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血荐中华(西方)-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满朝文武兴奋不已的时候,只有帝国的财政大臣,右丞相李襄阳一个人愁眉不展。这次能够成功收购龙城,固然可喜可贺,但李襄阳的账面上,却被挖去了大大的一块。这次连同出兵的军费,购买龙城的费用,以及上下贿赂打点,足足耗费了有六百万两之巨。对于李襄阳这样一个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的人来说,简直比挖了他的肉还要心疼。
这些年,帝国的财政收入靠着内外创收,可谓财源广进。不过就算在这样的时候,李襄阳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目前帝国拥有半壁江山,但却有一半以上的领土,是新近夺回的,无论是经济恢复,还是地方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真正能为朝廷带来经济效益的,也只有福建以及两广一带,还有就是海外经商贸易的一大块。而从皇帝陛下的整体战略部署来看,第二次北伐只在早晚之间,到了那个时候,黄金白银将会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出,自己这个帝国总当家的,可一点轻松的时候都没有。
“不过这次我总觉得我当了次冤大头。”王竞尧看了眼愁眉苦脸的李襄阳,笑着说道:“几百万两白银啊,就这么流进了阿八哈的口袋里,朕想想就觉得心疼。不过,李襄阳,你这位大管家也不必在意,朕早晚帮你把损失弥补回来。”
“陛下。”还没有等李襄阳说话,从前线回来的海军主帅符海波上前说道:“按照陛下的意思,海外舰队已经在组建之中,臣准备以何翰为海外舰队统帅。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大约在两个月后可以起航前往龙城军港。”
王竞尧点了点头:“这是帝国水军目前的重中之重。朕已经命令火炮营,优先将火炮供应给水军使用。海波,你不要给我藏着,大部分要给海外舰队使用。要想有朝一日,将帝国的战旗插到外国,非得靠一支强大的舰队不可,没有这个,什么样的事情都不用谈!”
符海波吐了吐舌头,说实话,他对组建什么海外舰队的兴趣并不是非常浓厚。现在鞑子还没有能赶跑,水军一切重心他认为都得放在与鞑子的作战之上。本来他准备把新配合的火炮大部分留给自己,至于海外舰队,原想着稍微应付一下就可以了。现在既然已经被皇帝看穿,自己可也没有办法了……
“海波,你头别低着。”王竞尧对着爱将瞪了下眼睛:“我听说最近水军对鞑子的骚扰作战,你们好像不太上进,你给说说,是怎么回事?”
符海波定了定神,说道:“陛下,说实话,鞑子水军现在一点战斗力没有,兄弟们没得仗打,都有点提不起精神来。而且最近鞑子明显改变了作战思路,他们集中重兵于一些战略要点,而将其它地方完全放弃,不管我们怎么骚扰,他们也都置之不理。”
“这个情况朕已经知道了,你们再多想想办法。”王竞尧沉吟了下,说道:“另外,既然你们水军目前没有什么大事要做,朕就派给你个任务。”
一听有任务下来,符海波马上睁大了眼睛。就听到王竞尧说道:“目前朝廷和鞑子都处于互相对峙之中,谁都没有充分的力量发起大的战役。前些时候,高丽人来了一趟,嚣张气焰的确是被打掉了不少,不过朕让他们办的事情可一件都没有去办。那些个高丽棒子,难道真的以为朕就会这么放了他们吗?海波,这次由你亲自组建一支舰队,朕再调拨给你一万步兵,你给我去趟高丽,不必和驻守在高丽的蒙古人发生什么正面冲突,只要给朕好好地教训一下那些高丽棒子就行。要让那些人知道,蒙古人凶狠,汉人发起怒来,比蒙古人还要可怕!”
“是!”一下处于高度亢奋中的符海波响亮地回答道:“臣一定会让那些高丽人得到应有的教训,并且把陛下需要的东西全部带回来!”
之所以会突然要对高丽用兵,王竞尧并不是心血来潮。目前虽然汉蒙边境小的摩擦不断,但大型的战争,不管是元朝还是大汉帝国,都一致认为近两年之内不会爆发。而最近王竞尧得到了一些情报,忽必烈重新启用了一些汉人官员来治理朝政。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竞尧不想给蒙古人以喘息的时机,而高丽则是他可以利用的一枚棋子。
在高丽使臣回国之后,王竞尧已经派人在大都散布流言,高丽与大汉帝国秘密接触的事情已经让蒙古人察觉。为此忽必烈开始向高丽增兵以防止高丽人出现异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竞尧决定再来次火上浇油,让蒙古人在高丽疲于应命!
目前在军事上王竞尧可以依仗的最大资本,就是强大的水军。以水军为主,不断调动蒙古人的注意力,是王竞尧近两年来的主要军事手段。不管在高丽的军事行动胜败如何,都可以最大程度地消耗蒙古人的力量,而自己的损失却可以降至最低。
况且,虽然大汉帝国的海军陆战队组建已经有些时候了,但在战斗力上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考验,高丽就是一块最好的试金石。
另外王竞尧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情报处已经和高丽的“叛党”成功接上了关系。如果这次符海波的水军能够行动顺利,或许这些“叛党”甚至能推翻高丽的现有王室,沉重地打击高丽的亲蒙古势力,扶植自己在高丽的力量。一旦这一目标实现,蒙古人将被迫陷于高丽战场。
当然,目前准备还不充分,一切都只是个构想,这些目的王竞尧还不能告诉符海波。只有等帝国的水军在高丽成功登陆,自己的计划才能一步步实施。
正当把这些政事一一处理好后,丞相李天正上前说道:“陛下,近日《大汉时报》柳月舞总编,接待了几个从蒙古人控制的地方过来的朋友,他不敢隐瞒,已将这些人的名字上报给了朝廷。这些人倒都是些才子,很有一些文采,不知陛下准备如何处理?”
“才子?都是一些什么人啊?”王竞尧显然对这些“才子”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懒洋洋地问了声,若是李天正说的是军事奇才之类,或许才会让他双眼放光。
李天正很快回答道:“其他人倒也算了,比较有名的有三个人,关汉卿,王实甫和杨显之。”
听到这三个人的名字,王竞尧眼皮微微跳了一下,这三人倒真称得上是才子。尤其是关汉卿和王实甫,一部《窦娥冤》,一部《西厢记》,都是流传于后世的杰作。不过王竞尧来到这个时代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他见过千古英雄文天祥,见过抗元名将张世杰,现在听到这些历史名人的名字,已经再不如初来时那么好奇了。
“是这三个人啊……”王竞尧稍稍想了下:“左右我下午也没有什么事,把他们带来见见朕吧。”
当王竞尧见到关汉卿这几个人时,他看了看他们,阻止了他们想要跪下请安的举动,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淡淡地指了指边上早就准备好的位置,边上的小太监很快为他们送上了茶水。
这三个当世的文学大家,见到赫赫大名的大汉帝国皇帝王竞尧,竟然是如此的随和年轻,都不禁大感吃惊。不过王竞尧大态度却让他们有些不满,他们在大都的时候,连蒙古皇帝忽必烈看到他们,都是礼貌有加。现在这位汉人皇帝的态度看起来,似乎并不如何看重他们。
“陛下,我给您介绍一下……”柳月舞见气氛有些尴尬,张口说道。
“不必,我知道这三个人,鼎鼎大名的才子……”王竞尧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一个写出了《感天动地窦娥冤》,一个写出了《西厢记》。至于这位杨显之杨先生,最善于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人送外号‘杨补丁’,对吧?”
关汉卿等人见自己的作品连大汉帝国的皇帝也知道,脸上微微流露出了得意的神色。
“那么这位是谁?”王竞尧指了指站在一边,从进来开始就一直低着头的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问道。
“回陛下话,这位是内人朱帘秀。”关汉卿急忙站起来说道。
“哦,你就是朱帘秀啊,那位梨园名旦。”王竞尧微微笑了下。这次关汉卿等人惊讶万分,若说自己能被他认识,这倒也算了,可这位皇帝居然连朱帘秀也能知道。还没有等关汉卿把诧异表现出来,就听到王竞尧说道:“还有一位马致远先生呢,没有和你们一起来吗?”
柳月舞急忙说道:“陛下,他本来也想来的,可惜临行前偶感风寒,以至于耽误了行程。陛下若是想要见他,下次或者会有机会的!”
“可惜啊。”王竞尧叹息了一声,随口吟道:“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这一首小令,已足可以使马致远先生名传千古。”
看到这位皇帝毫无架子,一众人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关汉卿笑着说道:“看来陛下对我等的事情以及作品非常之的熟悉,这正是我等之荣幸。”
随后柳月舞向皇帝介绍了他们此来的目的。原来这些人都是赵孟畹暮糜眩源诱悦项的未婚妻管道升嫁给汉军将领司徒平一后,赵孟钊找顾寄睿灾烈徊〔黄稹U庑┤诵闹星9易藕糜训牟∏椋谑敲跋绽吹酱蠛旱酃斓兀茨芊裢ü挛杓焦艿郎P睦锵氲阶约憾际嵌潦槿耍侄即笥形拿啾鼐退惚蛔サ剑蠛旱酃膊换岫宰约涸趺囱皇敲挥邢氲酱死淳尤患搅说酃幕实邸4耸笨吹交实郾菹露运欠浅J煜ぃ扔趾芩婧停皇倍际切闹写蠖ā
“你们的作品都足以千古流传,在才气上我是毫不怀疑的。只是……”王竞尧看了他们几眼,依然是用淡然的口气说道:“只是你们的品行上却有很大的问题啊……”
关汉卿等人一听大惊失色,读书人向来以名声为重,这位皇帝陛下这么一说,等于是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名声,将来这事一旦传了出去,自己的脸面还往什么地方放?
关汉卿正想出言申辩,王竞尧向他摆了摆手:“读书人最重的是气节二字,尤其是咱们汉人。在鞑子入寇中原之后,多少读书人奋起反抗,为了汉人的江山不惜以死明志。可是你们几位,未免在这一点上就要差了许多吧。比如王实甫先生,一部西厢记写得好啊。不过你们父子三代却都在蒙古鞑子那里当着大官。王先生,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是河北人吧。”
王实甫脸上顿时一片通红。他是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人。他的父亲是元朝的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赠太原郡夫人。他自己先是县官出身,接着因为治县有声,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儿子目前充当宿卫,前途也大大不可限量。
以汉人的身份充当蒙古人的大官,这未免的确是王实甫身上的一大污点。本来王家父子也是不愿意在元朝为官的,但经不住忽必烈的几次亲自邀请,终于还是答应了下来,而随着王家父子在蒙古人的朝廷中官越做越大,他们也不免有些得意起来,关汉卿等人也正是自己亲自引见给蒙古皇帝忽必烈的……
“汉军光复金陵的时候,有个大儒叫贺安生。”王竞尧淡淡地说道:“他虽然身上到处都是缺点,但起码他没有接受蒙古人的官职,在这点上他比先生要有骨气的多啊!”
第三百二十七章 记得朕说的话
王竞尧的话说来不慌不忙,从容镇定,一点的火气也都不带,但这句句字字,却都如一把利刃一般刺入了王实甫的心中,他的头深深垂下,甚至连一点都不敢抬起!
看着他的表情,王竞尧很随意地笑了下,接着将目光投向了关汉卿:“先生的‘窦娥冤’写的好啊……”
他这么一说关汉卿心中反而“咯噔”了一下,这个说话不带一点火气的皇帝陛下,这样的语气说自己只怕没有什么好事。
“朕没有读过什么书,不能像杨显之先生那样提出什么意见。况且,先生的书写的的确好,不过结尾未免有些不那么令人满意了。”果然,王竞尧随后说道:“依朕看来,全书写到窦娥冤死,六月飞雪也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非要弄个她的父亲当上了官,他那官当的不好啊,是鞑子的官啊……”
其实王竞尧这么说未免过于牵强了,再怎么样《窦娥冤》也只是一出戏曲而已,不过王竞尧这么说的真实目的却并不在这一处戏剧上面。王竞尧看到关汉卿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笑了笑,将身边的一个卷宗让太监递给了关汉卿。
“朕这么说原来先生还是没有明白。”王竞尧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说道:“其实几位先生的大名,早就有人告诉过朕了,这份卷宗上面,写着先生们的一些事情,你们自己看看有没有这么一回事情。”
几个人凑到卷宗前,才看了几眼,立刻一层层的冷汗从额头上冒了出来。
原来,当初王实甫和杨显之等人奉了忽必烈之命,请关汉卿出山为朝廷排戏,结果关汉卿和朱帘秀大受感动。这几个人围坐在关汉卿家中,热烈地讨论起忽必烈来。
从忽必烈拜汉儒为老师,又说到了他在建国以后,朝廷内部蒙古守旧派、实利派和太子党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提到了太子党身边的那些义理派中赫赫有名的名字,如姚枢、王旬、刘秉忠等等,在议论中非常怀念过世的太子真金……
他们谈着谈着,忽然觉得蒙古人不再那么可恨,天下不再那么黑暗了。他们把元朝和宋朝做了仔细地比较,他们仿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这份卷宗中,详细到了他们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甚至连朱帘秀在边上插的一句嘴:“真想不到那个忽必烈有这么好!”,也赫然记录在了其中。
关汉卿等人冷汗不断地冒出,太可怕了,实在太可怕了。那天谈话的内容,现在要让他们这些当事人说出来,他们也无法全部记得,可是这份东西上居然如此详细。早就有所听闻,大汉帝国的探子遍布天下,难道在自己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探子?
看着不动声色的大汉帝国的皇帝,关汉卿等人忽然感觉到了他竟然是如此的让他们惊心……
王竞尧微微摇了摇头,这些所谓的“才子”们,只要统治者对他们稍加青睐,或者投来关注的眼神,或者把束缚他们手脚的绳子放得宽松一些,他们就会觉得欢欣鼓舞甚至感恩戴德,而不会去管统治者究竟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继续看下去。”王竞尧闭上了眼睛,似乎懒得再和他们说话。
那卷宗后面记录的是关汉卿和王实甫等人到了元朝的皇宫,精心编排了《窦娥冤》和《西厢记》的排演。忽必烈看完之后,下了道圣旨说演得很好,关汉卿等人当时就热泪盈眶,山呼万岁。
其后忽必烈和南必皇后召见了关汉卿夫妇。
得到忽必烈召见的关汉卿,热泪喷涌,对忽必烈说道:“说实话,我们过去对陛下有误解……我剧本里骂得是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决不是,决不是……其实大元朝还是好的……”他激动的都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
经历了这次召见后,关汉卿夫妇开始不遗余力的为蒙古人招揽戏剧方面的人才,男的有马致远,康进之……女的戏子有赛帘秀、燕山秀、朱锦秀……
“全都看完了吧。”王竞尧忽然睁开了眼睛:“如果朕记得不错的话,关先生,贵夫人朱帘秀的父亲就是死在蒙古人手上的吧?我总认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若是朕杀了你们的亲人,你们可以记恨朕一辈子,朕绝不会怪你们,可是对仇人那么感激,朕就有些不理解了!”
关汉卿等人大气也不敢出一声,的确,因为当初蒙古贵族看中了朱帘秀,结果朱帘秀不从,其亲生父亲就被活活打死,关汉卿也正是因此带着朱帘秀隐居了起来,一直到忽必烈召见后这才出山。
“汉人中有许多有气节的文人,很多。”王竞尧站了起来,来回走动了几步说道:“比如本朝的文天祥文大人,陆秀夫陆大人。还有汉人中最有文人气节的嵇康。哎,嵇康一死,广陵散绝,朕每每想到这事,总觉得唏嘘不已。他宁肯从容引首就戳,也不肯同流合污,这是何等的骨气,何等的气节。三千太学生在刑场上拜嵇康为师,嵇康死得其所!”
关汉卿等人再也忍耐不住,“扑通”一声跪倒在了地上。
“起来吧,都起来吧,汉人的气节都被你们这么跪掉了。”王竞尧淡淡地说道:“你们不用害怕,朕不想杀你们。朕和你们说这么多,只是希望借助几位先生的笔,告诉全天下的读书人应该怎么做。这天下不会永远是鞑子的天下,汉人不会永远受到鞑子的欺凌。你们的才名满天下,也许正是这样的才名,才掩盖了你们气节上的问题。可是朕告诉你们,朕会让史官把所有的一点一滴都记下来,朕不会让真实的历史淹没。汉军早晚都会二次北伐,等到我们打到了大都,难道你们还能随着鞑子一起跑到草原去吗?”
这时外面开始下起了雨,小太监赶忙为皇上拿来了一件外衣,正想给皇帝披上,王竞尧却推开了,说道:“朕知道你们这次是为管道升而来,不错,管道升是嫁给了朕的将军,你们这些才子们心中大多不满。可是朕不怕你们骂朕。嫁给大汉的将军,总比嫁给一个汉,朕这就派人护送你们回到鞑子那边去,但希望你们能记得朕今天说的话……”
当失魂落魄的关汉卿等人离开后,柳月舞低声问道:“陛下今天召见他们,似乎不光光为了训斥,而是另有目的?”
王竞尧慢步来到门口,看着外面稀稀拉拉落下来的雨点,笑了一下说道:“不错,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骨气,不过,朕将来还用得着他们,所以,今天先提前给他们上一课……”
……
雨渐渐的越下越大了,在皇后的宫中支起了两个火盆,满室都是暖洋洋的。姚楚菲臃懒地坐在椅子上,看着改名为王渡崖的儿子在屋子里蹦来蹦去,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本来她和皇上的儿子取名为“王汉”,只是后来有官员进言,说“王汉”与“亡汉”谐音,非常的不吉利,因此王竞尧取了“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这两句诗,为儿子改名为王渡崖。
儿子越长越大了,从小就和当今皇上一样,身子健壮,长到现在没病没灾的。现在儿子在姚楚菲的心目中,是她的全部精神依托,有的时候连姚楚菲自己都觉得,她对儿子的爱,甚至要超过了皇上。
“皇后,尹睫淑来了。”宫女进来说道。
“哦,让她进来吧。”姚楚菲淡然说道。
姚楚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已经从尹睫淑最近的神态和表情中猜测出,她和皇上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关系。不过她倒并不吃醋,身为皇上的,哪个不是嫔妃成群的?自己掌管着后宫,母仪天下,总不能贸然阻挡皇上吧。
相反,姚楚菲还几次进言皇帝,劝他给尹睫淑个名分,封她做个妃子。但不知道为什么,连依那乔心这样的异族女子,王竞尧都封其为“良人”,偏偏就不愿意给尹睫淑个封号。
这尹睫淑长的妩媚,为人又乖巧,时不时的来给皇后请安问好,自己的儿子也和她处得来,因此非常得姚楚菲的欢心。每每想到这些,姚楚菲总觉得有些愧对尹睫淑。
一进来后,尹睫淑先给皇后请了安,接着又逗了王渡崖几句。姚楚菲笑着让儿子自己到一边去玩,让尹睫淑坐在了自己的身边,命人给她送上了一杯热茶。
“外面天气寒冷,喝口热茶暖暖身子。”姚楚菲紧了紧身上的衣服,说道:“陛下厉行节俭,我这也没有什么参茶之类的招待你。”
尹睫淑谢恩之后,说道:“只怕陛下是历朝历代最节约的君王了,有这样的皇上,尹睫淑看来北伐早晚必定成功。”
听到她夸奖自己的丈夫,姚楚菲微微笑了下,接着忽然叹了口气:“昨天我又和皇上说了那事,可皇上又以日后再说为由,把事情给挡了回去。我真的不知道皇上是怎么考虑这事的。”
尹睫淑知道皇后说的事情,是为自己讨封号,她不在意地淡淡笑了下:“皇后不必为这事操心,陛下总是有他考虑问题的方式。况且,尹睫淑能够侍奉在陛下身边,已经觉得非常满足了,不敢再有别的奢望。”
姚楚菲叹息了几声,和她拉了会家常,就听尹睫淑说道:“皇后,您听说了吗,美人娘娘肚子里有喜了。”
她嘴里说的美人娘娘就是安小惠,姚楚菲和安小惠情同姐妹,听到后笑着说道:“是啊,我也听说过了,昨天还顺道去看了她。小惠现在嘴谗得很,老是嚷嚷着和我要好吃的。我被她缠得没有办法,刚才打发人出去给她送去了几样点心。都快当母亲的人了,却还是像个长不大孩子一样。”
“皇后对她真好。”尹睫淑微笑着说道:“我曾经听皇上念叨,要是再有个儿子就好了,将来多几个儿子,才能看得出谁有当太子的潜质,才能放心的把这片江山交到他的手中。”
这话让姚楚菲面上一紧,皇上的这话是经常放在嘴边说的。皇帝似乎不太注重长子继承的惯例,而且看皇帝的意思,将来挑选太子,肯定会从儿子们中间遴选。王竞尧三十岁都不到,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将来再多添几个儿子不是什么难事。
偏偏这点是最让姚楚菲担心的,没有哪个母亲在对待自己的子女上是不偏心的,姚楚菲也是同样如此。她一门心思的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帝位,做个像丈夫那样英明神武的好皇帝。
现在尹睫淑的话,在不经意间刺到了姚楚菲心中最脆弱的部位,她的眉头紧锁,好像在竭力考虑着什么一般。
“皇后,我知道您的意思。”尹睫淑叹息了声:“不过您也不必过于担心,不管怎么说,您的儿子都是长子,您又贵为皇后,将来在立太子上,陛下肯定会优先考虑的。况且,您才在常州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我就不相信陛下一点都不念及这些。”
“你不知道陛下的性格。”姚楚菲叹了口气:“陛下这人决定的事情,一般人很难改变。将来真要册立太子,我这个皇后他可根本不会考虑。而且陛下最近还再次下令,严禁后宫参与到政事之中,严禁后宫和将军大臣接触,我看这可能就是当初我擅自调动军队,解救常州之围的事情吧。”
尹睫淑皱了皱眉头:“这可有些难办了。不过尹睫淑倒有个办法,不如您去向陛下恳求,等渡崖到了七岁之后,不要为他专门请老师进宫,而是把他送到军校之中学习。等长大成人之后,再将他送到军队。皇上最重军功,这样一来将来在册立天子的时候,必然会优先考虑到这点的……”
姚楚菲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自己怎么没有及早想到这点?她握住了尹睫淑的手,说道:“这个办法实在太好了,我明天就去向陛下请求!”
第三百二十八章 突袭高丽
高丽,自有国始,历来为中国附庸,其国最是反复,其人最是奸诈,屡征屡叛,屡叛屡征。甚难安生。历代君主又最会见风使舵,因此该国从来都是中国心腹之患!
高丽王朝始祖太祖王建原是松岳郡的豪族,895年被君主弓裔任命为“太守”。918年,王建在同僚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自称为“弥勒菩萨化身”、生活极为奢侈的弓裔的统治,以松岳为京都,建立起高丽王朝。
当高丽看到蒙古人势大,即刻归顺于蒙古派出亲信金柄忠前往大汉帝国,要求娶汉人的公主,以留做后手。本来以为汉人会满口答应的王愖,没有想到等来的,却是汉人皇帝要求高丽送去公主的要求,这一来把王愖气得七窍生烟。
本来他想上书蒙古皇帝忽必烈,请求蒙古与高丽一起发兵讨伐大汉帝国,但没有想到的是,汉人又比他走快了一步,早就在大都散播出了他和汉人谈判的消息。弄得蒙古人对王愖疑神疑鬼,还往高丽增派军队,唯恐王愖生出反意。
弄了个里外不是人的王愖,除了把第一个给自己出这注意的金柄忠大骂了一顿以外,也只能一个人躲在宫中生着闷气,看着自己的皇后,蒙古女人忽都鲁揭里迷失的脸色过日子。
“你说,这汉人的皇帝是怎么想的。”这一日,百般无聊的王愖召来了亲信金柄忠,烦恼地问道:“汉人现在正在和蒙古人打仗,正需要我们的帮助,可偏偏他居然拒绝了和亲的要求,口气居然还如此强硬。难道那个叫王竞尧的人,宁可与我撕破脸,也不愿意得到一个帮手?”
金柄忠叹息着说道:“我看那王竞尧,与中原过去的皇帝大不相同。这人有的时候强硬无比,有的时候又客气的很,我和他打了几日交道,也始终弄不清他心中真正的想法。而且,他手下一个小小的城门官,居然敢殴打一国使者,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说到这里,他想起了什么:“国王,那王竞尧说过,让我们在半年之内,必须接受大汉帝国的十七点要求,以及送一血统纯正之高丽公主至那里,否则将以大军征讨我们。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快三个月了,这事我们怎么处理?”
“不送!”王愖暴跳如雷地说道:“还有那什么十七点要求我一条也不答应!现在汉人和蒙古军队打仗都来不及,我就不相信他真的有胆量敢来打我们。他既然不把我看在眼里,我又何必来给他这个面子。”
金柄忠毕竟老成持重,忧心忡忡地说道:“据我所知,那王竞尧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听说以前他还没有当汉人皇帝的时候,在汉人朝廷最危险之时,居然派出大军远征安南,一举成功。万一他在头脑发昏的话……”
王愖有些懵了,他怔怔的在那里半天没有出声。是啊,要真得罪了汉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汉军连彪悍的蒙古军队都能打的败,要是真的前来高丽,自己能挡得住吗?虽然目前高丽驻扎有蒙古军队,但是现在看来蒙古军队也不是那么百战百胜的……
高丽现在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在当年在汉人李世民的大唐时代,高丽也能和汉人军队打个难解难分。
在中原的隋朝时期,高丽的前身高句丽作为一个割据政权已具有了相当的实力。并与突厥等边疆民族政权联合,严重威胁到中原的安危。隋朝三次出兵征讨,都由于隋炀帝的昏聩指挥而告失败。
隋亡唐兴之后,高句丽继续占据辽东燕国故地,与边疆各族联合对抗中原王朝。并向南不断进攻韩半岛上的新罗国。新罗一再向唐朝求救,唐太宗派遣使者至高句丽,以朝廷不因高句丽占据中原王朝原属地辽东地区为事例,说服高句丽不要与新罗国因为一小片领土的归属争议而破坏东北亚和平。
但唐朝廷的和平努力被高句丽权臣盖苏文拒绝。唐太宗作为东亚天下的共主,为了保护新罗,于公元644年出兵东征高句丽。这次征讨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不仅一举夺回中原王朝的属地辽东地区,还在安市城外驻毕山击溃高句丽南部褥萨高延寿率领的十五万援军。但在随后的安市攻城战中,唐军耗时太多,为免除被拖入冬季的危险,唐太宗遂班师。此次东征虽给予高句丽割据政权以极大的打击,但唐军也战死数千人,战马损失一半以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