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狙击南宋(寇十)-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审官为知太原府陈规,陪审官为知京兆府张角、开封府尹宗颖、越王赵偲。而华王狄烈及一干文武大臣、各国使节则端坐于审判台两侧,聆听审判。
    而最令人瞩目的,则是证人台上那支传说中的女兵队伍——天骄营女兵。
    天骄营女兵,除了已经退役的王妃赵玉嫱、叶蝶儿、杨调儿等诸女,因为身份的缘故,不便露面,其余在女儿岭之役幸存的女兵二百余人,在辛玉奴的率领下,代表天使营、天籁营及无数被辱姐妹,上堂做证。
    二百多名天骄女兵,齐刷刷站成一个方队。绿巾裹头,墨绿色的军服熨合贴身,宽阔的牛皮带,将纤腰杀得细细的。每一女兵鼓鼓的胸前,悬挂着银灿灿的银质勋章,宛若一道比艮岳未毁时更为亮丽的风景线,令人望之目眩神迷……
    东京百姓,有一半是冲着看北奴的下场,还有一半则是冲着看这支传说中的女兵队伍来的。他们没有失望,这支军容整肃、刚柔并济。英姿飒爽、怎也看不够的女兵队伍。当真令人大开眼界,满满敬意。甚至天枢官员与各国来使,都忍不住频频侧顾——没法子,太抢眼了。
    只是。谁也不曾注意到。这支整齐站成十排的女兵方队中。只有前三排的女兵,红颜绿装,笔挺如枪。英姿飒爽,光彩照人。自第四排起,一直到队尾,队伍正中央的部分女兵,或拄杖、或渺目、或疤面、或缺指……领队辛玉奴,更是一坐在轮椅上的半残之人。
    这些敢于挑战千年以来的礼法和内心的恐惧而奋起战斗的小娘子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但是,站在这个地方,融入这个团体,她们,无怨无悔。
    四月初九,卯时二刻(早晨六点),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大地之初,金国战犯大审判,开始。
    数万百姓,围了数十重,水泄不通。实在看不清的,登上光秃秃的万岁山;实在挤不进的,立于景龙江岸。虽然远了点,视线模模,但只要能听清宣判就行。
    嗯,为了解决这个扩音问题,负责场地的宗颖采用的是最简单原始的“通讯基本靠吼”——挑选百名大嗓门壮汉,稍加训练,即可投入应用。只待判官宣判,这百名“扩音师”就将判词吼达方圆数里。
    吴乞买无疑是幸运的,在完成牵羊礼当日,就在汉魂堂神社前,这位金国皇帝心力交猝,油尽灯枯,吐血三升,当场暴亡。皇后唐括氏,也呕血昏厥。这样一来,三十四名战犯,就变成了三十三名。
    四月初九这一天,三十三名战犯立于囚车,被天诛甲士押送至审判台前。一个个金国重臣、皇子、大将,身着囚服,披枷带镣,额角刺青,满面戾气,目光怨毒,依次排列在候审台上。
    首先,由主审官陈规宣读开审词:“自靖康以来,北虏屡犯我中原,残害百姓,践踏河山,两河赤地,呦呦鬼哭;更掳掠宗室,驱使万民,或为奴仆,或发卖边荒……靖康之后,亡我汉室之心不死,年年南侵,春秋往复,将我大好河山,视为围猎之场。我中原义士,汉家男儿,岂是引颈就戮之辈?当振长戈以奋起,矢志绝地以反击;诛绝百万被毛戴角之鞑虏,洗尽千日残惨虐酷之奇辱……”
    一番慷慨激昂的开审词,经百名大汉引吭高吼,声达数里,振聋发聩,引发东京数万百姓强烈共鸣。陈规每读一句,场外便喝彩一声,到得最后,应和之声,此起彼伏,竟成山呼海啸之势。
    当百姓的情绪被调动到极致之时,公审正式开场。
    首先宣布罪状的,就是完颜宗翰。这位金国国相、都元帅也算倒霉,原本排名老二,只因国主暴毙,一跃升为头号战犯。但严格地说,却也不冤,因为相比起金主吴乞买,完颜宗翰在中原朝野的凶名最炽,并且他还是侵宋灭宋的真正执行者。
    首先由证人张孝纯指控完颜宗翰,以金西路军左副元帅的身份,率六万金军,于靖康元年元月入侵太原,至九月攻陷太原,前后残杀守城及增援的宋军将士十数万人。更令人发指的是,太原城破后,守将王禀投河殉国,对这样的忠贞义士,完颜宗翰非但不厚礼以葬,反而指令部属纵马践踏其遗躯以泄愤……
    说到激愤处,张孝纯涕泪满须,悲不成声。做为当年太原保卫战的指挥者及王禀的战友,原知太原府张孝纯的证词,极具可信度与感染力。围观百姓,听得义士投河,莫不一掬同情之泪;待闻遗体惨遭蹂躏,无不义愤填膺。当场就有近千靠近栅栏的百姓,将身上的硬物如钱币、银钿、碎银、甚至脱下布鞋照候审台上扔去。若非距离太远,物件细小,杀伤力太弱,估计这位大金国相会上演一出被金钱活生生砸死的奇观……
    待到天骄女兵一个个站出来,控诉被掳北上途中,被完颜宗翰属下兽兵蹂躏、侮辱,诸女或忍辱偷生,或自绝于世时,现场气氛更是达到**。数万百姓怒吼震天,处死之声,直上云霄。
    女兵们泪流满面。将这惨痛的过往当众道出,无异于将早已愈合的伤疤再次撕开,痛彻心脾。但她们是军人,必须服从命令——最重要的是,为了替北迁路上死去的姐妹及自己讨还公道,必须这样做!
    她们将含笑带泪,替北迁之路、女儿岭上,逝去的那一缕缕芳魂,看着仇寇走向灭亡!
    人证物证俱全,证据确凿,主审官陈规宣读判词:
    “奴酋完颜宗翰,自宣和末年以来,屡次南侵。围困太原九月,令我军民死伤无算,城破之后,残杀幸存军民,更纵乱马践踏投水身亡之守将王禀遗躯,恶行令人发指……破我东京城,俘掠宋帝,残害淫辱宗姬民女无数,实是罪大恶极,罪在不赦,按律当处以极刑。完颜宗翰,你可服判?”
    由于审判的几乎全是女真人,自然得放上几个通译,陈规每念一句,自有通译翻译一句。
    此时的完颜宗翰,已是病入膏肓,身体早垮了。对张孝纯的指控,只是冷笑不语,对女兵的控诉,则木然以对。待听完宣判之后,只是翻了翻眼皮子,淡淡道:“折腾完没有?完了就动手吧!怎么痛快怎么来,且看真正的女真汉子,会不会皱眉。”
    接下来,是完颜希尹,就凭这位金国侍中昔日在南侵的金东路军中,所担任的元帅右监军之职,就难逃战争罪责,列为二号战犯,绝不冤枉,更莫说在家族封地冷山,生生将茂德帝姬赵福金折磨至死……
    蒲察石家奴,毁灭平定军的刽子手。上至守将季霆,下至普通平定百姓,均死难于其手,背负累累血债。天诛军中,光是证人就是重量极的:岳飞、王贵、徐庆、郭大石……无一不是当年蒲察石家奴血洗平定军的劫后余生者,他们的证词,就是亲身经历。
    完颜宗干、阿鲁补……
    从四月初九至四月十二,整整三日公审,金国战犯的累累罪行,令东京百姓仿佛回到了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追昔抚今,更令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太平安宁,倍加感激结束这噩梦乱世,救万民于水火的天枢华王!
    四月十二,所有直接参与南侵之战的战犯,如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宗敏(阿鲁补)、蒲察石家奴、胡实海、萧仲恭……等一十七名战犯,尽数被处以极刑——“蒙山不屈花不辣”,这是女真人的专用极刑,即拉肋而死。以彼之道,还诸彼身。
    其余间接参与南侵之战(如在朝堂支持之类)的战犯,如完颜宗干、宗磐、宗隽、宗朝、浑黜、讹谋罕、撒里古独、裴满突捻……等等,按罪行轻重,处以五刑。如浑黜、讹谋罕被处以膑刑,终身囚禁;撒里古独、裴满突捻被处以劓刑,终身囚禁;高庆裔、萧庆、按打曷等,杖脊八十,罚苦役三年;而阿骨打与吴乞买家诸皇子,如完颜宗干、宗磐、宗隽、宗朝、宗固、宗雅、宗顺、宗英、鹘懒、神土门、斡烈等等,尽数被处以——宫刑!囚禁终身。
    所有被判处终身囚禁的战犯,包括二百余名金国宗室,择日押往擒龙岛囚禁,终身不得离岛。
    国破家亡,海天茫茫,这些亡国者的命运,不会比当年被囚五国城“坐井观天”的悲催父子好多少……
    东京大审判,凝聚了人心,将华王声望推向更高峰。同时,在天下人前,宣告彻底终结女真王朝。(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章 南宋有变
    (鞠躬拜谢大盟厚礼,还有几位兄弟的小赏赠票,也一并谢过。)
    ~~~~~~~~~~~~~~~~~~~~~~~~~~~~~~
    东京“牵羊大典”结束当日,兴元朝使节、康王赵构吐血卧床,一病不起。已获自由的韦太妃与邢妃,日夜侍奉于榻前,以泪洗面。生离死别五载,母子夫妻重聚,本应共享天伦,不曾想却成这般模样,怎不令二妃悲痛欲绝。
    赵构出使之前,突发“旧疾”,呕血卧床,这事在兴元朝闹出的动静不小,狄烈当然也是知道的。一国使节在本势力范围内突罹疾患,当然得要引起高度重视。狄烈当即派出医侍诊治,得到的诊断结果,是“重疾未愈,鞍马劳顿,神智受激,五内失衡,旧创复发,根元大损。”
    看到这样的诊断结果,狄烈摇头失笑——如果说,赵构出使之前,那场突出其来的、类似食物中毒的症状,被兴元朝太医宣称是所谓的“旧疾”,用以掩盖赵栩的阴谋手段的话,而这一次的“旧创复发”,可就是实打实的了。
    赵构的身体素质的确是很不错的,在靖康元年,出使金营为质时,就曾以骑射之姿,令金人刮目相看,甚至因此而赢得了换质逃生的机会。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赵构更是活到了历代帝王中罕有的八十余岁年纪,当真是“老而不死谓之贼”的典范。
    而在这一时空中,赵构却生生是被伤到了元气根本——无论有着怎样良好的身体素质。在严重食物中毒,险死还生之后,短短三日之内,立即踏上远途旅程,这简直是在拿生命做赌注,消耗自家寿元。但赵九也是没办法啊!都是被赵七逼的……
    赵构卧病,太上龙殡之事,多交由副使秦桧操办。对于龙殡安葬于何处,赵梃曾代表天枢与故宋皇子的双重身份,探视九兄。提议应遵祖制。将父皇安葬于巩县帝陵。
    赵梃这个提议,还是相当合乎规制的。巩县位于郑州与洛阳之间,南望嵩山,北临黄河。洛水自西向东蜿蜒而来。这里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北宋一共有九个皇帝。除徽宗与钦宗父子两个倒霉蛋之外,其余七个皇帝都葬在这里,加上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巩县皇陵素有“七帝八陵”之称。将太上葬于祖陵,合情合理。
    但赵构却坚决否决,一边将邢妃递来的汤药碗推开,一边语气激愤道:“二十三弟,你睁大眼睛看看,京畿、河南,如今是谁家的天下?将太上的龙殡葬于他国之祖陵,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若非实施难度太大,为兄甚至想将历代先皇陵寝一并起出,迁往江南……”
    赵构说得急了,一口气接不上,又是一阵急咳。邢妃慌忙以手抚其背,又递过丝巾。赵构以丝巾掩口,咳得越发剧烈,眼睛流露出一丝痛苦郁愤之色。
    邢妃带着心疼的目光看了看丈夫,又转向小叔子,微带嗔怪道:“二十三弟,你九兄身体未复,不可刺激,你还是先回吧……”
    赵梃还想说什么,蓦然瞥见九兄捂嘴的丝巾垂下,中心位置,一大块触目惊心地鲜红……
    赵梃还能说什么?唯有陪着九王嫂一道伤心落泪而已。
    得到赵梃回报,知道了赵构的病情之后,狄烈也甚为惊讶:“你那位九兄当真病得如此之重?”
    赵梃垂泪道:“是。形销骨立,三句一咳,痰中带血,只怕……只怕……”
    这样的混帐,死就死了,就当是向血洒奈何关的朱婉婷与三十女兵伏罪吧!狄烈心下冷笑。只是你这家伙死哪里不好,偏要死在天枢势力范围内,这对天枢外交形象可影响不好。
    狄烈屈指叩击着桌面,沉吟道:“宋国使节,应邀前来,倘若就此不治,实为不妥……你是康王兄弟,你意如何?”
    赵梃老老实实道:“属下只盼九兄能早日康复。九兄曾言,希望能在青城斋宫,伴君父梓棺最后一程。”
    狄烈想了想,点点头:“行,让他去吧。”
    “那韦太妃与王嫂……”
    狄烈大手一挥:“都去。”
    “谢殿下。”
    赵构从国使馆移居开封以南五里的青城斋宫了。这是北宋的皇家行宫之一,当年围东京的金军,以及后来围东京的天诛军都驻扎过此地。如今天下由乱归治,当然不能再将军队驻扎在这样的所在。斋宫又恢复了其原本的职能,眼下那位太上的龙殡梓棺,就停放于此处,有专人看守,每日均有故宋官员及士子百姓前往祭拜。
    狄烈对此也不为己甚,人有念旧之心,百姓也有朴素情怀,拜就拜吧,只要他们不要忘了向前看就行。
    金国方灭,中原百废待兴,周边各国使节也不断为本国在新势力中争取利益。狄烈诸事繁忙,回长安之行一拖再拖,这赵构之事,早忘诸脑后。一直到四月二十六,夜,狄烈正在皇宫垂拱殿案牍劳形,宫卫禀报,东京情报组主事邓召有急报求见。
    狄烈示意召见,随后就见邓召匆匆而入,躬身行礼,脸色惶然:“禀殿下,那康王赵构,他……”
    赵构?!狄烈脑海中闪过一个病入膏肓的痨病鬼模样,眉头一挑,道:“是不是死了?”
    邓召闻言,表情甚是古怪,苦笑道:“若是死就好了……这赵构,却是跑了!”
    这年头,能让狄烈吃惊的事不多了,但这个意外消息,终于令他吃惊了一下——跑了?有必要么?我既没打算杀他,也没打算囚禁他啊!正相反,我还生怕他死在这里,影响我天枢外交形象呢!他跑个锤子啊!
    狄烈似乎想起什么,一叠声发问:“赵构跑了,那位太上的龙殡梓棺呢?他的母妃妻儿呢?秦桧呢?”
    邓召的神情也满是困惑:“事情怪就怪在这,所有人都在,梓棺亦在。那副使秦桧,终日正冠危坐,接待拜祭者,又四处回访朝中故交,浑若无事一般。这位康王出使的主要任务就是迎还太上龙殡,兼接还母妻啊!如今却只身遁逃,却是何意?”
    狄烈拧着眉头,凝视空中某点虚无,出神一会,渐有所悟,嘴角慢慢绽开一丝笑意:“这是其母妻包括秦桧都在给他打掩护……你们是如何发现赵构失踪的?”
    邓召赧然道:“是情报组早前安插入青城宫洒扫的一名暗探,发现邢妃先是倒药渣——这个正常,但夜间却连汤药也一并倒掉。疑心之下,潜入赵构居所侦查……这才发现此人早已遁逃。”
    “好手段,好心计啊!”狄烈拍案大笑,“赵九果真有帝王潜质,演得好一出苦肉计。”
    身为情报主事,却被人在眼皮子底下阴了一把,邓召愤愤不平:“殿下,若以四百里加急,通报天波师巡江拦截,赵构绝跑不了。”
    “不必了!难得赵九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光血就吐了好几升,不能不体谅人啊。”狄烈斜倚椅背,手足舒展,悠然南顾,嘴角噙着一丝淡淡笑意,“赵九一番苦心,玩的这一手瞒天过海,要算计的不是我们,而是赵七!这一下,南宋可就热闹了——嗯,我们也不能闲着看戏,这是秦凤军进军成都府的大好时机……”
    ……
    赵构瞒天过的不是海,而是江——长江。
    此时的赵构,已出现在浩荡长江之上。青衣小帽,粘着满脸虬须,完全看不出那个风流倜傥的康王模样,负手立于船头——前方,建康府遥遥在望。
    没错,赵构这一手金蝉脱壳,针对的并不是天枢势力,而是他的那位皇兄,赵栩!
    赵构在牵羊大典上吐血晕厥,的确是真的,否则天枢医侍岂会给出“旧创复发,根元大损”的诊断?赵构精明就精明在顺水推舟,利用旧创复发之事,真真假假,玩了一出苦肉计。
    他形销骨立,那是每日只吃一餐的结果;他三句一咳,半是有疾,半是强迫所至;他丝巾见血,则是狠心咬破舌头……非如此,安能瞒过赵梃,令其为自己做说客,从警戒森严的东京国使馆迁到防卫松散的青城宫?只有对自己狠的人,才是真正的狠人,赵构无疑就是这种人。
    他之所以对自己下狠手,并甘冒奇险,从天枢势力眼皮子底下潜逃,只为一个目的——在那位兴元帝还以为自己卧爬在千里之遥的青城宫,苟延残喘时,却不知他宿命对头已暗渡陈仓,兵临城下,张开了索命的大网……
    至于什么太上龙殡梓棺、母妻儿女……在皇位面前,统统靠边!什么孝道恩义,人伦大礼,只要重登帝位,还不是任意涂抹,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一切,只为了那张金銮椅!哪怕寿元折半!哪怕千古骂名!在所不惜!
    江风凛冽,急流卷涌,苇荡如涛,江岸在望。
    赵构目光炽热,他看到了——江岸上,一面面飞扬将旗,一排排森森铁甲,矛戟如林,车牌如墙,更有无数大小战舰,泊于水门,随时解缆欲发……
    赵构仰天大笑,张臂如抱。这就是他的暗棋,精心策划筹备了整整半年的后手杀招。
    七兄啊七兄!你先后暗算了我两次,若非命大,赵九已成一抔黄土矣!来而不往非礼也,今次我赵九还礼来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临城下
    (谢大盟始终如一的支持!兄弟们的票赏也很猛啊!)
    ~~~~~~~~~~~~~~~~~
    江岸上的这支军队,就是赵构最后的翻盘力量——驻守建康府的御前右军八千将士,其都统制正是张俊。
    赵栩接手政权之后,整个南宋,有三支比较大的军事力量,分别是刘光世的御前巡卫军、张俊的御前右军、王彦的八字军。其中以刘光世的御前巡卫军人数最众,约有两万余人;张俊的御前右军次之;而八字军虽然战斗力最强,但主帅王彦去职,更连家眷一道被遣送到东京,剩余不到七千人的八字军已经分裂,谁也不服谁,叫谁来管都不行。
    赵栩本有心让爱将郦琼出任八字军都统制,未料想天诛军突兴北伐之师,原八字军老帅王彦被激起雄心,亲自出马到南宋军中挖墙脚,一下整去了一多半,还多为精锐。最后剩下不过二、三千羸弱之士,留在南宋。这点人马,就算郦琼愿要,赵栩也不愿给啊!其余各府州零零碎碎加起来也有好几万人马,但多为厢军,没什么战斗力可言,赵栩可不想弄一群老弱残兵给手下心腹,于是,只能将主意打到另两支“强军”(相对南宋各地厢军而言)身上。
    对这两支军队的主将,赵栩采取的是一个拉,一个打的手段。
    拉,刘光世。
    刘光世出身将门,早在北宋末年。就官至奉**承宣使、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之职。更领侍卫马军都虞候衔,成为侍卫马军司次长。至建炎初,以功升领奉**节度使,是南宋建立后第一个建节的将领。此时更官至太尉,达到武官极致。尽管此人打仗本领乏善可陈,出了名的“恐金刘三”,但人家资格老,根子硬,又善于抓兵,对这样的军阀。赵栩还真不敢随意乱动。
    打。张俊。
    张俊草根军伍出身,由一个大头兵,慢慢立功晋升,官阶到武功大夫。总算熬成中级将官。最后在靖康年间。以几百残兵。投靠对了主子——时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从此风生水起,官越当越大。兵越聚越多。最终以勤王平苗刘之乱,及助赵构奔海逃生的明州阻击战,一跃而成为赵构眼中的干将红人。如果不是因为在天波师“擒龙”之役中,遭到重创,损兵折将,更失君主,回朝后屡遭吕颐浩、朱胜非等文臣打压,其声势绝不在刘光世之下。
    如果说,赵栩对刘光世这种老牌西军将门还有所忌惮的话,对同样出身西军的张俊,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赵栩欣赏文武全才的郦琼,尊敬将门世家子的刘光世,但对草根出身,纯粹抱着九弟大腿混上来的军痞张七(张俊行七),却是极厌恶。在登基称帝之后,以精壮之士充实内宫诸班直的名义,抽走了御前右军的二千余精兵,交与侍卫步军都虞侯郦琼,及侍卫马军都虞候杨沂中。
    杨沂中同样出身将门,在与天波师海上“擒龙”之役中,被狄烈狙击断其一臂,侥幸活下来后,再不能上战场。赵栩看中了他的老资格,以及在御前右军中的影响力,将其拉入本系,也是分化打击张俊的一个手段。
    张俊是草莽出身没错,但并不表示他没脑子——没脑子他能混成现在这样?兴元帝这里,他是指望不上了,如果就一个官家,他也认了,偏偏就在此时,赵构被开释而还……摆在张俊面前,又是一个新的机遇。
    此后,赵构表面在临安王府观花赏月,暗地里却频频与旧部及旧臣联系,张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而赵栩登基未久,根基薄弱,满朝文武,多为建炎旧臣,表面暧昧,私下颇与前官家眉来眼去,以至赵栩这个兴元帝根本防不了九弟的各种小动作。不知不觉中,竟生生让他与旧部串连,在眼皮子底下掌握了一支强大的军力。
    不过,赵栩也不是吃干饭的,这些皇子皇孙,天生就是玩宫斗的好手。他虽不知这个九弟私底下耍了什么手段,但认准一条,不许其离开临安,日夜派专人监视。只要盯住正主,谅其也难逃手心。
    这一招果然有效,赵构人身自由受限,压根出不了临安。张俊纵有泼天的胆子,也不敢在这样的情况下妄动。这也就是赵构拚了小命,也要出使天枢的原因——这是他唯一的机会!
    赵栩连施手腕,连酒里下毒这等龌龊手段都用上了,却无法阻止九弟前往迎还龙殡。没奈何,只得祭出最后一招,将出使护卫队,换成自己的人,护卫将领,由郦琼属下心腹担任。
    原本指望护卫将领监督赵构,却不曾想赵构连番苦肉计、瞒天过海、金蝉脱壳,一条条计策玩出来,连狄烈都被瞒过,更莫说那护卫将领了。当赵构与张俊八千御营右军,在长江南岸汇合时,预示着南宋的朝堂,又将发生一场地震。
    ……
    四月二十九,赵构与张俊率五千御营右军(建康府时刻受到天波师威胁,军兵当然不能全拉走,好歹留几千守兵),乘大小战船五十艘,从水路沿长江东去。
    选水路而弃陆路,这是张俊的高明之处。他们此次的行动目的,是夺皇位,要诀只有一个字——快!以快打慢,在兴元帝不及反应之前,在勤王诏书未及发出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城下,里应外合,屠龙斩首,造成既定事实。
    如果从陆路进攻,光是一个广德军(今浙江广德)就难以迅速通过,更别提两翼成夹击之势的湖州与宣州。想一个个州县突破过去,别说没那么多时间,就算是有,惊动整个朝廷,明发诏令,各地发兵勤王……倘如此,届时别说上位了,弄不好就成了乱臣贼子,惨淡收场。
    故此,赵构与张俊宁愿拐一个大弯,多花点时间,多走百十里——重要的是水路够隐蔽、够安全、够出其不意。
    船队在过苏、常、秀诸州江岸时,被巡江的御前巡卫军船队发现,当即上报至担任这几个州江防的浙东制置使刘光世案前。刘光世的态度却十分暧昧,迟迟不做反应,甚至连续几日宴饮,主客酩酊大醉。等到酒醒之后,才批了个“速详查,可拦截”的指示。只是耽搁了这几日,御营右军的船队早就驶出长江口了,到哪拦截去?
    有幕僚提醒应速报朝廷,刘光世表示认可,当即修书一封,令其长子持之上路,临行前面授机宜“缓行,观势,定止,毁(递)书。”
    当刘光世望风观势之时,御营右军船队已顺利自长江口出海。大军十日行五百余里,于五月初九抵达杭州湾,随即从海盐登陆,直扑百里外的临安行在。
    由于刘光世玩忽职守,甚至蓄意隐瞒,直到此时,临安朝廷还没有反应过来。赵栩这位兴元帝也未得到相关情报(刘光世的书信,还在半道优哉而行呢),更不知道,一条夺命“绳索”,已套向自家脖子……
    在原本的历史上,南宋朝廷在杭州湾是没有近海力量的——因为没有必要,女真金军连长江都过不来,更别提海上。但在这一时空,却完全不同。眼下女真人是完蛋了,却换上一个更强大的对手,这对手的海上实力,比南宋水军只强不弱。纵然南宋与天枢此时的关系属于蜜月期,却也不敢掉以轻心。因此南宋方面在杭州湾的盐官,设立了一支虎翼水军,有大小战船三十余船,军兵二千余人。防御的对象,显然就是天波师。
    御营右军从海盐登陆,百里之内,除了有一个崇德县城及虎翼水军之外,基本没有像样的阻截力量。
    崇德县兵丁不过数百,基本忽略不计,而虎翼水军……这就是一支实实在在的水军。操舟、水手就占了过半人数,真正可战之兵,不过区区五百。若是在水上,可能真有几分战力,但跑到陆上,这点兵力真不够看了。
    御营右军虽是乘舟而来,却是一支陆军,五千人马中,战兵就达三千之众,而且还多为与金兵、流寇作战过的劲卒。放眼整个江浙,能够与之抗衡的力量,除了刘光世的御前巡卫军,再找不出第二支军队。
    张俊以猛将杨密为先锋,率一千精锐步卒,轻甲短兵,甩开后勤辎重及大部队,不顾一切向前冲。沿途但有阻拦,一率扫荡干净。务必在一日夜内赶到临安,误期当斩。
    张俊则率后军四千人马,保护赵构,随后追赶,同时警戒盐官的虎翼水军。
    如果是一支敌国的军队,这般不顾后路,一头扎入敌境腹地,那简直就是自取灭亡。崇德县兵及虎翼水军虽不多,但拼凑起来也有千把号人,只要两头一掐,把后路一断,纵有十倍的兵力,也只有败亡一途。
    而眼下无论是赵构还是张俊,都只有一个念头——此战只能胜不能败!胜则富贵无极,败……两年前苗刘之乱的祸首下场,就是自家的写照。所以,什么后路、战略,统统不去管,也不用管。
    拿下临安皇城,一切迎刃而解。
    五月初十,凌晨,急行军一昼夜,只休整了短短两个时辰的杨密先锋军,率领八百五十七人(百余人掉队或受伤),出现在宦塘河边,前方晨曦薄雾中,一座巨大城池若隐若现。
    临安城,到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二章 赵构复辟 (上)
    (太感动了!大盟竟已达八十万粉值!!隐隐逆天之势有木有!)
    ~~~~~~~~~~~~~~~~~~~~~~~~~~~
    五月初十,凌晨,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杨密率八百余先锋军向临安发动突袭。
    临安做为宋国行在,防御等级自非普通府州所能比。不声不响突袭可以,但想杀到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