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到张诚脸上那种不愿意相信的表情,张如烟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毕竟,他是从几岁开始,就跟在王浩身边长大的,想要一下子推翻他一直以来的认知,几乎不可能。
  正当张如烟想要继续说服张诚的时候,房门被人敲响了,舍龙那个家伙要是想进张诚的房间,是不会敲什么门的,在云南,大多数房子,门都没有,大家那来敲门的习惯,所以,张诚兄妹对视一眼之后,起身来到了房门前。
  德叔是一个光靠形象,就能让别人放下防备的老人,此时,他手上拿着一封张如烟的户籍册,和雇工协议,是王家派人送到孙府的,先前有护卫队的人送了一封信回府,虞秀儿看过之后,就遣他来望江楼请人了。
  特招一个原先在画舫唱曲的女子进文工团?
  虞秀儿在看到这封信的第一时间,整个人都不好了,孙享福原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可谓是瞬间崩塌,原来,他好的是这口。
  而且,想通了一些事情后,虞秀儿现在很懊恼,自己这位夫君,他本就应该是好这口的人呐!不然当初怎么会因为乐曲,而喜欢上自己呢!
  她觉得,孙享福一定是抹不开面子往家里带人,才在出征之后,委婉的来一封信,让自己把人接到家里来的,所以,她才会选择让德叔这种,在孙府地位仅次于主人的总管事,亲自来接人,这可完全是迎小妾进门的规格。
  “您是?”
  “孙府的管家,秦德,你们可以叫我德叔,我家夫人叫我送这个户籍贴来,还有这张与王氏的解约文书,另外,请两位过府一叙,不知道两位现在方不方便。”
  “孙府?农国公的孙府?”
  张诚还没有太反应过来,张如烟却是一脸兴奋的朝德叔问道。
  看到张如烟的表情,德叔心里一阵郁闷,看来,老爷在外面的这个相好,是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进门的意思啊!不过,他不敢露出鄙夷的目光,说不定,以后这个姑娘就是自家半个女主人了呢!
  “正是,两位请随我来,孙府距此不过二百步距离而已。”
  “兄长,你听到了吗?咱们大唐最高级的女官,太乐令要见我了。”
  “呃,这······”
  张诚有些条件反射的答了一句,却不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他的内心十分复杂,见到户籍册到了张如烟的手上,他自然是开心的,按照大唐现在的律法,拿到了自己的户籍册,解除了与王氏的雇工合约,张如烟可就彻彻底底不受王家控制了,而且,王旭也会看在孙享福的面子上,不再为难张如烟,在这件事上,他确实是欠了孙享福的人情。
  可是,孙正明如果这么快就来要求自己还人情的话,自己可真不知道怎么还,而且,小妹若是留在长安,还做了孙正明夫人的手下,那以后浩公子的计划实施起来······
  “兄长,你还愣着干什么,咱们长安曲艺界,不,应该说,咱们大唐所有的女子,有那个不崇拜安国夫人的,能得她召见,是小妹进文工团的最好机会。”
  看到小妹脸上兴奋之色越发浓郁,张诚一时也不多想了,随着德叔下了楼来,便往孙府而去,当然,一路上,他心里还是在纠结那个问题,然而,他好像并不能阻止小妹做决定,因为,小妹并没有什么长兄如父的思想,这貌似也是她听信了报纸上所宣扬的各种主张,在日常生活中,理字为先,对于父母长辈错误的决定,选择不盲从。
  第一次进入孙府的人,总是会啧啧称奇的,张诚兄妹也是如此,在宽阔的大厅奉了一杯茶水之后,两人静等了片刻,虞秀儿才下楼来。
  其实,在楼上的时候,虞秀儿就已经偷偷的观察了一下张如烟,光凭脸蛋的话,估计望江楼的女演员中,还真的没有谁能胜过她的,这也难怪自家的夫君没能把持住。
  见虞秀儿下来,张如烟马上将端坐在沙发上的张诚拉起身行礼。
  “草民张诚,张如烟,拜见安国夫人。”
  “两位免礼,坐吧!”
  虞秀儿在主位沙发上坐定之后,近距离的打量了一下二人,当然,主要是打量了张如烟一阵之后,直入主题的道,“我家夫君今日突然来急信,请我特招你入文工团,不知,你会几种乐器,唱功如何?”
  “小女子微薄伎俩,能得农国公看重,真是三生有幸,乐器我会很多,笛,箫,埙,琵琶,古琴,甚至望江楼新推出的打击乐器,小鼓,腰鼓之类的,我也有涉猎,至于唱,或许比不上望江楼的几位大家,但较之普通歌手,应该略胜一筹,若是安国夫人要检验,我可以现在就弹奏演唱。”
  虞秀儿和德叔一样,看到张如烟这么大力的推销自己之后,感觉她是迫不及待的想进孙府的家门,顿时就有些担心她的名利心太重,回影响孙府之后的和谐,却是完全误会了张如烟的心思。
  要知道,张诚如果回了云南,她在长安就是个无业游民了,虽然张诚会留些余钱给她,但她必须得有个糊口的营生,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吧!加入文工团,就是她最想走的路。
  虞秀儿并没有让人拿乐器来张如烟演奏,听她的口气,虞秀儿就知道,她的水平应该不差,足以加入文工团,考虑了片刻,却是开口问道,“你今年多大了?”
  “回安国夫人话,小女子今年二八了。”
  二八,就是十六岁,在大唐,属于法定出嫁年龄,看来孙享福这是已经拖到不能再拖了,才选择向自己坦白的。
  心里越发郁闷的虞秀儿再度问道,“那你是什么时候,和我家夫君认识的呢?”
  “呃,算起来,应该是昨天吧!昨天······”
  张如烟不愧是在风月场上混了一两年的人,见人不怕生,说话不露怯,很快,就将昨夜发生的事情,跟虞秀儿讲了一遍,而且,她选择性的忽略了那个谄媚的想要接近自己的黑汉子,倒是叫虞秀儿更加确定孙享福看上此女了。
  不过,有一点她还吃不准,只是见了一面,知道个姓名,就往家里接的话,貌似有些不符合孙享福的习惯,他可是个感情动物啊!
  “这样吧!你明天就到礼部衙门去报道,办理入职文书,文工团的曲艺培训,暂时就在望江楼的艺人培训中心,你就暂且住在孙府吧!平时过去练习技艺也方便。今后若是表现的好,有了官职,再做其它考虑。”
  想到孙享福可能要在北方待一两年的时间,虞秀儿最终安排道。
  “这,这真是太好了······”
  张如烟的人生,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经历了大起大落,从低谷走向云端,她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然而,沙发对面的虞秀儿,却是心里有些发苦,她误以为,张如烟是因为住进了孙府而开心。
  当然,同样发苦的还有张诚,小妹的这个选择,让他进入了两难的境地。


第452章 要跑偏的李承乾
  大军出征之后,整座长安都充满了离愁,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酋长,镇守将军等,都要返回自己的家乡,或者防区。
  留守中央的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有许多事情要忙,比如跟那些少数民族的酋长约定迁民的数量,地点,时间,调拨接应他们的物资,预留分配给他们的房屋,田地等。
  舍龙,也在张诚的要求下,多在长安停留了一天之后,开始踏上了返程,数十匹矮脚马上,有李世民赠送给他们的许多关中特产,牙刷,香皂,甚至香水,烈酒,精美的琉璃,丝绸,瓷器,各种美味易储存的罐头,还有一些军装仪服,春夏秋冬的都有,让踏上归程的他,内心里十分充实,尽想着拿着这些好东西,在族人面前显摆了。
  现在,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做成一件事情,那就是完成李世民交托的任务,只要这样,自己的族人,就能长期的享用这些好东西了。
  延平门外,张如烟抱着一把琵琶,为自己的兄长弹奏了一曲,张诚之所以要多留一天,就是想看到小妹穿上现在这身文工团的仪装,没有任何人知道,他在小妹的房间里藏了一封信,如果,小妹凑巧能够见到这封信,那就是天意了。
  女人面对分离,总是喜欢哭哭啼啼,这是张诚这样的男子汉不愿意见到的,所以,他等小妹的曲子弹完了之后,给马屁股上狠狠的抽了一鞭,让自己尽快的消失在小妹的视线之中,小妹的人生,应该充满了欢乐,而他自己的人生,应该是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各种乌糟事。
  当然,长安还有一拨人不着急着走,那便是阿月父女和岭南的诸多部落首领,冯盎把他们支使来长安,就是为了避免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部落分崩离析,会舍不得,从而会出来搞事情,所以,是不着急让他们回去的,逛完了长安,德叔会安排他们去渭南看看,甚至北上善阳也无不可,总之,除了让他们玩耍之外,就是让他们玩耍。
  阿月现在已经开始跟着虞秀儿系统的学习汉人的乐器,歌舞了,她的脑瓜子聪明,有语言方面的天赋,学的倒是挺快的,没事还能帮虞秀儿对付两个越发粘人的小家伙,倒是让虞秀儿轻省了不少。
  不轻省的是程处默,他的屁股,是一路肿到善阳的,不过,孙享福总是有让他挨打了之后,还认为很值的理由,在半个多月的赶路时间中,他总算摸索出来了一套利用铁皮粮车,应对各种来犯之敌的战法,同时,在斥候侦查方面,也将望远镜的优势,发挥到了较高水平。
  让程处默打死也想不到的是,再见到尉迟宝林的时候,是自己屁股肿的走路都难受的时候,偏偏,这事还被那家伙瞧出来了,所以,还得不时的防止这家伙下黑手。
  “哎呦喂,猴子都不带像你这么走路的吧!怎么着,都混成两穗三的将军了,还要天天挨打呀!”
  尉迟宝林就是赤裸裸的取笑,他所说的两穗三,便是程处默肩膀上两条麦穗,三颗银星的军衔,安北军这边实行军衔制度,比长安还早半年,来善阳有段时间的尉迟宝林,自然是认得的。
  明知道尉迟宝林是讽刺他,但程处默却没有反驳之言可说,只能看着尉迟宝林那张越发肥硕的大脸,把拳头握的咯咯响。
  “你怎么回善阳了?陛下交待给你的任务,可是让整个薛延陀的百姓唱上汉语歌曲,爱上汉人的文化。”
  孙享福在善阳城下看到尉迟宝林的时候,也是有些意外的,这家伙之前也没有给自己来封信。
  “不回来不行啊!东珠怀孕了,俺担心她在乌兰巴托生产不利索,还是咱们善阳医学院的医疗条件好,据说,嫂夫人生孩子的时候,是你刨开她的肚子取出来的,而且,大人小孩都没事,我这不是想着,带她来善阳生,就十成十的稳妥了么。”
  “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可不见得有多稳妥,不过,还是提前恭喜你当父亲了,稍后你爹来了,指不定有多乐呵呢!”
  三人说笑了一阵,便见到了褚遂良带着善阳的一干文武官员朝队伍迎了上来,相互见礼之后,大家伙一边往城里走,一边讲起了公事。
  “大都督,善阳各作坊,已经按照朝廷的要求,生产出了指定量的军械装备,目前,只等各地再运送足够多的原材料来,就能继续后续的生产。”
  在善阳生产装备有一个优势,那便是煤便宜,劳力也不贵,而且,善阳距离东北前线的直线距离只有三四千里,中间全部是草原,急行军起来,十几日便可至。
  但是也有许多缺点,那就是这里距离中原地区有点远,如金属矿产方面的重物,北地产出较少,想要从中原运送过来,需要走一两千里的陆路,运输成本非常高,供应链没有水路交通发达的长安和洛阳齐整,如果需求的量太大,时常会因为原材料供应不足,而停工。
  “陛下的行宫修建的怎么样了?”
  “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开始进入装修期,不过,由于要求比较奢华,特殊装置比较多,装修的时间恐怕还要大于主体建筑的时间,应该要到明年才能完工。”
  两年时间修建一座现代化较高的行宫,这速度,已经算快了,然而,一路走过来,孙享福发现好像缺了点什么。
  “太子呢?”
  “呃,最近几月,太子都在定襄城那边。”
  “陛下过两日就要到善阳了,太子还不赶紧过来准备迎接,就不怕出事情吗?”
  闻言,褚遂良深感愧疚,按照旨意,李承乾本应该留在善阳学政的,可自从他把那一出《射雕英雄》的戏排出来之后,深受百姓所喜,便向他提出,想要去定襄城表演一番,褚遂良知道这戏剧有促进民族融合的政治意义,便同意了,谁成想,李承乾去了定襄之后,就不回来了。
  他这出戏在定襄那边太受欢迎了,面对胡人百姓们狂热的目光,他顿时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面对褚遂良的多次催促,他竟然无动无衷,这大半年来,政治没学到多少,倒是和历史上一样,喜欢穿一身胡人装扮,嬉乐于戏剧院了。
  “张轲,现在,立刻,马上,去定襄,绑也要把太子给我绑我过来,长孙冲知道这事的重要性,他会支持你的。”
  与褚遂良和长孙冲时有通信的孙享福知道,这两人是一个比一个人忙,李承乾不给他们添乱子就好,哪里会有时间整天来管教他,而且,逐渐开始进入叛逆期的李承乾,也不像前几年那么好管了,他总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作为臣下,你还得顾忌他这个未来君主的感受,说话做事不能对他太严厉,否则,以后的下场恐怕不好,也只有孙享福这种不怕他以后报复的人,才敢在他面前强硬些。
  可怜的张轲,这一路疲于训练程处默的后勤大军,到了善阳,连口水都没得喝,就要下死力气往定襄跑,这可是二百多里地啊!两天时间内,要跑一个来回,关键是返程的时候,还要带上娇贵的太子。
  “褚刺史,让各部官员先到都护府衙门集合,汇报工作,另外,派人去苗圃,通知我二弟他们也一起来吧!”
  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得寿已经是安北大都护府衙门的实职官员了,因为北地今年的春耕就是他主持的,而且,效果还不错,时间进入六月中旬后,各种作物成苗的长势都很好,尤其是半粮半草的燕麦,种植的田地被他规整过之后,今年的产出,足以供应善阳几大圈养场的牲畜食用,至于香料,棉花和各种瓜果,在大多数胡人新手农民负责具体的情况下,也保证了成活率较高,长势不输于去年关中的成绩,这相当难得了。
  各司的官员本来就在迎接孙享福的队伍之中,而且,早已有了汇报工作的准备,待得孙享福在都护府衙门的堂中坐定之后,便有总司户官李宏宇先汇报了民政方面的工作。
  北地包括正在建设的四座郡级城池以及十二个县级城池,截止今春,共有民一百二十万户,约三百五十万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人口增长,除了更多原本在草原上零散放牧的小部落都在临近的城池落了户之外,五姓七家从中原迁出来的人口数占了大头。
  现在,归善阳郡治管辖的百姓差不多有四十万户,定襄三十万户,其余乌兰,泰安,上齐,各有十几万户,善阳和定襄相对来说比较集中。
  然之后税务方面,今年也有较大的增长,除了因为四大郡城的建设,各种商业方面的税收大幅度增加之外,农业免税政策也将于今年到期,秋收之后,关于农业方面征收上来的税务,将会是善阳新的税收增长点,毕竟,此前这一块税收是完全没有的。
  从李宏宇的报告上来看,截止六月,善阳的税收已经超过百万贯,而全年,整个北地的加起来,完全能够超过三百万贯,这还不算马上就要抵达善阳的胡商团队即将带来的税收增溢。
  之后就是各项建设方面的,善阳城的建设,基本进入了尾声,再继续建,那就是拆旧房改造了,这是必然的,因为当初为了求快,善阳的很多建设方面偏于简陋,极大的浪费了土地,这需要慢慢修正。
  各种不算先进的厂房占了这座城近四分之一的地方,以后,随着产业的转型,一些工厂,需要迁到定襄,或者其它郡城池去,比如畜牧产业和皮货厂,放在牧场和牧民更加多的定襄就更加合适,冶炼锻造厂,放在乌兰城就更加合适,那边接收来自河北道和东北地区的铁矿石,更加方便,而善阳,要开始向中心城市转型,主打教育,人才输送等。


第453章 农学院的教育问题
  定襄城的建设,已经进入中段,各种产业,都在不断的完备之中,善阳这边的许多商贾,已经开始在那边抢开商铺,泰安,上齐,乌兰三城,则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到年底,把城墙和城内的基础建设弄起来就不错了。
  有了建设善阳和定襄的经验之后,其余的城池建设的时候,都会少走许多弯路,在规划上,林,河,路,什么的,都会有很多想法,落成之后,便捷程度和美观上,都不会输给善阳,当然,有一些项目,也很难超越,因为善阳是座花城,没有制作香水的秘方,谁也不敢么大规模的种花。
  等孙得寿到场之后,议事厅的话题就转到了农耕上面来,三年前拍卖开发的一类地,今年春上已经全部开发完毕,二类地的开发,也达到了近四成,加上五姓七家外迁出来,临时开辟出来的一些田地,北地今年上税的田亩数量,将高达一千五百万亩。
  而且,这一千五百万亩地,有一半以上都种植的是经济作物,所得税收,将会比关中的农税还要高出一头,总价值超过两百万贯,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加加埋埋算一下,光是北地,贞观四年就预计会为国家创税五百万贯以上,加上关中和全国各地,今年大唐的税收,突破一千二百万贯,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倍,那是必然的了。
  有了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好好干事,或者说,才能好好干仗。可别看善阳的收入不少,开支其实更大。
  且不说四座郡级城池和诸多县城的投建,光是四部联军需要供养的人数,就已超过五万人,除了昂贵装备供应之外,每个月光是粮草,军饷的开支,都是二十万贯起步,毕竟,四部出了人,你不可能叫他们把其余的开支也全部搭上,他们本身也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另外,让他们养成拿朝廷粮资军饷过日子的习惯,对于朝廷今后控制他们,是有帮助的。
  所以,从去年九月战争爆发,到今年六月,善阳光是这方面的支出,就达到了近两百万贯,都护府衙门的府库里是没有什么余钱的,还有许多大的开支,都是走的贷款。
  如果是和历史上一样的话,这场仗明显就拿不下高句丽,因为,财政不允许,耗不起。即便是历史上是累积了十多年后才跟高句丽打开,财政也都还是不允许,所以,一直拖到高宗时期,大唐才最终拿下高句丽。
  将各方面情况了解清楚了之后,孙享福才好做具体的调派,今年江南的粮食直接走海运拉到了莱州,主力大军的粮食补给,主要是从莱州出,孙享福这边,主要负责供应消耗比较大的草料,以及武器装备的补给,而且还主要是安北军自身和四部联军方面的。
  这一路战线,是从东北往下在打,与河北道,以及莱州海路的战线,有着近千里的距离,并且,运输方面,隔着渊盖苏文在辽东一线构建的防线,需要绕行室韦部旧地,在渊盖苏文的辽东防线没有全面溃败之前,基本是独立一线。
  而十六卫的主力大军的装备补给,则会由杜如晦安排,从渭南出,走水路运河直接到莱州,中路大军,和海路大军要面对的,全部是高句丽的战争堡垒,坚固城池,需要的重型装备会比较多,石弹,弓箭之类的消耗也会更大。
  李世民之所以先到善阳,再北行,是因为他和李靖分析过后,一致认为,只有走上路,避开高句丽最坚固的防线,将其后方击溃,才能以较小的损失,获取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李世民带的这三万人马,将会与苏定方率领的两万安北军,以及五万多四部联军会合,走开原方向,向高句丽内部突进,切断辽东,新城等,高句丽防守最坚固的战争堡垒的后勤补给,让唐军中下路大军,在攻坚战中,少遭受一些损失。
  三万大军的粮草,孙享福必须提前预备好,李世民在善阳,也就是歇歇脚,就会马上出发,所以,孙享福都在孙得寿报完了农业方面的数据后,都没有多跟他讨论,就进行了征调物资的具体工作中,天黑前,派出了程处默的押粮军为大军打前站之后,才回到府邸里歇息。
  “大哥要吃面包吗?刷了蓝莓果酱的。”
  越是繁忙的时候,孙享福就越是没有胃口,孙小妹见孙享福没怎么动桌上的饭菜,便提议道。
  “蓝莓第一年结果的量不多,不过,却是可以通过出果率,知道有多少蓝莓物种植成功了,看你们的样子,似乎对于蓝莓果酱不陌生,出果率肯定不低吧!”
  孙小妹笑着点了点头答道,“嗯,差不多达到了七成,不过,一株上面,结不了几个果子,摘起来都麻烦。”
  “七成,倒是不少的,那些没有结果的蓝莓物,直接清理掉吧!之后结果的几率不大了。”
  孙享福说着,孙小妹已经献宝似的将夹着一层蓝莓果酱的两片面包递了过来。
  面包是孙府的厨子做的,自从望江楼的厨师按照孙享福指定的研究方向,做出了蓬松好吃的面包之后,它就一直是孙府早餐的主食之一。
  总是饿的比较快的孙小妹却是喜欢拿它来当零嘴吃,自从蓝莓果实成熟之后,孙小妹就迫不及待的将这种略带酸味的果子制作成果酱,并且想到了将其刷在面包上面吃的方法,味道不错,还很开胃,已经成为了她一日三餐的主食。
  孙享福一连吃了三片面包,有些撑了,才住口,却发现,坐在他对面吃饭的孙得寿,似乎也没有什么胃口,一双筷子心不在焉的在碗里扒拉,却基本不往嘴里送。
  “得寿,在想什么呢!不好好吃饭?”
  孙得寿回过神来,答道,“大哥,我在想咱们农门的教育问题,这次你将村里的五十多个孩子带过来让我们教,之后建起来的农学院,只怕也要我们来教吧!可是,我们现在连三年三圃制都还没有研究透彻,致使关中今年的种子出现了一些缺陷,哪里有资格教所有人种田呢!这不是误人子弟么?”
  其实,孙得寿掉进了一个,传播,教育,就应该是教人间至理的惯性思维中,这也是对于农门的教学没有信心的一种表现,孙享福很理解他这种心理,在科学这条道路上,懂的越多的人,往往会越发觉得自己很无知,因为只有懂的越多,才越发知道自己有哪些东西还不懂。
  “你忘了咱们农门的一条传承宗旨了么?后人,必须想办法推翻,超越前人,不是所有的学术,技术,都有一个至理,或者极限存在的,我们也不是要做到最好,让后人来照着我们的成果做,而是尽我们所能的,将我们已经掌握了的一些技术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更好的技术,只有不断的做到更好,咱们人类才会一直进步下去。”
  即便是在千年以后,对于各种种子,农业技术的研究,也从没有停止,在世的农业科学家,也没有谁敢说自己的研究成果,是终极成果,古人受限于一些认知,钻牛角尖很正常。
  而孙享福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给农门子弟划分了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不是要盖好一座房子让后人们去住,而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化成盖这座房子的基础,让无数的后人,来盖这座房永远盖不完的房子。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孙得寿已经开始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农门教育这个问题了,这说明他越发的成熟了,想到自己十二三岁的时候,还是个没事爱打电玩,生活问题都是全部靠父母解决的人,孙享福觉得自己其实没有什么资格批评他。
  “是弟弟一时钻了牛角尖,不过,从今年的农耕情况来看,农门的教学和耕种技术想要推开,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些胡人百姓跟我们沟通,都还存在许多语言障碍,而且,要学习咱们的技术,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想要这些人都识汉字,恐怕······”
  闻言,孙享福笑了笑道,“可不能用我培养你们的时候的手段,来培养普通百姓,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农门子弟,学懂农门教授的学问的。
  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能够挑一,都算是不错的情况了,大多数人,其实只需要依样画葫芦,在这些真正掌握了知识的人的组织带领下,贡献自己的劳动力就好。”
  就算农业技术再有用,也不能所有的人都来学它,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就是一种灾难,比宋明时期,所有读书人都读四书五经还可怕,因为社会上面缺的,是各行各业的人。
  也更加别指望所有的人,都能把它学好,连儒学都没能做到这种程度,更何况是其它学科呢,农学,其实只需要少量天赋异禀的人,摸索出了最先进的技术就好,大多数普通人,都只适合享受成果。
  “如此的话,倒是简单的多,对了,王氏准备比照医学院的规模建造农学院,地已经拆迁出来,在东城门方向,明年差不多就能建起一些学舍供初步使用,大哥你的教材编写好了么?”
  说到这个,孙享福想起了自己送给武媚娘的那本册子,之后,只怕要抽更多时间来完成教材的编写了,至少,要凑足让学生们学习三年的材料才好。


第454章 军议
  次日,视察善阳各工坊的军备生产情况,以及各方面仓储,是孙享福的主要工作,毕竟,等明天李世民的大军一到,这些东西就要全部交接给大军。
  索性褚遂良在做事方面,是个比较牢靠的人,各方面的准备,比预期中只好不差,倒是叫孙享福放心不少。
  “发公文给乌兰城的宇文节,让他做好大军补给休息的准备,大热天的,需要准备什么,他应该懂的。”
  “诺。”
  “另外,将割草队的五百辆割草车也调配给大军,善阳这边再加紧打造,多割些草车料,方便大军就近获取草料,数十万匹战马的消耗,靠咱们从后方送,已然是来不及的,造车厂可能要加加班,入冬以前,每个月,至少送两百辆割草车到前线去。”
  “诺。”
  这个时期正值夏草疯长的时期,室韦,契丹,霫等部原先占据的地方,草料也十分丰富,就近储备草料,会节省很多运输的时间和运输的成本,在草料方面,他不仅要供应李世民的上路大军,河北道的中路大军,他也需要兼顾,这方面,是后勤保障的工作关键之一,不得马虎。
  各部门的主管在孙享福的一道道命令下,开始安排运作了起来,直到黄昏时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