的频繁了,赏赐无功无劳的臣子过厚,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他,也没见他把魏征怎么样啊!怎么到了孙享福这事上,却是这么固执呢!
  这事他们不能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王浩留下来的那本册子,李世民现在心里面的疙瘩,是‘封建君主制的弊端’这个问题,他有感觉,大唐照着现在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这个君主的存在感,恐怕将会越来越低。
  就比如李承乾先前提到了,用制度管人,所有的东西,都用制度去管了,他这个皇帝管什么?
  当所有管理的制度都健全了,他这个皇帝,还能做到言出法随,决定天下大事吗?
  恐怕到时候,他想要花国库里的一点小钱,修建一个什么自己心爱的东西,都不是他自己能说了算的。
  而且,当百姓不需要靠着皇帝庇护他们,只需要靠制度庇护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拥护制度,而不是拥护他这个皇帝。
  这样的感觉,在他心里越发的明显了,孙享福虽然嘴上没说有什么制度比封建君主制好,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潜在的影响着封建君主制度的根基,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会镇不住他,或者说,他有信心自己镇的住孙享福,但他觉得,他的后世子孙,在这些新的政治模式引发的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候,肯定会控制不住局面,导致他所打下的李唐江山,像前汉一样,政权在强盛中易主的情况出现。
  作为君主,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已经与大臣们有些不同了,所以,即便是知道孙享福在朝,比他在野,对国家的作用大的多,但他也选择暂时把他晾在外面,在没有把握把自己担忧的问题解决的时候,他不会考虑复起孙享福。
  “那,这免农税一事?”杜正伦见李世民对孙享福的事情再度定了调子,便将话题转到眼前道。
  李世民略一思索答道,“户部可以做一个计划,朕以为,可以先逐步减,最后再免,分几年进行。”
  这时,萧瑀建议道,“如此的话,臣建议,从明年开始,先减免边地,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那些粮食和农作物产出不丰的地方的农税。
  咱们今年已经免除了人头税和供养府兵的摊派,每年减一点,分三到五年,逐步的将土地结构调配的更加合理了,再全部免除农税,这样会让大家觉得,咱们的大唐,年年都在变好,农民百姓的日子,也有个盼头。”
  所谓的‘将土地结构调配的更加合理’,意思就是指将捏在世家大族手上的那些优质土地,分配给真正种地的人,这一方面,做一个计划,并不是太难,因为,大唐有这样的资源条件,比如,山南道开发的垸田,西边,东边,开发的军屯田地,都是上田,可以逐渐的将这些上田,转化到现在还在耕种中田,下田的百姓手中,将他们手中的贫瘠之地,退耕。
  李世民听萧瑀说完,点头赞同道,“萧相言之有理,户部就照此法拟定一个章程出来,在春节之前,对外公布明年的减税政策。”
  “臣遵旨。”杜正伦领命道。
  事情谈到了这里,今天的会议,其实就应该结束了,正当众臣打算告辞出宫的时候,王得用又捧着一封奏章进来道,“陛下,宁川道有急报送来。”
  “急报?念。”
  宁川道现在是个军事敏感区,因为它有数千里之地与吐蕃交界,到目前为止,吐蕃也没有就禄东赞那帮俘虏跟大唐交涉,某种意义上来说,两国现在其实处于敌对,甚至是战争状态,在寒冬腊月即将到来之际,有急报传来,很有可能是战事要再度开启了。
  然而,当王得用念起奏报之后,大家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松赞干布派了噶尔赞悉若,也就是禄东赞的长子为使,赶了牦牛三千头,战马五千匹,前来大唐朝贡,并且,以下邦的身份,帮松赞干布求取大唐公主为妻,以示两国之好。
  对于这样的求亲,历史上的李世民,一开始是拒绝的。
  然而,后面却被吐蕃这个打又打不过去,守又不好防御的流氓国度逼迫的没有办法,最终同意了和亲,这才有了文成公主进藏事件。
  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吐蕃主力在延平门一战,被打残了,大唐的国力,军力,比历史上强了好几倍,而原本差不多在这个时候来求亲的禄东赞,直接被关押在了长安城的监牢里,松赞干布无人可派,居然派了禄东赞的长子,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子过来,李世民瞧的起他才怪,就他们送来的这点东西,还不够夷男每次见李世民给的见面礼多呢!
  现在漫说李世民没有合适的女儿嫁给松赞干布,就算是有,也不可能嫁给他,大唐的几十万大军,求战求的嗷嗷叫,正在西边冬训呢!他不介意调他们去吐蕃高原四周亮亮肌肉。
  “诸卿以为如何?”李世民心里虽然十分的不爽,但还是比较理智的准备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然而,大臣们还没开口,听说松赞干布要糟蹋自己那些未成年的妹妹,李承乾先不干了,开口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妥,我巍巍大唐,岂能与一个战败的番邦小国和亲,不仅不能与之和亲,之后也不能与任何番邦和亲,孙师曾教导过儿臣,一个王朝,必须得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否则,番邦诸夷,就会认为我大唐是软弱可欺之国,会越发不尊重我大唐。”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看着李承乾一脸激愤的气势,李世民与众多大臣嘴里纷纷默念着他刚才所说的这句话,顿时觉得,胸中有一股热血在升腾。
  许久之后,李世民一脸欣慰的道,“如此,吐蕃使节的事情,便交由太子全权处置。”


第603章 幸福村的产业也需要扩张
  次日,来到后宫拜见长孙皇后的李承乾,享受的简直是英雄般的待遇,受到了所有妹妹们的大礼拜谢,长孙皇后是全程笑着跟他讲了一个多时辰的话,然后,跟他提起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纳妃的事,明年,他可是有两个妹妹要出嫁了,现在才十三岁李丽质下嫁长孙冲,还有更小的才十一岁的李孟姜下嫁孙得寿。
  当然,说的是明年下半年出嫁,其实真正走完程序,估计要到了后年,那个时候,李丽质也还不满十五周岁,李孟姜,也只有十三周岁。
  所以,他这个当长兄的,必须要纳妃了,他可都十五岁了,马上翻过年,就十六岁了,李唐的太子,王储,就没有到十六岁了,还没有纳妃的。
  “母后,儿臣愿意纳舒雅为太子妃,然而,也请母后批准王氏女王瑶入东宫,儿臣,有其它的安排,另外······”李承乾话到嘴边,却是迟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王瑶也算是身出名门,做侧妃,也够资格,另外什么?”长孙皇后一听李承乾对纳妃的事没有意见,顿时更加开心问道。
  “不是,只要收入东宫就好,未必要给什么侧妃的名份,收她完全是出于一些别的考量,另外,另外,明年,表兄,恐怕不能与丽质成婚了。”
  “为何?”长孙皇后一些愣道。
  长孙冲和李丽质的婚事,可是她早就跟长孙无忌商量好的,李世民的圣旨也出了,两家亲上加亲,那是迟早的事,况且,到目前为止,长孙冲本人那边,也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啊!
  “那个,是这样的,孙师说,表亲成婚,生出来的孩子,很可能······,还有,丽质可能是遗传了您的心疾,不宜过早成婚,所以······”
  “这些都是孙正明说的?你表兄都信了?”长孙皇后愉悦了一整天的心情,顿时由晴转阴,就差咬牙切齿的骂孙享福了。
  与长孙无忌亲上加亲,可是李世民和她的夙愿,表妹嫁表哥,在这个时代的民间可是非常流行的,在她看来,孙享福这完全是找莫须有的理由,干预皇家的婚姻事,她怎么能不气。
  “这些,是得到善阳医学院验证的,表亲结婚,尤其是嫡亲表亲结婚,后代很可能出现智障,即便是生了正常的孩子,一般也不怎么聪明,还容易生病,还有就是,丽质和您一样,有心悸喘气的毛病,越是过早成亲生养,越是容易加重病情,导致短寿,表兄虽然喜爱丽质,但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也决定放下了,这次去了安西大都护府任长史,估计三两年是不会回来的。”
  “当真是如此?”长孙皇后仍是有些不敢相信的看向李承乾问道。
  李承乾再度点了点头确认。
  长孙皇后顿时觉得胸中气闷,长叹道,“嗨,这个冲儿,此前在定襄,怎么不与我明言······”
  本来的好心情被搅坏之后,长孙皇后也没什么心情和李承乾聊天了,不久不发作的气疾一发作,李世民也急急赶过来探望,待得她服下药舒坦了些之后,她便一股脑的将这些事情跟李世民说了,然后,本来是一个人的烦心事,就变成了两个人的烦心事,当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是一种陋习的时候,那种对当事人的愧疚的感觉,能让他们饿了一天,都不想吃喝,但是,有问题,还得纠正,解除婚约的旨意,必须得下,皇家,要给天下人做个好的表率。
  倒是李承乾的婚事,此前朝堂上早就有准备了,毕竟,太子纳妃,也算是国事,李世民次日一早,就下旨宗人府开始操办了,等到王旭那帮人从九垸县来到长安这边的时候,满城都在传太子新政,以及太子纳妃的事情了。
  “家主,陛下有旨,小姐随侯氏女一同入东宫,若有所出,会封为侧妃。”王氏负责关中事务的王安在接到了王旭之地,第一时间向其汇报道。
  “有所出才封侧妃?”
  王旭的眉头皱了一下,不过,片刻之后,就舒展了开来,不管怎么说,他王家也算是在大唐未来君主的后宫安插了人,若是将来李承乾登基,运作一下,一个妃位是跑不了的,若是能为李承乾生一个男孩下来,未必不能在他们王家的支持下,问鼎九五。
  “侯氏女终归是代表将门,不过,只要咱们王家给的彩礼陪嫁足够,奠定了小姐的地位,将来即便是太子再纳其它妃子,也会排在小姐之后的。”
  王旭点了点头道,“嗯,你好生置办准备着,等宫里来接人的时候,场面弄的风光些。”
  王安一笑道,“这是自然,家主此来关中,可是有什么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