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欢乐土匪闹民国(半渡)-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除了刚刚进入战俘营的那几天,苏军战俘还是受到了尽可能的人道待遇,尤其是那些飞行员、装甲兵、炮兵等技术兵种,生活条件简直比看守还要好。

除了体力劳动之外,每天还要接受长达几个小时的政治教育,开始维克多把这种时间当做偷懒打盹的机会,但后来发现,这种政治教育并不是枯燥的长篇大论,和党派、主义也牵扯极少,只是详细地介绍着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一天天下来,维克多发现自己对中国的了解正在不断加深,这个民族在他眼中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显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多年以后,他和邵平义成了最好的朋友,还娶了一个文静的中国女人做妻子,满口的河北方言,和中国人拥有一样的喜怒哀乐。

从新来到的苏军战俘口中,维克多了解到前线最新的战况,出乎他的意料,强大的苏联红军竟然没有夺回阿巴该图,反而连连损兵折将。

听说,布柳赫尔司令官向斯大林元帅提出建议,要求在冬季来临之前,和中国人尽快议和。

还听说,中国人竟然拒绝了和平建议……

三七零章不约而同

被关在沙漠深处戒备森严的战俘营,维克多已经放弃了逃跑了心思,只有等到这一仗打完,他才有回家的机会。

所以听说布柳赫尔司令官建议和中国人谈判,维克多就充满了期望,但他却不知道,加伦将军对这次和谈并没有诚意,只想迷惑中国人一下,为下一次进攻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大乌里前线指挥部中,加伦将军正在大发脾气,屋中的几十名苏联军官噤若寒蝉,谁都不敢去碰这个霉头。

自从中队攻占阿巴该图之后,加伦将军的脾气就坏了许多,司令部里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但前线总是传来坏消息,司令官阁下也一次又一次被激怒。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炮兵刚刚转移阵地,就会又遭到敌人的炮击?整整损失了十五门重炮,三个重炮营完蛋了!”

加伦将军的胡子一翘一翘的,如果目光可以杀人,站在他对面的参谋长诺亚夫斯基早就死了一百遍。

“原因已经调查清楚了,是一伙白俄分子穿着红军制服,对我军阵地进行渗透侦查,炮兵阵地就是被他们发现的。”

诺亚夫斯基的额头微微见汗,部队的保密和反侦察工作,本来就是他份内的责任,出了这么大的纰漏,绝不是几句话就能随便搪塞过去的。不等加伦将军问责,他又急忙解释道:“这些白俄分子都经受过特别训练。侦查和反侦察能力很强,又对红军的内部组织非常熟悉,警卫部队都被他们混了过去。”

“这是对革命事业的犯罪,诺亚夫斯基同志!立刻更换所有口令,在我军腹地内加派巡逻部队,一定要把这些可恶的奸细全部抓住!”加仑将军越说越激动:“这支中队非常狡猾,我们不能把精力浪费在这种无谓的纠缠上。进攻,我们需要进攻,红军需要握紧铁拳。对敌人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从满洲里撤退五六天了,中苏之间的战斗始终保持在团一级规模,双方互有胜负。谁都没占到多大的便宜。

中队的战术很讨厌,他们依仗有强大的人力运送给养物资,所以把防御阵型铺得很开,还每每主动出击打击苏军的铁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相比之下,这种态势对中队更有利,数万苏军精锐云集大乌里,每天消耗巨大,却迟迟打不开局面。中队的援军却在源源不断地赶来,被撕裂的防御阵型正在不断恢复之中。

“司令官阁下。我军在上一波攻势中消耗很大,暂时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进攻,现在的僵持虽然令人反感,却是一个必须经过的过程。”

苏联红军的构成更接近现代化军队,对后勤物资的需求量很大。在进攻扎赉诺尔和满洲里的过程中,一线部队的粮食弹药都基本消耗完毕,想要再对阿巴该图发动大规模进攻,就得重新进行准备。

“时间,我需要时间!中国人的工事每天都在加固,多耽误一分钟就要多牺牲一个红军战士!”

从中队的动向来看。他们并没有急于全力进攻大乌里,而是小心地以阿巴该图为支撑,重新拉起了一道防线。这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苏军此时犹如强弩之末,后劲不足却依然锋利,很希望和中队打一场运动战,对攻战,但是绿脚兵向后一缩,躲进了这几天紧急打造的工事之中,苏军却没有力量冲破这冰冷冻土构筑的防线。

回头想一想,中队进攻大乌里,其实做的是两手准备,如果苏军继续强攻满洲里,中队就会集中兵力切断铁路运输,对困于城下的苏军进行反包围。而加伦将军果断撤兵之后,中队完成了围魏救赵的目的,也主动退缩防御,不和苏军硬拼。

一来一去,双方算打了个平手。

但加伦将军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斯大林元帅给他的任务很明确,消灭一切敢于和苏军进行战斗的中队,远东集团军的半数主力集结于大乌里,正面也只有三四万中队,这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只要一场摧枯拉朽的进攻,消灭敌人一到两个师,就能彻底摧毁张学良的抵抗决心,接受苏联的和平条件。

点起烟斗,喷出一股浓浓的烟雾,加伦将军硕大的头颅隐没在其中,一红一暗,烟斗抽完,加伦将军已经做出了决定:“17号,17号之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对阿巴该图的中队发起进攻!”

加伦将军只给了诺亚夫斯基7天时间,对于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进攻来说,这个准备时间实在太少了,但是没有办法,冬天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就像地狱一样寒冷,加伦将军希望能在12月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苏维埃正在集中力量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作重心从阶级革命转为经济建设,这场耗费巨大的战争必须尽快结束。

“司令官阁下,17号就发起攻势是不可能的,随着天气转冷,西伯利亚铁路运力下降,部队急需的御寒装备都还没有运到。”

诺亚夫斯基犹豫了一下,建议道:“冬季马上就要来到,继续战争对中苏双方都没有好处,我建议可以回到谈判桌前,和中队探讨和平的可能。”

中东路战争打到现在,苏军几乎节节取胜,虽然最后的满洲里之战有些虎头蛇尾,但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苏军才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见好就收,诺亚夫斯基觉得这个结果也不错,这几天他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对面这支中队并不好对付。

“谈和?不,不,斯大林元帅不会同意的,我们虽然消灭了东北军的一个旅,但张学良有三十几个旅,随时还可能对苏联发起挑衅……”刚刚说到这里,加伦将军眼睛突然一转,闭上嘴巴停口不说。

兵不厌诈,反正现在也没有能力发起进攻,还总是被中队骚扰,干脆先和中国人谈判,一方面迷惑他们,一方面却集中力量准备发起致命一击。

加伦将军越想越得意,当场用华丽的语言称赞了诺亚夫斯基的天才建议,并命他起草一份报告,向最高统帅斯大林同志汇报此事。

诺亚夫斯基得到领导表扬,干劲十足,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拟好了一份报告书,送到了加伦将军手上。

“这是给斯大林同志的报告,这是和中国人的谈判纲要。”

加伦将军直接拿过那份谈判纲要翻看起来,然后抓起一支铅笔边说边改。

“这一条不行,对中国人的态度要强硬一些,中东铁路必须百分之百恢复到战前的状态,我们没有必要让步。”

“这一条也不行,没必要和中国人交换俘虏,红军战士都会战斗到最后一刻,中国人手里根本没有多少战俘。”

“还可以再加上这么两条,中国方面必须赔偿苏联的战争损失,具体金额由苏维埃的经济专家估算,中国方面必须让出松花江航道的行使权,海参崴的远东出海口会更加安全……”

诺亚夫斯基开始还想争辩两句,后来终于明白,加伦将军根本没有谈判的诚意。

“司令官阁下,你是要通过谈判迷惑中国人吗?”

“是的,我们需要一个安稳的准备时间,尽可能的集中兵力。”加伦将军得意地笑了笑,又接着说道:“不过这次谈判在政治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中国人清醒一些,了解我们的底线和目的,为一个月后真正的谈判打下基础。”

既然是谈判,当然就会有争论,有扯皮,可以和中国人慢慢拖时间,等到中队的主力被红军消灭之后,中国人自然就会回到谈判桌前。

这个老谋深算的计划报到莫斯科之后,立刻得到了斯大林的同意,最高统帅雷厉风行的安排之下,苏联方面向中国发出了和平谈判的目标。

一切都显得很合理,苏军一波强大的攻势刚刚结束,现在和中队僵持在西部国境线一带,眼看要进入寒冷的冬季,这个时候提出和谈,令人无法怀疑苏联的诚意。

事情进行的很顺利,中国方面很快做出积极回应,并单方面宣布在西线停火,为和谈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中国人的态度如此积极,让加伦将军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中队虽然在阿巴该图到满洲里一线和苏军对峙,但这样的消耗战最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孱弱的中阀明显坚持不住了。

“拖住他们进行谈判,直到红军发起进攻。”

这是斯大林和加伦将军对苏联谈判代表团的共同要求。

谁都没有想到,中国谈判代表团也接到了同样的命令,和加伦将军一样,肖林也在暗中计划发起一场对苏军的犀利打击,彻底扭转战场形势。

三七一章崔可夫元帅

这几天同江的天气不好,每天都看不到太阳的影子,天色总是灰蒙蒙的。

苏军夺取同江和富锦之后,没有继续向黑龙江腹地前进,重心转向西线战役,不过在同江一线还是留下了近万人的防御部队,以防止中队反扑。

原因无他,同江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从这里北进可以直下哈巴罗夫斯克,切断远东铁路,整个滨海地区都将受到威胁,甚至包括苏联在远东唯一的不冻港海参崴。

与到处都是田地的中国不同,苏联远东西伯利亚一带地广人稀,到处都是荒原和原始森林,如果远东铁路被切断,广裘的滨海地区就会像冬天裸露在体外的四肢,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很容易就会冻伤、坏死、甚至脱落……

午饭之后,空气中充满了冰冷的湿气,吸进肺里就会感到一阵阵生疼,好像里面带着锋利的冰碴子,把气管都割破了。同江北面的一处哨卡外,几名身穿浅灰色军大衣的卫兵轻轻跺着脚,以抵御不断渗入鞋底的寒气。

远处突然响起了一阵马达声,两辆苏军卡车在雪原中逶迤而来,车门上鲜红的镰刀斧头标志清晰可见,不多时就来到近前,停在了哨卡的路障前。

“哨兵同志,我是35师的安德耶夫少校,奉命进入同江,请放行。”

副驾驶坐着一名军官。相貌堂堂,操着一口地道的莫斯科口音。哨兵接过他的证件和调动证明信,一切手续齐全,上面还有远东集团军参谋长诺亚夫斯基的亲笔签名,没有任何问题。

“从西线来?大冷天的赶了这么远的路,你们可真辛苦。”哨兵排长将证件递还回去。

“一切为了苏维埃。”安德耶夫少校面无表情地摇起了车窗。

又绕到车厢后面掀开厚重的棉布帘,里面席地而坐。满满当当都是红军士兵,一阵冷风吹进去,他们一起转过头。恼怒地瞪着哨兵排长。

再趴下看看车底,也没什么问题,哨兵排长终于挥了挥手。从路边的哨所中走出几名士兵,一起搬动着沉重的路障。

被车门挡着,哨兵排长没有看到,“安德耶夫”少校此时两腿正在激烈地颤抖着,怎么都停不下来。

“快,快,快些呀!”

他在心里不停地催促着,恨不得派手下的士兵去帮忙。但是在绿脚兵特务营受训的时候,教官就反复强调过自然和镇定的重要性,这个时候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等这些哨兵把路障搬开。

偏偏这些哨兵的动作很慢,有一个家伙还在雪地上摔了一跤,半天都爬不起来,“安德耶夫”装出一副强忍着不耐烦的样子,推开车门跳了下去。

“怎么回事?太慢了。要不要我的人帮忙?……”

正在此时,身后又响起一阵汽车马达声,“安德耶夫”扭头一看,是一辆银灰色的军用吉普。

“我是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少校,这是我的通信证和介绍信。”车上跳下来的也是一名少校,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好像能看到人的心里,“安德耶夫”的心里一跳,转过头避开了他的目光。

“同志你好,你们也是去同江的吗?”崔可夫却是个自来熟,主动凑了上来。

“是的,我们到同江有任务。”

“太巧了,我也去同江!”崔可夫的笑容很真诚,又拉着“安德耶夫”不停的问长问短。

看到崔可夫的目光不时在卡车上扫来扫去,“安德耶夫”心里越发不安,伸手在车厢上敲了两下,对车内喊道:“都下来帮忙,这里的哨兵同志摔伤了。”

忽忽腾腾跳下来一群士兵,崔可夫打量着他们,目光越发变得冰冷。脱掉手套,用指甲在车帮上的一块黑色的污渍上轻轻刮了两下,然后送到嘴里尝了尝。

是血迹,已经干涸,但在冰冷的天气里还有一丝腥味,应该是一天内留下的。

车帮上隐约可见新鲜的弹孔,有些人的衣服并不合身,崔可夫瞬间已经做出判断,这伙人八成是白俄“救”假扮的!

转过身默默走向旁边的哨所,但是“安德耶夫”早就在盯着他的动静,一看情况不对,拔出枪来对着崔可夫就是一枪,崔可夫应声倒地。

哨兵们这才发现不对,纷纷举枪和白俄对射,但是两辆卡车上的白俄足有六十多人,不一会就把哨所的红军全部杀光了。

“渗透任务失败了,计划变更!现在占领哨所,控制这条公路,等待中国兄弟上来支援!”发布命令的就是那个“安德耶夫”,此时远处已经响起了隆隆的炮声,中队的主动开始了!

两支大军堂堂正正的作战,手下这几十名白俄帮不上什么忙,还可能被中国兄弟误伤,安德耶夫干脆把这座哨卡改成了一道阻击阵地,准备在这里拦截逃走的红军。

这一仗的胜负没有悬念,中国人出动了整整两万人,还有飞机大炮助阵,同江城中只有一个加强团,当然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安德耶夫”对特种作战不擅长,但他也是从军多年的老兵,对战争并不陌生。在他看来,中队突然反攻同江,无疑是一步扭转乾坤的好棋。

红军的主力都集中在西线,被拖在满洲里一带,中国人一面和苏联谈判,一面却暗中策划在东线反攻,突出奇兵拿下同江。

绿脚兵的战斗力果然强悍,就连大名鼎鼎的布柳赫尔将军也不是对手,跟着中国人混还挺有奔头。

得给他们送点拿得出手的礼物,那个叫做崔可夫的少校军官好像还没死,刚才听说他是远东集团军司令部的参谋,肯定知道很多红军的情报,干脆抓去送给中国人。

崔可夫中弹的部队在右胸,虽然暂时不致命,但却非常严重,肺部被打穿,血流不止,趴在雪地上很快就失去了意识。

混混沉沉中,他觉得自己好像被抬上了一辆卡车。

一代名将的命运就此转变,崔可夫离建功立业的斯大林格勒越来越远,却离三棵树战俘营越来越近。

三七二章伏罗希洛夫委员

如同平地一声惊雷,收复同江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胜利的捷报传来,压抑已久的国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爱国热情的缺口,黑龙江沸腾了,东北沸腾了,整个中国都沸腾了。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虽有无数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抵抗,但怎奈国家羸弱,打一仗就输一仗,签下了一连串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徒使烈士太息于九泉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战争中取得的任何一点胜利,都会极大的振奋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收复同江的第二天,在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苏游行,在南京、北平、奉天、上海、归绥等大中城市中,还举行了数万群众规模的大型集会,讨伐苏俄红色帝国主义,声援东北军收复中东铁路,为前线将士捐款捐物,青年学生投笔从戎,既然报名从军……

各界人士的慰问电如同雪片般朝东北飞来,新闻记者蜂拥赶往奉天和前线,外国报纸和广播纷纷以大量篇幅报道中苏之战,中东路事件一时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

奉天张学良帅府外一时车水马龙,除了闻风而至的记者之外,许多蛰伏观望的奉系大佬纷纷登门,主动提出支援前线战事,有钱出钱,有兵出兵。张学良开战之前的目的终于达到了,这场胜利使得少帅的威望急剧上升。奉系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暂时被淡化平息。

相比之下,同江就更加热闹,肖林的前沿指挥部已经搬到了这里,与在双城时的低调肃静不同,这里被不断赶到的慰问团和记者包围,其中不乏一些心怀别样心思的南京代表和日本人。

“这还是前线战场吗?简直像个菜市场,肖军长。这样子下去可不行。”邵得彪站着二楼会议室窗前,看着院子里出出进进的各界人士眉头紧皱。

“嗯,是得管管了。不过这些人都是咱们的坚实后盾。可不能用大棒子赶出去。”肖林笑盈盈地点点头,转过身对苏民毅说道:“苏参谋长,这件事交给你了。在同江市府设置一个联络站,凡是从后方来的一律统一接待。”

打了胜仗,苏民毅的心情也不错,笑呵呵地应道:“好的,正好缴获了一批苏军的武器装备,还有十几个俘虏现身说法,拉出去肯定能镇住这些记者。”

“这样安排不错,不过思路还可以放宽一点。”肖林点点头道:“可以收集一些苏军在中国境内烧杀抢掠的罪证,整理一套相关的数据,数字不一定准确。但一定要详实。能配上照片最好,比如被炸毁的民居,死于战争的难民什么的,向国际社会凸显我们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质。”

“是,这个办法好!”苏民毅眼睛眨了眨。瞬间就心领神会。

两只大军在人口稠密地带交战,想找两间毁于战火的房子太容易了,肖林话里说得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对外宣称,不妨弄虚作假。

“还有,为了振奋士气。可以在我军基层官兵中树立一些模范典型,尤其是那些勇于牺牲的烈士,决不能流血再流泪,要把他们的事迹整理出来,向全国人民大张旗鼓的宣传……”

苏民毅一一答应,转身而去,邵得彪在一旁轻轻拍着自己的后脑勺,佩服不已的说道:“兄弟,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怎么一转就是一个主意?不用说,这个宣传事迹推出去后,咱们又会接到一大笔捐款!”

这时蒋百里正好和石醉六一前一后走进来,见肖林他们聊得热闹,接过话头说道:“现在捐款都不算厉害的,听说上海工商界干脆都捐了两架飞机。”

邵得彪先是一喜,突然又是满脸痛惜的神情:“可惜喽,这些飞机都便宜徐世英了,什么时候咱们也有自己的空军就好了。”

肖林点头应道:“慢慢来,咱们不是抓了几个苏联飞行员吗?这几个飞行员就是种子,咱们迟早会把空军办起来的。”

“对了,苏军方面今天派来代表,向我们索要一名俘虏。”邵得彪眼睛里闪动着狡黠的光芒:“我觉得这件事透着蹊跷,这个俘虏看来身份不一般,正好可以敲一笔竹杠。”

“噢,是个大官吗?叫什么名字?”肖林也来了兴趣,不过心里暗自奇怪。同江之间虽然击溃了苏军一个团,但没听说抓到什么高级军官,最多也就是个中校什么的。

“是个少校,名字很长,叫做……”邵得彪掏出个小本本,翻到最后一页念道:“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肖林笑道:“老毛子的名字都是这样,一大嘟噜谁都记不住……,等等,你说他叫什么名字?”

这个崔可夫,是不是日后死守斯大林格勒的那个崔可夫呢?如果是他,那可真是抓到一条大鱼,抓到苏军日后的陆军总司令,崔可夫元帅。

“这个崔可夫什么来头知道吗?苏军代表开的什么条件?”

“老毛子不肯透露底细,不过开的条件不低,愿意用扎贲诺尔被俘的我军上校团长交换,看样子如果敲一敲,还能再加些好处。”

蒋百里插话道:“哼,老毛子还想糊弄咱们,韩光第17旅的高级军官全部战死,就连受伤的张秀英团长也举枪自尽,哪有被俘的上校团长?”

“兄弟部队这么多,咱们也管不过来,这个崔可夫先不给他,送到三棵树去。”肖林此时已经拿定了主意,不管此崔可夫是不是彼崔可夫,反正不能先还给苏联。虽然还不知道这个未来的元帅有什么用。但想到一位历史名人的性命就在自己手心里捏着,肖林还是感到一阵异样的快感。

邵得彪转身抓起电话安排,对方好像在报告什么事情,嗯嗯啊啊了半天才说到正事,放下电话又对肖林说道:“奉天方面又派出来一个日本观摩团,由张景惠亲自陪着,说是要学习同江之战的经验。明天下午四点抵达同江……”

石醉六一向话少,此刻却插言道:“日本鬼子一向鬼鬼祟祟的,这是想探咱们的虚实。决不能让这个狗屁观摩团得逞,最好把他们拦在同江之外。”

中苏开战后,日本人一直显得非常热心。主动提出向前线部队派出日本顾问,以对抗苏联红军。不过肖林当然知道这些中山狼暗藏祸心,直接干脆拒绝,根本没搭理这个茬。

“石先生放心,你看咱们绿脚兵中一个日本顾问都没有,我早对日本人提着小心呢!”肖林想了想又说道:“不过张景惠也是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委员,大面上不能闹得太僵。这样吧,我干脆躲两天,暂时不对外露面;张景惠要是问了,就说前线军情紧急。我去视察了。”

“不过依我看,咱们也的确应该继续向前,不给苏军喘息的机会。”石醉六伸手在地图上轻轻拍了拍,示意肖林上前,然后接着说道:“我军以五十七师、四十五师暨教导大队共计三万余兵力。一举收复黑龙江边境重镇同江,这虽然是个了不起的胜利,但离打败苏军还早得很。”

绿脚兵调动大军攻克同江,驻守在这里的苏军舰队没了陆基的支持,也只好灰溜溜地撤退,苏军在东线的防御阵型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这个时候不趁机进攻扩大战果,实在对不起这些日子的耐心等待、苦心准备。

“我军收复同江已经整整一天,部队未经恶战,又经过短暂休整,正好可以跨过国境线,主动向苏联腹地进攻。只有把苏军打疼了,把布柳赫尔的主力逼得调过来,西线方面才能巩固阵地,守住满洲里一带。”

插话的是蒋百里,拿下同江,进一步威胁苏军腹地,这是战前就定下的大方针,但是苏联守军撤走之前将所有重要的桥梁建筑全部炸毁,为了确保这个桥头堡不失,绿脚兵已经在这里耽误了一天。

“是,我也正有这个意思。”肖林点点头,深手在道:“苏军现在防御空虚,我们正好可以拿哈巴罗夫斯克开刀,只要切断了西伯利亚铁路,斯大林就得乖乖地和我们谈判。”……

有人欢喜有人愁,同江被中队收复,中方举国欢庆,苏方的所有报纸广播却集体失声,对这场战斗绝口不提。

不过对于军队内部的人来说,同江失守根本就不是一个秘密,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瞒住,口口相传中,全苏联都知道布柳赫尔将军在前线打了一个大败仗。

这实在是有些冤枉布柳赫尔,平心而论,苏军到现在为止还占据着上风,消灭了中国的东北江防舰队,以及韩光第的17旅。但是小道消息就是这样,传着传着就走形变样,和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收到同江失守的消息,如同下巴上挨了重重一拳,加伦将军只觉得一阵阵头晕目眩,眼冒金星。

怎么会这样?中国人竟然还有实力发起反击!在冰天雪地的十一月下旬,他们要迈进西伯利亚吗?

这一切都超出了加伦将军的认知范围,在他的常识里,冬天的西伯利亚是人类的禁地,中国的东北军就是一群穿着军装的土匪,这两者根本不可能发生交集。

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中,关上灯,拉上厚厚的窗帘,两手托着沉重的脑袋,加伦将军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虽然壁炉中火光熊熊,但是加伦将军只要想起克林姆林宫中那个矮小的身影,就觉得后背上传来一阵阵彻骨的寒意。

在这次中东路之战中,苏联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以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换句话说,斯大林同志对这一仗势在必得。

出任远东集团军总司令,无疑是布柳赫尔军旅生涯中的最高峰。但如果这一仗打败了,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不言而喻。

不知不觉,布柳赫尔想起了他的挚友和老上级,红军的缔造者之一,苏联最伟大的军事家——伏龙芝。

伏龙芝在苏联军中的影响无人可以比拟,哪怕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也对他非常尊重。两年前在伏龙芝同志的主持下,红军进行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军事改革,从庞大的550万人缩减到56万人。并建立了空军、装甲兵等现代化兵种部队。

但是伏龙芝最后还是死得不明不白。

1925年伏龙芝胃病发作,斯大林以党中央的名义通过一项决议,一定要给伏龙芝进行剖腹手术。伏龙芝自知大祸临头。但又无力改变什么,最后只留下这样一句遗言:“我必将死在手术台上……”

想起了伏龙芝的命运,加仑将军不由得轻轻打了一个冷战,作为老下级和忠实的朋友,他对伏龙芝的死因心知肚明。

如果红军在中东路战争中不能以胜利收场,就必须有人站出来为此负责。左思右想,加伦将军觉得自己正是最合适的人选,无论谁是克林姆林宫的主人。肯定都会选择自己做替罪羊。

要想逃过这一劫,就必须尽快在战场上挽回被动……

正在恍惚出神的时候,桌上的电话机突然响起一阵刺耳的铃声,布柳赫尔恍惚中楞楞地盯着它看了半天,才抓起话筒沉声问道。

“我是布柳赫尔。哪位?”

“我是参谋长诺亚夫斯基,报告司令官阁下,莫斯科刚刚发来电报,伏罗希洛夫同志的专机将于今天下午四点半抵达大乌里机场。”

来了!布柳赫尔心中一惊,伏罗希洛夫就是斯大林豢养的一条恶犬,为他看好军队这片最重要的地盘。既然伏罗希洛夫出马。恐怕斯大林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任……

“司令官阁下,司令官阁下?”话筒中传来诺亚夫斯基的疑惑的呼唤,布柳赫尔定了定神,用沉稳的声音回答道:“好的,用最高规格接待伏罗希洛夫同志,一定要让陆海军委员看到我们远东红军蓬勃的革命精神!”……

伏罗希洛夫的专机准时抵达大乌里,布柳赫尔以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