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愉悦的氛围,是能感染到每一个人的,云南来的舍龙,张乐求进如是。
岭南来的育弥,黑察如是。
苗,彝,土家等等等等,各部的首领都如是,大唐,向他们展现了任何以往的朝代不具备的一面,如果,此时有人提出,给李世民加一个天可汗的称号,他们一定会真心支持的,因为他们觉得,有大唐这样一个国度,有李世民这样一个皇帝,很好。
“正明,此一杯,老夫敬你。”
魏征的胡子上早已沾满了酒水,他爱酿酒,自然也爱喝酒,而且是海量,李世民都未必喝的过他,孙享福眼神有些迷离的端起了杯子,他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杯了,反正此前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侯君集,独孤谋,段志玄,柴绍······
甚至好久不沾酒的秦琼,都已经找他喝过了,谁叫他是新晋的国公,稍后,免不得要在望江楼张罗一顿大宴,招呼这些勋贵团体的人,以后,孙享福与他们,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了。
“魏公,喝。”
孙享福已经整个大舌头了,腿脚发软,他就直接坐在了一袋装满麦子的麻布袋上,一杯酒,只喝下去了一小半,反倒撒出去了有六七成。
还只有五六分醉意的魏征看到他这个样子,呵呵一笑,将自己酒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然后,一屁股坐在了孙享福身下的同一袋麦子上,几乎是肩膀靠着肩膀向孙享福道,“正明以为,这种植技术,可有极限?”
“极限?极限是什么?就咱们现在这点产量,肯定不是极限,总有一天,咱们,还,还能再番一倍的。”
“再番一倍?达到八石多?”
“不,不是,是把现在的产量,再,再番一倍,十二,十三石,甚至更多,更多······”
魏征只以为孙享福计算的是小麦此前两石左右的产量,没成想他的心会这么大,而且,看到他并不是太清醒的眼神和用力摇头的动作,他丝毫不怀疑孙享福在说大话,这是一种很有把握,或者说,很相信这个事情是确实能实现的状态。
亩产十几石的田地是一副什么画面,魏征压根想象不出来,正待他想继续询问孙享福,这种产量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的时候,孙享福已经仰头,四仰八叉的靠在粮袋上睡着了。
魏征觉得自己今天做了一个很对的决定,他把孙享福推到了农国公的位置,等他真的实现了那种产量的时候,这个天下······
好吧!魏征还是想象不出那个时候,这个天下会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决定把自己也灌醉,看看自己在梦里能不能见到。
阿月很贴心的将自己怀里的花露水打开,在孙享福的胳膊,脸颊上抹了抹,又找来了一个空的麻布袋子,帮孙享福把肚子盖好,关中虽然比岭南好的多,没有那么多蚊虫,尤其是燃起了篝火之后,但总归还是有些的,现在岭南人都知道涂了花露水,就能驱蚊,而且,露天睡觉要盖着肚子,不然天亮了容易肚子痛。
育弥和黑察他们学着其它人,喝了不少烈酒,然后,就像死猪一样,困倒在田地里了,阿月搬不动他们,虽然也帮他们涂上了花露水,但只能希望地上的那些不怕花露水的爬虫不要去咬他们了,不过,在岭南的时候,他们应该早就被咬习惯了,难受了自然会翻身。
“你就是岭南来的那个小丫头吗?”
尽量和蔼,却仍然带着几分威严的声音,在正帮孙享福打扇子的阿月身旁响起,把她吓了一跳,转过身时,她看到了浑身衣衫被汗水湿透,有些狼狈的李世民。
“是的,皇帝陛下,我叫阿月。”
“呵呵呵,是个好孩子,来来来,到这边来坐,跟朕说说岭南的事情。”
闻言,阿月乖巧的一笑,却是摇了摇头道,“阿月要照顾孙叔叔。”
李世民拉了一袋麦子垫在地上,一屁股坐了上去,笑着拍了拍自己旁边的半边袋子道,“喝醉酒的人,你给他多喝点水,出出汗,就醒的快,过来给朕打扇子,朕就让人抬水来给他喝!”
已然是到了午夜,李世民也没打算回宫了,夏日里露天睡觉更凉快,今天他就打算在这对付一宿了,反正有内侍会帮他打扇驱蚊。
阿月信了李世民的话,一边走过来帮李世民打扇子,一边道,“阿月拥有的已经够多了,不用皇帝陛下赏赐。”
“是么,那你都给朕说说,你拥有什么?”
“阿月有爹爹啊!他叫阿山,还有孙叔叔,还有小黑,小野,还有一栋房子,在白云湖,就挨在孙叔叔的房子旁边,可宽敞了。对了,还有两百多棵芭蕉树,我都在上面做了记号的呢!甘蔗田,是爹爹的······”
阿月如数家珍的将自家一些财产报了出来,加加埋埋,还真不少,李世民听她全部讲完,才问道,“那你们岭南的百姓,都像你们家这样,拥有这么多东西吗?”
阿月想了想摇头道,“也不是,有的人拥有很多船,他们每次出海回来,都会带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有的人,有一座岛,他们会把整个岛上种满了芭蕉或者椰子,也有在岛上养兔子,或者水牛的。
还有好多人在冯爷爷的工坊里做工,他们每天做完自己的活,还要学讲汉话,冯爷爷找了好多会讲汉话的人教他们,教说话的先生每个月都能拿到五贯钱的薪酬,不过,咱们岭南人都好笨,一天也学不到几句,还容易忘······”
在阿月零零碎碎的勾勒下,李世民对于岭南的画面,更加清晰了起来,同时,也知道了,冯盎这些年,在干些什么,孙享福当年的岭南之行,对整个南方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等朕打败了东边的高句丽,就去岭南看你们,你们欢迎吗?”
“欢迎,当然欢迎了,冯爷爷说,他要把广州城修建的比长安还漂亮,让陛下您大吃一惊,现在,那边每天都有好多人在忙碌,每天都要给很多的工钱,可是冯爷爷说,只要咱们往海外跑的船多起来,花再多的钱建城,咱么也给的起,他还说,建完城,就修路,修像关中这样笔直的水泥路······”
“往海外跑的船多起来,钱就会多起来?”
“是啊!赵伯伯的船队每次都能带回来好多的人,有的很矮,有的很黑,冯爷爷的船,则是拉回很多东西,石头都有,不过,都是带颜色的······”
李世民听了阿月的话,脑子里顿时闪过了一些画面。
赵伯伯,应该就是孙享福属下的护卫队长赵龙,据说,这几年,他往善阳运送了很多批次的高句丽,或者倭国战俘,至于那些矮的,黑的人,或许是沿海其它国家的人吧!
至于那些带颜色的石头,应该就是矿石了,岭南开始做大量的建设,居然都没有依靠关**应钢铁料,而是直接在海外弄回来的,看来,海外到处都是宝啊!难怪当年孙享福把赵龙留在了岭南。
“你的小象呢!这次怎么没有带来长安?”
“他们都长大了啊!船不好拉了,而且,他们要留在家里,管教其它的小象,这几年,巴木叔叔送来了好多小象,冯爷爷说,以后开山修路,就靠它们了。”
“巴木又是谁?他怎么会有那么多象?”
“他是林邑国那边的人,现在是冯爷爷的属下了,冯爷爷说,巴木也会来长安······”
“阿月,你再说,冯爷爷的一番心血,就要泡汤了。”
李世民和阿月的聊天,持续了一两个时辰,而睡了一觉的孙享福,酒已醒了三四分的孙享福,迷迷瞪瞪的睁开了眼睛,正好听到了这一段,显然,他出声阻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怎么地,冯盎还有什么设计不成?”
面对李世民审视的阳光,孙享福知道,不讲只怕是不行的,在李世民这里,就不能卖关子,要是有人敢像后世一样写连载小说给他看,估计是会被他催更催死的。
“那个,巴木,就是之前给臣提供占城稻种的一个林邑国原住民。这几年,他在越公的支持下,逐渐做大,在林邑国那边,已经打下了一块方圆近千里的地盘,并且,修筑了城池,名曰广治城。”
“广治城?汉朝时期,日南郡的治所?”
“正是,现在巴木占据的地方,比汉朝时期所设的日南郡还要大一些,有人口约五万,已经完全接受岭南道管大都督府管制,越公请求将巴木打下来的这块地方,效仿汉制,复设为日南郡的奏章,会在誓师出征之前由巴木本人送到长安,以此好消息,为陛下东征壮行。”
“哈哈哈,好你冯盎,居然给朕玩这一手,不过,玩的漂亮,朕心甚悦······”
第444章 百姓的回馈
虞秀儿从郡夫人变成安国夫人的心情是非常爽的,然而,由于李世民另外的一道恩旨,却搞的孙享福有点家宅不宁,孕妇的情绪本来就不稳,摊上这事,那就更加的不稳了,怀孕之后一直能吃能睡的红梅和春桃第一次失眠了,吃饭的时候,也一点胃口都没有了。
“我说,你们对老爷我,就这么没信心么?且先看着,再荫一子的功劳,为夫很快就能立下的。”
“老爷,不同的,善阳郡公,只有一个。”看到孙享福拍胸脯保证的样子,红梅的情绪却是一点也不高的道。
结症就在这里,善阳郡公的爵位,只有一个,这是孙享福从一路发家顶起来的爵位,在她们看来,继承这个爵位,有着特殊的意义。
“呃,那个,说不定,为夫的功劳会很大,直接给他们荫国公爵呢!”
孙享福说的很有可能,郡公的爵位,可未必会在他的子嗣的头上顶一辈子,即便是庶子,也是有可能凭自己的本事,或者,凭他们老爹的本事,封到国公爵位的,不过,他小瞧了红梅和春桃对于意义的看重,有了善阳郡公的爵位,她们甚至不稀罕国公的爵位了。
看着她们哀怨的看着自己的肚子的表情,孙享福很抓狂,他甚至都怀疑李世民这是故意的。
“万一,两个都是女儿呢!”
孙享福小声的嘀咕了一句。
顿时,两个自从踏入孙府以来,就对他百依百顺的女人,居然同时向他释放出了杀气。
“呃,那个,秀儿啊!家里的事情,你管,为夫还有不少公事要忙,就先······”
“夫君啊!妾身的公事才叫忙呢!这两天最后一次彩排,马上就要阅兵了,怕是······”
孙享福捂头,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她们肚里,可都揣着自己的孩子,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他这辈子心里都不会好受,所以,就只能继续哄了。
“亲亲宝贝,来吃点东西好么,为夫喂你们,吃完咱们美美睡一觉······”
“为夫给你们跳个舞吧!你们要是笑了,就把面前的莲子羹吃完······”
“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随波飘摇,海草海草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
“噗······”
“咯咯·······”
孙府欢乐多,至少阿月是这么认为的,包括在学步车里乱颠的两个小家伙和照看他们的喜娘和端娘,都被孙享福的舞蹈逗的忍俊不已,总算是哄的两女磨磨蹭蹭的吃了些东西,然后睡下。
“当爹真不容易,你们两个小家伙,长大了一定要孝顺爹爹我,知道吗?”
指着跟手跟脚的两个小家伙笑骂了一句,换回来的,是两个小家伙傻呵呵的一笑,然后,继续跟手跟脚的抓着学步车,跟着孙享福屁股后面乱颠,当看到他要出门的时候,两个小家伙嘴一憋,哇哇哇,比起赛一样的哭了起来。
难怪人家说,没有孩子的屋子,不像个家,两个小家伙给这栋大房子增添了家的味道,却搞的孙享福每次出门的时候,都有些依依不舍,恨不得早点回来。
“在家里好好的啊!爹爹出去办点事就回来······”
再三的给未必听的懂他的话两个小家伙解释了一通之后,孙享福出了府门,坐上了三轮车,往皇城方向而去,那边,今天发生了一点突发状况,李世民刚才急招他过去商议。
还没到皇城,孙享福就看到了许多赶着牛车,或者肩挑背扛着粮袋子往皇城方向去的百姓。
“张轲,拦下一个问一问什么情况。”
“诺。”
车夫叶大壮将三轮车刹死,很快,骑着自行车的张轲几人,就将一个老汉拦了下来,现在,长安街头很少有对小老百姓作恶的权贵,老汉倒是不怕,定睛一看,三轮车上坐着的是孙享福,那就更不怕了,别说是长安周边,就是整个关中,都有近半百姓认得这位。
关中各地的城池昨天都张了榜,封了带领大家种出高产小麦的孙正明为农国公,这可是靠种田封国公爵的超级神人,是天下所有农夫的恩人以及偶像,被他拦下来,那肯定是有好事。
“草民,拜见农国公。”
老汉过来拜见的时候,孙享福已经从车上跨步走了下来,拱手回了一礼道,“您老可别多礼,这么大热天的,您扛着粮食,这是要去那?”
“皇城啊!咱们十里八乡的村民,今天都来给陛下送粮食了。”
“给陛下送粮食?陛下有出榜征粮么?”孙享福闻言有点懵,看来,李世民所说的突发状况,就是这个事了。
“没有啊!陛下是天下一等一的好皇帝,逢年过节,都给关中所有的老人送粮食,发薪碳钱,连国家要打仗了,都免咱们的人头税,怎么会加征咱们百姓的粮税呢!
现在咱们田地里丰收了,自然是要回赠给陛下的,只可惜草民家里没有牛车,就只能自己挑了,明天草民一定借到车子,家里粮食多着呢!两年都吃不完,多给陛下送些做军粮,咱们大唐一定能打一个大大的胜仗的······”
闻言,孙享福的眼眶突然有点湿润,民间的淳朴之风如斯,何愁这个国家不兴?
“正好陛下召我去皇城议事,就顺道载您一程吧!来,把粮食放在这车厢上,您坐这边,我坐这边,宽敞着呢!”
“不可,不可,老汉这一身臭汗,怎么能脏了您的车子呢!”
说到这里,孙享福才看到那老汉的衣着,粗麻布衣服上,打着层层补丁,显然,他家里并不富裕,不然,也不会连一辆独轮车都没有了。
然而,越是在这种穷困的情况下,就越是显得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的可贵之处,孙享福是后世来的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大多已经被现实冲击的比较冷漠,所以,在一个普通老农的身上,他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光和热,这让他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立志要改善这些小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的愿望,是多么的正确。
孙享福还是想跟这个老农聊一聊,拍了拍自己身边的沙发坐垫道,“没关系的,反正坐垫上铺了凉席,每天都是要擦洗的。”
“不可,不可,这是对朝廷有功的大臣才能坐的车子,草民可不能瞎坐,被村里人看见了,是要戳草民的脊梁骨的······”
孙享福好说歹说,老汉就是不肯上车,没办法,他只好叫张轲用自行车驮着老汉,跟在自己的车厢旁边骑行,毕竟,长安城可不小,光是从芙蓉园到皇城这一段,也好几公里,而沿路,孙享福问清了老汉很多情况,等到了皇城门口时,他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
要不是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车子上面的粮袋子,孙享福都以为是有人来皇城前逼宫造反了,这起码得有上万车吧!
三轮座驾是进不去了,孙享福只好下车,在张轲等人的疏导下,慢慢穿过人群,向皇城里走去。
此时,皇城的城头上,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等大臣俱在,他们就住在离皇城不远的务本坊附近,应该是早就收到了消息赶了过来,而李世民的身前,有好些个百姓,应该是被李世民特许进来说明情况的代表。
“陛下,臣来迟一步,还请赎罪。”
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他免礼,道,“正明住的远些,晚来片刻也是无妨,此间情况,你知晓否?”
孙享福点了点头道,“大致了解了。”
李世民又问道,“有什么建议吗?”
孙享福想了片刻,拱手道,“百姓一片拳拳爱国之心,陛下不可辜负。”
闻言,李世民虽然有些意动,但却是摇头道,“田地里的产出,乃是农民百姓唯一的收入,朕怎可白白受之,不妥,不妥。”
孙享福就知道他要这么说,他也是故意说一半,不说一半,让李世民在几个百姓代表面前表现出一副仁君形象,继续收割民心。
“陛下,您还记得臣第一次上朝时的情景吗?”
李世民想了想,莞尔一笑道,“倒是还有些映像,那时,群臣弹劾你帮东宫经商谋利,你以皇家田产的产出吃不完,必须开设场所经营售卖为由,把群臣们给堵了回去。”
李世民说到这一茬,魏征老脸一红,当日,他差点被人当枪使了,如今想来,孙正明说的确有几分道理,产出多了,就得卖。
“陛下,当初臣是皇室家臣,开设望江楼,就是想将皇庄,以及几大股东封地里的产出卖出去,因为东西太多,皇家本身根本消耗不了,现在,百姓们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咱们不能光看到他们的拳拳爱国这心,还要看到他们家里粮食太多,吃不完,所产生的问题。”
孙享福这么一说,李世民与众位大臣恍然大悟,他们此前,可没有看到这个问题。
“如此说来,朝廷要出资收购百姓手中的这些余粮了?”
“正是,今年关中丰收,陛下正好可以借机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充实长安的常平仓,如此一来,国家有了大量的粮食储备,不用惧怕天灾人祸,百姓也避免了谷物价贱,收入降低。”
“陛下,臣附议,孙正明此策,乃一举多得之计,如今,渭南新城对于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关中看似丰收,却未必能积下多出多少粮食,与其让粮商低价囤积,不如朝廷官方出面收购,避免百姓受损。”
“臣附议······”
长孙无忌最先反应了过来,众多大臣的反应也不慢,取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之后,李世民点点头道,“如此,朕就将常平仓之事,交由农部负责,具体如何收储,正明你出建议。”
“臣遵旨。”
孙享福领了任务,又道,“其实,朝廷只要以市价公开收购,市面上的粮价自然就会企稳回升,陛下,您现在可请这几位百姓代表,将朝廷的意思传达给百姓,让家中有余粮要出售的百姓,自行将粮食运送到官仓售卖即可。”
闻言,那几个农民代表却是连连摆手道,“不可,不可,这些粮食,是我们回赠给陛下的,怎么可以收钱呢!还请陛下收了这些粮食,也全了我等农夫,对您的一片感激之心。”
孙享福闻言,却是尽量和蔼的一笑道,“你们以市价把粮食卖给官仓,就已经是报效国家,报效陛下了,等回头市面上缺粮食的时候,朝廷将粮食卖出去,不是一样可以赚到不少钱么,所以,您还得发动百姓,多多卖粮食给官仓才好。”
“啊,这······”那几个农夫哪里会有孙享福的头脑,闻言,却是说不出话来了。
这时,李世民指了指孙享福道,“听他的,他除了种田厉害之外,生发之道,也是咱们大唐最厉害的,他说朝廷有的赚,就肯定有的赚,你等放心便是。”
“如此,草民等人这就去跟乡亲们说清楚。”
第445章 工商业的厉害之处
等那些农民百姓们下了城墙,李世民便一脸忧色的道,“朝廷此次收粮,还需得比市价高一些才是,农民百姓的钱,朝廷还是不赚为好。”
孙享福闻言,却是笑道,“无需如此,咱们大唐以后的粮食产量,只会越来越多,臣刚才这么说,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而且,如果朝廷出面抬价,坑害的,就是那些商贾了,商贾和农夫,可都是大唐的治下子民,陛下可不能厚此薄彼啊!”
闻言,李世民又是一愣,片刻之后,便与众多大臣一样,再度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所以,朝廷这次收粮,是一笔亏本买卖?”
“如果只做粮食上的交易的话,确实是一笔亏本买卖,目前市场上的粮价,斗米差不多十二钱,未来一两年,只怕会再跌价一半。”
“斗米五六钱?”
众多朝臣一齐呼出了一个他们难以自信的数字,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的粮价,就从来没有比现在低过,可孙享福却说,未来一两年,粮食价格还要跌一半,这是天下要大治的节奏了么?
“你说,只做粮食交易的话,朝廷会亏本,那做别的交易呢?”李世民敏锐的捕捉到孙享福话里留下的伏笔,追问道。
“那就是赚多和赚少的问题了,粮食,可以变成很多的商品,现在一斤麦子的价格,差不多是一文钱,可把这一斤麦子,磨成面粉,制作凉面,至少可以做出四份,凉面在长安夜市的售价是三文,四份,就是十二文,除去调料方面大概三四文的成本,还能盈利七八文。
如果将其酿成啤酒,以市价,至少可卖出五六十文钱,酿成高度烈酒的话,以市价,至少可以卖三百文钱······”
酒在这个时期有多贵,就不用一一赘述了,李白的《将进酒》里面有“斗酒十千恣欢谑”。王维的《少年行》里有“新丰美酒斗十千”。
可见,一斗好酒的价格,就是十千钱,也就是一万钱,而唐朝一斗酒是六千毫升,大概十二斤左右的样子,也就是说,一斤好酒的价格,就是八百多钱,而以后世酿酒的数据,大概是三斤麦子酿一斤六十五左右的酒,勾兑稀释成这个时期的美酒的度数,至少也是两斤多,虽然因为酿酒厂的大规模出货,导致这个时期的酒水的价格,比盛唐时期还低了近一半,但孙享福说一斤麦子,酿烈酒,至少可以卖到三百文,却是个十分保守的数据。
因为,以这个价格出售的酒,在大唐基本是卖方市场,酒厂以两百文一斤的价格批发出售烈酒,基本上是出多少货,各地的商人就能吃下多少货,因为有市场可以销售出去。
像渭南的工人们,想喝点酒,还得到酿酒厂托关系,才能少量打一些自己喝,因为酒厂出的酒现在一般都是运往北方市场,甚至是西域去,在那边,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而且,还不用担心它掉价太厉害,因为,除了外部市场,内需其实也足够大,想要让大唐的百姓像宋朝时期的百姓一样,只要是个客栈,就有酒卖,只要百姓肯花钱买,就能喝上酒,酿酒厂的出货量还要增加至少二三十倍。
他越是往后说,李世民和众多朝臣的呼吸就越粗重,此刻,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工商业的厉害之处,它能将一些原始产出的经济价值放大很多倍,变废为宝。
“陛下,如何使朝廷不受损的办法,正明有很多,眼前的事情,还需及时处理。”房玄龄指了指城墙下面,仍然不肯散去的百姓道。
“高卿速速出榜关中,把消息放出去,让各地官仓出价收购百姓手中粮食,钱款由财部出,现钱不够,可以找钱庄贷款,收上来的粮食,交农部负责仓储,今后,常平仓,将是官府唯一囤粮仓库,由农部负责仓储事,户部负责调用事,财部负责核准账目······”
改制了之后,就是这桩好,办任何事情的效率都很高,尤其是关中之地,衙门的所有部门,以及钱庄构架都已经健全了,不仅效率高,监管也十分完备,只要命令一出,一两天之内,就可以马上开始实行。
然之后,李世民自然还是要亲自下场秀一番的,拒绝了侍卫的隔离,他亲自下了城墙,去一一跟那些送粮食来的老百姓握手,对他们表示感谢。
“各位父老的忠君爱国之心,朕已尽知,朕代表大唐感谢你们,粮食,你们就直接拉到长安县或者万年县的官仓去吧!朕现在就会派人过去收购,你们可不准不要钱,朝廷现在,不差这些钱,得了钱,你们要多买些衣物,农具,牲畜使用,吃食也要丰富起来,多吃点盐,肉食,把身体养好,干活的时候也有劲,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日子过的好好的,就是对大唐,对朕,最大的帮助······”
这些话,是刚才下城楼的时候,孙享福紧急想到,并提醒他的,老百姓有了钱,还须得消费,改善生活才好,他们不消费,大唐各方面的产出,都会造成挤压,古人的消费观念可不怎么强,节俭惯了的他们,衣服不穿的补丁一层层,就舍不得丢,农具不用到破旧的实在不能用,就不会更换。
这在物产十分丰富的大唐,是不合理的,本来人口就少,百姓还如此节俭的话,制作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形成挤压,这又势必会让工厂减产停工,工人下岗,形成恶性循环。
而更新换代的快一些,不仅能够带动就业,还会促使原始生产力更强一些,让更多的人有务工的机会,挣到钱,再消费,也会使得农民百姓种植出来的农产品被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刺激内需,主要看的就是平民的日常消费,所有的行业都是相互刺激,被需求的,不能在一环被卡死。
这也是刚才孙享福在乘车而来的时候,跟那位老农短暂的聊天后,看到的一些问题,改变古人的消费观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像后世,一个年轻人让一个老人家多花钱买东西,不要那么节俭一样,老人多半是不会听的。
所以,这事,还得让李世民来,他的话,百姓们都爱听,有了实际效果之后,大臣也会吃透这种刺激内需的政策的好处,可不能节俭过了头,把经济搞的死水一潭。
李世民的政治秀时刻,大臣们不宜去沾光,孙享福看到虞世南也一副欣慰的表情看着城墙下的情景,上前道,“阿爷,此间情况,礼部应该大书特书,在报纸上发文,为陛下,为朝廷的政策,做宣传。”
虞世南闻言一愣,收了那副表情道,“在皇城,可不许叫我阿爷,应该称呼官职,这些规矩,你要守。”
“呃,虞尚书教训的是,那这事······”
“我会交办下去的。”
“嗯,还请捉笔之人尽量用白话文书写,免得百姓们听不懂。”
“知晓了,今后,礼部关于这种面向百姓的公告文书,都会采用更加直白的书写方式,你就放心吧!另外,管粮可不是个好差事,尤其它还涉及了利益的时候,农部那一块,关键的位置,你得用忠直可信之人。”
“阿,虞尚书有什么推荐?”孙享福差点口误问道。
“弘文馆当年放出去的那些学生中,有不少可用之才,如今,他们在地方上也锻炼了许久,三年任期大多已满,该是调回中枢,学习一些更高层面的管理了,另外,新的一些弘文馆学子,也是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