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是时运不济,也可有个退路。
  ……
  清晨来到的时候,燕京城,也就是大辽国南京道析津府城,也被一场春雨所笼罩。
  雨水哗啦啦的在大辽南京警巡使马人望面前的滴水檐落下,织成了一道雨墙。庭院中的景色,都变得模模糊糊的。
  大辽的未来,就像这雨中世界一样,近了还可以看看,远处就看不清楚了呀……
  现在的大辽国要是能千秋万代维持下去该多好?虽然契丹和奚人是所谓国族,可是姓耶律的和姓萧的真没几个能理财治民的。
  这些人要么就是整天游猎玩乐,要么就是吃斋念佛迷进去了,难得有几个脑筋清楚的还得去应付一大堆的部族和耶律家内部的争斗。
  而真正捞油水的衙门,比如上京盐铁司、东京户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南京三司使司、南京转运使司和西京计司(这六个衙门合称五京计司,是掌管辽国经济的关键部门),统统是在汉人大族控制之中。什么铸钱啊,贸易啊,盐铁啊,官营手工啊,还有南面各州军的税赋(各路州军的钱帛司),还有管司法的各京道的警巡院,全都捏在汉人大族手中。
  譬如马人望自己就当过中京度支司盐铁判官,南京三司使度支判官这两个大大的肥缺。现在又当了南京警巡使,一样也是肥缺。
  他自是捞了个盆满钵溢,然后再从中拿出一部分孝敬上面姓耶律的和姓萧的大佬,于是老糊涂皇帝耶律洪基和整天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南、北枢密使耶律延禧,就都认为他是个大大的好官了。
  其实辽国的南面官好当的很,只要能摆平管区内的世家大族就万事大吉了。辽国又不似大宋,各种刁民一大堆,当官的还要管刁民的死活……辽国南面诸道路州就是世家大族的天下,除了耶律和萧两个国姓,第一等的就是“燕四族”,就是韩、赵、马、刘这四家,接下去则是李家、高家、史家、张家、梁家等等十几家二等汉人大族,再下面就是高、张、杨、窦、乌、李这六家“渤海右姓”。
  这三十余家的事情摆得平了,上供给辽国皇帝的税赋数量也别太少,其他的就是拍马屁了。
  而且辽国重要一点的官都是世选的,也就是凭本事投胎才能当上的大官。所以如“燕四家”出身的马人望这官当得不要太爽!
  另外,辽国也和大宋一样,是不抑制土地兼并的。而马家这样的世家大族那可真是敞开了兼并土地人口,哪家不是田亩数百万,佃户曲部好几万的?
  还有,辽国的商人是真没地位的。和宋朝不一样,宋朝因为没有什么门阀势力了,所以“士”这个阶级泡沫化了,农工商三民也就没有什么上下了。
  而辽国是世家天下!农工商三民倒也比较平等,都是世家的奴仆。所以辽国的商业基本被汉人世家控制,手工业则主要是官营的,自然也在汉人世家的掌握之中。
  对于“燕四家”之一的医巫闾山马家而言,还有比大辽更好的祖国吗?
  可是,现在的大辽国真是风雨飘摇了,一个磨古斯之乱就打了恁多年也摆不平。东面的女直人也蠢蠢欲动,和契丹人有血海深仇的渤海人也不大安稳了。就连南面一向孱弱的大宋国,居然在昏君奸臣的领导下国力蒸蒸日上,把西夏打了个落花流水……
  身为大辽国忠臣的马人望只是沉默不语,一时竟然想得痴了。背后脚步声轻轻响起,传来了儿子马英的声音:“阿爹,二哥儿使人来报,他们已经上了辽东开来的纲船,正往析津府而来。”
  马人望的心思飘得很远,随口就吩咐:“这些天,医巫闾山老家那里怎么样了?那里的渤海奴还老实吗?大宝剑那逆贼可捉到了?还有赵家那小子叫什么钟哥的,到底怎么回事儿?好好的世家子不做,怎么去做贼了?你再派人去联络则个,看看能不能招安。现在真是越来越乱了,天下要乱啊……”


第二百三十六章 破坏民族和谐的反贼
  大辽国现在真是风雨飘摇,外有强敌,内有反贼,若不是马人望这样的忠臣在努力维持,国家恐怕早就分崩离析了!
  马大忠臣提到的“渤海奴”就是大辽南面诸道路州的反贼主力了。
  辽国是一等契丹,二等汉人,三等渤海,四等女直,五等阻卜。女直和阻卜虽然名义上还不如渤海,但是大部分女直和阻卜人都是契丹人以及汉人大族压迫不到的贱人。因而三等渤海就成了大辽国中事实上的最低等的贱民了。
  而且,契丹人当年灭亡渤海人的海东盛国渤海国时,为了煽动战争,还宣称渤海人是契丹人的世仇——大约是唐朝和武周的时候渤海国参加了唐朝的反契丹同盟,可这事儿挑头的应该是汉人,不知怎就恨上了渤海人?总之就是和后来的七大恨八大恨差不多的借口。
  而借口说得久了,仿佛真的有了仇。于是在契丹灭渤海之后,渤海人的地位就特别低下了。哪怕是六个渤海右姓也根本不能和汉人的燕四族比,虽然也可以当官,但是油水缺基本没他们的份儿。
  另外,在灭亡渤海国后,契丹人对渤海人采取了强制迁移的政策,把上百万人迁移到了辽西和辽东,还有一些被分给了契丹和奚人部落充当奴隶。历史上的渤海国本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有着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国家。在渤海灭亡之后,渤海的工匠几乎都沦为了契丹的奴工,契丹的宫帐、部落,还有汉人控制的五京计司下面手工作坊中,都有大量的渤海工匠。
  和宋朝的工匠不一样,辽国的工匠是真正的“末业”,大多是官营和部落作坊的奴工,生活极其悲惨。
  而渤海农民的日子也一样不好过,他们不仅是契丹人的奴隶,而且还是渤海右姓们的奴隶,基本不可能有自己的土地。除了收获大部分要用来缴纳租税之外,他们还要负担沉重徭役。
  比如为契丹人构筑城墙,以及用海船输送粮食到析津府——这一百多年来也不知翻了多少船?
  此外,契丹人还有一个“头下军州制”对渤海人的打击也非常沉重。所谓头下军州制就是一种农奴制,就是仿照中原州县的形势,把打仗俘虏来的人口(主要是渤海人)转化为契丹、奚人贵族和部落的农奴。
  至于渤海右姓,在渤海国刚刚灭亡的百余年间,还略有优待。但是辽圣宗、辽兴宗时代,渤海人聚居的东京道地区开始实行汉制。盐铁专卖,各种税收也向汉地看齐。结果自然是大大侵害了渤海右姓的经济利益。
  据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个公式用在渤海人身上肯定是对的。
  自从渤海国灭亡以来,各种各样的反抗就没停止过。其中最大规模的反抗发生在辽圣宗时期,渤海人聚居的东京辽阳府发生了以渤海王族后裔大延琳为首的大起义,义军一度声势浩大,攻占了辽国东京辽阳城,但是却在沈州被汉人将领张杰击败,同时东京副留守王道平和黄龙府兵马都部署黄翩又拒绝相应大延琳,使得渤海人的起义陷入了三面受敌的困境,在坚持了一年之后彻底失败。
  经过这一次大起义,渤海人在大辽国内彻底沦为了贱民。而汉世大族则通过镇压和出卖渤海人的起义得到了契丹人的信任……汉人和渤海人之间也陷入了互相敌视之中。
  如马大忠臣这样的汉人大官说起渤海人直接就是“渤海奴”了,渤海人在背后则管马大忠臣这样的人叫“汉奸”……
  在马植的老家大凌河一带(医巫闾山),也有不少“渤海奴”,大多是工匠。因为大凌河地区是辽国的手工业重镇,有不少的官营瓷窑和织户,基本都是饱受压迫“渤海奴”,经常会做一些破坏民族团结的事情。
  医巫闾山马家作为大凌河一带的大族豪强,自是经常和这些“渤海奴”发生冲突了,可以说是双手沾满了渤海奴的鲜血!
  而大宝剑此人——兴许是个化名——则是一个邪恶的反贼,据说是大氏王族的王子,善使宝剑,还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手下,专门砍杀“契丹豺狼”和“汉奸”。最近好像跑到了大凌河一带,所以马人望早就下令族中的壮士和门客去捉拿此贼了。
  除了神出鬼没的大宝剑之外,如今在燕山一带落草为寇的赵钟哥也是让马大忠臣有点头疼的反贼。这是个汉人,而且还是燕京赵家的子弟。
  这样的世家子弟照理应该舒舒服服等着做官,可是这位偏偏和家里闹翻了,还拉了些人上了燕山做贼。
  世家大族之中的斗争远比南朝考科举的义门和半义门残酷。因为义门和半义门的基础是科举,考得上才有官儿做,皇帝只看“分数”不大看出身的。
  世家大族是凭本事投胎的,那自然就要分“长幼嫡庶孽”了。比如马人望、马人杰和马人材就是嫡子,而马植是庶子,这位上山打游击的赵钟哥则是孽子,就私生子或是丫鬟生的儿子……他也配姓赵吗?
  总之,各种儿子的待遇都是不一样的!而一碗水端不平,狗咬狗,人打人的事情就少不了啦。
  不过在马人望看来,赵钟哥终究是姓赵的!老祖宗总是大汉奸赵延寿和投降功臣赵赞(开封府的将门)吧?所以他也不忍赶尽杀绝,还是想要招安他的。
  马人望的儿子马英对父亲的想法有些不解:“阿爹,钟哥是个祸害,留他做甚?”
  马人望回头瞪了儿子一眼:“天下要乱了!像钟哥这样的壮士,在燕四家中还能有第二个吗?将来我们燕四家若想有所作为,还用得着他去冲锋陷阵啊……赵家的老太师也糊涂,不就是一个庶子的名分吗?给他不就是了!”
  原来这个赵家孽子还是个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真的要乱?”马英有些担心地问。
  马人望点点头,“乱是肯定要乱了,就不知道甚时候开始乱。现在阻卜已经乱了,女直正准备作乱,渤海奴又贼心不死!连南朝的汉人也来添乱……”
  ……
  “渤海苦奴,参差百万众,日夜劳作无衣食,望天塌;海东盛国,锦绣三千里,男耕女织家安乐,如梦中……”
  凄苦悠扬的歌声传入了武好古的耳中,他这时候正乘坐在一艘用长桨和硬帆驱动的海船上,逶迤向北而行,在界河通往析津府城的桑干河水道上激起一道道白浪。
  唱歌的正是挥汗如雨在划着船桨的苦力,是用一种武好古听不懂的语言在吟唱。
  桑干河两岸,此时则是绿野如画。
  武好古在清州榷场没有多做停留,第二天一早就上了一艘从辽东开来的辽国海船,就是现在乘坐的这艘大约十余丈长的桨帆海舟。
  海舟上装满了粮食,都是从辽东的苏州运往析津府的。马植告诉武好古,析津府城是辽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二十多万近三十万人,所以粮食供应一直是个问题,从辽圣宗时代开始,就必须依靠辽东粮食补给了。
  而辽东的粮食,则全靠海运输往析津府。不过承担海运任务的船只并不是商船,而是一种繁重的劳役——辽国可没什么《雇役法》,也没什么海商,就是有海商也是燕四家的船,谁敢征用?所以要把辽东的粮食运往析津府的方法就是征用渤海民夫伐木造船,然后驾船运粮。
  淹死、累死的就算命苦,活下来的就是走运啦!
  武好古现在乘坐的这条船,就是东京户部使司的转运判官控制的运粮纲船。这位转运判官自然也姓马,属于人字辈。船上还有几个马家的门客在做押船和船头,都垮着腰刀拎着皮鞭,凶神恶煞一样的督促渤海奴用力划船。
  听到渤海奴凄惨吟唱,立马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炸了毛。
  “不许唱!”
  “该死的渤海奴,谁敢再唱老子就宰了谁!”
  “啪啪啪……”
  武好古这时就站在船舱顶部的平台上,和换上了契丹女装的西门青一块儿看看风景,谈谈人生理想。
  突然听到下面炸了锅,有些奇怪地问:“怎么回事?那些渤海人在唱甚底?”
  西门青懂一点渤海话,其实她就是不懂,也知道渤海人在唱什么?
  “他们在唱《渤海奴》,这是渤海大宝剑所作的反歌。”
  反歌?是反动歌曲的意思吗?
  武好古皱着眉头问:“辽国这里,汉人和渤海人的关系好不好?”
  他在后世就听说过渤海人的汉化程度比较高,在辽国是“同汉制”的,也就想当然认为渤海汉儿亲如一家了。
  可是现在他却发现,虽然渤海人和汉人的服装接近,区别只是渤海男子都留着一根辫子——和清朝男子的发型有点类似,但也不是完全一样,他们是只留辫子不剃发——但是关系却不像很好的样子。
  顺便提一下,在辽国区别男子民族属性的方法不是看衣着,也不是辩语言,而是看头发。汉人一定是留发髻的。契丹人和奚人则是剃个“地中海”,然后左右各梳一根辫子。渤海人则不剃头,梳一根大辫子。阻卜人的发型和契丹人、奚人比较接近,也会扎两根辫子,头顶剃光,不过他们会在额前留一撮毛,就像中原的小儿一样。而女直人则是剃头辫发,而且就留颅后的两撮,用色丝系之,大概就是两根金钱鼠尾巴吧?


第二百三十七章 燕京欢迎您
  “渤海人大致上来说,亲宋而仇汉。”
  西门青的回答让武好古有意外。
  宋和汉似乎是一体的,亲宋自应该亲汉,反宋才会仇汉。可是辽国的渤海人却有些矛盾,即亲宋又仇汉。
  西门青斟酌着用词,说道:“渤海人并不仇恨宋人,反而视宋人为救他们出苦海的希望。但是对于辽国汉人,他们是恨之入骨的。”
  “为何如此?”武好古还是一头雾水。
  西门笑道:“因为辽国汉人大族压迫渤海奴更甚于契丹,渤海奴自然深恨汉人。但是在他们看来,能够打倒辽国的只有南方的宋朝。而他们要出苦海,再复海东盛国,就必须要灭亡辽国。”
  辽国的北、南二面官素有“北面管军,南面管民”的说法。意思是北面管主要管军事和军民合一的宫帐、部落和头下军州。而南面官则以管理行汉制的民众为主,渤海人正是从汉制的民众,所以主要由南面官管理(头下军州和宫帐系统中也有渤海人)。而南面管主要是汉人,因此直接压迫渤海人的也主要是汉人。
  “渤海人反辽?”
  西门点点头:“渤海奴反辽的决心远远超过辽国的汉人大族。辽国的汉人大族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而渤海奴是一有机会就要反的。”
  西门说的是事实!
  在辽国历史上,除开那些叛服不定的边远部族,造反最积极的就是渤海人了。大规模的反辽武装起义就有辽景宗保定七年的黄龙府燕颇起义和辽圣宗太平九年的大延琳起义,在后来女真崛起之时,渤海人更是接连发动起义响应女真人。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是饶州渤海人起义、东京辽阳高永昌起义,沉重打击了契丹人的统治。
  相比之下,辽国境内的汉人在大辽崩溃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多少推动的作用,反而有不少人追随契丹人抵抗女真和宋军,甚至在追随耶律大石西征的人员中,也有不少汉人……
  这辽国的民族问题,还真是挺复杂的。
  武好古摇了摇头,“我看渤海人反汉反辽是无疑的,亲宋则未必啊!”
  历史上给女真人充当先锋的郭药师不就是个渤海人吗?大宋待他不薄吧?让他镇守燕山府,还给了他无数的粮饷兵器,助他大肆扩军,可是他最后又如何报答大宋的?
  武好古斩钉截铁地道:“终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大郎,你这是……”
  西门青对武好古的立场大感惊讶,“渤海人可是和契丹势不两立的,若是要在大辽国内寻找盟友,大约也只有渤海…女直之族了。”
  “渤海…女直之族?”武好古眉头拧得更紧,“为何将他们并在一起说?”
  “渤海…女直素为一体啊。”
  “为何是一体的?”
  西门青解释说:“渤海人和女直人的祖先都靺鞨,靺鞨有数十部,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为强大。渤海国的立国之祖大祚荣出自粟末靺鞨。而女直人如今的首领完颜部则是黑水靺鞨的后裔。而在渤海国灭亡之后,渤海遗民大部被辽人内迁,余众和渤海故地现在几乎都归了女直。所以渤海女直非常接近,同为一体。”
  原来渤海人和女直人根本就是一家人!
  历史上渤海国的地盘在大部分渤海人搬家后,也逐渐成为了女直人的地盘。而留在渤海故地的渤海遗民,也纷纷加入了女直。而在渤海人的历次抗辽斗争中,女直人全都毫无保留的参加其中。因此也就有了女直…渤海本一家的说法。
  “这不就是乃我族类,其心必同吗?”武好古一摊手,对西门青说,“渤海、女直本是同族,因而同心!而辽国的汉人和我大宋汉人亦是同族,也肯定比渤海可靠。”
  武好古原本幻想利用渤海人的国家去牵制女真人的金国,现在听说了渤海…女直本一体的说法,差不多已经打消了一半。
  也不是说一定不行,只是得从长计议,小心选择代理人,决不能让自己扶植起来的渤海人最后成了女真人的帮凶。
  如果实在找不到可靠的扶植对象,情愿把资源都投在马植身上。这位仁兄对汉民族的忠诚,那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
  西门青看着表情凝重的武好古,也有点儿发愣。而就在这时,马植突然带着纪忆走上了船舱的顶部。
  “大郎,大姐,燕京城就要到了!”
  燕京,不,应该是北京到了!
  武好古的心情顿时有些澎湃,他知道历史上的辽南京城就在北京市的房山区。而北京市,则是武好古的前世上大学的地方。他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这座城市中度过的。
  另外,在北京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并且拥有户口,也是他曾经的梦想,不可企及啊。哦,他曾经还想要交上一个北京女朋友……
  这些属于前世的梦想,现在看起来是可以轻松实现了。
  他已经向西门青打听过了,现在“北京市房山区”的房价可便宜了,比徐州彭城县还便宜。有个几百缗一千缗就能买个几进几出的大院子……这对武好古来说就是毛毛雨啦。
  至于户口……马植他叔马人望就是管这个的,分分秒秒可以办一个。可能比办武好古现在拥有的“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的户口还要容易。
  交女朋友有点困难,不过马植和武好古说过,现在的燕京城里是有人口买卖的。武大郎完全可以买一个“北京房山区”的女朋友,还是挺漂亮的那一种,而且还花不了多少钱!
  真是多年梦想一夜成真啊,只是实现梦想的方式,实在太匪夷所思了。
  ……
  当武好古看见魂牵梦绕的“北京市房山区”时,已经将近末时。他看到的是一座洒满了金色阳光的,巨大的城堡。
  城墙是灰色的,高大巍峨,绝不比武好古记忆中的那些被精心保存的北京市内的老城墙低矮。当然了,并没有正阳门箭楼这样的防御工事。辽南京析津府的城门楼看上去都是木制的,但同样非常高大,看着也很结实,显然是不大容易攻占的。
  “世伯,可来得及入城吗?”
  西门青这时问马植道。
  她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析津府的城门会在每天的酉时一刻准时关闭,架在护城河上的吊桥也会收起。到时候,哪怕马植的叔叔是南京警巡使,武好古一行人也入不了城了。
  而在燕京城外过夜,除非能进入世家大族的庄园,否则也是很不安全的。
  附近的燕山上就有不少贼寇,别说北来的宋人,就是南下避寒的契丹部落也经常被他们抢劫。
  在后来的历史上,辽国的汉人强盗甚至还抢劫了辽国皇帝的行宫,劫走了不少宫女和财物!真是很无法无天的。
  “抓紧一点!”马植道,“可不能在城外过夜,要不然保不齐被燕山上下来的强盗劫了。”
  强盗?武好古一愣。
  北京,不,应该是辽南京大门口会有强盗?这个治安也太差了一些吧?马植他叔叔的警巡使是怎么当的?
  “我们带着不少财物。”纪忆这时也道,“得快些进城……要不然就只能在船上过夜。”
  “必须进城!”马植摇摇头,“船上的渤海奴靠不住。”
  纪忆和武好古都带了不少黄金,虽然大部分都已经交给马植了——纪忆给了马植五百两,武好古给了一千两——但是他们身边还是有不少金子,要是叫贼人知道了,麻烦就大了。
  船身抖动了一下,靠上了码头。
  这是一个由南京三司转运判官管理的码头,码头上坐着一群衣衫褴褛,看上去非常邋遢的民夫,旁边还有穿着圆领长袍,戴着交脚幞头,挎着腰刀的吏人,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看守。
  民夫应该是在码头服徭役的汉人,看他们的样子,一个个愁眉苦脸的,都很瘦,真是不能和开封府的百姓相比。看来热爱大辽祖国的汉人仅仅是极少数世家大族,普通劳动人民是不会喜欢辽国的。
  看到有船只靠码头,一个辽国的吏人,应该是汉吏就顺着跳板上了船。马植迎了上去,出示了自己的官告,那吏人连忙行了揖拜之礼,非常恭敬。
  武好古心想:看来辽国境内的等级远比宋朝要森严,在开封府里面,一个吏人见了挂着虚衔的将门子可没恁般恭敬。
  马植大喊了起来:“跟着某家的人等可以下了,带好行礼物品,随某进城,码头这边不会检查。”
  然后又见他低声吩咐那吏人几句,吏人立即一溜烟的跑去,很快就和另外几个吏人牵来了四匹健壮的走马,还招呼了六七个等候在码头上的民夫。
  沉重的行礼——主要是马植携带的黄金,都装在箱子里面,让那些民夫挑着,马植、童贯、纪忆、武好古和西门青则都上了马,其他人则步行跟随。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距离桑干河并不太远的,高大的燕京城墙走去了。


第二百三十八章 乞丐之都
  萧条、清冷、高墙和乞丐!
  这便是大辽帝国最繁华的南京析津府城给武好古的第一印象。
  一座大概有三十万人口的城市,虽然不能和后世的背北京市房山区相比,但是清冷萧条到如此地步,也实在出乎武好古的预料。
  他在这个时代已经进入过不少宋朝的城池了,哪怕是个小小的县城,小则小矣,但是城内总能看到一丝繁华,只要一入城,就能见到鳞次栉比的店铺酒肆,拉客的伙计小厮恨不得堵到城门口来。只要一有大队的客商行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听到连声的唱叫。
  可是当武好古从析津府城西面的清晋门入城后,却没有看见任何一家店铺!只有一条笔直的大路,大路两侧的壕沟以及高墙。城墙里面,居然还有高墙!这是什么城啊?
  因为没有沿街的店铺和叫卖的伙计,所以走进析津府的武好古顿时感到了清冷和萧条。不过还没有等他问清缘由,几十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就从大路两旁的壕沟里面钻了出来,好像打埋伏一样,冲到了武好古等人的马前便拜,口中还念念有词。
  “大官人赏小的几个铜子发善心,小的愿大官人升官发财长命百岁……”
  “大官人是菩萨转世罗汉下凡间,赏小的几个度春荒的铜子吧。”
  “大官人行行好吧……”
  武好古被这潮水一样冲出来的乞丐吓了一跳。
  这北京市房山区,不,应该是大辽南京析津府怎么成丐帮总舵了?武好古虽然在开封府就听不知道谁说过燕京城中乞丐多,可是却也没想到一进城就成群结队涌上来了!
  看来金大侠并不了解北宋年间的历史,要不然丐帮不应该是宋朝的帮会,而应该是辽国的帮会。
  马植早就有准备,他也不让人驱赶那些乞丐,而是从怀里摸出一大把铜钱往路边的壕沟里抛去。和武好古并辔而行的西门青也摸出了铜钱往另一边的壕沟里抛。本来拦路要饭的乞丐们纷纷散开去抢钱,趁着这个机会,马植大声喊道:“都快些走,过了这一段就好了。”
  快也快不到哪儿去,析津府城内的道路虽然宽阔笔直,可是却不许跑马。
  不过堵在清晋门内的乞丐并没有追着要钱——后来武好古才知道,析津府是有丐帮的,而且不止一个,各个丐帮都有地盘。大约是析津八门中的六门各有一帮(还有两个门直通宫城和官衙,那地方不给要饭),城内的二十六坊也是各有一个丐帮,一共有三十二个丐帮,日常的弟子有好几千,若是到了年关农闲的时候,进城要饭的乞丐会多达数万!
  那时析津府就真的可以开丐帮大会了!
  “怎么会有恁多乞丐?他们是从哪儿来的?”武好古回头看着为了抢几个铜板乱成一团的乞丐们,心里有些难过——这里可是他魂牵梦绕的北京市房山区啊!于是就向西门青打听。
  “都是燕京周遭的农人,大多是燕四家和燕京李家(就是掷骰子枢密耶律俨他们家)的客户(佃户)。”西门青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若不是这五家的人,还不让进城要饭呢!”
  武好古讶异道:“甚底?要个饭还要大族同意?”
  “那当然啊。”西门青冷笑说,“大郎还以为在大宋呢,一张流民图就能让当朝的相公倒台!这边可是大辽,若无世家大族的允许,下面的客户曲部只得做个安安饿殍,现在能入析津府要饭,已经是主家的恩典了。”
  大宋纵有千般不是,毕竟是平民社会了,且不论居于顶层的朝廷如何,至少中层的那些诗礼传家的地主是不能和燕四家这样的世家门阀相比的!
  宋朝的读书人地主都是战五渣,若是把下面的农民压迫太苦逼反了,他们自己是打不过的,只得求朝廷出动官兵去镇压了——这事儿多麻烦啊?而且大宋官家也不相信带兵的武官,万一镇压来镇压去镇压成了藩镇怎么收场?
  所以大宋朝廷和地主阶级对下层的压迫还是比较收敛的,时常还会把没饭吃快要造反的穷人招进厢军,好歹不让人家在造反和饿死之间选择。
  而辽国这里就不一样了,世家大族都是有武力的,族兵、门客、死士、谋士什么的一大堆。下面的小民造反根本过不了他们这一关!
  压根不用契丹人出手,几个大族自己就镇压了。
  “到地方了!”
  马植这时有喊了一声。
  到了?到哪儿了?
  武好古抬头一瞧,又到了个城门口,就在笔直的大街左侧。这座城门比刚才进入燕京的清晋门小了许多,不过高度却是和清晋门差不多,两边的城墙也非常高大。在城门洞上方还刻着三个汉字——甘泉坊。
  “大郎,这是坊。”西门青解释说,“析津府城是座唐城,和本朝的城池不同,乃是城内有城的。析津府城内有二十六坊,每座坊都有一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