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士子风流(老虎)-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公公的授意保护那姓徐的,如果真是王公公的授意,此事就不好办了。这件事……还是查清楚一些的好,张进,你多叫几个人去打听,只要那姓徐的和王公公不是什么过命的交情,就什么都好说。至于那姓徐的小子,暂且记着他的人头,要捏死他,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可也不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能因为弄死一个贱役而令咱们张家有什么损失,张家的许多生意都涉及到水路的关卡,若是真触怒到了王公公,往后只怕多有不便。”
“爹……”张书升急了,猪头一般的脸胀红得更加难看,对着张太公哀道:“儿子的仇,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张太公冷冷一笑道:“说快也快,反正怎么都要弄死,无非就是先知己知彼而已,若是和王公公交情不深,直接派人绑了沉入江里也就是了,不会有什么大麻烦,可要是和王公公关系太深,就得从官面上动手。”
第一十七章:行善积德徐公子
徐家今日迎来了贵客,徐昌心里头高兴,亲自点燃了一封爆竹在院子里燃放,东厢房子里,赵梦婷靠着榻前坐着,缝补着几件徐谦的旧衣,这一对父子实在太坑,赵梦婷还没有为徐谦的‘挺身而出’感动多久,因看他受伤,便托了邓健去街市上买了些肉来熬汤给徐谦滋补身体。谁知正因为买肉,竟是一下子暴露了。
徐昌现在看了她,就像见了金元宝一样。
更可恨的是徐谦那个家伙,认准了她定是藏了许多私房钱,每日在她耳边说什么买卖和投资,还说要去买一家客栈,几天功夫就有十倍百倍的利润。
赵梦婷乃是商贾之家出身,耳濡目染的全是生意经,别看表面上是个弱女子,可是对这生意之道却也知晓不少,买一家客栈,几天功夫赚取十倍、百倍的利润,这是笑话。
徐谦这家伙分明是拿一根棒棒糖想来糊弄赵梦婷,当赵梦婷是三岁的小丫头了。
想到这里,赵梦婷一边纤手翻飞,织补着一件外衫,却是没有露出从前那样过于厌恶的表情,人总有缺点,徐谦这个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靠谱的人,可是至少……
至少赵梦婷记得那一日的时候,那个身材并不健硕的家伙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气概,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男人就该保护女人,赵梦婷是商贾之女,商贾地位低下,看上去鲜衣怒马好是风光,她却深知这其中的辛酸之处,那种朝不保夕的感觉令她很早就期望有个人能够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
自然,这种保护未必出自男女之情,而是一种本能,不带任何私心。
正是因为如此,赵梦婷上当了,她进徐家时偷偷私藏了十两银子,结果鬼使神差地被徐谦糊弄了去,买客栈?分明就是坑蒙拐骗。
外头推杯把盏,气氛很是热闹,赵梦婷是女子,自然不方便抛头露面,不过厢房隔着外间的客厅,徐家地方不大,酒宴只能在客厅中进行,隔着那略带几分残破的布帘,赵梦婷可以依稀地看到黄师爷的身影。
黄师爷四旬的样子,像个老童生,虽然一身儒衫颇为得体,可是那五官挤在一起,却总像和人有苦大深仇一样。这黄师爷和徐昌并没有太多交情,只是近来在衙门里盛传徐家父子的事,心里觉得好奇,今日徐谦又跑来邀请,说是再过些时日就要辞了差云云,这就更勾起了黄师爷的好奇心。
徐昌打着即将告别县衙的幌子,再加上黄师爷觉得这里头有什么猫腻,最后还是同意来了,无论如何,不能拂了人家的面子。
不过到了这里,黄师爷表现出了矜持,徐家父子太热情,按道理,自己在衙门里也算一号人物,徐班头也算是在自己的下头当差,热络是肯定的。可这姓徐的不是自称要辞了差事吗?平时都不见和自己打太多的交道,今日却是来大献殷勤,事有反常既为妖,自然要提防一些才好。
落了席,自然不免要寒暄,到了人家家里,少不得要问问人家的儿子,黄师爷先是打量徐谦,也不能免俗,很是随意地问道:“贤侄气宇轩昂,将来定能生发。”
这是很客气的话,连黄师爷都觉得自己说得有点过份了,姓黄的父子是贱籍,世世代代从事的也都是贱业。生发?能生发那才出鬼了。
徐谦今日表现得很是乖巧,只是很受宠若惊地朝黄师爷点了点头。
徐昌眉飞色舞,道:“不瞒师爷,我这儿子其他本事没有,倒是颇好读书。”
“原来走的是圣贤正道。”黄师爷的脸色一下子肃然起来了,褒奖道:“不错,不错,孺子可教。”心里却不免在想,一个贱籍,读书有什么用?方才的话不过是客气罢了。
徐昌感叹道:“是啊,这世上唯有读书才是正道,我徐家有幸,幸赖皇上下诏平反……”
黄师爷顿时愕然,皇上下诏平反……这又是什么典故?他是公门中人,跟着县尊来到这钱塘县,虽然已经熟悉了环境,可是许多东西未必明白,不过他是老练无比的人,立即意识到这里头定有猫腻,忙道:“哦?平反,徐家可有冤狱?”
徐昌抚着酒案,感慨地道:“眼下倒是没有,不过小人祖上在天顺年间忝为兵部给事中,因受了于少保的牵连,才因此而败落了家世,此后先孝皇帝屡次下诏平反,今上新近登基,也是下诏给予善待,哎……”
徐谦看着老爷子,发现老爷子扯淡的功力又是见涨了几分,尤其是那唯俏唯妙的表情,那说到先祖时闪露出来的崇仰之情,还有先祖落难时的那种失落,尽皆溢于言表,佩服,佩服!
黄师爷顿时呆住了,此前他可是一点风声都没有听说过,随即他恍然大悟,这也难怪徐昌说要辞了差,原来还有这么个名堂,这时候他不得不表现得肃然起敬了,道:“先祖莫非是当时的徐闻道徐相公?”
徐昌道:“哦?原来黄师爷也认得?”
黄师爷正色道:“这是我朝忠良,黄某岂能不闻?”
其实黄师爷虽然表现出万分敬仰的样子,心里却是不以为然,虽说是忠良,可是你他娘的都忠良了不知多少代了,就算真是他的血脉,那也是八竿子打不着,至多也就是朝廷给你们剥去贱籍,名声好听一些罢了,你还想怎么样?
徐谦咳嗽一声,突然道:“其实今日请师爷光临寒舍,实在是有事相求。”
黄师爷已经索然无味了,这父子二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以黄师爷的眼力劲,便已经看出了端倪,只是现在吃人嘴软,再加上人家毕竟是‘忠良’之后,也不能言辞拒绝,于是微笑道:“不知贤侄所为何事?”
徐谦郑重其事地道:“徐家深受国恩,小人更该奋先祖余忠,好教自己不辱没了先祖,因此小人读书之余,总是不忘做一些好事,为朝廷贡献几分绵薄之力,只是人卑力少,因此也做不得什么大事,因此小人就想,做善事未必一定要惊天动地,只需力尽绵薄即可,徐家家里攒了一些钱财,小人打算开个善堂、义庄,如今家父已经盘下了一间荒废的客栈,只是万事开头难,做善事终究也要讲个门脸,小人久闻黄师爷乃是行书大家,因此想黄师爷不吝举手之力,为徐家的善堂、义庄题字一幅。”
一番话说得娓娓动听,黄师爷也跟着松了口气,他就怕徐家父子提出什么过份的要求,可只是请他题字,倒是让他放宽了心,毕竟是举手之劳,有人请他那是看得起他,黄师爷颇有几分飘飘然。
更何况人家做的是善事,想必也是这徐家父子刚刚剥去了贱籍,想要借机刷点声望,无非是舍才取名而已,自己题个字也能借着沾沾光。
他欣然道:“这是善举,老夫岂有不尊,好说,好说。”
此时,反正已经酒足饭饱,黄师爷索性让父子二人撤了酒席,上了文房四宝,手握着毛笔,沉吟片刻,随即便在一尘不染的纸上龙飞凤舞,一气呵成之下,一副‘积善人家’的字便已做成。
徐谦在旁夸赞道:“师爷下笔如神,笔法精湛,尤其是这个善字,媚态十足,可谓上品佳作。”
若是寻常夸几句,黄师爷倒也只是一笑了之,可是徐谦说的是行话,看这口气,竟也精通行书之道,黄师爷不禁对这徐谦刮目相看,朝他颌首点头道:“见笑。”
说罢又书了题跋,随即道:“行善既是积福,也是为官家分忧,县衙自是鼎力支持的。”
徐昌朝徐谦使了个眼色,徐谦会意,笑呵呵地掏出了一块碎银,道:“润笔之费,还请师爷笑纳。”
黄师爷不是什么清贵人,也算是混成精的老油条,居然也不客气,漫不经心的接过了碎银,像没事人一样放入袖子里,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悉数笑纳。
吃了人家的酒,还享受了题字的快感,又得了润笔之费,黄师爷的心情很好,面带微笑道:“好说,好说。”寒暄了好一会,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送走黄师爷。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笑得都很是奸诈,这笑容却被厢房里偷瞄的赵梦婷看到,赵梦婷心神不禁恍惚了一下,她心里有种预感,那黄师爷似乎是被这父子二人坑了。
第一十八章:徐家善堂
钱塘县并不大,尤其对每日在酒肆、茶坊里厮混的闲人来说,这里的格局未免太小,所以只要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免不了有人喋喋不休。
王家的婶子如何丰腴,柳家的姑娘如何风姿绰绰,某妓家新近来了个雏儿,又或者某丝绸行的东家如何怕老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足以让人津津乐道。
可是这几日,一个消息却是传遍了钱塘,说是徐昌要做善事。
做善事?这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大家听到是徐昌,于是便忍不住逢人便问:“到底是哪个徐昌?莫非周渡的那个徐昌?”
若是知晓一些根底的人便忍不住骂:“周渡距离钱塘十万八千里,怎会是他?自是咱们钱塘县衙的那位徐昌徐班头。”
“呀,徐班头莫非生发了,又或者生了什么魔症,不会是失心疯了吧。”
“这个……”被问及的人就不太好说了,敷衍道:“想必也是如此,徐班头是什么人?雁过拔毛的人物,怎么会做善事?实话和你说,徐家不但老的是这样,小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听说那小的卖药方还吃死了人,喂喂,这些话不可胡乱传出去,道听途说之言,听听就是了。”
种种流言蜚语肆虐起来却也厉害得很,以至于连老家那边都知道了,次日一大清早,便有族里一个在县里做小买卖的堂侄上门,说是来拜会伯父,还说伯父若是身体不适,东乡那边有个大夫,最擅治癫病。
这句话若是用黑话来翻译就是说:伯父你老人家要是脑子有病就赶紧去治,别给咱们老徐家丢人。
徐昌气得鼻子都歪了,抽出铁尺把这堂侄赶了出去,那堂侄也是知道徐昌火爆脾气的,自是抱头鼠窜。
“这些没眼色的东西,我做善事怎么了,我徐班头就不能做善事?谦儿,你说是不是,有一句古话,叫什么燕雀什么的,燕雀什么?”
徐谦绷着脸,不敢笑,做出一副如丧考妣的样子,道:“爹,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徐昌很是赞许地看了徐谦一眼,点头道:“对,就是这句话,这群麻雀,安知老夫这鸿鹄的心思?他们说我疯了,依我看,他们疯了才是。”
徐谦竖起大拇指,道:“爹果然是好样的,我们不做麻雀,我们做鸿鹄。”
父子二人相互吹捧一番,徐昌这才顺了气,随即冷笑道:“明日咱们就让这些没眼色的东西大开眼界,你也别闲着,读你的书去,你的主意是不错,可是这些事自然都有爹来办,你的正业是读书。”
不管怎么说,徐昌和徐谦算是火了,紧接着又有消息传出,说是在九月十五这一日,徐家父子的善堂就要开张了。
在万众瞩目之下,九月十五的清早,徐昌父子二人便换上了一身新衣,徐谦还特意找来了一副纸扇,穿着一件儒衫,很有公子哥的派头。
而徐家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好事者,大家一见徐家的大门打开,随后徐昌父子二人出来,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大家之所以如此激动,实在是过于好奇,像徐昌这种德行的人,怎么可能做善事?里头肯定有猫腻,有古怪。
“出来了,出来了,啧啧……果然是生发了,瞧瞧,连衣衫都与众不同。看,还雇了两个轿子呢,他们是贱籍,坐轿子不怕犯了规矩?”
众人议论纷纷,目视着徐昌和徐谦钻入轿子,随即轿子升起,摇摇晃晃地向城外方向而去。
好事者便走走停停地追看,反正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倒也气定神闲,一面议论,一面想探个究竟。
钱塘是大县,又地处江南要津之地,城墙内里固然繁华,可是沿着城外依旧是无比热闹,方圆数里也是街市,这里叫清河坊,远处过了桥,便是一栋栋堂皇的建筑,大家一眼认出来,这是清河张家,钱塘县第一豪门,新宅虽然没有建在内城,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内城的地皮,而是内城毕竟局促,而在这热闹的清河坊,这座耗资数千两银子,用时三年的巨大建筑如今已成了钱塘县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轿子居然就在这张家门口停下,好事者们连忙驻足,一头雾水。
怎么做善事做到了张家?张家还需要你来接济吗?
须知这张家的门前就是街市,对面是一些荒废下来的店面,其中最大的一栋建筑便是一家客栈,只是自从客栈的对面建起了豪宅,却是大大影响到了生意,如今店家已经关张,也无人来问津了。
可是今日,似乎却修葺了一番,具体做些什么,大家却又一头雾水。
徐家父子便是在这里下轿,随即进了客栈,紧接着,便有几个店伙出来,大家七手八脚地在门脸上方挂起一幅匾额,匾额上书:“积善人家”四字,落款却是黄仁德。
黄仁德是谁?许多人先是愕然,随即便有耳目灵通的人一拍大腿,道:“这是咱们县里的师爷,黄仁德黄师爷是也,想不到,原来黄师爷居然亲笔给他们提了字,看来姓徐的父子是真真切切的要做善事了。只是不知做的什么善事,莫非是要施粥?不像,不像,这门口又没升起炉灶,也不闻粥香,真不知到底是什么名堂。”
黄师爷题字自然引起轰动,在后世人眼里,一个师爷不过是当官的跟班,算什么重要核心的人物?可是在这个时代却是完全不同,师爷是官员的参谋,也是官员的心腹,更是官员的贴身小棉袄,别看县里有县丞、主簿、学官,其实和没有编制的师爷比起来,未必说话更算数。从某种程度来说,师爷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县主官的心思,他的举动往往和县里的一把手是一致的。
黄师爷既然题字,那么代表的也是钱塘父母现任县尊大人的意思,这姓徐的将黄师爷的题字冠冕堂皇的悬上门脸的显要位置,里头的许多意味就足以让人深思了。
正在这时候,伙计们摆出了爆竹,徐谦亲自捏着一枝香前去燃放,爆竹声响起之后,徐昌便走出来,朝着围观的人群团团作揖,高声道:“钱塘是鱼米之乡,更是文风鼎盛之地,便是我等草民贱役也深受圣贤熏陶,行善积德一直是徐某人夙愿,今日,诸位能来捧场,徐某感激万分。”
一番话说得还算得体,总算得到了一些稀稀落落的掌声。
徐昌说罢,徐谦又上前一步,摇头晃脑道:“鄙人徐谦,平日里一直受父亲大人言传身教,心里一直存着善念,期望能多做善事,上报国家,下扶孱弱。钱塘地处津要之地,多的是过往的客商,可是我经常听说,有的客商、过客在我钱塘经常传出噩耗,身死异乡,只可怜他们为一家老小奔波在外,便是死了,也暂时无处安葬,可怜可叹……”
众人纷纷点头,倒也觉得有理,钱塘过往的外乡人很多,经常会有人突然病倒,死在钱塘,而自己的家乡又远在千里之外,等到家里来收殓尸首时,已是迟了,这种事经常都有,大家都有耳闻。
徐谦叹了口气,随即道:“因此我父子二人盘下了这间宅宇,便是要修设成义庄,专门为那些客死异乡的客商、游人停放棺木,今日便是我徐氏义庄开放之日,诸位……喂……喂……大家都凑近一些,都别躲呀。”
徐谦本来说得很动人,谁知道许多人一听到义庄二字,顿时便连连后退,一副深怕沾到了什么晦气的样子。
第一十九章:坑的就是张家
义庄有许多功能,不过徐氏义庄的功能只有一项,那就是存放棺材的地方。当然,棺材不会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尸体,大都是一时还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寄放在义庄之中。
这世上最善事的途径有许多种,而徐家父子做善事,也算是别具一格,直接做起了义庄善事。
按大明律,义庄是不许在城内开设的,只能到城郊去开办,不过钱塘县是繁华的大县,几十年前修筑的城墙早就不能容纳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因此就算是在近郊,也照样繁华热闹。徐家父子在这里开办义庄,倒也没有触犯明律。
只是这个时代更为迷信,一听到义庄二字,顿时就让人觉得晦气无比,莫说是现在,就算是在后世,若是谁家附近要规划一处殡仪馆亦或垃圾场,只怕也要发疯不可。
众人恍然大悟,得知原来这竟是义庄,自然不免后退连连,生怕这晦气沾到了自身上。
可是话又说回来,开设义庄,确实是一件善举,毕竟善人们就算做善事,大多也只是开厂施粥,而死人的事,毕竟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去管,钱塘地处津要,经常有客商、游人横死,客死异乡的人又不能就地埋葬,只能暂时先将尸首存放起来,等待家人从千里之外赶来处置后事。
徐谦神采奕奕,一脸怜悯,再三说起自己做善事的心理历程,什么路见客死异乡的人无处安葬,又被客栈抬出来,暴尸荒野,心里如何挣扎,又如何如何下定决心,最后得到黄师爷的支持,并对他大加褒扬云云。
话说了这么多,便有一队雇来的乐手一起列队出来,徐谦把手一扬,大呼道:“起乐!”
霎时,唢呐、铜锣声骤响,哀乐传出,凄凄惨惨切切,那婉转的音符顿时让人想到那无数人披麻戴孝、如丧考妣的景象,若是再加几声震天的恸哭,那就更加完美了。
人群之中自然夹杂了不少张家的人,张家一直在关注着徐家父子,不过因为注意力太过集中,却是没有想到徐家父子暗渡陈仓,把主意打到了张家对面的荒废客栈上头。
客栈已废弃了两年,所以是糜费不高,可还是让徐家父子几乎拿出了全部的积蓄,而这客栈根本就不需要修葺,直接便可以转为义庄,毕竟义庄这东西也不需要什么装饰,只需要清扫一下,遮风避雨也就是了。
几个张家的门子挤在人群里,目瞪口呆之余面面相觑,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这哪里是开义庄,简直就是坑人啊。
跑到人家豪宅门口开义庄,真是晦气。
更重要的是,堂堂张家,这是什么家世?要是让人知道门口停放别人的尸体,还隔三差五奏出这么一段哀乐,经常有披麻戴孝的人抬着棺材往门前走过,这张家还有脸吗?还拿什么在钱塘立足?
便是放在后世,一个新的楼盘边上若是有个殡仪馆,这房价也至少得斩掉一半,更不必说这个时代了。张家新建的宅子花费巨大,也不可能说搬走就搬走。更何况,张家要是真搬走了,还不笑掉人家大牙?
所以……
几个门子互换了一个眼色,正要前去通报,这时候却有人骑着一匹快马前来,却是那穿着护卫装扮,腰间挎着刀的邓健。
邓健今日显得格外的意气风发,他最是享受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此前徐家父子也没有交代到底做的是什么善事,不过以他的理解,所谓善事,无非就是施粥而已,自己受了徐谦的授意前来赶个场子,也不是什么坏事。
可是他意气风发到了一半,看到前头人群虽多,却都是远远躲着,又听到那阵阵的哀乐,顿时愕然了。
这是什么情况?
邓健突然意识到,这个场子不太好赶了。
不过现在受人所托,他只能硬着头皮勒马上前,再看这场面,顿时坐实了自己的猜测,他愁眉苦脸,心里忍不住骂:“若不是为了十两银子的债,邓大爷打死也不沾这晦气,罢罢罢,今日索性丢了节操,硬着头皮上了。”
他背着包袱上前,随即道:“恭喜,恭喜,惊闻徐班头和徐小官人积德行善,小人受人所托,前来送上贺礼。”
说罢,邓健将包袱解下,却是露出一块牌匾,牌匾并不大,远远围观的人看不清上头写着什么字,不过徐谦却是很郑重地朝邓健鞠躬作揖,正色道:“这等重礼,小人岂敢承受?还请邓兄回去转告贵人,就说承蒙青睐,小人愧不敢当。”
徐谦接过了牌匾,连忙叫人挂上,这牌匾悬挂的高度竟还在那黄师爷所书的积善人家之上,格外醒悟,众人定睛去看,牌匾上写着:“德善济世”四字。
好事者们又不禁议论纷纷起来。
“那个送礼之人,瞧他的服色,像是王公公的护卫。”
“不错,我认得他,此人姓邓名健,确实是在王公公府上公干的。”
“姓邓的自称是受贵人所托前来送礼,莫非这送礼之人乃是王公公?这姓徐的到底走了什么时运,竟是连王公公也给他们捧场。”
“方才那徐小官人称这送礼之人是贵人,想必就是王公公无疑了。”
“废话,若不是王公公,为何要将这牌匾悬挂在黄师爷行书的上头?此人若不是身份高贵,又怎么可能压黄师爷一头,不用猜,定是王公公了。”
一个善事,居然把钱塘县地皮上的几尊大佛都勾了出来,更加扑簌迷离。
徐谦则是叉手看着门脸上的牌匾,心里窃喜,这哪里是王公公送来的?根本就是他玩了一手空手套白狼,匾额是他自己定制的,他也没有说这是王公公相赠,口里只说是贵人,又只是让邓健前来送礼,到时王公公问起来,他抵死不承认就可,就说是邓健家里某个长辈赠来,和王公公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于坊间的流言,自然是不足为信。
不过徐谦和邓健方才的一举一动却是让大家对王公公赠牌匾的事深信不疑,于是许多人心里认定,这里头定然还有更多的八卦等待挖掘,一个个兴致更浓。
几个张家的门子已经忍耐不住了,飞快地回了张府前去报信。
街上的喧闹和哀乐声,纵是张家是高墙大院,也早已听得一清二楚,张太公很是烦躁,一开始只以为是谁家家里死了人,送葬的队伍往这边走了一遭,谁知道这哀乐根本就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而越来越起劲,碰到这种事,张太公更是烦闷,连忙唤了管事张进来交代,刚要问明原委,便听到门子飞快来了。
“老爷,大事不妙了!”
“混账!”张太公勃然大怒。
越是像他这种人家,忌讳就越多,方才听到哀乐,现在又有人说什么大事不妙,张太公已是老脸拉下来,举着拐杖便要打。
门子吓得大气不敢出,连忙道:“咱们张家对门有人开了义庄,还说是做善事,行善积德,以后要收容那些遗弃荒野的……的……”
后头的话,门子已经不敢说了。
张太公先是愕然,随即勃然大怒,他现在才明白,这哀乐是怎么回事了,敢情人家不是路过,而是打算在自家的门前扎根,三天两头玩这个?
受了这么大的刺激,张太公顿时觉得两眼有些模糊,头晕脑胀,胸口闷得吐不出气来,于是连忙捂住胸口,伸出手来艰难地道:“香……香……”
第二十章:击鼓鸣冤
张家的管事张进吓了一跳,连忙去寻了熏香来,放在张太公的鼻尖下,张太公狠狠吸了一口,香气袭脑才恢复了神智。不过取而代之的是震怒,张太公狠狠用拐杖敲着地面,恶狠狠的道:“谁,是谁这样大胆,竟敢骑在我张家头上?”
门子吓得大气不敢出,管事张进在旁安抚他,道:“不要害怕,把知道的都说出来。”
门子才道:“是县里的班头徐昌和他儿子。”
“又是他们!”张太公彻底暴怒了,以往只有张家欺人,还从未有过在这钱塘的地界上有人欺到他们头上的。这姓徐的父子张家本来就要收拾,谁知他们居然找上门来。
“都还愣着做什么?快,快,召集人手,立即把他们那什么义庄砸了,至于那姓徐的父子二人,给老夫狠狠的打,打死!不过是两个贱役,真要吃了官司,老夫自然有办法周旋。”
说出这句话,张太公也是有底气的,张家家底深厚又是豪绅之首,代表的是整个钱塘士绅的利益,现在有人欺到头上,若是不给予严厉还击,这脸面往哪里搁?
门子还是动都不动,管事张进觉得事情有些过份了,只是太公暴怒之下,却是不敢发言。
“怎么?你们难道要反了天?快去。”
门子道:“只怕府里的人手不够,除非请各处庄子的佃户一道动手,那义庄外头围了许多人都给那徐家父子叫好,而且……而且连王公公都叫人送了匾额去,说那徐家父子是‘德善济世’。”
听到这里,张太公倒吸了口冷气。
若是这么看,王公公和那徐家父子的关系还真是匪浅了。
只是方才已经放了话,现在想要收回面子上过不去,张太公只是冷哼连连。
张进趁机道:“老爷,其实要收拾这父子二人,不需要这么麻烦。前些时日,县令一直想让士绅们捐纳银钱重修县学,老爷一直没有答应,而县里的士绅都在看着老爷。眼下是县令有求于老爷,老爷何不趁着这个机会,动身去县衙一趟,请县里的父母青天秉公做主?”
张太公有了台阶下也是深以为然,他是本地豪绅,县衙那边肯定会偏袒自己这边,况且这徐家父子把义庄开到自家门口,道理也在张家这边。
心中想定,张太公沉声道:“备轿。”
一顶轿子自张家很是低调的出来,坐在轿子里的张太公看到门前那里三层外三层围看的人群,清晰的听到哀乐,说不出的烦闷,他撤下了轿帘子,背靠在后头的软垫上,定了定神,心里冷笑:“且要看看这些跳梁小丑能嚣张到几时?”随即便阖起目来,做出打盹之状,只是他的心里,却是久久不能平复。
一个贱役,居然也想踩到张家头上,现在就算张家能把他们拍死,只怕这面上也不太好看了。他心里甚至有些懊恼,早知如此就该及早处置了这父子二人,说来说去,还是自己过于谨慎了。
轿子在一炷香之后随即便落在了县衙。
今日并不是陈状纸的日子,想要告状,自然也不是你想递上来就递上来的。衙门都有规矩,什么时间可以来,什么时间不可以来。
显然,今日张太公并不太巧,不过张家告状,自然也不必拘泥于礼节,张太公从轿中下来,扫视这八字开的县衙一眼,只是冷冷的对随人努努嘴,慢吞吞的道:“擂鼓。”
擂鼓陈冤,却也非同小可,明律早有规定,若非遇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