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水,肉汤,软绵蓬松的白面馒头,许多唐军士兵都没有先吃,却先给了他们,数百名医者,在最先为受伤的唐军将士医治过后,也开始为他们治疗,那种浓烈到闻着味都感觉刺鼻的酒,他们舍得往高句丽百姓的伤口倒,还有看去十分珍贵的白棉布,他们舍得给那些有伤的高句丽百姓包扎,从这些医者的身,他们没有看到哪怕一点点将自己与唐军有差异的对待。
  这一些,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唐的皇帝,大唐的军队,不是来剥削,奴役他们的。
  吃着馒头,喝着肉汤的百姓们,此刻,眼里都有泪花,这些泪花不仅代表着感动,同样代表着浓浓的悔恨。
  他很恨渊盖苏,那个欺骗了所有高句丽百姓的大坏蛋,他们自己虽然在这一场大火活了下来,但是,其有很多人的亲人,却永远的葬身在了这片火海,而且,活下来的他们,除了一身伤病之外,一无所有,世间最惨,莫过于此了。
  心同样有恨的,当然还有李世民,在受伤的唐军将士和高句丽百姓视察完一遍之后,他心里咒骂的语言能杀人的话,渊盖苏已经死了一千遍了,当李靖将最终的伤亡数字报给李世民之后,算是杀渊盖苏一万遍,李世民都不解气。
  如果,李世民当真如王浩的计划里设想的那般,陷在了延津城内,亲眼目睹十万唐军被活活烧死大半,他绝对会因此失去理智的。
  “陛下,此一战,我军有四千余将士葬身火海,另外,有七千余重伤,算恢复的好,面容,肢体,恐怕也”
  李靖不敢再说下去了,因为他怕李世民再度气急攻心,加前番在战阵之阵亡的一千多将士,此次,唐军的死亡人数,已经高达六千多人,重伤者万余,度,和轻伤者加起来,四万余。
  在这种战损下,路军其实已经算是一支残军了。
  “不管用什么手段,尽量保住他们的性命,给孙正明去信,让他想尽一切办法,多弄些药物到这边来,此番,如不将渊盖苏带领的叛军全部剿灭,朕誓不还朝。”
  “诺。”
  李靖理解李世民现在迫切的想要为阵亡的将士报仇的心情,汇报完这些时候,又道,“陛下,臣安排的两万步兵,已经翻越了悬崖,去到延津城的另一边,想来,今夜,公瑾应该会有所行动。”
  此时,渊盖苏只怕还在做着唐军在大火全军覆没的美梦,他万万不会想到,在这个时候,会有大批量的唐军出现在他的背后,对他展开夜袭。
  兵家,走的是诡道,李靖是兵法大家,张公瑾也不差,得了他的授意,张公瑾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一个偷袭,撤退的计划,为大营这边的主力大军,争取更多的修养时间。
  黎明前的半个时辰,是最黑暗的,也是人最容易犯困的,火计成功之后,渊盖苏兴奋了大半夜,终于在这时沉沉的睡了过去,同样在城里城外的忙活了一天的高句丽大军,大多早困的不行了,在午夜到来之前,已睡下,他们很幸运,没有被渊盖苏当成棋子,但很快,又踏入了另一个不幸之。
  唐军来袭营了,没有铠甲,连弩,只有一身轻便的黑衣,以及一把短刀,人数,也不到四千人,在黑夜里,他们如同一道道鬼魅,不带起半点声响,摸进了高句丽大军十分松散的临时营地之,这些岭南兵晚狩猎捕野兽的时候,是这个做派。
  “第三个,第四个”
  赵刚每一次出手,都干净利索,短刀在高句丽士兵的喉咙划过时,他会用另一只手捂住那个士兵的嘴巴,甚至,为了防止他们身边的兵器倒地发出声响,他还需要与一个同伴配合,很快,他们十几个高手,为后面的剩余的兄弟们清理出了一条通道。
  然后,所有黑影,便开始向营各处分散。
  一些小的动静,是避免不了的,更多的,是短刀入肉的声音,他们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尽量的杀死渊盖苏的嫡系精锐部队。那十万骑兵如果不惜代价的向唐军发起冲击,一定会给唐军造成不小的损失,所以,除了杀人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去到拴马的地方,放马。
  唐军翻山过来的人,都是步兵编制,但他们同样能够骑马,只要是在龙首原校场接受过半年以训练的人,马术基本都过的去,这些马到了他们的手,他们会从重甲步兵,变成重甲骑兵。
  然而,偌大的营寨,总有一些人还没有睡的太死,而只要大规模的动马,肯定会有不小的声响,一刻钟之后,当死在赵刚的短刀之下的高句丽士兵高达五十人的时候,响动终于惊动了大量的高句丽士兵。
  “敌袭,敌袭”
  铜锣声,高喊声,在黑夜里传的很远,见不能继续下去了,赵刚果断的吹响了撤退的哨子。
  当他们赶着数千匹战马进入离营寨不远处的密林之后,高句丽的那些被唤醒的士兵,也纠集成一大股,朝这边冲了过来。
  不愧是渊盖苏手下最精锐的部队,他们的反应速度,差不多能与唐军正规军相当了,不过,等他们冲入林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如论多么精锐的士兵,他的身体,都抵挡不住唐军锋利的战刀。
  两万重甲步兵,在赵刚他们进了林子之后,很快的林子里面列成了阵型,一头冲过来的高句丽士兵,像是触碰到了一堵死亡之墙一般,只发出一声惨叫,没有了声息。
  重甲步兵列阵,根本不是他们这种散乱的部队能够碰撞的,黑乎乎的树林,像是一只吞噬生命的巨兽,将所有追击进来的高句丽士兵,全部吞没。
  然而,根本搞不清楚树林里面情况的高句丽士兵,仍然在他们的将领的指挥鞭策下,在往树林里面冲,因为,被惊醒了的渊盖苏在查看过被赵刚他们袭击过的营帐之后,已经气的两眼冒火星了。
  在刚才这一会儿的时间,居然有一万多高句丽精锐士兵被赵刚他们割了喉咙,这可是渊盖苏属下战力最强的嫡系部队,培养起他们,不知道花了渊盖苏多少心血,叫他怎么能不心疼。
  “一定是那伙英魂不散的家伙,全军将士,给我披甲冲,算把这片林子全部犁一遍,也要把那群人给我杀光。”
  渊盖苏只以为,夜袭的人,还是张公瑾之前带领的三四千人规模,却不想,刚才这一阵,零零散散冲到林子里去的高句丽句都已经有两三万人了,却没见有什么人出来。
  “情况不对,林子里惨叫声不绝,怕不是咱们的人在里面自相残杀了起来吧!”
  有渊盖苏属下的将领一提醒,怒火的他才明悟了过来,急忙喊道,“停止冲击,点火把,列阵推进。”


第471章 没有难度
  当渊盖苏文属下的士兵列阵举火推进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的,是铁甲重盾,整齐排列的唐军,而他们的面前,是堆了好几层高的高句丽士兵的尸体。
  由于有树林的掩护,渊盖苏文根本不知道这林子里究竟有多少唐军,反正不可能只有三四千人,这倒让他不然贸然进兵了。
  “停止前进,严阵以待。”
  距离天亮,不过是半个时辰而已,渊盖苏文就不信,到时候这些唐军能够面对自己数十万大军的围剿。
  可惜,此时林中深处的张公瑾早已料到了他的心态,其实,排在后列的大部份唐军已经开始卸甲,往先前在林子里早就探测好的道路撤退,那些战马,正好用来驮他们的重盾,重甲,在树林里穿行,别说半个时辰,就是一刻钟,他们能让高句丽人连他们的背影都看不到。
  而且,渊盖苏文要是敢追击的话,负责断后的岭南军会让他们懂得‘逢林莫入’的道理的。在不能形成阵型的崎岖山地里,他们只需要少量人,手持连弩,就能沿途边打边退,而不能大规模冲锋的高句丽士兵,只有留下一地尸体的下场。
  这场夜袭的战果非常好,杀敌应该有四万余,大部份都是精锐主力,最关的是,这让渊盖苏文大军无法得到歇息恢复,天亮之后,他们的战斗力必然会有所下降。
  而且,唐军也不是打一家伙,就这么遁走了,他们稍作歇息之后,会向昨日押送粮草辎重先行撤离的十五万大军发起进攻,任你主力大军再多,再强,没有了粮草,全军将士的士气,只怕也会降到冰点。
  两万五千人不到,对阵十五万,虽然不是高句丽的王牌主力部队,但也是一场硬仗,已经战过一场的张公瑾部,需要充分的休息,才能再次行动,这时,唐军的装备补给优势就起到了作用,每个人一个睡袋,找一块平地就能睡,根本不需要生火做饭,各种肉罐头,水果罐头,以及各种烤制好的饼干,吃喝完一抹嘴就行。
  任谁也想不到,他们能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吃喝完毕,并且安心的睡下。
  反观高句丽大军,光是全军生火做饭,就得大半个时辰,吃的也是没有营养价值的粗粮,等他们收拾完炊具去歇息的时候,一个时辰早就过去了。
  当天刚蒙蒙亮,渊盖苏文发现林子里面已经没有人的时候,他放弃了追击的想法,开始命令大军生火造反,准备吃饱喝足之后,与唐军主力决战。
  而唐军这边,早早的就吃完了早饭,在大营前的空地上,将已经搬空的粮车用铁扣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堵一丈多高的铁皮包木的城墙,各种战车,也已经在相应的距离调整好了位置,仰角,摆开,坐着各种战前准备。
  “陛下,分出去两万兵马之后,我军战车操控那边的人手就有些不足,恐怕,伤兵也要参战了。”
  做了完整的排阵调度之后,李靖向李世民汇报道。
  唐军大营现在没有受伤的战兵人数,加上程处默带来的五千人,也不到三万人,这些人中的一大部分,可是要排布在车阵后面的,甚至,很多原本操控投石车和弩车的力士,也要抽调到车阵这边来帮忙。
  那么,操控数千架投石车,弩车,就会有大量的人员缺口,因为,在以少对多的情况下,这些战争利器的使用率肯定会很高,除了主要负责操控的控制手以外,光是装石弹,调运箭支补给的人,都需要一万多人才能保持这么多战车的持续运转。
  比如床弩箭,一个人最多就拿两支箭,一箱箭,两个人都很难抬的动,不是力士的话,通常需要四个普通民夫才行。
  “皇帝陛下,让我们帮忙吧!是渊盖苏文那个天杀的害了我们,我要要报仇······”
  李靖在找李世民汇报工作的时候,李世民正在查看那些高句丽百姓的用餐情况,秋日的夜晚已经很冷了,如果有什么冻伤,不能及时的填饱肚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可能生病,他不不想更多的人成为唐军的负担。
  但却想不到,自己与李靖的对话,会被其中一些懂得汉语的高句丽百姓听进去,而且,用一些地方方言,翻译给了大家听。
  听到高句丽口音的这声‘皇帝陛下’,李世民莫名的有些感动,这让他突然想到了今天早饭的时候看到的孙享福发过来的那封信,他再度提醒李世民,谨慎应对战事,小心处理好与高句丽民众之间的关系,如今看来,高句丽人,也不都是食古不化的。
  “陛下,高句丽民心可用,臣可以安排他们其中的青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此,就有劳李相调配安排了。”
  很快,饱餐了一顿的高句丽百姓们,就被李靖调度了起来,由于受到了唐军的保护,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没有受伤,做做搬搬抬抬,递送的工作,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趁着高句丽大军没来,李靖给他们每个人分配了位置,演练了两三遍,他们只需要负责机械的传递,就能协助四千多操控手,将四千多战车运转起来,现在,是阵地攻防战,这些战车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太阳高照之后,延津城旧地燃烧了整整一夜的大火渐渐开始熄灭,古代的建筑并不复杂,大多是一些一层的矮房,建材也是普通的木料而已,烧完了就,就成一堆黑灰了,到了下午,连还在冒着浓烟的地方都不多了,而这时,渊盖苏文的大军,也列阵而来了。
  吃烟灰的感觉很不好受,当他的军队沓过了那一片焦土,看到了一具具白骨的时候,士气明显是呈阶梯式下降的。
  这一场大火,只是烧死了四千多唐军,却烧死了高句丽近十万生灵,其中有多少是他们的战友,同宗兄弟,已经无法计算的清楚,然而,他们却知道,这些人,本可以不用死的。
  见到了如城墙一样排列起来的车阵,不光是那些士兵们,就是渊盖苏文,也呆立当场,唐军给了他太多的意外了,完全不是当初的隋朝可以比拟的。
  还没有打,渊盖苏文,就已经心怯了,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心怯了,当初在海上遇到被赵龙和岭南水军的船队的时候,就出现过一次,后来,他坚持打了,结果就是他成为了唐军的俘虏。
  这一次,他带着差不多是唐军人数五倍的军队,站在唐军面前的时候,他居然再度心怯了,不过,他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打下去,因为,他总是对于胜利,还抱有一丝希望,毕竟,他的二十几万大军中,有好几万是骑兵,不顾损伤的冲击起来的话,一定会重创唐军。
  “高句丽的将士们,打赢了这一场,我们将是整个东方的霸主,再也不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用你们身体里最强的力量,挥动战刀,杀光他们,迎接高句丽辉煌的时刻······”
  在渊盖苏文鼓舞属下将士士气的时候,唐军阵营这边沉默以对,他们的士气根本不需要鼓舞,负责操控战车的人,只需要盯准了打击位,负责在车厢里准备抵抗高句丽士兵冲击的长枪手,只需要将枪杆调整到一个最称手的位置,等高句丽的大军靠近了,发射,或者刺出去就好。
  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车厢的牢固程度,钢铁筑造的车辕下,他们早以打下了钉桩,就是最高大的战马,全力的冲撞到车壁上,也只会产生一些轻微的晃动而已,据说,这种晃动,是故意用来减震的。
  当然,除了这些装备上的优势,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强的自信,是因为他们过往的战绩,自从大军东征以来,就没有他们攻不破的城寨,打不败的敌军。
  所以,渊盖苏文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一只跳梁小丑,他的作用,顶多是能够在大家的军功薄上添加一笔色彩而已。
  轰隆隆的马蹄声响起,二十五对五万的大战,即将展开,与此同时,三十里外的一处山道上,另一场战争,刚刚结束。
  打完夜袭,赶了一阵路,又休息了两三个小时的张公瑾军,轻易的就正午时分,追上了渊盖苏文的粮草辎重大队,在他们看来,吃个饭就要浪费一个多时辰的高句丽大军,简直就逊爆了,睡醒之后的他们,只是来了十公里越野,就轻松的追上了他们。
  要知道,这可是唐军平时训练的日常科目,十公里越野之后,才是搏杀,器械训练,当然,张公瑾也没有急着袭击他们,而是山林小路,直接绕到了他们队伍的前面,又走了近三公里,才让大家吃饭歇脚,等待敌军到来。
  他已经估算好了时间,以高句丽大军缓慢的行军速度,起码得半个多时辰以后才会到这里,而且,那个时候他们下午的饭点,也差不多快要到了,等他们解决下午饭的时候,正好对他们发动突然袭击,这事,对于八百人就敢直接冲到他们大队里抢人的唐军来说,没有一点难度。
  而且,没有难度的事情,还不止在他这一处地方发生,数百里外的辽东城下,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唐军似乎完全掌握了守城将领的防守套路一般,轻松的就攻上了这座看似牢不可破的城池,而且,迅速的城头站稳脚跟,让源源不断的唐军铁甲士登城,半个时辰后,一面城门被打开,唐军数万大部队进城,与十几万守军展开白刃战,没过多久,战事结束,辽东城被唐军占领,高句丽近十万众被俘。
  要说侯君集为什么会这么轻松的攻下辽东城,这就只能说他运气好了,刚好在这边收罗到了一个会读高句丽唇语的民间艺人了,而偏偏负责守城的高句丽将领,把自己的将台设置在了辽东城高大的城墙上,
  这位民间艺人,直接用望远镜,读他的唇语,就让侯君集完全知道了辽东城的防守策略,在那么强大的装备差距下,又掌握了一手情报,打不下来才怪。


第472章 急回关中
  延津城的战斗结束了,结局没有一点点意外,就像王旭和上齐城五家的谈判一样。
  渊盖苏文二十五万大军,与五万唐军鏖战至半夜,被随后赶来的张公瑾部袭击了后路,最终,带着十余万残部,逃往新城,他的十几万辎重部队,被张公瑾部斩首三万余,俘获了十万余,而拿下了辽东城的侯君集大军,快速的攻破了周边县城,要寨,在新城之下,与李世民的东路军会师,合兵十万,对于新城内的二十多万高句丽大军,保持进攻姿势。
  之所以两军相合,也只有十万,那是因为李世民将延津一战的伤兵,以及失去了家园的延津城百姓,一起交由程处默送往河北道境内,后续,水路会有船,将这些人送到洛阳,关中安置。
  而辽东城,侯君集也留了五万兵力给李道宗,让他固守城防的同时,切断高句丽军向建安,积石城方向的补个,延津和辽东两个口子被撕开,唐军想要攻击高句丽本土城池,就到处都是路了,现在,李世民反而不急着攻城略地了,只想集中兵力追着渊盖苏文打,因为,他接受了李靖新的战略建议,放归一部分高句丽俘虏,让他们在高句丽本土宣扬渊盖苏文火烧延津的恶迹,当然,也顺道宣传宣传李世民的仁德大方,这样,唐军只需要拿下渊盖苏文,就能借助高德的名头,一举解放整个高句丽了。
  这是目前来说,拿下东北地区最省力的策略,同时,李世民还派张公瑾为使,将渊盖苏文坑害倭国,新罗,百济士兵,以及统兵将领,试图在战后,吃下他们几国的意图,告知了诸国。
  当然,张公瑾此行,也不只是告知,而是逼他们做最后的表态,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还不彻底向大唐称臣,那么,大唐的军队在拿下渊盖苏文之后,接下来就是他们了,到时候是被请到长安城喝茶看戏,还是吃牢饭,就看他们现在的选择了。
  然而,战局向好的方向发展,却并没有让后方收到了战报的孙享福的心情有一丝愉悦。
  赵龙不仅带来了高句丽战场的战报,还为他带来了王铭的口供。
  “王浩果然在高句丽有手段,所以,长安这边,也肯定会出事,召集所有护卫,一人三马,咱们火速启程,赶往长安······”
  孙享福甚至都没来的急跟褚遂良和李承乾当面交待什么,只是急匆匆的给他们留了几封让他们暂且主持东征后勤工作的信件,以及代为向李世民说明情况,就急匆匆的随着从东北战场上回来的一批老护卫,以及他时常带在身边的两百多护卫,快马向关中奔去。
  蜀中,剑南道大总管府,萧瑀失了魂一般的瘫坐在了地上。
  就在刚才,属下的官员急报,吐蕃二十多万骑兵,突然来袭,对松州城围而不打,一路往汉中方向而去。
  和柴绍商定了出兵事宜的他,太知道蜀中这一路通往长安各处关口的防御情况了,绝对没有那一处,能够抵挡住二十多万吐蕃骑兵突进的,也就是说,如无意外的话,这二十多万吐蕃骑兵,能在十几天之后,抵达长安城下,而此时,长安城的守军,还不到两万,比武德九年颉利二十万骑兵突进关中的时候,还要薄弱的多。
  首都陷落。
  想到这四个字,萧瑀就感觉天塌地陷了一般。
  “大总管,咱们现在立刻以飞鸽传书通知长安,或许,能让长安有所准备。”
  “对,对,飞鸽传书,把鸽子都放出去,长安有那么多人口,只要同心协力,早做准备,未必能让吐蕃人破城,快,写信······”
  益州距离长安的直线距离并不是很远,信鸽,快的话五六天,慢的话,七八天左右,就能抵达,而蜀中出川的道路,却不那么好走,即便吐蕃人是全骑兵双马配置,赶往关中,也要十多天时间,有几天的时间差,长安方面,就能做很多准备了。
  此时,萧瑀才知道,自己可能落入了一个圈套之中,云南这边的叛乱,跟吐蕃的突然出兵,一定有关系,只是,他现在就算去信将柴绍调回,也是枉然,因为,柴绍就算收到了信,不顾云南的战事,率军赶回蜀中,再去到关中,起码都是一两个月以后的事情了,对于战事,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现在,他只能期待关中留守的诸位大臣最终能守住,所以,他的信中,言词极为恳切,甚至,他都想到了,就算长安渡过了此次危机,他这个剑南道大总管的下场也不会太好的结果,因为是他,导致了首都陷入如此危机。
  用火烧死延津城数十万百姓以及大部份唐军这样的计策都想的出来,王浩简直就是个疯子,孙享福已经不在心里咒骂他了,现在,他最想做的,就是杀死他,因为,一个没有人性的阴谋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太可怕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对不对还两说呢!也不能因为怕别人有异心,就把所有人都杀光啊!你就能担保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汉民族了,汉民族内部就不会爆发战争吗?到时候怎么打,死的都是自己人,你又怎么说?
  要想这个世界完全没有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必然有争斗,这是根本避免不了的,现在,孙享福就是担心王浩有什么比在高句丽更疯狂的计划,因为,计划不疯狂,就不足以逼疯李世民,不足以逼疯自己。
  所以,他非常急切的从善阳往关中赶,可惜,他只是个正常人,所以,即便是一人三马,沿途替换,他最快每天也只能跑四百里左右,当他跑完一千八百多里,抵达关中地界的时候,已经是五天后了。
  “看这边的景象,王浩的计划应该还没有发动,咱们今天先走到渭南,明天再去长安。”
  连续五六天在马上颠,孙享福的骨头都快散架了,现在,已经快到十月天了,关中的天气已经很凉,一行二百多人到了渭南,也终于能睡个安稳觉,吃口热乎饭了。
  “咦,都十月了,渭南这边怎么还有这么多胡人没有走?”孙享福看到了渭南街头,比例不少的胡人,有些意外的问道。
  “属下去找个治安署的人打听打听。”
  赵龙虽然是孙享福的原班护卫,但真正跟在孙享福身边时间最长的还是张轲,他在岭南已经有几年了,现在看到关中景象的时候,其实跟当初回到了关中的程处默差不多。、
  很快,张轲就从治安署巡丁那边知道了消息。
  “都督,他们是选择定居在渭南的胡商的家人,听说,上个月的商品展销会,创下了七百多万贯的现金成交量,几乎让所有胡商都把身上的钱都掏光了,但是,许多胡商又想借贷咱们大唐的货物,在大唐落户籍,留下家人的话,可以借贷到更多的货物,所以······”
  很快,孙享福对于渭南上个月发生的事情便有了些了解,商品成交火爆,是孙享福预料之中的事情,这七百万贯的成交,可不仅仅是西域胡商创下的,本土商人也贡献了不少,比如各大寺庙,都花大量的钱财来琉璃厂定制了琉璃制佛像,道观也没落下,这些在前隋时期累积了大量财富的宗教组织,总算开始出血了。
  倒是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紧急出台的这个户籍管理政策,孙享福有些异议,不过,此后稍微调整一下就好,这里短期之内,不适合成为除大唐工人以外的其它任何国家子民的居住地,因为涉及到的技术太多了,很容易被传播出去,不过,当那些胡人对于大唐的归属感超过他们本国的时候,却是可以实行,民族融合嘛!管它什么种族,都融进来才好。
  相比于今年借贷出去的价值过千万贯的货物,其实七百万贯的现金成交量并不算什么,自从长安第一年对于西域胡商采用这种借贷经营的手法之后,每年都存在上百万贯的货物借贷交易情况,许多商家和自己的老主顾已经十分有默契,放给他们的额度,也越来越高,这都是民间商业行为,朝廷没有必要干涉,商人想要卖出更多货物,以及借贷上面的利益,就得有承担风险的觉悟。
  如果,所有的货物都需要胡商全额掏资金买下,那么不仅胡商们能从长安带走的货物会少很多,经营的风险全部都加在了他们的身上,这是不合理的。
  一般情况下,商家对于老主顾,只需要付三四成的货款,就能将货物提走,来年过来的时候,把上一年的货款缴清,再付三四成的货款,又能贷走更多的货物。
  其实,借贷货物给他们的大唐商人,并没有承担任何风险,因为,三四成的货款,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成本价格,胡商第二年给他们带来的货款,全部都是他们的盈利部分,还有一部分的利息钱。
  像琉璃,瓷器这一类的货物,成本其实连售价的一成都不到,胡商也是按照市价,付三四成价格的货款才拿货,有暴利,自然也就有人愿意冒风险,谁叫他们卖的多,赚的多呢!
  至于胡商在路上死了,或者货物搞砸了的情况,也有出现,不过是极少数,就算是在后世,也没有那国政府,能保证本国所有企业的经营安全。
  况且,这些人若是出了意外,他们的继承人,或者为他们打工的人,会想把他们的生意继续做下去的。能够借贷到货物的路子,可比一年的货款要重要的多,这是一个每年都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财富的路子,商人都精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而骗子,一般都活不长,因为他们一旦不守信用,就会成为大唐,和所有胡商的敌人,甚至是这些商人背后的国家的敌人,要想查谁骗贷了大量的货物,可并不难,因为他们总要出手的,大唐在西边驻守的军队,去逮捕他们归案,可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对于那些老牌大胡商,其实远征军那里,都有他们在本国的一些资料,也只有那些老牌胡商,贷货的额度会更高些。
  总体来说,用七百万贯左右的现金,拿走渭南价值一千七百万贯的货物,在孙享福看来,这还算是合理,就算西域胡商明年集体不来,渭南这些工厂,实际上,也赚取了至少两三百万贯的利益。
  所以,他见到渭南一干主官的时候,大大的夸奖了他们一番,然之后,他就第一时间去查看了冶炼厂的武库仓库。
  由于此前特意留了一条生产线,这几个月下来,冶炼厂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可不少,因为,随着采矿业的逐渐发达,冶炼厂的矿产来源更加丰富了,工人们想多挣钱,自然是多生产了。
  看到了库房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