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狙击南宋(寇十)-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锵锒锒!四把弯刀齐出鞘,映着灯刀劈斩而下——
“不,冤枉啊!真的不是我——”
赵佶发出最后一声不甘地哀鸣,下一刻,气管便被切断,血溅三尺……乱刀斩下,可怜昔日一个堂堂大宋皇帝,竟被几个小卒,一阵乱砍,剁成肉酱。
赵佶真的挺冤枉,完颜斜保之死,看似诡异,实早有因——当日完颜斜保佯装小卒,随刘豫出使天枢城,在与天诛军一小队对抗较量时,被一枚爆炸的霹雳弹弹片击中左肋。这块弹片没有取出,一直埋藏在体内,久而久之,破入血管,随血流而动,往心脏而去,最终在心房处形成血栓。
完颜斜保这些年身体一直有问题,但吃药针灸用过无数,总不见好。他不知祸根已埋下,犹自纵情酒色,今日行房,兴奋过度,终于引爆血栓,造成心脏大出血而亡。
偏偏赵佶倒霉,摊上了这难以解释的猝死之祸,结果竟成了失去理智的女真卫士的泄愤对象。
赵佶之死,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外交事件,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刻——马扩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遍寻不着的战争借口,竟以这种令人瞠目的方式,送到手上。(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六章 东风吹,战鼓擂
(哦也,大盟豪赏,谢意满满。)
~~~~~~~~~~~~~~~~~~~~~~~~~~~~~~~~~~~~~~~~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涿州前线,狄烈手捧马扩密令信使送还之赵佶绝笔手书,感概万端。绝笔书正面,是赵佶临别时赠与马扩的这首诗,背面,则是触目惊心的几个大字“太上被刺,国相所为”。
赵佶半生窝囊,甚至连死法也是那般窝囊,但恐怕他至死都不知道,他的死,擂响了北伐的战鼓,敲响了金国的丧钟。
从这一点上看,赵佶之死,死得其所。
“迎回二圣,还我河山”。一直是天枢与南宋共同的政治口号,尽管无论是天枢还是南宋的最高首脑,对迎回二圣半点不感冒,但口号却是要喊得震天价响。
二帝已成为一个政治符号,也是金国的重要政治筹码。当这个筹码被捏碎的一刻,金国也将无可避免地被推上道义的风口浪尖。
尽管在事实上,赵佶之死是个意外,跟国相完颜宗翰没关系……可是,谁让杀死赵佶的是国相府卫士呢?而且,完颜斜保也横尸当场——十足的捉奸在床,然后我杀你,你杀我的混乱场面。身为父亲与国相的完颜宗翰,这责任怎么都跑不了。
赵佶死讯一经传出,天下大哗。举国皆惊。八百里急报,由北而南,所过之处,官民无不恸哭,望天而拜。南宋朝廷罢朝三日,举国服丧,朝野群情汹汹,痛斥金国禽兽行陉,呼吁与天诛军联合北伐之声,甚嚣尘上。
四月。第三批支援物资从扬州开出。溯流北上,而这一批物资与役力,竟是前两批的总和——这个数值已远远超出狄烈与赵七、赵九密议的给付数量,算是赵佶之死的付加值吧。
同样在四月。天诛军主狄烈。向金国递交最后通牒。限一月之内,交出完颜宗翰,赔款亿钱。交还幽云十二州,以慰太上在天之灵。否则,天诛军将兴十万大军,为宋皇复仇。
狄烈复仇,天经地义,赵佶可是他货真价实的老岳丈。女婿如半儿,岳丈如半父,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兴兵理由了。就连金国也不得不承认,狄烈有问责报复的权利。
只是,金国有可能答应这苛刻到极点的条件吗?想都不用想,绝不可能!
狄烈也不指望,甚至不希望金国答应,所以,他前一刻将最后通牒交付燕京,后一刻,立即下令,北伐总动员。
北伐与南征,所选的时间正好相反。
金军历次南侵,必在九月,秋高马肥,气候转寒,最利作战;而后,次年四月,天气酷热、军力疲惫之前,必定北返。
天诛军北伐,则正好反之,必须在四至五月间启动作战,然后在年底以前结束,否则寒冷的天气,将成为比金兵可怕百倍的敌人。
天诛军中绝大多数南方将领,或许并不了解这一点,但军校出身的狄烈岂能不知?对一支远征军而言,最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气候。拿破仑、希特勒,这些欧洲枭雄,无一不是在人生的最巅峰时,惨败在西伯利亚寒流之下。
宁可热战,不可寒战,这是北伐的总原则。
四月中,天诛军全军缟素,在六百里战线上誓师北伐。
天诛军主令,即日成立北伐集团军,下辖第一整编师、第二整编师、第四整编师、渤海师、天波师、秦凤军、猎兵营、警卫营,合计十六个旅、六个营(天波师四个营),共六万兵马。这是纯粹的战兵与辅兵,如果再加上天枢势力与秦凤路、南宋等支援的役力长夫,全军超过八万人。
北伐集团军统帅:天诛军主狄烈。
次帅:杨再兴、何元庆、关忠勇、张荣、关胜、曲端。
总参谋长:凌远。
副参谋长:赵能。
作战目标如下:
西北线,第四整编师与秦凤军五个旅,合计三万人马,即日出雁门关,兵分三路,包围应州、朔州及武州。拿下三州之后,合兵攻取西京云中府。云中府一下,则西北局势大定。
北线,第二整编师,出长城,取飞狐、灵丘,最后攻取蔚州,截断金国西、燕两京的联络,并从侧翼威胁两京。
东北线,第一整理编师与渤海师联合,拔除幽云十二州中,兵力最强,防守最严密,地势最紧要的幽州燕京!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奇兵,必须用上——天波师、猎兵营。
五月初三,涿州,州衙正堂之上,狄烈正与凌远、赵能及一干参谋,研究地图、摆放沙盘、兵棋推演,整个正堂被当做作战参谋室,气氛紧张激烈。
门外传来卫士的通报:“禀军主,张师长、韩将军、梁指挥使,奉命来到。”
狄烈将手上炭笔往桌案一扔,笑道:“来得挺快,好,请进来。”
进来的三个人,个头最高最壮的是天波师长张荣;身形矫健、面目精悍的是猎兵营指挥使梁兴,至于中间那个体魄雄壮的魁梧大汉,竟是韩世忠!
没错,韩世忠也来了。
在赵七登位之后,已按照与狄烈的协议,将王彦、李纲、韩世忠、宇文虚中家眷等全部移送东京。
韩世忠在沉寂了近半年之后,在天波师将领龙旭与郑渥的盛意延请下,终于同意出任天波师副师长一职,并出面收拢当日黄天荡之战中被打散的官兵旧部。月余之后,收拢旧部二千余人,加上原楚州军赵立旧部,合计五千余人。正式并入天波师。天波师,终于突破万人大观。
北伐,如此荣耀之战,韩世忠焉能错过,坚决要求北上参战,经天诛军主狄烈批准,同意参战。
相比韩世忠,王彦则要犟得多,对东京军事长官张立的几次三番邀约,始终未肯出山。不过。近日传来消息。因赵佶之死,引得这位宿将动了真怒,不请自来,亲自请缨。要召集原八字军旧部。参加北伐。
张立喜出望外。当即将早已经过天诛军主狄烈,批准核发的文诰官身呈送之——东京副留守、八字军都统制。
王彦出山了,但他召集旧部可不像韩世忠那么容易。韩世忠召集的是被打散的军队。而王彦的八字军,早已分散并入南宋各军中。他要在天波师与保密局密探的协助下,前往南宋的长江防线各军营中挖墙脚。这项工作一时半会没法完成,希望他能赶在北伐成功之前,率军参与进这光荣的一战中吧。
狄烈是第一次见韩世忠,对于这位在黄天荡之战中困住兀术,为天波师全歼金东路军主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战将,心存敬意。在另一个时空,这是狄烈须仰望的古之名将,而在这一个时空,却成了他的属下。
狄烈与韩世忠目光一触,彼此点头一笑,军人的理解,就是这样简单。驱使韩世忠,狄烈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自然——连岳飞都成了他手下一员,何况韩世忠乎。
“你们过来看。”狄烈招呼三将来到沙盘前。
眼前这具作战沙盘,是参谋部作战署勘测小组的画师与能工巧匠,化装入金国境内,测绘勘探,前后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制做出来的。沙盘很详细的展现出金国东京、北京及燕京三路的地形。
狄烈手中指挥棒先指向沧州泥沽寨,然后,顺着海河指向渤海,再沿着渤海湾划向辽东湾,最后在一个小岛上敲了敲,道:“此岛名觉华岛,由此岛登陆,即进入金国北京路,往北为锦州、往南为宗州、往西为利州。此三州与觉华岛正好形成一个品字形,攻击范围在五十至八十里之内。三州临海,且远离燕京主战场,最重要的是——金军力兵有限,故此,金国在各州所驻之兵马,不过数百。”
梁兴干猎兵久了,已经很适应奇袭这一招,目光很自然顺着沙盘上这三州的方向,向西侧扫视,倏地伸手一指,眼睛闪闪发亮:“大定府!目标就是这里!”
狄烈赞许点头:“没错,攻下这三州之后,将天波师一分为二,韩世忠部守锦州,张荣守利州,至于宗州,燕京之敌,将无力顾及。梁兴率猎兵营,发挥骑战优势,截断大定府对燕京的一切支援!”
韩世忠还是头一回见到如此精致之沙盘,新奇之余,连声称赞,言道若每一场战事,均有此沙盘,胜算可添五分。
张荣以指在沙盘上比测了一下,道:“从泥沽寨启程,至觉华岛,约五百里,七八日可及。加上寻找可停靠处及休整,有十日足矣。”
狄烈放下指挥棒,目光环顾诸将一眼,郑重道:“时间距离我军所发之最后通牒已过去半月,我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五月十八,准时从觉华岛发动登陆战。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我们在涿州前线的部队,就是堂堂正兵;你们这支骑步联合登陆部队,就是天降奇兵。断敌后路,乱敌军心,出奇制胜,就看你们的了。”
张荣与梁兴互相对视一眼,大笑:“军主,你就看好的吧。”
韩世忠却提出一个问题:“若金人当真答应军主所提三个条件,又当如何?”
狄烈淡淡道:“金国不是宋国,这样的屈辱条件,绝不可能答应!女真人,野性犹在。不过,倘若真答应了,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缓兵之计;二是金国乱了。无论是那种情况,我们都是一个字——打!趁它病,取它命!”(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七章 开 战
(大盟重赏,十五郎叩谢!)
~~~~~~~~~~~~~~~~~~~~~~~~~~~~~~~~~~~~~~~~~~~~
五月十八,辰时初刻,最后期限,即将来临。
在东起涿州,西至武州,长达六百余里的战线上,集结了超过六万大军,两万后勤人员。可支持大军连续作战五个月的枪支弹药、兵器铠甲、粮秣牲畜。后续物资与兵力支援,也在源源不断运输途中。
五个师(军)长,十一个旅长,全身甲胄,手持令旗,分处东线、北(中)线、西线三大主战场。诸将相隔天南地北,但在这一刻,他们的举动却出奇地一致,俱将目光齐齐盯住同样物事——铜刻沙漏。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东线,涿州主战场,第一整编师三个旅,渤海师两个旅,共计一万八千兵马。旌旗招展,方阵如陌,铁骑如流,战车成城,沿卢沟河自东而西一字排开,兵临燕京城下。
狄烈立于中军望楼之上,透过瞄准镜望着河对岸十里外的燕京城。距离太远,纵使有先进的光学仪器,也没法看清南门的动静。但狄烈相信,此刻燕京门楼之上,那两位宋国叛将,想必也带着复杂难言的心情,默然望着对面本是同一阵营,此刻却兵戎相见的大军吧。
辰时末,即是最后时刻,若金国方面再无答复。战争即爆发。此时距辰时末还有一刻时,到了这个时候,纵是大罗金仙降临,也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不过狄烈并不着急,说一个月就是一个月,差一刻都不行,准时准点,是个好习惯。
当,清脆的钟声敲响,辰时末刻已至。
狄烈从台前抓起一杆令旗。缓缓举起。正待下令,忽见阵前方的瞭望哨打出蓝旗旗语:暂停攻击。
杨再兴本已做好接令旗的准备了,眼见这个节骨眼又横生枝节,眉头一皱。正待说话。狄烈竖掌示意噤言。然后缓缓放下令旗。静观其变。
约莫过了半刻,一骑穿过军阵,飞奔而至。是一名天诛军硬探,仰首禀报:“有自称大金使者,求见军主。”
杨再兴、张锐、关胜等面面相觑。这个时候,居然还有金使?
狄烈不动声色,抬手:“宣。”
车城大门开启,远处奔来五骑,前两骑为天诛骑兵前导,后三骑为持节金使,最前面那人,居然是老熟人。
望楼之上,狄烈忍不住笑道:“怎么又是你?乌陵思谋。”
乌陵思谋一脸疲惫,费力地从马背下来,双手高举国书:“为国奔走,何惜此躯。”
狄烈点点头,问道:“吾使可安好?”
“大金国皇帝正善待之,两位贵使亦希望华王谨慎行事。大金国皇帝请华王念及两国和议方订、太平初至,万勿逞一时之气,妄动干戈,以免伤两国和气。”
狄烈凭栏俯身,语气森然:“屠戮一国之君,手段令人发指,这还不叫伤两国和气么?”
乌陵思谋痛心疾首:“此事实属意外,罪魁祸首乃四名护卫,现已被拿下,打入死牢……”
狄烈抬手制止乌陵思谋的辩解,摇了摇手指:“本王不管真凶是小卒还是国相,总之,能平天下怒气者,唯一国之相首级耳。将完颜宗翰械送,再赔款割地,方可再谈和议……你带来的国书,可有此三项内容?”
乌陵思谋敬呈道:“请华王一览便知。”
一名卫士接过国书,疾奔上楼,呈送狄烈。
狄烈将国书抖开,随意一瞥,遽然怔住——金国,居然全答应了!
缚国相、赔亿钱、割州府——这等堪比南宋的龟孙子之屈辱条件,居然全答应了!
金国怎么啦?吴乞买、完颜宗翰怎么啦,全改吃素啦?
狗能改得了吃屎?狼能改得了吃肉?
狄烈目光越过国书,投向乌陵思谋,只见此君一脸漠然,无悲无喜。狄烈心下渐渐明悟,还真让自己料中了,金国这是忍一时之辱,免百日之忧,行缓兵之计,最重要的是打乱天诛军北伐布署——此时罢兵,士气必坠,许多布置也得重来,再想这样集结出兵,恐怕非两三月不行。如此,则宝贵时间白白流逝,夏去秋至,作战周期遽然缩短。若秋尽冬至尚未能攻至上京城下,则必定要等来年……
金人打的好算盘啊!
乌陵思谋拱手道:“如何?华王殿下可还满意?”
狄烈抬手一指铜漏,似笑非笑:“乌陵思谋,现在是什么时辰?”
乌陵思谋微愕,认真看了一眼铜漏,道:“巳时二刻……”
“我的最后通牒你看过吧?上面标定出最后截止时间,你可还记得?”
乌陵思谋顿觉不妙,惊道:“华王之最后通牒,不是说五月十八之前……”
“五月十八,辰时末刻之前——我是这么写的吧。”
乌陵思谋大惊失色:“只过了两刻而已,华王……”
狄烈将金国国书一合,劈手扔到乌陵思谋脚下,杀气毕露:“时辰已过!就算是在法场,时辰到了也得斩人,更何况是两国开战之大事——我军已杀牲祭旗,此战势在必打!”
乌陵思谋急怒攻心,口不择言:“岂有此理!延误二刻便掀起国战,古未有闻!”
卫士无不怒目而视,按刀欲动。
狄烈却不动气,做势止住卫士举动,淡淡道:“贵使可在燕京停留?”
“不曾停留。”乌陵思谋冷静下来,也知态度过火,不是一个使节应有之仪,致歉道。“适才乌陵思谋失态,望华王宥恕,请华王三思,此事……”
狄烈截断道:“可惜,你不在燕京,否则你就不是使者,而是俘虏了。”
言罢,再不理会面如死灰的乌陵思谋,抓起令旗,振声道:“杨再兴何在!”
“末将在!”
“接令。开战!”
令旗脱手掷出。自半空一划而过,仿佛将天边的红日,一切两半。
灭金之战,就此开始!
……
燕京之战。为灭金之首战。首战必胜。因此。狄烈派出天诛军最强之第一整编师第一混成旅。
第一旅,即杨再兴旅,所面临的第一战。就是夺桥。
卢沟河上,有一座残破的石桥,但不是后世那座著名的石拱桥,那座桥,在这个时空还没出现。眼下这座残破石桥,长约七十丈,宽两丈,桥面多处破损,两侧栏杆损坏殆尽。或许后世那座著名狮子桥,即是在此基础上修建。
近三个月来,天诛军东线大军与燕京金军的军事分界线,就是以这条自西而东、绵亘千里的卢沟河为基准。河南为天诛军,河北为金军,两军隔河对峙。这种对峙局面,终将在今日打破。
五月的卢沟河,水势大涨,水流湍急,此桥虽破,却是唯一能快速过河的通道。
为了卡住这通往燕京城的第一道关口,金军同样也派出了精兵强将,务必令天诛军首战铩羽。
首战必胜!这是任何一支军队都致力追求的目标。
天诛军要胜,金国也想赢,谁能胜出?
夺桥之战,天诛军的车城战法是不能用了。而且由于距离太远,地势受限,飞弹器也无法提供火力支援。唯一能使用的战法,就是步兵组成锥形阵突破。
第一混成旅接受了这个夺桥任务。
从两个战车营一千战车兵中,勾抽出重甲长枪兵、火枪兵、刀牌兵、掷弹兵二百五十人,组成混合步战营,是为夺桥攻坚力量。
混合步战营分五个梯队,每个梯队五十人。受桥面狭窄地形挤压,分五列十排,编制如下:第一、二排为刀牌兵;三、四排为重甲长枪兵;五、六、七排为火枪兵;第八排为掷弹兵;最后两排为候补及辅兵,候补可补战损,辅兵则是运输伤员及补充弹药。
这是天诛军的最新编制,在这个时代的战场,已经算是很完善了。
对手又如何呢?
金军方面,也意识到首战的重要意义——对守方而言,首战关乎士气与坚守决心,比攻方更为重视。故此同样派出强兵,刀枪牌手俱备,铠甲也极为精良,尤其有大量的弓弩手,对天诛军的攻击部队,威胁不小。
若以车城战法,这些弓弩再多,也不过在铁板上多留几个凹陷而已,但以常规步战对攻,这弓弩可就是不能忽视的巨大威胁。
金军同样也是派出一队,横五竖十,相抵而进,其后有五队紧随。
两军都派出了五六队精锐,但受限于地形,真正能够面对面交锋的,只有第一队。第一队胜,则后续梯队压上,驱赶残敌,一鼓作气,破敌夺桥。第一队败,则气馁动摇,为敌所驱,别提夺桥了,连士气都会受影响。
混成营指挥使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安排第一队前四排近战兵,全是膀大腰圆的百战劲卒。正待下令出击,却见第二队队末的候补士兵中,奔出一健壮少年,头盔半遮,腰间无刃,皮甲束身,背插双枪,英气勃勃。
少年军士嘭地行了个军礼:“指挥使,让俺到第一队吧。”
混成营指挥使上下打量少年军士一眼,道:“哪里候补不一样?况且未必轮得到你上阵。”
少年军士扬了扬头:“指挥使,俺要求是到第一队第一排。”
混成营指挥使脸色一沉:“战事将起,岂容尔辈讨价还价!归队!”
“是!”少年军士虽满面不甘之色,但军令已下,再不敢多说半句,只得敬礼垂首退下。
混成营指挥使令旗一挥,气沉丹田,舌绽春雷:“夺桥!必胜!”
“夺桥!必胜!”
三军尽呼,响彻云霄。
同一时刻,长空之下,大地无垠,长达六百余里的战线上,千军齐发,万马奔腾,如滚滚洪流,漫向幽云诸州……(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八章 夺 桥
(一直没留意作品打赏榜,今天无意点开一看,本周居然全站排名二十位!这全靠“凤栖梧桐626”与“洁曦”两位大盟主攻、其他书友的助攻,才能取得这样的佳绩,十五郎谢了。)
~~~~~~~~~~~~~~~~~~~~~~~~~~~~~~~~~~~~~~~~~~~~~~~
二百余天诛军第一混成旅精锐,踩着雄迈的步伐,踏上卢沟河石桥——对面,金兵同时登桥,相向对进。
针尖对麦芒,对决开始。
双方接近至百步,同时停下。天诛军火枪兵装填弹药,金军弓弩手拉发上弦。
双方接近至八十步,金兵阵形停顿,弩手出阵,开始射击。
燕京金军九成都是燕地汉儿军,其统军将领又是宋国叛将,故此装备构成接近宋军,以弓弩远程打击为主,刀枪近战为辅,弓弩手占全军五成以上。便如这一队金兵,五十人队,弓手十五,弩手十五,刀牌枪手不过二十,比例超过六成。
十五名弩手,三排连射。
噗噗噗噗!
天诛军旁牌兵的十面内衬钢板的加厚旁牌面上,或多或少插着弩矢,无一矢射空,也无一矢射中。
八十步的距离还有点远,火枪兵们沉住气,继续前进。
七十步,金兵又一轮弩射,依旧被严密保护的天诛军旁牌兵挡住。
六十步,金兵第三次弩射。
如此近距离。纵然是加厚加固的重型旁牌,亦难挡马黄弩的劲射。第一排军士的旁牌,竟已有数面被射穿。好在仅仅是箭镞穿透而已,未真正伤人。
五十步,金兵即将进行第四次弩射。
第一队队正握拳,举臂,左右摇动,全队停止,随后十五名火枪兵迅速上前,火枪架在旁牌之上。队正嘴含指令哨。哔!一声尖锐哨响。
砰砰砰砰!
对面金兵弩手。刚刚从旁牌掩护之下闪出,正待射击,便在枪声中纷纷栽倒。部分弹丸击中旁牌,木屑纷飞。竟露出木质后面的铁板来——看来郭药师与李成也早有准备。知道非铁板不能挡弹丸。铁旁牌的成本固然很高。不可能大量装备,但小部分装备还是可以的,用在这样的桥面上。正是最宜。
弩手惨遭射杀,对面金兵又惊又怒,阵形一顿。随即一个声音大吼:“贴上去!青州军的老兄弟不能白死!贴靠上去,他们的火枪就发挥不出作用了!杀!”
在这个声音的催促下,金兵低声怒吼,跨过地上的尸体,加速疾步逼近。行进虽快,阵形仍保持基本完整,显示出训练有素。
三十步,第二轮枪击。硝烟激扬,火焰吞吐,枪声在宽阔的河面上远远传开。
呼啸而至的弹丸,九成击中旁牌,木片大块剥落,露出灰白色泽的铁板,看上去质地不一定很好,但挡铅弹却没问题。那一声声铛铛震响,及铁板上一个个凹陷,证明了这一点。
“霹雳弹!”
随着队正一声大吼,抛弹索飞扬,嗖嗖嗖嗖嗖!五颗霹雳弹飞出。
当那五颗小黑点还在半空中飞腾时,对面金兵那大嗓门也大吼一声:“举牌!”
刷!一片整整齐齐的圆形骑兵旁牌高举,笃笃笃笃笃,霹雳弹全打在旁牌上,被弹飞开去,掉入两则的河水中。只有一枚在落水的瞬间爆炸,激起三尺多高的水花,其余全无声无息沉入河底。
在望楼上远远观战的狄烈,脸色一下严峻起来——金军果真是有备而来啊!针对火枪与霹雳弹,都有了应对之术,而且还利用了石桥的特殊地形——如果两侧不是河流,纵然弹飞霹雳弹,还是一样会在附近爆炸,损伤不免。
天诛军与金军可谓是老对手了,大小战役不下十余次,前后交手达四年之久,对天诛军的火器,已有了相当的认识。或许仍奈何不了车城,但列阵对攻,却是有了一套应对之策。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支金军的战技与素质都相当高,不在天诛军第一旅的老兵劲卒之下。须知举牌挡弹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在实战中能如此娴熟运用,一声号令,百人如一,非长期训练,加上号令严明,休想做到。
敌军喊出的青州军,是一支什么军队?
这时,正在本师指挥台上观战的关胜,匆匆赶来,禀报道:“军主,青州军是李成的本军,兵马不过三百,全是随他起家的子弟,因在青州成军,故名之。此军当日关胜曾在济南城外与之接战过,战力彪悍,训练有素,堪称强军。”
狄烈眼睛一眯:“原来如此,看来李成也豁出本钱了。好罢,狭路相逢勇者胜,且看我天诛军与青州军孰强孰弱。”
说话之间,桥面的战斗已进入激烈的短兵相搏阶段,在激烈的近战缠斗中,火枪、霹雳弹、弓箭,都无法使用,一切就看重甲长枪兵与刀牌兵的配合应战了。
整个战场千军万马,但一切的焦点却只集中在这一个仅仅只有三、四十人的接触面,这就犹如风暴之眼,漩涡中心。
在这狭窄的桥面上,根本没有太多的闪避余地,枪来即格,刀来牌挡,随后立即反刺回击。双方越战越近,最后完全冲撞到一堆,先是以刀牌互击,随后长枪觑空刺杀,战至酣处,相互推搡,扭抱着摔下河去。
这样的乱战之下,一刀换一枪,谁也不比谁更幸运。能够决定谁死谁活的,就是身上的铠甲防护力,以及战斗经验。在这方面,天诛军的重甲长枪兵略占优,他们身上的步人甲。与铁鹞子、铁浮屠一样,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步兵甲之一。
青州军虽是李成本军,却还弄不到这顶尖的铠甲,结果在这硬碰硬的防护力对撼之下,渐处下风,连续被长矛槊翻数人,而他们的刀枪劈刺到天诛军的旁牌与重甲上,只激起一串串火星。
阵前观战的杨再兴,终于暗暗吁了口气,这可是首战啊!对手出乎意料的强悍。绝不亚于女真金兵。还好。第一旅,没给自家丢脸。
混成营指挥使也松了一口大气,令旗一挥,战鼓擂响。示意后队压上。
与此同时。对面金军阵前。也是战鼓声声。
就在金兵第一队即将垮掉的一刻,一将纵跃而出,手持一杆槌枪。泼风般四下锤砸。天诛军第一队第一排仅剩的两名旁牌兵闷哼着左右跌出,坠入激流。那金将咆哮一声,蛮牛般冲撞向第二排旁牌兵,蓬蓬两声,又有两名天诛军士扔牌吐血踣地。
瞬息之间,情况急转直下,令人瞠目。
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之上,通常没有武将的用武之地,所谓将军,就是“将”一军之将,即指挥作战。个人武勇,在战场上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过,凡事无绝对,比如在这窄桥之上,狭路相逢,一名勇将的作用,就能明显地凸现出来。
天诛军的建军理念,一向是以团结、纪律为主,强调战斗是一种群体的力量,不主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