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旭笑着摆了摆手道,“呵呵,我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短几年时间内,接任家主之位,全赖正明兄的大力支持,这礼数,也该是我向正明兄你来尽才是,况且,今日登门,我还有一事相求。”
看了看王旭的表情,孙享福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了,屏退了在大厅伺候的胡姬之后,孙享福便端坐在主位之上,等待王旭开口。
“正明兄,我以为,被程兄连夜押往善阳的那些人,应该让他们永无重见天日之时才好。”
闻言,孙享福眉头一挑,这王旭倒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要知道,这一万多人里面,大多数人,其实只是与嫌疑人有接触而已,至少有九成以上的人,其实是清白的,王旭想要将王浩的势力连根拔除,居然舍得牺牲掉本族数千人,不过,这却是让孙享福想到了另一桩事情。
斟酌了一下言语,他才道,“此不过是些许小事而已,回头打发他们到大漠四周种树便可,倒是另外有一桩难事,需要王兄也出一份力。”
“正明兄可是要说王浩的事情?”
孙享福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说下去,相信王旭他也知道了朝堂的风向,以及李世民的倾向,清除王浩的爪牙,哪里有清除他本人重要。
片刻之后,王旭咬牙道,“王浩必须死。”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稍后,我会力谏陛下杀他,但是,如果陛下执意不肯,我也不能抗旨,届时,还请你私下里出手。”
孙享福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王旭便懂了他的意思,赶忙回去安排。
送走了王旭,孙享福在红梅和春桃的伺候下,穿上了整套的官服,稍后,去城外的营帐见过李世民后,他就将会带着仪仗,去西城门处,迎接使团和西域各国的代表团到来。
大营之中,孙享福并没有见到李世民本人,他一到定襄之后,便去提审王浩了,到现在,一个多时辰已经过去了,还没有出来,也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孙享福只好在议事大厅,与房玄龄等人聊了起来。
“房相,不知是何人建言陛下,赦免王浩?”
“这满朝诸公之中,十之七八都上表了。”
闻言,孙享福有些愕然,不解的问道,“这是为何?”
房玄龄有些无奈的叹道,“这你还看不透吗?利益。”
“利益?”
听到这两个字,孙享福顿时懂了,这两年,世家系的官员之所以这么安生,是因为他们享受到了大唐扩张带来的利益,所以,在大唐具备向外扩张的硬实力的时候,他们更加愿意看到大唐继续扩张,大唐的市场越来,他们从各方面,能够谋取的利益都会更多,毕竟,打下来的地方越多,朝廷就不得不让更多他们门下的子弟去做官管理这些地方,需要养活的人口越多,他们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才会更加值钱。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大唐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危机,普通百姓都能轻易的赚到比他们族人赚的还多的钱了,那么,离他们这种宗族制度分崩离析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荆州几大家,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不想等这种危机逼的他们无法反抗的时候,再想办法翻身。
所以,王浩已经和他们达成了一种共识,那便是推动大唐向外扩张,提升这些世家宗族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帮他们也建立像上齐城五家那样,能够盈利赚钱的产业。
事情打了个转,又回到了原点,孙享福要面对的,还是所有世家利益集团,而这次,李世民,似乎更加倾向于继续对外扩张这条路。
第563章 相互说服
孙享福从来都不反对大唐的扩张,但是,他希望那是有计划,有方式,符合发展节奏的扩张,盲目的占领的后果,往往是统治时间不长,然后出现叛乱,再然后,又回归原本的样子。
历史上的大唐,就是因为内部发展还不够夯实,对外部的控制力不够强大,导致空前的繁华只是昙花一现。
孙享福知道守成比开拓难的道理,所以,他在尽力的发展大唐的经济,基础建设等方面,在他看来,没有这些东西打底,大唐得到的领土即便是再多,也会很快的失去。
“房相,陛下不会不知道像王浩这种不受控制的人的危险性吧!”
“怎么会不知道,可是,王浩的所做所为,虽然有些极端,但在陛下看来,其本意,却并非是要祸害大唐本身,像他这样的人,想要荣华富贵的话,那是唾手可得,可偏偏,他想做事,陛下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
“他那不是想做事,是想搞事情,这次我们能化解定襄的危机,说白了,是凭运气,一旦让他成功,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您知道的吧!”
闻言,房玄龄也是眉头紧皱,王浩这个人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他从来只忠于自己的想法,甚至想让皇帝都按照他的意志走,这就很要不得了,不过,他跟孙享福现在说的再多,也是没用的,关键还得看李世民怎么想。
又是半个多时辰过去了,李世民才神色复杂的从关押王浩的帐篷里走了出来。
孙享福正欲上前开口,却被李世民伸手阻止了。
“王浩之事,暂且不急着说,城内的各项准备,都做好了吗?”
“一切已经准备妥当。”
“嗯,当前的要务,还是办好这次运动大会,至于王浩的生杀问题,且等运动大会之后,咱们再议。”
“那个,陛下······”
“朕听闻,使团和西域诸国的代表团今日正午之前便会入城?”
“是的。”
“那时辰不早了,你赶紧去安排迎接的事情吧!唐卿这一去三载,劳苦功高,使团一干人等,尽皆有大功于国,等运动大会结束之后,朕自有封赏,你先替朕宽慰一番。”
“臣遵旨。”
李世民一副不想让孙享福多说话的架势,孙享福也不好死缠着他说,反正王浩现在关着,除了有千牛卫守着,还有自家的密卫用望远镜严密监控着,不怕他逃跑,就暂且先这样吧!
看看了时辰,孙享福急急的整顿了仪仗,去了西城门,而李世民回到了议事的营帐之后,立即召了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议事。
“王浩此人,作恶多端,论罪该诛,然朝堂诸公之奏请,朕又不得不顾,诸卿以为,该如何处置为好?”
以现在李世民的权威,想到办事,哪里还需要在乎朝臣们的意见,论罪该杀之人,他却来问几位重臣该不该杀,那意思就是他不想杀了。
“陛下,王浩此人太过危险,臣以为,不可不诛,而且,正明的心思,陛下您应该也知道,若是您强行赦免了他,只怕正明拼着抗旨,也是会杀他的,为了一个王浩,失去一个正明,不值当。”房玄龄通过跟孙享福的一些沟通,也算是比较认同了孙享福的主张,率先开口道。
然而,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却没有急着表态,却是转头看向李靖和杜如晦,显然,房玄龄的主张,不是他心中所想。
“陛下,臣以为,王浩当诛,不诛不足以平三军将士心中之愤。”李靖继房玄龄之后开口道。
延津之战过去还不到两年,事情的前因后果,东征的数十万将士,可都是知道的,再有云南之战,舍龙和云南代表团,现在可是大营之中呢!因为王浩的谋划,蒙舍诏死伤的青壮高达三万余,云南各部的损失全部加起来,超过十万人,这可是血海深仇,不杀他,安南军第一个不同意,出于军心稳定方面的考虑,李靖这个建议,算是非常有力的。
在李靖之后,杜如晦再度开口道,“陛下,王浩若死,大唐内部将海清河晏,再无忧虑,只要按照现在的脚步,潜心发展,五年十年之后,大唐之强,足以冠绝当世,您还有什么可考虑的?”
见到三位肱骨意见一致,李世民脸色有些暗淡道,“朕也知道,王浩一死,我大唐的发展,将再无阻碍,朕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昔日孟子曾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正明,以及诸位爱卿,都是辅助朕的贤士,然而,没有国外之患,咱们大唐也还是有可能会在安逸的生活中消亡。
是故,朕不想停下来享受安逸,诸卿可明白朕之心意?”
你把心意说的这么明确,谁还能不明白?
不过,房玄龄却是再度开口道,“陛下,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于国家而言,也是如此,王浩此人所用的手段,过于偏激,非是正道。即便是成功了,也难叫人心服,此后,只怕会叛乱不断。
而且,西域诸国之地与我大唐本土相隔万里,打下来容易,守土和治理起来,却更难,臣以为,现在的时机尚且不成熟。”
房玄龄说完,杜如晦又接过话道,“臣附议,我大唐现有的人才,治理现有的州郡和四边之地,尚且不足,盲目扩张,有害无利。
而且,西方诸国中,较强的几国,皆是传承日久,人口众多,非速亡之国,一旦陷入那个泥潭之中,反而会打乱我大唐自身的发展节奏,实为不智之举,陛下要三思。”
杜如晦说完,李靖也没闲着,接过话道,“陛下,西域之地,距我大唐本土,有万里之遥,若是在这么远的地方展开大战,须得万全的准备,否则,一旦失利,则易遭受反噬。”
李世民一边听着三人的建议,一边点头,待得李靖说完,他却是笑道,“你们三人所说之事,朕一早就考虑到了,真是因为堂堂正正的入主西域,咱们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朕才会觉得,就这么杀了王浩,太可惜了。”
闻言,房玄龄三人一愣,心中却是暗自后悔。
王浩,肯定是利用了李世民想走捷径的心理,来说服李世民。
果然,李世民又道,“正明一直主张,用发展民生经济的手段,自然的吸纳周边各少数民族和国家,这一点,朕是比较认同的,事实也证明了,他所主张的方法,是正确的,不然就不会就今日定襄,善阳的盛景,更不会有薛延陀,云南,东北诸部与我大唐一家亲的局面。
然而,这样做,速度太慢了,对于临近中原之地,尚可,对于遥远的西域诸国,却很难奏效,如何让西域诸国的人,也像他们一样向我大唐靠过来?
这就需要一些谋划。
王浩今日,就跟朕说了一整套的谋划,利用西域诸国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利益诉求,集小国之兵,去攻大国,自始至终,我大唐只是陈兵边境,发展边地经济,收拢躲避战乱,或者无心争霸的小国的民众的投诚,用最省力的办法,将西域诸国的领土,百姓,纳入我大唐治下。”
“陛下,西域诸国的人,可不都是傻子,而且,即便是要做这些事,也不该是让王浩这个不受控制的人去做,朝堂上下,还是有不少多智善谋之辈的。”李世民一说完,房玄龄就接话反驳道。
这话,倒是叫李世民沉默了好一阵,才又道,“王浩此人,行事虽然偏激,但也只是出于他的思想主张与朕当下的治国理念不同,对于咱们汉民族,他还算是忠诚的。
而且,他在海上有两支人马,一支约五百余人,在倭国海域,帮其收刮钱财和人口,另有一支五千人规模的大队,是以数百汉人,统领着四千多倭国青壮,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启程走海路,前往波斯海域······”
在两个时辰左右的谈话里,王浩几乎将自己的势力,和在西域的打算,向李世民合盘托出了,他要去西域搞事情,没有军队和人手可不行,所以,他把手伸向了倭国。
此时的倭国,是海外诸夷中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用从倭国抓来的青壮,是最容易训练成军的,所以,这支以倭国青壮为主体的军队,将会是王浩在西域搞事情的主力军,其自始至终,都会打着倭国的旗号,在名誉上,不会让大唐受损。
再之后,王浩几乎把所有李世民所担心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只需要大唐能在海上接济他们一些粮食,军械装备,基本就可以坐等着收地收人。
甚至,这些粮食军械,他们都可以用从西域弄来的大量金银向朝廷购买,成与不成,也不会让朝廷吃亏。
一个看想去基本无需投入,却有巨大收益的计划,叫李世民怎么能不动心呢!
房玄龄三人本来是想说服李世民的,然而,却差一点被李世民给说服了,差一点,那就是没有。
思虑再三之后,房玄龄还是向李世民建议道,“正明之心不可寒,三军将士之心,更不可寒,而且,王浩此人,不可信,陛下,斩杀王浩带来的好处,可比支持他的这几千杂军要大的多。”
第564章 入城
不管怎么样,房玄龄有一句话,说的肯定是对的。
“王浩此人,不可信。”
他此前一贯主张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连定襄城聚集的上百万番外胡人,他都想一举干掉,能坐视大唐把西域的人口都收罗过来吗?只怕真放他西去,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李世民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而心存犹豫。
而正在马车中赶往西城门的孙享福,在感受到了李世民的态度之后,心里想的,早就已经不是如何劝说李世民了。
在他看来,像李世民这种弑兄上位的狠人,肯定是个霸权主义者,王浩给他的诱惑,他肯定是拒绝不了的,否则,也不会听都懒得听自己的建议了。
所以,孙享福将无影儿招了过来。
“绝杀组的人,能在千牛卫手中杀死王浩么?”
“这,恐怕有些难,即便是做到了,恐怕,整组人也没有一个能活。”
“如果,我能想办法将大部份负责守卫的千牛卫调开呢?”
无影儿想了想,才答道,“成功的可能会增加,不过,整组人,一个也不能活。”
‘没有一个能活’和‘一个也不能活’是两个概念,第一种是因为要拼死杀人,所以会被杀。第二种是成功杀了人,因为动手的人不能牵连主人,最终需要自杀。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孙享福愿意看到的,因为,他绝不会拿属下的生命去做交换。
“有没有不牺牲的情况下,杀死王浩的可能?比如,给他的食物或饮水里下毒什么的。”
无影儿又想了片刻才道,“这个,要看有没有什么空子可钻,但是,除非对动手的人灭口,不然,密卫很可能会查到您这里来,到时候,受牵连的人,肯定不少。”
杀个死囚,原本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这个死囚被皇帝亲自下令严加看管,情况就不一样了。
暗杀这种见不得人的手段,本来就是不孙享福擅长的,和无影儿讨论了一阵没有结果之后,西城门也到了,孙享福便暂时将这个问题搁置,期待王旭那边,能够有更好的办法。
十几万人的队伍,看上去好像很庞大,但如果在城外迎接他们的人数将近百万的话,他们就会显得很单薄,即便是强如拜占庭帝国,也是很难见到百万人聚集在一起的场景的,而且,据引领他们的来的大唐使者说,这里,不过是大唐北方边陲的一座城池,并非唐国的都城。
唐俭走在队伍的最前头,阔别大唐三年的他,又何尝不为眼前的场景震惊。
看到孙享福安心的眼神之后,萦绕在他心头的担忧才彻底散去,上前与孙享福见礼之后,又将身体让开,此时,一大队眼泪婆娑的人,便出现在了他面前。
“欢迎你们回家。”
简单的一句话,就好像打开了众人眼泪的闸门一般,尤其是文工团的女团员,顿时变的泣不成声。
长达三年的跋涉,有多少心酸苦乐,在这一刻,全部都过去了,到了家,这里只会有温暖。
孙享福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幕,虽然有些心理准备,也在前天晚上就知道他们都安全归来了,但此刻,也是眼眶红红。
待得大家的情绪稍微得到宣泄之后,他才开口的道,“你们辛苦了,但咱们不能在番邦面前丢脸,城内已经为你们备好了庆功的酒宴,你们的兄弟姐妹,还为你们准备了好看的歌舞,你们要昂首挺胸,以最好的精神面貌,享受属于你们的辉煌。”
听到孙享福给他们打气的声音,大家纷纷用袖子抹掉了自己的眼泪,站在队伍前列的李香蝶和姚红袖相视一眼,转身面对她们身后的队伍,孙享福此时才注意到,所有前往西域的文工团乐手们,都将自己的乐器带着了手边。
“兄弟姐妹们,奏乐,入城。”
“咚咚,咚咚······”
一首即激昂又带着几分喜悦的曲子,在所有乐手演奏下在城门口响起,以穿着文工团仪装的李香蝶和姚红袖为首,整支队伍,开始列队入城,这一首曲子,是她们在回归的路程中,合力编写完成的,名叫‘归来’。
城内的街道两旁,定襄城内的原住民们,纷纷挥舞着手上的鲜花,对他们表示着欢迎,这一行人,是为他们带来定襄今日之繁华的功臣,值得他们所有人的感谢和欢迎。
像在这种盛大的接应仪式上,是没有时间给孙享福和他的这些熟人们嘘寒问暖的聊天的,能够点头打个招呼,已经是难得,耽误的久了,整个入城的过程,恐怕就要持续好几个小时。
是故,在文工团和使团本部的所有人马过去之后,孙享福便开始逐一迎接西域各国的代表团了。
孙享福和唐俭,一左一右,站在城门左侧,在他们的身后,有许多使团的翻译,以及负责安排这些番邦代表团在城内一应居住和生活的礼部和定襄城官员。
“这位,是拜占庭帝国的大王子,希拉克略。”
孙享福在唐俭的介绍下,朝敞篷马车上的希拉克略行了个抱拳欢迎礼,然后,将一封大红的请柬亲自递给他道,“我大唐官方,已经安排了您入住城内的王氏大酒店,不过,午后,有一场欢迎宴会在望江楼大酒店召开,这是您的请柬,您凭请柬,最多可带十人赴宴,现在,请随我们的礼部的官员,前往酒店入住安顿,稍后,他们会带您去到宴会现场。”
即便是此前对大唐有一些轻视之心的希拉克略,在见到了定襄城外的场景之后,对于大唐这个东方帝国的实力,也多了几分忌惮,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所以,并不敢托大的他,在接到了孙享福递过来的请柬之后,用西方的贵族礼仪,对孙享福表示了感谢!然之后,在礼部官员和翻译的带领下,领着自己人数高达三千人的队伍进入城中。
起初,希拉克略还有些好奇,为什么唐国敢放像自己这样庞大的队伍进城,这可是一座看上去很繁华的城池的啊!难道,他们不怕自己这些人抢劫么?
然而,当他的马车,穿过城门洞子之后,他知道了原因。
只见街道两旁,一水的俱装铁盔铁甲的士兵,个个身材魁梧,沿街警戒,为他们拦出了一条宽阔的水泥道路,而且,不光只是城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城里的人,居然不比城门外的少,他视线所能看到的地方,除了高大的水泥楼宇建筑之外,居然全都是人,各种人种特征的都有,比他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看上去还多。
城门外,孙享福已经递出去了第二份请柬,是波斯萨珊王储伊嗣俟。
他可不敢像希拉克略那样,站在马车上与孙享福见礼,对于中原的礼节和信息了解的比较多的他知道,孙享福是在大唐的地位举足轻重的一位公爵,甚至他的一个决定或者建议,就能改变波斯的命运,是故,从马车上下来之后,他向孙享福行了抚胸弯腰的大礼,并且,以晚辈自称,对孙享福的迎接,表示了一番感谢。
这些动作,或许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但在围观的大唐百姓来看,还是比较长脸的,毕竟,他们的身份,都会由礼部的官员唱出来,波斯萨珊王朝,此前,可一直是一个国力还在大唐之上的大国,他们的王储,居然会向大唐的一个公爵行大礼,这充分的证明了大唐的国际地位。
再之后,便是被大唐民间称之为大食人的阿拉伯人代表团了,艾布伯克尔是历史上阿拉伯世界四大哈里发时期的第一位哈里发,然而,他在位的时间,却仅仅只有两年,就病死了,穆罕默德两个多月前离世,也就是说,他也就能活两年不到的时间了,果然,当孙享福看到艾布伯克尔的时候,发现他是一脸病态的样子。
“想不到,这块土地,在大唐皇帝的治理下,竟然变的如此富饶,真恨不得再年轻十岁,往这里多走几趟货物。”
商贾出身的艾布伯克尔,是这一行人中,唯一能够用汉语与孙享福交流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多次往大唐行商,那个时候,还是李渊当政,北方之地,还是一片荒凉。
“呵呵,未来大唐与大食的贸易往来,只会越来越便捷,频繁,说不定,你只需要在麦地那等着,就有诸多我大唐产出的商品送到你面前。”
“是吗?这可真是好。”
连年的征战,大食的各种资源早已匮乏,站在统治高度的人,更看重的是资源,而不是钱财,如果,大唐能够给大食源源不断的输出资源,那么他此行,可就没白跑。
“这些事情,咱们稍后在宴会中谈,在运动大会期间,达成一个贸易协议就好。”
“咳咳,是极,是极······”
看到艾布伯克尔一副咳嗽的很痛苦的样子,孙享福急忙招手,让医学院的医师过来帮他诊治。
其实,此前使团的医师已经帮他诊治过了,除了在战场上留下来的旧伤无法根治之外,他不过是有些感冒咳嗽而已,可惜他患病的位置不是很好,正好在荒郊野外,使团的药物又早已经用完,拖了几天之后越发严重了,到了宁远县城,他才吃上药。
“孙少师,不过寻常风寒咳嗽而已,喝一瓶止咳糖浆,便能缓解咳嗽症状,稍后,再吃几颗祛风寒的药丸,两三天便能见好。”
闻言,艾布伯克尔内心一阵欣喜,他的身体,他自己知道,此次来大唐,未必就没有寻医求药的意思,否则,他也不会在穆罕默德身体快撑不住,大食的权力可能出现交替的时候来大唐。
一番诊治,自然是耽搁了几分钟,而这时,队伍的后头,却出现了一丝骚动。
“什么情况?”让艾布伯克尔收好请柬入城之后,孙享福朝护卫问道。
很快,后面就有一个护卫打马上前来报,“禀公爷,是吐蕃人和骠国人,他们对自己被排在大队的后面,以及前面队伍走的太慢,感到不满。”
“不请自来的两个国家么?带些人,教教他们怎么守咱们大唐的规矩。”
第565章 对于恶客的态度
两支不到千人的小队伍而已,是绝无可能在拥有二十几万大军的定襄城翻出什么浪花来的。
很快,各种惨叫之声,就从队伍的后方传来,这反而更像是孙享福对于所有外来客的武力警告,在这里,他们绝对不可以挑衅大唐的权威。
排在艾布伯克尔后面的,是天竺的重臣婆尼,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在天竺的地位无比崇高,连戒日王都是在他的扶持下上位的,不过此时的戒日王还没有一统南印度,其治下人口,差不多只有一千三百万左右的样子,唐俭将其排在拜占庭,波斯,和大食之后,也算是大唐以外的第四号番邦势力了。
“阿那坨带过来的钢锭,贵国可还满意?”
令孙享福有些意外的是,婆尼居然也会说汉语,只不过,没有艾布伯克尔说的那么流利,显然是新学不久。
朝婆尼行了标准的见面礼之后,孙享福点头道,“当然,我们大唐是非常乐意和贵国像阿那坨这样的‘商人’做交易的,只是,这他次好像没有来。”
孙享福刻意将‘商人’两个字咬的很重,就是要提醒婆尼,那只是一种商业往来,不涉及政治,虽然阿那坨在天竺的地位,是堪比大唐十六卫的大将军这个级别的人物,也是如此。
婆尼笑了笑道,“我们伟大的戒日王,就要发动对南部的统一战争了,所以,类似大量运输钢锭到大唐来交易的事情,最近几年都不会再有,不过,你们大唐的商人,如果能带大量的货物到我们那边去交易的话,我们不介意多出售一些钢锭给你们。”
历史上,戒日王的南征可不是那么顺利,经历过首战失败之后,有长达好几年的攻防战时期,直到十几年后,才最终得以统一。
而现在,可能会更加困难,因为,南印度地区,更靠近海洋,与大唐在海上直线距离更近,如果大唐还让戒日王如历史上一样,统一整个印度地区,成立一个人口达到两千几百万,足以威胁到大唐国际地位的大王朝的话,对于大唐的利益是不符的。
是以,在收到马周带回来的消息之后,李世民和孙享福都知道用什么样的态度应对天竺了。
婆尼早就已经知道大唐从海上与印度沿海地区的几大王国有往来,现在,在天竺名声颇大的玄奘法师,便是好几年前,从海上抵达伐那比王国,然后辗转到达天竺首都曲女城的。
只可惜,戒日王目前的领地,只有德干高原以西的吉吉拉特那一块地区才沿海,大唐的船队如果想要直接与他们交易,需要多航行几千里,这样的话,只怕大唐的商贾不会愿意,沿海的王国,也不会用更优厚的条件,截他们的胡。
所以,孙享福大致猜到婆尼是代表戒日王来示好的,甚至,此前让阿那坨运送那么多钢锭来卖给大唐,也是一种示好,要知道,戒日王对于人口总和达到千万的南方沿海几大王国,可并没有什么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大唐在海上接济他们物资,或者展开贸易的话,他可就更加没有优势可言了。
“会的,等再过几年,我们的海上运输渠道更加完善之后,我们的船,可以直接走恒河和印度河,去到你们那边很多的内陆城池。”
听到孙享福这话,即便是年老如婆尼,也有些不淡定了,大唐的航海技术,居然有这么先进了吗?
要知道,他们印度的文明虽然起源很早,但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望洋兴叹的局面。
想到这里,婆尼再度开口道,“如果大唐能够在造船技术上面给予我天竺一些支持,我们很愿意白送一些上好的钢锭给你们。”
孙享福闻言,笑道,“好说,好说,您可以拿着请柬先入城,在午后的宴会上,我们可以将双方想要合作的贸易框架拟定,一条条慢慢谈,反正之后我们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见面。”
婆尼闻言,左右晃了晃脑袋,然后接过请柬,率领着天竺的千人大队,向宽阔的城门洞里走去,他要尽快的拟定一些东西出来,与大唐达成合作协议。
孙享福一早就知道印度人的摇头是确认,倒是叫准备在一旁给他解释一番的唐俭白费了一些心思。
再之后的王国就复杂了,可萨汗国,摩揭陀,德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