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关内的良田,换关外的荒地,即便是一亩换两亩,价格上也是他们吃了大亏,怎么到了孙享福这里,好像成了他们上赶着吃亏,而且,想吃这个亏,还得先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究竟是个什么世道嘛!
  卢仪见画风不对,怕卢文仲等几个年轻公子,落入孙享福的节奏中,连忙出声道,“孙都督,话可不能这么说,你要在北地施行新政,如果我等几家不同意的话,恐怕会横生出许多波折。
  毕竟,朝廷的政策管的了那些佃户,却管不了我等几家手中数十万计的家奴,这些家奴乃是我等家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私产,即便是皇帝,也不能无故剥夺别人家的私产吧!”
  闻言,孙享福却是略微带点冷色道,“皇帝没有要剥夺别人家私产的意思,王家的任何行为,都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变革之道,相信,如果没有看到王家这种变革产生的好处的话,在坐的各位,也不会约本督在此会谈了。
  所以,你们同不同意,朝廷的政策都会施行,拿这个来跟本督讲条件就可笑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王家愿意用自己家在关内的田地,换取我安北大都护府辖区的土地,一亩换两亩,为了让陛下和本督答应他们提出的置换条件,他们王家花了几十万贯为陛下修建行宫,并且,承诺今后全力支持都护府的相关管理政策。
  本督呢!也投桃报李,会将定襄城周边的土地置换给王家,并且,以后但有像香料,柞树,花椰菜这样可以创造大收益的新作物,本督都会第一时间找王家合作。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相信王家这两年的收益,你们也看到了。
  如果你们几家,也想像王家一样和本督合作,可以,本督都欢迎,不过,你们得拿出自己的诚意来。”
  孙享福一开气将话说透,倒是叫在坐的人都沉默了下去。
  确实,都护府衙门目前只是公布了劳动保障法,关中实行的公民制度里,也没有要求所有权贵世家将自己的家奴放良,这个将家奴方良的政策,是公民制度实行后的下一步手段,朝廷官方,没有对外公布,孙享福只是用王家做引子,试探一下各方的反应而已,而且采取的是非常怀柔的手段,循序渐进。
  毕竟,卢仪说的也很有道理,很多家仆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心甘情愿的在他们属下为奴为仆的。
  如果改革的步子太猛,就可能会引起整个社会权贵或世家的反弹,所以,孙享福到目前为止,只是和李世民,王旭以及崔缇等人商量,并没有将其列入必须思实行的制度中。
  几大家如果够自觉,在孙享福的种种威逼利诱的手段下,用比较温和的手法,将其过渡过去,那么,孙享福再做起其它一些小世家或者权贵的工作来,就好办多了,毕竟五姓七家,代表了这个时代一半以上的士族阶级。
  如果他们坚决不同意,那么孙享福就只能慢慢等,等到公民制度深入人心,等待皇帝真正能够对国家的政策言出法随的时刻,再动手,这个时间,恐怕会有点长。
  片刻之后,各家的族老也不顾孙享福在场,开始小声的交投接耳交谈起来,在他们此前商议好的策略中,其实就有交好孙享福,与其在农业方面展开合作的意图,毕竟,一个香料,就让王家的实力跃然于众了,再等那传的神乎其神的花椰菜弄出来,只怕王氏的实力,足够碾压他们任何一家了。
  就以现在王氏的资本,已经能和皇帝联手,把他们耍的团团转,让他们多次在大买卖上亏本,如果任其再壮大,那还了得?
  这个世界的规则,没有人比这些世家的族老们清楚,无非大鱼吃小鱼而已,想要不被吃,自己就必须做大鱼。
  所以,一盏茶之后,卢文仲发话了,“孙都督,如果我卢家想要置换关内的土地到都护府准备建设的乌兰城附近,不知道,你有什么条件。”
  卢文仲这话的意思,就是愿意付出一些条件,来换取土地置换的权利了,其实不是因为土地置换能让他们立即得到多少利益,只是不置换的话,长远来看,他们就会落后于王家太多,要知道,加上本轮置换,王家在关外的土地,很可能高达一千几百万亩,虽然这些田地一年只能产一季。但是,全部都是能够高产的肥沃土地,相对比之下,每年的收成就会比他们几家多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从孙享福这里,源源不断的得到更加经济的新农作物,不断的冲击市场,让他们几家的在各方面的收益都不断的减弱。
  那么,三五年后,王家就会变成一只巨鳄,虽然这只巨鳄最终的下场会是怎么样,不可预测,但是,这只巨鳄肯定会张开大嘴来吞并不断衰弱的他们几家,因为除了他们几家,已经没有别的人够资格做王家的竞争对手,或者说,别的量级较小的世家,王家已经根本看不上了。
  然而,孙享福的回答,让卢文仲错愕,道,“乌兰城周边的土地,我已经答应置换给别人了,如果,你们想要靠城池的土地的话,未来建于天山北麓,庭州附近的上齐城周边,倒是有数十万倾好地······”
  “敢问孙都督,是那家置换了乌兰城附近的土地?”
  不等孙享福说完,卢文仲就急迫的打断道,要知道,他范阳卢氏的根基之地可是在涿水定兴县一带方圆数百里之地,与孙享福所指定的乌兰城的位置,距离不到六百里,比同样在河北的清河崔氏都近的多。
  想到清河崔氏,卢文仲突然转头看向了坐在他下首席位上的崔缇。
  突然被卢文仲的目光一瞪,崔缇露出了一丝不自然的表情,顿时,卢文仲便心知肚明了。
  “好你个崔缇,竟然抢先一步出手了。”
  卢文仲毕竟年轻,见自家物色好的地方被崔家抢去,顿时恼火,指着崔缇怒道。
  一旁,崔家的族老,只能怨自家公子演技不行,人家孙享福可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只是诚实的告诉了卢文仲,这块地有主了。
  “卢公子,我崔家与孙都督的合作早已有之,并且,事先也不知道你卢家有意置换这块土地啊!”崔家族老崔绍棠见自家公子尴尬,便代替他回道。
  好吧!这个理由很强大,卢文仲无言以对,他早该想到,崔氏能够和孙享福合作种植蓝莓,那么关系必定不一般,难怪几家的联盟,屡屡遭受挫败,原来,最应该和孙享福势不两立的崔家,居然暗地里跟孙享福勾结在了一起。
  此刻,不光是卢文仲,就连陇西李氏的李宾,赵郡李氏的李琦,博陵崔氏的崔羽等几位公子,都觉得自己是个蠢猪,怎么会相信这个所谓的联盟,谁他么见着利益,还顾的上别家?
  “呃,那个,卢公子可别动气,在本督看来,上齐城虽然远,但却并非不如乌兰城,它的位置可是通往西域的要冲之地,如果,你们几家将田地置换到上齐城周边,那么,今后通往整个西域的贸易,你们几家可就占大优势了。”
  能把几千里之外的一块飞地说成是宝,也就孙享福有这么厚的脸皮了,不过,他这话,却并非是无的放矢,起码,和西域诸国有通商的几家,马上就意识到了,孙享福说的这些话很靠谱。
  上齐城和泰安城一样,是在庭州,西州防线之内,的一座城池,都是可以作为通往西域的口岸城市,只是泰安城有更多通往中亚地区的优势,而上齐城,则有更多通往欧洲地区的优势而已。
  孙享福在选择建城位置的时候,一早就有这些考量了,如今这两个位置的生态环境都非常好,土地肥沃的不要不要的,非常适合耕种,他们能在这样的地方开发出大片的田地,建立起一座像善阳这样的城市的话,那么,将来的收益,可不仅仅是靠田地里的产出,商业,才是大头。
  “孙都督,我陇西李氏很有兴趣将土地置换到上齐城去······”
  “我赵郡李氏,也有这样的考量······”
  “怎么哪里都有你们,我博陵崔氏在关中以及山东的数百万亩地,都可以一起置换上齐城的土地,孙都督你一定要优先考虑······”
  其余几家的争先恐后,顿时让卢文仲的面色更黑。


第352章 高句丽寇边
  在利益面前,是不存在讲什么客套,讲什么脸面,之类的。
  卢文仲的选择不多,即便是再不情愿,他也只能暂时将东北方向的贸易市场让给清河崔氏,如果不能在上齐城占下一块地,此次他范阳卢氏,恐怕连渣都吃不到一点,所以,即便是飞地,卢家也是不肯落人后的。
  “孙都督,如若我等几家,一齐将关内的田地置换到上齐城周边,不知,可有足够适合耕种的田地供我等几家开发?”
  “当然有,并且,你们向周边发展的空间十分巨大,等你们将份数于自己的土地开发出来之后,朝廷应该马上就会有新一轮的土地出售,因为,上齐城方圆数千里,都是适合耕种的地方。”
  当‘方圆数千里’这五个字落入几人的耳中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是一松,要知道,以这个时期的田亩面积算,方圆一里可就是一万亩田地,上千万亩田地,足够五家每家置换几百万亩田地以上了,在这种有风险的飞地,投入几百万亩田地,差不多恰好是他们能承受的极限。
  当然,如果他们还有余力的话,其实孙享福不介意把泰安城周边的土地也卖一些给他们,不过不会太多,那边有一大部分土地都是孙享福留给未来从高昌和龟兹等国吸纳过来的百姓的。
  熟知后世一些农耕数据的孙享福知道,整个新疆地区可以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高达十亿多亩,在上齐城和泰安城开发出两三千万亩土地来,不过只是一个小零头而已,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来开发,每年给他们几百万亩都不是问题,反正有了农业产出,修建城池,发展民生,就会更加容易,经营好了这块地,就是经营中东和欧洲的基础。
  对于农耕事宜,孙享福的规划,都是十分科学的,比如从偏关,河曲,到善阳,定襄,再到乌兰城,这差不多就是后世甘肃,山西,河北,以及内蒙最靠南边的区域,这些地区在后世都是北方的重要农耕区,开发出来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再加上他大力的推进植树,沿河,沿蓄水湖,所有的荒土坡,都大面积的种植,以这种趋势一路向漠北方向推进,诺干年后,风沙将再难影响到这片地带。
  而且,水系得到了保护之后,在沙漠地带种树,成活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未来能逐渐的缩小,或者消灭沙漠,那就最好了。要知道,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可比后世被垦荒兵团过度开荒破坏之前都要好的多。
  “各位,朝廷的愿望,是所有人共同富裕,也包括你们世家。
  新政的出发点,其实也都考虑到了你们的利益,对于配合朝廷的人,朝廷绝不亏待,就像王氏,就得到了不少好处,难道诸位以为,本督就不能自己组织些人,开发种植香料这样的作物来赚钱么?
  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本督都希望你们不要对朝廷的政令有所抵触,细细的分析解读,尽力的配合,不仅你们能更加富有,朝廷干起事情来,也能省心。
  本督言尽于此,希望接下来,你们在报置换土地的数量的时候,将你们家族内部的一些调整计划也一并上报朝廷,这样,朝廷也好根据你们的现实情况,调整资源。
  毕竟,那可是上千万亩土地的开发,以及一座郡级城池的建立,大家的投入都会很大,可别搞砸了。”
  孙享福补充的说了几句,算是给这事定了基调,至于各家具体想要怎么弄,估计他们还要回去商量才能议定,但有王家和崔家的模板在那里,相信他们最终的调整方案,应该会八九不离十。
  至于他们几家置换土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需要根据他们最终报过来的田亩数据来谈,大的方向孙享福已经想好了,就是钱款无息借贷。
  善阳的财政收入虽然很高,但纯盈利,一年也就百把万贯而已,现在,定襄,泰安,上齐,乌兰四座郡级大城要先后开建,总投入可能要高达千万贯。
  而且,这还没有算那些要辐射这些郡级城池射周边几百里的县城,即便是有善阳柜坊可以借贷一些,孙享福本人也会拿一些钱来投资,但不可能弄出这么多活钱来。一旦现金透支过多,要是被有心人煽动,出现挤兑情况,那么,善阳柜坊的信用就有可能崩塌,孙享福可不敢冒这样的险。
  所以,在善阳柜坊总存款数高达三千万贯的几大家,就成了他私下借贷的首选,省个几十万贯的利息钱出来,也是不错的选择。
  改革的出发点只有让所有人都是受益的,它才能顺利的推行下去,至少,要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孙享福用这些手段推进世家在结构上进行改革,眼下看来,确实能让他们谋利,更长远的看来,就是让他们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左右国家的权利。
  以往的世家,是对内扩张,所以,往往是处在剥削百姓和国家的利益的状态下,孙享福把他们引到对外扩张的轨道上来,那么他们获取的利益,与朝廷的利益,其实就是一致的,他们赚取的更多,朝廷的税收也就更多,而且实际控制范围和战略纵深还能向外推进几千里,何乐而不为呢!
  大方向上基本谈定之后,孙享福立即回到府中将情况汇报给了李世民。
  有了这一轮谈判,北地四大郡级城池建设发展的基础底子就打下来了,新政全面推行也没有了阻力,做完最后的这些工作,孙享福这个安北大都督就不用一直被束缚在北地了,相比于解决大唐关内一两千万汉民百姓的民生发展问题,解决一百多万北地百姓的发展问题,其实算不得大事。
  “几大家将田地置换到关外,固然是朝廷所愿,不过,依照你的策略,他们势必要将大量原本在关内帮他们种地的农奴佃户也带到关外来发展,关内各地骤然间空出数上千万亩良田,难道朕都让其闲置起来?”
  李世民听完了孙享福汇报,点出了后续问题道。
  闻言,孙享福却是笑着答道,“陛下,您难道忘了,臣之前所说的产业调整么?
  像今年,关中和北地,大量的种植出了棉花,那些原本种桑麻,养蚕,做传统布料的百姓,收益就必然就会受到冲击,陛下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调整一下他们的产业,将一些田地分给他们其中一些受到冲击,盈利能力低下的人,用以转型。
  而且,还可以将一些明显落后的产业,也借机淘汰掉。
  比如,蜀中的造纸业,就应该淘汰掉了,咱们置换过来的田地,正好可以分配给这些因为新兴产业崛起,而即将失业的人们。
  这样,咱们渭南工业区的造纸作坊,就能大量的生产白纸上市,只要这些更加廉价,精美的纸张在全国铺开销售,就能降低读书和教育方面的成本。”
  孙享福只是随便指出了一两点,就叫李世民茅塞顿开,连连点头。
  很早以前,幸福村的作坊就研究出了新的造纸技术,但因为怕冲击市场,让那些原本做这个产业的人失去饭碗,才押在手上,没有大面积铺开,现在,却是条件成熟了。
  而且,不仅仅是可以在这些落后的产业上面调整,原本那些田地贫瘠,产出不多的地方的百姓,也可以纳入调整范围,用产出较多的上好的良田,换他们山沟沟里那些产出不多的贫瘠之地,只要不是傻子,谁都愿意换。
  这样一调整,就能让大唐的整体产出再上一个台阶,想到了这一点,房玄龄出言奏道,“陛下,孙都督此言有理,咱们大唐内部,还有很多居住在穷山恶水之地的百姓,正好可以借此次机会,将他们迁居到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这样一来,不仅便于管理,还能让所有人的产出都增多,实现富民富国。”
  孙享福在房玄龄之后,又再度跟进奏道,“房相所言甚是,不如,稍后,让各州县,将辖区内贫困乡村统计一下,上报朝廷,朝廷再根据几大家上报过来的田地数量和位置,就近分派迁居,像关中之地,这次可能会置换出百万亩良田,正好可以将蜀中,荆襄,潭州之地,以耕种为生的少数民族都迁出来······”
  房玄龄和孙享福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对于下一步该怎么做,李世民便有了个方向。
  而正当他们谈的兴起的时候,书房外值守的王得用却是急匆匆的冲了进来。
  “陛下,高句丽十万大军,突然向河北道进发。”
  王得用一边着急的说着,一边将一个密卫传过来的小纸条展开递给了李世民。
  闻言,孙享福和房玄龄心里一咯噔,相互对视了一眼。
  “传李靖与诸卫大将前来议事。”
  李世民的好心情瞬间被这则消息给毁了,而孙享福,似乎是料到了高句丽为什么会在这个节点跳出来作死,道,“陛下,这只怕是那王浩的手段吧!”
  闻言,李世民便将手中的纸条交给孙享福看。
  果然,此前被赵龙生擒,后来孙享福放掉的渊盖苏文,在一个半月前发动了兵变,高句丽荣留王被其斩杀,军政大权尽归渊盖苏文之手,比历史上,却是提前好多年。


第353章 应对安排
  高句丽的事情,对于大唐来说,很突然,但又很必然。
  历史上,渊盖苏文就是一个跟荣留王唱反调,一直唱到把他干掉的人。
  而这个时期的荣留王,跟大唐的关系是很不好的,或者说,这个时期所有的高句丽人,对汉人都比较仇视,因为两国连续打了十几年的仗,而且,大唐有北方颉利之患,内部虚弱,荣留王便想借机攻取大唐河北,山东地界,进取中原。
  而对高句丽政权有想法的渊盖苏文,自然是反对他,坚持与大唐交好的政治态度,从而获取一些亲唐派的支持。
  贞观四年,大唐灭了突厥,荣留王一下就老实了,他怕李世民转头攻取高句丽,便让人在边境筑千里长城以御唐,断绝了与大唐的交往。
  然而,此举劳民伤财,让荣留王在高句丽民心顿失,这时便让渊盖苏文这个亲唐派,获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本,以致最后发动政变,干掉了荣留王。
  不过,渊盖苏文此人乃是个彻彻底底的野心家,他在执政之后,马上就想吞并新罗,百济,扶余等邻国壮大自身,此举,让李世民对其产生了警觉。
  放任大唐的东边诞生一个能够威胁大唐政权的大国,与大唐的利益是不符的,于是,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然而,这段历史,由于孙享福这个外来的搅和,已经变的一塌糊涂,颉利在关中直接战败,突利被灭,大唐内部造反的几个藩王也全部瞬间被灭,很快,连颉利可汗都被灭了。
  自李世民登基以来,所有的叛乱,和对外战争,全部以快速,而又轻松的大胜告终,这让荣留王根本不敢升起染指大唐之心,表现的十分老实。
  那么,一心想要夺取高句丽政权的渊盖苏文,自然是跟他反着来,取得了一帮仇恨大唐的野心派的支持,然后,在王浩这种强大的外力支持下,他很快就找到了机会,干掉了荣留王,获得了高句丽的政权。
  “陛下,高句丽此次出兵十分仓促,依臣之见,并不是真的想要与我大唐开战,而是渊盖苏文知道陛下不在中枢,想要借机炫耀武力,整合高句丽内部,臣料定,其大军即便是抵达我河北道境内,也不会下死力攻城,以江夏郡王手中兵马,守城足以。”
  李靖到了书房之后,没有像尉迟恭贺侯君集等人一样嗷嗷叫着喊打,却是在看过了密卫传过来的情报之后,向李世民道。
  “药师的意思是?”
  以大唐现在的军力,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满足于被动防守的,应该是他去别国边境炫耀武力还差不多,怎么会轮到让别人来自家炫耀武力呢!
  “江夏郡王手中兵马以步兵为主,守城足以,但进攻全骑兵的高句丽,却无异于以卵击石,想要真正的抗击,只怕必须要朝廷派大军前往,目前,十六卫军主力骑兵,以及大部份主帅,都在善阳,想要对高句丽出兵的话,只有直接从善阳出发。
  可是,从善阳去高句丽,足有三千余里,等我军赶到之时,渊盖苏文只怕早已回军防守,反倒让他借守土之名,将高句丽内部整合,我军没有后续战备,届时一定会徒劳而返。”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就让那高句丽小儿在我等面前猖狂?”
  尉迟恭听说不能打,顿时不干了,打断了李靖的话,嚷嚷道。
  而这时,却让孙享福想到了自己此前邀请室韦,靺鞨,霫等部落首领前来参加阅兵仪式的场景,从而,一个建议在孙享福脑海中升起,奏道,“陛下,如果从善阳准备好粮草衣物,出征抵达高句丽,只怕最快也要半月以上,不过,咱们眼下,却是有另外几支军队可以调用。”
  孙享福说到这里,将目光看向了苏定方,顿时,苏定方便反应了过来,上前奏道,“陛下,臣此前派快马轻骑,前往室韦,靺鞨,霫,契丹等部传信,邀请他们参加阅兵仪式,沿途在各家开发的田地处,或沿途放牧的牧民处换马,一日可行六七百里,三四日时间,便将消息传达了过去,如今,四部已经归顺我大唐,咱们正好可以让四部首领快速返回,调集他们族内兵马,攻袭高句丽后路,说不得,能有奇效。”
  闻言,众人眼前一亮,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即能化解河北道的危机,又能从高句丽那边撕下一块肉来,关键是还不需要大唐本身伤筋动骨。
  “速传四部首领,朕要与他们商议此事。”
  听说有的打,尉迟恭来劲了,亲自跑出去找人,李靖,则是争对这一情况,做起了战略分析道,“臣本也是做此想,却被敬德这个急性子打断了,想不到北地发展的如此之快,如果各部首领三四日内便可回去调动军马,那么,此次,辽阳以北数千里之地,或可归我大唐矣。”
  李靖私下里显然对于高句丽做过无数次战略分析,此时的高句丽版图可是够大的,差不多是后世东北两省加朝鲜半岛,辽阳,即是后世的沈阳以东一百多里左右的位置,此前,李世民故意封了李含珠一个辽阳郡王,未必没有让霫部对辽阳之地生起非份之想的意思,不过,此时辽阳还在高句丽重兵防守之下,不是那么容易攻取的。
  而李靖所说的,辽阳以北数百里的位置,差不多就是后世的长春一带,这一带,也正是高句丽被霫,契丹,室韦,靺鞨四部包围的一块突出地带,将其拿下,那么大唐此后进攻高句丽,就未必需要在辽阳一带高句丽重兵把守的防御工事前硬磕了,届时从开原,辽源一带,到处都有路向辽阳背后突进,瓦解高句丽针对大唐的防线,就变的简单的多了。
  李世民闻言,很快明白了李靖的意思,这个战略非常符合大唐的利益,几乎是用最小的代价,达到了最大的效果,那么,为了促成此事,李世民即便是给四部一些好处,也是在所不惜的。
  “陛下,臣还建议,让苏定方引少量安北军轻骑随四部首领秘密返回,统筹指挥四部兵马进兵,而善阳的大军,则是继续留在善阳完成比赛,以迷惑渊盖苏文。”
  李靖对于苏定方的领兵作战能力十分认可,他料定渊盖苏文会安排探子监视善阳大军的一举一动,只要善阳的兵马不动,以炫耀武力为目的他,就会继续驻军在河北道边境,这样,正好给了苏定方一个偷袭的机会。
  “可是,咱们如何应对高句丽之后的反扑呢?”李世民又向李靖问道。
  “陛下,刘弘基和张亮的大军,不是早就驻扎在山东了么,陛下只需去信东莱,让张亮派水军,佯攻卑沙城,渊盖苏文必不敢轻动,届时,陛下只需要派少量安北军给苏定方,让其在开原一带整合四部兵马,固守防线就好。”
  闻言,李世民点了点头,又问道,“那朕的大军,就不作任何动作了?”
  “陛下,时机未到啊!东北寒冷,我军此来善阳,皆着夏秋装,不宜前往开战是其一。
  其二,高句丽各城池占据地理优势,易守难攻,且军队数量占优势,还有多方支援,以咱们现在在北地的全骑兵兵种,也不适合与之开战。
  而且,如果不蓄足一举灭其国之力,只是打下几个城池,占些小便宜的话,反容易遭受其反扑,损失惨重,前隋的数次征伐,便有例可循。
  所以,程建议,先以四部联军占住开原往北的地带,再在海上保持对高句丽的佯攻之势,让渊盖苏文不能够统一内部人心,待得明年我大唐战略储备充足,再起大军征之,便能事半功倍了。”
  说白了,李靖认为,打仗不能因为是出一口气而打,而且,作为进攻方,准备一定要充足,起码不能用善阳的全骑兵去高句丽攻城吧!新臣服的四部都是游牧民族,趁着高句丽后路空虚,打打偷袭或者游击战,讨点便宜就好,真正要攻城掠地,统治一方,还是需要步兵大部队来推进才行的。
  而大唐的步兵部队,现在却在长安,渊盖苏文就是看死了大唐没有大举反击的能力,才敢这么出兵挑衅的。因为李世民不在中枢,调步兵到东北边境开打,最快,都是明年的事情了,那时候,他早已将内部思想整合统一,大不了再来一次和抵抗前隋一样的战争,正好可以帮他稳固地位。
  所以,李靖认为,瓦解渊盖苏文的政治目是第一要务,至于出兵平灭高句丽,至少也是明年夏粮收割,军士御寒的衣物,打仗的装备等一应事物准备妥当之后才行,以现在大唐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其实越是往后,实力会越强,打起来,也越十拿九稳。
  对于这些分析,李世民很快就吃透了,于是,接下来,便由他去说服四部首领出兵,而孙享福则是将苏定方拉到了书房外叮嘱道,“苏将军,如若此次陛下能够说服四部,并且让你领导四部出兵,到了那边可不要大肆杀戮,咱们北地缺人口,你将人口抢回来,便是财富。”
  “末将知晓。只是末将若出征,这大比······”
  “放心吧!我会让褚遂良和郭**理好的······”
  二人正聊着,便见张轲拿着一个纸条,快速的朝这边跑了过来道,“都督,南方来的急信。”
  孙享福忙接过,将其打开一看,便露出一丝喜色,顿时知道了渊盖苏文提兵进犯河北道的最终目的,原来,赵龙在高句丽沿海抓到了荣留王高建武之子高德,并且将渊盖苏文派来追击高德的水军打的全军覆没了,渊盖苏文出兵河北道,是想向李世民施压,让李世民把高德交还给他,并且承认他对高句丽的统治地位。
  至于为什么赵龙会在高丽沿海遇到高德,孙享福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