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荐中华(西方)-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妒忌中伤,自古功高者未必便有了什么好下场,到那时候,大人您说是有一个铁腕的陛下好,还是有一个仁慈的皇上好呢?”

这话让杨镇一下沉默不语,前面的话倒也罢了,但后面的却不能不让人思考。现在不管立谁当皇上,都肯定由杨淑妃垂帘听政,但过个七、八年,等皇帝亲政了,那时万一自己遭到小人诋毁,触怒了龙颜,还有谁能保住自己?

杨镇不由得对王竞尧刮目相看,此人不但是员大将,考虑起事情来还如此深远。等些时候,广王也好、益王也好,不管是谁当了皇帝,自己这个当舅舅的都将受到重用,如果能和王竞尧搞好关系,无异于让自己的实力大增,短期内很难有人再触动到自己的利益。

他的神情瞒不过王竞尧,本来对杨镇的好感,一下化为乌有。这些个大臣,忠心是够忠心了,可现在外患未除,仅凭着自己的这么几句话,已经在寻思着如何争权夺利了。看来自己将朝政牢牢控制在手里的做法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败蒙古鞑子。

“王大人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杨镇叹了口气,说道:“下官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总想着随便哪个当皇帝都是一样的,若没有王大人,将来杨镇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等一切都安顿好了,我就去见淑妃娘娘,力劝她立广王为皇上。王大人,你我一见如故,杨镇痴长你几岁,若不嫌弃,咱们朝廷上还是各叫各的,将来私底下就以兄弟相称如何?”

王竞尧抱了抱拳,说道:“小弟正有此意,既然兄长不嫌弃我出身低微,小弟就却之不恭了。”

杨镇大喜,得到了王竞尧这么一个大援,他一下子觉得自己的底气增加了不少。

将杨淑妃等人安顿好,王竞尧匆匆回到自己的住处,把部下全部召集起来,一开口就说道:“大事妥了,杨镇已经答应劝说杨淑妃立广王为新皇,他是杨淑妃的亲生哥哥,那杨淑妃在我看来又没有什么主见,我看必然听从他哥哥的。现在咱们有几件事要急着去做,第一是新皇登基我看可以着手准备起来了,虽不要如何铺张浪费,但也得风光一点,现在朝廷新亡,军民士气低下,正可以借着这个机会鼓舞他们的信心。第二个就是在未来一段时间,泉州将成为焦点中心,将有大批的人投奔而来,咱们除了要做好接待,还得仔细从中挑选人才。”

“这两件事就交给我和许桐兄去做好了。”李天正立刻说道:“咱们可以在进入泉州的地方设个馆驿,专门负责接待。那些有名气但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或者无法为我们所用的,可以留在泉州;至于那些有真才实学,又愿意和我们一起的,可以直接送到兴化去。”

“很好。”王竞尧大喜,看了李天正一眼:“兴化是我们的大本营,那这些人送去那里最好。对于这些人才,待遇一定要优厚,不要小肚鸡肠的!”

说到这里,王竞尧想了什么,说到:“正好讲到人才,我也想说下,你们有的能怔惯战,有的足智多谋,可要把鞑子赶出中原,光凭咱们这些人还不行。我准备在兴化成立一个,一个,那个,军校,专门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再在泉州、兴化大量成立学堂,所有军民都可以免费入学,然后等他们毕业了,咱们再择优录取。相信这么做后,要不了几年,咱们就可以人才济济了。”

对于“军校”这个名字,众人大感新鲜,不过王竞尧的话却让他们觉得兴奋。现在新军数营中下级军官普遍缺乏,只能从士兵中提拔,这么做,两三年后军官力量就能大大充实。

“还有骑兵、水军,这些地方都大量的缺乏军官啊。”王竞尧想到这就觉得头疼:“虽然咱们骑兵有林锋,水军有符海波,可光凭这两人不行,还得到处寻访有用之人。”

“大人,门外有个叫俞容伟的求见。”正商议着事情,门外一名士兵进来汇报道。

听到这个名字,王竞尧想起自从平了吕中和之乱,自己对这个帮了大忙的商人差点忘记了,这未免有些忘恩负义,不太讲情面了,早晚得让人在背后说闲话。

第九十一章 商人的要求

王竞尧到得大厅,一看到俞容伟,立刻满脸带笑迎上前去,抱拳说道:“自打剿灭吕贼,一直公务繁忙,还没有来得及拜谢先生当日救命之恩,千万请先生恕罪!”

俞容伟也笑道:“些须顺手之劳,何须大人挂齿?”

请了他坐下,命人上了茶,说道:“本官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我只和在有一面之缘,却不知道先生为何如此仗义,甘冒生死相救?”

象早猜到了王竞尧会这么问,俞容伟淡淡笑着了下:“小人自打在平江见了大人,便为大人风采折服,文山大人如此看重的人,想必不会错的。另外,其实小人是个生意人,生意人总要冒些风险,风险越大,回报也就越大,小人其实在大人身上也下了一点小小赌注。”

王竞尧眯着眼睛看向俞容伟,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来,但这个商人神色从容平静,看起来坦坦荡荡,毫无半分破绽。

“泉州通商之所,小人想在此地发展久矣。”俞容伟自顾自说了下去:“偏偏当时泉州为吕中和把持,哪里轮到小人来发展?小人自打一见大人出现在泉州,就知道大人必然是为了铲除吕中和而来。一旦大人平了吕贼,小人又曾略略帮了下大人,那么以大人的为人,想必将来多有照顾,小人做起事来也就方便了许多。”

这是个合情合理的理由,王竞尧想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俞容伟这一连串的“小人大人”,让王竞尧思考了一会,才说道:“你有什么要求,现在可以提出来了。”

俞容伟很有些高兴地说道:“大人果然豁达。小人的意思是,准许我在泉州开设几家小小的米庄,那小人已心满意足了。”

这倒让王竞尧一愣:“就这么简单?”

“是的,就这么简单。”俞容伟微笑着说道。

王竞尧反而沉默下来,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一双眼睛似睁似闭,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那俞容伟喝着茶也不作声,渐渐的,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室内空气有些沉闷,俞容伟脸上也开始稍稍有了些不自然的神色。

“此小事,本官准了。”王竞尧忽然笑着站了起来:“先生这就请回吧,有王竞尧在一天,我就保先生财运亨通,万事如意!”

俞容伟猝不及防,手中一晃,杯子里的水略略泼了些出来,他有些尴尬地站起,说道:“大人豪爽,小人见不得大世面,失礼了,失礼了,小人这就告辞,必然不敢忘记大人之恩。”

等他一走,王竞尧立刻叫进了任晓晟,说道:“从现在开始,从给我派人秘密监视俞容伟的米铺,一刻也不得松懈,有任何情况,必须第一时间让我知道。”

任晓晟应了一声,只是不明白大人怎么会突然对一个小小的生意人那么感兴趣。

“你见过一个生意人那么坦荡无私吗?你见过一个生意人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甘冒杀身之祸吗?”王竞尧好像是在问任晓晟,但很快又自己给出了答案:“起码我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商人,要么就是千古奇商,要么就是心里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哥,淑妃娘娘刚才派人过来,请您过去,我见您正在和客人谈话,也就没有进来打扰。”池文隆这时走进来说道。

王竞尧点点头:“晓晟,我交代你的事一刻也不要停留,立刻去办,文隆,你与我一起去见淑妃娘娘。”

来到杨淑妃住处,门口把守的士兵全是王竞尧从新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见了王竞尧,以新军军礼向王竞尧敬了一礼,王竞尧点了下头,匆匆走了进去。

里面客厅杨淑妃正和一个中年人说着话,看到王竞尧进来,急忙站了起来,作了一个福道:“王大人来了,奴给您请安了。”

王竞尧看了下左右,并没有看到杨镇,心中稍稍有些奇怪,连忙拱身说道:“娘娘千万不要折煞小人,公务缠身,来得晚了,娘娘恕罪。”

“王大人一心为国,公事繁忙,奴又怎会见怪?”杨淑妃面上露出些笑容,说道:“我给大人介绍下,这是奴的本家哥哥杨亮节,听说奴到了泉州,一片忠心,千里来投。”

那杨亮节为人长得高大威武,甚有气势,可是杨淑妃才说完,还来不及介绍王竞尧,杨亮节就慌忙跪伏下来,谦卑地说道:“小人杨亮节,早听说过大人赫赫威风,今日来投,还望大人收录,小人甘在大人鞍前马后效劳,万死不辞!”

本来听到“杨亮节”这三个字,王竞尧只觉得耳熟,还想不起他是谁,现在见他这个样子,马上想了起来。

历史上的这位“国舅”杨亮节,名字中虽偶“亮节”二字,为人处事可不见得有半分高风亮节。仗着自己国舅身份,时时想把持朝政,处处在排除异己。为了一己之私,和后来的左丞相陈宜中互相勾结,把那些尽忠职守的文武官员罢免的罢免,废黜的废黜,终于把南宋朝廷最后一丝希望葬送。

“杨大人客气了。”王竞尧冷笑了下,淡淡地说道:“请起,大人是娘娘的本家哥哥,下官可不敢指使大人,将来倒要国舅多多帮衬才行。”

这一声“国舅”,叫得杨亮节眉飞色舞,他从地上爬了起来,喜不自禁地说道:“见笑,见笑,我做不做这个国舅可都无所谓,不过为了大宋的江山,我看也至于勉为其难了。”

王竞尧听的连连摇头,这人前倨后恭,无耻之极,看他的样子,已经在以“国舅”自居了。

“今日请王大人前来,正是为了议立新皇之事。”杨淑妃请王竞尧坐了下来:“杨都尉已经和奴商量过了,想立广王为帝,今日两位都在,奴正好想问问二位的意见。”

王竞尧看了眼杨亮节,见他也正看着自己,不敢抢先说话,想了一下说道:“本来这事不是我们这些外官能管的,不过既然娘娘问到了王竞尧,臣也不敢不说了。”

第九十二章 大都来人

“广王为人最是忠厚,臣和部下,还有福建众多官员那是极为钦佩。”王竞尧恭敬地说道:“若广王得到娘娘国舅扶持,臣等再尽心尽力,大宋岂有不恢复之理?”

杨淑妃其实早被杨镇说服,听到王竞尧也这么说,不禁频频点头,把目光投向了杨亮节,想要再征求下这个哥哥的意见。

杨亮节哪里会管谁当皇帝,反正自己这个国舅看来是当定了,又何苦去得罪福建的实权派人物王竞尧?他说道:“王大人的意思,也正是我的意思,我瞅着广王可比益王要强上许多,由他登基,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既然几位都是这个意思,奴也不好反对。”杨淑妃点头说道:“奴没有什么见识,万事都由得列位大人做主,奴一切都不敢反对。”

王竞尧悄悄叹息了声,一个堂堂的娘娘,未来的太后,一旦亡国之后,地位甚至还不如一个乡野村妇,也不知是可怜还是可悲。

杨亮节兴冲冲的向杨淑妃和王竞尧告了个罪,急着出去通知随他一起来泉州的那些狐朋狗友,朝廷虽然尚未建立,培养自己未来的势力可就成了重中之重了。

杨淑妃从临安跑得匆忙,宫女侍卫一个未带,客厅里只剩下了杨淑妃和王竞尧两个人,未免有些尴尬。杨淑妃请王竞尧坐下,又亲手为他泡了杯茶,之后两人面面相对,也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

“娘娘,是王竞尧的疏忽,忘记了为娘娘配备下人,臣回去了就办。”王竞尧看了眼空荡荡的客厅,说道:“如果没有什么事的话,臣这就告辞了。”

“奴害怕的很,王大人陪我稍微坐会好吗?”杨淑妃带点幽怨地说道:“自从临安跑了出来,一路艰辛,颠沛流离,今日不知明日之事。好容易找到了安顿的地方,可是等你们走了,看着这一个人也没有的地方,我总是觉得有说不出来的恐惧,总怕鞑子会忽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女人,软弱的女人,这是王竞尧脑海中立刻冒出来的想法。自己军务政务缠身,福建一大堆事等着自己去处理,哪里有空去管一个女人害怕不害怕,寂寞不寂寞?可现在面对的毕竟是自己名义上的顶头上司,又不能公然一走了之。

沉默了一会,王竞尧说道:“娘娘要是觉得害怕,我这就把两位殿下请来和娘娘做伴,再为娘娘多增加一些守卫。请娘娘放心,鞑子一时半会攻不进福建。”

“算了,你们男人都忙,王大人这就请回吧。”杨淑妃重重叹了口气,轻轻地说道。

王竞尧哪会管杨淑妃在想什么,站起身来,拱了下身,正想告辞,忽然看到驸马都尉杨镇怒气冲冲的从外面走了进来。

“杨都尉,出什么事了?”杨淑妃毕竟心细,一眼就看出了杨镇的不对,急忙问道。

“王大人也在这,正好省得我去找你了。”看到王竞尧,杨镇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神色,接着向杨淑妃请了个安,说道:“禀告娘娘,大都太皇太后处派人来了,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娘娘召见。”

王竞尧和杨淑妃都是一愣。

原来,自临安投降,南宋灭亡之后,伯颜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封闭仓库,收缴宋廷袞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运往大都。伯颜随后亲自入临安城安置宋廷人员,把宋帝赵显、皇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以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监护起程,浩浩荡荡北上大都。这太皇太后此时已成阶下之囚,又如何会派人来到泉州?

“让他们进来吧。”杨淑妃轻声说道。

等谢太后派来的人一进来,王竞尧看到这两人男不男、女不女的,说话尖声尖气,心想自己可算看到真的太监了。

那两人一进来,盛气凌人,傲慢地说道:“淑妃娘娘,我叫张东,他叫刘奇,我们都是太皇太后派来的,这大老远的赶来,可真正不容易啊。才进福建,盘缠就用得精光,我二人简直就是一路乞讨而来。”

几人一听,都知道这两宦官是在公然索贿了,杨淑妃却只当没有听懂,淡淡地说道:“两位远道而来,辛苦了,太皇太后派你们来有什么事,请吩咐吧。”

张东、刘奇对望了眼,眼里都露出了恼火的神色,他们可是太皇太后身边最亲近的人,平日里哪个官员看到了不要拼命巴结孝敬?偏偏这个淑妃娘娘如此不识抬举。

张东鼻子里冷冷哼了一声,尖着嗓门说道:“杨淑妃听旨!”

杨淑妃正想跪下,却被身边王竞尧一把拉住,杨淑妃脸上一红,王竞尧随即也发现自己这么做未免大大不合规矩,急忙松开了手,冷笑着说道:“圣旨,听的什么圣旨?那个投降的皇帝的还是献出我汉人江山的太皇太后?我们只听誓死抗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皇帝的,可不听那些一看到风吹草动,急忙自称‘国主’的太皇太后!”

两个太监勃然大怒,正想斥骂,忽然看到王竞尧和杨镇都是满眼怒火的盯着自己,心想这是别人的地盘,好汉不吃眼前亏,强自把怒气咽了回去。

“太皇太后有什么话,麻烦二位说出来吧。”杨淑妃还是那样典雅淡泊地说道。

原来在大都的太皇太后,按着鞑子的意思,派这两个太监来来,是命广王、益王,由杨淑妃和驸马都尉杨镇护送,前往临安,向元军主帅伯颜投降。

“两位不必再说了。”杨淑妃打断了正在念着冗长圣旨的张东,异常平静地说道:“请回去转告太皇太后和鞑子,杨淑妃和二位殿下情愿战死,也决不向鞑子投降!”

王竞尧没有想到杨淑妃一介女流之辈,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在这关键时刻,竟然硬气如此。平日里看来自己轻看了她,一时间王竞尧对杨淑妃的好感大大增加。

第九十三章 一怒杀人

“杨淑妃,这可是太皇太后和皇上的意思!”张东再也忍耐不住,尖着嗓门叫了出来:“临来时太皇太后专门吩咐过你必须按着这个意思做,你难道还想抗旨吗?”

“只有投降的谢太后,没有投降的杨淑妃!”杨淑妃一点也不畏惧,正色说道:“请回去转告太皇太后,当日临安城破,若是太皇太后与城同亡,杨淑妃决不苟且偷生。可今日想要杨淑妃投降鞑子,那是想也休想!”

“好!”杨镇大声赞道:“你们两个狗东西再回去告诉鞑子,今日福建上下军民,誓学常州好榜样,鞑子敢来,我们宁死不屈,我们宁可与福建玉石俱焚!”

张东、刘奇两人被对方气势吓住,愣愣站在那儿,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还不快滚!”杨镇暴喝一声,两个太监大惧,正想转身溜走,王竞尧却忽然叫了声“且慢!”

王竞尧走到两个太监面前,微微笑着说道:“你们两个人刚才说了,从临安远道而来,你们是客,我们是主,不带点东西回去怎么对不起太皇太后?”说着他转身对杨淑妃说道:“淑妃娘娘,今日请恕臣在娘娘面前放肆一回!”

杨淑妃点了点头:“王大人要做什么尽管放手去做。”

“把我的铁血宝刀拿进来!”王竞尧厉吼一声,立刻,在门外等候已久的铁残阳大步走进,将铁血宝刀交在王竞尧手中,接着双手抱在胸前,冷着眼看着两个太监。

王竞尧缓缓拔出宝刀,细心的擦拭了几下,然后面若寒霜的走向两人。

张东、刘奇大惊失色,连连后退,嘴里不住地说道:“你想做什么,我们可是太皇太后身边的人,你不得放肆!”

王竞尧一个箭步,劈胸抓住张东,不断冷笑着道:“正因为你们是太皇太后身边的人,我才要借你脑袋一用!”

话音未落,手起刀落,张东脑袋已在王竞尧手中,一具无头尸体吭也未吭就倒在地上。边上刘奇惨叫一声,跌坐到地上,突然发现裤裆里湿漉漉的,随即想到面前这年轻人的可怕,努力趴伏在地上,连连磕头,哭里不住的哀求饶命。

王竞尧将一颗头颅往他面前一扔,面无表情地说道:“带着你的同伴的头滚回大都去,告诉那个什么太皇太后和鞑子,这就是福建汉人的回答!”

刘奇哪敢说半个不字,心惊胆战的抱起头颅,连滚带爬的跑了出来。

王竞尧收刀归鞘,说道:“娘娘恕罪,王竞尧公然在娘娘面前用刀,万死难辞!”

杨淑妃一张脸也被吓得惨白,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说道:“王大人忠勇热血,何罪之有?都怪奴见的世面太少,让王大人见笑了。”

话虽这么说,终究被吓得不轻,过了会再也坚持不住,杨镇叫来两人,搀扶着杨淑妃回到内室休息。

“老弟真好手腕,这一刀大快人心!”杨镇竖起大拇指道:“我也想这么做,可终究没着勇气下手,今天老弟替哥哥出了这口恶气,痛快啊痛快!”

王竞尧微笑着说道:“兄长见笑了,王竞尧一莽之夫,只会动刀弄剑,哪比得上兄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杨镇被这马屁拍得舒服之及,不住“呵呵”发出笑声,自顾自乐了一会,忽然压低声音说道:“老弟刚才见过杨亮节了吧?”

王竞尧点了点头,他从杨镇脸上表情猜出这两兄弟可能不太对劲,在没有弄清情况之前,他可不想贸然参合进去。

“那人决不可信!”果然杨镇愤愤说道:“这人为了金钱权利,连自己都可以卖了。无权无势时对人阿谀奉承,与狗无异,一旦得势,又恨不得把当初帮过他之人全部除之而后快,无论他说了什么,老弟千万不和信任此人。”

王竞尧淡淡地笑着,心里想着你们兄弟两人在权利这一项上,只怕是半斤对八两,谁也比谁强不到哪里去。只不过杨镇比起杨亮节来,还是显得有骨气的多。

“也不知道淑妃娘娘如何就会信任了他。”杨镇长长叹了口气:“这人原不姓杨,本姓陆,是我父亲的义子。自从淑妃娘娘进宫,甚得先皇宠爱,我杨家说实话都得到了重用,偏偏也不知怎的,谢太后就是对这杨亮节横竖看不顺眼,虽然也封了他个小小的官,但却是个闲职。那杨亮节削尖了脑袋一得空闲便进宫去,百般讨好淑妃娘娘,诉说自己苦处,娘娘最是心软,一来二去终被说动,正想向先皇求个情,不想先皇突然驾崩,这事也就拖了下来。自打我们准备来福建,这厮消息倒灵通,居然大老远的和我们时间相隔不远就到了泉州。”

这时王竞尧才弄明白了这兄妹三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时代的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几日杨淑妃升格为了杨太后,杨镇和杨亮节兄弟两人免不了得到重用。而自己对于宫中发生的事情,也需要得力帮手为自己通风报信。这兄弟两人之间的矛盾倒大可以利用,互相牵制,说不定可以收到奇效。

“兄长说的这么清楚,做兄弟的也就明白了。”王竞尧笑了下,说道:“今后兄弟唯兄长马首是瞻,兄长尽管放心。”

杨镇亲热地拍了拍王竞尧的肩膀:“老弟是个聪明人,只要咱们兄弟能够一心同体,何愁大事不成,这朝堂上还不是我们说了算?那杨亮节早晚有一天我要除了他。对了,我听人说,陈宜中、陆秀夫这些甚有名望的人闻听二位殿下在泉州,正在星夜赶来,他们可都是极力拥护益王的,万一被他们赶到,竭力反对,以他们的声望来说,只怕咱们让广王为帝的计划会有变化。依我的意见,在他们到来之前,咱们先扶植广王登基,那时等他们到了,木已成舟,他们再想反对也晚了!”

王竞尧考虑了下,说道:“兄长所说之言甚有道理,本来兄弟想为广王办个风风光光的大典,现在看来事急,那么后天即是黄道吉日,我看就选在这一天吧。”

第九十四章 瓜分权利

既然已经确定广王登基,黄道吉日也已经选好,王竞尧没有一点迟疑,将泉州军民全部调动起来,尽可能办个隆重的登基大典,这对于鼓舞军心民气是必不可少的。

两日后,广王赵昺即位为帝,号宋淳宗,改元祥兴,立淑妃杨氏为太后,垂帘听政,封益王赵昰为成王。

杨镇和杨亮节果然得到了重用,杨镇被封为了手掌全国军权的枢密使,杨亮节则被封为了掌握重权的中书侍郎。

王竞尧因为救驾、拥立等大功,被破格晋为相当于子爵一职的开国子,提为福建节度使,执掌福建各路兵马。他操练的新军也被正式任名为“天卫军”,由王竞尧出任都指挥使,与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四军并为上军。

这一人事任命让王竞尧的部下愤愤不平,在他们看来,王竞尧理应出任枢密使,但结果是只在福建节度留后上进了一步,成为节度使,又给了开国子这么个人死爵消的虚衔。而杨家兄弟无尺寸之功,却掌管了全国的文武大事。

对此,王竞尧倒很看得开,他笑着对部下打了个比喻:“猎人进山打猎,你们说他们是打跑在最前面的老虎,还是打躲在暗处的凶狼?很快,那些名流、亡臣都要进入泉州,就让他们在朝堂上斗个你死我活,至于我们,安心发展好新军,不对,应该叫天卫军了。并且把福建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一个空壳子的朝廷,对我们能有什么威胁呢?朝廷这么安排,反而能让我们置身于风雨之外。鞑子知道泉州又立了一个朝廷,不会善罢甘休的,到时的大战,除了我们,难道还能指望其他人吗?”

事情的发展和王竞尧的判断是一样的。在宋淳宗登基后没有几天,先是抗元名将,千古忠臣陆秀夫辗转到达泉州,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接着,有名的逃跑丞相陈宜中带着他逃跑时带出的船队来到泉州,立刻,这位“德高望重”的陈宜中,再次被任为左丞相,调度朝廷一切事宜。其后,名将张世杰率领的一支水军也扬帆赶到,这个宋朝赫赫威名的大将,才一到来就被封为少傅、枢密副使这一重职。

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这些人,都是极力主张立益王赵昰为帝的,但当他们到了泉州,才发现事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他们的设想,他们并不看好的赵昺成了新的皇帝。无可奈何之下,他们也只能接受了这个现实。

最让他们不满的是,昔日默默无名的杨家兄弟,居然把持了枢密使和中书侍郎这两个重要职位,虽然愤怒,但此时鞑子大患未消,他们也只能暂时将不满压制在了心中。

陆秀夫和张世杰对朝廷还是尽心尽力的,他们收拢从各个战场败退下来的宋军,大力招募民兵。宋朝军队本来就极其庞大臃肿,那些个吃惯了皇粮的官兵,听说朝廷又立,纷纷拥向泉州,很快,朝廷手中可用之兵又达到了二十万之巨。

但民兵的招募工作却很不理想。福建、广东等地的地方官都对新朝廷保持观望态度,对朝廷政令阳奉阴违,征募到了兵源名册也不上报朝廷,全部留在了自己的地盘。

朝廷都城所在地泉州一带情况也非常不好。泉州知府李天正,兴化知州许桐采取了极不配合的态度,真正做到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陈宜中身为丞相,自然大怒,亲自跑到泉州知府大声斥责李天正,李天正双手一摊,满腹委屈地说道:“相爷,泉州才多少人?朝廷光在泉州就要求征兵十五万,泉州总共才多少人口,难道把那些老弱妇孺也算上?李天正不是不知道效忠朝廷,可万一强行征兵,激怒了泉州百姓,这祸李天正实在担当不起。”

强压住怒气,陈宜中问道:“那么我要求泉州上缴的钱粮呢?泉州历来富裕之地,难道你身为堂堂知府,连这也办不到吗?”

“相爷,泉州过去是富裕不假。”李天正苦笑着说道:“但被那大食商人吕中和盘剥去了多少银子您是没有亲眼看到。本来节度使王大人费尽心思张罗到了点银子,可,可,哎……”

看到李天正的样子,陈宜中倒迟疑起来,追问道:“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说,都有本相为你做主,你大可不必张皇。”

李天正咬了咬牙,悄声说道:“自打二位殿下来到泉州,各地官员蜂拥而至,这吃的、穿的,哪样不是泉州来的?陛下登基,泉州又出了大大一笔银子,府库日见空虚。前几日,那对兄弟又从我这拿走了最后的二十万两,说要为陛下和太后修行宫。相爷,不瞒您说,我现在这泉州知府真的不想做的,我上哪再去找钱啊!”

听到李天正如此诉苦,陈宜中将信将疑杨家兄弟为皇上和太后修行宫的事他是知道的,可也不至于泉州府就穷到了这副样子吧?

李天正见陈宜中不太相信,也不多话,带着这位丞相来到了天卫军训练出操的地方。

眼前的景象让陈宜中大吃一惊,大冷的天,这些士兵都只穿着单衣,只在胸口等要害处带着软甲。虽然泉州是有名的“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冬季并不如何寒冷,但穿着单薄成这样也实在有些过分了。

“相爷,穿多穿少我也就不说了。光说那些来泉州的军队,好歹还有副盔甲可以上阵杀敌,可天卫军的官兵,连盔甲都凑不齐。”李天正唉声叹气说道:“王大人已经下了死命令,一个月内再配不齐战甲等物,我这颗脑袋恐怕就得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