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闻言,孙享福有些意外,忙问道,“官员之中有这样的流言了?”
  原本听德叔说自己已经混成大树了,孙享福还有些得意,然而,越往后面听,孙享福就越发觉得不对劲了,在李世民这样强权君主的手下,权力太大可不是好事,尤其是年纪轻轻的时候,说不定二十多年后,他走的时候不放心,会想办法把你带走,那可就遭殃了。
  “是的,秦福总管今日跟老奴喝酒的时候,隐晦的提点了几句,只怕是翼公怕打击您为朝廷出力的积极性,不好当面跟您说,便叫老奴时常提醒您几句。
  这一两年,朝廷但凡有新政,皆是出自您的建议,朝廷各部主官,往往因为您的一个建议,忙的脚不沾地,事情干成了,功劳还是您占大头,这些人表面上不说,心底指不定会憋着什么心思,用软手段把您拱下去的可能不是没有。
  再一个,您此前跟陛下说了,要将一些上田跟那些贫瘠之地的百姓置换,只怕今天送礼的人,都是有心思的,他们可都是地方士绅的代表,谁不想把自家的下田换成更好的上田呢!”
  被德叔这么一说,孙享福懂了,大唐的社会构架,除了上层的世家门阀和底层百姓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群体,那就是不入流的地方小士绅,他们或许只控制着三五百亩地,在一乡一里之间,过着不错的生活,家里若是有子侄上进,读了书出来,在朝廷做个小官,或者攀上一个当官的亲戚,便能让他们在地方上横行乡里了。
  这种情况在古代任何时期都大面积存在,所谓的乡法,就是这样的阶级弄出来的产物,他们这些人的代表,想跟自己扯上关系,除了谋取利益之外,只怕是想求自己手下留情。
  目前,在朝廷能左右皇帝和魏征的想法的,也就只有孙享福了,而魏征修法,刑部改革,第一目的就是废除乡法,禁止地方小士绅对于乡间小老百姓的各种剥削手段。
  稍微想了一下,孙享福便道,“除了虞家,杜家,和一些正常的礼物,其它的都按照礼单上记录的,退了吧!就说我孙府最不缺的就是金钱物质,他们人能到场吃顿酒,心意咱们府上就领了。”
  “呵呵,老奴就知道您会这么处理,那些东西,可都还没入地下的库房呢!只是,夫人那边,还需要您去说一声。”德叔笑着点了点头应承道。
  孙享福点头道,“嗯,左右不过是几万贯的小事,我自会跟她说,对了,夫人现在那里?”
  德叔答道,“酒宴结束回来,就去了书房。”
  闻言,孙享福再度点了点头,示意德叔不用伺候了,便起身往书房而去。
  他大袖一挥,几万贯的贺礼就被退了回去,这是一种非常败家的行为的,然而,相比于他的败家媳妇,几万贯,那真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
  “怎么地,秀儿你何时对于商事这么感兴趣了。”
  书房的大桌上,一张大大的图纸摊开着,虞秀儿,正在灯光下,仔细的观看上面的标注,孙享福一眼就看到了上面写有‘现有商铺’‘可建商铺’等字样。
  闻言,虞秀儿抬头一笑道,“这是皇后娘娘临走时,叫人拿给妾身的,她说要建几个游乐场,顺道把周边的商铺归整归整,学善阳的样子,开一些普通百姓能够消费的起的店面。”
  善阳的商业模式,跟望江楼的高端化不同,就是走低端市场,平民化路线,在任何时期,大众消费,其实才是最大的市场,长安做高端的商铺,已经足够多了,做低端的空间却还很大,然而,也就虞秀儿看不出来皇后娘娘的真正打算而已,这可是长安的改革红利啊!长孙皇后是要提前出动,吃下最大的一口。
  “哎哟我的傻媳妇诶,皇后娘娘这哪里是要建游乐场顺便开商铺,分明是要建商铺,顺便把游乐场开起来吸引人气,你都答应了她什么?”
  听他这么说,虞秀儿娇嗔的白了他一眼,答道,“游乐场的地归皇后娘娘出,咱家负责建,商铺也是,建好之后,用全套善阳的商业模式开小店,皇后娘娘说,咱家到时候只需要派人教导经营,就分给咱们两成利。”
  孙享福听完,一捂额头,有点不想说话。
  “那个,秀儿啊!以后这样的事,就让为夫跟皇后娘娘谈吧!咱们要派人建这些商铺,还要派人主管经营,就给两成利?”
  “夫君缺钱吗?”
  “不缺啊!”
  “那又何必在乎几成利?”
  突然感觉虞秀儿的话说的好有道理,孙享福一时之间竟无言以对,愣了一会,他才指着图纸道,“话是这么说,但要是都像这么投资下去,夫君我就是再能,也是会缺钱的,在长安整条街整条街的建商铺,投资那可是几百万贯起,你叫为夫从哪弄来那么多钱?”
  长安的什么都贵,做投资项目,比在善阳的成本要高三倍以上,而且城市又大,一条街建下来,工程量可不小,偏偏还不用担心没有市场,因为这里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多,未来还会更多,从长远来看,这笔投资,肯定是会赚钱的,但初始投入资金也会十分巨大,一时半会,回不了本。
  “岭南不是送了很多金银来吗?都可以兑成钱啊!”
  “那是护卫和咱们共有的,为夫我只是占一份大头而已。而且,这些金银兑换的钱,为夫打算投到渭南那边建商场,开商铺的。”
  渭南的人口未来会很快超过百万,而且都是需要日常消费的工薪阶层,与长安城内很多自给自足的家庭不一样,商业潜力巨大。
  而且,现在投建的话,成本会非常低,是比在长安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项目,孙享福一早就让赵龙将这些年在海外弄到的金银钱财分批次运送到了长安,足有三四百万贯,就是想在渭南投资,给护卫们的家属,找一条可以长期富贵下去的财路,让他们在海上搏命的时候,也安心一点,而现在,只怕要挪用了。
  “夫君且放心,也不是我们一家出钱,皇后娘娘当着众人说出了这个项目,除了咱家占两成,还会放三成的股份出去,回头各家就会给宫里送钱去。”
  “谁把你家夫君我的本事学的这么溜?皇后娘娘这项目还没做呢!就先把钱赚了,秀儿,后面咱家就只负责找些人来建就好,千万别出一文钱买材料之类的。”
  “这是为何?”
  “因为,各家的妇人回去跟家里一商量,送到长孙皇后那边的钱数,绝对足够修建这些商铺游乐场什么的,咱就别跟着瞎出钱了,皇后娘娘这次只是想让咱家帮他把活干好而已。”
  虞秀儿不知道孙享福是如何断定长孙皇后的心思的,有些发懵的问道,“那,咱们怎么样算是把活干好?”
  “帮为夫把图纸挂起来,为夫好好想想怎么规划设计,没事你就先去哄孩子吧!这不是你们女人干的事。”
  天才刚刚黑下来了,两个小宝宝估计又要吃一次奶,对于孙享福这方面的本事,虞秀儿比较放心,跟他合作挂好图纸之后,就再也不管了。
  看着长安城一格一格的坊市,孙享福突然想到了它缺什么,这些坊墙将各个坊隔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缺的就是开阔的活动场所,善阳建造的那些广场,似乎就是长安缺的。
  就目前而言,只有东西两市,算是购物游逛的场所,然而,这么大一个城市,这么多人口,就两个地方作为主交易市场,已然是不行,既然要建广场,那么,就直接建成商业广场得了,再把游乐场也直接建在商城的屋顶,虽然成本会高很多,但自家只负责建,又不负责出钱。
  于是,一个一个大家伙,在孙享福的书桌上成形,未来,它们就将是长安城的百姓没事最爱游逛玩耍的场所了。


第387章 开考
  次日,早朝上果然就出使的问题,展开了大范围的讨论,发起者孙正明成为了大家提问的中心,其实这个时期的国事访问非常的简单,因为大唐是强者方,所以,展现大唐强大的一面就可以了,那些以强者为尊的蛮夷小国,自然而然的会依附过来,历史上的李世民都能做天可汗,何况是现在。
  孙享福首先提的第一点,就是使团护卫的规模。
  人数不能太多,太多了出使的成本就会很大,也会让那些小国害怕,从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一千人左右足足以,但是这一千人的战斗力一定要精悍,所选之士,要身材高大魁梧,所用装备要看上去彪悍,通过这小小的一角,向各国展示大唐的精神面貌。
  第二点,使团要有大唐社会各界人士,农,工,商,医甚至庞大的乐师团队,缺一不可,要在各个方面,给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点,是出使的大臣,要有与外国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权力,得到了大唐承认的国家,以后,有大唐国籍的商人,在这个国家需要得到什么样的保护,得到什么的优惠,甚至免税政策,等等。
  这需要使臣具体去跟国王谈,要知道,很多西域胡商都在善阳上了户籍,一旦大唐跟西域诸国都签订类似的框架协议,那么,他们手上的户籍,作用就大了,即便是大唐什么都不做,在西域诸国,也一定会常年都有一帮自称唐国的商人,在市面上活动。
  这种手段,会无形之中,让各国的子民,或者统治者,对大唐都不再陌生,也算是文化宣传初期的一种手段。
  第四点,当然是给弱小国家一些经济,物资上面的援助,并且,邀请有条件的国家,参加三年后在定襄城举行的天下第一大比,对于大比的项目,规则,以及邀请函,需要刊印成册,由使臣择情发出。
  然后就是农,工,商,医,乐等各界人士,在西域各国自由发挥了,相信,他们能够找到对自己有利的点。
  比如农,孙享福就打算派孙二力去,将西域各国各种能够食用,或者使用的作物的种子弄回来,尝试培植,让大唐百姓的食物更加丰富,能用的资源更多。
  工,则是可以将很多技术含量不高的东西,直接在当地建工厂,组织当地的百姓生产,用当地的资源,当地的劳动力产出,赚当地百姓的钱,这是后世比较普遍的发展模式,科技发达的国家,将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比较需要人力的生产制造放在一些贫穷国家,只需要放一两个人在那边主管,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
  商,要做的事情就更加多了,考察他们有什么商品需求,以及我们对他们的商品天然资源的需求,有了这些数据,今后的针对他们需求,和咱们自己的需求来做生意,就更加好做了。
  如果有大的贸易项目的话,可以通过使臣,在国家层面,跟当地的国王签订协议,比如生产镔铁矿的国家,大唐可以直接跟他们签订供矿协议,每年你给我多少矿,我给你多少粮食,丝绸,瓷器,等等等,直接针对两国的需求来,拒绝中间商赚差价。
  再说医,以目前大唐的医疗水平,应该能甩西域诸国几十条街的,太医署会派甄氏的新生代名医甄权,甄斌等人,善阳医学院,则是派医术仅次于孙思邈的王友道,罗素等人带着一帮原本底子就不错的成人医学生出使,做一些高深的医学技术展示。
  乐师,除了宫廷的乐师之外,就是以望江楼为首的民间乐师团队,他们会向西域诸国的人民展示大唐演奏会级别的乐曲,以及各种有民族特征的歌舞,主要是做文化宣传展示。
  当然,这些还是主体框架而已,真正去多少人,带多少物资去,还需要慢慢遴选斟酌,但无疑,这将朝堂由于改革带来的一些矛盾化解了不少,大家的心思,都转移到了如何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出使,获取名声,争夺利益,如无意外,这次出使的情况,肯定会被大篇幅的记录进史册的。
  十月十八,贞观朝的首次科举终于开始,孙享福化身监考老师,很快,就在国子监的门口让孔颖达见识到了这个时期读书人的素质。
  “正明,为何咱们已经明文规定了不可以带书籍小抄之类的进考场,这些书生却是不听?”
  萧瑀看着门口堆积如山的书籍和小抄纸,不解的问道。
  “书本里的东西,都是理想的,现实却不是理想的世界,自汉以来,那么多人学习儒家经典,熟读孔圣人的论语,春秋,您可曾见到有谁真正的做成了圣人?”
  这话说的萧瑀身旁的孔颖达脸上火辣辣的,但是他无法反驳,因为除了进士科的考生,其它科目的考生,确实很少有夹带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考什么,还带来了锯子,斧头,算账的算筹过来。因为,此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商人如何经商,教工人如何做工的典籍流传于世。
  至于医科,也就汉朝时期有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还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算的上是医术,《神农本草经》算做是所有医师必看的药书,至于《难经》之类的先秦时期作品,早就已经不适用,因为医学在进步,简陋,过时的东西,就要淘汰。
  然而,即便是这几本书,到了唐初的时候,也是残缺不全的,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只剩伤寒篇了,华佗的《麻沸散》以及各种外科治疗手法,全部都失传了。
  所以,这个时期治病,主要是靠医师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一位医师,能在一个方面,有效的治好几种常见病,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大多数病,都是得不到治疗的。
  你要考他们,其实也只能用一些常见的病症来考,弄的高深了,那就只能很遗憾的告诉你,今年的医科白开了,因为没有人能考的过。
  “如此看来,今后的科举,都要严查这种夹带的行为了。”
  萧瑀如是说着,孙享福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道,“这次吃了教训,他们下次,还会用更加隐秘的手法夹带,所以,严查是必须的,然而,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的,不过,好在咱们还有实践的一关,即便是他们的考试成绩再好,在实际工作中不行,也只能说明他们是个废物,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萧瑀反复默念了孙享福这句话几遍,才点头道,“正明此言说的好,但愿这些考生能体会到你的苦心,实习的时候,能够身体力行,多为国家和百姓做好事。”
  “当官的,始终是统治阶级,让他们个个都为国家和百姓做好事,就像儒家一样,把理想套进了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只要少作恶,少欺压百姓,咱们这个国家,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即便是在文明程度远超古代的二十一世纪,又有几个官员是一心为百姓服务的呢!虚荣,贪婪,奢侈,等等,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情绪,谁也无法抹杀掉这些人类的情绪,只要大部分人身心是正的,不作恶多端,国家就还是能保持高速发展,不断富强。
  “正明说的是,有能力当官的,也未必都是好官,所以,你我还任重道远啊!”
  萧瑀和孙享福,只是在闲聊而已,却是让一旁的孔颖达即将他们的对话听了个真切,内心里的感悟十分之多。
  儒家学说,就是个万金油似的东西,他可以根据统治者的需求,改变自己的性质,只要他们一直把自己摆在服务统治者的位置,就肯定有统治者需要它。
  而李唐王朝,看上去更加注重实践,那么,他以后讲课的时候,就应该着重叮嘱学生们,偏向实践,从而,让皇帝喜欢上他们儒家的这一套,从而改变朝廷上武夫横行,像孙正明这样的农家子弟都能当政的局面。
  冬天大家衣服穿的都厚,八千人,光是搜捡一遍,耗时也不少,虽然提前了一个时辰就开始放学生进入考场,但开考的时间差点迟了,因为,考生还要在并不熟悉的考场内找找到自己的位置,八千多个无头苍蝇在里面乱拱的情况乱极了,而考场里只有三十几个监考的官员管理,弄了好半天,才理清次序,让所有的考生找到自己的位置。
  想到下午可能还要再来一遍,孙享福果断去给李世民,让他多调一营士兵过来,加开几倍的搜捡通道,并且,尽可能的多派一些监考官过来,虽然他知道朝廷现在很忙,由于编制太紧的原因,各个官员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可以让他们先帮忙把考试的事情忙完,晚上再回去加班干自己的事情嘛!
  书信发出去后,孙享福才有空巡视考场,看到许多考生抓耳挠腮的想答案,有些却喜滋滋的不断书写,孙享福又不少欣慰,这就是他要的效果,而有些左顾右盼想要剽窃抄袭的人,最后无不是一脸懵逼的样子,这就让孙享福有些得意了。
  想抄袭,基本没门,别看左边那人书写的很快,人家考的是工科,第一道题,就是照着试卷上的文字,简单的抄写一段千字文,只要不抄错,这一题就有满分拿。
  别看右边那人不停的写写画画,人家考明算科的,有专门的草稿纸供其计算,你个考文科的,规规矩矩答自己的试卷吧,也就前面第一大题填空题,是好得分的题目,基本只要熟读四书五经,看到了前后的提示,都知道中间一句说的是什么。
  从第二大题开始,就是默写整段经典了,这可不是一般的难。
  而第三题,则是作诗,平时有创作储备的人,可以占点优势,没有的人,只怕这一题就有些难得分了。
  第四题是作文题,写景,写人,写事,都可以。
  第五题是策问,根据考卷上提出来的问题,回答解决的办法,已经这么做的原因。
  三天六场,除最前面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到一些分的题目之外,文科生要写六首诗,咏六种东西,写六篇文,表达自己对于文学经典的理解,还要争对朝廷碰到的六种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写出自己的应对之法,不是真正脑子好使,或平时有诗词文章创作储备的人,很难在三个小时内,把题目解答完,而且,最后还有一题可答可不答的选答作文题《对家乡的畅想》
  这让大部分看到考卷的文科生都邹起了眉头。
  “正明,咱们进士科的考卷,是不是太难了?”
  “应该不会吧!这可是您跟孔祭酒一起出的卷子,而且,陛下和房相等诸多大臣都看过了啊!”
  “是啊!可是,一个半时辰的答题时间太短,即便是老夫自己提笔去答,也只能做到勉强答完。”萧瑀有些愁眉苦脸的答道。
  “矮子群里拔高个,反正整体分数低,也是从低分中取中高分者,我倒是觉得,这样挺好的,让他们答题的时候,也要想到取舍,要么先答高分题,要么先答有把握绝对可以拿分的题,要么,是真的有真才实学,文思如泉涌的人,可以快速解答所有题目。”


第388章 放榜的正确打开方式
  孙享福本以为监考的日子会很无聊的,谁曾想他很快就迎来了与考生斗智斗勇的日子,为了能够拿到高分,各种作弊的手法都被考生们想了出来,尤其是进士科的考生。
  因为,通过最初的两场之后,他们发现,每天的题目都是一个套路,其中第一大题填空题,第二大题默写,基本都是出自四书五经,可不是谁都像虞世南有博闻强记的超能力,随手就能默写出七卷《烈女传》,大多数人,是背不全四书五经的,更加别说默写,所以,在这种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上,大家都不想丢分,于是,第二天开始,便有一百多个被抓了现行的考生,被取消了参考资格,而且,搜捡也越发严格了起来,连衣服都要脱下来,看里子。
  那么,就无可避免的,让搜捡人员与考生发生了很多冲突,李世民得报之后,直接来了一道圣旨,凡企图夹带进考场的考生,直接取消当年参考资格,凡在考场行剽窃抄袭之举的考生,永远取消参考资格,然之后,整个世界清静了很多。
  玩夹带抄袭,很可能今生都与做官无缘,一下子就让所有的考生害怕了,他们此前可没有想过,这辈子不能做官还能干什么。
  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本以为考完了之后,孙享福能在家里陪小孩玩几天的,可到了阅卷环节,众多阅卷官又吵了起来,尤其是进士科的阅卷官,原因无它,各个阅卷官对于四书五经的理解,都不一样,打分差异较大,你指责我不对,我指责你不对。
  拿一个简单的‘君子远庖厨’来说,有人的认为,这是说,君子应该少做粗贱鄙夷的事,多做读书明理这样高雅的事。
  有的人则是认为,君子远庖厨,是因为君子要保持仁心,不要看到杀生。
  更有无学者认为,君子远庖厨,就是告诉我们,读书人就不能做厨子,而且,不光是考生这么解读答题的很多,考官认同这个答案,并且给高分的,也大有人在。
  这就让人尴尬了,并且尴尬的不止这一处,几乎所有经义作文,都有各种问题,这就证明这个时期儒家内部,对于先贤所留下来的知识,认知并不统一,这种情况,让孔颖达非常之慌张,直接破灭了他想要改变儒家性质,迎合新时期统治者的心思,因为,你内部的思想都还没有统一呢!怎么去迎合皇帝的心思。
  “正明以为,此事何解?”
  萧瑀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自己感觉不好解决的事情,就会习惯性的问孙享福,反正从孙享福这里,他总是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搞的孙享福像一个问题专家似的。
  基本不用怎么想,孙享福便道,“既然早已设定了规矩,便按规矩来,阅卷的官员,对于非标准答案的题目,都有打分权,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剩余的分数,算平均分。”
  “不可,理解完全错误的也给分,这不公平。”
  今天孙享福算是又见着一个和尉迟恭一样耳朵灵的老头了,孔颖达突然之间从背后插话,让他吓了一跳。
  “这种时候,按照事先设定的制度来,就是公平的,对错,反而不重要,要是把每个考生对经义的理解,都用一个标准的答案来限定,那请问孔祭酒,标准的答案在哪里?”
  从以四书五经为主的儒家思想形成以来,在传承的过程中,就不断的有人在给他作出新的解释,汉朝的董仲舒,甚至将其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可以说,将最初的儒学,改的面目全非。
  你自己的学派,这么没有立场,后人自然是学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读了,经过五胡乱华的文学断层之后之后,即便孔颖达是孔子后人,也未必能将当下这些杂七杂八的思想统一定论。
  听了孙享福的话,孔颖达哑然。
  他其实一早就察觉到了这样的问题,但苦于没有办法解决。
  历史上,也是因为贞观朝的科举爆发出了这样的问题,李世民才下旨,让孔颖达将《五经正义》重新编撰,注解出来,为的,就是根治唐初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一派混乱的局面。
  不过,这本鸿篇巨制,是贞观十六年才初步成书,又经过一些增减,最终的版本,在孔颖达死后的高宗时期才正式颁行,而且,它是这个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大悲剧。
  因为他被官方定义为统一教材之后,变成了经院式教条,让儒家,从兼容众家的思想库,变成了禁锢思想的枷锁,严重影响了后世整个文学教育的发展,宋,明,甚至清,都是受禁锢思想毒害较深的朝代。
  这肯定不是李世民和孔颖达的本意,不过,现在即便是他们再把这个《五经正义》弄出来,也是很难禁锢禁锢这个民族的思想的了。
  因为孙享福这个穿越者出现了,儒家思想,将不再会成为教育主流,甚至只能沦为配菜,从今科参考的人数比例就可以看出,其它各科,参考的学子,高达五千多人,进士科,只有三千人左右,勉强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数而已。
  而下一届的参考人数,估计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因为,百姓们会参考取中科目的难易程度,去决定自己该读什么书,学什么技能。
  现在,朝廷在工科,商科,明算,明法,甚至医科方面,缺员量都巨大,取士的幅度也将最大,那么,大家下一届,报考这些科目的人就会最多,因为参加科考的人,目的都是想做官,学什么,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有好走的晋升道路不去走,为什么要走一个更艰难的道路呢?
  “老夫要上奏陛下,编著四书五经的注解正义,规范儒学子弟的学说,这些错误答案,还请暂且停止评分。”孔颖达想了良久之后,想到了一个或许行的通的办法道。
  孙享福却是笑着摇了摇头道,“孔祭酒,您的正义,要多长时间才能编著好?难道让所有的学子,等您十年八年?”
  “这······”
  孔颖达顽固的气势,随着孙享福这一句话,为之一泄,那玩意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编好的,即便是有皇帝的支持,也要召集一大帮大儒来,通过无数的辩证,才能逐字逐句的将其定义下来,孙享福说十年八年,那还算是快的,可考生们那里有这么多年光阴来等待一个结果。
  “行了,就先按正明说的办吧!此事稍后老夫与孔祭酒一同向陛下上奏,相信陛下定然能有个睿智的决断,只是这算平均分的事情,只怕······”
  “很简单,咱们先将明算科的考卷,对照标准答案批改出来,然后,让他们以新科举子的身份,来参与算分,人多了,算起来就简单了。”
  “倒是个好办法,就依正明之法行事吧!明算科的考生不多,有标准答案,咱们一天就能将考卷阅完,明日就张榜,让取中的举子,后日到国子监计算各种非标准答案考卷的平均分。”
  对于数学人才,朝廷是奇缺的,尤其是在税务改革之后,户部,财部,还有像善阳,渭南,这样逐渐开始工业化的城市,当孙享福得知报考明算科的人数只有不到五百人的时候,他甚至想将其全部取中,只要能写会算,其实就已经能够去很多部门任职了,
  当然,为了防止下一届科举大家都扎堆到明算科去,一些专业知识,还是要考一考的,也不能真的全部取中,比如有一些浑水摸鱼的无学之辈跑来碰运气的,就要剔除掉。
  黄昏以前,几百个明算科学子的考分就全部被统计了出来,按照分数排位,孙享福建议将头名李耀定为状元,第二名的文季定为榜眼,第三名的钱通定为探花。
  并且赐三人锦缎红袍,高头大马,让他们享受打马进入皇城,吃一次皇帝御赐,宰相亲临的高规格宴席。
  意思就是给予他们无上的荣耀,用以刺激后学,使其读书进学的时候更加有动力。
  这个建议,马上就得到了李世民的同意,他甚至要求亲临酒宴现场,与大唐各个方面的顶尖人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孙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