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489章 新疆域的规划
  随着各路唐军的越发靠近,平壤城内也更加的风起云涌起来,类似金超这样的中低级将领,已经组成了一个团体,开始让越来越多的,觉得渊盖苏文这条船不牢靠的将领加入,当然,也有一些是他们主动去说降的,最终那些被邀请,却没有同意加入的死硬份子,为了保密起见,他们选择了全部暗杀干掉,反正将这些人的死因推到唐军密探身上就好,所以,唐军还没有到,平壤城内,就天天死人,而且还死的是一些将领和渊盖苏文的死忠,闹的所有人都人心惶惶。
  半岛的地势其实并不平坦,开春了之后,经常有雨水,所以,李世民的各路大军行军速度都不快,沿途,李世民会观看从长安转过来的奏折,多数事情,其实房玄龄早就已经帮他处理完了。
  比如,婚姻法的修改。
  得到了孙享福报上来的数据之后,魏征等大臣,向房玄龄申请查阅了关中,以及各个地方上,关于生育死亡的一些数据,发现,比善阳医学院统计出来的数据,只差不好,毕竟,善阳医学院在接生的各方面准备都做的很足,但还是出现了这么高的失败率,其它医疗条件更差的地方,情况自然就更不好了。
  倒是麻沸汤研究出来之后,善阳医学院这段时间已经连续多次的进行了剖腹产手术,也有两次失败的例子,原因,还是超低龄怀孕,在胎动的很早期孕妇就出现了大出血,送到医学院之后,只来得及剖腹将孩子取出,大人便已经一命呜呼了。
  所以,现在习惯了理性分析问题的大臣们一致觉得,这个应该改,至少,先取消朝廷此前鼓励婚育,把设置的婚育年龄限制取消,不强制,但至少先提倡女子到了十八岁以后,才婚育,只要在生育这一环少出些问题,大唐的人口增长速度一定会很快。
  这一轮婚育政策宣传改革,倒是意外的推动了善阳的经济,许多世家权贵,甚至有钱的商贾,都在善阳买了别墅,原因,是在善阳医学院生孩子安全,家里的妇人,只要怀孕了之后,去善阳居住,到了临产的时候,去到医学院待产,基本能保证小孩能顺利出世,这对于这些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这种现象倒是缓解了由于商贾大面积迁往定襄,乌兰等城池,造成了的善阳的商业萧条,毕竟,是来了一大批消费能力较强的有钱了,补足了此前善阳底端消费市场过于旺盛,高端消费市场不足的情况。
  还有对于云南郡的一些具体安排,在舍龙强势收编了诸部的人口之后,这里成了大唐一个新的治理难点,房玄龄的做法是直接派官,设立州县,同时,让柴绍帮助舍龙,将各部归降的族兵编组成安南军,人数暂定八万,这些军士将常年处于服役状态,拿朝廷发放的钱粮军饷过活,主要是负责防守来自吐蕃高原,骠国,以及更南边黑齿诸部的威胁。
  房玄龄的做法很得李世民赞同,被他整体归纳进大唐的云南之地,将会有十二州,三十余县,其中腾州,直接将滇西高原整个囊括其中,与天竺,骠国交界,还有永州,会州,善州,拓州,曲州,靖州,浪州,宾州,嶲州,维州,茂州等州,分布在云南各地,将治所大理城环绕其中。
  借唐军大胜之威,舍龙一步到位,将所有的部落头领扣押在了原白子国都城,现在的大理城,稍后,他会将这些人押解往长安,并且将各部子民打散,分派在各州,其中地盘比较大的滕州和治所大理,将有民三十万,其余各州都是几万,到十几万不等,以云南十二州,东西南北三千余里之地,养活这一两百万人,倒是不难。
  舍龙还派了懂得收集处理各种药材,茶叶,等各种特产的族人,初步去管理各州百姓,这就是王浩在云南之地折腾了一通之后,唯一留给舍龙的遗产了。
  将这些人分散在各州之后,收集上来的特产数量,将会更多,只要大唐国内依旧需求这些东西,各州百姓的生活,肯定会比之前过的好很多。
  这都还不算什么大事情,如何将吐谷浑和党项诸部之地,纳入控制中,房玄龄也做好了安排。
  去年,杜正伦带领商部官员,在山南道,以及长江流域发展了十多个国企之后,现在十分热衷于帮国家开辟这类产业,他上书建议将吐谷浑的盐湖划归商部开发,成立大唐最大的国企。
  有了吐谷浑的盐池产出供应,不仅大唐的盐价,将会下降一半以上,再没有食盐方面的缺口,还能带动整个制作经营系统,至少十几万人的就业,每年为国家创造百万贯以上的盈利以及税收。
  房玄龄同意了商部的请求,将吐谷浑以及党项各部旧地,设为宁川道,旗下设有宁州,夏州,查州,罕州,海州,白州,玉州,等七州之地,任命李绩为宁川道都督,统军五万,守备地方,其治下约有原吐谷浑,党项各部民众三十余万户,七八十万人口。
  这还不算二十几万各部被俘虏的青壮族兵,这些人,一少部分划给了商部,去开发盐池,一大部分,则是和吐蕃人一样,在关中的行业,成为了重体力劳力者,只要没有足够数量的青壮,那些新统治的地方上就不会乱起来,等过渡几年,当地百姓们的生活都好了,再将这些人逐步放归,他们回去之后有好日子过了,也就不会再生乱了。
  有了宁川道和云南郡一左一右的夹住吐蕃高原,蜀中之地,就基本不直接与吐蕃交界了,防守压力会小很多,柴绍军主力,会在云南之地整体平稳过渡之后,才撤回蜀中,到时候,也只会留少量常备兵力在蜀中,将一半以上的人,撤回长安。
  而真正让房玄龄无法决定的,是孙享福奏请设立的安西大都护府,这个级别的政治部署,必须得皇帝来安排了,那可是十几国之地,东西南北超过七千里,比云南加上宁川道的地盘加起来还要大的多,总人口,高达两三百万人。
  如果全部按照大唐规制派官设置衙门,估计光有品级的官员,就得派过去上千人,朝廷现在的情况,根本派不出来。
  “呵呵,朕以往只想着征服四方,却没有想过,征服四方之后,还会有这么多头疼的治理问题。”
  守业还比创业难,这是后世早就验证过的道理,元朝打下的地盘够大了吧!可是,这个王朝连一百年都没有维系下来,就分崩离析了,可见,国不是越大就越好,治理跟不上,崩溃起来也快。
  “陛下,正明既然只是建议让陛下派几个善于处理民族纠纷的官员去西域,那么,陛下许之便可,这些新臣服的国家,与我大唐,言语,文字,尚且不通,骤然按照我们的方式管理他们,只怕他们也不会适应,咱们只需要管好军事,不使生出叛乱就好,地方民政,可以让他们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等以后咱们腾出手来,有足够多的人才了,再逐步加强管理也不迟。”
  别说现在是唐初,就是盛唐时期,大唐的读书人才涌现出来,治理西域,也面临很多问题,想当然的把那些地方当成和中原之地一样来治理,肯定是不行的,这也是为什么,玄奘在西行归来后,受到李世民,李治的礼遇的原因,他们太需要搞清楚当地的各种情况了。
  “药师去过西域,对于那边的情况比朕了解的多,你以为,若是想要将那边治理的如同我中原之地一般,需几年之功?”
  “几年之功?只怕几代之功,都未必能将其治理到善阳,定襄那个程度。”李靖摇了摇头道。
  “为何?”
  “差异太大了,不光只是文化,人种的差距,比之汉人与百越,南蛮,突厥人还要大的多,那些金发碧眼,浑身红毛的西域胡人,咱们光是想要认识他们,都有难度,最关键的是,距离太远了,不可能同步治理,从长安出发往西走,到碎叶城,便是八千多里的距离,再往西过了恒罗斯,真正开始进入那些西域胡人较多的区域,那至少是万里之遥,骑马一来一回,都是近一年的时间······”
  胡人,和西域胡人,其实是两个概念,像突厥,薛延陀,于阗,龟兹,高昌,吐谷浑这类,位于后世青海,新疆,内蒙古和蒙古的胡人,虽然面相和生活习惯,跟汉人有细微差距,但其实还都属于亚洲黄种人特征,至少大家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只要说的话一样,饮食习惯相当的话,杂居在一起生活个一两代之后,差别就不怎么明显了。
  可西域胡人就不同了,过了恒罗斯,到了波斯,西欧,那边的胡人,才算的上是真正的胡人,肤色,身形,毛发上面的迥异,像孙享福这样有脸盲症的人,会完全吃不消,同样,他们对于汉人的感官,也会是如此,像穿着制式军装的唐军,只要身材相当,他们是分不清楚谁是谁的,想要在如此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将大家融为一体,谈何容易。
  听了李靖的话,李世民思虑良久之后,才道,“朕打算大量启用胡人为官,为朝廷治理这些新疆域,药师以为可行否?”
  李靖点了点头答话道,“其实,这已是必然之势,以我大唐如今之疆域,光靠汉人,已经是治理不过来了,而且,西域诸国之中,也确实有一些通文墨,知礼节的人才,再有像高句丽,新罗百济几国之地,有民数百万,不靠本土有才能之士来治理,即便把我大唐所有认字的人都派出来,也未必够用。”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便开始提笔回复起房玄龄的奏请,先是点了程知节为安西大都督,又给旗下,设了四个折冲府辅助,由他属下的将领乔师望,郭孝恪,执失思力,契苾何力四人为折冲都尉,从折冲府可从当地召两万精锐,并一万唐军,充实属下兵力,也就是说,今后,将主要由这四个折冲府,共十二万兵马,镇守安西大都护府地界。
  除了军事方面有具体要求,政治方面,李世民很大程度的放松了要求,原各国的国主,署官,可以对其地民众保留几乎所有治理权,只要按照大唐税制,缴纳比他们以往上缴给西突厥低的多的税赋,多余的钱财,全部任由他们支配,不过,他们的王室成员和主要官员,要即刻启程到长安受封,李世民想要在拿下了高句丽之后,在长安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向全天下宣布,大唐对现有疆域的主权。
  当然,这里面也有向全天下炫耀他个人的功绩的因素存在,他心里,可是时时刻刻都想要消除得位不正所带来的影响的。


第490章 东边战事定
  善阳的春耕工作十分忙碌,尤其是今年农门子弟开辟种植了以前从没有人尝试过的药田,对于各种草药作物,几乎全程都要他们和孙享福亲自跟进,也幸好医学院那边派了两千多学子来药田帮忙,五月中旬的时候,由城外花田改种的数千亩药田,总算是开始出苗了,而这时,孙享福也终于收到了来自东北的战报。
  让他想不到的是,渊盖苏文最终没有死在李世民的手上,却是死在高句丽百姓的手上,坚固的平壤城,没有让唐军费一兵一卒,就被高句丽自身的百姓造反攻破了,而渊盖苏文将整个高句丽收刮了一遍,所得到的财富,也被李世民拿来做了民心工程,分发给了那些临阵倒戈,煽动渊盖苏文从各地强征的青壮百姓,推翻了他对平壤城的统治的降将,以及那些主动帮助宣传大唐仁义,使唐军能够顺利接手高句丽各个地方州县的百姓们。
  再之后,李世民在平壤城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东征的近三十万唐军将士全体参阅,在铁甲林立,士气如虹的阅兵现场,他顺势把已经上表臣服,被张公瑾带来观礼的新罗和百济两国的国主收在了身边。
  这两个小国的青壮士兵,半数都被渊盖苏文坑死在了延津城下,对于三十唐军,几乎毫无抵抗之力,所以,张公瑾很顺利的带兵接手了两国的军政大权,以唐军将领为主体构架,对于两国的管理体系进行了大换血。
  其实,李世民此前就很恼火这两个国家的作为,典型的墙头草类型,这次不杀两个国主,那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考虑,等到了长安之后,他和将这两人和那些臣服的西域小国的国主一样,封一个县公县候的爵位,每个月,给他们几百贯的俸禄,让他们在长安生活下去。
  诸事安定之后,李世民宣布成立安东大都护府来管理整个东北以及朝鲜半岛地区,大都督由张公瑾担任,旗下分设三个中都护府,分别是安东都护府,都护由苏定方担任,负者管理整个朝鲜半岛地区的军事,旗下有两万唐军府兵,以及新罗,百济,高句丽的降兵五万,组成的安东军。
  黑水都护府,都护由程名振担任,旗下有一万唐军,一万靺鞨军,以及三万高句丽降兵组成的黑水军,管理开原以东,靺鞨部旧地,以及北方沿海三千余里的黑水靺鞨以及诸多少数民族部落之地,与欧洲板块的鬼国交界。
  东夷都护府,都护由张俭担任,旗下有一万唐军,霫部,契丹,室韦三部,共三万部族军,和两万高句丽降兵组成的东夷军,管理室韦,霫部,契丹部,以及原来高句丽北部的一部分领土。
  至于新城,辽东,安市,积石,卑沙等原紧挨着河北道的人口重镇,全部划归河北道,拆除防御要塞,设州县治理,这里的人口较多,而且汉化程度较高,已经不需要按照少数民族特区来管理。
  将河北道沿线的几大人口重镇划出去之后,安东大都护府治下还有民约三百万,有军十八万,张公瑾一跃成为了大唐州道总督级别高官里面,实际管理人口,和兵力最多的大都督,这也是李世民对于他东征之功的肯定。
  苏定方被李世民从安北大都护府抽调出去做了安东都护,那么,安北大都护府这边,就缺了一个方面军统率型的高级将领,李世民将平灭了党项诸部的牛进达调了过来,任安北大都护府副都督,总领安北大都护府军事。
  这等于是在他回朝大封赏之前,提前落实了牛进达的品级问题,要知道,以前苏定方,只是安北大都护府折冲都尉,安北军大都督而已,并没有加安北大都护府副都护的衔职,这个职务一加,以后牛进达就不会再低十六卫大将军一头了,品级同样是正三品,而且,等李世民回去之后,他的国公爵位估计也跑不掉了。
  诸事安排妥当之后,李世民在新罗百济两个小国的土地上巡视了一圈之后,让侯君集率领除留守部队以外的主力大军走陆路返回长安,自己则分兵五万,与李靖,尉迟恭,张亮,刘弘基,段志炫等大臣,乘海船南下,巡视岭南各地,返程的时候,他们会顺道巡视江南和淮南之地。
  反正主力大军从平壤这边走陆路回去,需要三个多月时间,他乘海帆水轮快船到岭南,则只要不到一个月时间,从岭南到长安,也不用一个月,其中倒是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空挡,在岭南和江南,淮南,沿运河州县看一看。
  第一次乘船出海的李世民,心里多少是有些忐忑的,大海是让古人敬畏的存在,而且,他本身属于北方出生,当船队越往南的时候,他就越感觉到浑身皮肤湿哒哒的,夏日海上强烈的太阳光,把他的皮肤晒黑了许多,不过好在这种大帆船的速度够快,前面几天那种乘风破浪的新鲜劲头过去之后,他只挨了十来天,便到达了广州湾。
  “想不到,走海路从东北到岭南,居然不到二十天。”
  “陛下不知,走海路,从卑沙港出发,到广州的距离,才四千多里,咱们的五帆水轮快船,都是军舰,又不载重货,在海上顺风的时候,一个时辰就能走出五六十里去,日夜行船,一天就是五六百里,之所以走了近二十天,是因为其中有几天风向不对,您还在沿途有海港的城市,查看了一番。
  如果是直线赶路,这些船真正运起粮食重货,从辽东往返江南,岭南,其实十几日可以走一趟,一个来月,便能走一个来回,运输的损耗,比走陆路省好几倍,往往一万石粮食从江南,或者岭南运出,到了莱州港或者卑沙港的时候,只损耗了船工吃的百余石粮食而已。”
  空船满帆,顺风,在海上跑,那自然是快的不得了,张亮是大唐高级将领中最懂船的,他在接收了一批渭南船厂的这种新式战船之后,对于以往的那些战舰,就再也看不上了,索性从去年船厂开始投产之后,水轮船的出货量一直很大,现在,大唐水军,已经有半数换了这样的新船,整体战力,堪称海上无敌。
  参与南巡的还有李靖,李道宗等人到过岭南,其中李靖就是当年替大唐平定岭南的人,看着早已焕然一新的广州湾大码头,他们不由的感叹了一句道,“岭南景象,盛当年百倍矣。”
  百倍是什么慨念?
  光从广州湾停靠的帆船数量,就可见一斑。
  沿海数十里长的停靠位上,此刻,至少停靠着数千艘大船,有水轮的,有没有装置水轮的,有战舰,有渔船,其中,万石大船,至少有数百艘。
  船厂可不只是渭南有,岭南的船厂也不小,而且,他们是专门争对海上行船,制造的那种高船舷,多风帆的大船,样式上,与渭南船厂制造的船有较大差异,但只论海上航行的速度的话,它甚至还优于关中制造的水轮船,那些大货船由于船舷高,有一种可向船身两翼灵活展开的大帆,在顺风的时候,那个速度,堪称恐怖。
  码头之上,即便热浪滚滚,前来迎接李世民的冯盎,和数十万岭南军民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他们现在不缺吃食,身体都养的比以前壮实了许多,个个都穿上了新衣,甚至,其中不乏穿着清凉的丝绸衣料的百姓,而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还有穿金戴银的习惯。
  当大军的战舰陆续在港口停靠上岸的时候,他们将岭南的各色瓜果,纷纷递了上来,其中,好多都是用冰凉的井水镇过的,士兵们接过了之后,吃的那叫一个爽口。
  “臣冯盎,恭迎陛下······”
  “恭迎陛下······”
  当李世民从大船上迈步走下来的时候,他意外的听到了数十万人,整齐的用汉语说了‘恭迎陛下’这四个字。
  可别小看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将数十万不通汉语的百越各族百姓调教到这个程度,它需要投入的时间,花费的精力,可不是一点点,只是听了他们口中的这四个字,李世民心里就有些感动了起来。
  亲自扶起躬身下拜的冯盎道,“有劳冯卿相迎了。”
  然之后,他又高声向岭南百姓的人群拱手道,“有劳岭南的诸位父老相迎了······”
  李世民时刻不忘记自己是来岭南收割民心的,所以,他的话,他的动作,都是非常的慈祥,暖心的。
  随着冯盎的带领,他直接走入了岭南百姓之中,品尝了他们用手举起来的瓜果,夸奖了他们勤劳朴实,这几年,为关中,为整个大唐,提供粮食,食盐,蔗糖等等紧缺物资的功绩,与其中一些年长者握手,问候等等,直在码头上折腾了一两个时辰,才再三的规劝百姓们返家,然之后坐上了冯盎安排的车驾去往广州新城。
  车驾是十分宽敞的敞篷四轮马车,可以坐很多人,李靖尉迟恭等人自然是有陪驾资格的,当然,还有冯盎。
  “陛下,臣自作主张,在城内为您修建了行宫,还希望您不要嫌弃。”
  “行宫?呵呵,冯卿可是将孙正明的那一套,学了个十成十啊!”李世民闻言笑道。
  既然冯盎敢将其称之为行宫,还请他居住,一定是这房子修的了不得!对于这样赤裸裸的马屁,李世民是非常喜欢的,反正岭南这边现在有钱,以后往来方便的话,他不介意多来这边住住,强如秦汉,也没能使这片土地彻底归服王化,如果在他手上做到了,岂不是证明他比秦皇汉武还强?
  马车在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上行进的很快,在看到广州高大的城墙的时候,李世民就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孙正明的味道。
  因为,善阳和定襄,也是这种建筑风格,并不说孙享福有建立高大城墙的喜好,而是因为,在这个时期,高大坚固的城墙,更加能让居住在里面的百姓安心。
  当然,广州城的总体设计和建筑,本就是出自孙享福门下的建筑团队之手,在各个方面,实践过,好用的设计,自然都会用在这座城上。


第491章 岭南景象
  马车在城内宽阔的水泥路上驶过,李世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两年多时间就建设起来的城池,因为,沿路他看到的全部是排列整齐,装修也十分精致的房屋,根本没有一点南方蛮夷之地的感觉。
  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上,甚至有连善阳和都不具备的水泥制花坛,时值盛夏,花坛上面的花朵开的分外鲜艳,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棵的果树上,也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以荔枝,龙眼,黄皮等果树居多,连树的大小,也都很一致。
  没的说,岭南这边满山遍野都是这样的果树,他们就是直接接移植差不多大小的成株到城里来栽的,这样也能方便城内的居民,想要食用的时候采摘。
  广州这个地方,在后世,叫羊城,也叫花都,之所以有羊城的称呼,是源自于周朝的一个神话传说,而花都的称呼,则是因为,这里的野山花确实多,几乎全国大部分品种的花物,在这里都能种的起来,长的很好,所以,孙享福才把花露水这个产业,留在了广州。
  李世民喜甜食,爱艳丽色彩,进了城之后,整个心情自然而然的就好了起来,在车驾上,他戴着一副此前孙享福送给他的遮阳墨镜,用稻草管子吸着椰子汁,很快,就到冯盎为他建造的行宫大门前,侍卫先进了宫墙内检查布防,他则是先从外面观看了整个行宫的模样。
  白墙红瓦,并非庭院式建筑,主体更像是一座城堡式的大楼,与孙府有几分相似,虽然只有三层,但每层的挑高达到了五六米的样子,倒是不比长安的望江楼矮。
  最让他惊喜的是,这栋楼所有的窗户上,装的都是半透明的琉璃,而且,三层楼上的窗户,是几乎全透明的玻璃。
  他虽然知道这东西其实不值多少钱,但它的市价高啊!此前,可没有谁把它弄在房屋上面做窗户,连孙享福家里都是如此,那是怕被别人骂奢侈。
  然而,奢侈的东西,谁不想去享受呢,只是面子上,还是要客套一下的。
  “冯卿你这也建的太奢华了些,朕住进这样奢华的房屋里,心有不安呐!”
  “呵呵,陛下放心,建造这房子所用的琉璃,可不是渭南琉璃厂制造出来的高价货,这是臣属下的海员在南海一处岛屿上发现了一座大水晶矿石,在那边拉回来烧制的,那边这些东西还多的很,不算稀罕物,用一些在陛下的行宫上,是大家的想法。
  而且,在岭南,做这些琉璃窗户,十分的有必要,因为咱们岭南的蚊虫多,许多还是带毒的,有了这些琉璃窗户,即可以很好的采光,也能防止蚊虫进入行宫之内,这才能保障陛在咱们这边能够休息的好。”
  闻言,李世民点了点头,算是接受了,又笑道,“朕原本以为岭南是一片蛮荒之地,现在看来,却是大错特错了,想不到这里的人口如此之多,物产如此之丰盛,还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冯盎闻言,笑着接话道,“其实陛下没错,几年以前,这里确实是一块毒虫横行,疾病肆掠的蛮荒之地,具体是什么模样,您一会儿上了顶楼,拿望远镜,看了看北城门外的旧城区就知道了,不过,自从贞观元年正明来了这里一趟之后,一切就都变了。
  他治好了阻碍我岭南人口繁衍的大肚症,使得岭南之地的劳动力大大的增加,又引进了新的占城稻种,教会大家耕种,使我岭南百姓,再无粮米之忧,还留下了抗疫防病,制糖,制盐,制药,造船,酿酒,制造果肉罐头,果干,花露水等等各个方面的技术,使我岭南的物产丰富,经济快速的发展了起来。
  有了这些商品,各地的商人,就更加愿意往咱们这边跑了,他们带来了很多咱们需要的东西,也将咱们产出的东西,高价销售了出去,您可能不知道吧!咱们岭南的一船蔗糖,可以在倭国换一船银子回来,如果是桂糖,则能换两船银子,甚至半船金子。
  而因为咱们这里富裕了起来,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周边沿海众多小国,小部落的人口,都逐步往咱们这边迁移了,加上巴木在交趾沿海开辟的日南郡,咱们岭南的人口,可不是大唐建国之初的三十几万了,现在至少已经有七十万以上,再过几年,突破百万也不成问题。”
  听了冯盎这番话,李世民苦笑道,“朕当初以为,一个县候的爵位,足以酬谢正明来岭南引进稻种之功,如今看来,却是封赏的太薄了,如果没有当初他的岭南之行,就没有如今的岭南,甚至,没有如今的大唐,你们这里产出的粮食,货物,可是为咱们大唐渡过了几次大危机啊!朕此次返回长安之后,定让礼部为你等叙功。”
  “呵呵,陛下仁厚,我等尽知矣,不过,正明与臣的官爵,都已经是当朝顶尖,财富也是用之不尽,就是赏的再厚,与我等也是无用,所求者,不过是这天下,能继续如此的太平安逸下去,只要陛下能以民为重,继续当前的治国思想,便是对天下臣民百姓,最大的回报了。”
  “冯卿高义,朕甚慰之,朕甚慰之啊!······”
  李世民握住冯盎的手,十分感激的赞道。
  “呵呵,既然如此,陛下可别推迟了臣的一番美意,进去看看吧!”
  冯盎笑呵呵的做了个请的手势,李世民与李靖,尉迟恭,张亮,段志炫,刘弘基等人,便一同朝行宫的大厅里走去,门前有侍女帮其挽开了隔绝蚊虫的纱帘,入内之后,李世民顿觉凉风阵阵,燥热尽去。
  “咦,这屋顶悬挂是为何物?为何能自动旋转,扇出风来?”
  “呵呵,陛下没有注意到行宫顶楼那些不断旋转的风车么?咱们沿海之地,海风大,有那风车带动齿轮装置,便能使这室内悬挂的吊扇,不停的转动通风,这行宫每一层建的如此之高,也是为了方便通风,解除燥热,楼上的几层客厅,卧室,都有这样的设施,这风扇旋转的速度,还可以通过调整齿轮而变幻,夜晚凉快的时候,用小风即可,午后大热的时候,用大风。”
  “端的是精妙,倒是与水轮船上的风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呵呵,这装置,可是臣属下的工匠模仿白云湖的孙府别院建造的,那些专司建筑设计的孙府工匠,平时都是住在哪里搞研究。”
  李世民点了点头笑道,“正明属下的这些工匠,专司各种奇淫技巧的专研,平时成果不少,朕还真想知道,今后他们能把房子玩出什么花来,这客厅不小,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