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士子风流(老虎)-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艮解释道:“这篇报纸,是江西那边的货商带来的,老夫图个新鲜,索性来看看,谁晓得这文章如此犀利,这分明,就是骂的就是浙江新政,这知新报固然现在声名不显,可是现在江西巡抚既然已经撰文,他的文章,必定会被人传抄,迟早要闹的沸沸腾腾,大人,应当立即拿个办法出来,若是无动于衷,只怕……到时候,反而会使大人进退失据。”

第五百四十一章:欢欣鼓舞

徐谦将新知报放下,笑吟吟的道:“诸位不必担心,跳梁小丑而已,来,拿笔墨来。”

立即有差人上了笔墨,徐谦提笔,沉吟片刻,下笔写道:“吾当张公年迈,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张公身居显要之职,负国家恩典,天子恩泽,满门皆贵,本该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百姓,此官德是也。国有大贤,则百姓安居乐业,吾为巡抚,于是开新政,免赋税,使民终日饱食,可以谓之德政,张公何故诽谤新政,心中生怨!你我同朝为官,牧守一方,吾虽不才,敢以新政开万世之表……”

徐谦所写的文章,压根连和这江西巡抚争辩新政的心思都没有,满篇都是骂他姓张的多管闲事,无事生非,他毕竟是状元之才,又是找准了人来骂,也没什么指桑骂槐,更无所谓谦让,既然姓张的找上门来挨骂,徐谦一点都不介意狠狠将这家伙奚落一顿。

既然要骂人,得先从他的年纪说起,因此先留下伏笔,先说他老迈,之后直接说他口出鄙言,再之后便开始东拉西扯了,说什么国家恩典,什么天子恩泽,其实这些都是坑,事先先挖好,等到末尾上填补,最后徐谦奋笔而出:“张公即为牧守,尚不知百姓疾苦,江西百姓,苦不堪言,也敢奢言江浙,汝即敕为巡抚,巡视一省军政民政,天子托付江西,望你敬民爱民,使百姓衣食富足,而今但见张公辖下百姓衣食无着,流民四起,皆窜江浙,公为牧守,不为以忧,却每日在报中撰写文章,妄议新政,老而不死谓之贼也,尸位素餐,凶残更甚于贼,上负君恩,下愧黎民,且不知耻,此谓厚颜无耻之贼!”

一篇文章写完,徐谦痛快了,其实众人都在伸长脖子看,倒是希望徐谦能与这江西巡抚论战,可是谁晓得,徐谦压根连论战的机会都不给别人,直接就洋洋千言把人骂了个底朝天,于是乎,所有人都傻了眼。

这样固然很痛快,可是很不妥吧。

可是仔细一琢磨,却又发现除了骂,还真没有别的办法,你若是不理,那便是唾面自干,说不定人家更加来劲。而你要是真正正儿八经和人家讨论新政利弊,须知任何新政都有利弊,辩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引起争议,把新政的利弊无限扩大,所谓真理越辨越明,这是最愚蠢的话,因为真理来自于权威,来自于结果,而绝非是争辩扯淡。既然不能辩,索性就开骂了。

徐谦拿起文章,直接交给王艮,道:“王先生立即送去明报,明日印在头版。”

王艮倒也不含糊,身为一个老江湖,左右舆论的高手,自然晓得怎么做,收了文章,道:“大人这篇文章厉害,与其和他争辩,不如索性骂战,一旦争辩,各省必定纷纷跟进,甚至朝中官员亦要加入,到了那时,他们来一个先贤未知有如此新政也,就足够让我等处于被动,倒是惹起骂战,这就等于是大人和江西巡抚的私怨,别人想要加入战团,却也要掂量掂量,看看自己经不经骂。”

众人一起哄笑,只是这哄笑之中,未免有一丁点隐忧。

骂战固然痛快,可是如此下去也不是这么一回事,新政到了现在,已经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正如大家现在跟着徐谦,也没有吃回头草的可能,大家捆绑在了一起,利益攸关,已经被别人视作了新政的先锋走卒,这新政一旦饱受质疑,这浙江全省上下的官员,估计统统都要完蛋,固然不可能因为新政的缘故一撸到底,可是一旦朝野否认新政,那么最先倒霉的固然是抚台大人,可抚台大人毕竟和宫里的关系深厚,至多也就回去京师,继续打他的酱油罢了,而他们这些人,必定会慢慢剪除。

攸关自己前途,不得不慎。

第二日清早,明报已经放出了文章,抚台大人亲自撰文,迎战江西巡抚,这绝对是轰动的新闻,一时之间,明报销量暴增,许多人亦是议论纷纷,在浙江这边,自然是一面倒的支持徐谦,徐谦占着知百姓冷暖的大义,骂江西巡抚昏聩,骂他老而朽矣,骂他恬不知耻,让人拍案叫绝,最紧要的是,一般的官员,最擅的是官话,所谓官话,就是固然是骂人,也往往不显山露水,秉持着骂人不吐脏字的原则,可是徐抚台却是字字如刀,直接把江西巡抚骂做是贼,这就让人大开眼界了。

其实人的性子之中,都有凑热闹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思,如此大的热闹,不好好的起哄一下,怎么对得起自己。

若是徐谦论战,那么势必会将大家的目光都放到新政上,坊间的思想也必定混乱,那么新政利弊之争,也必定成为所有人争论的焦点,新政初开,刚刚推行,一旦起了争议,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起了争论,做事的人心里存疑,谁敢尽力推进新政?

而骂战不一样,这一骂,大家的重心就放在了徐谦和江西巡抚两个人身上,大家的焦点,自然是纠结于江西巡抚会如何反应,二人因何结怨;以前有什么情仇。于是各种版本的流言四起,硬生生把一个争论之争,闹成了花边新闻。

只是外间的诸多言论,终究让浙江的上下官员心里有些放心不下,大家不免惴惴不安,心思不免有点儿不宁。

而这时,圣旨终于到了。

圣旨一到,杭州城大小官员纷纷到了巡抚衙门,众人衣冠整齐,听候旨意。

这圣旨是好是坏,很多时候都得看传旨太监的态度,若是态度好,想必干系不大,若是冷着个脸,怕是要糟。

前些时日,徐谦直接弄死了巡按周昌,这也算是建朝以为未有之事,现在突然来圣旨,许多人心里不免嘀咕,莫不是朝廷觉得不像话,所以特意下旨申饬?

下旨申饬还是好的结果,怕就怕来治罪的才是糟糕,一旦治罪,肯定要将巡抚调离,换个新官上来,而大家,自然就成了孤魂野鬼,是未来整顿的对象。

所有人心里透着不安,许多人此前就觉得事情要不妙,抚台大人做的事固然很痛快,可是做官,哪有痛快一说。

唯一让人觉得宽慰的是,这传旨的太监对徐谦很是客气,甚至用恭谨二字来形容都不为过,就如下官见到了上官,满脸堆笑,心里琢磨着如何说话讨喜。

徐谦倒是板着脸,待人来齐了,摆了香案,众人一起接旨,这太监展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近因时事多艰,朝廷孜孜图治。朕继大统,以仁孝治天下,此臣民共知,何谓仁爱,即爱民勤政而已,兹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徐谦,锐意陈新,推广新政,重税于富,而轻税于民,江浙百姓,人人欢欣鼓舞,皆言善政。徐卿所为,深合朕意,新政之举,乃开历来未有之先河,创朕之不朽大业矣,朕常言,无谓新政旧政,若益于民,则应大加褒奖,如妨于民,则必废黜以安民心,于是朕继大统,黜正德弊政,时有今日,百姓皆颂,今徐卿勤于王事,为君分忧,为彰显其德,特旨褒奖,令刊发邸报,咸使闻之。”

……

这一下子,所有人震惊了。

居然是表彰的奏书。

是表彰。

就算是表彰,一般情况之下,朝廷下个文就是了,或者是录入邸报,也完全足够,可是特旨表彰,又称新政为开历史先河,创天子不朽大业,然后又称赞徐谦勤于王事,为君分忧。这等于就是告诉天下人,天子乃是新政最坚定的支持者,新政的推行,与天子息息攸关。

至于那什么巡按周昌,圣旨里只字未提,可越是不提,意味就更加明显,和天子不朽大业比起来,一个小小巡按算个屁,连个屁都不是。

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天子给新政完全定性,一旦定性,这就意味着,新政之举,不能再有争议了,连天子都发旨颂扬,现在唱反调,就是和天子对着干,再者这封奏书,显然是经过内阁发出的,至少内阁那边都做出了妥协,现在谁敢唱反调,这就是嫌自己命太长,乌纱帽戴的太久。

赵明、汪知府、吴提学,这些人一个个激动起来,表彰新政,表彰徐谦,又何尝不是表彰他们?假如,只是说假如,假如将来新政成功,而且天子深为赞许,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将来,新政必定推广,如何推广?当然是请能干的人来,而他们,将来就是新政的骨干,骨干份子必定前途无限。

第五百四十二章:巨头和巨头的对决

这份圣旨的意义,相当于定海神针,压制各种不服。

徐谦接了圣旨,哈哈大笑,敢如此猖狂的,怕也只有他了。

那传旨的太监小心翼翼将圣旨送到徐谦手里,随即嘻嘻一笑,道:“徐大人,久仰,久仰,奴婢乃印绶监诰敕房佥书,久闻大人大名,我家印绶监掌印太监刘公公,还托奴婢来给你道个好呢。”

这番话,摆明着是想要拉关系。

其实和太监拉关系没什么不好,徐谦的地位能有今日如此稳固,怕是和黄公公和王公公脱不了干系。现在人家主动凑上来,又报了印绶监掌印太监的大名,自然是代表这位刘公公,和徐谦拉拢一下关系。

这官场上如履薄冰,可是内宫里头,也照样是刀光剑影,想要站稳脚跟,拉关系必不可少,外朝的人拉里头的太监,里头的太监拉外朝的大臣,相互呼应,互为外援,形成掎角之势,这也是巩固地位的一种方式。

而徐谦,显然是太监们眼里的香饽饽,一方面,他和天子走得近,比如那个王公公,在宫里要资历没资历,要啥没啥,不过是镇守过杭州,在外头别看人五人六,可是回到京师,回到紫禁城,他就什么都不是,可现如今呢,人家发迹了,人家现在是御马监提督太监,提督太监虽然不如掌印,可是御马监和司礼监一样,都是宫里最有权势的地方之一,一个提督,比起印绶监这种内宫衙门不知上多少档次,可见,谁要是能攀上徐某人,也算是福份。

对于印绶监刘公公的善意,徐谦无动于衷,徐抚台只是认真的去看手上的这份旨意,待确认无误了,不由大笑:“哈哈……你们也有今天,这下子不收拾掉你这老乌龟,我这姓徐的倒过来写!”

他将圣旨小心翼翼收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喝一声:“来,上笔墨!”

这传旨的公公觉得自己就是个悲剧,你跟人家攀交情,人家压根没把你当一回事,只得愣在原地,走又不是,留又不是。

其他官员们还在沉浸在喜悦之中,不过徐谦的举动,让人不解。

此时徐抚台已进入大堂,摆了书案,随即挥毫泼墨,一炷香时间,一篇文章便成了,命了个差役来:“送去明报,明日头版,刊载出来。”

“还有,往后每隔三五日,提醒一下本官,本官还要写文章。”

官员们顿时下巴都要掉下来,这抚台大人写文章莫非上瘾了,有人看到了文章中的一点只言片语,竟还是和那位远在江西的张公有关,这抚台大人如此得瑟,莫不是……

众人真真汗颜,本来身为抚台,应当大度才是,怎的如此睚眦必报,睚眦必报的人,惹不起啊。

徐谦写完了文章,浑身舒畅,笑道:“诸位还愣在这里做什么,新政举步维艰,还有许多事要做,各自散去,好好效命去吧。”

又是次日,文章继续放出,这一下子,又是一颗重磅炸弹落水,激起数重巨浪。

这一篇文章,不再是骂张抚台了,而是摆出了论战的姿态,开始说起新政的诸多好处,又说江西本是鱼米之乡,又擅陶瓷工艺,亦可新政,可是张公身为巡抚,竟是无动于衷,可见张抚台如何如何。

言辞之中夹枪带棒,表面上是论政,实则还是骂人,把这姓张的骂了个狗血淋头,就差说他是昏聩无为的老匹夫了。

巡抚骂巡抚,这可不多见,而且还是骂了一次不够,还要再冲上去踩几脚,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这明报也是坑爹无比,为了证明徐抚台的正确,近日不少新闻,都有许多文章描写江西近况,将江西和浙江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同是荟萃之地,同是鱼米之乡,可是江西却有诸多流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不少窜入浙江做工,明报特意有编撰访谈江西来的流民,大言江西土地租税之高,令人乍舌,又有明报编撰,不知从江西搜来了几个冤案,也俱都写在副版。

这张抚台也是倒霉,不少陈年旧案,有许多他还未赴任的时候办下来的,如今竟也栽赃在他的头上,偏偏他这江西巡抚难辞其咎。

江西南昌府。

这巡抚行辕,乃是当年宁王府邸别院,宁王谋反,后被朝廷所诛,王府自然废除,自此之后,这里大多都成为了衙门,巡抚衙门,也就在此。

江西巡抚张琦,乃是弘治十三年的进士,资历也是不小,历经多职,曾为大理寺少卿,后来因为父丧,在家守制三年,复出之后,敕为江西巡抚。

当政两年有余,政绩其实还算显著,不过这位张公时运也是不好,他是理学大家,偏偏近来江西这里兴起王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张巡抚倒是没有直接弹压,只能暗中给予使一些绊子,即便如此,这学争愈演愈烈,王学门人对他很是看不惯,总是各种给他泼脏水,面对这样四面楚歌的形势,张巡抚除了自认倒霉,倒也无话可说。

而浙江新政,更是事情的转折点,江西士林舆论批判更加严重,张巡抚见状,倒也有走一走新政的意思,结果一琢磨,这新政要不得,不但江西弄不起来,而且太过离经叛道,自此,张巡抚对这新政,便生出反感,又因得知朝中对新政亦是多有不喜,张巡抚被王学门人黑惯了,终于给力一回,直接撰文,在江西的知新报上刊载,大力抨击徐谦和所谓新政。

其实到了现在,张巡抚早已忘了这茬,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天,两省议论纷纷,不过王学门人都是死脑筋,依旧变着法的黑他,他处在这种环境,索性眼不见为静。

只是今日,张巡抚的幕友刘文龙却是拿着最新的明报飞快赶来后衙的花厅见吃茶的张巡抚,心急火燎的道:“东翁,出大事了。”

张琦讲究的是中庸,即所谓不喜不怒,不为外界事务干扰,虽然还没学到家,可是脸上总不至于让人轻易看破,他一边镇定吃茶,一面道:“是不是又有生员闹事,哼,岂有此理,再有生员闹事,往后和提学打个招呼,革掉几个学籍功名,且看他们还敢不敢如此放肆。”

刘文龙苦笑道:“若是生员倒也罢了,请东翁先看了报吧。”

张琦将信将疑的看了报,见这满篇都是骂的言辞,一看署名之人,竟还是浙江巡抚徐谦,张琦心里大怒,心里想,乳臭未干的小子,骂到老夫头上,不知好歹。

他是真的动怒了,为官这么多年,还没人这样骂过他,更无人呼他为老贼,更何况还是将此登载上报,等于是让天下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

张巡抚恶狠狠的道:“好……好嘛,早闻这徐巡抚是个刺头,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他这般折辱老夫,正好让大家看看他的德行。”

刘文龙见东翁虽然说好,可是一股子怒意,却明明却在脸上,不由小心翼翼的道:“东翁,现在该怎么办。明报在江西销量不少,让那些无知生员和士绅买了去看,又不知要如何取笑。”

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身为巡抚,一省之长,威严何其重要,现在被人这么指着鼻子一骂,什么斯文都扫地了,他不由道:“姓徐的小子既然不识相,那么老夫自要反唇相讥,久闻他是状元之才,可是这文章,也不过如此嘛,你知会知新报一声,让他们做好准备,老夫写出文章,他们立即刊载,还有,老夫要修书几封,你现在拿笔墨来。”

张琦此时是气炸了,老脸挂不住,不反击是不成的,可是怎么反击,这位老兄却也有主意,单单自己反击还不够解恨,得邀几个相好的一起动手,反正是徐谦先开的火,倒要看看谁脸皮先搁不下。

这种意气之争,本来身为巡抚之尊的张巡抚一般是不会去做的,无奈何触到了他的逆鳞,为官这么多年,钱是捞够了,现在正是蓄养名望的时候,现在被人当众打脸,怎么咽得下这口气。

张琦二话不说,立即修书几个要好的同僚,有的在京师占据高位,有的在各省位居津要,自然都是极有影响的人物,再邀上几个大儒,磨刀霍霍,自是要准备大干一场,好好的磨磨这姓徐小子的锐气,让他晓得为何花儿这样红,晓得他的厉害。

一切准备妥当,派人将书信送出去,随即这位老爷也没心思办公了,他开始静坐,他得好好琢磨,既然要反击,就一定要反击的漂亮,骂人也是一门艺术,得好好打个草稿,好好琢磨一下。

第五百四十三章:坑死你的节奏

张巡抚不是个有仇报仇的人,作为一个老愤青,他显然在心里一万个草泥马跑过的时候还得假装一下自己是个大度容人的好人。

不过徐谦这个仇,非报不可。

这已经完全触及到了他的底线,好不容易混到省部级,钱有了,官也做够了,结果成为了笑柄,将来莫说青史留名,单单一篇这样的文章,就够他背一辈子黑锅。

所以……张巡抚几日下来,满肚子都在琢磨着怎么骂回去,经过他不断揣摩,深入业务,终于,他灵光一闪,当即挥毫,随即写下一篇锦绣文章,吹干墨迹,自己细读一遍,顿时心花怒放,这一篇文章,可谓超水平发挥,实在难得。

做官的,对付草民,固然是棍棒齐下,可是对付同僚,却多是诛心,所谓诛心,就是骂的你体无完肤,骂的你抬不起头,骂的你死去活来,骂你祖宗十八代。

而这一篇,可谓典范,是典型的诛心文章,不但好好的反击了徐谦的责难,而且还推陈出新,变了花样。

文章写完,张巡抚心情大好,感觉自己一口恶气,尽皆吐了出来。于是连忙命人送去知新报报馆,命人明日当即刊发,广而告之。

张巡抚舒服了,惬意了,骨头都酥了,心里乐呵呵的忙了一些公务,身体疲倦,便会后衙小憩。

只是这小憩的功夫,那幕友刘文龙却又是急匆匆的拜谒。

张琦显得有几分怫然不悦,耐着性子见他,冷着脸道:“刘先生何故如此毛躁?”

毛躁二字,本是教训毛头小伙子的,用来教训张琦,这就是训斥了,按理说,此时的刘文龙定然要满心羞愧,而后作揖回一句,学生惭愧。可是刘文龙没有惭愧,却是急切的道:“大人,最新的邸报,刚刚送来的,还请大人过目。”

对刘文龙的表现,张琦是越来越不满意,却还是耐着性子,接过邸报随手翻看。

这一看不打紧,只翻看第一页,张琦的眼珠子都掉下来。

这……怎么可能。

不是京师里的人修书来说,这新政在朝廷的反响极坏吗?

不是说徐谦是秋后的蚂蚱吗?

可是现在,当这第一页,朝廷的表彰却是明确的诏告天下,新政是伟业,天子甚至下旨表彰,并且待诏翰林草拟了圣旨,这……

张琦呆住了。

他眼睛一动不动的瞪着刘文龙哭笑不得。

敢情这些人私下里骂着徐谦,骂着新政,忽悠的自己做了冤大头,结果他娘的圣旨居然下了表彰,你这是逗老夫玩吗?拿老夫当傻子吗?

问题显然很严重,因为之前他撰写文章批评新政,抨击徐谦,可是过不了多久,圣旨和邸报就赤裸裸的打了他的脸,到现在,张琦都觉得自己的脸火辣辣的疼。

显然,身为巡抚,如此表态,而且又被朝廷的旨意和邸报推翻,这是个很严重的政治问题,和天子、朝廷唱反调,你活腻歪了吗?

这属于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若是有人追究,有人揪住了这个鞭子大做文章,甚至可能会让张琦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

毕竟……身为一省巡抚,政敌还是有的。

张琦眯起了眼,不由道:“这是什么时候传来的消息?”

刘文龙忙道:“就在方才,学生也是看这邸报有些不同寻常,这才立即送来请东翁观看,这事儿太古怪,你看上头的用词,许多都是前所未有,可见天子或者是朝中某些大人物,对新政极为看好,甚至关乎到了社稷的程度,东翁且细看鸟一句创朕之伟业,这句话,更是蹊跷,分明……”

张琦有气无力的压了压手,苦笑道:“本官知道,本官知道……哎……为何此前,一点风声都没有,怎么突然就表彰了。哎……”

“东翁,现在该怎么办?”刘文龙小心翼翼的问。

张琦好歹是见过一些大风大浪的人,道:“快,立即命人入京,让人在京中打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支持新政的,又是哪一些人,这事儿太大,不可小视,不可小视。是了……立即命人去知新报,去把老夫刚送去的一个文章拿回来,告诉他们,不许再刊发了,知新报,往后也不要再妄议新政,还有……还有……是了,还有就是,想尽办法,把老夫在报中刊载文章的那一期报纸,能收回来多少是多少,虽然是于事无补,亡羊补牢,可是……可是能尽一些人事,就尽一些人事吧。”

说完这些,张琦长呼一口气,心里感觉郁闷到了极点,被这姓徐的骂的狗血淋头,偏偏不能反击,门牙打落了还得往肚子里咽,憋屈。

可是现在不装孙子不成,他张琦又不是言官,又不是阁臣,只是一个封疆大吏,封疆大吏在外头看上去光鲜,可是有天大的胆,也不敢在天子刚刚表彰了徐谦之后,还跳起来痛骂徐谦,更不敢在天子刚刚大大褒奖了新政之后,和天子唱起反调,抨击新政,张琦现在的选择只有一个,把自己的头埋起来,埋到沙子里,越深越好,然后心里默念:“你们看不到我,你们看不到我,哈哈……你们看不到我的。”

说罢,很不甘心的张琦一屁股重重的坐在椅上,整个人显得老了几分,挥挥手:“快去办吧,要快!”

刘文龙犹豫一下,飞快去了。

张琦坐在椅上,揉着太阳穴,心里既是愤愤难平,又是郁闷无比,都是巡抚,人家乱搞骂街,都能得到表彰,自家辛辛苦苦,熬了这么久的资历,被人骂了还得忍气吞声,如此一想,对徐谦更是怨恨无比,可是怨恨又有什么法子,他得忍。

半个时辰之后,刘文龙又飞快跑了回来,这一次,刘文龙的脸色真比哭还难看,他气喘吁吁的进来,张琦问他:“怎么,事办妥了吗?”

“东翁……”刘文龙要哭了,道:“已经交代下去,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莫非有人想借着邸报,来嘲弄老夫,又是哪个生员胆大妄为,简直没有王法了!”这一下子,张琦动了真怒,动不了几个姓徐的小子,收拾你几个生员还是足够的,他心里估摸,定是邸报已是传抄开去,一些生员借此来讥讽他。

刘文龙却是摇头:“东翁,这一次也不是生员滋事,而是……而是……而是明报……明报又有文章了。”

他小心翼翼的从袖里抽出一份明报来,交给张琦。

张琦满是狐疑的打开报纸,随即腾地一下霍然而起,卧槽!

现在张琦的心里,定有百万头草泥马疾奔而过,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你撰文骂了也就骂了,现在居然还来?

没有错,这一期的明报,又是徐谦的文章,依旧还是言辞犀利,依旧还是一副很欠揍的嬉笑怒骂,上次骂他厚颜无耻的老贼,这一次骂他愚不可及的昏官。

张琦的身躯在颤抖,他怒了,他满腔的怒火,感觉无处发泄,随即,他将这只看了一半的报纸撕成了碎片,然后洒向天空,大骂道:“这……这个小贼!”

刘文龙却是吓了一跳,道:“东翁慎言!”

慎言二字,如一盆冰水,一下子把张琦的怒火浇熄了。

是啊,得慎言,要是听了去,天子表彰的大臣,你竟骂他是小贼,这不是等于拐着弯骂天子有眼无珠吗?

于是……张琦只得无言的锤着自己的胸脯,他不能骂,又不能反击,只能捶胸跌足,发泄心中的郁闷。

刘文龙只是傻傻的看着几乎已经失去了理智的东翁,想要劝慰,却发现自己学问实在浅薄,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什么劝慰之词来,其实换做是别人,纵然是满腹经纶,此时也蹦不出一个屁来。

几日之后,消息传出,张巡抚病了,暂时不能视事,这位老抚台,显然已经有了急流勇退之心,不过要下定决心,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乌纱帽实在不容易,正如后世歌词中所说:我好像再活五百年。张巡抚是个俗人,他估摸着要写歌,也非要写一个我还想再做官三百年。

可是不请辞,这官做的也实在味同嚼蜡,明报的文章,早就在士林中传开,大家在江西,固然不敢明着来笑话这位老大人,可是这拐弯抹角,含沙射影的却是不少,这种话别人听不出,张抚台却是听得出。

莫说士林,便是那些个下属官吏,怕对他的敬畏也开始有限了,堂堂抚台,消息如此不灵通,居然不能和朝廷步调一致,闹出这个笑话,还被浙江的巡抚如此羞辱,以至于连出来见人都不能从容,这样的抚台,有什么可敬畏的?

第五百四十四章:杀人父母不共戴天

痛打落水狗,是我党……额,是徐某人的光荣传统。

张抚台落水了,徐谦手里抓满了石子,毫不犹豫朝落水的张抚台砸去。

三天大小骂,十天一大骂,如今已经成为了徐某人的生活习惯,不找个时间骂一骂那位江西的仁兄同僚,徐谦觉得自己骨头痒痒,反正新政渐渐步入轨道,徐某人也是闲来无事,这叫不骂白不骂,骂了还想骂,高兴了骂你,不高兴还骂你,你能奈何,有种咬我。

可惜张抚台不敢咬,他现在在学习定气养神的功夫,每日起来,少不得要对自己说几句:“要镇定,要镇定,几篇叫骂文章是吓不倒我的。”

事实上,人的脸皮在经过锻炼之后,确实能够越来越厚的。

骂了第一次,张抚台或许气的哇哇乱叫,第二次,他必定捶胸跌足,可是这次数多了,是人都得麻木,骂的多了,张抚台也就不怎么当一回事了。他现在就是混日子,混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反正没脸没了皮,也不在乎什么了。

只是徐某人的毅力,实在让人大开眼界,你说你一个堂堂抚台,睚眦必报到这个程度,也算是罕见,可偏偏徐抚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津津乐道,至今过去近一个月,依旧兴趣盎然,惹得下头的生员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某日都猜测,徐抚台今日是不是又要推陈出新,研究出什么新的骂法。

骂人也是一门手艺,徐谦如今算是将骂人发挥到了淋淋尽致的地步,身为状元公,他写诗词来骂,他做八股来骂,他写散文来骂,总而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